中国古代兵制

合集下载

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兵制简介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场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那么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

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假设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场局部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

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外兵制(军事制度):1.中国古代史:(1)先秦:诸侯要随从周王作战。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2)秦汉:秦朝中央由太尉管理军事,每年服兵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西汉编户农民也要服兵役。

(3)隋唐:隋文帝继承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唐初府兵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兵将分离,不易割据;但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军费(武器、粮食、马匹要自备)。

由于均田制破坏、兵役繁重和府兵地位下降,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崩溃。

接着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召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增强了战斗力;但导致了军阀割据。

(4)宋元:北宋初,削减节度使兵权,禁军将领统兵,枢密院奉旨调兵,更戍法规定禁军换防将领不动,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以“强干弱枝”,由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和保甲法(兵农合一)。

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太祖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只能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但清朝中后期却成为封建毒瘤之一。

清军入关后还建立了汉军八旗,用绿旗,称绿营。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为镇压太平军,咸丰帝下令建立汉族地主武装(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初步建成了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军事学校。

戊戌变法法令在军事方面规定,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清设海军(记忆口诀:裁绿营征兵设海军)。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利用会党起义失败,后凭借新军起义成功,再依靠西南军阀对付北洋军阀,继而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表现最英勇。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由于历史的漫长,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

各朝代的兵役制度多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以下将分朝代介绍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1.夏朝:夏朝时期,兵役制度主要由居民轮流服役组成。

一般而言,男子在年满20岁时开始服役,直到年满40岁为止。

奴隶及奴隶的子弟也有兵役义务。

2.商朝:商朝时期,兵役制度以贵族为中心。

贵族家族拥有军事力量,其子弟作为部下服役。

同时,商朝也设立官吏来管理军事事务,并且有义务提供军粮和军资。

3.周朝:周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鼻祖。

周朝将兵役分为“武官”和“武士”。

武官是贵族子弟中的军官,而武士是平民子弟中的士兵。

贵族武官理论上不需服役,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参与战争。

而平民武士则依法义务服役。

周朝还设有“卒伍制”,即每个千户户籍上有卒伍一支,其中40人为正式兵员,160人为预备兵员。

4.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了兵役制度。

秦朝实行兵役征集制度,即实行强制兵役。

按籍贯划定每户应征兵员的数量和日期,经过基本军事训练后成为秦朝的士兵。

士兵服役时间较长,一般为25年。

5.汉朝: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征兵制度。

不同的是,汉朝增加了军屯制度,即设立军屯来维持兵员的生活和训练。

此外,汉朝也增加了军籍制度,将士兵分为三类:骑兵、步兵和水军。

6.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兵役制度也随之变动。

曹魏实行的是征兵制,魏朝将士兵分为中军、千军、百军等级,依法服役。

蜀汉与吴国则主要靠征集士兵。

7.唐朝:唐朝以征兵制和全兵制为主,男子年满20岁后应征服役。

同时,唐朝还大规模征召蕃汉兵卒参军,以增强军队实力。

8.宋朝:宋朝的兵役制度主要靠义务兵制来维持军队实力。

一般而言,男子年满20岁之后,必须履行义务服役。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坊田制”,即将军事屯田与军团连结,提供军粮。

9.明朝:明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和职业军人相结合的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中国古代兵制种类一览

中国古代兵制种类一览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பைடு நூலகம்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征兵制
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1. 徭役制:古代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以全民动员的方式组织,民众要在战争或水利工程等情况下,向政府提供人力和物资劳动,被称为“徭役”。

2. 义务兵制:《周礼》提出的兵役制度之一,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体,要求年满18岁的男子服役,称为“义务兵”。

3. 兵户制:汉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每户要派遣一男子参军,称为“兵”。

4. 门阀制:隋唐时期推行的兵役制度,规定士大夫、才子、门阀成员等都可以从事军事活动,受到政府褒奖和特殊待遇。

5. 募兵制:唐朝晚期和五代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主要在边境招募士兵,服务期为6年,被称为“募兵”。

6. 良田制:宋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士兵服役期间会分配农田及家产,称为“良田兵”。

7. 八旗制:清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将满汉蒙三族划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设有兵部、护军二个机构,由满洲人为主体组成。

8. 征兵制:现代中国实行的兵役制度,男性年满18岁之后就
要参军服役,一般为两年至三年。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也叫中国古代兵制。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一、兵农合一制古代寓兵于农。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二、全民皆兵制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三、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

四、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五、团结兵制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六、民兵制民兵制采用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七、募兵制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

八、卫所制卫所制下兵籍是可以世袭的。

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士兵制度

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士兵制度
古代战争中常采用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如步兵、骑兵、弓箭手等各兵种之间的配合。
战争策略和战术的演变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受到不同时期战争环境的影响。
战争中的兵种和武器
武器:刀、剑、枪、弓箭等
战争形式:车战、水战、山 地战等
兵种:步兵、骑兵、弓箭手 等
战术:奇袭、伏击、火攻等
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士兵制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
士兵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第三章
中国古代士兵的招募 和训练
征兵制:国家强制征召士兵,主要 针对男性
士兵的招募方式
谪兵制:将罪犯征召为士兵,补充 军队数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募兵制:国家招募士兵,给予报酬 和待遇
民兵制:民间自发组织的士兵,自 备武器和粮食
士兵的训练内容和方式
基础体能训练: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战斗技能训练:包括使用各种武器、战斗策略和阵型等,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纪律训练:通过严格的纪律和惩罚,培养士兵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 思想教育:灌输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四章
中国古代士兵的待遇 和保障
士兵的薪酬和福利
添加标题
薪酬制度:中国古代士兵的薪酬主要由军饷和赏金组成,军饷是固定的薪水,赏金则是根据战功或任务 完成情况发放的奖金。
添加标题
福利制度:除了薪酬,中国古代士兵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包括食宿、医疗、抚恤、安置等方面的保障。
添加标题
薪酬水平:中国古代士兵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维持家庭生计,这也是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兵 变频繁的原因之一。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兵制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军事组织制度,包括兵役、编制、装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军队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因此兵制一直是各朝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兵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兵制也有着重大的变化。

秦朝实施的兵役制度是以士兵的数量为基础的兵役制度。

每个州的士兵数量由中央政府核定,按照人口普查和地理情况确定。

秦朝还建立了武功制,特别是对于有功或战绩的军队进行奖励和封赏。

这对于促进士兵士气的提升和战斗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朝兵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

汉武帝时期,中国政府系统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兵制规范。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每个郡、县都要设立军营,并且由郡县负责饷给这些军队。

汉朝时期的兵制,除了军队编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的制度,并规定军队至少要服役两年,这使得汉朝时期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唐朝兵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军队实力最强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兵制主要包括官兵制和屯田制。

官兵制是唐朝的主要兵制,它按照科举制度选拔军官,使得唐朝军队人才结构更加优良,士兵士气更加高昂。

同时,唐朝还实施了屯田制,通过直接管理和控制军队在各地开垦荒地,并派遣军官指挥作战,增加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力量。

明朝兵制明朝的兵制分为职业军和义务军两种。

京营是菜市口西侧建成的武器库,也是明朝的核心军队,他们擅长用火器作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军队。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四十八镇制,这是把军队按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为四十八个镇,军民合一,使得军队更加贴近民心。

总的来说,兵制是一个国家军队组织、管理、训练和装备的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同朝代的兵制特点、体制和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而制定和实施的。

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下面以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时期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统一王朝时期,强调“法家”思想,以严密的行政体制和强有力的法制为主要特征。

汇总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汇总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稳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开展和储藏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开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开展演变。

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发动、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

其根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立,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开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局部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发动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开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开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二、 春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 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 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 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 施令。
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
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
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晋、鲁 、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 ”“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的《僖公十五年》《成 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 来源;第二,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 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第三,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 逐渐上升;第四,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但是这 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 变革则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中国古代兵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 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 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骑兵在 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 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 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 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 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拼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 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 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

这些制度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扩张领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一、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相对简单。

各国君主都以太子的身份亲自领兵出征,无论是招募士兵还是决策指挥,皆由君主亲自负责。

为了确保军事力量的强大,各国君主还会进行军队编制和军事改革。

其中,秦国实行的“兵制”最为著名,分为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大类,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强大的提升。

二、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也包括了军事制度的改革。

秦朝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军队纳入国家统一管理,实行严格的军队编制和训练制度。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将军、校尉、都尉等将领职位,以确保指挥系统的高效运作。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然而由于外族侵扰和内乱不断,汉朝的军事制度逐渐向地方豪强倾斜,导致了统一的中央军队不复存在。

三、唐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唐朝时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对边疆的保卫需求,唐朝的军事制度进一步发展。

唐朝采取了“均田制”,以官兵同田、官兵同职的方式,组建了由军籍士兵组成的强大军队。

而在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对外雄心的抬头,朝廷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并且采用了征兵和抽丁制度。

宋朝还设立了统一的军事机构,分设宣抚使、节度使等以及提拔了一大批军事将领,使军队在组织上更加完善。

四、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有所变革。

明朝初期推行了“兵役法”,明朝将军队分为养兵和募兵两部分,其中养兵为正规军队,募兵则是通过抽签或征召的方式募集。

而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推行了“著募”制度,即通过户籍登记的方式组织军队,并设立了将军和官员职位,使军队纪律更加严明。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君主统一指挥到汉唐时期的中央军队,再到明清时期的招兵纳士制度的变革。

古代团战制度

古代团战制度

古代团战制度商代:兵制逐步发展。

早商与晚商前期以方国部落为单位的征集制为主,常备军为辅;晚商后期,军制趋于成熟,常备军有较大发展。

建制有师、旅、戍、行、马、射等。

西周:主要的军队建制是“师”,分为“西六师”(周族人为主,驻宗周)和“殷八师”(整编的商代军队为主,驻成周)。

另有被称为“行”的军队建制。

周王的禁卫部队称为“虎贲”“虎臣”。

西周的军队由甲士、驭手、徒兵、杂役等人员构成。

玺符制度:国王任免官吏时,要发玺为凭证,免职时要收回玺,称为“夺玺”。

调兵时,有虎符,其一分为二,国王掌右,将领掌左。

将领不得右符不得发兵。

此制有效地控制了国家的行政权与军权。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兵制,实行兵民合一。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①改穿适合马上骑射的胡服。

②通过招募有骑射基础的赵人、建立集训骑兵的军事基地、收编胡兵等三种办法来组建骑兵。

③这一改革使得赵国“辟地千里”,灭中山国,也使中原国家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传统的车兵。

秦汉时期秦代军制:秦制,成年男子一生中要服两次兵役,守卫都城一年称正卒,守卫边疆一年称戍卒,在本郡县内每年服役一次称更卒。

中央常备军由皇帝委派直接驻守京师和边疆,地方军由郡、县尉统领,农忙耕作,农闲练兵,作为中央兵的补充形式,调动军队以皇帝兵符或盖有御玺的命令为验。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常备军中①增设八校尉,隶北军:前111年(元鼎六年),建立禁卫军,共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故称八校尉。

八校尉的士兵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是古代募兵制的开始。

②增设羽林军、期门军,隶南军:前104年(太初元年)建,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原叫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羽林军,因养在羽林宫,教习骑射,故名;前138年(建元三年),期门军建立,由侍中、常侍、武骑、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骑射者,约一千人,因常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③另增设楼船(即水军)等军种。

东汉光武帝时期:秦汉以来的征兵制开始走向解体。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队组织和战术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队组织和战术

兵力配置
兵种:步兵、骑兵、弓箭手等 编制:按照一定的人数和组织形式进行编组 兵力规模:根据战争需要和国力状况进行调整 兵力部署:针对不同战争形式和战略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指挥体系
最高指挥官:皇 帝
军事机构:兵部
指挥层级:将、 校、尉
指挥方式:军令、 旗鼓、烽火等
兵役制度
征兵制:国家强 制征召壮丁入伍
战争对军队组织与战术的 推动作用
战争对经济、文化和科技 发展的影响
战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贡献
战役中的战术运用与指挥艺术
兵法运用: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等兵书 中的战略和战术。
奇门遁甲: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运用奇门遁甲等神秘战术, 以迷惑敌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元明清时期的军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宋朝军队: 实行募兵制, 以步兵为主, 重视装备和
训练
元朝军队: 蒙古骑兵为 主力,善于 骑射和突袭
明朝军队: 建立卫所制 度,重视火 器制造和使

清朝军队: 八旗和绿营 为主要力量, 注重军事纪 律和装备现
代化
03
中国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
章节副标题
兵种组成
步兵:主要地面作战力量,分为徒步和骑马两种类型 骑兵:快速机动的打击力量,擅长远程奔袭和近战冲锋 弓箭手:远程攻击力量,用于射击敌军和掩护步兵进攻 战车兵:利用战车进行冲锋和压制敌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灵活机变:根据战场情 况灵活调整战术
重视情报:利用间谍和 侦察手段获取敌情信息
战术特点与影响
战术特点:中国 古代军队在战术 上注重兵种协同 作战,善于运用 地形和兵力优势, 采取灵活多变的 战术手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兵制——(2)春秋兵制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

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

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本国的国君。

各国常备军由中央直辖的国家军队、郡县地方部队和国君、卿、大夫的私属部队三部分组成,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统帅,文武不分,将相合一。

春秋时期的兵种,除步兵、车兵、舟师外,还有新出现的骑兵。

车兵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兵种,战争方式也以车战为主。

至春秋后期,有的国家可动员战车4000乘至6000乘。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能够制造出适应战争需要的战车,而且当时的争霸战争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适合于战车驰骋。

舟船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运用于军事行动中,作为运输工具,运送军队过江河。

到春秋时期,舟船开始用于作战,吴越、吴楚间进行的柏举之战和笠泽之战中都使用了舟船。

春秋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步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

(2)各国常备军的编制
春秋时期军队编制以战车为核心,车步合同编组,以乘为基本编制单位。

春秋初期,每乘战斗人员50人,春秋中后期每乘增至75人。

各国编制大体相同,只有楚国每乘是100人。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军”的编制。

“军”字原作“?”字,《说文》解释为军队临时驻扎之意,字的外框表示土垒,阙口表示营门,中间表示停放的战车,后来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成为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

各国的常备军多数编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极少数编为二军、四军或六军。

编为二军的国家,上军地位高;编为三军的国家,中军地位高。

唯楚国尚左,所以它的左军地位最高。

军下设旅、卒、两、伍等编制。

卒、两、伍是步兵编制单位,旅是车兵编制单位。

伍是各国最基本的军队编制单位,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伍长。

两是步兵的独立作战单位,由五个伍组成,长官为两司马。

一两内辖有三名车兵。

卒是步兵最高一级建制,辖四两,由卒长率领。

旅长称为“乡良人”或“旅帅”。

一军之长称为“军将”或“帅”。

中军将居各军之首,称“元帅”。

(3)各国的兵役制度
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前后变化很大。

西周那种严格按社会等级服兵役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各国在实行民军制的同时,开始实行世兵制。

如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把“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单独划分为一个阶层,与从事工商的人分开居住,不准迁徙,专服兵役,且世代相传。

其他国家为扩大兵源,也纷纷进行军制改革,把服兵役的范围从“国人”扩大到由庶人转化而来的农民阶级。

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郑国“作丘赋”等,都是为了扩大兵员和军赋来源这个目的。

经过这些改革,农民成为各国兵员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