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油气成因

合集下载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
煤成烃理论
沉积有机质馏分的深部热演化模式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生物有机质 二、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
17
(一)生物有机质类型-生物体的有机组分
元素% C H O S N
主要特征
类脂 76 12 2 化合物
/ /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1.油气是流体,可运移,非原地矿藏, 即产油气地≠生油气地。
2.化学成分复杂。 3.原始母质→油气? 4.涉及学科多。
二、两大成因学派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的差异,分:
无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说
❖无机成因说:石油及天然气是在地下 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通过化 学反应形成的。
无机物(C、H 、O、Fe)→油气
蛋白质 53 7 22 1 17 氨基酸聚合物,较利于生油。 ——低C数烃和含N化合物主要来源。
碳水 44 6 50 / / 糖类(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化合物
——易水解难保存,非主成油物质。
可成煤、气、芳烃。
木质素 63 5 31.6 0.1 0.3 芳香族化合物,抗腐能力强,来自高等植物。 ——主成煤。另:天然气、芳烃。
不溶性有机质:干酪根 (占A总量的70~90%或更多)
❖ 干酪根:
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HF、HCI)、非 极性有机溶剂(CCl4、CHCl3、苯、酒精)的分散有机质。
1. 干 酪 根 的 形 成 及 演 化
2.干酪根的分布
图:干酪根数量与化工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
3.干酪根结构和化学组成
4.1932年古勃金提出“混成说” : ——早期有机成因说

第二章 油气生成

第二章  油气生成
油气成因理论小结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沉积 有机质
干酪根
概念
保存
来源
成份
分类
分类
概念
成份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 (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分离法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有机质的演化与生烃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生油岩研究与油源对比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Ⅲ型干酪根:源于富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高等陆源植 物碎屑形成的,H/C低,O/C高,多环芳香烃结构为主, 生油潜力小,天然气的主要母质。典型腐殖质类型 (humic)。最大转化率 30%。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 48.5%,Ⅲ型干酪根占28.6%。
B.大陆环境
湖泊(lacustrine)中,深水湖相--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盆地中油气生成最
有利的地区。特别是近海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 1 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增加湖泊营养和有机质数量;
2 有一定深度的稳定水体,提供水生生物繁殖发育条件(浮游生物和藻类 繁盛)。 如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陕甘宁盆地(晚三叠 世)、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柴达木盆地 (早第三纪) 四、古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0
滞水盆地 (湖泊)
密度分层
乏氧的底水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1
浅障壁盆地 (水深>~200m)
表层水流入或流出
乏氧的水 密度分层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2
沉积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3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三)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 生物产率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掠食生物、 水化学性质等。
第二章
问题: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学派?
2.何谓沉积有机质?其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何谓干酪根?如何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生烃潜力如何?

第二章油气成因

第二章油气成因

腐泥组: 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富含氢
主要来源于藻类或藻类被改造的残余
无定形体
藻类体
壳质组
来源于植物的孢子、角质、表皮组织、树脂、蜡质等。 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富含氢
树脂体
孢粉体
木栓质体
镜质组
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 的各种凝胶体。富含氧。
结构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
杜阿拉盆地 加利福尼亚 落杉矶盆地 加利福尼亚 文图拉盆地 法国
③核被桥、键和 官能团连接 ④含脂肪族链状结构
C= O
B A
芳 香 烃环 饱 S 和 烃环
杂环
O
正 烷 烃链
O O
MO
CH
OH
HO
O M O CH O CH
=
O
OH
CH - CH
O
S
CH -O- CH
CH - O- C
OH
O O
OH CH CH C H CH C-O
H HC C
O CH CH C=O
②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可 以达到相同的反应程度。 从化学动力学看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2.地质条件下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对(3)两边取对数,得:
C 0 E ln k 0 ln ln ln t RT C
对于某一固定的反应程度, 或对于相同反应程度的不同反应:
E 1 E ln t A A RT T R
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dC kC (1) dt
阿伦纽斯方程:
式中:t为反应时间,s;
C为反应物的浓度; k为反应速度常数。
k k0e
E RT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生物有机质的主要生化组成: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类脂
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1、木质素 木质素的特点: 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在缺氧的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
解,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植酸,腐植酸又与烃类形成 络合物,从而成为烃类从陆上流到海洋的运载体。 与木质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是丹宁,它们都是沉积有 机质中芳香结构的重要来源,是成煤的重要前身物,也 可生成天然气。
从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在海洋或湖泊中,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
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
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因此海洋、湖泊、三 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1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 与温度也不断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
现在的分类方法,根据H/C和O/C原子比分类: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高(1.25~1.75),O/C原子比
较低(0.026~0.12),富含类脂物质,主要是由脂肪链组
成,多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较少,是生油潜能最高的一 种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常见类型,较高的氢含量,H/C原子比为
0.65~1.25,O/C原子比在0.04~0.13之间;属高度饱和的 多环碳骨架,含较多中等长度的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 含多环芳烃和杂原子官能团,是良好的生油母质。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减小,
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增 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气来讲,亨特的定义就限定为成熟的烃源岩;而从广义成烃角
度来看,烃源岩既包括成熟烃源岩,也包括未成熟烃源岩。因 为生物成因气也可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
总之, 生油岩主要是由低能环境下沉积的粘土和 碳酸盐淤泥组成,但并非所有低能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都是生油岩。 对生油岩的研究,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 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才能作出正 确评价。 有机质丰度 生油岩研究鉴别从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定性定量评价
量繁殖,生成甲烷的温度一般低于75℃。
3)生物成因气的δ
13C
1值较低,一般为-60‰~-
85‰之间,最低可为-90‰,最高可到-55‰。
腐植型母质生物成因气其δ
13C 1值约为-58‰~-80‰ 1值可高达-45‰--50‰±
若有深部热成因气的加入,δ
13C
甲烷含量高
生物成因气的组成特点 重烃含量低 (两低一高)
一、石油有机起源的证据
有机说的核心就是认为:油气起源于生物物质,油 气有机起源说之所以能够确立,有其充分的地质及地球 化学论据,归纳总结如下。 1.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产自沉积岩。据罗诺夫 (1958)的调查统计,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岩有机碳含量三 倍于非含油气盆地(有机碳是衡量岩石中有机质丰度的
基本参数),可见含油气情况与有机质之间有着密
所以,干酪根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体。
二、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① 在各种生物门类中,以水生低等浮游生物是最主要的 成烃原始生物物质;(因其出现时间早,产量高) ② 在生物的生化组分中脂类化合物最有利于形成油气; ③ 干酪根是地球岩石圈中最广泛的有机质分布形式; ④ 干酪根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体。
⑤ 干酪根是最主要成烃物质,但并非原始成烃物质的全部;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三、岩浆说
这是前苏联学者库德梁采夫在1949年提出来 的,他认为碳和氢不仅存在于太阳和星球中, 而且也存在于地球的岩浆中,在高温高压下
它们形成各种烃类。
无机成因的致命弱点:脱离了地质条件来讨
论石油的形成,而且将宇宙中发现的简单烃
类与复杂的石油烃类等同起来。
目前大家比较公认是能够指导生产并正确反
映客观规律的有机成因学说。
油?
5. 简述干酪根裂解成油的三个阶段。
6.干酪根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各
有何特点?
7. 简述影响干酪根裂解生油的主要影响因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除了原始有机质及其成熟度外,石
油的运移尤其是在储层中发生的次生改造也
会大大影响石油的性质。
石油在储油层中的次生改造可归纳为两种性
质不同方向相反的过程: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 的相对密度减小,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 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 对密度和粘度增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 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素,与周围矿物质络合,稳定保存下来,它
们就是干酪根的前身物。随着埋藏深度的进
一步增加,胡敏素缩合,官能团损失,演变
成干酪根。
(2)干酪根的类型 最早的一种方法是把干酪根分为腐泥型和腐 殖型。 腐泥型:H/C为1.3~1.7,呈富集状 态时形成油页岩,而呈分散状态时 形成生油岩。
干酪根
腐殖型:H/C小于1.0;呈富集状态 时形成煤,而呈分散状态时分布于 沉积岩中,最终形成天然气。
大部分是在生油主带、在较高温度下由高
分子的一元脂肪酸脱除羧基后而生成的。 一部分是高级脂肪酸转化成两倍碳链的脂 肪酮,而酮随之还原成烃类。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气生成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气生成
海相:→浅海 海陆过渡海:→三角洲相 —波斯湾盆地中新生界,西西伯利亚朱罗系、白 垩系,四川盆地的志留系、二叠系 陆相:→深湖、半深湖相 (松辽、渤海湾)
3.古气候条件
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 温暖、潮湿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二、生成油气的理化条件
油气生成是一个不断吸收能量的过程
1.细菌作用
细菌:分布最广、繁殖最快、 适应性最强
沉积岩中有机质数量——3.8×1015吨 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 3×1015吨×0.01%(转化率)→3×1011吨(石油)
二、干酪根(Kerogen)
1.定义? 油母质 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非氧化性酸、碱 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的沉积有机质。
有机溶剂 可容有机质 可溶沥青(烃胶质)10 20% 沉积有机质 (氯仿苯乙醚等 不溶有机质 干酪根80 90% )
3.热力作用
结论:
①相同的门限温度在地温梯度大的地区 出现的较浅,即门限深度浅,反之亦然; ②沉积有机质的时代越新、受热时间越短→门限温度越高; 沉积有机质的时代越老、受热时间越长→门限温度越低; ③温度和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互补,即达到成熟点 (门限温度)后,高温短时间可等效于低温长时间
有利于油气生成并保存的盆地,应是年轻的热盆地和古 老的冷盆地,未达成熟阶段、已达破坏阶段均不利。
去O、加H、富集C 还原条件
石油,% 83-87 11-15 痕量-4 痕量-4 痕量-4
有机质
烃类
地质+理化条件
一、生成油气的地质条件
1. 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条件: 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和向油气转化的地区:地质 历史上形成巨厚沉积岩层的沉积盆地。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 及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位。

05第二章-1-成因概述

05第二章-1-成因概述

陆 地 陆 地、再沉积
成矿意义 石油、油页岩、腐泥煤
油、气 气、腐植煤 无油、痕量气
尽管我们上述对干酪根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但必须注意,岩石中 的2020干/3/2酪7 根是各种类型的混杂组合,只是各种类型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已。
课外思考:
1、为什么说浮游生物是主要的成油原始 物质?
现代从岩石中所测得的有机碳含量实际是残留 的有机碳含量。不过,被转化移出的只是极少一部 分。
四、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 1. 概念
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
机质。实验室从岩石中提纯出来 的 干酪根是黑色或褐色粉末。
色层

烃用
吸附物

类硅

溶于有
机溶剂

用 乙
可+
溶胶 的质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一、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
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生物物质的化学组成主要有4类: 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组成:
①脂类:狭义的理解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油脂,广义的 理解则泛指所有不溶于水但溶于溶剂(如乙醚、氯仿等) 的脂状物质。
脂类物质抗腐能力强,化学成分和结构都接近石油, 所以,历来被许多人当做最重要的成油母质。
③在油田剖面中,含油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 位有依存关系。
④除卟啉外,近年还在石油中找到了许多与异戊间二烯 类,萜类和甾醇类有关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仅 为生物物质所持有。这即为地球化学家称之的生物标记化合 物或者指纹化合物。
所谓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是指相对不受轻组分流失和风 化作用的影响,在有机演化的初期和中期始终保持着这种较 高分子的物质,如卟啉、异戊间二烯类等。它们可用于油源 对比、地层对比和油苗对比。

第二章 2.4 油气成因模式

第二章 2.4  油气成因模式

10-60
甲 烷
未成熟 阶段
热催化 生油气 阶段 液 态
4.0-7.0
180-250
深暗 褐色
2.0
热裂解 生凝析 气阶段

深 成 作 用 阶 段
石 油
湿 气
油 气 成 熟 期
低 成 熟 高 成 熟 原 油 阶 段
成 熟 阶 段
低 熟 中 成 熟
高 成 熟
凝析气 ∣ 湿气 阶段
贫煤 半无 烟煤 无烟煤
烃类组成的特征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高 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有 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芳香
A烃可稳定存在;低分子正烷烃剧 B
78 6 5 2 3
增,主要产物是甲烷及其气态同
系物。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15 25 35 碳原子数
温度:10~60℃
演化阶段:Ro<0.5%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 ; 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阶段; 作用因素:厌氧细菌 作用:生物降解
烃类组成的特征——在有机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正烷烃
环烷烃
芳烃
78 6 5
A
0 2 4 6 13 20 30 33
B
2 3
4 1
埋深
成岩作用阶段 Ro=0.5-1.0% 60-180 C 湿气 1.5-4.0km
热催化
Ro=1.0-2.0% 180-250 C 4.0-7.0km
湿气
热裂解
Ro 2.0% 250-375 C 7.0-10.0km
热变质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2、最有影响的石油无机成因论——碳化物说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采油事业的兴起,石油的成因广泛引起了学者们
的兴趣。各种无机起源说也随之应运而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俄国化学家Д ·И ·门捷列夫
(1876)提出的碳化物说,他认为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
物与水相互作用可以生成碳氢化合物——形成石油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两个多世纪),关于油气成因问题,不同专家学者曾提出过各
种不同的成因假说。在众说纷纭的油气成因学说中,就其观 点而言,可归属于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学派。
1、最早的石油成因论——蒸馏说
十八世纪中叶,前苏联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63)根据他 对石油化学的研究,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是由泥炭在高温作 用下(蒸馏)所生成的。这是最早的石油成因学说,也是最 早的石油有机成因学说,常被称为蒸馏说。罗蒙诺索夫应是 世界上最早研究石油成因的学者。
第三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油气成因概述 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 早期成油说及低熟油气 关于无机生油说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天然气成因及相关类型
烃 源 岩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复 习 思 考 题
第一节
油气成因概述
一、油气成因研究的意义
油气成因问题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一个 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油气生成之后,才有运 移、聚集、成藏、破坏等一系列的石油地质现象。 油气成因是指导我们进行油气勘探、选择探区、 选定层位、确定钻探目标的基础。实际上我们找油找 气都是在一定的油气成因理论(假说)指导下进行的 。为什么? 因此,阐明油气成因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__油气的成因与烃源岩

__油气的成因与烃源岩
球化学家的认同,但对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过程历来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假说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间的
争论归结起来可概括为石油是成岩早期形成还是成
岩晚期生成的,这就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
和晚期成油说。
三、早起有机成因说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早期成油说空前活跃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有机 学派大多持早期成油观点。十九世纪末E.Orton(1888)在对当时关于石油生 成、运移和聚集的观点作评述时就表明其更倾向于石油早期形成,这可能是 最早出现的油气早期形成观点。McCoy & Keyte(1934)、Van Tuyl & Parker(1941)、Levorsen(1954)、Weeks(1961)和Hedberg(1964)等通过对 世界各种地质资料的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 期形成的圈闭中。
还应提及,唯海相生油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盛行,在国外 尤其得势。只有Кpзг(1923)认为陆相植物是石油的原始物 质;南廷格尔曾于 1939年探讨过陆相生油的可能。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我国学者潘钟祥、黄汲清等力排众议,以中国油田实例丰 富的资料雄辨地论证了陆相生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动摇了唯海 相生油论,而今已很少有人再反对陆相生油了。 以上对石油成因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仅是一个轮廓性的回顾。 实际上在各个时期中除主流派外,在某些问题某个环节上持有不 同观点者不乏其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油气有机 起源说不仅有了充分的论据,而且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从而 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所接受。然而,正如朱起煌(1991)所言,石 油的成因问题,终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也许象一个复杂的 方程,有两个或多个解。近些年来有国内学者(张恺,1996)明 确提出油气成因"二元论",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二、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的组成、分类及演化
四、沥青的组成与演化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生 物 有 机 质
脂类(Lipids)
蛋白质(Protein)
木质素(Lignin)和丹宁(Tannin)
用而形成碳化铁。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 用产生碳氢化合物,沿着裂隙上升冷凝形成石油。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
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1971)
矿物混合物 (方解石、石英、六水泻盐等) 6000~7000MPa高压 1800oK高温 甲烷、乙烷、丙烷、 丁烷、戊烷、己烷及 少许庚烷
这是从煤岩学( Coal-Petrology )引进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直
接测干酪根组成的方法。将干酪根粉末洒在涂有甘油的载玻璃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 直接认识干酪根的原始生物组成,细菌和埋藏后改造情况。
直接对干酪根进行分类和生油气性判断。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显微组分 亚组分 原始有机质 生油 潜力 ↓ 生 油 潜 力 降 低 ↓ 反射 率 ↓ 反 射 率 增 高 ↓
2.沉积有机质的分布特点
总量很大,多数呈分散状态存在;
常与细粒成分共生;
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近95%集中在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中;
地层越老,保存的沉积有机质越少。
3.沉积有机质数量的影响因素
•富集沉积有机质的环境条件: ①生物物质的产量 ---------生物产率高
②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 ---------低能静水还原环境
类型
Ⅱ2 Ⅲ
25 ~ 65
<25
35 ~ 75
> 75
0 ~ 40
<0
T=
腐泥组含量×100+壳质组含量×50-镜质组含量×75 -惰质组含量×100 100
(3)元素组成分类
蒂索等人以干酪根
的元素组成为依据,利 用 C 、 H 、 O 三个主元素
的H/C、O/C原子比,借
助范氏图解,将干酪根 分为三种类型: Ⅰ 型、
在深约 150 公里的上地幔古登堡层内 ,温度超过 1500oK 、压力 5000MPa 条件下,由于有 FeO 及 Fe3O4 的参与, H2O 与 CO2 还原而成 烃类。在强烈褶皱作用时,深部石油进入地壳沉积岩,并由低分子 烃转化为高分子烃及环状烃。
橄榄石蛇纹石化生烃说—耶兰斯基 (1971)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 水生浮游生物 富含木质素、纤维 素的陆生高等植物
石油、油页岩、 腐泥煤 甲烷气、 腐殖煤
——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
(2)显微组分分类
根据干酪根中各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来划分干酪根的类型。
指标 相对含量(%) 腐泥组+壳质组 Ⅰ Ⅱ1 >90 65 ~ 90 镜质组 <10 10 ~ 35 T 值法 (%) >80 40 ~ 80
Ⅱ型、Ⅲ型干酪根。
干酪根类型范氏图 (据Tissot和 Welte,1984简化)
I 型干酪根: 原始H/C原子比高( 1.25 ~ 1.75),O/C低( 0.026 ~ 0.12)。 链状结构多,富含类脂和蛋白质分解产物。芳香结构和杂原子键含 量低。 主要源自藻类等水生低等生物和细菌遗体;主显微组分为腐泥组。 生油潜能大,最主要生油母质。 通常形成于静而缺氧的浅水富有机质淤泥中 。
实例:南阳油田核桃园组(古近系)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白垩系)
Ⅱ型干酪根: 原始H/C原子比 0.65 ~ 1.25,O/C原子比 0.04 ~ 0.13。 含大量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
能团。
主要来自浮游生物、植物、微生物,混合有机质。 生烃潜能中等。
实例:东营凹陷ES3烃源岩。
“地幔柱”并有深大断裂(裂谷)时,这些气体便可通过断 裂、火山活动或在地壳运动中释放。地幔脱气作用释放的气 体,大部分逸散到了大气中,仅有部分形成了天然气藏。
证据:火山岩气藏,如东太平洋海隆、红海、冰岛、中国五大连池。
2.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
碳化物说—1876年,俄国 门捷列夫
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相作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油气成因概述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有机质演化生烃的影响因素与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简介
第一节
油气成因概述
一、油气无机成因说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一、油气无机成因说
两大类无机成因论: 泛宇宙说 :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 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在形成时就包含有机物。 宇宙说、岩浆说、地幔脱气说 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 :油气是在地球深处,由于高温、高压 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H2O、CO2、H2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碳化物说、高温生成说、橄榄石蛇纹石化生油说、费-托地质合成说
1.干酪根的形成
2.干酪根的数量和分布
干酪根在沉积岩中分布广泛,是地球上有机碳最普遍的 一种存在形式。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
的80~90% 。
据测定 :沉积岩中干酪根的平均含量为:0.3%; 地球上的干酪根含量约为:1016吨
3.干酪根结构和化学组成 (1)干酪根的化学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复杂高分子聚合物,无固定化学成分。
岩区无石油产出。 ②从前寒武到第四纪的各时代沉积岩中,都找到了石油 ,但在各时代地层中分布不均匀,且正比于各时代沉积岩中 有机物的总量。 ③在近代海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质向石油、天然气转 化的过程。
④各地、各时期,石油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 ⑤石油具有旋光性。 ⑥石油烃类中,有一些组分的结构与生物某些组分的结 构具有相似性。——生物标志化合物 ⑦石油主要分布于地温小于150℃的中浅层,说明其是 在相对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
Ⅲ型干酪根: 原始H/C原子比低(0.46 ~ 0.93),O/C高( 0.05 ~ 0.30)。 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多;饱和烃很少,只含有少数脂肪族结构 ,且主要为甲基和短链,常被结合在含氧基团上。
53 44
7 6
22 50
1 /
17 氨基酸聚合物,较利于生油。 ——低C数烃和含N化合物主要来源。 / 糖类(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易水解难保存,非主成油物质。 可成煤、气、芳烃。
0.3 芳香族化合物,抗腐能力强,来自高等植物。 ——主成煤。另:天然气、芳烃。 0.5
84.5 13
[C12H12ON0.16S0.43]X
主要由 C 、 H 、 O 和少量 S 、 N 元素组成,平均重量百分 数分别为 76.4% 、 6.3% 、 11.1% 、 3.65% 、 2.02% ,即 C 、 H 含量比石油低,O、S、N含量比石油高得多。
(1)干酪根的化学组成
干酪根的显微组成
证据:某些油田分布于蛇纹岩区及强烈蛇纹岩化的橄榄岩中。
费-托地质合成说—化学家 R.Robinson(1963,1966)
CO2 H 2 Fe, Co, Ni, V CnHm H 2O Q(热) 300 ~ 400 ℃
证据:原油中正烷烃的分布与费-托合成油中的相同。 地球上原始的石油可能是20亿年前通过费-托反应生成的。 费-托反应最适宜的部位:俯冲板块的接触带、蛇绿岩推覆体中、 裂谷作用所薄化的地壳中。 费 -托反应合成的烃类伴随着断裂、岩浆活动上升,并运移到储 集层中形成油气藏。世界一半以上的油气与板块俯冲及其相联系的 各种断裂有关。
在埋深22~40km的地壳玄武岩层底橄榄岩发育带,若上覆地壳 深坳陷发生张裂,水沿断裂渗入下部橄榄岩发育带,从而发生橄 榄石蛇纹石化作用;生成的烃类又沿着断裂而进入沉积岩。
3( Fe,Mg ) 2· SiO4+7H2O+SiO2+3CO2==2Mg3( OH ) 4· Si2O5+3Fe2O3+C3H6+Q(热)
腐泥组 壳质组
藻类和其它低等水生生物及细菌。 无定形体、藻质体 腐泥化产物,相对富 H 孢粉体、树脂体、 角质体、木栓质体 陆生植物孢子、花粉、角质层、 树脂、蜡和木栓层等,相对富H
镜质组
结构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
丝质体
植物的结构和无结构木质纤维, 来自高等植物
丝炭化的木质纤维,来源于森林 火灾、再沉积有机质,相对富O
的干酪根,再抽提干酪根仍可释放出烃类分子。
干酪根的结构呈三 维网状系统 , 由多个
核被桥键和各种官能
团联接而成。
绿河页岩干酪根结构图解 (据法B.P.Tissot等,1978) A-微弱演化;B-强烈演化
4.干酪根的分类
(1)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分类
有机质类型 原始生物 主要成矿方向
腐泥型有机质 腐殖型有机质
4.木质素、丹宁
木质素仅存于高等植物中,为高等植物木质部分的基本组成, 是一种芳香簇高分子化合物,抗腐能力强(>纤维素),是成 煤的主要物质,也可生成天然气和芳烃。 丹宁主要出现在高等植物中,芳香结构,特征介于木质素和纤 维素之间。
生物体的有机组分对比表
元素% 类脂 化合物 蛋白质 碳水 化合物 木质素 石油 63 5 31.6 0.5 0.1 1.5 C 76 H 12 O 2 S / N / 主要特征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1.脂类(类脂化合物)
以碳氢元素为主,以酸、酯、烯等形式存在,包括脂肪、 有机酸、甾萜类化合物、蜡、色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