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
**县中医医院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2011 年序号名称主要适应症1毫针刺内、妇、儿科相关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等2头针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痹、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其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有病多发病3梅花针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诸多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网球肘、皮神经炎、小儿麻痹、痛经、鼻渊、斑秃等4火针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骨伤、五官等多种疾病。
5平衡针常用于颈肩腰腿痛、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6电针针刺有效的各种病证7针刀用于各种软组织伤害引起的执拗性难过,部分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骨性关节炎等),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积累性伤害、肌紧张、伤害后遗症等8皮针失眠、头痛、痛经、斑秃等9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可用于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病症,常用于痹证、胃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等10放血疗法高热、咳嗽、中风、腰痛、吐泻、中暑、昏迷、休克、晕厥、酒渣鼻、下肢静脉曲张等12穴位埋线各种难过性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各种功能凌乱性疾病(眩晕、原发性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月经失调等),各种慢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13耳穴减肥、头痛、面痛、眩晕、失眠、月经不调等14直接灸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难过以及内科相关虚证15隔物灸法寒症、阳虚证16温针灸各种风寒湿痹难过以及内科、妇科等相关虚证、寒证疾病17三伏天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免疫力低下18三九天灸关节退行性变、颈肩腰腿痛、过敏性鼻炎、面瘫、哮喘、胃肠道疾病、亚健康等19热敏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20雷火灸常用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干眼症、过敏性鼻炎、咽炎、盆腔炎、各种痛证、皮肤病、肥胖症等的治疗21TDP神灯伤害、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拉伤、滑囊、滑膜、肌腱炎等。
国粹之魂——中医药的独特卿英
国粹之魂 ——中医药的独特卿英发布时间:2023-07-05T07:55:50.06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作者:卿英[导读]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621000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我国最负盛名的“”十大国粹”之称。
“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医学体系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中医药历史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一些动、植、矿物可以解除病痛、延年益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药物和方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
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神医的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在中医历史上犹如泰山北斗的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动、植、矿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病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诊所基本标准(2023年版)
中医诊所基本标准(2023年版)
中医诊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提供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100%。
一、诊疗科目
限于中医科、民族医学科。
配备中医(专长)医师的,应在诊疗科目下明确中医(专长)医师的执业范围。
二、人员
(一)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二)至少具有1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执业医师:
1.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机构中执业满5年;
2.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
(三)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的,至少有1名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
诊桌、诊椅、脉枕、体温计、紫外线消毒设备、污物桶等。
(二)有与开展诊疗范围相适应的其他设备(包括中医诊疗设备);开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等存在一定医疗安全风险的技术,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四、房屋
诊所的使用面积和建筑布局应满足诊疗科目医疗需求。
五、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六、具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与所在地诊所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接。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及医疗应用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及医疗应用引言中医心理暗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又称为“心理学治疗”、“心理暗示治疗”,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患者的语言、动作、观察、洞察等手段,对患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是中医诊疗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源于中医阴阳学说,是一种循环调节身体气血阴阳平衡的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和“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医疗应用”这两个方面展开。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阴阳学说。
在阴阳学说中,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平衡。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就是利用语言、动作、观察等手段对患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从而在精神状态上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
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医疗应用情绪调节中医心理暗示疗法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音乐、音效、气味等手段来刺激患者的感官,从而引起患者的情感反应。
同时,医生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向患者传递一种心理暗示,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有效的调节和缓解。
疼痛治疗中医心理暗示疗法在疼痛治疗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医生的语言、动作等方式,向患者传递一种心理暗示,使患者的疼痛感受减轻或消失。
同时,通过情绪调节,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良好的调节和缓解,从而减轻疼痛。
睡眠障碍中医心理暗示疗法在睡眠障碍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医疗效果。
医生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向患者传递一种心理暗示,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同时,通过情绪调节,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良好的调节和缓解,从而改善睡眠障碍。
结论中医心理暗示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心理暗示疗法在情绪调节、疼痛治疗、睡眠障碍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心理暗示疗法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医诊疗规范
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医诊疗规范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医诊疗规范》:一、核心理念1、大力发展中医诊疗,支持实践应用:以“对症下药、循证治疗”为重点,大力发展中医诊疗,注重技术改革、全程护理和实践应用,发挥好中医的系统优势和创新作用。
2、科学运用中西医结合:结合具体病情,科学运用中西医结合术,努力满足患者精神和生理上的需求,实施科学、全面、合理、和谐的治疗。
二、临床应用1、用药管理:坚持中药安全用药,严格控制处方量,做到“药到病除”。
2、制订诊疗计划:根据病情客观情况和病患需求,制定完善的诊疗计划,并配合实施。
3、安全封闭管理:切实加强“安全封闭管理”,提高诊疗质量,确保安全有效封闭配药。
三、现代化服务1、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诊疗服务体系,把握“协调发展、质量创新、加强管理”的总画,坚持人文、科技、科学合作,加强护理体系、质控体系、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服务的智能分工与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诊疗服务现代化。
2、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深入普及中医优秀文化,以良性的抗病精神激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活力,提升治疗宣教服务水平,弘扬优质的中医文化。
四、创新机制1、加快诊疗信息化:加快中医诊疗信息化建设,开发符合中医诊疗特点的诊疗系统,改善及时准确性,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效率。
2、加强非药物治疗:加大对中医非药物治疗的科研投入,研究中医按摩、拔罐,以及针刺等联合治疗及其他内科学治疗的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中医诊疗服务。
五、研究开发1、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从现代药物技术的视角提升中药的质量,推动中药安全可靠、有效高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探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医药行业及产品标准化,有效地提升中药材质量,完善药品标准,以及药品认证体系,探索落实中医药改革可行性,完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
眩晕的中医诊疗
山东聊城刘伟伟 2024-02-28
目录
• 眩晕概述 • 中医对眩晕认识 • 常见证型分析与治疗策略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 预防措施与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01
眩晕概述
定义与症状表现
定义
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 模糊,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 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
06
预防措施与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定期体检,关注自身健康指标
01
02
03
重视常规体检
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 脂等检测,及时发现并控 制潜在的健康问题。
关注颈部健康
定期进行颈部影像学检查 ,了解颈椎及周围软组织 状况,预防颈椎病引起的 眩晕。
倾听身体信号
注意自身是否出现头晕、 目眩、耳鸣等症状,及时 就医检查。
饮食起居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 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 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眩晕 的发作风险。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 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
气血亏虚型证治要点
症状表现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胱白,神疲乏力,倦 怠懒言,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 白,脉细弱。
治疗策略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黄芪、人参、白 术、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 肉、生姜、大枣。若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易于 感冒,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 气虚湿盛,泄泻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 ,当归炒用健脾利水止泻;若气损及阳,兼见畏寒肢 冷,腹中冷痛等阳虚症状,加桂枝、干姜温中散寒。
中医处方示例
中医处方示例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处方、非药物治疗处方重点强调均要求有中医诊断及证型。
下图供大家参考,图中红色圈记内容为必要内容,其余内容根据本单位处方自行填写。
中医非药物疗法处方示例门诊处方示例:1.普通针刺治疗 X部位/*X次Sig: 30min qd或者电针治疗 X组/*X次Sig: 20min qd2、XX(疾病或者部位)推拿治疗 20min *X次Sig: 20min qd3、TDP治疗 20min. X部位/*X次Sig:20min bid4、中频脉冲电治疗X部位/X次Sig: 40min qd或中频脉冲电治疗 X部位*X次Sig: 20min bid5、灸法(艾柱灸)*X次Sig:某穴位、某穴位各 5min qd6、艾箱灸X部位*X次Sig:40min qd住院医嘱示例:1、普通针刺治疗 2部位 qd2、电针治疗 2组 qd3、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 20min qd4、TDP治疗 2部位 20min/部位 qd5、中频脉冲电治疗 2部位/次 20min/部位 qd6、灸法(艾柱灸) 5min qd门诊(住院)病历诊疗计划示例:1、普通针刺治疗 2部位 qd取穴:肾俞(双侧)腰阳关上廖(右)次廖(右)十七椎下承扶(右)殷门(右)委中(右)阿是穴以上各穴中补肾俞、余穴均泻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
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二日。
诊疗计划示例:2、电针治疗 2组 qd取穴:肾俞(双侧)腰阳关上廖(右)次廖(右)十七椎下承扶(右)殷门(右)委中(右)阿是穴以上各穴中补肾俞、余穴均泻法,一组负极接上廖(右),正极接肾俞,另一组负极接(承扶右),正极接殷门(右)留针30min,每日一次。
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二日。
诊疗计划示例:3、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 20min qd准备手法:以点揉按压拍击等手法放松腰背臀肌及双下肢肌群,15min。
中医讲座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医。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知名中医专家主讲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差异,追求整体治疗。
1. 阴阳五行: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在人体中,阴阳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 天人合一: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这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闻味、询问、触摸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2. 闻诊:闻患者的呼吸、体味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虚,体味酸臭可能是湿热。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自述头痛、乏力,可能是肝肾不足。
4.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象,以判断病情。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讲座中,专家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药材,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等目的。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1. 本文概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但尚未发展到萎缩的程度。
在中医学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治疗该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在《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中,本文首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等因素的关系。
接着,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传统四诊技术,以及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本文还系统阐述了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脾胃,疏通气血,达到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的目的。
指南还提供了一些预防和日常调理的建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
本文概述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全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
通过遵循本指南的推荐,有望提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病因病机饮食是影响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饮食无规律,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不畅,痰湿内生,形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情绪波动,如忧思、恼怒、忧虑等,均可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进而导致胃炎的发生。
过度劳累或长期缺乏适当运动,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劳逸失宜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外界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寒邪侵袭,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寒邪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包括体质因素、其他疾病的影响等,都可能成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的标准制度
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的标准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的标准制度是为了规范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的运作,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中医非药物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规范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应用的通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规范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应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03.20•【字号】•【施行日期】2017.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规范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应用的通知各区卫生计生委、各有关医疗机构: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规范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中医非药物疗法,以下简称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调动和保护广大中医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明确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的控制指标(一)严格控制增长幅度。
各医疗机构要明确非药物疗法总费用的增长幅度、诊疗总人次的增长幅度、次均费用等控制指标的额度。
将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非药物疗法收入占比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严格控制使用频度。
各医疗机构要对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实施限治疗病种、限治疗疗程、限人次人头比、限治疗项目数的管理,明确非药物疗法临床使用的技术规范和限制指标。
二、开展对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的分级监测(三)将非药物疗法应用纳入全市医改监测指标。
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使用非药物疗法情况的监测,定期对非药物疗法数据按照“三控四限”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和向社会公布。
(四)医疗机构对非药物疗法实施动态评价和监测预警。
各医疗机构要在信息系统中对非药物疗法“三控四限”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开展评价分析,重点加强对有违规记录、出现次均费用畸高、某种项目使用数量畸高等异常情况的监测,实施对非药物疗法的动态监测、超常预警、超常项目停用等措施。
三、完善医疗机构非药物疗法使用的内控内审(五)健全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质量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的授权制度,完善非药物疗法的患者病案检查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落实处方点评、医生不当处方公示的措施,将非药物疗临床应用的评价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的诚信档案。
中西医的执业范围
中西医的执业范围包括中医类别和西医类别。
中医医师的执业范围主要是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包括中医诊断、中药处方、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技术的运用。
他们可以在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执业。
西医医师的执业范围则主要是西医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包括常规医疗技术、手术、内镜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等。
对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他们的执业范围通常根据具体的专业类别进行划分。
例如,中西医结合专业1的执业医师主要从事内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急诊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临床心理科以及其他专业(指中西医结合专业2、中西医结合专业3之外的其他专业)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
而中西医结合专业2的执业医师则主要从事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专业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
中西医结合专业3的执业医师则主要从事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专业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
中医诊所基本标准
中医诊所基本标准中医诊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100%。
一、人员(一)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3年,身体健康;2.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身体健康。
(二)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的,至少有1名具备资质的中药技术人员。
二、房屋(一)房屋相对独立;(二)诊疗区域布局合理,符合卫生学布局与流程;(三)至少设置候诊区、就诊区;(四)面积满足功能需要,并应当根据开展的诊疗范围不同具备下列条件:1.开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服务的,服务区域应当相对独立;2.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当设置独立的治疗室。
三、设备(一)基本设备:诊桌、诊椅、脉枕、紫外线消毒设备、污物桶等;(二)有与开展诊疗范围相适应的其他设备(包括中医诊疗设备)。
四、有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流程,中医药技术操作符合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有关规定。
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中医(综合)诊所是指以提供中医药门诊诊断和治疗为主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85%。
一、人员(一)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2.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身体健康。
(二)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的,至少有1名具备资质的中药技术人员。
(三)设置医技科室的,每室至少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房屋(一)诊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卫生技术人员人均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二)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
开展有创性治疗的,应当设置观察室和处置室;(三)各功能区域相对独立,符合卫生学布局与流程,每室(含中药存放、调剂区)不少于10平方米。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一份关于糖尿病诊疗方面的指南。
本指南主要涵盖了糖尿病的分类、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要点:一、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特点,本指南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糖尿病(T1DM)、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尿病(GDM)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四类。
二、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根据糖尿病病情的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口渴、视力模糊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还可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本指南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设置为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 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mg/d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等。
四、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目标值,控制体重,保护胰岛β细胞,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
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饮食,进行定时定量的运动,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等。
饮食控制应以低脂肪、低糖、高纤维为主,合理搭配食物,限制摄入热量。
运动应适量、持续、有规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
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精神压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包括双胍类、磺酰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敏剂等。
胰岛素治疗主要用于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和部分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
五、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指南强调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定期体检等。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合理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并发症,进行心理辅导等。
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
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理论体系。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究竟在哪里呢?中医诊疗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局部的病变可能是整体失调的表现,而治疗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需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调理。
比如,眼睛出现问题,中医可能会考虑到肝脏的功能,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情志因素等多个方面,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或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特点之一。
所谓辨证,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果,从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是风寒感冒,需要疏风散寒;有的人是风热感冒,需要疏风清热。
这种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诊疗特色,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提高疗效。
中医诊疗注重预防为主。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养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比如,中医提倡顺应四季变化来养生,春天要养肝,夏天要养心,秋天要养肺,冬天要养肾。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艾灸、拔罐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炮制和配伍,制成各种方剂。
中药的治疗作用不仅仅是化学成分的作用,还包括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例如,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高血压病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概述
高血压病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概述
杨陆;牟宗毅;张茂云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1
【摘要】近年来,非药物疗法逐渐成为临床上协助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即不通过药物而达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有生活习惯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健康教育调节及外治法等5个方面.目前,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还存在一定弊端,如对于高龄患者减盐的局限性问题,以及运动疗法运动量难以界定局限性问题等.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杨陆;牟宗毅;张茂云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高血压病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J], 李丽伟
2.神奇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专访南非中国中医诊疗院郭剑华教授 [J],
3.中医非药物疗法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刘丹娜;詹艳;王劼琼
4.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
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病症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
5.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病症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增中医相关指标解释
新增中医类相关指标解释:1、中草药收入:指出售中草药(饮片)取得的收入。
2、中药配方颗粒制剂收入:指出售中药配方颗粒制剂取得的收入。
3、中成药收入:指出售中成药取得的收入。
4、中药制剂收入:指出售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取得的收入。
5、中医非药物疗法收入:指中医诊疗服务中提供中医诊疗技术取得的收入(特指《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4 年)中项目编号4开头并不含48的中医类项目的收入总数)。
6、门(急)诊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数:指中医诊疗服务过程中应用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次数,一人多次应用同一项目或同时应用多项服务的按实际收费频次计算,根据门(急)诊收费系统中以《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0版)内项目编号4开头不含48的各项目收费记录次数统计。
7、出院者应用中药饮片人数:指出院者住院过程服用中药饮片的人数,根据住院首页的住院费用中有中草药费记录的人数统计。
8、出院者使用过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数:指出院者住院过程中应用过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人次数,根据住院病案首页的住院费用内“中医类(中医和民族医医疗服务)”中产生过“(13)中医治疗”费用的病人数(同一病人使用多种技术按一人次计算)。
9、门诊药物处方数:指门诊开具的所有药物处方总数(包括中药饮片处方(含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处方(含医疗机构制剂)、西药处方数)。
如果中成药、西药开具在同一张处方上,需拆开后分别计1算。
10、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指门诊开具的所有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处方总数。
11、门诊中成药处方数:指门诊开具的所有中成药(含医疗机构制剂)处方总数。
12、中医类科室:指医疗机构内提供中医药相关服务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推拿科、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等科室。
2。
积极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
积极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
艾万里;李梅;单同林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4)004
【摘要】中医非药物疗法历史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记载,非药物疗法得以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内容丰富,治疗简便易行,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易于、应予推广.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艾万里;李梅;单同林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1400;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1400;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831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神奇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专访南非中国中医诊疗院郭剑华教授 [J],
2.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病症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
3.关于在全国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紧急建议 [J], 周立华;唐英
4.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病症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
5.中医非药物疗法急诊应用专家共识 [J], 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病分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丁邦晗;方邦江;孔立;刘清泉;张忠德;李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人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火针在《内经》中称为“燔针”等,治疗范围也扩大到了外科、内科等多种疾患。近些年来 由于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了有些学者的重视。
另外,妇女月经期慎用。年老体弱者需加强防护措施,最好有家人陪伴。
2.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疗法是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汽,将药物施 与皮肤或患处,借温度、机械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直接、间接的治疗作用。
最主要的是药物直接对机体病变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1.精神过度紧张、饥饿、劳累者不宜用火针;糖尿病禁用火针。
2.体质虚弱者,应卧床针刺。
3.较大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周围要慎用火针。
4.针后当天或针孔红晕、红肿未消散者,应避免洗浴,切忌用手搔抓针孔。如 有针孔微红、灼热、轻微疼痛、瘙痒等现象,无需任何处理,数天后可自行消 失。
4.
温针疗法
温 针 是 在 应 用 针 法 的 同 时 加 以 温 热 刺 激 的 一 种 疗 法 ,使 热 通 过 针 体 传 入体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4.针刺深度与方向针刺深度要根据病情以及针刺部位的组织结构等情况来 定。一般而言,痰核、瘰疬、窦道等要刺入其核心或基底,皮肤表皮疾患则刺深 未过皮肤;如刺四肢、腰腹以及肌肉丰厚处可以刺达 0.5~1 寸;而面部、背胸 部位则浅到 1~2 分深。大都采用与皮肤呈 90*的直刺法,以及与皮肤呈 45。的 斜刺法。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 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 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 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 2—5 分深, 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 1—2 分深。
扁平疣、角化瘤、皮脂腺瘤、鸡眼等。
3.鞍钢火针治疗有色痣和疣:采用鞍钢自动化所研制的直径为0.5,1.0,0.25 毫米三种型号的火针,将针头在灯上烧红,迅速烧灼患部,几秒钟后离开,反复进 行,直至完全烧损。
4.火针温通法治疗斑秃:取穴:阿是穴、肾俞、肝俞。阿是穴用三头火针, 后两穴用单头火针,局部消毒后将烧红的火针对准穴位快速点刺。
4.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 第一阶段: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内服及外敷中药)经此阶段治疗银屑病
及湿疹,神经性皮炎的症状消失或减轻。 第二阶段:中药药浴疗法,对于反复性银屑病患者,其病变区域很难消
失,对于此种情况,单纯保守治疗已不可能使病变恢复正常,必须在病变区域进 行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 禁忌证: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哮喘病人 皮肤有伤口、破溃的病人 骨折未愈的病人 对药物过敏的病人
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
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候进 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 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 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6.疗程与针刺时间火针治疗大都以 3~5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l 周左右。 每 2~3 天针刺 1 次。但疗程与针刺时间都要视病情与身体状况而定。 注意事项:
1.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 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 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
火针的作用: 火针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
痢疾、阳萎、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
针具: 一般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如圆利针或24号2寸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
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及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等。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并易于 掌握针刺深度,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痣、疣的治疗。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所谓“打伏针”, 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 一大良法,因此,长期来一直为医家和病家所重视。
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 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 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以后, 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① 刺激作用 ② 药效作用:抗感染、去腐生肌、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发汗解热 ③ 美容作用
药浴疗法的优点: ① 直接吸收,疗效显著 ② 提高药效,毒副作用少 ③ 适用范围广 ④ 简便易行 ⑤ 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适应症: 内科疾病:便秘、不寐、痹症、脱肛等 皮肤科疾病:银屑病、接触性皮炎、湿疹、粉刺、痔、疖、痈、脱疽等 骨科疾病:骨折损伤后期、肩关节周围炎等 妇科疾病:阴挺、阴痒、阴蚀等 儿科疾病:厌食、疳证等 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等 美容美发:座疮、雀斑、脂溢性脱发等
2.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 感染。 4.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 5.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针孔处理:如果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4—5分深,针 刺后用消毒纱布贴敷,用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5.留针与出针已如前述,火针大都不留针,快入而即出,但有些疾 病也 可留针,如火针刺淋巴结核,需留针 1~2 分钟,以清除消化干酪样坏死组织; 又如远端穴位治疗疼痛性疾患时,也需留针 5 分钟左右,但留针时间都短于毫针。 火针起针时医生要手持消毒干棉球,以防出血(尤其在针刺局灶性皮损增厚的皮 肤病时,往往会出血)。出针时不摇大针孔,可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针 孔无需特殊处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非药物治疗项目
1.
中药药浴
药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一定的 中草药经煎汤、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美容目 的的常用疗法。
药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适用范围广,无痛苦,费 用低等特点。
基本原理:水在常温下为液体,可与身体各部位密切接触,是传递刺激的最 佳介质。水具有很大的热容量,能够持续地对人体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是空气 导热力的 33 倍,水具有对流、浮力、压力、射流的冲击力等特点,可有效的用 于治疗过程中。 作用:
1. 促进新陈代谢作用
2. 增强神经末梢刺激作用
熏洗疗法的适应证: 全身熏洗疗法主要用于皮损广泛的全身性皮肤病,局限性皮肤病是局部熏洗
发的主要适应症,如脓疱疮、毛囊炎、手足癣、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 症、湿疹、脂溢性皮炎、冻疮、阴道炎、丹毒等。
熏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1. 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 2. 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太凉。 3. 夏季当日煎汤当日用,药汤不要放置过夜或太久以免变质,影响治疗效果。 4. 在全身熏洗过程中,若患者感到头晕,不适等应停止熏洗。 5. 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6. 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病等禁用熏洗法。 7. 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不宜进行阴部熏洗。 8. 饥恶以及过度疲劳时不宜熏洗。
熏洗疗法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是药物通过熏洗方法,透过皮肤,到大腠理,深入脏腑,直接吸 收输布全身,以发挥其功效。具体直接作用如下:
1.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2. 疏通腠理,解毒消肿 3. 清热燥湿,收敛止痒 4.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二.间接作用:是指除了药物之外,皮肤或患处受到温热、机械等物理刺激,通 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 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用以治疗疾病。具体作用如下:
1.风燥血热 青壮年多见,病程较短,睡前及被褥太暖时瘙痒,皮肤干燥、 脱屑。舌淡红,脉浮数或滑数。
2.血虚肝旺 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情绪波动或气候变更,易引发瘙痒。 皮肤潮红,皲裂,可伴有头屑、便结。苔薄质红,脉细数。
治则: 皮肤瘙痒症总以养血祛风为主。风燥血热者,宜疏风和表,清热凉血;血虚
肝旺者,宜祛风润燥,养血平肝。局限性瘙痒症多湿热内蕴,宜清利湿热。
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
1.毫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许氏用26号1.5寸毫针置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 入疹后并立即拔针,每个疱疹上点刺1针,涂上紫药水。
2.便携式电子火针治疗外科病:接通电源,打开电子火针治疗仪指示灯,手 持火针针柄,指按开关待火针针头部发热发红后操作。将火针对准病变中心部位 迅速烧灼至基底部;治乳头状瘤先用镊子将乳头状物往外牵拉,再将火针烧红横 放,从根部切割,数秒钟即可割除,徐氏用此法治疗寻常疣、色素痣、乳头状瘤、
下面来讲一下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的应用: 1.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的原理:
首先温热刺激引起皮肤或患部的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 盛,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全身功能,同时还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从而增加效 应;再次温热对皮肤神经末梢刺激通过神经反馈到中枢,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 联系,从而起到生理或治疗效应。
中医学称之为“痒风”、“风瘙痒”,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于素体表虚血热, 风热侵袭,遏于肌表,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 瘙痒常发生于入睡前,精神紧张或气候变化,饮酒或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诱
发或加重瘙痒,发作时常难遏止,此起彼伏,甚至可遍及全身。轻者坚持不抓而 忍耐过去,重者猛烈搔抓,甚则抓破皮肤出血痒痛才止。由于长期搔抓,全身皮 肤遍布抓痕,出现血痂、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局限性瘙痒一般以肛门、阴囊、 女阴多见,也可见于头皮、下肢、面部、外耳道及掌跖等处。局部经常搔抓,皮 肤可出现浸润、肥厚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