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

合集下载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的计时方式主要包括地支计时法、晨钟暮鼓、立竿测影、日晷、箭漏等。

地支计时法是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关城门,早晨开城门时会敲钟,晚上关城门的时候会击鼓,叫净街鼓。

鼓响了之后,在城内、城外的人都要及时回家,否则城门一关就回不了家了。

立竿测影是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来观测太阳光下投射的杆影,根据杆影的长短区分白天的不同时刻,是最原始的计时方式。

日晷也称“日规”,是人类较早使用的计时仪器之一,由晷针(表)和晷盘(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确定时刻。

有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

设计得比立竿测影更为准确合理,但阴天和晚上便不能使用。

箭漏是滴漏计时工具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

水流流出或流入壶中时,带有刻度的箭杆会相应下沉或上升,通过箭杆上的刻度线来指示时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一、日晷日晷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也是最简单的计时方法之一、它利用太阳的光线来测量时间。

日晷通过一个固定的指针或阴影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太阳的位置对应着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

通过将一个带有刻度的托盘或块放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可以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托盘上的阴影来确定时间。

二、水漏水漏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设备。

它由一个容器和一个小孔组成。

容器中装有水,当水流出小孔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水漏通过测量水流出容器的速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控制容器中的水的量和小孔的大小,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

三、烛光烛光是古代人们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人们通过烛光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将刻度放在蜡烛上,可以根据蜡烛燃烧的速度和长度来测量时间段。

四、沙漏沙漏是一种由两个玻璃容器和一个细长的颈部连接在一起的装置。

其中一个容器装满了沙子,当它把沙子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沙漏通过控制沙漏两边容器的大小和颈部宽度,以及沙子的粒度和数量来测量时间。

虽然这些计时方法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先进的计时设备取代,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反映了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对时间的重视。

同时,这些计时方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今天的计时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四大计时方法,日晷、水漏、烛光和沙漏,代表了人类对时间的测量和计算的早期尝试。

这些方法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化遗产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的计时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其中最初的计时方法是根据日升日落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日升日落并不太准确,于是就开始采用更加准确的计时方法。

以下是古时常见的计时方式:
1. 日晷:日晷是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把太阳的投影映射到刻度上的仪器。

通过观察太阳投下的影子,人们可以确定时间。

2. 水漏:水漏是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水流量来确定时间的仪器。

通过调整水龙头的流量,水漏可以显示出一定的时间。

3. 灯烛:灯烛是古时候照明和计时的主要工具之一。

通过烛芯的燃烧时间来确定时间。

4. 钟表:钟表是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成果。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钟表是铜钟和漏刻钟。

在欧洲,机械钟表的发明使得计时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古代计时方法虽然不如现代计时器那样精准,但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如下:
一、日历方法
1、十二事件分法
中国古代使用十二事件分法来计算时间,这是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它按照太阳的运行,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这十事件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排列,每段时间的长短都相等,各占二个小时。

2、六节气分法
六节气是古代中国的计时法,按照这种方法,把一年分为六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每个节气两个小时,共十二个小时,一天十二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个月二十八天,四等分,每四天一个朔,表示一个月的开始。

二、小时分法
古代中国小时分法主要是把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为六十分钟,每分钟分为六十秒,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三、四分钟分法
古代中国也有四分钟分法,把一天分为十六个四分钟段,一四分钟段等于一小时,按这种方式每天有十六个小时,被称为一天的“六时”。

四、二十八宿分法
这是古代中国比较少用的计时方法,把一天分为二十八宿,以甲子日为第一宿,每宿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八小时。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古人在计时方面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和工具。

1.水钟(水漏):水钟又称漏壶,是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壶中流出的速度来计算时间的流逝。

古人通常使用漏壶来计算较短的时间段,如一刻钟、半个时辰等。

2.钟鼓:钟鼓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它是利用鼓声和钟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社会中,钟鼓常被用来表示每天的时辰。

3.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人利用倾斜的杆和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中国,日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时间日程的安排。

4.阴阳历:古代人还使用阴阳历来计算时间。

阴阳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来制定的,它将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特定的天数。

古代人通常使用阴阳历来安排农事活动和节日庆典。

5.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流动的沙子来计时的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圆锥形容器组成,上面装有细砂。

当沙子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时,时间也就过去了。

古代人经常使用沙漏来计量短暂的时间段。

6.钟表:钟表是一种用于测量时间的机械设备。

在古代,钟表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来驱动指针的运转,从而指示时间的流逝。

古代的钟表通常由机械师制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7.十二时辰:古代中国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大致范围,而不是精确的时间。

8.古代算盘:算盘是古代一种计算工具,用来做简单的算术计算。

尽管算盘不能直接测量时间,但它在计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古代人通常使用算盘来计算时间的分割点,以及表示时间的数量和顺序。

以上是古人常用的一些计时方法和工具。

尽管它们在准确度和精确性上不能与现代的计时工具相比,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组织生活和工作,并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代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晷:古人常用的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射在刻度上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工具。在日晷上标有12个时刻,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光线照射在日晷上的刻度上,根据影子的位置可以确定当前时间。
2.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计时的工具。古人通常使用一个有孔的器皿,将其悬挂在水槽或水池上,等水从孔中流出后,根据流出的时间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时间长度。
3.钟表:古代的钟表主要是用于寺庙、宫殿等场所的计时工具,一般由铜、铁、木等材料制成。钟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装置和发条的动力来使钟表的指针转动,从而显示时间。
4.火漏计时法:这是一种利用油灯的烟柱来计时的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中,油灯烟柱的上升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根据烟柱的高度来确定时间长度。
5.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砂粒流动的速度来计时的工具,通常是两个玻璃或塑料容器通过中间的喉管相连。将沙子装入其中一个容器,翻转沙漏后,沙子开始从一个容器流入另一个容器,经过一定时间后,容器内的沙子全部流完,根据时间确定容器内沙子的多少来计算时间长度。
这些古代的计时方法和工具在今天已经被新的技术所替代,但是它们仍然是了解古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

古代计时放方法

古代计时放方法

古代计时放方法古代的人类不像现代人类那样有便捷的计时工具,但他们也需要了解日月星辰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因此,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方法应运而生。

以下是几种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

1.水钟计时法:水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

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漏斗组成的,从中间连接。

在上面的漏斗里装满了水,当上面的那些注满水时,水开始从下面的一个漏斗流出。

水漏斗的开口越小,水就越慢地流出来,可以用来粗略计时,从而很方便地测量出一定的时间。

2.日晷计时法:日晷也是古代计时工具之一、它通过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整个装置由一个呈水平状态的半球形物体和一根垂直的针组成,阳光洒在上面的半球面上,针所投下的影子就能够测量出时间。

3.火柴计时法:这是一个使用的非常简单的计时方法。

只需一些火柴和一段细线。

将细线尽量拉直,站在阳光下让太阳的光芒洒在上面。

当你的影子刚好落在一根火柴上时,记录下时间。

当你的影子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时,再用下一根火柴记录时间。

4.沙漏计时法:古代的沙漏其实就是用一个可以倒过来的器皿,在里面装上砂石,通过控制出口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砂石从一边流淌到另一边。

在中世纪欧洲,沙漏成为标准的时间计量单位,用于计时饮食、阅读、祷告等活动。

5.酥油灯计时法:藏传佛教中的酥油灯不仅是一种信仰象征,更是古代常用计时工具之一、藏语中这种酥油灯叫“佛灯”,一盏灯可以燃烧数小时。

在一个无人管理的禅房中,佛灯常常用来标志出禅修中不同的时间段。

这些古代计时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其背后体现的精神却值得人类世世代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便捷和精确的计时工具,然而这不应该让我们忘记珍惜时间和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古代人类没有现代的钟表和计算机,他们需要依靠天文观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计算时间。

以下是古代计算时间的几种方法。

一、太阳观测法古代人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角度来判断时间。

例如,当太阳升起到最高点时,表示是中午;当太阳落山时,表示是傍晚。

他们还可以利用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比如在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最短。

二、星辰观测法古代人借助星辰的位置和运动来计算时间。

他们观察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变化,来判断季节和时间的流逝。

古代中国的农历就是根据对星象的观测而制定的,用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三、水漏计时法古代人利用水的流动来计算时间。

他们制作了一种水钟,通过水的流入和流出的速度来判断时间。

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等地都有使用水钟的记载。

这种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计时方式。

四、沙漏计时法沙漏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由两个连接的玻璃瓶构成,中间有细缝相通。

将沙子放入上面的瓶子,当沙子从上面的瓶子流入下面的瓶子时,时间就过去了。

古代人常用沙漏来计时,尤其是在测量较短时间时非常方便。

五、蜡烛计时法古代人也常用蜡烛来计时。

他们将蜡烛点燃,通过蜡烛燃烧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一般而言,蜡烛燃烧一小时表示时间已过去一小时。

六、地理位置计时法古代人通过观察地理位置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例如,他们可以根据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来判断季节和时间的流逝。

古代人还利用地理位置计算时间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河流的流速,通过流速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古代人类通过观测天文现象、使用简单工具和观察地理位置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虽然这些方法相对于现代的钟表和计算机来说不够精确,但在古代是他们的主要计时方式。

这些方法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也帮助他们适应了自然环境的变化。

古代计时的方式

古代计时的方式

古代计时的方式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钟表和秒表,因此他们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计时。

古代的计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太阳计时、水钟、沙漏等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古代计时方式。

一、太阳计时太阳计时是古代人们最早使用的计时方式之一。

人们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影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例如,当太阳升起到最高点时,表示是中午;当太阳落下去时,表示是傍晚。

人们还可以观察太阳的影子长度,以此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太阳计时虽然简单,但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经验。

二、水钟水钟是古代人们使用水流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和量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水钟通常由一个大碗和一个小碗组成。

将水倒入大碗,然后水从大碗流入小碗,当小碗装满水后,时间就到了。

水钟的准确性取决于水流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三、沙漏沙漏是古代人们使用沙流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沙漏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沙子的流动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沙漏通常由两个连接的玻璃或木质容器组成,中间有一个细长的通道。

将沙子倒入其中一个容器,然后让沙子逐渐流入另一个容器,当沙子流完时,时间也就到了。

沙漏的准确性取决于沙子流动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四、火漏火漏是古代人们使用火焰燃烧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火漏的原理是通过控制燃料的燃烧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火漏通常由一个装满油的容器和一个燃烧的蜡烛或灯组成。

点燃蜡烛或灯后,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焰逐渐熄灭,当火焰熄灭时,时间也就到了。

火漏的准确性取决于燃烧速度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五、鸟鸣鸟鸣是古代人们使用鸟类的叫声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人们观察鸟类的叫声频率和持续时间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某种鸟类每鸣叫一次表示10分钟过去了。

这种方式需要对鸟类的叫声有一定的了解和辨别能力。

六、蜡烛蜡烛是古代人们使用燃烧的蜡烛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人们观察蜡烛燃烧的速度和长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蜡烛燃烧完一寸表示一小时过去了。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代的计时工具和方法有:
1. 日晷:日晷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利用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长度来确定时间。

日晷的原理是:设置一个直杆在水平面上,通过日晷的标线和太阳射线的角度变化,可以得出时间的变化。

2. 漏刻:漏刻是一种利用水流量计时的工具。

漏刻的原理是:将水透过一个小孔的速度计算出来,用一个容器去接这个水,然后根据容器中水的容量来估算时间的流逝。

3. 水钟:水钟是利用水的重量和流动速度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水流入容器来推动一块浮子,等到浮子到达设定刻度时即为计时结束。

4. 等时蜡烛:等时蜡烛是利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计时的方法。

等时蜡烛的原理是:将一根蜡烛分成相等的部分,然后将每一部分点燃,这样燃烧完全蜡烛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来。

5. 黄纸时图:黄纸时图是一种利用月相变化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黄纸时图的原理是:将月相变化记录在黄纸上,通过黄纸时图可以测算月相变化的时间及节气变化的日期。

6. 动物骨骼:在古代,人们还用动物的骨骼来计算时间。

通过对鸟群和昆虫群的迁徙、繁殖期以及动物骨骼中年轮的形成情况等来测算时间。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时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几种:
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十二
地支命名,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个时辰相当
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
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
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即23点至1点,以此
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
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
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
以此类推。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
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
时工具。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
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
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
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虽然我国古代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但钟表这种计
时工具也是存在的。

我国古代的钟表主要有机械钟,如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都运用了擒纵机构。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计时方法,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代人类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计时呢?以下是一些古时计时方法:
1.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线来确定时间的仪器。

古代人类用
竖直放置的柱子或石头,根据太阳的位置和投射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2. 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流速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人类用陶
罐或漏斗等容器,让水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根据水流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3. 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颗粒物质下落的速度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
人类用两个玻璃瓶或者竹管,中间用细沙隔开,将细沙倒入其中一个瓶子或管子中,让其流入另一个瓶子或管子中,根据细沙下落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4. 钟馗:钟馗是一种利用火烧香烟的上升速度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
人类用一根竹简或木棒,上面放置着一个小碗,将香烟点燃放入碗中,根据香烟上升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这些古时计时方法虽然简单粗糙,但是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准确度,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现代人类虽然拥有了精密的钟
表,但是这些古时计时方法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计时设备,人们需要想方设法记录时间。

以下将介绍古代的一些记录时间的方法。

一、日晷日晷是古代测时的一种常见工具。

它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

日晷一般由一个直立的杆和一个固定在杆上的横杆组成。

横杆的一端有一个影子板,通过观察杆上的刻度,人们可以根据影子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由于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因此需要依据季节和地域的不同来调整日晷的刻度。

二、水钟水钟是古代一种使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它由一个容器和一个出水口组成。

人们将水注入容器,当水流从出水口流出时,可以根据水的流速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水钟需要不断补充水来保持水位的稳定,以确保时间的准确性。

古代中国的水钟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些水钟甚至拥有复杂的机械装置,能够自动运行。

三、沙漏沙漏是古代一种使用沙子流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玻璃或木制的容器构成,中间有一个细缝。

人们将沙子倒入上面的容器,当沙子从上面的容器流入下面的容器时,可以根据沙子的流动速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沙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由于受到摩擦力和颗粒间隙的影响,时间的准确性有限。

四、蜡烛钟蜡烛钟是一种利用蜡烛的燃烧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人们将蜡烛点燃后,根据蜡烛的燃烧速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蜡烛钟的时间单位一般以燃烧完整支蜡烛所需时间为基准,但由于蜡烛的燃烧速度受到环境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准确度较低。

五、机械钟机械钟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它由发条、齿轮、摆轮等组成,通过发条带动齿轮运转,摆轮的摆动来刻度时间。

机械钟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计时技术的飞跃,它的准确性相较于其他方法更高。

机械钟的制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精确的加工工艺,所以在古代并不常见。

总结: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限制。

这些方法虽然在准确性上不能与现代计时设备相媲美,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时间的参照。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在古代,人们没有电子设备或机械钟表来计时,他们需要依靠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时间。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古时计时方法:
1. 水钟法:水钟是一种使用水流量来测量时间的装置,通过让水流入或流出一个容器来测量时间。

水钟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埃及、希腊和罗马等文明中。

2. 日晷法:日晷是一种使用太阳影子来测量时间的装置,它由一个竖直的棒子和一个水平的标尺组成,标尺上有刻度线表示时间。

当太阳照射在棒子上时,它会产生影子,根据影子的位置可以确定时间。

3. 蜡烛法:蜡烛法也是一种用来测量时间的方法,它是通过烛芯的燃烧速度来计算时间的。

人们使用标尺或刻度线在蜡烛上标记,根据蜡烛的燃烧时间来确定时间。

4. 沙漏法:沙漏是一种使用砂子来计时的装置,它由两个玻璃或木制碗和一个连接它们的细管组成。

当翻转沙漏时,砂子会流入另一个碗中,通过计算砂子流入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这些古时计时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但它们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人计时方式的窗口。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计时设备,但这些
传统的方法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古代的计时方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
1、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

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十二个时辰等。

3、刻漏:又称漏刻、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是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4、大明灯漏: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代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的方法
一、日晷,它主要利用太阳照射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和方向来测量时间。

日晷最小的计量单位是十五分钟,也就是一刻钟。

要注意,日晷是利用太阳来测量时间的,如果没有太阳,那么就不能测量时间了。

二、漏刻。

为了改进日晷的缺点,人们发明了漏刻。

它的原理是用一个带小孔铜壶,然后往里边加水,让水从小孔钟匀速往外流出,由此确定时间。

这种方法比上一种简单许多,而且计量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再受到局限。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息息相关。

水位高的时候,水流速度快,反之。

这使得时间的精准度有些许偏差。

为了矫正这一问题,张衡对漏刻进行了一番改良,将其设置成了二级漏壶。

也就是用两个带孔的小水壶,水位高的水流到下一个水壶时,就会变成水位低的水壶。

如此,便缓冲了时间差,增加了时间的精确度。

后来,人们根据这种方法先后发明了四级漏壶和多级漏壶。

三、燃香。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短暂计时。

计时的时候,对香烟有特殊要求:香烟木料燃烧速度均匀,内嵌今属珠。

每当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金属注就会掉落,以此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多少。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主要使用了以下方法和工具:
1. 阴阳历法:古人使用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

太阳日是以太阳从一天的最高点到下一个最高点的时间为单位,太阳年是以太阳从一个春分到下一个春分的时间为单位;月亮月是以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为单位。

2. 水漏和砂漏:使用水漏和砂漏来计时是古代常见的方法。

水漏通过水从容器中流出的速度来计时,容器内的刻度表示时间的流逝。

砂漏则是利用砂子从一个玻璃容器的一个部分流到另一个部分的时间来计时。

3. 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它通常由一个垂直的杆和一个水平的观测板组成。

太阳的光线会投射到观测板上的刻度上,观察太阳的位置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4. 火漆计时:古代使用火漆计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将火漆点燃并开始计时,通过观察火漆的燃烧速度来计算时间。

除了以上的方法和工具,古代也使用了一些基于自然现象的计时方法,如观察星星的运行、借助鸟鸣的频率等。

虽然这些方法和工具在精确度上不能与现代的计时方法相比,但在当时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在古代,人们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时。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计时方法:
1.日晷: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利用太阳的光线投射来显示时间。

通过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角度,可以确定时间的大致范围。

2.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通常使用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通过一个小孔或管道让水以固定速率流出。

当水流完或水位到达特定标记时,就表示经过了一定的时间。

3.漏壶:漏壶是一种利用流体流动来计时的工具。

漏壶通常由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和一个底部小孔组成。

当水逐渐流出时,可以根据流出的速率和容器的容量来推算时间的流逝。

4.香炉:在古代,人们有时会使用香炉来计时。

他们点燃一根香,并根据香燃烧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通常香花或香杆被分成等长的段落,每段表示一定的时间。

5.沙漏:沙漏是一种装有沙子的玻璃器皿,通常有两个上下连接的圆锥形容器。

将沙子放在上部容器,当沙子从上部到下部完全流过时,时间就过去了一段固定的时长。

6.钟鼓:古代宫廷和庙宇常常使用钟鼓来报时。

钟是使用机械装置蓄力,通过撞击钟体产生声音来表示特定的时间间隔。

鼓则是通过敲击鼓面来产生节奏。

根据钟鼓的声音和次数,人们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一般来说,古代计时方法最常见的如下: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大概是古代大多数人的计时方法。

2、漏刻,这种计时工具,是由一个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尺子组成,不仅仅用于古代,
还被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文明的古国家使用
3、说到香,你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说到一炷香的时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


部分比赛往往用一炷香来计时,所以烧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
4、说起打更来,相信大家都见过更夫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古人也有“子夜”之说。

守夜人也是古人夜间计时的重要方法。

白天太阳在西边升起和落下来估计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时间名词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时间不大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这段时间称“居有间”,“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

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

就教材所涉及的“时间”来看,其时间词所指大体可分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四大类:一、记年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

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

例如: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四册·《陈涉世家》)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六册·《曹刿论战》)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

如: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④己亥之二月也。

(五册·《满井游记》)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

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二册·《桃花源记》)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二、记月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地支记月。

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⑧胡天八月即飞雪。

(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

(六册·《墨池记》)三、记日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是月丁未。

(旧教材·《登泰山记》)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册·《过故人庄》)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三册·《观潮》)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四、记时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

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

三是记夜。

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

一夜共五更。

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册·《两小儿辩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二册·《石壕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六册·《君子于役》)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一、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故宫的日晷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漏刻示意图唐吕才漏刻图,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延祐滴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漏刻,于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属于多级补偿式浮箭漏。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夏至致日图古代圭表现存的圭表二、机械计时器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西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

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

(张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制造水运浑天仪的人。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张衡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他明确地指出了大地是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天与地的关系。

从晋书中记载得知,张衡的浑天仪是一个直径约5尺的空心球,上面绘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互成24度角的黄道和赤道,黄道上还表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紧附于天球外的有地平环和子午环等。

天体半露于地平环之上,半隐于地平环之下。

天轴则支架在子午环上,其北极高出地平环36度,天球可绕天轴转动,这就是浑天仪的外部结构,它形象地表达了浑天思想。

张衡还利用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联系起来,即利用漏壶的等时性,以漏壶流出的水为原动力,再通过浑象内部装置的齿轮系统等传动和控制设备,使浑象每天均匀地绕天轴旋转一周,从而达到自动地、接近正确地演示天象的目的。

此外水运浑象还带动一个称作“瑞轮冥荚”的巧妙仪器,制成机械日历。

传说冥荚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它每天长一片叶子,到月半共长15片叶子,以后每天掉一片叶子,到月底正好掉完。

“瑞轮冥荚”就是依照这种现象进行构思,用机械的方法使得在一个杠杆上每天转出一片叶子来,月半之后每天再落下一片叶子来,这样就可以知道月相。

张衡的浑天仪虽然还不能完全自动地表演日月星辰的运动,但是,用一个机械系统来取得与天球旋转相同步的机械运动。

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在著名科学家苏颂的倡议和领导下,一座杰出的天文记时仪器──水运仪象台,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制成。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在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中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和制作情况,并附有多幅绘图。

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

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

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