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重基础知识考查,更突出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败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外交、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启蒙思想等,体现了课标、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突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开卷考试下历史教学忽视基础知识、忽视培养学科能力、更忽视历史素养逐渐形成的现象。
(三)以史为鉴,凸现学科价值
初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这一宗旨在今年的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11题,通过《交战双方舰队阵形示意图》构建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黄海海战的激战场景:致远舰在弹尽舰倾之际勇撞敌舰“吉野”,中弹舰沉。感受清军将士特别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的豪迈精神。
(3)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
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4)考查依据材料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
今年主观试题的设问,都围绕一个中心,以2-3个小问题为主,问题与问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和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问题的能力。
29题,角度新、跨度大、现实意义强,体现了小切口、长时段、大历史的命题思路。第一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亚入欧"到"紧跟美国"”的主要历史因素。在此基础上,考查从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能力,即第二问,对“2023年"脱美入亚"也许会成为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做出判断,然后要求“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日本做出这一选择的可能性。整道题构思巧妙,既考查了“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原则与方法,又全面考查依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力、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该题作为历史试题的压轴题,立意深远,是最亮丽且“回味无穷”的试题。该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魅力—学以致用,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
31.67%
中国近代史
11、12、13、28
15分
25%
中国现代史
14、15、20、21
10分
16.67%
世界历史
58.33%
世界近代史
16、27、30
14分
23.33%
世界现代史
17、18、19、27、29
21分
35%
三、试卷特点
(一)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命题,正本清源
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河北省2014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全卷15个历史试题,涉及21个学习主题,77个考点,覆盖面广,各部分考查内容均衡。
2014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从整体上看,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更突出能力考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历史素养的平台。
二、试卷结构
今年的文综试卷选择题23个,非选择题思品三个,历史三个,思品和历史综合一个,共30个题。
知识结构
教材
题号
总分值
分值比例
中国历史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历史学习能力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今年的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1)考查依据史料解释、理解、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3题,选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材料,考查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该题通过民国政府颁布的饬令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供的信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解释历史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16题,以19世纪某位历史学家的记述创设情境,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廉价棉织品”“18、19世纪”“贫苦阶层”“享受服装的乐趣”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由于工业革命使用动力机器,棉纺织工厂的涌现致使产量激增,使得棉织品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17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1917年”“国际三八妇女节”“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出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3)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对历史地图的考查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又一亮点。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历史地图可以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对形成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14题,主要考查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观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名称,找出其相同点,即都是大城市,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1题,选取不同时期报纸的头条新闻创设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素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比较、提炼头条新闻标题的内容,结合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改革进入新阶段”,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认识到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考查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位及作用的能力
12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李鸿章的活动评价。选取历史学家陈旭麓对李鸿章的评价设置情境,从李鸿章的活动,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轮船招商局、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等,认识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题,对“文革”的直接考查在我省中考是首次。本题选取权威研究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有关“文革”的教训创设情境,考查“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要避免“文革”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道理。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考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的建议
切记过好教材关,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活学活用,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答题时,要认真、仔细的读题,并且要抓住重点,准确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对自身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端正学习态度,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将其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题,概括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选取清朝末年财政赤字的相关数据,材料二选取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第一问要求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出清朝末年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第二问依据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分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归纳得出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相同原因是经济崩溃,为解答第三问“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做好铺垫。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经济问题”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学生展示依据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思维的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7题,读图题对历史地图的考查近年来在我省尚属首次。本题主要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该题用《凡尔登战役示意图》、《诺曼底登陆示意图》两幅历史地图创设新情境,第一问,引导学生将两次战役示意图中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提炼,把地图信息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不难判断出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韵味”且颇具思维深度的第二问“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采用拟人化的“扮演”、“角色”等词语,活化了历史,演绎了“以问诱趣”的精彩,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法国,为何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而感受具有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素养的价值所在。
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败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外交、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启蒙思想等,体现了课标、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突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开卷考试下历史教学忽视基础知识、忽视培养学科能力、更忽视历史素养逐渐形成的现象。
(三)以史为鉴,凸现学科价值
初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这一宗旨在今年的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11题,通过《交战双方舰队阵形示意图》构建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黄海海战的激战场景:致远舰在弹尽舰倾之际勇撞敌舰“吉野”,中弹舰沉。感受清军将士特别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的豪迈精神。
(3)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
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4)考查依据材料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
今年主观试题的设问,都围绕一个中心,以2-3个小问题为主,问题与问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和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问题的能力。
29题,角度新、跨度大、现实意义强,体现了小切口、长时段、大历史的命题思路。第一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亚入欧"到"紧跟美国"”的主要历史因素。在此基础上,考查从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能力,即第二问,对“2023年"脱美入亚"也许会成为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做出判断,然后要求“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日本做出这一选择的可能性。整道题构思巧妙,既考查了“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原则与方法,又全面考查依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力、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该题作为历史试题的压轴题,立意深远,是最亮丽且“回味无穷”的试题。该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魅力—学以致用,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
31.67%
中国近代史
11、12、13、28
15分
25%
中国现代史
14、15、20、21
10分
16.67%
世界历史
58.33%
世界近代史
16、27、30
14分
23.33%
世界现代史
17、18、19、27、29
21分
35%
三、试卷特点
(一)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命题,正本清源
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河北省2014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全卷15个历史试题,涉及21个学习主题,77个考点,覆盖面广,各部分考查内容均衡。
2014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从整体上看,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更突出能力考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历史素养的平台。
二、试卷结构
今年的文综试卷选择题23个,非选择题思品三个,历史三个,思品和历史综合一个,共30个题。
知识结构
教材
题号
总分值
分值比例
中国历史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历史学习能力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今年的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1)考查依据史料解释、理解、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3题,选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材料,考查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该题通过民国政府颁布的饬令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供的信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解释历史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16题,以19世纪某位历史学家的记述创设情境,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廉价棉织品”“18、19世纪”“贫苦阶层”“享受服装的乐趣”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由于工业革命使用动力机器,棉纺织工厂的涌现致使产量激增,使得棉织品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17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1917年”“国际三八妇女节”“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出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3)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对历史地图的考查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又一亮点。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历史地图可以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对形成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14题,主要考查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观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名称,找出其相同点,即都是大城市,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1题,选取不同时期报纸的头条新闻创设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素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比较、提炼头条新闻标题的内容,结合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改革进入新阶段”,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认识到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考查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位及作用的能力
12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李鸿章的活动评价。选取历史学家陈旭麓对李鸿章的评价设置情境,从李鸿章的活动,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轮船招商局、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等,认识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题,对“文革”的直接考查在我省中考是首次。本题选取权威研究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有关“文革”的教训创设情境,考查“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要避免“文革”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道理。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考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的建议
切记过好教材关,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活学活用,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答题时,要认真、仔细的读题,并且要抓住重点,准确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对自身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端正学习态度,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将其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题,概括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选取清朝末年财政赤字的相关数据,材料二选取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第一问要求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出清朝末年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第二问依据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分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归纳得出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相同原因是经济崩溃,为解答第三问“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做好铺垫。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经济问题”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学生展示依据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思维的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7题,读图题对历史地图的考查近年来在我省尚属首次。本题主要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该题用《凡尔登战役示意图》、《诺曼底登陆示意图》两幅历史地图创设新情境,第一问,引导学生将两次战役示意图中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提炼,把地图信息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不难判断出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韵味”且颇具思维深度的第二问“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采用拟人化的“扮演”、“角色”等词语,活化了历史,演绎了“以问诱趣”的精彩,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法国,为何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而感受具有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素养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