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通过增加建筑物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海绵城市概念强调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与自然的冲突,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海绵城市构建遵循几条基本原则,包括能源效率原则,垃圾利用原则,水资源管理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海绵城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益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让城市成为更自然、更宜居的地方,改善空气质量,帮助减缓洪水和热岛效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保护城市的土地,使社区更有序,更安全,更有效,更具吸引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改善,整个社会福祉的提高,减缓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加强国家对资源的管理。

总之,海绵城市概念表明,城市建设应以预防为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建设,改善自然条件,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建设在面对降雨时,往往是依靠排水系统将雨水尽快排走,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的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理念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1、缓解城市内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导致在暴雨时容易出现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降低内涝带来的损失。

2、节约水资源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但在传统城市中往往被白白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补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通过雨水的净化和回用,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4、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它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将城市的公园、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连通的海绵体。

2、推广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可以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起到隔热、保温、滞尘、吸收雨水的作用。

雨水花园则是一种下凹式的绿地,能够收集周边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

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资量近万亿元。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可以保证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起初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之后从绿色发展中寻求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新的一轮经济发展。

绿色城镇化发展同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必将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海绵城市作用

海绵城市作用

海绵城市作用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可持续性设计理念来减缓城市水资源储存和排放压力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它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利用城市自然水文循环系统,降低排水压力,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城市内的自然水资源,并减少对外界自然水源的依赖。

海绵城市的实施对于应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具有巨大的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

传统城市由于大规模水泥铺设,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放,这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降低城市的暴雨径流,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传统城市一般将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导致水环境污染严重。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水景设施,可以将雨水与污水分离处理,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吸附、过滤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

传统城市一般依赖外界自然水源,如河流、湖泊等,而海绵城市可以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实现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外界自然水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海绵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城市内的自然水资源,同时也注重保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绿道等设施,保护和恢复城市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城市规划理念,对于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减少洪涝灾害、提高自给自足能力、促进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美丽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海绵城市,即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存储和利用雨水资源,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需求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资源,建立起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抗洪能力,强化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可以解决城市在强降雨时频繁发生的水logging问题,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降低城市用水成本。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城市面临的多种挑战。

首先,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用水需求增加,而传统的雨水排放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水资源需求。

其次,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和建设,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logging和洪水灾害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收集池等,来实现雨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韧性和抗灾能力。

三、海绵城市的实现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工程和措施。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确保城市的建设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协调。

其次,需要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中设置雨水收集井、蓄水池等设施,实现雨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此外,通过建设河道疏浚、湖泊修复等工程,可以增加城市对水资源的蓄存和调节能力。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什么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硬质地面越来越多,比如水泥路面、柏油马路、高楼大厦等。

这些硬质地面无法像土壤一样吸收雨水,导致雨水迅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一到雨季,城市内涝就成了常见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甚至还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同时,大量的雨水白白流走,也是一种水资源的浪费。

而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那么,海绵城市具体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呢?这主要依赖于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设施。

首先是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雨水花园中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花园中停留和渗透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地下水资源。

其次是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绿色的覆盖层。

绿色屋顶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渗透到土壤中。

而且,绿色屋顶还能够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还有透水铺装。

比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这些材料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在城市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地方广泛应用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地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下沉式绿地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比周边地面低,能够收集周边的雨水。

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再将雨水缓慢地释放到地下或周边的水系中。

除了这些技术措施,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完善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绿地、水系等自然生态空间,让城市有足够的“海绵体”来吸纳雨水。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重要课题。

而“城市海绵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硬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到排水管道中。

一旦遭遇强降雨,排水系统的负担就会陡然增加,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而城市海绵建设则强调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体”。

比如,在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砖,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在公园和小区,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将雨水储存起来并进行净化。

城市海绵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内涝灾害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内涝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城市海绵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涝的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能够补充地下水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而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导致地下水资源日益匮乏。

通过海绵建设,让雨水回归地下,有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再者,它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的绿地和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城市海绵建设还有助于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如频繁的洪涝、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水源短缺等。

此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给城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积极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

本文将探讨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国需要建设“海绵城市”是因为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水资源短缺、河流污染以及城市洪涝成为了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中国的许多城市位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如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

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城市的用水量快速增加,而水资源的供应却严重不足。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土地覆盖增加,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不断加剧,使得洪涝频发成为城市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中国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其次,中国建设“海绵城市”还因为这一概念在增强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来,城市扩张、地下雨水与城市排水不畅、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许多城市发生了重大水灾。

为了增强城市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中国开始建设“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水利工程等措施,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吸收、保持和利用雨水,减缓、削减洪水的威力及其对城市的破坏。

这种建设理念可以减少城市洪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并为城市提供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海绵城市”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资源供应难题等挑战。

因此,中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水logging、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等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管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来满足城市的供水需求,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对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的理解和认识

对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的理解和认识

对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的理解和认识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使城市具有更好的抗洪排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等功能,达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可持续性等目的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减缓排放,实现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 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强调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通过绿地、湿地等生态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资源节约:海绵城市强调雨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城市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的水资源成本。

4. 可持续性: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为师,系统治水”为宗旨,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更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调整和改善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的雨水排放负荷。

2.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指在城市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通过监测和评估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保障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 终端控制:终端控制是指在城市雨水管理的末端,通过利用海绵设施和生态工程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利用,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缓城市雨水排放速度,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有何好处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有何好处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有何好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又有哪些好处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做好科学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合理布局城市的水系、绿地、道路等基础设施。

比如,在规划城市水系时,要保证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自然连通,增加水域面积,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

对于城市绿地的规划,要注重其规模和分布的合理性,让绿地能够有效地吸纳雨水。

在城市建设中,要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

比如,在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在小区和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可以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用来滞留和储存雨水。

同时,还可以建设蓄水池、雨水罐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水等。

加强城市的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体,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另外,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机制也必不可少。

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节约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

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过去,由于城市地面硬化面积过大,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和排出,导致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而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降低了内涝发生的风险。

海绵城市解说词

海绵城市解说词

海绵城市解说词(实用版)目录1.海绵城市的定义与概念2.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3.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4.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5.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正文1.海绵城市的定义与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样的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能够吸纳、储存、过滤和排放雨水,从而有效减少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2.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雨水灾害、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内涝,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市民的生活安全。

其次,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最后,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3.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低影响开发:通过采用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等低影响开发技术,降低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能力。

(2)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设计雨水花园、屋顶绿化、下沉式广场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充水、建筑用水等方面。

(3)排水防涝: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不会出现内涝现象。

4.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美国的费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

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比如上海的世博园区、深圳的龙岗区等都进行了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总体规模和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

海绵工程施工好处(3篇)

海绵工程施工好处(3篇)

第1篇一、缓解城市内涝,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可以有效吸收和储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降雨时,雨水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缓慢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降低地表径流量,从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海绵城市还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降低城市灾害风险。

在干旱季节,海绵城市可以释放蓄存的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洪水季节,海绵城市可以吸纳和蓄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例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提升城市品位。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通过使用环保、美观、多彩的材料,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五、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等,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如道路、桥梁、排水管道等。

通过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延长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总之,海绵工程施工具有诸多显著好处,包括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等。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享受到海绵工程施工带来的福祉。

第2篇1. 生态环保:海绵工程通过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同时减少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海绵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海绵建设的理念源于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反思。

过去,我们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硬化地面,大量铺设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样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城市内涝,每逢暴雨,街道变成河流,交通瘫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同时,快速排放的雨水还可能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城市海绵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首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

比如,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

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让雨水能够在这些区域得到滞留和渗透。

下沉式绿地就是一种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它可以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

雨水花园则是一种模仿自然景观的小型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通常种植有耐水湿的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净化雨水。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还注重对雨水管网和排水系统的优化。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是单一的、快速排放的模式,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雨水的调蓄和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调蓄池、雨水湿地等设施,可以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在干旱时期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

再者,加强对城市水体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城市海绵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谈论建设海绵城市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啥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海绵大家都知道,能吸水也能挤出水。

那海绵城市呢,就是城市在应对雨水的时候,也能像海绵那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概念,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过去,咱们的城市建设往往是硬化地面多,雨水来了就只能通过排水管道赶紧排走,排不及就容易形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呢,则是让城市的地面有更多的“弹性”,能更好地适应雨水的变化。

二、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那为啥要费这么大劲建设海绵城市呢?这理由可多了去了。

首先,能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一到暴雨天,不少城市就变成了“水城”,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增加绿地、建设雨水花园、设置透水铺装等,让雨水能够被有效地吸纳和储存,减少内涝的发生。

其次,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咱们都知道,水资源是宝贵的。

海绵城市把雨水储存起来,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了城市供水的压力。

再者,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更多的绿地、水体,能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空气更清新,大家生活得更舒适。

还有啊,建设海绵城市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增强城市的韧性。

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要建设好海绵城市,有几个要点得把握好。

一是规划引领。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对城市的水系、绿地、道路等进行统筹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二是因地制宜。

每个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都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南方城市雨水多,可能更注重雨水的快速排放和储存;北方城市则要考虑雨水的利用和防止冬季冰冻等问题。

三是多手段结合。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城市化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和水面面积,提高城市的吸热能力和蒸发量,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气温。

2. 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减少城市化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洪排涝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排放和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因暴雨等水患造成的损失。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高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城市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中,节能减排是一个核心,而“海绵城市”理念正是契合这样的核心。

生态文明中,循环体系是基本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全过程都契合这样的要求。

海绵城市是借助人工和天然两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体系的过程,这正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从规划入手,从细节做起,当每个城市都能遵循“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时,就能迎来生态文明的新生。

政策导向
国家战略决策
海绵城市是落实国务院“水十条”重要手段之一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总体高于93%,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国家“十三五”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中全会,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推进空间格局绿色化,并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次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海绵城市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下现实需求
1、全球气候变化
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
3、不透水面积增加
4、城市内涝频发
5、传统城市建设重经济社会功能,轻生态服务功能(重社会,轻生态)
1、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得人类面临全球变换、极端天气增多等方面挑战,导致城市出现暴雨极值天气与极端干旱的概率增加。

年最大1d、3d雨量全国增减不明显。

但极值有所增加北方均值明显减小
南方极值明显加大,均值略升,cv略减
西部均值、极值明显加大,cv略减
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
观测事实表明,近50年来,全国最大1d、3d雨量增减不明显,但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加、
极端降水日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雨岛效应更加明显。

>50mm降雨次数的增加趋势
横滨市中央(心)气象站每20分钟降雨量40年(1955年-1994年)比较
观测事实表明,在市区及城市下风方的地区有降水量增多的现象。

根据上海汛期(5-9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最大降水量中心位于市区,向外逐渐减小,市中心的降水比郊区多约60mm。

其他城市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

北京城区年雨量大于郊区雨量,增雨系数(城区/郊区)为1.04
城区汛期(6-9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幅3.35%,郊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加,城市化使汛期雨量增加明显
气象部门对暴雨强度的划分标准(mm):
城市雨岛效应带来的另一关键变化是极端水事件增加,即大暴雨增多,所谓大暴雨就是指1小时降水大于30mm,3小时降水大于40mm,6小时降水大于60mm,12小时降水大于70mm,24小时降水大于250mm的降水事件。

3、不透水面积增加
中国大陆地区逐步发展形成了十大城市群和十几个中小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社会群聚红利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水循环过程畸变和区域性气候演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各类水问题日益凸显。

4、城市内涝频发
城市雨岛效应和下垫面产汇流过程畸变导致内涝现象频发。

2007-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盐水时间超过12小时,盐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

建设部对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
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62%,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内涝灾害。

1961-2013年,中国区域性强降水事件频次呈弱增加趋势,2013年共发生14次,为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

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就有137个。

多数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成一年数涝”。

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cm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cm的超过90%
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一: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二:城市雨岛效应
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大多数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导致低洼地区的暴雨洪水积水严重积水。

不仅如此,城市内排水系统(管网)与外排水(河道)衔接不协调,存在瓶颈、卡口、甚至“断头管”现象。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四: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随着城市立体交通的发展,下凹式立交桥、深槽路段、地下通过等易涝设施增多。

这些设施往往处于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上,一旦出现内涝,极易出现交通系统的整体瘫痪,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五: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多数城市排水管网淤塞严重。

马路清洁工经常把灰尘、垃圾等扫入排水的“雨篦子”,导致本来标准就偏低的淤塞管网被淤塞70%-80%,直接影响排水效果。

5、重社会,轻生态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偏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强调“坚固耐用、经济美观”,对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考虑不足,特别是对城市的水文效应认识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
对马路和停车场等采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带来的泥泞问题
对城市河道采用渠化方式,人为增加排水流速,缩减河道断面,节省两岸土地
对城市河湖进行围填侵占,增加减少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型、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承载跟多的经济总量和社会人口,许多湖泊洼地被开发利用。

比如北京、市区水面比例由5%降低到2%左右,历史上良好的水系和众多的湖泊,现在只能在名字上体现:水碓子、苇子坑、苇子沟、南洼子、北洼子、将台洼等。

武汉近20年来南湖和东湖等水域变化也是“重社会、轻生态”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了增加城市空间,过去30多年里,数千公里的城市河道被人为变成了垂直驳岸,原有的缓坡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

有些河道甚至被加上了的顶盖,从视觉上完全消失。

关注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关注海绵雨水,下篇内容讲怎样建设海绵城市?请继续关注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