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程银锋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1期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由浅入深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易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语文教学杂乱零散。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然后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会讲,更重要的是要会导,即要精心设计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所以备课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得巧妙,才能引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在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在此以
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等都是“我”的好朋友,问题一出,学生结合上面的理解,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巧提问题还表现在要适时把问题抛出来,同样是上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就提:题目《山中访友》有什么含义?学生定会迷惑不解,远不如提:作者在山中见到了哪些朋友?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三、课堂提问要有效率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课堂提问要体现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问的效率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有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那在课堂中定能产生轰动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因此而分散。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能打动学生心态的瞬间及时提问,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揭示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相,我请学生找出于勒在家行为不正时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于勒外出发财时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于勒穷困潦倒时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并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我激起来,学生进入课堂的佳境,纷纷发言。称呼变化:坏蛋、无赖→好人、有办法的人→贼、讨饭的、流氓;态度变化:厌恶、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三者一对比说明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发言总结:唯利是图、冷酷自私、贪慕虚荣、只认金钱,不重亲情。最后我又提问小说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本质,那从菲利普夫妇的言行举止和做人来看反映了社会什么样的本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几个简短而深刻的问题就将文章分析得一清二楚。所以问问题要注意效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提问,对于学生学习整篇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有很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提问要有情境意义
提问要有情境意义。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具体情况,预估教学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尽量使提问贴近学生和教学实际,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境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是“针对何人”、“在何时”、“于何地”提出的等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针对何人”就是要考虑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容易、更自然地接受问题。如对习惯深思的学生适合提出比较尖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个性活泼的学生应以较为开放的形式(甚至可采取适当玩笑的口吻)提出问题,而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应采用亲切的鼓励语气提出问题等。“在何时”提问,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适时地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机会,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入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就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必须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新。好的
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