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李时中所创作。
近日我观看了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的舞台剧版本,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谈一谈对于这部戏剧的认知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对于剧情的理解。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杜丽娘爱上了西潮,但命运却阻止了他们的相爱之路,最终杜丽娘因思慕过度而死。
这一曲折离奇的剧情令我深感触动。
在爱情面前,命运有时是如此不公,人们的欲望和命运的冲突让人心生无奈和悲哀。
即使我们努力争取,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在观看舞台剧的过程中,我对于演员们的演技和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杜丽娘的无奈和痴情,还是西潮的纯粹和坚守,演员们都能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每个细微的神情和动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对剧情的把握。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多高的演技和内心世界才能够将人物形象展现得如此完美呢?此外,在《牡丹亭》中,舞台设计和音乐伴奏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布景精致而极具艺术感,各种道具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很多色彩。
背景音乐的选取也非常独特,既能够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悲伤,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整个舞台呈现的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倍感身临其境。
最后,我想说一说对于《牡丹亭》的主题和思考。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杜丽娘的痴情和追求爱情的勇气,西潮的坚守和廉洁,以及其他角色的各种欲望和利益的纠缠,都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戏剧也警示了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应当有所控制,要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观看《牡丹亭》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完美表演的戏剧作品,对于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思考让我深受感动。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1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
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
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
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
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
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
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
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
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
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
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
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
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
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篇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精选2篇(一)《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李时中所创作。
近日我观看了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的舞台剧版本,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谈一谈对于这部戏剧的认知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对于剧情的理解。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杜丽娘爱上了西潮,但命运却阻止了他们的相爱之路,最终杜丽娘因思慕过度而死。
这一曲折离奇的剧情令我深感触动。
在爱情面前,命运有时是如此不公,人们的欲望和命运的冲突让人心生无奈和悲哀。
即使我们努力争取,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在观看舞台剧的过程中,我对于演员们的演技和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杜丽娘的无奈和痴情,还是西潮的纯粹和坚守,演员们都能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每个细微的神情和动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对剧情的把握。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多高的演技和内心世界才能够将人物形象展现得如此完美呢?此外,在《牡丹亭》中,舞台设计和音乐伴奏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布景精致而极具艺术感,各种道具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很多色彩。
背景音乐的选取也非常独特,既能够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悲伤,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整个舞台呈现的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倍感身临其境。
最后,我想说一说对于《牡丹亭》的主题和思考。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杜丽娘的痴情和追求爱情的勇气,西潮的坚守和廉洁,以及其他角色的各种欲望和利益的纠缠,都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戏剧也警示了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应当有所控制,要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观看《牡丹亭》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一句经典的台词,让我对昆曲《牡丹亭》充满了期待。
当我真正坐在台下,欣赏完这场演出,内心的震撼和感动真是难以言表。
我觉得吧,这《牡丹亭》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杜丽娘和柳梦梅那叫一个情比金坚,也许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难再有这样纯粹而坚定的爱情了。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啥才是真正的爱情?是物质的堆砌,还是那一瞬间的心动?整个舞台布置得美轮美奂,演员们的服装精致得不像话,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我就在想,这得练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功夫啊?他们在台上唱着、舞着,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
特别是杜丽娘那几场唱段,哎呀妈呀,那声音简直能穿透人的灵魂。
我可能不太懂那些专业的唱腔啥的,但就是能感觉到她的悲伤、她的欢喜,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是不是就是艺术的魅力?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能让你感同身受。
不过,说实话,中间有几段我还真有点没太看懂。
也许是我这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理解不了其中的深意。
但这并不妨碍我被它深深吸引,也许以后我得多看看这类的演出,多学习学习,才能真正领略到昆曲的博大精深。
这一场《牡丹亭》,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丢了,得好好传承下去,你们说是不是?篇二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这三个字在我心里已经回荡了好久。
终于,我有机会走进剧场,去亲身感受它的魅力。
哇塞,一开场,那音乐响起,我整个人就被镇住了!这是什么神仙音乐啊,婉转悠扬,仿佛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演员们一亮相,我的眼睛都直了,那扮相,那身段,简直美炸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真的是让我又哭又笑。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的爱情咋就能这么惊天动地呢?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他们竟敢冲破一切阻碍,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看着舞台上的他们,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要是我穿越到那个时代,遇到了这样的爱情,我敢不敢去追求呢?也许我会害怕,害怕被世俗的眼光指责,害怕受到惩罚。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
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
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篇1】《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对名著进行如此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进入校园,创造能够雅俗共赏的经典。
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
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
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
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
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
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舞台上的昆曲艺术的确体现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精致细腻、含蓄委婉的特点,无论是听了让人酥倒的江南吴语,还是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曲服装,杜丽娘的美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扇子、水袖在一张一驰间道尽少女心中的无尽情思。
直白的让人春心荡漾,于是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草作垫,花中眠,娇娃俊少,花样年华,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柔怜。
这梦境中的情思让所有观众“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只是梦醒来终究是空,女子相思成疾,却至死不渝,最终手拈一枝梅花离了魂。
地府里是她痴情的魂,人间是她的青春的画,冥冥中那梦中刘郎拾得此画,杜丽娘起死回生,“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红衣的杜刘在花神的簇拥下相拥于人间地狱之间,才子佳人终成人间佳话。
牡丹亭观后感800字【篇2】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牡丹亭观后感想
《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古典戏曲作品。
在观看《牡丹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舞台呈现所吸引。
首先,人物塑造是《牡丹亭》的一大亮点。
剧中的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角色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他们的遭遇和心境令人感同身受。
杜丽娘作为官家千金,柔美娇羞,对爱情充满憧憬,她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相遇,两人相互倾心。
然而,杜丽娘因思念爱人过度而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
这个过程中,她的纯真与执着令人感动。
柳梦梅则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他痴迷于诗词歌赋,对爱情同样执着。
他的出现与杜丽娘的魂魄相遇,人鬼相恋,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
其次,《牡丹亭》的情感表达深刻而真挚。
剧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过程,展现了真挚的爱情和生死相依的誓言。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离别、相思之苦,但始终坚守着彼此的承诺。
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牡丹亭》的舞台呈现极具艺术魅力。
剧中的音乐、舞蹈、舞美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特别是在表现杜丽娘还魂复生的情节时,舞台上的灯光、音效和舞美设计相互配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感人的情境中。
观看《牡丹亭》让我对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同时,《牡丹亭》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更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坚守爱情的承诺和誓言。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舞台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文《《牡丹亭》戏剧观后感》
《牡丹亭》戏剧观后感篇一《牡丹亭》戏剧观后感说实话,去看《牡丹亭》之前,我对昆曲这玩意儿,完全就是一知半解,觉得那唱腔肯定又长又闷,剧情也肯定老掉牙。
我妈硬拉着我去,说是经典,是文化传承,我心里直犯嘀咕,还不如在家刷剧呢。
结果呢?打脸!那天我穿着我妈非让我穿的“优雅”的碎花裙子,感觉自己就像个准备去参加相亲的农村大姑娘,特别不自在。
剧院里人还挺多,好多都是上了年纪的,我瞬间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老年活动中心的小年轻。
演出开始了,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晕,那唱腔绕来绕去,听得我有点懵,跟听外星语似的。
我甚至在心里默默计划着,等下半场结束,赶紧溜到剧院门口的冷饮店,买杯奶茶压压惊。
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剧情发展,杜丽娘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我逐渐被她的爱情故事吸引住了。
尤其是她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简直绝了!当时我脑子里瞬间浮现出我前段时间去郊外玩,看到一片油菜花海的景象。
那油菜花,金灿灿的,一望无际,简直美得不像话。
当时我和我男朋友正闹别扭,我拍了一张油菜花的照片发给他,没说什么,他隔了半天回复我说,“嗯,好看”。
当时我心里那个气呀,心想这油菜花好看,难道我就不值得你好好看看吗?杜丽娘的凄美爱情,让我瞬间感同身受。
篇二《牡丹亭》戏剧观后感再来说说演员的表演。
这舞台妆容看着有点夸张,比我平时用的粉底厚多了,但演员们把人物的情感诠释得特别到位。
特别是杜丽娘死后化为精灵那一段,我觉得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真是把那种幽怨和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当时我旁边一个阿姨,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心想,这昆曲的感染力,真没得说。
那天演出结束后,我妈拉着我滔滔不绝地分析剧情,还跟我说她年轻的时候也看过这出戏,说那个时候的舞台效果可没现在好。
我还偷偷观察了一下那个阿姨,发现她已经和身边人热烈讨论剧情了,看来这《牡丹亭》的风靡程度确实没的说呀。
回家路上,我一边吃着我妈塞给我的桂花糕,一边回味剧情,心里想着,其实这昆曲,也不是那么难接受嘛,甚至还挺有味道的。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引言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场青春版的《牡丹亭》,深深被这出戏剧所吸引。
青春版的《牡丹亭》以其新颖的编排和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和感受。
在此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总结了这场戏剧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悟。
第一幕:悲欢离合,痴情牵绊第一幕揭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以两个年轻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相遇为起点。
他们在牡丹亭相识,并彼此陷入了深深的爱情之中。
这段爱情被生死离别所打破,他们被迫分离,痛苦地等待着再次相见的那一天。
在整个第一幕中,我被很多细节所吸引。
编导精心打造的舞台布景与服装搭配唤起了观众对唐代的遐想。
演员们用娴熟的演技饰演出各自的角色,将心情传达给观众。
他们的情感表达真实而生动,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第二幕:桃花坞中事,杜十娘的坚守第二幕讲述了杜十娘在桃花坞中的孤独生活。
经历了五年的分离,杜十娘一直守候在牡丹亭,等待着与柳梦梅的再度相见。
她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杜十娘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杜十娘内心的挣扎和坚强。
她的爱情不仅仅是对柳梦梅的思念,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和勇敢。
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第三幕:美梦成空,人鬼殊途第三幕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柳梦梅来到了牡丹亭,与杜十娘再次相见。
然而,他们的相聚却只是短暂的幻象,柳梦梅已经成为了鬼魂。
他们心有灵犀地在牡丹亭中重逢,但却注定无法永远在一起。
整个第三幕的布景和音效设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演员们的表演更加投入,情感的震撼力让观众不由得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惋惜。
柳梦梅最终只能离开,杜十娘只能黯然地面对现实。
这种离别和无法实现的爱情令人心生悲凉,观众们深深被触动。
结语青春版《牡丹亭》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让我深思人生、爱情与离别的意义。
整个剧目通过编导的巧妙处理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人生的无奈。
观众们在观看这场戏剧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对于自己的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样本(3篇)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样本昆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顾一切的奋斗精神。
在阅读了《牡丹亭》之后,我深受触动,对于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牡丹亭》中所展现的爱情所打动。
作品以柳梅两个角色的相爱为开端,他们坚守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
尽管柳梅被迫嫁给了他人,但他们的爱情从未改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爱情的坚强与纯粹。
尤其是柳梅对于爱情的追求,她不畏压力,甘愿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最终以彻底牺牲自己来完成爱情的传承,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其次,我被《牡丹亭》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复杂与善良所感动。
尽管作品中有许多反面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来源于人性的复杂。
比如花草岩、刘二哥等角色,他们在柳梅遇难之后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愧疚,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让柳梅陷入了危险之中,而这种愧疚推动着他们不顾一切地去拯救柳梅,最终他们也成为了柳梅命运中的一部分。
这其中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另外,《牡丹亭》中的音乐和舞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富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而在《牡丹亭》中,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添了情感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让人在读剧本的时候似乎能够感受到戏剧的现场氛围。
最后,《牡丹亭》给了我对于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在一起,却又让他们无法在一起。
尤其是柳梅的命运,她作为一个女子,一直承受着许多压力和束缚,最终以自己的牺牲完成了爱情的传承,这使我深思人生和命运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它或许会让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的真正幸福。
通过阅读《牡丹亭》,我对昆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爱情、人性、音乐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折射出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最新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最新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最新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范文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出现不少对其的改编著作,而当代的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仅供参考。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篇一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都没有认真地观看。
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
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
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道路的反抗方面。
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
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
牡丹亭有感范文400字
牡丹亭有感范文400字《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牡丹亭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牡丹亭观后感1近来昆曲《牡丹亭》尤其是青春板的《牡丹亭》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
这得归功于百家讲坛里于丹的《游园惊梦》。
《牡丹亭》故事很美:一个美丽的太守之女,在她从没去过的自己家的后花园里做了一个令她生死缘起的梦。
这是一个勇敢的梦:梦中的柳梦梅擎着柳枝,缓缓地向她走来。
两个人寻寻觅觅,在苍茫的世界上,不经意间撞在一起,彷佛似曾相见,用不着互通言语,两个生命在鬼使神差地在一片花瓣雨中完成了他们梦中的相逢。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梦幻!这样的梦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种生命的激情,一个真挚的人是必然要去寻觅一个真正的自己的。
杜丽娘一梦醒来,忧伤成疾。
如果要爱就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人生还有甚么可遗撼的呢?“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杜丽娘一病不起,为自己画了一副写真,将自己的一缕香魂寄托在梅花树下。
柳梦梅“拾画”“叫画”叫回了杜丽娘的魂魄,他们终于成为现实中的夫妻。
昆曲将《牡丹亭》演译的美伦美幻,但我更喜欢温如华老师的京剧板《牡丹亭》。
在北京梨园书店意外的发现了他的两张CD。
一张是唱腔,一张是伴奏,还有一本唱词和伴奏曲谱。
真是如获至宝。
这是我过把瘾一行的最大收获。
也许学唱温老师的《牡丹亭》会和学火丁的唱腔一样的结果,但那算不得甚么。
尊重自己的内心,为了心中的至爱,不问结果,不计成败,深情的投入一次,结果并不重要。
人生最大快事是怀着深情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在于它最后能不能成正果,而在于它成长的过程。
有了它生命更加丰满!牡丹亭观后感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
”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一6.1在上海大剧院观看昆曲《牡丹亭》,座位在三层3排14座。
看昆曲的想法源于蒋勋老师对于昆曲的描述:昆曲是戏曲里面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要求很高,同时要求“唱”和“做”,也许这就是他没落的原因。
之前没有接触过昆曲,这是我第一次看昆曲。
对于戏曲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小时候家乡的黄梅戏,少不更事,以为戏曲就是咿咿呀呀的一通乱唱。
今天看这个昆曲倒是真的很惊艳,不仅有现场演员,还有现场的演奏者。
第一次接触昆曲,其实不太能判断表演的好坏,印象最深的是,花旦一人连演了三幕戏,中间不曾停过,大概有40分钟左右。
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
常人如果唱个40分钟的通俗歌曲估计早已累得趴下,她竟然还要连续延长难度如此之高的昆曲,其毅力以及唱功可见一斑。
而且看这个青年花旦的简介,已经唱昆曲有十几个年头,并且不断得拜师学艺。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还能如此坚守自己的理想,实属不易。
演员表演的舞台前段有一段下沉的小小演奏厅。
以前见识的黄梅戏中现场演奏的乐器只有单调的二胡跟锣,这个演奏厅却是包罗中国的很多的古典乐器:鼓、笛、笙、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小锣、铙钹、大锣。
现场演奏的效果很好,虽然他们不属于观众观看的对象,但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小螺丝钉的角色,恪尽职守。
表演晚上7点一刻开场,9点中场休息,10点半结束。
也许是因为表演不足以吸引人,很多人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悄然离场。
我因为明天还要上班的缘故,也悄悄离场。
衷心得希望昆曲这种国粹可以不再没落,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并且喜欢上昆曲,给予昆曲创作者更多的鼓励。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二她的男人姗姗来迟,让她等足了三年。
我们必须相信,某些人的命运,暗自有着奇妙的呼应和重合。
虽然相隔万里,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行进着,冥冥中却息息相连,他们处境相似,心境相通。
一旦相遇了,就会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在一起。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
牡丹亭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
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
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
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
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
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
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
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
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
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
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
让“青春版”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公式”
让“青春版”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公式”——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观后有感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其在唱奏时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现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因为其历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固有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我国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更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直到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带着昆曲《十五贯》进京表演,当时周恩来总理在看过这出昆曲后,特意向毛主席做了推荐,希望对这门中国古老的剧种加以保护、传扬。
随后,人民日报又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发表社论,称昆曲为“中国戏曲中的幽兰”。
所以,后人便把昆曲在总理的倡议下得以挖掘、拯救、传承的这一现象称之为“幽兰逢春”。
今日,有幸观看了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感悟颇深,对“幽兰”的理解也更具体,更深切。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
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众多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成功上演,无疑更是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以了青春的喜悦和生命,使老剧种得以青春传承。
今晚的青春版《牡丹亭》,我觉得它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也恰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遵从昆曲的一种“幽兰”般典雅的精神。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它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崇高追求。
在剧情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阴差阳错”这一情节。
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在一起,最终在阴间得以重逢。
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无奈和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在人物形象方面,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杜丽娘是一个美丽、聪明、勇敢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而柳梦梅则是一个文雅、多情、勇敢的男子,他对杜丽娘的爱情忠贞不渝。
两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在生死之间得以重逢。
在视觉效果方面,舞台上的布置和服装都非常精美。
灯光和音效的运用也十分出色,为整个剧目增添了不少亮点。
在情感体验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真挚感情。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动容,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对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无奈和苦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加珍惜当下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戏剧作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爱情,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戏剧作品。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
首先,这部作品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
在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阻碍,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在阴间得以重逢。
这种情节的设计不仅让人感到惋惜,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和勇敢。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5篇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5篇第一篇:昆剧《牡丹亭》观后感昆剧《牡丹亭》观后感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
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
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
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
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
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篇:昆剧红楼梦观后感《红楼梦》昆剧观后感大型昆曲经典《红楼梦》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李鸿良携全国昆曲十佳新秀单雯、张争耀等领衔主演,几乎囊括了江苏省昆剧院各行当的最强阵容,是省昆三代昆曲人联手打造的精品剧目。
昆剧本就有悠久的历史,这次在艺术课上得到了票,决定好好欣赏一下。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前言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的《牡丹亭》,在历史上一直享有盛誉。
这部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深情动人,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无尽的相思之苦。
而现代的“青春版牡丹亭”则以年轻人的角度重新演绎了这个经典故事,让我对传统剧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青春气息,也对人生与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异彩纷呈的舞台设计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舞台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舞台布景简约而不简单,利用了简洁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让整个舞台显得更加鲜活生动。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舞台上的一颗大树,经过巧妙的布景和灯光的照射,成为了剧中众多场景的背景。
这样的设计不仅节省了空间,也增加了舞台的层次感。
此外,舞台上的灯光效果也非常出色,通过调整灯光的色调和亮度,能够瞬间为观众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整个舞台设计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感觉,让人对传统剧目有了全新的认识。
主演演技精湛与传统版本的牡丹亭相比,青春版选择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来饰演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演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成功地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了观众。
梁山伯的深情厚意和祝英台的坚持不懈让人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爱情的思考。
在观看演员们发自内心的演出时,我不禁感叹这些青年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对戏剧的热爱。
他们的精湛演技为整部剧增色不少,也让观众对戏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现代元素融入的巧妙之处与传统牡丹亭相比,青春版在剧情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和思维方式。
剧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相遇依然是因缘巧合,但他们的相识却是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的。
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古代剧情与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整个故事的展开。
此外,剧中还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和舞蹈元素,使整个剧更具现代感。
这种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入,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精髓,又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生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2024年昆曲牡丹亭读后感范文
2024年昆曲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牡丹亭》是中国昆曲的经典之作,是明代昆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却遭到了家族的阻拦,最终以梁祝双双殉情的悲剧结局。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无奈,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我来说,观看昆曲版的《牡丹亭》之后,让我感受到了独特的美与哀。
首先,昆曲剧中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令人赞叹。
在《牡丹亭》中,演员们以曲调悠扬、婉转动人的方式进行唱腔,表达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变化。
他们在舞台上用身体语言、韵律动作和唱腔音调,完美地呈现了梁祝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
每一个动作和音符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训练,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尤其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思凡”、“白头吟”等情节,更是将昆曲的唯美和悲哀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昆曲版的《牡丹亭》给人一种优雅和高贵的感觉。
昆曲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其表演风格典雅、端庄而不失纤细。
观看昆曲时,演员们身穿华丽的戏服,精心打扮,舞台布置精美,营造出了一种古典美和精致的氛围。
演员们的动作优雅,姿态得体,给人以高贵的感受。
这种优雅与高贵的感觉与梁祝之间的纯洁爱情相得益彰,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应有的共鸣。
再次,昆曲版的《牡丹亭》通过唯美的场景和细腻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悲剧的人性困境。
梁祝之间的爱情是纯真而充满美好的,然而梁山伯的父亲却将梁祝分开,祝英台被迫订婚,而梁山伯则被父亲软禁在家中,无法再见到心爱的人。
这种不幸的分离和命运的无情,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绝望。
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悲剧的情感传达给观众,让人不禁为梁祝的命运感到惋惜和无奈。
最后,昆曲版的《牡丹亭》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昆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
通过观看昆曲版的《牡丹亭》,我对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了解到昆曲有着复杂的唱腔结构和丰富的表演技巧,对演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更了解到昆曲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
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
攜手打造的。
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
整部看下來就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
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著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臺詞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來有什麼不同,但湯顯祖曲詞,與昆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仿佛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癡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舞臺、服裝美!整個舞臺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
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著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傳統戲劇除了武生的打戲之外,舞蹈動作應該相對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現代舞蹈、京劇動作為一體。
同時,演員的舞蹈動作與舞美、燈光、服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機地配合劇情的發展,讓整個舞臺變大了,戲劇更美了。
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但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顯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經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裏沒有出現的情節都排上去了。
你要欣賞文辭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別是張繼青的。
至於青春版,這些個文辭也都在,只不過演員是年輕版的,論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過老一輩的,但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演員的扮相和道具都很華美,可能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
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
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
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
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
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
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
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
《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
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衝突”這
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裏,“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
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
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述,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
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
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
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
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質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
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
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
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
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
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
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
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其實在文學作品裏頭,死而復生,生而複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
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看過《牡丹亭》之後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