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基础知识

免疫组化基础知识

免疫组化基础知识免疫组化是指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被检测物相互作用,通过染色或荧光等方法对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子结构、分布、表达水平等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可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体与被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分子。

抗体是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可以识别并结合到其特异性抗原上,从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在免疫组化中,我们利用抗体的这种特异性结合作用,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目标分子。

具体来说,我们将一种特异性抗体标记上染色剂或荧光素等物质,然后将其加入到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中,让其与目标分子发生结合反应,最后通过染色或荧光等方法来检测抗体-抗原复合物的存在情况。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特异性强:由于抗体对其特异性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

2. 灵敏度高: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非常微小的分子结构或表达水平,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

3. 定量性好:通过对染色或荧光信号的定量分析,可以对目标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化分析。

4. 可视化:通过染色或荧光等方法,可以将目标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可视化出来。

免疫组化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核酸、多肽等生物分子的表达和定位情况;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等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辅助临床诊断;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筛选药物靶点和评估药效等。

总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手段,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一、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使用一抗和二抗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定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抗原表达和固定:首先,需要提取或制备出待检测物质的抗原,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或微孔板上。

2.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品处理,使其表达出目标物质。

3. 一抗处理:将经过特异性识别的一抗加入样品中,一抗能够与目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处理: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二抗能够与一抗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进一步增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5. 检测信号放大:通过连接二抗的酶标记物或荧光标记物,可以进一步放大信号。

6. 显色或荧光检测:通过加入适当的显色剂或荧光探针,可以将特定信号转化为可见的颜色或荧光。

7.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样品中的标记信号分布情况,从而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数量。

二、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1. 细胞和组织定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或蛋白质,可以确定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定位,帮助研究者了解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疾病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病毒抗原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3.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评估药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靶点表达和药效。

4.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可以帮助鉴定组织类型、识别病理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5. 免疫组化芯片:免疫组化芯片技术结合了高通量技术和多路复用的优势,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个标志物,有望在个性化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 自动化和高通量: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流程,提高实验的标准化和效率,同时实现多个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反应显示出有关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与数量的技术。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通过酶标法或荧光法等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从而在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修复:免疫组化一般需要在标本切片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和增强抗原的免疫活性。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的出现,需要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进行阻断。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抗原进行结合,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4.信号显示:对于直接法,特异性抗体上已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可直接显示信号;对于间接法,再添加与特异性抗体免疫结合的二抗,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用于显示信号。

5.结果观察与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信号的形态、分布和强度,进行结果判读和分析。

应用免疫组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的应用:1.细胞定位: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目标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组织检测: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癌症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4.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新药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适合的治疗靶点。

5.神经科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观察和定位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蛋白质,帮助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机制、辅助临床诊断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免疫组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已经在癌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关抗原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癌症细胞的检测。

具体来说,该技术首先要在癌细胞组织中检测出需要的抗原,随后采用抗体标记的显色剂来标记这些抗原。

标记后,抗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进而得到癌症细胞的信息。

这种技术能够检测出蛋白质、肽类和多肽类分子,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癌症的诊断。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1. 早期癌症的检测在癌症发生初期,绝大部分癌症细胞都带有一些特定的抗原。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这些抗原的存在来实现早期癌症的检测。

通过对不同肿瘤的抗原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癌症的标志抗原。

这使得肿瘤的分子诊断成为现代肝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的一种重要手段。

2. 癌症的鉴别诊断在肿瘤细胞组织中,相近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往往都存在着分化和表观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

通过检测不同肿瘤细胞中的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就可以判断不同类型癌症的诊断。

而且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蛋白分子,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 疗效预测和分子治疗免疫组化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病理组织诊断,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检测细胞膜上的分子及一些肿瘤标志物(如HER2、EGFR、Ki-67),可以为癌症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缺点1. 优点①高度特异性:通过抗原特异性的抗体结合,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②直观性强:通过特殊显色剂进行染色,标记目标细胞的位置,直观、易于观察。

③灵敏度高:能够对微量的分子进行检测,因此善于检测癌细胞组织中微弱的信号。

免疫组化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作用原理及应用一、免疫组化的作用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测物相结合的方法,在组织或细胞内部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和定位。

其原理基于免疫学中的免疫反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抗体结合: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将特异性抗体与待测物中的抗原结合。

抗原可以是病原体的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细胞内的特定蛋白等。

抗体是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

2.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通过非共价键或共价键相互结合。

3.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报告试剂复合:报告试剂是用来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的试剂。

可以是酶标记的二抗、荧光素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等。

4.反应物质的检测:通过酶、荧光或放射性同位素等反应物质的检测手段,可以检测到报告试剂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二、免疫组化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癌症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癌细胞的鉴定和分型。

通过对癌细胞标记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癌症的类型和分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2.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

通过检测特定抗体或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药物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可以通过检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对特定分子的影响,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细胞生物学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细胞膜、细胞器的定位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的研究。

通过检测特定抗原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可以揭示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5.蛋白质组学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修饰情况,揭示蛋白质功能和调控网络。

以上仅是免疫组化技术的一些应用示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docx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docx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一、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结合来检测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类型、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等。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蛋白质表达。

首先,需要制备特异性抗体,然后将其标记上荧光素或酶等物质,使其能够被检测出来。

接着,将标记好的抗体与待检测样本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中是否有荧光素或酶反应产生,从而确定蛋白质是否存在。

三、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确定肿瘤类型在肿瘤诊断中,常常需要确定肿瘤类型以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可以检测出肿詹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蛋白质,从而确定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常常需要检测CD20、CD3等标志性分子。

2 .判断预后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判断肿瘤患者的预后。

例如,在乳腺癌中,HER2 阳性患者比HER2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

因此,通过检测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

四、免疫组化在感染皎病诊断中的应用1 .检测细菌感染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细菌感染。

例如,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抗原来确定是否感染。

2 .检测病毒感染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感染。

例如,在乙型肝炎中,可以通过检测HBsAg和HBeAg来确定是否感染。

五、免疫组化在评估免疫系统功能中的应用1 .检测T细胞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

通过检测CD4和CD8等标志性分子,可以评估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2 .检测B细胞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产生抗体的主要细胞。

通过检测CDI9、CD20等标志性分子,可以评估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六、免疫组化的优缺点1.优点(1)高度特异性:免疫组化可以针对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

(2)高灵敏度:免疫组化可以检测非常小的蛋白质量级。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论文一、引言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病理学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通过将特定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目标蛋白结合,然后使用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和应用。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其中抗原是指在生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免疫组化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2.1 直接法直接法是最早被应用的免疫组化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取得需要检测的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和切片。

2.在切片上加入特定的一抗,一抗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

3.冲洗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4.加入标记有色素的二抗,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形成特定颜色的复合物。

5.再次冲洗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6.加入显色剂,使标记有色素的二抗形成显色反应。

7.观察切片下的特定颜色反应,即为目标蛋白的存在。

2.2 间接法间接法相较于直接法,更为常用。

它通过引入间接标记物,提高了对目标蛋白的敏感性和检测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1.取得需要检测的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和切片。

2.在切片上加入特定的一抗,一抗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

3.冲洗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4.加入标记有色素的二抗,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

5.再次冲洗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6.加入标记有酶的三抗,三抗与二抗特异性结合。

7.再次冲洗去除未结合的三抗。

8.加入显色底物,使有酶的三抗形成显色反应。

9.观察切片下的特定颜色反应,即为目标蛋白的存在。

三、免疫组化的应用免疫组化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病理学、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3.1 病理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病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帮助鉴定组织类型、确定肿瘤的分级和分型,评估预后等。

免疫组化的原理与操作

免疫组化的原理与操作

肿瘤分类
01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和来源,为肿瘤的分类提供依据。
预后评估
02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
03
针对特定肿瘤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靶
点,为靶向治疗提供指导。
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原体检测
通过检测感染组织中特定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有助于确诊感染 性疾病的病因。
鉴别诊断
对于临床表现相似的感染性疾病,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 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自身抗体检测
控制显色反应的条件,避免背景染色和假阳性结果。
实验后的质量控制
1 2
结果判读
建立标准化的结果判读方法,确保结果的一致性 和可重复性。
室内质控
定期进行室内质控,评估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室间质评
参与实验室间的质评活动,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 性。
05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02
抗体选择与实验设计
抗体来源与特性
01
02
03
抗体来源
免疫组化抗体主要来源于 动物免疫系统,如小鼠、 兔、羊等,通过注射抗原 产生特异性抗体。
抗体特性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 原,用于标记和定位组织 中的目标分子。
抗体纯度
高质量的抗体应具有高纯 度,低交叉反应性和低非 特异性结合,以提高实验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通过将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来探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病原体、药物、激素等分子的分布和表达。

在免疫学研究中,免疫组化不仅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的免疫分子,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蛋白的分布和定位。

本文将就免疫组化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以及技术注意事项做一简要介绍。

一、免疫组化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检测和鉴定组织和血液细胞中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中的免疫分子。

例如用于检测免疫球蛋白的分布和表达、肿瘤细胞中的肿瘤标志物、免疫细胞中的细胞表面分子,等等。

通过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检测,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用于诊断和筛查肿瘤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存在许多特殊的免疫表位。

免疫组化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来鉴定肿瘤的类型、病情和预后,如乳腺癌、肝癌、卵巢癌等急性或慢性恶性肿瘤。

2. 研究免疫分子的分布和表达在众多免疫分子中,有许多免疫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如T 细胞、B细胞的CD表位,单核细胞的共同表面抗原等。

通过检测这些免疫表位的分布和表达,可以明确更为细致的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并了解新型免疫细胞亚群的发现和鉴定。

3. 推动新药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新型药物在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内部的分布、代谢、转运和作用机制。

这对于新型药物研发的审批和推动极为重要。

二、免疫组化原理详解免疫组化原理主要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指的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病原体、蛋白质、激素、细胞表面分子等。

抗体指的是专门结合抗原的免疫分子,大多由B淋巴细胞分泌。

抗原与抗体之间结合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多肽链上表达的氨基酸序列,这种特异性常用于用来寻找不同特异性分析。

其传统方法主要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

1. 间接法间接法使用一种一抗,辅助剂和二抗结合,利用标记的二抗制成可视化形式,常用的偶联剂如过氧化物酶、生物素和荧光素剂。

免疫组化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医学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检测手段,也是现代医学研究和诊断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贯穿着整个医学领域,免疫组化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病理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就免疫组化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讨论。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标记技术, 主要利用内生性和外源性抗体的亲和性和特异性相结合,通过染色方法来检测样本中感兴趣的蛋白分子或细胞标记。

利用常规的组织学或细胞学方法,采用特定的免疫抗体和检测试剂,通过可视化所特异结合的物质而进行定位,从而达到检测、定量和定位某些蛋白分子或其他生化分子的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者可以检测出肿瘤标志物、病毒蛋白、暴露于抗原后细胞物质等等,有助于对一些疾病的了解和筛查,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指导和支持。

二、免疫组化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肿瘤病理组织实验室中,常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志物,如 cytokeratin、CD68、E-cadherin、vimentin 等,以辅助肿瘤分类和分级、确定肿瘤原发部位和病程,在肿瘤治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检测癌症中的分子标记物,为癌症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

三、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的应用病理组织学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鉴定病理组织中存在的各种蛋白质、生长因子等标记物,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免疫组化检测也可用于证实是否存在所谓的免疫复合体沉淀,从而协助诊断自身免疫病和感染病。

四、免疫组化在免疫学中的应用在免疫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检测免疫相关蛋白和抗体,如抗原/抗体、CD3、CD8、CD20、FOXP3和CD68等,这些蛋白和抗体在了解免疫系统、生态演化、气味感知和抗体反应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免疫组化用途

免疫组化用途

免疫组化用途免疫组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技术方法。

它通过使用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再通过染色等方法可视化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从而提供了一种直观、可靠的分析手段。

本文将从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其用途进行探讨。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体与目标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在免疫组化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与目标分子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并将其标记上荧光染料、酶、金粒等物质。

然后将待检样品加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试剂中,使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标记物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特定分子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细胞信号通路分子等的检测,可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其次,免疫组化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炎症细胞等免疫指标的表达情况,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药物监测。

通过检测药物的靶点蛋白表达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指导。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它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子分型。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肿瘤,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病理诊断。

通过对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可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为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和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和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未来,免疫组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将不断发展。

一方面,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组化可以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单个细胞的高通量分析。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免疫组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像是医学界的“侦探”,帮助医生找出病理诊断中的“嫌疑犯”。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那些事儿,保证你听了之后,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1.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免疫反应和组化的手段来检测组织中的特定成分。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细胞穿上特定的“衣服”,让它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想象一下,一个派对上,只有穿着特定颜色衣服的人才能入场,这样就能轻松识别出哪些细胞是我们要关注的。

1.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其实不复杂。

我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属侦探”,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我们再通过染色的方法把这些“嫌疑犯”染上颜色,这样一来,在显微镜下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们的存在。

1.2 免疫组化的优势说到免疫组化的优势,真的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

首先,它的特异性高,能精准地识别细胞类型。

比如说,在肿瘤组织中,某些抗原的表达量可高可低,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的性质,简直就像给病理医生装上了“透视眼”。

其次,它的灵活性也很强,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组织样本,不管是肿瘤、感染,还是炎症反应,免疫组化都能派上用场。

2.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一说到免疫组化的应用,真的是无所不包!在病理诊断中,它帮助医生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决定。

2.1 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化简直就是“神兵利器”。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甚至还可以了解它的分级。

这就像是在侦探小说中,通过蛛丝马迹找出真相,有了免疫组化的帮助,医生们能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除了肿瘤,免疫组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大展身手。

像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体内的自抗体,从而揭示病因。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1 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的检测方法,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标本中目标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检测出组织标本中特定蛋白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形成复合物,再用酶学或光学等方法进行检测,从而确定蛋白质的存在性、定位、表达量及亚型等相关信息。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对临床医生进行准确定位、病理分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根据肿瘤组织中的多个标志物进行识别和定位。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断中,HER2、ER和PR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肺癌的诊断中,TTF-1和Napsin A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肺癌。

在淋巴瘤的诊断中,CD20和CD30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组织识别和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肿瘤组织的诊断外,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肝病的诊断中,HBsAg和HCV抗体可以用于检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在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可以用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从而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肾病的诊断中,IgG、IgA和IgM等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缺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蛋白检测。

它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识别很小的组织病变和微小病理变化。

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提供蛋白表达的定位信息,有助于对组织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免疫组化技术的缺点之一是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其原理基于特异性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免疫反应。

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包括抗原固定、抗体结合、信号放大和检测。

抗原固定:将待检测的组织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甲醛或冰醋酸进行固定。

抗体结合:向固定的组织样本中加入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的原抗体,允许原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原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信号放大:在原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进行信号放大以增强检测的敏感性。

常见的信号放大方法包括二抗法和酶联免疫法。

二抗法指的是将与原抗体结合的二级抗体标记,通常是荧光染料或酶。

酶联免疫法是指将酶标记到二级抗体上,通过对酶底物进行着色或荧光染色来检测信号。

检测:根据不同的信号放大方法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例如荧光显微镜观察、酶标仪测定或其他光学检测方法。

免疫组化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等领域。

它可以用来检测肿瘤标志物、分析细胞蛋白表达和定位以及研究免疫系统等。

在临床上,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肿瘤诊断、评估治疗效果、
预测预后等。

在科研领域,免疫组化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功能和分子机制等。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质分子的方法,它可以通过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来进行染色和检测。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标法等多种不同的方法。

免疫荧光法:在细胞或者组织级别上,免疫荧光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免疫组化方法,它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通过显微镜或者荧光显微镜来观察样本的荧光信号并进行分析。

免疫酶标法:在细胞或者组织级别上,免疫酶标法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组化技术,它利用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来显色,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样本的颜色并进行分析。

免疫金标法:在超微观水平上,免疫金标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它利用纳米颗粒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通过电镜来观察样本的颜色并进行分析。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包括以下领域:1. 肿瘤研究在肿瘤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识别肿瘤组织中的不同蛋白质分子来进行诊断和分型。

例如,通过检测HER2和Ki-67等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来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观察。

2. 免疫病理学在免疫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识别病原体或者免疫细胞分子表达水平,例如检测感染细胞表面上的病毒抗原或者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3. 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某些疾病中的标记物,例如检测早期的心肌梗塞和急性胰腺炎标记物的检测。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物信息和计算机的智能化应用。

例如,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生物信息数据量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和分析。

免疫组化sp法

免疫组化sp法

免疫组化SP法引言免疫组化(SP)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相较于传统的免疫组化方法,SP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SP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SP法结合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的酶标系统。

HRP可以催化有机物质与底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见光。

而AP则能够催化磷酸酯与底物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二级离子,进而酶促反应。

SP法利用这两个酶的双重酶标效应,使得染色结果更明显,背景噪音更低。

实验步骤免疫组化SP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取得标本:首先需要准备待检测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制片。

可以选择固定、冻存或石蜡包埋样本。

2.制备切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适当的厚度,一般为4-5μm。

使用玻璃片或载玻片使切片固定在切片架上。

3.脱脂去蜡:将切片在温水中浸泡片刻,去除石蜡并暴露组织。

4.抗原修复:根据需要,在组织上施加适当的抗原修复方法,以恢复由于石蜡包埋而导致的抗原损失。

5.抗体孵育:将适当的一抗或多抗添加到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

根据需要,可以在抗体孵育前进行非特异性蛋白质封闭,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6.一抗信号放大:使用HR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抗体结合。

在此步骤中,HRP将抗原邻近的HRP底物转化为可见的颜色。

7.二抗信号放大:使用A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一抗结合。

AP 酶可将AP底物转化为色素,产生二级离子,使染色结果更明显。

8.染色: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在样本上施加适当的染色试剂,使目标蛋白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想要的颜色。

9.倒置显微镜: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根据需要进行图像拍摄记录。

实验技巧在进行免疫组化SP法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实验效果:1.样本处理:对样本进行适当的抗原修复和封闭,以免出现非特异反应。

2.抗体选择:选择与目标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体,以提高染色的准确性。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免疫组化是一种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通过在组织切片上使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提供关于疾病发生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疫组化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原通常是指细胞或组织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质。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可见的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组织取材:将人体组织或动物组织切片,使其在玻片上展示出特定的组织结构。

2. 固定和包埋: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和包埋组织样本,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抗原获取: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获取的处理,以暴露目标蛋白质。

4. 抗体与抗原结合:将适当的抗体应用于组织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5. 信号检测:使用染色、荧光或其他检测方法,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6. 结果分析:观察和分析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评估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的应用1.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类型和分级。

在肿瘤诊断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与病理学方法相结合,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期。

2.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药物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其治疗潜力。

通过免疫组化,研究人员可以检测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分子标记物发现:在分子医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帮助识别和验证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通过对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研究人员可以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标记物,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免疫组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1. 辅助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可以与常规病理学方法相结合,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PAP法那样由抗酶血清制备而成,所以背景着色减少,
敏感性更高。
HRP HRP
ABC法:
HRP biotin
ABC复合物 马抗兔(二抗)
兔抗x(一抗)
⑥S-P法:是在ABC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第一、第二步
与ABC法相同,在第三步,将链酶卵白素直接与酶耦合在
一起,减少了操作步骤,进一步增加了灵敏度,现被广泛
应用。
HRP
HRP
S-P法:
SA
酶链卵白素
HRP
BT
羊抗鼠IgG(二抗)
BT 鼠抗x(一抗)
(三)具体操作步骤
以S-P法为例:
1.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 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如需采用抗原修复,可 在此步后进行);
3. 3活%性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
4. 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 倾去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或一抗工作液, 37℃孵育1-2小时或 4 ℃过夜;
HRP HRP
PAP法:
HRP
兔PAP复合物(三抗)
羊抗兔IgG (二抗)
兔抗 x
(一抗)
⑤ABC法: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给动物饲以大量的鸡蛋
白,会引起明显的“维生素H缺乏症”。经研究发现,在
鸡蛋白中含有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68000,称卵白素
(avidin)。一个avidin分子上有4个biotin(生物素)结合
—HRP(FITC)
直接法:
②间接法:也称二步法。第一步用的是不标记的第一抗体, 第二步用标记有酶或荧光素的抗第一抗体同种动物IgG的 抗体。本方法的优点是在检测各种不同抗原时,只要第一 抗体是免疫同一类动物产物的抗体,均可应用相同的第二 抗体,不象直接法那样需对各种抗体逐个标记。此外由于 第一抗体的一个分子作为抗原可结合多个第二抗体分子, 故敏感性较直接法大为提高。
7.检查色原/底物溶液,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将一滴标记有酶 的抗体加入到制备好的底物溶液中,如果底物发生预期的 颜色变化,则可排除底物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底 物在制成工作液后应在一定时间内用完,否则会失效。
弱阳性
如果阴性对照没有染色而阳性对照标本弱阳性,除了考 虑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
1.标本的固定方式,不当的固定方式或固定时温度过高,都会 影响到所检测的抗原的数量和质量;
9. PBS冲洗,5分钟×3次;
10. 显色剂显色(DAB或AEC);
11. 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封片。
(四)免疫组化常见问题的处理
当免疫组化染色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系统地查找原 因,而每一次只能排除一种可能的原因。
对照/标本无染色
1. 确认是否忽略了应该加的某种试剂,包括一抗、二抗、三 抗及底物等;
5. PBS冲洗,5分钟×3次;
6. 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1%BSA-PBS稀 释),37 ℃孵育10-30分钟;或滴加第二代生物素标记二 抗工作液,37 ℃或室温孵育10分钟;
7. PBS冲洗, 5分钟×3次;
8. 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辣根酶标记链酶卵白素(PBS稀释), 37℃孵育10-30分钟;或第二代辣根酶标记链酶卵白素工 作液,37 ℃或室温孵育10-30分钟;
的酶结合,制备成非常稳定的环形复合物,此环形复合物 由三个酶分子及二个抗酶抗体分子组成。故PAP法染片时 所用抗体依次为:特异性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也称桥抗 体,它是兼抗第一及第三抗体动物IgG的抗抗体;第二抗 体要相对过剩,除了和第一抗体结合外其另一Fab端可游 离出来,与后面的第三抗体(即PAP复合物)相结合。 PAP法由于层层放大,一个分子的组织抗原最后可结合多 个酶分子,因此特别敏感。
HRP— 酶桥法:
—HRP
三抗(抗酶抗体)、兔抗HRP 二抗(桥抗体)、羊抗兔IgG
一抗(兔抗x)
④PAP法:此法由酶桥法发展而来,关键的试剂是PAP复合 物(第三抗体)。主要步骤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抗原
免疫动物,产生抗酶抗体,所用动物的种类应和制备第一
抗体者相同,抗酶抗体在应用到组织切片以前,先和足量
2. 确认所有的试剂是否按正确的顺序加入,是否孵育了足够 的时间;
3. 对照抗体的标签确认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抗体,以及所用的 检测系统是否和一抗匹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如果一抗是兔来源的抗体,二抗一定要用抗兔的二抗来匹 配;或一抗是小鼠的IgM一抗,二抗必须是山羊/兔抗小鼠 的IgM(不是IgG)二抗;
位点,二者间的亲和力比抗原-抗体的亲和力要大100万倍。
利用这一特性,1981年美籍华人许世明发明了ABC法。
ABC法的步骤依次为:第一抗体;结合有biotin的第二抗
体;以及ABC复合物。ABC复合物是由1分子avibin和3分
子结合有过氧化物酶的biotin所组成,最后进化学的亲和结合,不
﹣ :无阳性细胞 ﹢ :一般阳性细胞数比例为1---25% ++ :一般阳性细胞数比例为26---50% +++:一般阳性细胞数比例为>50%
2 阳性细胞数加着色强度判定法:既同时考虑了阳 性细胞数又兼顾了着色强度,是目前较为广泛的 应用方法。
① 阳性细胞数量计0---4分:无阳性细胞计0分, ≤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3分, >75%计4分。 ② 染色强度计0---3分:无色计0分,浅黄色计1 分,棕黄色计2分,棕褐色计3分。
然后将两项指标评分相乘,根据总分分为四级: 即0分为阴性(-),1—2分为弱阳性(+),3--4分为中度阳性(++),大于4分则为强阳性(+++)。
(如EMA、EGF-R、CD30)或细胞浆和细胞 核同 时表达:如c-myc;
(六)免疫组化阳性强度判断标准:
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判断标准,一般公认 的有两种方法:
1 单独计算阳性细胞数占所计细胞数的百分比。一
般计数500---1000个细胞数中阳性表达细胞的个 数,然后换算成百分率。用﹣、﹢、++、+++分 别来表示阴性、弱表达、中度表达、强表达。
3. 所选择的抗体是否符合试验要求。因抗体不纯、标本片中 含有与靶抗原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等原因造成的非特异性染 色只能通过采用高纯度、高效价的抗体或针对更具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来解决;
4. 一抗的使用浓度是否过高;
5. 清洗是否充分。因在缓冲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盐,这亦有利 于减低背景着色;
6. DAB的使用是否正确。 DAB的孵育时间和配制方 式可以产生某些背景颜色,使用浓缩型DAB试剂盒 时,请严格按照说明书标明的滴加顺序操作,注意 校正蒸馏水的pH值,以确保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粉剂DAB溶解时,常有一些不溶性颗粒,这些颗粒 须经过滤除去,否则可能沉积于切片组织上,产生 斑点状着色。另外, DAB保存不妥产生氧化物亦 可沉积于切片上,因此需将DAB保存于避光干燥处, 现用现配,临用前加 。孵育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背
(二)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酶桥法、PAP法、ABC法及 S-P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S-P法和ABC法。
①直接法:应用最早,人们最初将酶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 直接去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显 而易见的,除了放大作用非常有限外,制作成本也很大, 因为每检测一种抗原,都需标记其相应的抗体,所以这种 方法很快被间接法所取代。
2.不适当的抗原修复方式,由于石蜡切片在制作的过程中固定 剂对抗原的封闭作用,必须用抗原热修复或酶消化或两种 同时使用的抗原双暴露法,至于使用哪一种方法,应参照 生产厂家的说明,同时结合标本的具体情况而定;
3.抗体的稀释度是否过高或者孵育的温度/时间是否正确。一 般试剂生产厂家都会对试剂给出一定的使用范围,但是由 于使用者的标本来自各种组织,处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所 以应参照使用范围,对所使用的一抗进行梯度测试,找出 最佳的使用浓度;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一)原理:免疫组织化学(IHC)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反应,用已知抗体去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相应抗原存 在的一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 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 些蛋白质或多肽物质的存在。无论是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其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都可以利用相应的抗体,应用免疫 组化方法进行检测。随着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发现越来越 多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细胞因子、 受体及生长因子等在细胞调控中担负着重要功能,不少蛋 白质已被纯化,大量的单、多克隆抗体被制备,目前几乎 所有被克隆的癌基因、抑癌基因都有其相应的抗体问世, 其中大多数抗体及试剂盒已商品化,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间接法:
—HRP(FITC)
③酶桥法:先用特异性抗体(一抗)与组织中抗原结合,接 着用桥抗体(二抗)结合一抗,再将抗酶抗体(三抗)结 合于桥抗体上,最后把酶结合在抗酶抗体上,经过底物显 色反应显示抗原。桥抗体必须是对一抗和抗酶抗体都具有 特异性才能将二者相连,所以一抗和抗酶抗体(三抗)必 须由同一种属动物制备。酶桥法的敏感性较间接法又有所 提高。
景染色;
7. 标本染色过程中是否曾经干涸,否则会造成边缘 部的非特异性染色。
(五)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模式
1 细胞膜表达:大多数淋巴细胞抗原表达如此, 如CD20、CD45RO;
2 细胞浆表达:如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波形蛋白(Vimentin)等;
3 细胞核表达:ER、PR、Ki-67、P53等; 4 混合性表达:出现细胞膜和细胞浆同时表达,
4.切片上遗留了过多的冲洗液,当抗体加至切片上时,等于人 为地对抗体进行了进一步的稀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