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营造研究 ——以山东省菏泽市找营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滩区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营造研究
——以山东省菏泽市找营村为例
摘 要:传统村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古老的村庄建筑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以及乡愁。最近几年,黄河滩地区一度受到政府的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安居工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巧妙的设计将当地民生、饮食文化和农业文化融入旅游业之中,使建筑和景观仍然保留了乡村古朴典雅的特色,实现传统与创意的完美结合。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找营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再生营造;生态建筑;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村落
1.找营村村落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1.1基地分析
(一)区位分析:基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图1),它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 西部为黄河路,南部为新石铁路,北部为日东高速公路,东部为采油厂。 因而找营地(图2)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图1 山东省东明县区位图
图2 找营村总平面图
(二)现状分析:菏泽黄河流域独特的建筑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源自黄河滩村庄里高高的村台。与过去相比,黄河滩地区百姓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受黄河滩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该村的基本条件仍然较差,出行、购物、医疗等方面都不方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是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滩区群众百年安居梦的寄托。为此国家拨出巨额资金对整个滩区村庄进行搬迁,目前大部分村庄已搬迁到堤外。
1.2旅游开发价值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
找营村位于中原,靠近黄河,历史悠久,发展较早。周围有古文物遗址、石刻等文物藏品。窦堌集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燧石刀; 荆台集出土于龙山时期的陶、骨、石器等。这些历史遗迹也充分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宗族社会中,就有人类聚居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找营村始终坚持山东一贯的文化特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
(二)优越的环境资源。
找营村不仅有着以潮土为主适合各种作物种植的土地资源,此外,水质良好、盐分少、有机质多的黄河客水是主要的供水来源。它还拥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等6种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共同推动找营村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发展当地旅游业的进程。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树木、芳香的果实,都得益于找营村优越的环境资源。
(三)浓郁的民俗风情。
找营村民风淳朴,农家饭菜绿色可口。有趣的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婚礼、
地方戏剧等, 传承了生动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这是村民乡土生活的历史积淀,是农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当地居民不仅相处得很好,而且对外国游客也很热情,让游客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丰富的民俗。
2.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将当地的村落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改造中的案例,这里以两个典型加以分析。
2.1国外优秀案例——日本最美合掌村
合掌村(图3)位于在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这里最大的优势是乡村建筑与山区的自然环境非常和谐,建筑结构完全符合当地的特殊气候。将人字屋面坡度设为60度,可以应对冬季积雪,材料均为天然树木和茅草。
因此,合掌村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依然完整地传承着当地的文化。现在它被称为“充满日本传统风味的美丽村庄”。
图3 日本合掌村
图4 “浊酒节”活动
在传统文化中,白川乡合掌村充分挖掘了传统的祈福节日,如 “浊酒节”(图4),以实现当地的地方特色。节日期间,灯笼和装饰品悬挂在建筑物前面,村民们也将一起庆祝。 节日的乐趣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庄、继承地域文化,与自然协调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也为乡村旅游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2国内优秀案例——凤凰措艺术乡村
图5 凤凰措庭院门前
图6 凤凰措庭院
凤凰厝(图5),原名杜家坪,是山东省东南部典型的石屋聚落。在设计上,保留了老村落的肌理,在一些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空间上,体现了传统的庭院空间(图6),并留有天井;在材料上,使用了老房子拆下的暖黄色石材,这与老房子的立面是一致的,但在空间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建筑语言。从景观上看,保留村落肌理,使用旧材料,并种植杂草。 凤凰城被定位为乡村艺术区,包括寄宿家庭,酒店和艺术家工作室,拥有山顶教堂和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以及茶馆,餐馆和儿童公社等休闲空间。
凤凰措的探索,不仅是以整个村落为对象,对整个聚落、景观、建筑、室内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也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再生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3.应对黄河滩区旅游文化的总体规划
3.1黄河滩区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黄河滩区属于农耕文明(图7),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当地的传统民居、地方戏曲、传统编织技艺、手工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般来说,当地旅游业与各种当地文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水车,石磨,秋千椅,水井和其他农产品,劳动工具展示,墙上的红辣椒,屋顶上的玉米棒和角落里的牵牛花。以及乡村广场、文化大舞台、蔬菜棚、家禽养
殖场等。这些独特的资源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而应该得到保护,以便继承和发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基础上,黄河滩区旅游文化的整体转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图7 夕阳下的农耕
3.2村落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巧妙融合
(一)村落文化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
这些老房子代表着中国传统色彩独特的乡村建筑。它们与自然的关系远比现代钢筋混凝土更和谐、更永恒。在乡村旅游中,无论是旅游接待中心(图8),民宿人家还是生态茶餐厅,这些都不仅是提供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当地旅游景点,也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的物质环境和地域文化风景区。
在找营村的设计方案中,建筑的旧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建造和改造,使当地的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原始建筑和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图8 游客接待中心、生态茶餐厅立面图
其中,游客接待中心的规划在布局、结构、风格上设置为乡村四合院,与地域文化氛围相融合。运用反映当地自然特色的黄土砖墙和屋顶组合,并将建筑的颜色、体量关系和风格等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保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并营造出一种粗犷、质朴的感觉。
生态茶餐厅运用PC阳光板、玻璃为主要覆盖材料,与老建筑结合的形式。其后院有一个蔬菜水果观赏园,以园林景观与花草蔬菜相搭配,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环境,食客可以在餐桌附近现摘现吃,增加互动性,提升就餐时的趣味性,又能让人们在农场享受有机食品,体验采摘之乐。通过植物和水景的搭配,更能使整个环境设计相互协调,除了给人们视觉美感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植物和水在改善微气候中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把人和绿色紧紧围绕在一起。不光改变了传统封闭的就餐环境,还将绿色和生态通入到进餐环境当中,给食客提供怡人的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业者的经济收益。
图9 民宿建筑立面图
民宿(图9)在建筑设计上保留了自身古朴典雅特点的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当地村庄的特点,保留了一些可以观赏的历史民俗物品和农村乡土玩具。 游客在住宿中可以感受到农村生活环境的朴实和温馨。在这里,长久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久违的宁静和舒适。
因此,这三个建筑旨在突出独特的地域特色,赋予其一些原始的特色。为了留住乡愁,留住黄河滩区乡土文化的怅然记忆。
(二)村落文化在周围环境中的作用
在乡村旅游中设田园农业环境、民俗风情环境、农家乐环境等,将村落文化与当地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统一栽植观赏或经济树木,栽植
观赏和经济花草,统一挂置花草盆景。
图10 找营村景观设计平面图
在整个找营村的设计方案中(图10),游客接待中心周边的民俗广场从传统化、地域化和民俗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汲取灵感,并利用其中的历史片段和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和传承的手段,使民俗文化广场环境景观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生态茶餐厅的后院处设置了一个蔬菜水果采摘园(图11),游客可以参观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产品,自己摘水果。这也是整个餐厅最活跃的元素之一,包括:园亭、园路、园林水体、水系驳岸、景观树、景观小品、花架、桥等等。其中园亭、花架也可用来作为就餐位使用(图12),使人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图11 蔬菜水果采摘园 图12 室外廊架就餐位
一个用篱笆围了起来的小民宿,在院子里设置了小木屋亭作为休闲平台, 住在农家院的游客不仅可以做农活,吃农家饭,还可以在小院子里喂喂鱼塘里的小鱼、在绿树荫中听蝉的奏乐,这让小小的院子更充满农家生活的味道。此外,村民和游客聚集在这里唱歌跳舞、休闲娱乐,使农村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村落文化在小品选取中的适用
景观小品是体现村落文化的点睛之笔,它们体积小,色彩简单,在空间中起到点缀的作用。所以,这些文化小品既有实用功能,还有精神功能。
图13 景观小品——柴堆(细节图)
图14 景观小品——玉米架(细节图)
在找营村的设计方案中,添加了一些农耕特色的小品引导游客自然融入其中,运用水车、石碾、柴堆(图13)、玉米架(图14)等小品吧农耕文明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且遵循了乡村传统,强调了历史语境。
4.研究创作的设计依据、理念及原则
4.1设计依据:
对于黄河滩区这一历史文化村落,在生态恢复和农耕文化复兴的基础上,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并将使农村文化回归到农民的衣食住行中,并保持村民的日常生活避免城市化的痕迹,让农村更像乡村。
游客可以直接进入并有机会融入村庄原生态的的文化氛围中,真实地感受村庄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获得真正的文化体验。莫干山庾村、皖南宏村、浙南诸葛八卦村、湘北张谷英村以及凤凰措艺术乡村等一大批著名村落都是采用老文化与新建筑结合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4.2设计理念:
将保护文化与乡村更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保留原有街巷庭院肌理、古建筑、周围树木的基础上,涉及大胆的新元素。并以乡村特色为卖点,营造出融合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农活体验聚集一体的旅游形式。同时,
东明县盛产西瓜、小麦、玉米、大豆等,是唯一的县级“中国西瓜之乡”。还有一些农副业生产项目,包括蔬菜、水果、花卉、养牛、养猪、养鸡等。在设计过程中使这些场景源于生活,重现生活。再比如蔬菜园(图15)、民俗广场、文化墙等场景,石磨、水车、篱笆墙、汀步、竹林、景石、花坛、秋千、木藤架(图16)等穿插在其中。从而满足城市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图15 蔬菜园
图16 木藤架
4.3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对农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特征和周边开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并在乡村建筑、硬景观、软景观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文化渗透。
(二)乡土性原则 。净化和提纯一些典型的农耕文化场景,实现本土化的回归,保持对生命文化的开放态度。
更考虑人们的生活的需要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关注农村人口的生活。
(三)情节性原则 。设置大量可选的农耕文化参与项目和欣赏内容,让每个游客都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内容,并加入其中。如:果蔬采摘、民俗广场等。
(四)地域性原则 。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的材料资源,如石头、木头、竹子、稻草等,不仅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金,而且使建筑更加个性化,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五)生态与可持续性原则。根据当地情况,增加了绿色走廊和分散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与自然系统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和宜人景观。
乡村旅游的建设应立足于传统的物质形式的乡村。通过“新媒介”将当地文化与商业文化融合,旅游活动应该回归最简单的乡村生活。并结合研究经验在找营村的应用,提出乡村旅游适应性建设的概念。旧村改造是一个不断吸收的过程。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多种现代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反映地域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人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感。中国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理应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玲:《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建筑与文化》, 2013年3月15日。
2.孙明泉:《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生营造与体验化开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9月5日。
3.周忠良:《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和谐共生》,《文化学刊》,2018年5月25日。
4.张阳阳; 刘福智:《体验式旅游开发手段下的乡村景观改造探究》,《现代园艺》 2018年11月25日。
5.马晶; 谷磊:《对传统村落旅游利用式保护方式的几点思考》,《科技资讯》,2018年3月3日。
6.杨志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