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超短波、微波监测车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超短波通信新技术

超短波通信新技术

超短波通信新技术汇报人:2024-01-06•超短波通信技术概述•新型超短波通信技术•超短波通信新技术发展趋势目录•超短波通信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超短波通信新技术应用案例01超短波通信技术概述超短波通信是一种利用超短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通信方式。

超短波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信道容量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应急救援等领域。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超短波通信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子管和调频技术的发展,超短波通信逐渐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早期发展随着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等技术的发展,超短波通信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传输速率和信道容量得到大幅提升。

现代发展技术发展历程超短波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战术通信、卫星通信、雷达侦察等领域。

军事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用于飞机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以及飞机之间的空地通信。

航空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航海领域中用于船舶与海岸电台之间的通信,以及船舶之间的船际通信。

航海通信超短波通信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中用于快速建立临时通信网络,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救援应用领域02新型超短波通信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是超短波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各种高速、实时的通信需求。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主要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MIMO技术、OFDM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视频传输、远程控制、物联网等领域,为超短波通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抗干扰技术是超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扩频技术、跳频技术、自适应滤波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保证通信质量。

抗干扰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军事通信、航空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为超短波通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通信保障。

短波和超短波解读

短波和超短波解读

1 01 0 1 01 1 1 01 2
气温 随高度 变化曲 线 温度
长波可在 D 层反
射下来,在夜晚 由于 D 层消失, 长波将在 E 层反 射; 中波将在 E 层反 射,但在白天 D 层对电波的吸收 较大,故中波仅 能在夜间由 E 层 反射; 短波将在 F 层反 射;而超短波则 穿出电离层。
WCDMA: 这是外国佬研制出来的一种3G通信技术,目前市场上面的3G通信 技术有WCDMA、CDMA2000、TD-SCDMA,其中普及和消费者接受度比 较高的就是WCDMA了。因为它的出来时间比较早,而且在国外也已经运 行多年,算是比较成熟的一种3G技术了。其工作的频率在 1900MHz~2100MHz左右,在中国大陆发放3G运营牌照的时候,中国联通 就获得了该标准的运营资格,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联通在3G市场上要优于 中国移动的原因了。
经过二十多年长期的发展,我国的通信业逐渐形成了2G/3G/4G 并存的局面,手机通讯信号传输都是通过一定频率传输的,而三大 运营商所拥有的频率和网络制式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同一部手机在 三大运营商之间可能不通用。
对于4G网络,目前4G网络(LTE)分为TDD和FDD两种模式,这 两种模式支持的频段是不一样的,他们是这样划分的。 FDD-LTE:
甚长波(万米波) 100~10km
甚高频(VHF) 30~300MHz 特高频(UHF) 300~3000MHz 超高频(SHF) 3~30GHz 极高频(EHF) 30~300GHz 至高频 300~3000GHz

短波通信(又称高频通信,HF):是利用频率在3-30MHz的电磁波进行
的无线电通信,实际上,人们也把中波的高频频段1.5-3MHz归到短波 波段,所以现有的许多短波通信设备,其频段范围往往扩展到1.530MHz。

浅析超短波通信技术的常见干扰及处理措施

浅析超短波通信技术的常见干扰及处理措施

浅析超短波通信技术的常见干扰及处理措施【摘要】超短波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

本文从电磁干扰、多径传播干扰、天气环境干扰、人为操作干扰以及频谱资源竞争干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电磁干扰可通过合理布局天线和增强抗干扰能力来解决,多径传播干扰可采用相位补偿和接收端处理等方法,天气环境干扰需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对人为操作干扰要引起重视,频谱资源竞争干扰需要加强管理和规划。

总结了处理这些干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超短波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应对超短波通信技术的干扰问题,推动其在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超短波通信技术、干扰、处理措施、电磁干扰、多径传播干扰、天气环境干扰、人为操作干扰、频谱资源竞争干扰、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超短波通信技术超短波通信技术是一种在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其波长较短,频率较高,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在超短波通信技术中,无线电波通过大气传播,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并且可以传输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

由于超短波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超短波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信道占用率,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多用户同时通信的场景。

由于其频率较高,传输距离相对较短,因此在城市和密集人口区域的通信中更具优势。

超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通信领域的创新,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短波通信技术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率。

1.2 概述常见干扰情况在超短波通信技术中,常见的干扰情况包括电磁干扰、多径传播干扰、天气环境干扰、人为操作干扰和频谱资源竞争干扰。

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各种电磁设备、无线电设备或其他电磁源的干扰。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通信信号的受损或丢失。

多径传播干扰是由信号经过多条不同路径传播而造成的相位变化或信号叠加现象,影响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微波超短波疗法

微波超短波疗法
肌肉病变时,肌肉松弛可出现自发电位,常见的有纤 颤电位、正峰波、束颤电位等。纤颤电位有诊断意义。
物理特征
• 超短波波长为10-1米,频率为30-300兆赫。国产治疗 • 机波长有6米、7.2米、7.34米、7.7米等几种,频率为50兆赫左右。 •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
微波、超短波疗法
主讲人: 联系方式:
什么是超短波疗法?
• 应用波长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电容电场治 疗,亦称超高频电场疗法,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它的热效应与短波 不完全相同,因在超高频电场作用下,以位移电流点优势,介质损耗产热为主,产热 分布比较均匀,但由于脂肪组织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易产生脂肪过热,在 实际治疗时可调整皮肤与电极距离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超 短波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 明显,而同样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 ,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引起其他组织器官 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非热效应在低强度作用时表现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 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 实验还证明: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能力增加,48小时后更显著, 把多形核白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超短波作用后,其吞噬功能增加,放在超短波作用 过的血清中,其吞噬功能也增加,但大剂量长时间全身作用下(45-60分钟以上), 以上诸种免疫抗毒成分反而降低。
炎症过程
•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作用。在治疗急性炎症 时,证明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超短波对浅层组织急性炎症的治 疗以小剂量为宜,治疗深部内脏感染时则剂量要相应增大些,这是由于超短波透过人体的电场分布 和耗损有关。其消炎机理: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析作者:欧伟恒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16期【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功能呈现出多样化、一体化的趋势,这就提高了汽车的信息传播和通讯的要求。

目前,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无线通讯系统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进而带动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升级。

无线通讯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无线通讯技术内容,探讨了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目前,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无线通讯系统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进而带动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升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补给,车载芯片的研发、通讯数据的供应等整条车辆行业生产链将会不断优化和发展,实现在保障安全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驾驶员的舒适度,充分享受到电子科技的优势。

1 无线通讯技术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更高频段无线通信技术也不断发展,主要有蓝牙、蜂窝系统、GPS、微波、红外、短波、超短波通讯等几类:(1)蓝牙通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尖端的开放式无线通讯标准。

蓝牙采用的通用传输方式特点是抗噪性强、数据传输速度快。

例如,车内语音通话、设备接口、使用遥控钥匙打开车门等都是采用的蓝牙技术。

(2)蜂窝系统、GPS蜂窝系统。

主要应用在车辆和外部的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其覆盖的范围按蜂窝系统的覆盖,最高可达数百公里。

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帮助车辆进行车辆地理位置定位、车辆行进路线标识、选择和导航等功能。

(3)微波、红外通讯。

微波是指频率为0.3G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

由于微波和红外通讯的特点都是点无线、对点的传输方式,且不能间离太远,所以微波、红外通讯主要用于车辆安全雷达、采集车辆环境参数、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及车辆的指挥调度等等。

(4)短波、超短波通讯。

短波、超短波通讯是车辆之间、车辆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换的工具。

科立信数字超短波指挥调度网方案(IP网关清单)

科立信数字超短波指挥调度网方案(IP网关清单)

数字超短波通信系统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1、采用数字超短波系统的必要性分析超短波无线通信设备的全数字化是目前的技术潮流,模拟系统被淘汰是必然趋势。

深圳科立讯电子有限公司现已推出全数字对讲机、全数字车台、全数字基地台(中继台)、全数字背负台等全系列数字产品。

科立讯数字超短波无线通信设备主要有以下优点:★通话质量好。

因数字信号接收后信号可以再生,所以理论上只要话路能通,话音就是好的。

★抗干扰能力强。

★频率利用率高,一般都能提高4倍。

也就是说,在一个频点25KHz带宽内,能通四个逻辑通道(相当于二对模拟双工话路)。

也可2路话音,2路数据(数话同传)。

★数字通信的特点之一是话音数据能存储、再生、加工、重发。

故在超短波网中多路多次中继后,能保持原音质不变。

★组网容易:由于在一个频点内,就能实现中继转信,并且不需要双工器。

这为小型背负中继台带来极大方便。

小型化便携化电池耐用。

并且,频点自动扫描、分配。

背负中继台并能和高山台进行二次中继。

★承载各种数字业务。

能进行GPS、GIS、图文传输等。

★网络智能化:由于终端和中继台都是数字化的设备,都有自己的ID码(对讲机将语音打成数字包收发,包里含有ID),故系统很容易做到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可以实现各种数字集群功能。

如可组呼、群呼、选呼、★加密功能:空中加密,端端加密等。

★数字化还可增加很多扩展功能如:.在转信台内置CDMA或GSM模块、可在数字对讲机内装有GPS模块、内置中文输入平台,实现超短波中文互发短信。

可以更可靠地互联各种通信方式的设备,如短波电台、海事卫星、有线电话等等,将其数码化,数据交换,实现跨网络通信,智能链接等等。

★省电:由于数字对讲机(基地台)的工作方式是TDMA(时分多址),以四时隙TDMA为例,按下PTT键发话时,数字对讲机是在工作时隙时发信,发信时间只有模拟机的1/4。

换句话说,发信时电池使用时间延长为二倍。

★数字对讲机外型和模拟对讲机类似,并保留了模拟对讲机的大部份使用方式和习惯,给广大使用带来方便。

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发展综述

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发展综述

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发展综述王淑波1孙海鹏1梅文华2(1. 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2. (2.北京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76)摘要:本文综述了外军短波、超短波跳频电台的发展特点,预计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短波跳频电台,超短波跳频电台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F and VHF(U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 used in the foreign arm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is predicted in this paper. KEYWORD: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VHF(VHF) frequency-hopping radio1 概述短波跳频电台是军事领域中保证远程通信的主要装备。

目前,常规的短波单边带跳频电台与新型的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并存共用,且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

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将迅速发展而成为军事通信中广泛使用的主要装备。

超短波跳频电台是军事通信中应用极广、数量极大的通信装备。

其中机载电台随飞机的发展而得以优先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繁杂、标准化差、后勤保障困难等问题,在标准化、多功能综合化、多频段组合化和结构模块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美国空军为解决这类技术性问题而推行了发展使用标准型机载电台的举措,从而加快了更新换装的速度。

地面电台普遍发展缓慢,仍然存在着不同年代的产品并存共用的现象。

从技术特征上看,超短波跳频电台在信道间隔、抗干扰能力以及多功能兼容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已有很大的改进完善。

从配置使用特征上看,超短波跳频电台在对空通信覆盖能力与波道分配利用等方面,都已相当完备而达到较高水平。

未来的超短波跳频电台,将在技术性能与战术应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机载电台优先发展,地面电台落后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在2016年年底发布了《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体系架构及应用规范》;2017年10月发布了《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规范》,包括统一身份、服务治理、平台及互联互通、应用安全及地理信息五个部分;2019年又发布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包含总体架构、服务设计、设备操作服务、数据服务以及管控系统五个部分,其中定义和规范了8个管控服务接口、30个监测设备的操作服务(即设备原子服务)、3个动环设备服务、7个数据服务的功能、参数规则、语法等内容。

2022年下半年,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启动建设《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文 周洪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在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启动建设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对国家层面技术规范中不明确的部分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大程度保证设备原功能及性能不受影响,并确保了原子服务改造的可靠性。

上海市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破解控制系统分散、监测数据孤岛等发展瓶颈。

目前,已完成全市合问题,开启了以数据为中心的监测工作新流程,并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上海市无线电监测设施“一网总揽”的新发展格局。

的要求进行了优化。

设备原子服务测量参数扩充明确要求。

为了使监测设备原子服务改造后,尽可能发挥设备最大能力,性能上不明显低于设备原有性能,在国家规范明确的参数之外,经过与原厂软件测量参数数量和测量参数数值比对,监测站扩充了部分测量参数。

同时,参数使用中文显示,更符合使用习惯。

具体扩充如下:R&S公司的ESMD宽带监测接收机设备上具备RDS(Radio Data System,无线数据播送系统)功能,但由于该功能不是所有设备上都有,国家规范中就没有对其进行定义。

为了不损失设备的个性化功能,在单频测量里扩充开发了设备的RDS 数据开关功能参数。

在ESMD天线控制改造中对VUHF(Very High and Ultra High Freqency,超高频及甚高频射频)天线口进行切换控制。

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干扰及其应对措施

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干扰及其应对措施

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干扰及其应对措施摘要:超短波通信在我国许多领域中均有所应用,并表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与优势,例如具有良好的抗毁性能等。

不过,伴随着现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用频设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干扰问题。

现阶段,如何解决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干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超短波通信系统;干扰;应时措施一、超短波通信概述超短波通信也被称为米波通信,是指在波长为30Mhz~300Mhz范围内借助电磁波所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该通信方式的波长为1—10米,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地波以及空间波视距。

其与短波频带的宽度相比,约为其lO余倍。

不过这种通信方式具有诸多优点,例如传输性能良好、频带较宽等,使其可以在电视广播、雷达,移动通信等领域均有所应用,甚至已然成为军事领域中的主要通信方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常见的超短波通信干扰及应对2.1邻道干扰邻道干扰是指在两个相邻或是接近的频道中所产生的干扰现象。

目前而言,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主流使用的是VHF、UHF电台等,其中每个频道之间的间隔为25KHZ,并且调频信号拥有较宽的频谱。

理论上来讲,这些信号还拥有无数个边频分量,一旦频道接收机的通道接入了这些边频分量,就会产生领道干扰现象。

针对邻道干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予以解决:①选择一套具有良好技术和接收性能且中频质量较高的信号接收系统。

②对超短波通信点进行合理规划,以期增强有效信号的传输功率。

③将瞬时频偏控制设备安装于信号发送器中,使其对信号宽带的传输加以限制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功率和质量。

2.2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主要是指,在传输信号通道内的非线性传输电路中,存在两个及以上的信号进行互调。

加之电路发挥了非线性作用,此时便会产生第三频率波段从而影响其他频率的正常通信。

参照实例证明,一旦通信系统内出现互调干扰的情况,则一方听不清有线方所传递的正确信息,只能依稀听见一些杂乱信息以及微弱的声音,继而使双方无法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

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

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
高频谱利用率不仅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传输速率,还 可以减少对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和稳定性。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 势。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适应调制解调、自适应天线调整、自适应信道选择等功能,进 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智能化发展还可以实现通信系统的自主管理和维护,减少人工干预和故障率,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稳 定性和可用性。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帮助通信系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应用场景,满足各 种不同的通信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
目录
• 引言 • 短波通信系统 • 超短波通信系统 • 短波通信系统与超短波通信系统的比较 • 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通信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通信系统定义
通信系统是实现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设 备、设施和网络的组合,主要用于传 递信息,满足人们通信交流的需求。
通信系统分类
根据传输媒介和工作频段,通信系统 可分为短波通信系统、超短波通信系 统、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 。
超短波通信系统
传输质量相对较稳定,信号不易受到干扰和衰落,适用于高 质量的语音和数据传输。
覆盖范围
短波通信系统
覆盖范围较广,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
超短波通信系统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通常只能实现较近距离的通信,适用于局域网或城域网的应用。
05 未来发展趋势
融合发展
短波通信系统与超短波通信系统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提高通信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在复杂环境中,超短波通信系统可以提供稳定的通信链 路,而在远程通信中,短波通信系统则具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和覆盖范围。

车载移动式超短波监测技术设施测试验证平台方案探讨

车载移动式超短波监测技术设施测试验证平台方案探讨
图2 超短波 无线 电信号 测向系统 组成示意框 图
备种 类 繁 杂 ,不 同 国家 不 同厂 家 的 监 测设 施 依 据 的标
准 和规 范各 不相 同 、设 备标称 参数 混乱 。
测 向 天 线通 常 包 括 天 线单 元 和 天 线信 号前 置 预 处 理 单 元 两 部 分 。天 线 接 收 无线 电信 号 ,并 使 无 线 电信 号 的幅 度 或 相邻 天 线 元 接收 信 号 的 相位 差 中含 有 来 波 的方 位 信 息 ;天 线信 号 前置 预 处 理 单 元 对 定 向天 线 单 元 中各 天 线 元输 出的 射 频信 号进 行 预 处理 ,保 证 定 向 天 线 单元 输 出的 电压 与 来 波方 位 或 空 间 角 度之 间 有 稳 定 的幅度 或相 位关 系 。
现 阶 段 各无 线 电管理 机 构 采 取 的措 施 是 在 使用 前 或定 期 对 一 个 空 中信 号进 行标 校 ,以 此来 判 断 系统 是 否工 作 正 常 。 由于 采 用 的 空 中信 号 场 强不 同 ,电磁 环 境 差别 也 很 大 ,故 同一 型 号设 备 所 得 结果 不 尽 相 同 ,
( 1)超短 波无 线 电监测 系统
超 短 波无 线 电监 测 系统 是指 对 附 近 一定 区域 内 工 作 在超 短 波 频段 的 无 线 电信 号 辐 射源 进 行 监听 、测 量
的 无 线 电测 量 系统 ,它一 般 由监 测天 线 、信 号传输 链
路 和接 收 设 备 组成 。监 测 系统 可 固定 架 设 、临 时 架 设 在 某一 较 高 地 理位 置 或 车 上 ,其 系统 组 成 示意 框 图 如 图1 所示。 监 测 天 线通 常 与 前 端信 号 放 大单 元 、信 号切 换 单

短波与超短波

短波与超短波

一、短波通信短波通信(Short-wave Comunication)是无线电通信的一种。

波长在10 米~100 米之间,频率范围 3 兆赫~30 兆赫。

发射电波要经电离层的反射才能到达接收设备,通信距离较远,是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

由于电离层的高度和密度容易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短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差,噪声较大。

目前,它广泛应用于电报、电话、低速传真通信和广播等方面。

尽管当前新型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涌现,短波这一古老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不仅没有被淘汰,还在快速发展。

1. 短波传播途径短波的基本传播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地波,一个是天波。

如前所述,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其传播距离取决于地表介质特性。

海面介质的电导特性对于电波传播最为有利,短波地波信号可以沿海面传播1000 公里左右;陆地表面介质电导特性差,对电波衰耗大,而且不同的陆地表面介质对电波的衰耗程度不一样(潮湿土壤地面衰耗小,干燥沙石地面衰耗大)。

短波信号沿地面最多只能传播几十公里。

地波传播不需要经常改变工作频率,但要考虑障碍物的阻挡,这与天波传播是不同的。

短波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天波。

短波信号由天线发出后,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又由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可以反射多次,因而传播距离很远(几百至上万公里),而且不受地面障碍物阻挡。

但天波是很不稳定的。

在天波传播过程中,路径衰耗、时间延迟、大气噪声、多径效应、电离层衰落等因素,都会造成信号的弱化和畸变,影响短波通信的效果。

2. 电离层的作用电离层对短波通信起着主要作用。

电离层是指从距地面大约60 公里到2000 公里处于电离状态的高空大气层。

上疏下密的高空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太阳日冕的软X 射线和太阳表面喷出的微粒流作用下,大气气体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分裂出来,形成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产生电离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

电离层分为D、E、F1、F2 四层。

D 层高度60~90 公里,白天可反射2~9MHz 的频率。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长波:指频率为100~300KHz,相应波长为3~1km范围内的电磁波;中波:指频率为300KHz~3MHz,相应波长为1km~100m范围内的电磁波;短波:指频率为3~3MHz,相应波长为100~10m范围内的电磁波;超短波:指频率为30~300MHz,相应波长为10~1m范围内的电磁波;微波: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相应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混合波段:指长、中、短波、超短波和微波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波段混合在一起的电磁波;长波的传播主要是靠地面波和经电离层折回的天空波来进行的,它的传播距离由发射机的功率和地面情况所决定,一般不超过3000公里;主要用作无线电导航,标准频率和时间的广播以及电报通信等;中波靠地面波和天空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地面波和天空波同时存在,有时会给接收造成困难,故传输距离不会很远,一般为几百公里;主要用作近距离本地无线电广播、海上通信,无线电导航及飞机上的通信等;短波的传播主要靠天空波来进行的,它能以很小的功率借助天空波传送到很远的距离;主要是远距离国际无线电广播、远距离无线电话及电报通信、无线电传真、海上和航空通信等;超短波,又叫米波或甚高频无线电波;主要传播方式是直射波传播,传播距离不远,一般为几十公里;主要用作调频广播、电视、导航、雷达及射电天文学等;微波;主要是直射波传播;微波的天线辐射波束可做得很窄,因而天线的增益较高,有利于定向传播;又因频率高,信道容量大,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主要用作定点及移动通信、导航;雷达定位测速、卫星通信、中继通信、气象以及射电天文学等方面;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如下: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①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②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长波包括超长波是指频率为300kHz以下的无线电波;由于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对长波有强烈的吸收作用,长波主要靠沿着地球表面的地波传播,其传播损耗小,绕射能力强;频率低于30kHz的超长波,能绕地球作环球传播;长波传播时,具有传播稳定,受核爆炸、大气骚动影响小等优点;在海水和土壤中传播,吸收损耗也较小;由于长波需要庞大的天线设备,我国广播电台没有采用长波LW波段,主要用于对潜艇的通信和远洋航行的舰艇通信等;所以,国产收音机一般都没有长波LW波段;中波是指频率为300kHz~3MHz的无线电波;它可以靠电离层反射的天波形式传播,也可靠沿地球表面的地波形式传播;白天,由于电离层的吸收作用大,天波不能作有效地反射,主要靠地波传播;但地面对中波的吸收比长波强,而且中波绕射能力比长波差,传播距离比长波短;对于中等功率的广播电台,中波可以传播300km左右;晚上,电离层的吸收作用减小,可大大增加传播距离;无线电广播中的中波MW频率范围我国规定为535~1605kHz,所以国产收音机的中波MW接收频率范围为535~1605kHz;短波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波;短波的波长短,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绕射能力差,传播的有效距离短;短波以天波形式传播时,在电离层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电离层的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可以得到100~4000 km的跳跃距离;经过电离层和大地的几次连续反射,传播的距离更远;无线广播中的短波SW频率范围我国规定为2~24MHz,有的收音机又把短波波段划分为短波1SW1、短波2SW2……超短波是指波长为1~10m频率为30~300MHz的无线电波;它的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绕射能力很弱,地面上不大的障碍物,对它都有较大影响,地的吸收能力也很强,一般不适于地波方式传播;由于超短波的频率高,电离层无法反射,所以也不适于天波方式传播;超短波主要靠空间波方式传播;空间波一般是由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组成的,它的最大传播距离为视线距离;当考虑大气折射时,实际有效传播距离d是可以计算的,所以,使用超短波段的广播电视和调频立体声广播,传播距离有限,一般只有几十km,为增加其传播距离,可采取架高发射、接收天线和接力通信等措施;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统称;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量子的能量为1 99×l0 -25~1.99×10-22j.。

船舶远程通讯调度指挥系统项目技术方案

船舶远程通讯调度指挥系统项目技术方案

船舶远程通讯调度指挥系统项目技术方案1概述为减少和扼制海上渔业安全事故,保障渔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责。

渔船作业分散于广阔的海洋中,日常通信基本依靠电台,相互通信联络大多采用自行约定频率或定时方式,随意性非常大。

这种随意性,直接影响了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对海上渔船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台风期间,因不能确定渔船的通信频率,与渔船取得联系,而无法将台风通知下达,及时召回受台风影响海域的渔船。

当渔船在海上发生海损事故时,不能准确地获知出事海域的经纬度位置,延误了组织救助的有利时机。

因此,建设一个统一的渔船通信管理平台,对于提高渔船应急指挥能力,有效处置突发的海上渔业公共事件,保障海上渔业生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海上通信系统存在问题:(1)目前海上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我省目前超短波与短波双模基站设备,主要用于海上船舶的船位监控、开关机状态监控以及船舶频率监控功能。

(2)目前海上通信系统存在问题:我省目前海上通信系统存在问题是通信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发挥语音通信功能。

由于超短波与短波双模基站设备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监控海上船舶的船位、开关机状态、船舶双模设备频率功能。

超短波与短波双模基站设备接收要求比较高,语音通讯功率及效果要求相对比较低,且由于陆上及近海电磁环境复杂,干扰强烈,使得超短波与短波双模通信设备存在通信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发挥语音通信功能。

(3)目前海上通信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建设超短波、短波远程通讯基站能够很好地解决短波、超短波通信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与原有的超短波与短波双模基站设备互补。

通过超短波与短波双模基站设备接收海上的船舶双模设备频率,调节超短波、短波远程通讯基站的频率使得与该船舶的频率相同,并与该船舶进行现场语音通信。

通过建设超短波、短波远程通讯基站能够快速地进行我省语音传输和交换的远程通讯调度指挥系统,提高海上通信能力,保障海上应急通信畅通。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该技术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利用测向算法和定位算法,实现对无线信号源的测向和定位。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二、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基本原理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主要基于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测向算法。

首先,通过接收天线接收无线电信号,然后利用测向算法对信号进行方向估计,最后通过定位算法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在测向算法方面,目前常用的有到达角估计法、相位差测向法、多普勒频移测向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如到达角、相位差、多普勒频移等,实现对信号方向的估计。

在定位算法方面,常用的有三角定位法、最小二乘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测向结果和已知的基站位置信息,通过计算和优化,实现对信号源的定位。

三、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测向算法方面,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技术,以提高测向精度和可靠性。

在定位算法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算法性能,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

此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四、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的应用前景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无线通信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无线信号的测向和定位,提高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雷达探测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目标的探测和跟踪,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

在电子对抗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敌方信号的侦察和干扰,提高电子战的能力。

此外,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短波与超短波

短波与超短波

一、短波通信短波通信(Short-wave Comunication)是无线电通信的一种。

波长在10 米~100 米之间,频率范围3 兆赫~30 兆赫。

发射电波要经电离层的反射才能到达接收设备,通信距离较远,是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

由于电离层的高度和密度容易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短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差,噪声较大。

目前,它广泛应用于电报、电话、低速传真通信和广播等方面。

尽管当前新型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涌现,短波这一古老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不仅没有被淘汰,还在快速发展。

1. 短波传播途径短波的基本传播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地波,一个是天波。

如前所述,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其传播距离取决于地表介质特性。

海面介质的电导特性对于电波传播最为有利,短波地波信号可以沿海面传播1000 公里左右;陆地表面介质电导特性差,对电波衰耗大,而且不同的陆地表面介质对电波的衰耗程度不一样(潮湿土壤地面衰耗小,干燥沙石地面衰耗大)。

短波信号沿地面最多只能传播几十公里。

地波传播不需要经常改变工作频率,但要考虑障碍物的阻挡,这与天波传播是不同的。

短波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天波。

短波信号由天线发出后,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又由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可以反射多次,因而传播距离很远(几百至上万公里),而且不受地面障碍物阻挡。

但天波是很不稳定的。

在天波传播过程中,路径衰耗、时间延迟、大气噪声、多径效应、电离层衰落等因素,都会造成信号的弱化和畸变,影响短波通信的效果。

2. 电离层的作用电离层对短波通信起着主要作用。

电离层是指从距地面大约60 公里到2000 公里处于电离状态的高空大气层。

上疏下密的高空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太阳日冕的软X 射线和太阳表面喷出的微粒流作用下,大气气体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分裂出来,形成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产生电离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

电离层分为D、E、F1、F2 四层。

D 层高度60~90 公里,白天可反射2~9MHz 的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