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体会

合集下载

解锁“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大展

解锁“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大展

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首度合作,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位西方艺术大师的52幅作品,呈现一部经典浓缩的西方美术史,在2023年度成为了最受观众瞩目的展览,也无疑是中国近四十年来举办的最强阵容的西方油画类展览。

它还未开幕,就登上了中国“十大热搜展览”榜首,4万张早鸟票开售后40小时内全部售罄;98天的展期内,迎来了42万名购票观众,单日接待观众量最高达8109人,媒体传播总量近5亿。

而这一切发生在受疫情影响,国际文化交流低迷,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点燃了人们内心积聚良久的对观摩西方经典艺术原作的热情渴望。

如今展览已落幕,从各个数字以及业态反应来这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展览,融合了学术性、社会普及性以及相对成功的商业操作模式。

它的策展理念和缘起、项目的完成度、探索的商业展模式都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次国际化的无缝合作首先,这次大展合作的对象是世界级的美术馆: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其又称英国国家画廊;建立于1824年,即将迎来建馆200周年庆典。

在西方美术馆的阵营中,它以能通过小体量的经典收藏(馆藏古典大师杰作共2600多件),深层次纵览一部序列完整、精彩纷呈的西方美术史而闻名遐迩。

同时它是免费向英国观众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在疫情前的2019年已经拥有了每年600万的观众参观人次,这个体量是同样免费开放的上海博物馆将近3倍的等级。

英国国家美术馆广益《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卡拉瓦乔英国国家美术馆藏Susanna Avery-Quash)写了一篇长文,介绍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收藏史。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国家级别的美术馆,它不同于其他欧洲的主要博物馆是建立在以前皇室的收藏和遗产上的博物馆,比如卢浮宫和普拉多博物馆,建立在法国、西班牙的皇家收藏上;佛罗伦萨的皮蒂宫(Pitti Palace)则保存了美第奇家族庞大奢华的收藏。

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年建立,肇始于政府从一位私人收藏者安格斯坦(John Julius Angerstein)购幅重要作品,200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馆藏,反映了历任的馆长和理事会的雄心抱负,以及众多慷慨私人捐赠者的品位。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其中中国文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深受启发和感动。

进入中国文物展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件青铜器上的纹饰充满了神秘的古代符号和意象,让人不禁想象起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这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

接下来,我来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区。

这里陈列着许多著名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山水画。

这幅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运用了独特的笔法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画家成功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幅山水画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在中国文物展览的另一个区域,我看到了一件精美的瓷器。

这件瓷器造型独特,釉色绚丽,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技术。

通过近距离观察,我发现这件瓷器的纹饰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件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除了青铜器、绘画和瓷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如书法、玉器、陶瓷等。

这些文物各具特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观看这些文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促进了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的展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也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参与国际艺术展览的心得体会

参与国际艺术展览的心得体会

参与国际艺术展览的心得体会参与国际艺术展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有幸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合作,还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吸收他人的灵感和创意。

通过参与国际艺术展览,我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拓宽,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艺术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参与国际艺术展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艺术展览中,我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灵感。

通过这种交流,我不仅了解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受益于不同文化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了自己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参与国际艺术展览也让我学会了适应和融合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在国际艺术展览中,我见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创作方式。

有些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有些作品则展现出西方艺术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参展艺术家,我意识到了扩展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因此,我努力学习并吸收了其他艺术家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了融合创作。

这种融合使我的作品更加多元化和有趣,也展示出了跨文化交流的美妙之处。

参与国际艺术展览还促使我在艺术创作上更加追求卓越和深度。

在与其他优秀艺术家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并不断地追求艺术作品的技术和情感的完美结合。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创新和独特的作品,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理念。

因此,参与国际艺术展览成为了我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最后,参与国际艺术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对于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艺术展览不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平台,更是一种展示和传递文化、思想和精神的方式。

通过艺术展览,我见证了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融,也认识到了艺术如何通过触动观众的内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英国泰特:心灵的风景画

英国泰特:心灵的风景画

英国泰特:心灵的风景画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8年第11期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位于伦敦的米尔班克(Millbank),是一部典藏在建筑里的英国艺术史,也是英国泰特四座美术馆中最早的展馆,于1897年由亨利·泰特爵士创立,起初主要收藏亨利·泰特爵士赠送给国家的19世纪英国绘画和雕塑,以及一些从国家美术馆转移而来的绘画。

当代的艺术收藏品现在也已被该馆列入了收藏范围。

如今,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以收藏和展示15世纪迄今的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著称,收藏的透纳作品堪称是世界上最完整的。

今年4月,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特展,在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展出至8月初后,将移至北京中国美术馆进行巡展。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开幕致辞中说:“在绘画史上,风景于我们而言,有着永恒的魅力。

这些来自英伦三岛的风景画,以奇绝风光,和能够洞见心灵的精神家园来理解西方艺术与历史的绝佳窗口。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主管朱迪思·奈斯比特:“这次是泰特的风景画第一次来华展出,我们从馆内绘画收藏中精心挑选出71件作品,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版画和照片等多种不同媒介,希望以一系列经典名作向中国观众介绍跨越三百余年的英国历史文化。

”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安妮女士讲解了展览内容:“我们希望挑选中国观众喜欢欣赏的作品来到中国展出,这些作品原本只是在英国本土展出,现在能来到中国与中国观众分享英国风景绘画。

在精选的71件作品中,集中向观众展示了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父子等18、19世纪的知名风景画家,以及拉斐尔前派、印象派画家,此外还有20世纪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以期全面展示18至20世纪英国风景绘画发展历程。

”英国风景绘画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

起初它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在肖像画中充当背景,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荷兰风景画的影响。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素材回放2月11日晚18点,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首个夜场正式开放,1500名观众如约参观。

此展自1月17日开展以来持续火爆,近1个月接待观众总数超8万人次,文创产品单日最高销售额达19万元。

素材解读近年来,借助电视以及网络的传播效应、新的技术手段、丰富有趣的文创产品、外来的珍稀展品,许多博物馆早已摆脱陈旧、呆板的印象,以亲切有趣的形象示人,社会上也掀起一股博物馆热。

但是,仔细分析下来,博物馆的拥趸集中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观展者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不算可观,逛博物馆依然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新版评价标准,立足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评价。

这也说明,博物馆正从重“物”到“人”“物”并重的转变,能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满足受众需求,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这个角度讲,馆舍的硬件建设、创新的宣传手段固然必要,但只有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服务理念,找到与公众的正确关系,让文物不再“高冷”,让藏品变得亲切,把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变成“参与”,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才能让人们不止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让博物馆里的文化深入人心。

把博物馆纳入自己的生活,收获的将远不止快乐与惊喜,还有日常生活之外的“诗与远方”。

适用话题文化艺术魅力艺术盛宴应势而变不断创新艺术与商业可以双赢打开一场展览的多种方式参观者与文化艺术的“双向奔赴”博物馆又开夜场文旅业加速回暖文创成为博物馆和观众连接的另一桥梁期望博物馆在展览形式、内容、宣传上更为丰富有趣参观博物馆终将成为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才是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终极目标素材锐评创新表达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何以在上海火爆?据报道,展览以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串起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呈现一部浓缩版欧洲绘画史。

参观艺术展览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参观艺术展览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参观艺术展览心得体会范文5篇参观艺术展览心得体会1很荣幸,我参观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展览会。

在展会的过程中我分别观看了五所高校的展会作品,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设计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有些人在做设计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自我的中心在做,所以做出来的作品是那么的普遍、不堪一击。

当我看到具有设计美称的江南大学,学生作品是。

让我对设计这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因为设计这个专业就是一种直觉的思考,设计者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设计者不能一昧的去追求时尚,追求自已的作品,而是要追求时代设计的“梦想”。

在这次展览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首先作为一个设计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观看你周围的一切事物。

因为很多精髓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

如果一个设计者能将生活中的小事溶于作品当中,那么他的设计作品将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

设计就是这样,只要你的设计作品能使大众认可,能被时代需求索接受。

则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者,所以现在的我们要建立起这样的思维。

在我观看完这次展览后,我对平面设计又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是对于我来说平面设计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那要看你对这里词是怎么理解的了。

对于学美术出身的人这方面其实是很简单的,可是对于不是美术出身的爱好者呢?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别人不敢想的,你想。

别人不敢做的,你做(在国家法律规定内)。

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你已经做到,就可以了”。

在我认识到平面设计这个专业时,我一直认为,平面设计是有生命的,纸是作品的皮肤,印刷则是作品的华服,内容才是作品的血肉,翻阅则是欣赏时代的脚步,搁置则是停留的失落。

静下心,观看展览中的作品,我能感受到艺术的呼吸。

每张,每件不在叙述或好或坏的故事。

精彩的在演绎、展示优美与繁华。

粗俗的宣誓直接的苍白,充斥着霸道与无礼。

也有简单愚笨者,混乱在漫无边际。

这一切都是设计的端点。

精彩的作品如人一样充满自信的魅力,感染着与其心灵相同的人。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来一场视觉的盛宴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来一场视觉的盛宴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来一场视觉的盛宴在伦敦,除了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个展馆也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国家美术馆。

走进美术馆,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即使不懂绘画的人,也能感觉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英国国家美术馆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建立于1824年,当时只有38幅藏画。

现在已经收藏了2300多件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的绘画作品,不仅藏有大名鼎鼎的梵高《向日葵》和莫奈《睡莲》,还包括许多知名大师的经典杰作,让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国家美术馆的所有作品按照年代分类展出,让参观者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随小编一起来走一走,逛一逛吧。

塞恩斯伯里翼展示了从1260年到1510年间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扬·凡·艾克(Jan Van Eyck)、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等。

这个时期的油画多为宗教主题,虽然画作年代久远,但细腻和传神的笔触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岩间圣母》达芬奇这是达芬奇大概在1490年代至1507年之间完成的,据说是有助手帮忙画了一些部分。

这幅画原来是为圣母无原罪兄弟会的礼拜堂--米兰圣芳济大教堂而作,约在1781-1785年画作被教堂卖给盖文汉米顿,他带到英国。

之后经过多次辗转收藏买卖,最后在1880年伦敦国家美术画廊买下它。

卢浮宫里有一幅一模一样的《岩间圣母》,也是由达·芬奇所画,两幅画中唯一不同的是坐在圣母旁边的天使。

《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达芬奇这是达·芬奇的炭笔画,作于1499年至1500年。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艾克,1434年看过《绝望的主妇》的人可能觉得这幅画很眼熟,开头就有这副画的特写镜头。

211237679_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及启示

211237679_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及启示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2.016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及启示徐㊀望(1.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江苏㊀南京㊀210013;2.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5)㊀㊀摘㊀要:英国的博物馆事业极为发达,博物馆教育历史悠久㊁理论丰厚㊁实践丰富㊂在多元的教育功能中,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的美育功能尤为突出㊂借鉴英国博物馆美育的经验,对于我国建设 博物馆强国 具有现实意义㊂观之英国著名博物馆的社会美育案例,可以总结出其经验对于国内博物馆美育的三点启示:第一,观众第一,强化服务意识;第二,转变理念,突出美育职能;第三,寓教于乐,凸显休闲意味㊂关键词:英国博物馆;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美育;文化服务中图分类号:G269.3/.7;G40-01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2-0101-08㊀㊀英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国家㊂英国博物馆数量多㊁类型全㊁服务优,深受公众喜爱㊂据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统计:英国伦敦早在2012年,博物馆数量已达173家,是一座 博物馆之城 [1];而中国首都北京直到2019年,实有博物馆数量才达到163家[2],不及6年前伦敦的水平(尽管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与伦敦仍存差距)㊂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2015年发布报告‘博物馆很重要“(MuseumsareImportant),阐述了博物馆的重要价值,包括:保护公共文化资源;保留国家记忆;增进公众智识;激发创新灵感等,指出: 博物馆很重要,其是为过去㊁现在及未来的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最重要机构㊂ 并指出了无论何种规模的博物馆,都为英国公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8点:一是丰富公众文化生活;二是繁荣地区经济;三是博物馆热度最高的旅游景点,直接拉动旅游业发展;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联结社区;六是推动健康与福利事业发展;七是促进终生教育;八是推动科技创新㊂基于此,博物馆理应获得更大的财政投入㊂[3]一㊁英国博物馆教育及美育概况英国的博物馆教育历史悠久㊂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自1683年开馆以来,就奠定了博物馆作为公众学习场所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基础㊂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于博物馆的文化普及和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㊂到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界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展览教育,并开始对学校提供文物复制品㊁艺术品以及教员的租借服务㊂1895年,英国修订‘学校教育法案“(SchoolEdu⁃cationAct),要求学校在博物馆内进行教学,馆校合作之路开始延伸㊂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博物馆现代化运动 开启,博物馆由收藏机构向以㊃101㊃收稿日期:2022-11-23作者简介:徐望,女,南京大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㊂研究方向:文化政策㊁艺术管理㊂项目来源: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多元融通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消费研究 (22BH143);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 (22YB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㊂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社会教育为第一使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㊂1914 1918年的一战期间,教师与公众对于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需求提升,博物馆在向社会传播文化,为学生提供教育方面有所作为;杜威等教育家指出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校内博物馆涌现㊂[4]1920年,报告‘博物馆与教育的关系“(MuseuminRelationtoEducation)在英国协会的卡迪夫会议上发布,强调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使命㊂1928年,卡内基英国信托基金会发布‘迈尔斯报告“(theMiersReport),该报告基于对英国500多家公立博物馆的调查,指出英国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任重道远,并且引介了美国博物馆教育实践案例㊂1931年,英国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博物馆和学校:关于加强公共博物馆和公共教育机构合作可能性的备忘录“(MuseumsandSchools:MemorandumonThePossiblityofIncreasedCooperationBetweenPublicMuseumsandPublicEducationalInstitutions),期望推进馆校合作㊂1938年,卡内基英国信托基金会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第二份报告‘马克汉姆报告“(theMarkhamReport)发布,指出经过10年努力,英国公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提出了新的展望㊂[5](P33-4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英国博物馆教育的加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一系列关于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报告陆续发布(见下表)㊂1969年,英国成立了 博物馆教育圆桌组织 (MuseumEducationRoundtable),该组织的专业刊物‘博物馆教育期刊“(JournalofMuseumEducation)于1973年创刊,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推进了博物馆教育㊂[6]1970年,莱斯特大学推进博物馆学学科建设,把博物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研究方向㊂[7]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英国的博物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呈现出专业化加强的趋势:博物馆内设的教育部门与教育岗位数量增加㊁专业人才数量同步增加㊂1988年,英国制定 国家课程 (NationalCurriculum),把博物馆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㊂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的链接进一步加强,1999年超过8成观众为学校团体观众;博物馆教育部门与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合作㊂[8](P60-61)进入21世纪,英国博物馆教育的国家体系(NationalSystem)逐渐形成;并且随着 终身教育 理念在全球传播,英国的博物馆实施更多面向成年观众的教育项目,推动英国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关于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报告[9](P54-60)发布时间发布机构报告标题核心内容1963英国教育委员会罗斯报告(theRoseReport)建议所有师范院校的标准教学大纲增加博物馆教育内容1967英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的学校服务(MuseumᶄsServicetoSchool)为一本关于博物馆设置的馆校合作课程的教学法手册,发给博物馆工作人员㊁地方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与学校教师1970苏格兰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教育中的博物馆报告(ReportonMuseusinEduca⁃tion)对苏格兰地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调查并提出改进建议1970英国博物馆协会教育中的博物馆(MuseusinEdu⁃cation)强调博物馆必须在强化教育中获得发展1971教育与科学部教育中的博物馆:第12号教育调查(MuseusinEducation:Edu⁃cationSurveyNo.12)对英国和威尔士博物馆教育工作调查并提出改进建议1973教育与科学部莱特报告(theWrightReport)建议提升博物馆内设教育部门的地位,更有力地服务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1979教育与科学部德鲁报告(theDrewReport)细化了‘莱特报告“的建议,提议建立健全博物馆教育的国家体系博物馆教育因其教育素材的广博性㊁教育内容的丰富性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实现五育共促,全面育人㊂ 博物馆美育 是社会美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专指博物馆对于社会公众(主要是观众)的审美情操的涵育,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㊂英国博物馆界对于博物馆教育乃至美育的探㊃201㊃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及启示/徐㊀望㊀讨很丰富㊂格林希尔(EileanHooper-Greenhill)在其著作‘博物馆与美术馆教育“(MuseumandGalleryEducation,1994)中论述道:博物馆本身既被人们视为一个教育机构,其中也开展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活动㊂关于博物馆教育,有 小教育 与 大教育 之分,前者专指由博物馆的教育部门组织的,为学生或社会人员提供的专门教育项目;后者指博物馆的所有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包括展览㊁活动㊁商品销售㊁文化传播等㊂无论学者们认为博物馆教育的范畴如何,所有的讨论都认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最关键之处在于,博物馆客观上提供了支持观众自主探索㊁自我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并且,尽管 学不必教 ,博物馆专业人员㊁教育工作者等同时提供学习辅助以及教育指导服务㊂[10](P10)英国博物馆界将博物馆教育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式划分为直接式与间接式两种,直接式指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直接与教育对象接触,如在馆内提供讲解㊁到学校提供培训以及开展面对面的教育活动等;间接式指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不与教育对象接触,通过发放印刷品,利用传媒传播博物馆文化,销售博物馆文创产品等开展教育㊂除了博物馆自身以及与博物馆合作的学校以外,英国的参与提供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机构十分多元,主要包括:政府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及下设机构㊁第三方机构㊁研究院所和学术机构㊁基金会㊁企业等㊂二、英国主要博物馆美育案例大英博物馆(BM)1753年建立,1759年对社会开放,是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㊁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㊂该馆拥有目前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 大中庭(GreatCourt),藏有超过800万件世界各地的文物,限于空间,展出的仅有1%㊂在建成初期,观众基本来自于上流社会,直到19世纪后半期,观众的阶层结构逐渐改变,来自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的观众逐渐增多㊂该馆也发现了观众群体的变化趋势,更加注重服务全社会㊁教育各阶层公众㊂该馆教育项目中包含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项目,采用艺术工坊㊁戏剧表演㊁讲演㊁游学㊁研究班等形式开展;并且,不但关注学生,也关注社会人员,吸引社会人员与艺术家㊁艺术学者一同从事艺术创造与研究工作㊂早在2000年,该馆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联合建设本科学位课程 世界艺术与手工艺 ,在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与学校的正式教育间架起桥梁,为学科建设提供博物馆资源㊂[11]该馆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博物馆,跨文化艺术教育是其社会美育实践的重要内容㊂其面向国际观众提供多语言导览和讲解服务,开设国际文化交流班等㊂该馆基于罗塞塔石碑㊁埃及雕塑㊁日本浮世绘等馆藏重点文物开发文创产品,在为博物馆运营增加收入来源时,使博物馆品牌与博物馆文化特色㊁艺术元素广泛渗入消费者生活,推动博物馆美育与生活美育结合㊂泰特现代美术馆(TM)经由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工业遗产老电厂改造而来,于2000年开馆,是一座年轻但极具影响力的美术馆,名列世界三大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列㊂馆藏为1900年以来的英国和世界现当代造型艺术品㊂基于 遇见艺术,丰富生活 的憧憬[12],该馆注重以常变常新的展览分享新的艺术视角;以常态化的观众调研把握观众的艺术口味和服务需求;以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拓展教育项目的内容与形式㊂除了常规的展览教育和体验式艺术活动,该馆还设有是艺术家与观众密切互动的 艺术兴趣小组 ㊁以艺术联结社区的 艺术社区 ㊁致力于艺术教育精准供给 点对点工作坊 ㊁针对专门职业人群的艺术教育项目(如2007年专门面向出租车司机的 出租车项目 )等㊂[13]别具一格的展览布局是其一大创新:传统展览或以年代顺序布展㊁或以媒介质料划分展区;而该馆设有 历史 记忆 社会(History Memory Society) 景观 物质 环境(Landscape Matter Environment) 静物 事物 真实生活(StillLife Object RealLife) 裸体 行动 身体(Nude Action Body) 四大版块的展览[14],对于艺术史进行了异质化呈现与全新阐释,使观众看到同一主题下不同时期的艺术品,激发新的思考㊂建馆以来,促进公众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享受,打造 看得懂 的展览,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15] 看得懂 观展服务贯穿与观众观展的前㊁中㊁后三个阶段:在 观展前 阶段,设有 开始 展厅,为一个展览序厅,引导观众以正㊃30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确的方式打开美术馆;在 观展中 阶段,观众对照入馆时取得的 学习单 上的问题思考和理解艺术品;在 观展后 阶段,观众有通畅的意见反馈和需求表达渠道㊂[16]可见,该馆的社会美育工作具有视角的创新度㊁广泛的可及性㊁文化的包容度㊂英国国家美术馆(NG)又称 国家艺廊 ,以13 19世纪的欧洲美术作品为特色馆藏㊂在发挥社会美育职能方面,该馆首先提供给观众的是空旷宁静㊁干扰最小化的审美空间,对于专业观众学习研究美术作品有所助益㊂该馆为每一位观众提供母语版导览手册,特别标记重点作品的位置,为时间有限的观众设计最省时㊁最精华的参观路线㊂其注重观众调查,基于观众调查发现不同国家观众的艺术偏好,从而对导览设备进行改进,不同语言系统的自动导览仪讲解的内容完全不同,侧重于讲解该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作品㊂该馆志愿者为入门级观众免费教授美术史课程并讲解美术作品,同时推广艺术学习活动㊂该馆注重运用数字技术㊁网络技术传播文化艺术:馆内设有数字 微美术馆 (MicroGallery)空间,提供数字作品查询服务,并开发了手机APP智能导览与作品检索系统㊂[17]通过种种努力,该馆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为更多观众提供了更周到的服务,对于建构观众审美价值观㊁引导社会审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与设计艺术博物馆,拥有超过450万件跨越5000余年历史㊁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㊂在英国工业革命过后,中产阶级逐渐成为城市新贵,他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美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㊂艺术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新贵服务,装饰与设计等实用艺术愈发受到青睐㊂1851年伦敦于 水晶宫 举办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之后,门票收入用以建立永久收藏和展陈博览会展品的国家级博物馆,即1852年成立的V&A,旨在展示设计艺术成就,提升公众审美品位㊂[18]该馆的使命是:做世界一流的设计艺术博物馆,对设计界的知与美广加宣扬,丰富公众的生活和提升公众的品位㊂该馆致力于打造设计艺术博物馆品牌,制定了包括6个方面工作的品牌战略:一是为观众创造至高体验;二是推动博物馆服务于创意和知识经济;三是增强国际传播效力;四是推进财务自主;五是优化数字设计;六是融资多元化㊂[19]该馆拥有设计艺术方面的教育专长,曾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现仍共同培训设计师㊂其为全球设计师㊁表演艺术家㊁作家等提供 驻地工作室 (ResidencyStudios),促进他们同策展人㊁馆内教育工作者㊁观众等交流,共同开展沙龙㊁创意活动等美育活动,并汲取创造灵感㊂[20]为了提升美育效能,该馆将观众细分为包括文化客 艺术迷 研究者 传播者 游客 热心建议者 社交达人 家庭观众 等类型,无论是展览还是活动,至少针对两个组别的观众,同时拓展两个组别的观众㊂观众体验部(VisitorExperienceDepartment)是其特色服务部门,负责优化观众在馆内的一切体验,包括:获取信息㊁观看展览㊁参与活动㊁排队㊁用餐㊁购物㊁如厕等,服务极为周到㊂[21]该馆以最优的服务吸引最广泛的观众,实现了最广泛的美育㊂该馆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科技创办多学科融合㊁多感官刺激的展览,激发观众观展和探索兴趣,以增进美育效果,如:2021年暑期,其推出VR沉浸展 爱丽丝:越奇越怪,越奇越怪(Alice:CuriouserandCuriouser) ㊂以游戏形式展开的展览赋予观众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将观众置于故事的中心,观众对 好奇爱丽丝 体验项目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展览工作组人员表示: 我们很想要人们体验爱丽丝的感觉,同时体验她所拥有的自主性和权力㊂ 对有些人来说,就好像回到了童年,想起了爱丽丝对他们的重要意义 体验唤醒了人们的情感,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㊂ [22]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Tussauds)是伦敦最吸引人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展示名人蜡像闻名于世,在全球多地设有分馆㊂英国杜莎集团现为名列欧洲第一的娱乐集团㊂这家博物馆带给人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㊂观众不仅能够与栩栩如生的名人蜡像面对面,随心所欲地观看㊁合影,还可以与 名人 亲密互动,包括接触㊁游戏㊁同台献艺㊁同场竞技等,还可以试穿名人服装,做一回 名人 ㊂并且整个互动过程,都有专人拍摄,供观众购买照片㊁录像等㊂[23]由于艺术界名人是蜡像创作的重要对象,所㊃401㊃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及启示/徐㊀望㊀以该馆具有显著的艺术教育效用;并且,该馆的蜡像制作技艺高超,且艺术性强,善于表现隐藏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较高审美价值㊂可以说,该馆成功地将大众娱乐转化为了大众美育㊂铁桥谷博物馆(IGM)是位于英国斯洛浦郡泰尔福市的铁桥谷(IronbridgeGorge)㊂该地因1779年架设在塞文河上的世界第一座铁制巨桥而得名㊂这座铁桥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符号㊂该地因此成名,成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工业遗产地㊂[24]在这里,于20世纪60年代规划设计,70年代建造起来的铁桥谷博物馆是以 生态博物馆 理念为指导的整体性博物馆群,范围覆盖河谷两端一系列自然㊁人文工业景观遗址和铁器㊁机器㊁瓷器㊁瓷砖博物馆㊁图书馆㊁档案馆等㊂这是一片以原生态样态呈现的,包含大量工业遗产点和多类型博物馆的区域,具体包括:285个工业遗迹㊁7个博物馆,具有高度的旅游价值,年均吸引30万游客㊂这座生态博物馆是基于生态美学的工业遗产保护典范,使工业废址 变废为宝 ,曾获得全英与欧洲最佳博物馆奖㊂[25]馆区内拥有原貌保存的巷道㊁轨道㊁坡路㊁运河㊁铁路编织成的古老运输网络,以及采矿区㊁铸造厂㊁车间㊁仓库㊁商铺㊁民居等18世纪的工业和生活建筑,内部有还原当时生产生活景象的蜡像,这些工业遗址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铁桥和鼓风炉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㊂该馆对于前来观光的游客,具有显著的生态美育作用,带来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审美体验㊂三、英国经验对于国内博物馆美育的启示(一)观众第一,强化服务意识通过上述对英国博物馆美育经验的归纳与分析,可以发现, 观众第一 是英国博物馆所秉持的一致理念㊂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博物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㊁细化服务,尽其所能地吸引观众㊂也只有当博物馆具有强大的观众吸引力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乃至社会美育职能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㊂因此,观众第一,强化服务意识,是国内博物馆要向英国博物馆学习的第一点㊂第一,博物馆要以优质的服务吸引观众 走进来㊁常进来㊁融进来 ㊂博物馆的服务包含面很广,不但举办展览㊁开展教育活动是很重要的服务项目,传播信息㊁接待观众㊁经营餐饮㊁保障安全与卫生㊁开发与销售文创产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有面对观众的工作无一不是服务㊂因此,博物馆吸引观众的第一路径就是优化服务㊂一要优化使观众 走进来 的服务,如:更好地传播博物馆展览与活动信息;开通博物馆专线巴士;完善无障碍设施;改进母婴服务㊁儿童服务㊁多语言服务等㊂二要优化使观众 常进来 的服务,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要常变常新,定位人群要更加精准;除了教育相关的服务外,博物馆还要特别注重提升各项消费服务,如改进餐饮服务,推出特色美食来吸引观众等㊂三要优化使观众 融进来 的服务,包括:改进导览㊁讲解㊁文化传播等服务,增进观众对博物馆文化艺术的理解;推进博物馆更好地与学校㊁企业㊁家庭㊁社区㊁社团等进行文化融合;推进博物馆更好地与周边居民生活融合,如在博物馆内建设娱乐区㊁健身区㊁儿童游乐区等㊂第二,博物馆要以优质的服务引导观众 多探索㊁多参与㊁多表达 ㊂当前,国内博物馆的观众基本还处于消极地㊁被动地接受博物馆传输的信息的阶段,在参观过程中很少思考㊁发言㊁提问,大多数观众从不参与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也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㊂博物馆有责任引导观众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参观学习,促进观众形成主动探索㊁深入参与㊁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文化习性㊂具体路径诸如:设计 学习单 探索游戏 等,引导观众带着问题参观和探索;增加互动装置㊁体验装置,吸引观众动手操作㊁具身体验;重视观众的话语权,邀请观众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展览与展品讨论与解读;借助新型传媒畅通观众表达渠道,如建立观众讨论群㊁评论区㊁意见平台等㊂第三,博物馆要以优质的服务促进观众 学文化㊁学艺术㊁学审美 ㊂博物馆的藏品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展览服务水平,是促进观众学文化的最重要途径㊂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展览要善于阐释与传达自身,展览中的说明性文本应简明易懂,自动导览设备㊁人工讲解服务等要不断完善㊂㊃50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博物馆虽然不具备狭义的艺术教育(技艺教育)职能,却可以对观众施展广义的艺术教育,这是由博物馆的藏品体系决定的 大部分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是艺术品(和工艺品)㊂促进观众在博物馆中学艺术,一是促进观众学习艺术史知识;二是激发观众对于艺术技艺的学习兴趣㊂而一般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品,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审美愉悦感㊂尽管不是人人都对与艺术史的知识感兴趣,也不是人人都会去学习一门艺术技艺,但是人人都可以在审美经验中获得审美感觉㊂博物馆展示的艺术品是经过遴选的艺术精品,因此,博物馆能够促进观众提升审美品位㊂促进观众感受美㊁学审美,正是博物馆美育的主旨㊂(二)转变理念,突出美育职能上述发达国家的博物馆都是教育主导型博物馆,并且其艺术类博物馆最为发达㊁最为著名㊁最受欢迎,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美育职能㊂与之相比,我国博物馆不但存在 重展不重教 的问题,而且存在美育职能发挥不够的问题㊂因此,转变理念,突出美育职能,是国内博物馆要向英国博物馆学习的第二点㊂转变理念,就是要树立 重展更重教 的理念[26],把教育职能作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使博物馆不再简单地依靠 热展 来短效地提升人气,而更多地凭借 优教 来长效地提升观众黏性;使博物馆成为向全民供给优质教育产品与服务的开放大学;使博物馆教育与全民终身教育紧密结合㊂突出美育职能,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一系列独特功能㊂第一,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情感润泽功能㊂美育在理论上与美学相联,在实践上从属于教育㊂由于 美学 这个名词来源于鲍姆嘉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35)中提出的 感觉学 (Aes⁃thetic)㊂因此,理论上看,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确切地说:是培育美的情感的教育㊂[27](P5)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美育 概念并加以理论化阐释的哲学家席勒明确地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㊂[28](P13)中国的美育奠基者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1930)中对 美育 所下的定义是: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㊂ [29]可见,美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为纽带沟通审美主客体,通过 移情 作用使主体得到感染㊁熏浸㊁陶冶㊂因此,博物馆美育的宗旨就是润泽观众的情感㊂为此,博物馆应以 美的空间 来定位自身,处处彰显美㊁渲染美,更多地展示美的艺术,成为观众的心灵憩息㊁情感陶养之所㊂第二,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教育中介功能㊂与英国以艺术类博物馆为最主要的博物馆类型相比,艺术类博物馆不是中国最主要的博物馆类型,这点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㊂因此,要提升中国博物馆美育的整体水平,必须使非艺术类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美育的教育中介功能㊂美育是具有广泛中介性的教育,这是由于美育主要凭借美的艺术实施,而艺术常常作为素材㊁手段等促进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劳动教育等的实施㊂因此,博物馆美育并不是艺术类博物馆的专有职能,非艺术类博物馆也必然要以美的艺术作为中介来实施教育㊂非艺术类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艺术的情感感染力,通过艺术的手段使思想道德更加深入人心㊁历史文化更加形象生动㊁科学技术更加富于美感㊂这就要求非艺术类博物馆提升展览与教育活动的艺术性,用丰富的艺术语言办展览,用直观的艺术形象讲故事,用体验性强的艺术活动教育人㊂第三,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创造力激发功能㊂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具有创造力激发的功能,这是由艺术的创造性本性所决定的㊂不但艺术创造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审美(艺术欣赏)同样需要主体的投入创造力,对于艺术品的审美接受活动本身就是投入了接受者主观能动性㊁融入了接受者个性㊁注入了接受者大量的情感㊁联想㊁想象等创造力的活动㊂正是凭着创造力,艺术才被创造出来;也正是凭着创造力,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才被激活,才具有了生命力,生长出无限化的意义㊂[30](P6)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职能,必须更好地发挥美育的创造力激发功能㊂英国著名博物馆均非常擅长通过美育活动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如创设艺术工坊,开展艺术研学活动,基于展品创作与表演戏剧,在展览中引入音乐㊁舞蹈㊁戏剧等多元艺术形式等㊂这些经验值得国内博物馆借鉴㊂㊃601㊃。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部分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区域,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书法作品、绘画和民间艺术品等。

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陶器部分,我看到了宋代的青瓷和明代的釉下彩陶瓷。

这些陶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历程。

这些陶瓷展现了中国古代陶艺的独特之处,无论是细腻的纹饰还是美丽的色彩,都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除了陶器,玉器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瑰宝。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部分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玉器,从简单的玉环到精美的玉龙。

这些玉器既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玉的崇拜和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玉器的制作精细,纹饰瑰丽,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大英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域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独特技巧,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部分还展示了许多名家书法和绘画作品。

我看到了像王羲之、颜真卿和文征明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每一幅都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才华,还传达了富有哲理的文化内涵。

此外,大英博物馆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品,如《千里江山图》和《百鸟朝凤图》等。

这些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真实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化部分,我还看到了许多民间艺术品。

其中,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令我印象深刻。

从刺绣到木雕,从蜡染到剪纸,这些民间艺术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通过这些作品,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来自各个国家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作为中国人,我对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文物深感自豪和兴趣。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丰富多样,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的艺术之美。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也是世界青铜器的瑰宝。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厅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它们保存完好,铸造精细,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鼎的造型庄重大气,铸造工艺精湛,上面刻有神秘的动物纹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这些青铜鼎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文明,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除了青铜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艺术品。

例如,我看到了一件唐代的彩绘陶俑,它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唐代人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亲切和生动的感觉。

还有一幅明代的山水画,画家运用了精湛的笔墨技巧,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观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

大英博物馆还通过丰富的展览和解说,向世界各地的观众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它扮演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艺术之美。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厅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通过欣赏这些艺术品,我更加自豪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更加期待能够亲眼见证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体验中国的艺术之美,也为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英国国家画廊的感想

参观英国国家画廊的感想

参观英国国家画廊的感想
英国国家画廊,位于伦敦市中心,是全球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参观了这个世界级的艺术殿堂,其中的收获和感想颇多。

一进入画廊,我就被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藏品所吸引。

画廊的空间宽敞而明亮,高高的天花板和大型的窗户让自然光充分洒入,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舒适而优雅的观展环境。

而画廊中展示的作品更是琳琅满目,涵盖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各种艺术流派和大师的杰作。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些作品深深打动。

例如,梵高的《向日葵》,那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莫奈的《睡莲》,那如梦如幻的光影和色彩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除了这些著名的作品,画廊中还有许多我之前未曾听闻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才华和技艺,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注意到画廊对观众的细致照顾。

例如,画廊提供了多种语言的导览服务,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信息和背
景。

同时,画廊还设置了休息区和咖啡厅,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得到放松和休息。

参观英国国家画廊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之旅。

这次旅行不仅让
我欣赏到了世界级的艺术珍品,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每一件作品都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这次参观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管道穿行间,游遍伦敦-博物馆篇之国家美术馆

管道穿行间,游遍伦敦-博物馆篇之国家美术馆

管道穿行间,游遍伦敦-博物馆篇之国家美术馆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坐落在特拉法加广场旁,乘坐Tube棕色贝克鲁线或黑色北线查令十字站Charing Cross到达。

1824年刚成立时,馆内仅有乔治四世说服政府购买的林布兰、拉尔等人的38幅画作,后来陆续扩展为现在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

1997年时与泰特美术馆交换60幅作品,使得国家艺廊的画藏集中以1260年至1900年间的作品为主,泰特美术馆则偏向1900年后的绘画。

国家美术馆收集了从13世纪至19世纪、多达2,300件的馆藏绘画作品。

由于其收藏属于英国公众,因此美术馆是以免费参观的方式向大众开放,但偶尔也有要收费的特展。

不论是巴黎卢浮宫和奥塞美术馆,还是梵蒂冈博物馆和荷兰的凡·高博物馆等许多欧洲的美术馆,它们的许多藏品其实在国内的出版物上都见过。

但是,不知是何原因,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却在国内刊物中甚少出现。

上图:特拉法加广场国家美术馆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侧翼,所有作品按照年代顺序展出,1991年增建的Sainsbury Wing,收藏1200至1500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作品,有达·芬奇著名的《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炭笔素描。

西翼(West Wing)是1500至1600年代文艺复兴全盛时期,意大利和日耳曼绘画,许多巨幅绘画都在此绝妙呈现。

1600至1700年绘画收藏于北翼(North Wing)中,有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绘画,其中有两间林布兰专属展室,以及Diego Velazquez的维纳斯油画《The T oilet of Venus》。

东翼(East Wing)的1700至1930年代绘画,包含了18、19及20世纪初的威尼斯、法国和英国绘画,风景画是一大特色,也有浪漫派和印象派等许多佳作。

上博东馆参观心得

上博东馆参观心得

上博东馆参观心得哇塞,一提到上博东馆,我就满肚子的话想说。

那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库,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我去上博东馆的那天,天气那叫一个好,阳光明媚得就像老天爷特意为我这趟参观开了个好头。

我刚走到馆外,就被那现代又大气的建筑风格给震撼到了。

那建筑线条流畅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它矗立在那儿,就像是一个文化巨人张开双臂欢迎着我们这些来探寻历史的人。

走进馆内,人还真不少。

我身边有一对老夫妻,他们相互搀扶着,眼睛里透着兴奋。

老爷爷说:“老伴儿啊,这里肯定有不少好东西,咱可得好好看看。

”老奶奶连连点头。

我就跟着人流慢慢走,像个好奇的小探险家。

我先到了青铜器展区。

那些青铜器啊,简直太壮观了。

有一个大鼎,那纹饰精美得就像雕刻师把整个古代的神话世界都刻上去了。

我就想啊,古代的工匠得多厉害啊。

我旁边有个小朋友,眼睛睁得大大的,拉着他爸爸的手问:“爸爸,这个大鼎是用来做什么的呀?”他爸爸就很耐心地解释说:“儿子,这个鼎在古代可重要啦,有时候用来祭祀,就像我们现在去寺庙里供奉东西一样呢。

”我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觉得特别温暖。

这些古老的器物,就像一个桥梁,把不同年龄的人连接起来,让我们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再往前走,就到了书画展区。

那一幅幅字画,就像有生命一样。

我站在一幅古画前,仿佛能看到古代的画家挥毫泼墨的样子。

那笔触细腻得就像一阵春风轻轻拂过纸面。

这时候有个年轻的姑娘在和她的朋友小声讨论:“你看这画里的山水,就像真的能走进去一样,古人的意境真的是难以想象。

”她朋友说:“是啊,我们现在的画都很少有这种韵味了。

”我心里默默点头,这上博东馆里的书画,就像一部部无声的电影,在诉说着古人的情怀和审美。

陶瓷展区也特别吸引人。

那些陶瓷制品,色彩斑斓得像天边的彩虹掉进了凡间。

有个大妈在那儿感叹:“哎呀,这古代的陶瓷咋做得这么好看呢,比我们现在的花瓶啥的精致多了。

”旁边一个年轻人笑着说:“大妈,这可是古人多少年的智慧结晶呢。

参观大英博物馆展览观后感精选

参观大英博物馆展览观后感精选

参观大英博物馆展览观后感大英博物馆正在举行“与艺术同生——从毕加索到塞尔敏〞( Living with art: Picasso to Celmins),展览展出作品均来自于?伦敦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的电影评论家亚历山大·沃克(Alexander Walker,1930-20xx)的收藏,其中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和维哈·塞尔敏等人的作品,这些跨越近百年的作品没有很高的收藏预算,只是源于一个人的眼光,却反映了欧美现代艺术开展的重要时期,沃克收藏的200余件艺术作品于20xx年遗赠大英博物馆,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是入藏后首次公开展出。

20xx年,当亚历山大·沃克去世时,他所居住的小型公寓的冰箱里只有五瓶香槟。

但在他公寓的墙壁、书架甚至橱柜之中,却挂满(堆满)了沃克40多年来收藏的“博物馆级〞艺术品。

沃克生前是伦敦和纽约画廊的常客,他的账户余额也付之于他热爱的艺术,他在购置之间会做一些研究,有时也咨询专家。

最终,他的艺术收藏遍布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特纳奖得主雷切尔·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的作品悬挂在浴室上方,贾斯珀·约翰斯(Jasper Johns)与他的吸尘器共用一个橱柜,马蒂斯那么被放在他的厨房水槽下。

作为现代和当代版画和素描的收藏家,他去世后慷慨地将收藏的200余件作品留给了大英博物馆。

这些作品极大地扩展了大英博物馆的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也是近年来大英博物馆获得的最重要的遗赠之一。

与200多幅作品一些捐赠的还有一些手稿和信件,这些手迹详细记录了他何时何地买得作品、为什么买,以及关于作品的一些研究。

为此大英博物馆也留出了档案柜存放沃克与画廊来往的购置凭证和信件。

如今,沃克的藏品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策展人还整理出信件内容在展览标签上和画册上展示,以阐述沃克自己对藏品的解读。

大英博物馆观后感200字左右

大英博物馆观后感200字左右

大英博物馆观后感200字左右大英博物馆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艺术文物和历史文物。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伦敦之行中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大英博物馆的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从外观到内部展览厅,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这座博物馆的壮丽和庄严。

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历史遗物,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展区,展示了众多古埃及时期的文物,如木乃伊、陶罐、金字塔等,这些古老的物品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埃及的时代。

其次,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质量也是一流的。

无论是从保存状况还是文物价值上,这些展品都体现了博物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而且,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也十分精湛,每个展区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各种文物,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些历史文化的魅力。

最后,大英博物馆的服务也值得称赞。

博物馆内有许多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而且,博物
馆还配备了许多便利设施,如导览手册、讲解服务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参观和理解博物馆的展品。

总的来说,大英博物馆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也反映了英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我相信这次参观将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会成为我美好的人生经历之一。

现场|上博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横跨欧洲美术史

现场|上博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横跨欧洲美术史

现场|上博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横跨欧洲美术史01:39“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现场。

(01:39)1月16日,上海博物馆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明起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见证了上博展览史上诸多重磅特展的第一展厅此时可谓“星光熠熠” ,汇聚了从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伦勃朗、克劳德到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在内的欧洲艺术巨匠的52件经典画作,呈现横跨400余年的欧洲美术史缩影。

环绕展厅,传统的欧洲经典拱门、石膏线条、光影搭配深浅交替的莫兰迪色系背景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英国国家美术馆优美古典的建筑空间。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现场看到,从第一幅作品安托内罗·达·梅西那《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贝利尼《圣母子》开篇,循着作品的“指引”,可一路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巴洛克艺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等。

而诸如拉斐尔、卡拉瓦乔、莫奈和梵高等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史名家名作则如耀目的珍珠点缀其间。

展览现场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第二个展览,也是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首次合作。

作为世界级的国家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两百年历史,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尔迪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该展将在亚洲各地巡回展出,首站是上海博物馆,这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办展。

他十分高兴美术馆的馆藏能通过此次巡回展览接触到新的观众。

“漫步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就像打开一部从13世纪跨越到20世纪初的欧洲绘画史,而这次展览和图录旨在让观众切身感受浓缩的艺术历程。

”“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让中国观众能够在家门口,不用飞越大洋,欣赏到这场千载难逢的艺术盛宴,是上海博物馆投入大量精力、财力,促成这次展览合作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

上海博物馆馆庆70周年之际,奉献这一重磅展览,是向过去的70年里,上博始终坚守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前沿的,一次最真诚的致敬。

近距离接触英国瑰宝油画展

近距离接触英国瑰宝油画展

近距离接触英国瑰宝油画展春节前夕,天气又暖和又碧蓝,如果还呆在家里,实在是太辜负了这样的好天气。

正好头一天晚上电视新闻里说上海博物馆有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这种机会真是难得,要知道很多珍品真的是第一次出远门,以往的话,真的得亲自到英国才能有机会见到。

我其实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并没有艺术细胞,也压根不会画画,但是以前在南京的某一个博物馆(南京的各类博物馆相当多,据我所知大概就有六个),看到过荷兰大师伦勃朗的作品,其中有几幅尺寸非常大,比我整个人都还要高,这不但对画家对大尺寸作品要有全局的把控能力,在体力上也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大家试想下,让你在2米高的画布上作画,你在画的每一笔,其实都是局部,但是呈现出来的确实像放大的真人照片那样,不仅要做到等比例放大,还要能将细节处丝丝入扣地展示出来。

比如《玛利亚·特里普的画像》中,大家可以看到画家能将蕾丝花边的透明质感及花边的式样都展示出来,因为原画太大,整个作品是半身像,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我将画分别截取一部分,(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搜原图)大家还可以看到画像手上拿着一个系着绿色蕾丝的剑柄,无论是手部的皮肤状态还是绿色蕾丝不同部分透明质感的不同,都像高清晰照片一样,都展示得清清楚楚,可见画家的功力。

西方油画家都比较擅长或者说是非常注重这样细节的展现,也是他们油画功力的一种展现,这其中,伦勃朗尤其擅长这类细节的展现,他画的很多肖像中,还有种类似现在尼龙制作的花边,不仅展示出了另外一种尼龙花边的透明质感,还把立体的感觉及花边那闪闪发亮的特质也展示了出来。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一幅2米高甚至更高的大尺寸的画像,矗立在你面前,是不是会让你感觉到很震撼,同时也会有压迫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欧洲贵族都希望有自己肖像的油画,目的就是加强王权的影响力。

所以,越有钱的贵族,就会让画家尽量给自己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自己画最大尺寸的画像。

当然,画像人物也有漂亮的孩童,都有天使般的容颜,再加上巨大的尺寸,让你对上天使的眼睛时,都感觉心灵受到了洗礼。

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

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

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今年1月底,上海博物馆为配合上海市政府在伦敦举行的“上海周”活动,在大英博物馆成功地举办了《上海博物馆赴伦敦青铜、玉器展》,展期约两个月,共展出60件展品。

其中青铜器展品有41件,为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大门类,青铜兵器、礼器和乐器以及青铜器的铭文、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等研究已经使青铜器研究成为一门多课题的综台性学科。

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凸显出青铜器作为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应占的崇高地位。

通过这一展监,使英国观众充分享受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雅、宁静,感悟到了古代礼仪所表达出的秩序、文化属性和对后世的影响,领略到了青铜器这一中国古代瑰丽艺术的感染力、历史穿透力和文化震撼力。

本文选展览中的青铜器精品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爵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管流爵的原型和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一样,都有取型于陶爵的特点。

爵作为酒器是注酒和酌酒的酒具,而不是饮酒器。

乳钉纹管流爵,1959年从上海冶炼厂即将熔化的废铜中抢救而来,残高20.6厘米,口长16.3厘米,重0.86千克,属夏代晚期。

形制为扁圆形,敞口,两侧呈尖瓣状,前端略高,在腹下部设一斜置的管形流,流上有两个方折形饰物。

颈上饰弦纹三道,间饰或疏或密的乳钉纹二道,下为一圈较宽且有圆孔的假腹。

三足残缺。

现有的假足系根据陶爵复原(图一)。

犟是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

在祭祀礼仪中,翠是盛酒器。

此连珠纹辈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所得,高2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1.53千克,属夏代晚期。

敝口,长颈,鼓腹,平底连铸空锥足,其形制是为圆体。

这种器形器壁较薄,口沿易损,所以早期肇的口沿会加上厚厚的边,在口沿上通常设一对柱,颈腹间有一较大的錾。

在聋颈部弦纹中,有不规则小乳钉纹。

犟的三个锥足与腹部相通,从口部下视,可见内底有三个三角形的空洞与足相连(图二)。

鼎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青铜礼器,为祭祀时被用来盛放肉食的容器。

大英博物馆读后感

大英博物馆读后感

大英博物馆读后感
大英博物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

这个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以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我被那些精美的艺术藏品深深震撼,它们代表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在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各阶段的最高水平。

同时,我也了解到博物馆的艺术藏品除了少量捐赠、购买外,多数为18-19世纪大英帝国通过战争对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两河流域及掠夺而来。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穷、落后和愚昧所带来的后果。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思考了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我深感这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平台。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世界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也对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大英博物馆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它的丰富藏品和深刻内涵让我深受启发。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从这次参观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博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体会
我于近日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全程参观约两小时。

这是一次非常棒的展览体验,带给我深刻的艺术启迪和视觉震撼,让我感受到了英国艺术史上的辉煌和多样性。

一、展览的整体安排和配置
展览共展出了近百件珍贵的英国绘画作品,时间跨度从15世纪到20世纪。

展览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画作按年代、艺术风格和主题进行分区陈列,全程设置了详尽的解说和指引,并配有口耳相传式的讲解服务。

这样的安排使观众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英国美术史上的发展和变迁,同时避免了观众在欣赏中的迷失和无助。

二、部分画作的特点和价值
1. 弗拉戈纳尔《高达山》(1797年)
这幅作品以明亮、清新和自然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对田园主题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倡导。

此外,画面中还融入了悠久的传统和文化影响,给我带来了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感觉。

2. 克劳斯《贪婪的人》(1898年)
这幅作品以深沉、严肃和警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社会贪欲现象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对人类命运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和挑战。

此外,画面中还有很多想象和隐喻,给我带来了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启示。

三、我对展览的深思和反思
参观此次展览,我深刻地意识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类价值,以及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的密切关联和互动。

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技法和表现,刻画出历史上的人物与事物,展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影响和塑造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艺术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基石和力量,也是人类自我认识和价值评估的重要渠道。

我不仅在观览中得到了美感和智慧上的享受,也对
自然、人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关注,希望能够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和支持优秀的艺术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