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

合集下载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4个阶段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4个阶段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4个阶段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

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

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

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第一"的年代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

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

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

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四个阶段中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互联网发展史的4个阶段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增长势头强劲。

这个阶段的产品呈现跨平台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上都有产品战略布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分如下四个主要阶段。

1.互联网发展史第一阶段(2000年—2002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I 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ICP(InternetContent Provider ,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这个阶段的主要产品有文字信息、图案及铃声。

2互联网发展史第二阶段(2003年—2005 年)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时期,用户主要在移动互联网上看新闻、读小说、听音乐,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阶段开始出现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如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产品经理或WAP产品经理等。

3.互联网发展史第三阶段(2006年—2008 年)这时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除了内容之外,开始有了一些功能性的应用,比如:手机QQ、手机搜索、手机流媒体等,手机单机游戏和手机网游起步,移动互联网开始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占据了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这是一个互动娱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个阶段,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产品经理的需求也逐渐在扩大。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02
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分析
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结构
• 2020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6万亿元
• 互联网广告市场占比最高
• 2021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9万亿元
• 电子商务市场占比次之
• 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2万亿元
中国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逐渐增加
• 202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
• 202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预计将达到4.5小时
• 202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有望突破5小时
中国互联网用户上网行为特点
• 互联网用户浏览信息为主
• 互联网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较多
• 互联网用户在线购物意愿较高
• 互联网应用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 互联网应用将更加人性化
• 互联网应用将更加注重智能化
• 互联网应用将更加智能化
中国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 中国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 搜索引擎:、搜狗• 社交媒体:微信、微博
• 在线购物:淘宝、京东
• 互联网金融:支付宝、蚂蚁金服
• 在线教育: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
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分析 Nhomakorabea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特点
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发展趋势
• 互联网用户消费更加注重性价比
• 互联网用户消费将更加理性化
• 互联网用户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
• 互联网用户消费将更加个性化
• 互联网用户消费更加注重便捷性
• 互联网用户消费将更加便捷化
04
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应用概述

新疆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前景

新疆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前景
。何源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本文旨在 初步分析网络监督对传统舆论监督观念的冲击,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压力,探讨网络自身开展监督的优 势和劣势,对初生的网络监督的现状作一个初步评价。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传统媒体受众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传播逐步成熟,网络 开始成为当今世界传播信息和形成舆论的重要工 具。笔者于2001年12月对部分媒体所做的统计 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有关舆论监督的新 闻报道比例大约为16.7%,
葛江霞
成了一个以主要行业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框架雏形, 有政府部门建设的政务信息网站,有行业主管部门 建设的诸如文化、人才、科技、农业、畜牧业、教育、旅 游、新闻等等的专业性网站,有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 院校自建的网站,有网络信息、通信行业建设的综合 性门户网站等。 上述上千个网站中,点击人数最多的是乌鲁木 齐公众多媒体有限公司于1997年3月8日正式开通的 “新丝路”热线网站。“新丝路”由于建站时间长,资金 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信息涵盖面广,开设的频道、 栏目多,服务功能强,深受新疆网民的欢迎。 在新疆现有网站中,旅游类网站最具民族、地域 特色,这些旅游类网站分别由各地旅游主管部门、旅 行社、旅游公司、风景区管理部门以及旅游爱好者建 立,旅游网站页面大多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提供的 旅游服务项目和功能较全,有的网站还配有相应的 外文版,对新疆的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动 作用。 四、新疆新闻类网站的现状及其特点 对于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作用,党中 央给予高度重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 出版总署在2001年8月20日形成的《关于深化新闻出 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于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新闻 网站的建设、管理及经营方式。目前,“新丝路”的新 闻频道都是转载其他媒体和网站的新闻,缺少自采 的独家新闻。经笔者调查,新疆一些行业性网站也有 转载或发布有关行业信息类新闻,个别网站办有新 闻类栏目,转载国内外热点新闻,如新疆城市社会经 济调查队主办的“新疆城市热线”网站设有“焦点新 闻”栏目。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强调的“积极发展,加强管 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信息网络化的基本方针, 我国争取在近年内建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媒 体网站,逐步构成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为 骨干,中央与地方新闻宣传网站(页)密切协作的互 联网新闻宣传体系。目前,新疆的互联网新闻宣传体 系已具雏形。 1、由中央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办的主要有新 疆新闻网、新华网新疆频道、人民网地方联报网新疆 站三大新闻网站。新疆新闻网由中国新闻社新疆分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延续了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蓝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中国的 发展
• 参照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轨迹,把中国互联网发展 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网路探索(1987年~ 1994年)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 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 第二阶段 蓄势待发(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 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 路的历程。 • 第三阶段 应运而起:(1996年-1998年)中国互联网 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应用和政府 管理齐头并进。 • 第四阶段 网络大潮:(1999年—2002年底) •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 第五阶段 繁荣与未来(2003年~至今)应用 多元化阶段到来,互联网逐步走向繁荣。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公用计算机互 联网(CHINANET)建设
•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 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 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 开通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中国互联网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5年5月,中 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全国骨干网。并于1996年1月,并 正式开通提供服务。
CERNET萌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建设
•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并通过 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 1994年8月 ,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1995年 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示范工程”建设完成。
• 第四阶段 网络大潮:(1999年—2002 年底)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 快速增长期。 • 资本燃烧的岁月。 • 2000年4月13日,新浪网宣布首次公 开发行股票,第一只真正来自中国大陆 的网络股登上纳斯达克。 2000年7月5 日,网易公司宣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登陆纳斯达克。 2000年7月12日,搜 狐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三大门户网 站的相继上市,掀起了对中国互联网的 第一轮投资热潮。 20 吹尽黄沙始见金 。 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经 历了一场“挤水分”式调整的严酷洗礼 。阳光总在风雨后,2002年7~8月, 三大门户网站相继宣布实现赢利。 .COM生生死死是个不断挖掘互联网价 值的过程,这是个大浪淘沙的年代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

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12.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司(I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PPT课件
1994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 王运丰确定“.CN”域名 • 在成功用电邮向世界问好后,中国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以 中国的姿态出现在互联网中。 • 中德往来的邮件显示,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与措恩在 卡尔斯鲁厄大学商讨了这一事宜。中方根据英文单词 “China”,由王运丰定下“CN”两个字母作为域名。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 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 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998年3月16日,开通了容量为30万用户的 中国第一个免费中文电子邮件系统。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是 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第五阶段 繁荣与未来(2003年--)
应用多元化阶段到来,互联网逐步走向繁荣.
第一阶段
网路探索(1987-1994) 1987年9月20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钱天白教授 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 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该邮件经意大利到达德国的 卡尔斯鲁厄大学,成为我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 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生先后担任了道·琼斯 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2001年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搜索引擎排名(针对企业,收费,使其在可能搜索 页面上优先排序,从而提高赢得新客户的可能性),公司开始逐步盈利。 文搜索引擎中位居第一。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第一阶段 网络探索(1987年-1994年)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抬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 来的.

199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99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我国Internet上网计算机、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动态掌握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这方面的统计信息也是广大的Internet用户所关心的,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决定何时上网、上网的方式、使用网络的规模。

但以前我国没有作这方面的统计工作,许多统计数字依赖于估计或国外出的一些统计报告,这样就造成了统计不及时、统计结果准确性较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经国务院信息办和CNNIC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由CNNIC联合四个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工作。

最近CNNIC在四个互联网络单位和计算机世界报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

本次统计参照国际惯例,采用网上计算机自动搜寻、网上联机调查和发放用户问卷等多种方式。

统计方法先进,抽样范围广,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这也是第一次对我国Internet发展状况,作出的全面、准确的权威性统计报告。

本次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是97年10月31日。

1、我国上网计算机数:29.9万台,其中,直接上网计算机:4.9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25万台。

2、我国上网用户数:62万,其中,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拨号上网,直接上网与拨号上网的用户数之比约1比3。

3、CN下注册的域名数:AC COM EDU GOV NET ORG 行政区域名合计数量259 2131 325 323 370 99 559 4066各类域名所占的比例如下图所示:4、我国WWW站点数:约1500个5、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5.408Mbps,连接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香港等。

分布情况如表所示:CSTNET CHINANET CERNET CHINAGBN 合计国际线路数3条16条4条2条25条带宽 2.128M 18.768M 2.256M 2.256M 25.408M6、网上各种信息流量的比例为:FTP Telnet Email WWW 其他8.4% 1.6% 10.7% 78.3% 1%7、问卷调查结果CNNIC在网上放置联机调查主页,并在四个互联网络单位及国内8家知名ISP的主页上做了链接,放置时间两个月;在计算机世界报刊登用户问卷,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802份,其中联机填写的问卷占38%,得出如下统计结果:(1)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用户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又一年的高速发展。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在隆重发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互联网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

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情况。

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了1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80%。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在线娱乐等行业繁荣起来。

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渗透率将继续提高。

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和共享经济等领域将继续蓬勃发展。

其次,互联网行业将进一步加强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金融业、医疗健康等领域,助力传统产业实现升级和创新。

第三,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能物流等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在报告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互联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

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和特定的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仍然较低,数字化进程存在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首先,加大网络安全力度,加强网络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其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普及率,缩小数字鸿沟。

第三,加大对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重要性,通过多方合作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年~2003年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日益迅速。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应用创新阶段等。

到了今天,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不稳定到稳定,由快速崛起到成为全球巨头的历史性跨越。

1.起步阶段(1994-2002)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1994年5月17日,中国大陆的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中国在线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随着政府放宽互联网管制,从此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中国网址、新浪、雅虎中国、搜狐等一批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相继诞生。

这个时期,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较慢,网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国人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仍然不高。

2.高速增长阶段(2002-2012)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互联网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领域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我国各大互联网企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3年,淘宝电子商务开展,国内网络购物业务逐渐铺开。

2004年,百度上市,引领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

此后,中国互联网业务增长迅速,包括许多家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公司——新浪微博,腾讯QQ和微信,阿里巴巴等等,在市场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012年,中国网民人数达到5.17亿,占当时全球网民的24%。

3.应用创新阶段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呈现出了应用创新的态势。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3G、4G 网络的普及为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创新铺平了大道。

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具备了超过10万亿的规模,全部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2.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AI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2020年,中国建设数字人民币的工作也已经启动,数字人民币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性运营的央行数字货币。

展望中国的互联网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之内就已经口碑极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领先国家之一,这离不开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紧跟世界潮流和寻求合作的策略。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近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详细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总体发展情况《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首先概述了中国互联网的总体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11.5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2.1%。

这一数字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说明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报告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11亿,移动支付、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领域的发展迅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二、互联网经济发展互联网经济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指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在电子商务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全球网络零售总额的40%以上。

同时,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也为中国互联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电商,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亮点。

报告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通过互联网渠道,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支付、投资、借贷等金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

三、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报告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空间。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
一、网民规模 .................................................................................................................................... 10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宽带网民规模.................................................................................................................... 11 (三)手机网民规模.................................................................................................................... 12
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 31 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 34

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行调查分析。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10亿以上,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一数字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

二、互联网应用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

电子商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应用领域之一。

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个人创业者,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实现商品的销售和交易。

另外,互联网还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线教育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医疗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应用让人们可以在线咨询医生、预约挂号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支付和理财服务。

三、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它们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还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

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也越来越成熟。

大量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创业公司在共享经济、在线旅游、智能硬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虽然中国互联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多,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

中国互联网发展

中国互联网发展

中国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最显著的亮点之一,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独具特色和逐步壮大。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互联网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仅有少数人能够接触到互联网。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994年,中国互联网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接下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社交交流等活动。

到了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了2亿,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如今,中国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近10亿,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其次,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包括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方面的建设。

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广泛,并以其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质量著称。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发展,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例如,阿里巴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了传统的购物方式,将许多中小企业引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

腾讯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实现了在线支付和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整合。

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中国互联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互联网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互联网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报告我国互联网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2004年9月2日文章中专家的观点,不代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立场。

目 录一、关于我国互联网应用状况的分析二、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向农村倾斜三、关注互联网的最大用户——青少年四、几点建议我国互联网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宏仁自1994年4月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以来1,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和发展已有十年的历史。

根据CNNIC的调查2,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8700万人,与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的62万人相比,增加了140倍,平均年增幅达到102%。

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3630万台,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121倍,平均年增幅达到98.4%。

我国互联网的部分指标近三年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其中,宽带上网用户数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7.3%,达到3110万人。

我国网民实际花费的年上网费用超过1054亿元,与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的产值大体相当。

这个数值尚未包括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和网络产品所产生的巨额附加价值在内。

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互联网应用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互联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亦愈显重要。

一、关于我国互联网应用状况的分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可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2004年5月,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年7月,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目前互联网的应用状况进行一些分析。

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以“获取信息”为最主要目的的上网者占到用户总数的42.3%。

这说明,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互联网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认可。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互联网还只是少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之间的专用网络。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起步阶段。

起初,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互联网逐渐走进了更加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199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100万,199年底达到200万。

这个数字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很低,但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数字已经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极大关注。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200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突破3000万大关,2005年达到1亿,2008年达到2亿。

这期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快速崛起,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联网巨头先后诞生。

这些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商业运作方式。

2010年代,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互联网进一步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购物、支付、社交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互联网+”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升级。

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5.6%。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像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企业在各自领域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持续推动和支持,也离不开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努力奋斗。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但它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将继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进步。

《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

问题的提出:“网络文化”与青少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所带来的新的变革、网络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观念互相依存,共同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

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目前,这一新兴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泅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其来势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一次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年1月中国大陆的“连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人口”约337O万人,“上网人口”中51.7%的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

(“连同计算机”指至少有一人使用该台计算机上网;CNNIC对“上网人口”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上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

青少年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

他们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他们总是以开放的姿态把自己的生活纳人网络之中,共享“网络文化”成果,甚至追求“同人”共生。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

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

就其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

因此,在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总目录第一编概况第1章互联网的发展 (3)1.1 世界互联网早期发展简介 (3)1.2 互联网在中国的早期发展简介 (5)第2章中国互联网当前的特点 (8)第3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3年1月) (15)3.1 调查背景 (15)3.2 调查内容 (15)3.3 概念说明 (16)3.4 调查结果 (16)3.4.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16)3.4.2 网民状况调查结果 (21)3.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33)3.5.1 内容摘要 (34)3.5.2 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 (35)3.5.3 网民特征结构 (44)3.5.4 网民上网行为习惯 (54)3.5.5 非网民状况 (59)3.5.6 华东、西北地区网民状况对比 (63)3.5.7 2003年网民状况预测 (70)第二编互联网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状况第4章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75)4.1 概况 (75)4.2 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76)4.2.1 骨干网络建设概况 (76)4.2.2 中国电信集团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77)4.2.3 中国网通集团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79)4.2.4 中国联通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83)4.2.5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85)4.2.6 中国科技网骨干网络建设状况 (86)4.3 宽带接入网建设情况 (87)– 1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 2 –4.4 互联网络带宽发展状况 (90)4.4.1 国际出口带宽 (90)4.4.2 中国国内带宽分布状况 (93)4.5 互联网交换中心设施建设状况 (99)4.5.1 互联网交换中心概述 (99)4.5.2 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设状况 (102)4.5.3 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功能和服务业务状况 (103)4.5.4 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现状 (103)4.5.5 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服务发展趋势 (107)4.5.6 国外互联网交换中心状况 (107)4.5.7 亚太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进展 (109)4.6 IDC建设与服务状况 (110)4.6.1 IDC概念与发展背景 (110)4.6.2 IDC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发展概况 (111)4.6.3 IDC的主要业务范围与服务特色 (111)4.6.4 ID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规模及业务分布 (112)4.6.5 IDC与ASP的融合 (113)4.6.6 中国IDC建设和服务的制约因素 (114)4.6.7 中国IDC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建议 (117)4.7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发展状况 (119)第5章互联网网络设备和产品发展状况 (125)5.1 网络设备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状况 (125)5.1.1 综述 (125)5.1.2 路由器市场 (125)5.1.3 交换机市场 (129)5.1.4 服务器市场 (131)5.1.5 结论 (136)5.2 网络终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状况 (136)5.2.1 PC产品 (136)5.2.2 手机产品 (142)5.2.3 PDA (148)5.2.4 多媒体移动终端市场启动,PDA和手机的融合 (152)5.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及应用情况 (154)5.3.1 互联网构建类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55)5.3.2 互联网维护类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55)5.3.3 互联网应用类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59)第6章互联网资源建设发展状况 (165)6.1 互联网域名和网站 (165)6.1.1 域名总数 (165)目录6.1.2 网站总数 (167)6.1.3 东西部域名、网站状况 (170)6.2 IP地址和AS号码资源分配状况 (171)6.2.1 互联网络资源及其管理机制介绍 (171)6.2.2 中国内地IP地址和AS号码资源分配现状 (173)6.2.3 IPv6的发展现状 (175)6.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2001年) (176)6.3.1 网站状况分析 (176)6.3.2 网页数 (184)6.3.3 中国在线数据库发展状况 (185)6.3.4 指标解释 (188)第三编互联网服务发展状况第7章互联网接入服务发展状况 (193)7.1 概述 (193)7.2 拨号接入 (193)7.2.1 拨号接入的特点 (193)7.2.2 拨号接入所需的设备 (194)7.2.3 操作过程 (194)7.2.4 中国主要的拨号接入服务提供商及业务提供方式 (194)7.2.5 中国拨号接入的用户数 (195)7.3 DDN专线接入 (195)7.3.1 DDN网络的结构与特点 (195)7.3.2 DDN的网络现状 (197)7.3.3 DDN网络的应用 (198)7.3.4 DDN网络的发展方向 (198)7.4 ISDN接入 (199)7.4.1 ISDN的特点 (199)7.4.2 ISDN用户分析 (200)7.4.3 ISDN的终端设备 (200)7.4.4 ISDN的业务应用领域 (201)7.4.5 ISDN的发展前景 (201)7.5 ADSL接入 (202)7.5.1 DSL的种类及特点 (202)7.5.2 ADSL的发展状况 (204)7.5.3 ADSL的接入方式 (206)7.5.4 ADSL的发展前景 (207)7.6 无线固定宽带LMDS接入 (207)7.6.1 LMDS的优点与不足 (207)– 3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 4 –7.6.2 中国LMDS的主要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 (208)7.6.3 中国LMDS系统的频率规划管理政策措施 (209)7.6.4 中国LMDS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210)第8章移动互联发展状况 (212)8.1 国外移动互联发展概述 (212)8.1.1 日本 (212)8.1.2 韩国 (213)8.1.3 美国 (213)8.1.4 欧洲各国 (214)8.2 中国移动互联发展的最新成就与基本状况 (214)8.2.1 中国移动互联网2.5G分析 (214)8.2.2 中国移动互联网3G演进分析 (215)8.2.3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16)8.3 移动商务发展状况 (218)8.4 移动互联的市场构成 (220)8.5 移动互联的技术水平状况 (222)8.5.1 Mobile IP/Cellular IP (222)8.5.2 IP电话 (223)8.5.3 CDMA (224)8.5.4 SMS/MMS (224)8.5.5 WAP (224)8.5.6 WLAN (225)8.6 移动互联发展的广阔前景 (226)第9章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状况 (228)9.1 中国有线电视网发展历程 (228)9.1.1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的发展阶段 (228)9.1.2 有线电视系统发展阶段 (229)9.1.3 有线电视高速发展阶段 (229)9.1.4 有线电视的产业化运营阶段 (230)9.2 中国有线电视规模 (230)9.2.1 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数 (230)9.2.2 有线电视网传输线路的里程 (231)9.2.3 有线电视网上的节目套数 (231)9.3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特点 (232)9.3.1 管理体制 (232)9.3.2 网络业务 (232)9.3.3 技术平台 (233)9.3.4 入户带宽 (234)9.4 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改造 (234)目录9.5 有线电视网络在中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235)9.5.1 有线网络是国家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一 (235)9.5.2 有线电视网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方式中占有优势 (236)第10章卫星互联网发展状况 (237)10.1 互联网与卫星通信网的优势互补 (237)10.2 卫星互联网简介 (237)10.3 VSAT系统与互联网接入的几种方式 (238)10.4 卫星互联网的独特优势 (239)10.5 国内外卫星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动态 (240)第11章网络增值服务状况 (243)11.1 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状况 (243)11.1.1 电子邮件的产生 (243)11.1.2 电子邮件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243)11.1.3 电子邮件的使用状况 (244)11.1.4 电子邮件的收费模式 (244)11.1.5 电子邮件存在的问题 (245)11.1.6 电子邮件的市场分析 (245)11.1.7 电子邮件的发展趋势 (246)11.2 短消息服务发展状况 (246)11.2.1 中国短消息服务的现状 (246)11.2.2 网站与电信企业的合作 (247)11.2.3 网站与电信企业合作经营短消息业务的成功范例 (248)11.2.4 短消息的发送机制 (248)11.2.5 短消息管理机制及制度规范 (248)11.2.6 短消息的发展趋势 (249)11.3 网络广告发展状况 (249)11.3.1 两个市场的集中 (250)11.3.2 网络广告形式的演变 (253)11.3.3 网络广告的创作 (255)11.3.4 盈利需求迫切,非广告收入上升 (257)11.3.5 网络广告特征的淡化 (257)11.4 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状况 (259)11.4.1 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分类 (259)11.4.2 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的商业模式 (260)11.4.3 国内主要搜索引擎简介 (260)第四编互联网应用状况第12章城市信息化发展状况 (265)12.1 城市信息化及其发展历程 (265)– 5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 6 –12.1.1 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65)12.1.2 城市信息化的历史发展与工作回顾 (265)12.2 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现状 (267)12.2.1 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指标 (267)12.2.2 北京市与上海、深圳两市主要指标的比较 (268)12.2.3 当前城市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69)12.3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思路 (269)12.3.1 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269)12.3.2 当前重点发展思路 (270)第13章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272)13.1 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 (272)13.1.1 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 (272)13.1.2 电子政务是中国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举措 (272)13.1.3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高度重视 (272)13.2 现状与差距 (273)13.2.1 发展进程 (273)13.2.2 现状 (273)13.2.3 当前推进的主要工作 (275)13.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77)13.3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278)13.3.1 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78)13.3.2 电子政务建设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为民服务的紧迫需要 (278)13.3.3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以整合 (278)13.3.4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以需求驱动为主要原则 (279)13.3.5 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279)13.3.6 加快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81)13.3.7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和协调模式的探索 (281)13.4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发展及应用状况 (282)13.4.1 电子口岸及其历史沿革 (282)13.4.2 电子口岸系统的接入 (282)13.4.3 电子口岸系统的主要业务功能 (283)13.4.4 电子口岸的运行管理体制 (283)13.4.5 电子口岸系统的应用状况 (284)第14章网络媒体发展现状 (286)14.1 网络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286)14.2 网络媒体的发展规模和传播体系 (287)14.3 重点新闻网站建设状况 (292)14.3.1 重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和特点 (292)目录14.3.2 重点新闻网站基础设施及队伍建设 (295)14.4 网络媒体的依法管理 (296)第15章企业上网发展状况 (298)15.1 企业内部网(Intranet)建设与应用 (298)15.2 互联网接入与应用 (302)15.3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建设与应用 (305)第16章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309)16.1 电子商务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309)16.1.1 关于电子商务的定义 (309)16.1.2 电子商务类型 (309)16.1.3 电子商务在国外的发展 (310)16.2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11)16.3 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314)第17章网上银行及其发展状况 (316)17.1 网上银行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316)17.1.1 网上银行基本概念 (316)17.1.2 国外网上银行发展概况 (317)17.2 国内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318)17.3 网上银行业务制度与安全管理 (319)17.3.1 网上银行业务制度 (319)17.3.2 金融CA的发展与建设 (319)第18章网上证券及其发展状况 (322)18.1 网上证券交易发展进程 (322)18.1.1 证券委托交易业务 (322)18.1.2 国外网上交易发展概况 (322)18.1.3 中国网上交易发展概况 (323)18.1.4 网上证券交易成功发展的基本经验 (324)18.1.5 网上证券交易模式 (325)18.2 网上证券交易的优势 (327)18.3 网上证券交易管理 (329)18.4 网上证券交易发展存在的差距 (331)18.5 网上证券前景分析 (333)第19章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 (335)19.1 数子图书馆总体发展状况 (335)19.1.1 数字图书馆及其意义 (335)19.1.2 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成果及管理经验 (335)19.2 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状况 (337)19.2.1 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总体状况 (337)19.2.2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状况 (338)– 7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 8 –19.2.3 其他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 (339)19.3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341)19.3.1 数字图书馆系统体系结构 (341)19.3.2 数字资源加工编辑相关技术 (342)19.3.3 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和资源管理 (343)19.3.4 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相关技术 (343)19.3.5 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 (343)19.4 数字图书馆应用及产业化 (344)19.4.1 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344)19.4.2 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问题 (345)19.4.3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345)第20章互联网在学术界中的应用 (347)20.1 背景介绍 (347)20.2 用户群的分析 (348)20.3 用户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现状分析 (350)20.4 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信息查询行为 (353)20.5 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评价 (357)第21章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362)21.1 国外网络教育概况 (362)21.2 网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65)21.3 网络教育运作模式 (369)21.4 网络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对策与前景展望 (372)第22章家庭上网发展状况 (376)第23章网络游戏服务发展状况 (381)23.1 网络游戏概述 (381)23.2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现状 (385)23.3 网络游戏赢利模式研究 (388)23.4 国内游戏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391)第24章网上音乐、视频服务发展状况 (394)24.1 网上音乐、视频服务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394)24.2 网上音乐、视频服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396)24.3 网上音乐、视频服务软硬件环境需求 (399)24.3.1 软件条件 (399)24.3.2 硬件环境 (401)24.4 网上音乐、视频服务发展趋势预测 (401)第五编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状况第25章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概况 (405)25.1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涵义 (406)目录25.2 国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趋势 (408)25.3 中国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分析 (412)25.4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4)25.5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施主要类型及发展过程 (416)第26章网上证券交易的安全状况 (418)26.1 网上证券交易概述 (418)26.2 网上证券交易的安全需求 (419)26.3 网上证券交易的安全状况 (421)26.4 发展趋势 (422)第27章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状况 (423)27.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状况 (423)27.1.1 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到的技术问题 (423)27.1.2 安全评估技术 (423)27.1.3 防火墙技术 (426)27.1.4 IDS技术 (428)27.1.5 应急处理技术 (434)27.1.6 备份冗灾与恢复技术 (437)27.1.7 网络攻防技术 (438)27.1.8 黑客技术 (440)27.1.9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443)27.2 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技术状况 (446)27.2.1 私钥、公钥加密技术 (446)27.2.2 KMI/PKI技术 (450)27.2.3 VPN技术 (452)27.2.4 非数学的密码技术 (454)27.3 公钥基础设施事业发展概况 (455)27.3.1 国家重视PKI事业 (456)27.3.2 PKI应用进一步发展 (459)27.3.3 国际交流活动 (461)27.3.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1)27.4 反垃圾邮件状况 (462)第28章网络文明建设状况 (465)28.1 网络文明的范畴 (465)28.2 网络消极影响之现状和网络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465)28.3 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现状及最新进展 (466)28.4 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策略及规划 (469)第29章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现状及打击对策 (471)第六编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状况– 9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第30章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状况 (477)30.1 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 (477)30.2 美国NGI、Internet2的简介 (477)30.3 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协议 (479)30.4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进展 (483)第31章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 (485)第32章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发展状况 (496)32.1 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概况 (497)32.2 移动终端技术的构成与特点 (499)32.3 移动终端产品现状与发展 (504)32.4 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506)第33章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状况 (508)33.1 中文域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08)33.2 关键词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13)33.3 ENU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16)第34章网格——未来的互联网应用 (521)34.1 网格的技术特征和业务益处 (521)34.2 网格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 (523)34.3 网格是不是分布式系统 (525)34.4 网格是一种中间件,还是一种操作系统 (525)34.5 网格计算机 (527)34.6 国外网格研究的不足 (529)34.7 中科院计算所在网格研究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530)第35章IPv6技术开发及应用状况 (532)35.1 IPv4到IPv6过渡技术综述 (532)35.2 中国IPv6研究现状 (535)35.3 应用IPv6的关键技术研究 (537)35.4 IPv6的应用 (540)第七编附录附录A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6~2002年底) (547)附录B 中国有关互联网的政策法规(截至2003年2月) (559)B.1 法律 (559)B.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559)B.1.2 《刑法》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规定(摘录) (560)B.2 行政法规 (561)B.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561)B.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节选) (562)B.2.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565)– 10 –目录B.2.4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 (568)B.2.5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571)B.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选 (576)B.3 司法解释 (577)B.3.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577)B.3.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578)B.4 行政规章 (579)B.4.1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 (579)B.4.2 建立卫星通信网和设置使用地球站管理规定 (585)B.4.3 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管理办法 (591)B.4.4 国际通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595)B.4.5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 (598)B.4.6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601)B.4.7 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 (608)B.4.8 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服务暂行规定 (610)B.4.9 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613)B.4.10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617)B.4.11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623)B.4.12 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公告服务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625)B.4.13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 (628)B.4.14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 (629)B.4.15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630)B.4.16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633)B.4.17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635)B.4.18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637)B.4.19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640)B.4.20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642)B.4.21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 (645)B.4.22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648)B.4.23 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 (651)B.4.24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654)B.4.2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 (656)B.4.26 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 (658)B.4.27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660)B.4.28 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661)–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B.5 域名管理规范性文件 (663)B.5.1 关于授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行使域名注册管理机构职责的通知 (663)B.5.2 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 (664)B.5.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域名体系的公告··665B.5.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注册实施细则 (666)B.5.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667)B.5.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 (669)B.6 自律性规范 (677)B.6.1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677)B.6.2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 (679)B.6.3 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 (680)B.6.4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681)附录C 互联网应用部分案例 (682)C.1 中国电信“互联星空”计划 (682)C.1.1 互联星空计划背景 (682)C.1.2 互联星空计划内涵 (683)C.1.3 中国电信在互联星空产业链中的定位 (683)C.1.4 互联星空计划目标 (683)C.1.5 互联星空面向用户提供的业务 (683)C.1.6 互联星空商业合作模式 (684)C.1.7 互联星空平台介绍 (685)C.1.8 互联星空前景广阔 (686)C.2 中国航信网上酒店分销系统 (686)C.2.1 Easybooking系统产品的主要特点 (686)C.2.2 Easybooking系统产品的网络拓扑 (687)C.2.3 主要功能模块 (687)C.3 中国航信标准版ASP (688)C.3.1 标准版ASP网站的技术特点 (689)C.3.2 标准版ASP的特色服务 (689)C.4 百度中文搜索引擎 (690)附录D 国际互联网相关组织 (693)D.1 互联网技术标准组织 (693)D.1.1 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AB) (693)D.1.2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694D.1.3 互联网研究任务组(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IRTF) (694)D.1.4 RFC编辑者(Request for Comments-RFC) (695)D.1.5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 (695)D.2 互联网域名与地址资源分配管理机构 (696)– 12 –目录D.3 其他对互联网体制有重要影响的组织 (697)D.3.1 互联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 (697)D.3.2 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DOC) (698)D.3.3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698)附录E 中国香港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00)E.1 概念说明 (700)E.2 调查结果 (700)E.2.1 香港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700)E.2.2 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701)E.2.3 香港非网民概况 (707)E.2.4 网民与非网民对互联网的看法 (708)附录F 中国台湾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10)F.1 调查说明 (710)F.2 调查结果 (710)F.2.1 台湾地区网民数 (710)F.2.2 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 (710)F.2.3 用户使用网络情况 (712)F.2.4 上网与没有上网的原因比较 (713)F.2.5 调查小结 (714)附录G 中国澳门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03) (716)G.1 前言 (716)G.2 澳门互联网发展简述 (716)G.2.1 起源 (716)G.2.2 普及 (716)G.2.3 注册用户 (717)G.2.4 家庭上网计算机数 (717)G.2.5 政策与法规 (718)G.3 澳门居民互联网使用调查 (718)G.3.1 定义 (718)G.3.2 调查方法 (718)G.3.3 加权与数据预处理 (719)G.3.4 调查结果 (719)G.4 总结 (726)编后记 (727)–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