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

附件5“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原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1—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年。

2019年拟部署3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3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高与产业化
(1)重要方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4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1)重要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9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1)重要方向:增生造山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技术与建模、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旳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与深层油气成藏评价等技术性与勘查示范为主旳研究与研制;(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0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8
云计算和大数据
(1)重要方向:关键关键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9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1)重要方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旳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重要方向: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措施、规划设计措施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构造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1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1)重要方向: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定向-国家科技部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定向-国家科技部

附件1“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部分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1—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7年拟支持定向择优项目数4个,国拨总概算约1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定向择优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监测预报预警技术1.1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发颗粒物溯源相关的关键同位素和在线元素分析技术,开展典型区域大气颗粒物的同位素组成、丰度及变化特征研究,构建关键同位素丰度/元素的源项数据库,定量解析燃煤、工业、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和自然源等对一次颗粒物的相对贡献及颗粒物二次形成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并探索关键化学机—2—制,建立表征关键同位素的区域传输模型和溯源模式,验证和评估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颗粒物溯源方法可行性。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报告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报告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

本报告致力于研究和分析目前可用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引言空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各国积极探索适用的治理技术。

本报告将分析以下几种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源治理、颗粒物减排技术、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技术和新能源应用。

一、大气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源治理是空气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实施源头治理措施,如加强工业企业的排放控制、实行车辆尾气排放限制和改善燃煤燃气设施等,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此外,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也是大气污染源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颗粒物减排技术颗粒物是空气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采用颗粒物减排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颗粒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在工业和能源生产领域,采用煤粉燃烧改进技术、高效除尘设备等可以实现颗粒物减排。

此外,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扬尘控制也是减少颗粒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三、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氮氧化物是导致雾霾和酸雨的主要元凶之一。

采用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可以减少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例如,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应用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SNCR(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等,可以显著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提高燃煤电厂和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也是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举措。

四、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成分之一,对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技术可以通过减少工业和民用领域的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排放来控制空气污染。

例如,采用甲醛净化装置、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和溶剂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刘建国
2380
3
程水源
2734
3
3
2018YFC0213300
胡春胜
2470
3
4
2018YFC0213400
宁平
2724
3
5
2018YFC0213500
孟凡
1578
3
6
2018YFC0213600
杜慧滨
1884
3
7
2018YFC0213700
环境保护部环 境规划院 上海市环境科 学研究院项目名称
1
2
近海海洋边界层大 气污染综合立体探 2018YFC0213100 测技术研发及应用 示范 污染输送多时空尺 2018YFC0213200 度的相互作用研究 农畜牧业氨排放污 染高效控制技术 典型工业炉窑烟气 资源化高效治理技 术 法规空气质量模型 技术体系研究 大气污染区域联防 联控制度和管理技 术体系研究 大气环境管理的经 济手段和行业政策 研究 长三角 PM2.5 和臭 氧协同防控策略与 技术集成示范 珠三角 PM2.5 和臭 氧综合防控技术与 精准施策示范 成渝地区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技术与集 成示范 精细化工园区大气 污染全过程控制与 技术集成示范
3
8
2018YFC0213800
王书肖
3725
3
9
2018YFC0213900
暨南大学
郑君瑜
3718
3
10
2018YFC0214000
北京大学
谢绍东
2937
3
11
2018YFC0214100
浙江工业大学
陈建孟
2903
3
附件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 2018 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技术研究第一章: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影响大气污染是指某一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浓度超标的有害气体、悬浮颗粒和其他物质的加剧,从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

大气污染对环境有着明显的影响,从气温的上升、光线品质的改变到各种生物的灭绝。

同时,大气污染也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导致各种肺部、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极大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工业排放。

工业是大气污染最重要的源头,特别是重工业的高能耗和大规模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氮等。

(二) 交通排放。

交通工具使用燃油燃烧发动机时,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

尤其是城市交通量较大的道路和环境比较封闭的地区,是大气污染的高发地区。

(三) 燃煤排放。

燃煤是城市和工业生产中最主要能源之一。

燃煤排放的有害气体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和煤气等。

(四) 反应堆放射性物质排放。

反应堆是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制造的主要设施。

反应堆是包括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放射性废物在内的危险性极高的废物输出设施,这些放射物质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甚至地球环境永久性破坏的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五) 其他原因。

农业活动中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物质的环境污染,城市垃圾焚烧、生活污水、建筑施工中的大量粉尘等都会产生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研究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采取了各种治理技术。

主流技术如下:(一) 燃烧技术。

燃烧技术是处理大气污染最常用的技术。

在燃烧过程中,污染物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等物质。

例如,生活垃圾焚烧炉直接将垃圾燃烧至2300℃以上,能将有害气体和烟尘减少80%-90%;(二) 生化技术。

生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例如各种生物处理污水系统或使用微生物来处理坑道气体等;(三) 湿式法处理。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主要任务是: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

本专项通过设立蓝天科研行动、蓝天科技产业行动和蓝天科技区域行动等三大行动计划以统筹各重点任务的实施,引导各任务在重点区域实现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应用示范的融合。

2017年项目秉承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大气十条”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新形势下,继续组织开展以上六大重点任务的科研攻关,为提升“大气十条”实施成效和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2016年已部署安排93个项目,其中一般项目37个,青年项目56个。

2017年拟安排支持不超过33个项目(不再安排青年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

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项目执行期3-5年。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承担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监测预报预警技术1.1大气自由基及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大气自由基及活性含氮化合物、纳米级颗粒物及化学组分粒径分布等现场在线测量技术与设备,实现环境大气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中关键物种的高灵敏快速检测。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对策研究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对策研究

qiyekejiyufazhan1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趋势与治理现状关于大气污染的污染形式很多,本文依据大气污染源的类型,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特殊性)分析呈现的趋势变化,更好地呈现我国采取的相应法律法规等治理举措的成效,以便全面把握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现状。

(1)工业废气。

我国对工业废气进行重点治理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不太显著,如电力、热力业污染贡献依然十分明显,趋于高位。

(2)建设工程烟尘。

一方面,现实表现反映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并未严格执行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规章措施;另一方面,厉以宁等学者认为,我国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存在先污染、后缴罚款的可能性,这种方式既缺乏惩罚性,必要的激励效应也不足[1]。

(3)机动车尾气。

在法律层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纷纷出台规范限制排放,同时《汽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也为监管方提供了监管的依据。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汽车排放标准实施过于缓慢,城建、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协调困难,没有有效建立以环境保护部门为一体的统一监管机制等,都是导致机动车尾气污染加重的原因所在[2]。

(4)煤烟。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无法实现多元化,仍以燃煤为主,煤炭消费量增长,二氧化硫浓度呈上升趋势。

此外,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消费结构,但煤炭定价依靠政府,定价过低和环境费用过高迫切需要打破这种机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大气污染的治理困境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区域间、公共部门,分析大气污染治理所面临的治理困境,从而针对症结,进行合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1)大气污染的经济属性。

1〇公共物品属性。

与私有物品的区别在于,无法具有私有物品的分割性,因此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中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市场出现失灵。

经济学家提出,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而解决大气污染的经济学方法也正是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

2〇外部性。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以及承担单位与研究人员推荐建议序号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预期成果牵头单位负责人主要承担单位主要研究人员专题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负责人:张远航、刘文清、徐祥德、柏仇勇)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碎片化和认识片面化的问题,以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导向,采用闭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开展边界层气象和大气化学过程天地空一体化同步立体综合观测实验,构建基于观测的模型、近真实条件下烟雾箱模拟和空气质量模型相互印证的方法体系,强化硫-氮-碳污染物转化机制及高湿富氨条件下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的研究,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过程和化学转化对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提出我国大气重污染成因的耦合新机制及参数化方案,形成具有共识性的科学结论,构建持续开展重污染过程全方位监控和来源成因诊断的业务化能力,为环境管理部门综合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预期成果:天地空一体化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网与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具有共识性的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形成的化学和物理过程机制,定量解析污染源排放、气象条件和化学转化对重污染形成的贡献;大气污染精细化源解析技术业务化平台,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时空同步PM2.5归一化源解析结果。

1-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和污染成因认知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构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补充完善区域关键监测站点及其监测技术配置,融合中科院CERN监测、京津冀区域监测(国控城市、区域和背景监测)以及区域气象监测,对区域空气质量演变特征进行监测与追踪形成京津冀及周边地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2017年10月);2、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共享应用平台(2018年9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宫正宇、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张鹤丰、杨小阳、程麟钧、王格慧、吉东生区(“2+26”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化学成分的快速监控能力,提供区域内环境质量和气象数据的成套数据,获取污染输送的关键证据,为研究大气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安俊岭
2157
3
6
2017YFC0209900
突发大气污染事故应急预警评估技术与示范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谢品华
3000
3
7
2017YFC0210000
区域大气氧化能力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及调控原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跃思
2696
3.5
8
2017YFC0210100
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
清华大学
吴烨
2770
3.5
29
2017YFC0212200
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曹军骥
2914
3.5
30
2017YFC0212300
东北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修艾军
2935
3.5
31
2017YFC0212400
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
贾莉伟
3075
3.5
18
2017YFC0211100
满足国VI标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泓
4475
3.5
19
2017YFC0211200
农用机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与系统研究
浙江邦得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颜伏伍
2974
3.5
20
2017YFC0211300
暨南大学
王雪梅
2669
3.5
9
2017YFC0210200
燃煤电站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的机理与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控制的机理与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控制的机理与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可以造成气候变化、健康危害、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大气污染控制的机理与技术。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建筑施工、能源消费等方面。

这些活动会产生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如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质量。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的机理与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分为预防性技术和控制性技术两类。

预防性技术主要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控制性技术则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手段,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处理,以达到排放限值的要求。

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包括大气颗粒物的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氮氧化物的控制,以及氧化物的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湿度、活性炭、催化还原、催化燃烧、等离子体、电化学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的原理,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处理。

其中,湿式沉降法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大气颗粒物控制方法。

此法是将大气颗粒物与水混合,达到颗粒物的沉降和粉尘的沉积。

此外,还有电除尘和布袋式除尘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工业生产和家庭中有效地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活性炭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吸附挥发性有机物,并将其有效去除。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催化氧化技术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对于氮氧化物的控制,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从而达到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目的。

此外,还有SCR技术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技术利用催化剂协助氮氧化物的反应,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最后,对于大气中的氧化物控制,等离子体技术、电化学氧化技术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监测治理技术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监测治理技术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监测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超出了大气质量标准,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不同的人类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污染物质,例如工业、交通、农业、建筑以及生活等。

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交通是大气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汽车、摩托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

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会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农业活动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等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会进入大气中,并形成氮氧化物和臭氧等有害的化学物质。

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也是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

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建筑垃圾,这些废气和垃圾都是大气污染的源头。

环境监测治理技术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污染源监测、大气气象监测等,这些监测技术都可以精确地监测大气污染的来源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分布等。

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主要采用了三大类治理技术:预防技术、终端治理技术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预防技术是预防大气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终端治理技术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包括吸附、过滤、脱硫、脱氮、脱碳等技术。

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废弃物或污染物转化为可回收的资源,比如废气脱硫后的石膏可以用于建筑等方面。

总之,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境监测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要采用终端治理技术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来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10.12•【文号】国科发资〔2016〕308号•【施行日期】2016.10.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任务(或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任务(或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任务(或课题)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签署诚信承诺书。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污染监测治理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污染监测治理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原因和环境污染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环境污染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理技术研究也成为解决环境污染的新命题。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长期保证,近些年来国家针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下降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倡绿色经济和环保经济。

为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空气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成分及地区综合环境质量的监测,依托监测结果分析各地区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解决方案。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环境监测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完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环境监测需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气污染;原因;环境污染监测;治理技术1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危害虽然我国工业发展速度飞快,但与此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各大工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

近几年来,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天气现象。

且大气污染具有扩散速度较快,污染范围较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城市环境空气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程度低于50%,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如果任由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持续,就会产生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现象,其不仅会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2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内容2.1颗粒物质的监测空气中悬浮颗粒物主要以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与液体颗粒物为主。

由于空气中颗粒物的直径大多在0.1-100μm之间,这些颗粒物不仅可以吸附在有害气体、重金属或其他化合物周围,而且成为了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引发空气污染的重要载体。

目前,针对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测定,主要采用的是悬浮颗粒物监测仪、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仪、总悬浮颗粒物测量仪、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实时监测仪等相关仪器设备。

由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所以,环保部门必须根据悬浮物来源的不同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仪器和方法,才能保证数据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为后续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形成原因与防治方法分析

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形成原因与防治方法分析

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形成原因与防治方法分析发布时间:2022-11-13T08:06:39.98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7月第14期作者:李先文任钊鹏罗坤陈杰[导读] 空气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空气质量不仅影响人类身心健康李先文任钊鹏罗坤陈杰彭州市气象局 611930摘要:空气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空气质量不仅影响人类身心健康,还影响环境质量,如今我国所有地区的工业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汽车普及这些现况都加重污染空气。

文章详细分析了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形成原因;防治方法引言自2013年我国出现雾霾天气以来,各项治理雾霾政策举措相继实施,大气污染治理趋于稳定积极,空气质量逐步提高,但在天气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还处于高压的关键阶段,仍然是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要集中精力解决环境问题,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1.大气污染形成原因1.1自然因素天然污染源:火山爆发产生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氟化氢、粉尘等颗粒物,森林火灾产生的碳氢化合物、沙子、土壤粉尘等天然尘粒,森林植物群和耐受萜类碳氢化合物、硫酸和因扰动而产生的硫酸盐。

1.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人为大气污染源包括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四个方面。

煤炭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粉尘等物质,鉴于近年来污染严重的天气条件,煤炭燃烧在加热期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由于工业经营的生产活动,污染成分与产品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石油化工工业所排放的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非甲烷共有的碳氢化合物和污染恶臭的污染物,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重金属化合物粉尘、氟化气体等酸性气体、酸碱氢化产生的酸性气体、冶金工业产生的粉尘、酚、苯、碳氢化合物等;第三,运输过程中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的废气,内燃机燃烧产生的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氧化合物、一氧化硫和铅的排放;第四,施肥时农药蒸发,秸秆燃烧产生的烟尘和其他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

我国大气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浅析

我国大气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浅析

我国大气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浅析作者:封硕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18期[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来源,综述了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列举了一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并且指出我们应正视这一原因,从污染的源头上进行控制和治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地球大气环境。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51-011 前言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相继出现了雾霾天气,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大气污染而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

大气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健康,而且由其引起的恶劣天气已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已经急不可待。

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一些举措也显得无能为力,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作用。

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就有七个,由此可见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只有在意思形态上引起绝对的重视,相关部门才能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防治大气无污染的办法。

因此,本文要针对大气污染的源头和治理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2 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2.1 自然原因大气污染在产生不仅与人为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为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以及风吹扬尘等。

由于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岩浆遇到冷空气迅速的挥发释放气体,使得空气受到污染;森林火灾通过树木的燃烧出现大量烟尘,这些烟尘进入到大气当中,对大气造成污染;风吹扬尘同样是自然原因当中的重要原因,大风将尘埃吹到大气当中,对大气形成污染,是自然污染的一种形式。

[1]。

2.2 工业排放与燃料燃烧随着工业进程的逐布提升,其所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也随之增加。

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量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20%左右,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对策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对策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高爱霞来源:《决策探索·收藏天下(中旬刊)》 2018年第12期摘要:大气污染问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建设,但是对我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则会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大气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保证大气环境保护工程的有效开展,提升我国大气环境质量。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意识:大气监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脚步也得到了提升,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升,没有意识到大气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国家发展等方面的严重影响,这就导致大气污染在不断加剧。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大气污染进行全面治理,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对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

一、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一)环保意识差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对大气污染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治理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城市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导致环保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政府部门一般都将城市的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破坏了城市的环境。

许多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对垃圾和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对城市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工业区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化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城市的工业区都聚集在同一区域内,那么总体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比较集中,这就导致该区域的大气环境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整体的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汽车尾气量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汽车的数量逐渐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

2018年拟支持项目不超过15个,国拨经费约3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方向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该指南方向只支持一个项目,但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如满足必要的条件,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监测预报预警技术1.1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和集成海洋大气边界层内湍流交换、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垂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垂直探测技术方法,突破激光雷达探测、海气通量观测、卫星遥感和GPS水汽探测集成的技术瓶颈,形成基于多元数据归一的海洋边界层立体探测技术系统,实时探明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及其变化过程,并选择黄海、渤海等典型海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海洋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实时探测系统平台,获取近海海洋大气组分、气溶胶理化与光学参数、关键气象参数垂直分布廓线,时间分辨率小于20min、垂直分辨率小于100m,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

1.2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内容:研究雾-霾污染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构建精细化动力学新理论和新算法,突破雾-霾与天气过程之间全耦合的建模关键技术、资料同化技术、高精度短期数值预报技术、中期数值预测技术和多模式集合自动预警技术,建立雾-霾预报技术与空气质量预报技术的内在关联,支撑建成全球、全国、区域及城市尺度的雾-霾多模式集合预报与预警综合分析平台,在国家级预报中心及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雾-霾120小时预报准确率超过80%,5-7天预报准确率超过70%,7-14天预报准确率超过60%。

2.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2.1污染输送多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采用外场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相互印证的方法,研究局地、区域与全球大气污染的相互作用规律,探讨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机制,理清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传输及主控因子,研究区域污染与气象气候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变化趋势,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减排的动态调控原理。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环境容量和污染跨界输送的动态量化评估技术体系;系统确定在不同气候背景下典型污染物跨省、跨区域、跨国境的输送量,为污染减排和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3.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3.1农畜牧业NH3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农田与禽畜养殖业氨排放量大、时空分布不清等问题,研究农业和畜牧业氨排放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重点突破基于优化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的农田高效控氨减排关键技术和基于禽畜圈舍-粪便储存-综合利用等多环节的固铵减排技术,构建集成氨排放通量测定技术、同位素源解析技术和数学模型的高精度农畜牧业氨排放清单与氨减排评估技术,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农畜牧业NH3排放调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农畜牧业氨排放数据库和高效控制技术体系;提出典型污染源的减排技术方案,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完成4个以上场所的技术示范,实现农田示范工程氨减排30%、畜禽业示范工程氨减排40%。

3.2 典型工业炉窑烟气资源化高效治理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多环节多工序冶金过程,开发冶炼炉窑、焦炉等典型烟气中多种污染物高效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突破烟气中硫、尘高效脱除与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含贵(重)金属等粉尘高温富集与利用技术,有价元素的高效定向分离与产品化技术,构建污染物源头治理与资源化耦合技术体系,研发成套装备和高值化产品,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2个以上全烟气量(大于5万Nm3/h)示范工程,关键材料、设备及技术达到规模应用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最新排放限值,硫、贵(重)金属及有价元素等主要特征污染物资源化率大于95%。

4.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4.1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体系研究研究内容:按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城市与区域控制措施效果评估的要求,通过典型区域案例的数据集成和质控研究,开展不同地形示踪扩散实验,形成支撑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验证的基础数据集,开展不同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的比较研究,构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遴选指标、标准、评估与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污染控制方案及政策法规影响空气质量的定量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2015-2017年20个以上臭氧和颗粒物空气质量模型验证案例和1年以上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验证数据集,提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议稿),建成相配套的模型准入和支撑体系并推荐法规空气质量模型。

4.2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和管理技术体系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创新,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及不同部门的利益冲突,研究区域(城市)之间产业转移、能源优化、联合减排、资金补偿、信息共享等协同关系,从国家层面上研究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以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目标为约束,构建经济驱动、能源战略、末端治理和成本效益的综合调控方案和快速评价技术,建立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提出有效推进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若干关键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管理政策(建议稿)等,构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8项保障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和管理政策(建议稿),提出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的双赢方案,建立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部分成果应被国家和区域协调机构采纳。

4.3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业政策研究研究内容:在对我国现有国家和地方大气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成效评估的基础上,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系统研究并设计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基本框架,重点突破大气环境资源定价和绿色GDP评价方法、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边际成本定量分析技术,研究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分配技术、经济激励和惩罚政策;基于多污染物有效减排,研究以清洁生产审计、最佳适用技术应用、排污税调节为重点的产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以领跑者制度为重点的行业激励政策;为以最小成本实现国家、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提供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环境资源定价、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边际成本量化评估、排放指标有偿使用与分配等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提出重点行业(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并在重点区域(城市)和行业示范。

5.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5.1 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内容:围绕后“大气十条”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大科技需求,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核心,开展气象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多参数的区域同步观测,研究PM2.5和臭氧污染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机制和调控原理,构建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污染源清单和总量控制技术,升级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及决策支持业务化技术平台,提出空气质量达标约束下的协同控制路径和技术方案,开展区域关键前体物重点污染源控制工程示范,支撑2025年前后长三角区域PM2.5全面达标和遏制臭氧污染上升态势。

考核指标:阐明长三角大气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原理,形成区域光化学烟雾和PM2.5化学组分监测网的优化方案及质控体系,建成面向PM2.5和O3的立体监测预警与调控决策业务化平台,提出长三角区域PM2.5与臭氧污染整体解决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并被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及省市政府采纳应用5.2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准施策示范研究内容:针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需求,研究大气臭氧与二次气溶胶的耦合形成机理,突破以二次污染为核心的区域立体监测预警、成因诊断和快速溯源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监管核查技术体系,研究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提出多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联防联控等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构建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和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臭氧和PM2.5化学组分一体化在线监测预警与大数据技术展示业务化平台,在珠三角实现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规范化监管核查,提出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被省市级政府采纳应用。

5.3 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成渝特殊地形、高湿和高静风频率与快速经济发展等特点,研究大地形条件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大气污染与气象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基于清洁能源(如水电和天然气等)的能源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情景方案,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及业务化支撑技术平台,提出成渝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和整体技术方案,并进行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厘清成渝经济区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业务化体系和决策支持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解决成渝经济区大气污染问题的整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