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古代军衔制度
古代军衔制度中国古代军衔制度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
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
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
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
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军衔的发展历史·上古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裡,為万国,各百裡,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裡,侯七十裡,伯五十裡,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百裡,《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裡。
侯皆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
不能五十裡,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
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春秋战国时的封爵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
”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古代士兵等级划分
古代士兵等级划分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衔制度,军人的地位等级主要通过职务和品级来区分。
一般来说,士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兵”:属于精英阶层,通常是官僚部队中的主力军,常年训练有素,有着高超的军事技能。
- “丁”:大多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属于普通的平民阶层,主要负责戍卫边疆、维护治安等任务。
- “卒”:大多来自社会底层,生活贫困,缺乏训练,武器简陋,但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
他们依然会挺身而出。
- “勇”:则是指那些临时招募的士兵,大多是临时工或雇佣兵,没有固定的编制,随时可能被解雇。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文史快车清朝男人的发型,是把脑袋四周的头发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房陵县,属汉中郡都剃光,只留中间部分,然后梳一根大辫子.所辖.这其实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一种志向,叫做"削第二次是西汉时期,刘邦的女婿张敖,济平四夷,定鼎中原".(龙圻成荐)川王刘明与济东王刘彭离两兄弟,清河王刘年和河间王刘元等被流放到房县.第三次是唐朝,有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都被贬谪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到房县.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O左庶长,11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县. 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l4右更,15少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流放的帝王将相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并非都是朝廷欲将其置于死地的人,若将这候,20彻候.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些人放在都城,会有麻烦,朝廷就只好将他们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流放到离国都并不很远的地方.于是房县就斗力.成为最理想的流放地.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唐朝的庐陵王李显被贬房县长达14年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之久,他在这里筑城建宫,以图东山再起.历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史上被贬谪在这里的帝王将相修宫建殿者,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远不止庐陵王一人,于是房县就有了"陪都"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的性质,这种"陪都文化"是房县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安长军荐)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嘲目商睡000_*毫离镪畿救I魍壤暑0lll0.房县,古称房陵,房州,处川陕豫鄂四省00蠹朝}|己{i上班I离007交界之地,其境内山林四塞,地势险峻,加上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其高湿和高温的气候,导致居住其中的人易"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感冒生病,所以成为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仅史书上记载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的流放到这里的帝王就有l4位.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房县首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始于秦代.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十七年,缪寡乱宫,被秦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始皇所杀,余党4000余家皆徙迁于此.接着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是吕不韦被免职并在蜀郡忧惧自杀后,其眷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一万多户(数万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应点名检查实人)被流放到房县.秦灭代国后,将代王也流到人数的,有时一天几次,频频点名,点名时放房县.可见秦朝强盛时期,房县已为朝廷命未到的,每缺一次点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犯的流放地.由于流放人口的增多,为加强治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并不完全一致,但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的对照表:
古代军队官职:
1. 大将军——现代对应将军
2. 司马——现代对应军区司令员
3. 将军——现代对应师长或旅长
4. 校尉——现代对应团长
5. 百夫长——现代对应营长
6. 伍长——现代对应连长
7. 卒——现代对应士兵
现代军队官职:
1. 中将——对应古代将军
2. 少将——对应古代将军
3. 上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4. 中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5. 上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6. 中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7. 下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8. 上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9. 中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0. 下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1. 列兵——对应古代卒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对照表,具体对照可能因不同时期和国家而有所差异。
你知道古代武官军衔有哪些吗?五朝军制告诉你玄派资料库
你知道古代武官军衔有哪些吗?五朝军制告诉你⽞派资料库今天依然是⽞派资料库的时间~今天给⼤家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武官官制(或者叫军衔)ps:这是⼀个和官职⼀样巨⼤的坑啊~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开始吧~春秋时期1这⼀时期已经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军衔,各国军队的编制也有了⼀定的发展。
管仲组建齐国军队时,以“作内政⽽寄军令”为基本原则,以“卒伍整于⾥,军旅整于郊”为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军队编制的依据,使⾏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即所谓的:“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轨为⾥,⾥有司;四⾥为连,连为之长;⼗连为乡,乡有良⼈焉。
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为伍,轨长帅之,⼗轨为⾥,故五⼗⼈为⼩戎,⾥有司帅之;四⾥为连,故⼆百⼈为卒,连长帅之;⼗连为乡,故⼆千⼈为旅,乡良⼈帅之;五乡⼀帅,故万⼈为⼀军,五乡之帅帅之”。
这样将地缘的⾏政的组织与军事编管⾼度结合起来,可以使官兵之间、兵兵之间互知根底短长,可以⼈尽其才,有效地发挥互助和互相监督的作⽤,赏罚易于公平。
这在当时对于巩固军伍、加强战⽃⼒、便于管理,曾经起过积极的作⽤。
总体说来,基本上还是“寓兵于农”和“兵农合⼀”的编组形式。
以卒伍为基本军事编制单位,是春秋战国军队编制的共同点。
同时,还有适合于作战的战⽃编制,如“战车之制”:通常以⼀辆战车配备甲⼠10⼈,步卒20⼈,车上主⼒3⼈,执⽭者居右,执⼸者居左,御者居中,驷马驾车,余者为预备和护从。
春秋战国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如楚、吴、越等国有⽔军,在⼀⽀船上配备⼸、⼽、戟、剑、盾等不同武器装备的战⼠和专门的划船⼿。
后来还发展起可以独⽴作战的骑兵以及专门攻坚的云梯兵和弹⽯兵,增加了兵种,扩⼤了作战范因。
这些兵种的“装备、编成、编制、战⽃和战略,⾸先依赖于当时的⽣产⽔平和交通状况”,并且随着战争经验的丰富,继续得到发展完善。
战国时期,军队分⼯细致,据《六韬·王翼》记,军中除主帅外,有腹⼼(管计谋)、谋⼠、天⽂(主观察星象⽓候)、地利(主了解地形)、兵法、通粮、奋威(主选择有才⼒者)、伏旗⿎(主出奇兵)、股肱(司军事⼯程)、通材(司对外联络)、权⼠(司奇计)、⽿⽬(司谍报)、⽖⽛(任⿎动)、⽻翼(任对外宣传)、游⼠(任间谍)、术⼠(⽤迷信术⿎动⼠⽓)、⽅⼠(任医疗)、法算(任会计)等专业⼈员。
军衔
中国历代军衔制介绍及其特点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
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
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
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
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
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
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
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
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
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
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
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
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
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
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古代军职大全
古代军职大全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0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0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0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0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0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0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0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0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0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临国大元帅王、监国左元帅王、监国右元帅王护国大将军王、护国左将军王、护国右将军王辅国大将军、辅国左将军、辅国右将军镇国大将军、镇国左将军、镇国右将军保国大将军、保国左将军、保国右将军定远大将军、定远左将军、定过右将军镇远大将军、镇远左将军、镇远右将军靖远大将军、靖远左将军、靖远右将军威远大将军、威远左将军、威远右将军镇英大将军、镇英左将军、镇英右将军冠英大将军、冠英左将军、冠英右将军骠骑大将军、骠骑左将军、骠骑右将军怀化大将军、怀化左将军、怀化右将军云麾大将军、云麾左将军、云麾右将军优击大将军、优击左将军、优击右将军优缉大将军、优缉左将军、优缉右将军优稽大将军、优稽左将军、优稽右将军归德大将军、归德左将军、归德右将军志宏大将军、志宏左将军、志宏右将军启国大将军、启国左将军、启国右将军贤明大将军、贤明左将军、肾明右将军殿元大将军、殿元左将军、殿元右将军庆宇大将军、庆宇左将军、庆宇右将军育新大将军、育新左将军、育新右将军维荔大将军、维荔左将军、维荔右将军靖晗大将军、靖晗左将军、靖晗右将军宜林大将军、宜林左将军、宜林右将军壮武大将军、壮武左将军、壮武右将军明威大将军、明威左将军、明威右将军建威大将军、建威左将军、建威右将军镇威大将军、镇威左将军、镇威右将军宣威大将军、宣威左将军、宣威右将军镇武大将军、镇武左将军、镇武右将军隆威大将军、隆威左将军、隆威右将军德威大将军、德威左将军、德威右将军耀威大将军、耀威左将军、耀威右将军熙威大将军、熙威左将军、熙威右将军虎威大将军、虎威左将军、虎威右将军昭威大将军、昭威左将军、昭威右将军英威大将军、英威左将军、英威右将军壮威大将军、壮威左将军、壮威右将军英武大将军、英武左将军、英武右将军襄武大将军、襄武左将军、襄武右将军益威大将军、益威左将军、益威右将军、靖武大将军、靖武左将军、靖武右将军匡武大将军、匡武左将军、匡武右将军宁武大将军、宁武左将军、宁武右将军炳武大将军、炳武左将军、炳武右将军同武大将军、同武左将军、同武右将军恪威大将军、恪威左将军、恪威右将军孚威大将军、孚威左将军、孚威右将军义威大将军、义孚左将军、义威右将军矅威大将军、矅威左将军、矅威右将军泰武大将军、泰武左将军、泰武右将军昌武大将军、昌武左将军、昌武右将军安武大将军、安武左将军、安武右将军成武大将军、成武左将军、成武右将军虎豹大将军、虎豹左将军、虎豹右将军良威大将军、良威左将军、良威右将军璞威大将军、璞威左将军、璞威右将军麟威大将军、麟威左将军、麟威右将军珍威大将军、珍威左将军、珍威右将军国宗、副国宗、协国宗制台、副制台、协制台章京、副章京、协章京抚台、副抚台、协抚台藩台、副藩台、协藩台臬台、副臬台、协臬台道台、副道台、协道台提督、副提督、协提督提刑、副提刑、协提刑总兵、副总兵、协总兵团练、副团练、协团练守备、副守备、协守备提辖、副提辖、协提辖都统、副都统、协都统都司、副都司、协都司都卫、副都卫、协都卫统领、副统领、协统领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佐领、副佐领、协佐领标统、副标统、协标统管带、副管带、营带、副营带千总、副千总把总、副把总哨官、副哨官督队官、副督队官队官、副队官棚官、副棚官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下面是有东汉军衔等级划分,欢迎参阅。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东汉的历史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中国古代“将军”与军衔制度
中国古代“将军”与军衔制度文/郇际 郁竹 我国古代将军的含义与现代将军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现代军衔也称西欧式军衔,把高级军官称为将军,我国有上将、中将、少将,国外还有五星上将、准将等。
现代将军只授予军队实职,是高级军官的阶位衔称,退休后继续保留。
而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又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等。
作为高级军事统帅,“将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将军为军队统帅的泛称,一般也作为高级武官的尊称。
秦朝和西汉初期大略相同,以后逐渐成为正式官称,并冠以各种名号,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职责是典领禁军,戍卫京师,或者受命出征。
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于朝政。
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
魏、晋、南朝、北魏、北齐时期,专职武官将军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及其所领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等,典掌禁军,各有职司,其余诸号将军名为朝中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虽然也领军兵,但不是专职的军事统帅。
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各级府兵组织的统帅也带将军号,如柱国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等诸禁卫军都置大将军、将军,分别冠以卫号、军号,统领府兵、禁兵。
辽朝设北面御帐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属国官,军官中皆置将军,参掌本部军队之政令。
金朝宫中置宿直将军,统领亲军,掌宫城及出行禁卫;太宗正府下设诸宗室将军,分治宗室有关事务;章宗发兵攻宋时曾设置平南诸号将军,军归而罢。
明朝镇守边防的将领挂将军印,如驻守云南的总兵称征南将军,驻守两广的称征蛮将军,驻守辽东的称征虏前将军,驻守宣府的称镇朔将军,驻守甘肃的称平羌将军,驻守宁夏的称征西将军,驻守交趾的称副将军,驻守延绥的称镇西将军等。
领兵出征的总兵官临时挂将军印,如平贼将军、平胡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事毕纳印。
宋朝时候的军衔
宋朝时候的军衔宋朝(960一1279)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
其军制奠定于北宋初年,南宋相承,但又有差异。
北宋开国后,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
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等改革措施,对强化中央集权,开创宋代基业,起了积极作用。
但其后继者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则又导致了冗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致使两末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起于漠北的元朝所灭。
军事领导体制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二》)。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
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一般由文官担任,依次宰相,却与宰相对持文武二柄。
南宋中期,规定宰相兼抠密位为定制。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为中央军事指挥机关。
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分统全国禁军和厢军,其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
率(帅)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官名为都部署(后改名都总管)、钤辖、都监等,统领当地分屑三衙禁军,事毕则罢*后又子路或州、府设经略安抚使、经略快、安抚使等职为率臣,兼管较大地区军民内政,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军事行动一般须奉命于皇帝、宰相和枢密院。
枢密院、三衙、率臣,职权分割,上下相维,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
此外,尚书省还没有兵部,主要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地图等军务事宜,兼学厢军、乡兵、土军、蔷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封与承袭等。
兵役制度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
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
中国古代将军称号
大将军大将军亦作为赠典、勋官、散官阶或军衔称号。
南朝齐、陈以大将军为赠官。
北周始以大将军作为勋官,其上柱国和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和大将军四级勋官,皆正九命,居勋官之首。
隋初沿置。
唐、宋两代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五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阶,且位列榜首。
金、元两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六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号,位次诸上将军。
以上诸类大将军名号,达百数十种。
上将军战国已有。
秦因之。
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
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汉代时,属于“杂号将军”,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
三国魏晋时只作为尊称。
唐宋时期上将军官位复原。
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三品。
上将军是唐代十六卫的主官,大将军为副手。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偏将军偏将军在三国时代的官制中,与裨将军两者都为杂号将军。
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故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相当于太守,魏晋后为九品中正之五品官。
周瑜由建威中郎将升为中护军赤壁之战后再升为偏将军(周瑜最后的武官衔)。
赤壁之战后赵云拜领的官职亦为偏将军。
吕蒙拿下荆州后封的也是偏将军。
前将军前将军是中国古代武官职的一种,多见于两汉及三国时期。
据《后汉书》中的《百官一》篇所述,前将军位居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后,与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同级。
著名的前将军有西汉时期的李广,三国时期蜀国的关羽,魏国的夏侯惇(魏文帝曹丕称帝前,后升为大将军)、张辽,和吴国的朱桓等。
卫将军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
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
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
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
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
中国古老的军衔——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上部分)
中国古老的军衔——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上部分)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商鞅变法确立了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公士:二十等爵的第一级。
担任校徒,操士。
汉书颜师古注:言有爵命,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
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
商鞅规定:秦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
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俸禄年粟米50石、田2顷、房产10亩上造:二十等爵的第二级。
担任卒。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
”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年粟米100石、田3顷、房产15亩。
簪袅(zān niǎo):二十等爵的第三级。
担任卒。
刘劭爵制:三爵曰簪。
御驷马者。
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簪袅3宅。
仍须服役。
军餐待遇: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年粟米150石、田4顷、房产20亩不更:二十等爵的第四级。
担任卒。
汉书颜师古注:言不预更卒之事也。
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不更主一车四马(驭手)年粟米200石、田6亩、房产25亩大夫:二十等爵的第五级。
担任屯长(掌管50人)。
商君书境内篇:故爵不更,就为大夫。
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
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大夫者,在车左者也。
年粟米 250 石、田6顷、房产30亩官大夫:二十等爵的第六级。
担任将(掌管100人)·商君书境内篇: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
”。
年粟米 300 石、田7顷、房产35亩公大夫: 二十等爵的第七级。
话说历史上宋军军衔——武阶官
话说历史上宋军军衔——武阶官一、军衔:北宋后期,制定了武阶官体系,注意,不是武散官。
武阶官与武散官,并立。
武阶官,即军衔;武散官,就是那些镇国大将军之类的荣誉称号。
屡经调整,至南宋高宗时期,武阶官最终确定为六十阶,分为八大梯次,即,八等六十级。
八大梯次:一、太尉;二、横班正使;三、诸司正使;四、横班副使;五、诸司副使;六、大使臣;七、小使臣;八、五品尉勇。
六十阶:1、太尉,正二品;横班正使:2、通侍大夫,正五品;3、正侍大夫,正五品;4、宣正大夫,正五品;5、履正大夫,正五品;6、协忠大夫,正五品;7、中士大夫,正五品;8、中亮大夫,从五品;9、中卫大夫,从五品;10、翊卫大夫,从五品;11、亲卫大夫,从五品;12、拱卫大夫,从六品;13、左武大夫,从六品;14、右武大夫;从六品。
诸司正使:15、武功大夫,正七品;16、武德大夫,正七品;17、武显大夫,正七品;18、武节大夫。
正七品;19、武略大夫,正七品;20、武经大夫,正七品;21、武义大夫,正七品;22、武翼大夫,正七品;横班副使:23、正侍郎,从七品;24、宣正郎,从七品;25、履正郎,从七品;26、协忠郎,从七品;27、中侍郎,从七品;28、中亮郎,从七品;29、中卫郎,从七品;30、翊卫郎,从七品;31、亲卫郎,从七品;32、拱卫郎,从七品;33、左武郎,从七品;34、右武郎,从七品;诸司副使:35、武功郎,从七品;36、武德郎,从七品;37、武显郎,从七品;38、武节郎,从七品;39、武略郎,从七品;40、武经郎,从七品;41、武义郎,从七品;42、武翼郎,从七品;大使臣:43、敦武郎,正八品;44、修武郎,正八品;小使臣:45、从义郎,从八品;46、秉节郎,从八品;47、忠训郎,正九品;48、忠翊郎,正九品;49、成忠郎,正九品;50、保义郎,正九品;51、承节郎、从九品;52、承信郎,从九品;五品尉勇:校尉:53、进武校尉;54、进义校尉;副尉:55、下班值应;56、进武副尉;57、进义副尉;58、守阙进义副尉;59、进勇副尉;60、守阙进勇副尉。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产生于北周建德四年,主要用于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
勋官和散官还是有区别的,这里只列出勋官的变化。
勋散合一发生过几次,到了清朝,勋官被彻底取消北周勋官共十一等级:命数越多,地位越高上柱国、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以上四级皆正九命;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以上四级皆九命;大都督,八命;帅都督,正七命;都督,七命。
隋初勋官沿用周制,仅改柱国大将军为柱国,上开府仪同以下改“大将军”为“三司”,品级为:(品数越小地位越高)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大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从三品;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上仪同三司,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正五品上;大都督,正六品上;帅都督,从六品上;都督,正七品下。
唐高祖武德七年沿用了周隋的十一等勋官,唯改其名称,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四品以下为各品上阶)。
贞观十一年,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以后成为永制。
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
宋勋官仍为十二转,与唐代相同。
元的勋官变为十阶:上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明朝的勋级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文武勋分开。
文勋十级: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下面是有东汉军衔等级划分,欢迎参阅。
东汉军衔等级划分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东汉的历史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秦朝军队军衔
秦朝军队军衔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秦之三公:(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地方上全国分36郡,郡的长官叫守,执掌军事长官叫郡尉。
郡下万户以上县长官叫令,万户以下县长官叫长。
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袅,第四级不更,是相当于士的,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是相当于大夫的,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是相当于卿的,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是相当于诸侯的。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排列如下: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
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
宋朝军队里面的官职有哪些?从高到低,全部都要。
宋朝军队里面的官职有哪些?从高到低,全部都要。
分享:腾讯微博QQ空间腾讯QQ新浪微博| 收藏禽兽,放开那|分类:历史话题2010-09-09宋朝军队里面的官职有哪些?从高到低,全部都要。
20宋朝军队里面的官职有哪些?从高到低,全部都要。
岳飞时期的。
满意答案忙忙盲目2010-09-09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
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
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
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
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
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
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
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
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
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上等军官称将军,中等军官称都尉,初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3级;额外官佐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元帅兵马大元帅将军卿校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尉太尉、大尉、中尉士上士、中士、下士兵马大元帅兵马副元帅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从二品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将军正三品下云麾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将军从三品下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临国大元帅王、监国左元帅王、监国右元帅王护国大将军王、护国左将军王、护国右将军王辅国大将军、辅国左将军、辅国右将军
镇国大将军、镇国左将军、镇国右将军
保国大将军、保国左将军、保国右将军
定远大将军、定远左将军、定远右将军
镇远大将军、镇远左将军、镇远右将军
靖远大将军、靖远左将军、靖远右将军
威远大将军、威远左将军、威远右将军
镇英大将军、镇英左将军、镇英右将军
冠英大将军、冠英左将军、冠英右将军
骠骑大将军、骠骑左将军、骠骑右将军
怀化大将军、怀化左将军、怀化右将军
云麾大将军、云麾左将军、云麾右将军
优击大将军、优击左将军、优击右将军
优缉大将军、优缉左将军、优缉右将军
优稽大将军、优稽左将军、优稽右将军
归德大将军、归德左将军、归德右将军
志宏大将军、志宏左将军、志宏右将军
启国大将军、启国左将军、启国右将军
贤明大将军、贤明左将军、贤明右将军
殿元大将军、殿元左将军、殿元右将军
庆宇大将军、庆宇左将军、庆宇右将军
育新大将军、育新左将军、育新右将军
维荔大将军、维荔左将军、维荔右将军
靖晗大将军、靖晗左将军、靖晗右将军
宜林大将军、宜林左将军、宜林右将军
忠武大将军、忠武左将军、忠武右将军
壮武大将军、壮武左将军、壮武右将军
明威大将军、明威左将军、明威右将军
建威大将军、建威左将军、建威右将军
镇威大将军、镇威左将军、镇威右将军
宣威大将军、宣威左将军、宣威右将军
镇武大将军、镇武左将军、镇武右将军
隆威大将军、隆威左将军、隆威右将军
德威大将军、德威左将军、德威右将军耀威大将军、耀威左将军、耀威右将军熙威大将军、熙威左将军、熙威右将军虎威大将军、虎威左将军、虎威右将军昭威大将军、昭威左将军、昭威右将军英威大将军、英威左将军、英威右将军壮威大将军、壮威左将军、壮威右将军英武大将军、英武左将军、英武右将军襄武大将军、襄武左将军、襄武右将军益威大将军、益威左将军、益威右将军、靖武大将军、靖武左将军、靖武右将军匡武大将军、匡武左将军、匡武右将军宁武大将军、宁武左将军、宁武右将军炳武大将军、炳武左将军、炳武右将军同武大将军、同武左将军、同武右将军恪威大将军、恪威左将军、恪威右将军孚威大将军、孚威左将军、孚威右将军义威大将军、义孚左将军、义威右将军矅威大将军、矅威左将军、矅威右将军泰武大将军、泰武左将军、泰武右将军昌武大将军、昌武左将军、昌武右将军安武大将军、安武左将军、安武右将军咸武大将军、咸武左将军、咸武右将军成武大将军、成武左将军、成武右将军虎豹大将军、虎豹左将军、虎豹右将军良威大将军、良威左将军、良威右将军璞威大将军、璞威左将军、璞威右将军麟威大将军、麟威左将军、麟威右将军珍威大将军、珍威左将军、珍威右将军国宗、副国宗、协国宗
制台、副制台、协制台
章京、副章京、协章京
抚台、副抚台、协抚台
藩台、副藩台、协藩台
臬台、副臬台、协臬台
道台、副道台、协道台
提督、副提督、协提督
提刑、副提刑、协提刑
总兵、副总兵、协总兵
团练、副团练、协团练
守备、副守备、协守备
提辖、副提辖、协提辖
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都司、副都司、协都司
都卫、副都卫、协都卫
统领、副统领、协统领
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佐领、副佐领、协佐领
标统、副标统、协标统
管带、副管带、
营带、副营带
千总、副千总
把总、副把总
哨官、副哨官
督队官、副督队官
队官、副队官
棚官、副棚官
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一什长,百人设一百夫长,五百人设一小都统,一千人设一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偏将,五千人设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