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历年真题试卷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历年真题试卷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1.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

A.核衣壳B.核酸C.衣壳D.纤突E.囊膜正确答案:B解析:病毒核酸携带病毒全部的遗传信息,是病毒的基因组。

它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复制特性、遗传特性的物质基础。

病毒核酸作为模板可在细胞内复制合成子代病毒基因组,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子代病毒。

知识模块: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2.下列微生物中,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衣原体B.立克次体C.噬菌体D.支原体E.放线菌正确答案:C解析:噬菌体又称细菌病毒,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共同特性,因此噬菌体也为非细胞型微生物。

知识模块: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3.病毒的培养方法不包括( )。

A.动物接种B.细胞培养C.鸡胚培养D.培养基培养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解析:试验动物、鸡胚和细胞可用于病毒培养。

知识模块: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4.下列病毒中,以产蛋下降为主要致病特征的是( )。

A.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B.鸡马立克氏病病毒C.鸡瘟病毒D.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E.新城疫病毒正确答案:D解析: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是禽腺病毒属成员,感染禽以产蛋下降为特征,表现为产蛋骤然下降,产软壳蛋、无壳蛋或褪色蛋。

知识模块: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5.下列病毒中,无囊膜的是( )。

A.小鹅瘟病毒B.马立克氏病病毒C.新城疫病毒D.鸭瘟病毒E.禽流感病毒正确答案:A解析:小鹅瘟病毒,即鹅细小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无囊膜。

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传染快、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为特征。

知识模块: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6.能够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的检测方法是( )。

A.凝集试验B.沉淀试验C.中和试验D.免疫组化试验E.补体溶血试验正确答案:D解析: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分类和优点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分类和优点

点击次数:3565 发表于:2008-06-15 11:58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来源:互联网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和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几种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1、免疫荧光方法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定义: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化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物,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检测标本1、组织标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冰冻切片;2、细胞标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细胞涂片。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①石蜡切片制作1、固定:取组织,用PBS冲洗,放入4% 多聚甲醛溶液内固定12 h。

2、脱水:倒去固定液,用蒸馏水冲洗3次,再用50%酒精冲洗2次,用酒精逐级脱水,70%酒精1 h,80%酒精1 h,95%酒精1 h,无水酒精(Ⅰ)、(Ⅱ)各1 h3、透明:1:1无水乙醇二甲苯溶液30 min,二甲苯溶液中10 min(组织块透明即可)。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病理报告是判断患者肿瘤性质的关键依据,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应用哪些治疗药物等都需要按照病理报告的结果来进行。

而在有些患者的病理报告中常常会提示到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1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其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就被运用在病理诊断当中了,具体指的是根据免疫学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采用一定的检测技术与方式对患者的组织细胞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式为利用显色剂如荧光素、同位素等对细胞抗体进行显色标记,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细胞内多肽与蛋白质等抗原的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定位、定性和相对定量三个方面。

在病理报告中提示患者做“免疫组化”,主要是为了更进一步诊断与明确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的疾病治疗、预后等环节提供参考,这一诊断技术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人们在肿瘤疾病研究中取得的进步成就,也代表了病理诊断水平的提升。

2“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1)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检查出患得肿瘤后要想弄清楚它究竟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就需借助“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在过去只依靠病理切片的观察来做判断,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且对复杂性肿瘤无法做出准确诊断,而通过“免疫组化”不仅可以实现良性与恶性的诊断,而且还可以鉴别诊断出是淋巴癌、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癌等具体情况。

(2)病理分型“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由于临床上一些肿瘤的组织形态较为相似,如果仅用病理切片进行鉴别诊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而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精准区分肿瘤类型,如对淋巴瘤和软组织肿瘤的区分等,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3)明确恶性肿瘤组织来源“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明确恶性肿瘤组织的真正来源,找到转移癌的病灶位置。

免疫组化是什么你了解吗

免疫组化是什么你了解吗

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医院病理科中进行病理检查的一种技术手段。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后,从而鉴定出某种特异性抗原或某种化学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形态、组织来院、分化程度以及组织亚型等情况。

临床上开展免疫组化,能够有效帮助鉴别肿瘤的性质,并且能够判断肿瘤的原始细胞,因此临床上在进行普通病理检查后,若是不能判断所检测的标本的性质,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采取免疫组化检测,能够进一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一、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就是通过应用临床免疫学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得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来进行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其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研究。

可以说,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能够在组织、细胞中对抗原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不同的抗原,在相同细胞或组织内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完成功能与形态相互结合的研究。

可以说免疫组化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主要可以用于以下诊断,包括:1.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3.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4.对软组织肿瘤进行分类,并区分其组织来源;5.用于定位微小转移病灶,进一步帮助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二、免疫组化的特点?1、特异性强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可以说免疫组化从理论上来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只有当组织细胞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一定的交叉反应。

2、敏感性高在免疫组化应用的起始阶段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够采用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候的抗体只能够进行稀释几倍或是几十倍,但是在如今因SP三步法或ABC法的出现,使得抗体能够实现稀释几千倍甚至是几万倍以上,同时还能够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进行结合,在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中,使得免疫组化技术越来越适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工作。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 +
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 - -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泌乳素细胞腺瘤
LTH GH ACTH PSH/LH FSH CgA
+- -

--
NSE KER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 -

促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 - +

--


--
20世纪80年代该项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 于诊断疾病,国内比国外约晚10年,即90 年代开始运用于疾病的病理诊断。
最近20多年来,该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特别 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 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 用。
从开始发展至今,该项技术一直在基础医学和 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 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 有力的手段。
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 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 方法。
常用染色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不 同可分为: 1,免疫荧光法,标记物为荧光素,通 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2,免疫酶法,以酶标记抗体,抗原抗 体反应后显色,通过光镜或电镜观察,目前 最常用; 3,其它如亲和组织化学法、免疫铁蛋 白法、免疫胶体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有如下基本特点:
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定位准确 4、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所用抗体及标本类型
所用抗体类型
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 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 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 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 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 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 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鉴定菌种和研究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靶分子结合来检测菌种的存在和特有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原理和常见的实验方法。

一、免疫组化原理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蛋白质抗原结合的特性,通过荧光染料或酶标记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处理:菌株或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经过固定、包埋或脱水等处理,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2.抗体孵育: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荧光染料或酶标记与待检测的样品接触,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3.清洗:将未结合的抗体去除,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4.信号检测:通过荧光显微镜或酶标测定,观察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实验方法1.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在细胞和组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

该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将已标记的抗原直接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然后观察染色结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但特异性较差,主要适用于已知抗原的情况。

间接法:通过与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染色信号的强度和特异性。

首先将待检测样品孵育于特异性抗原的抗体中,然后孵育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辅助抗体,最后使用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未知抗原的情况。

2.免疫组化电镜法免疫组化电镜法结合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微小结构的特异性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直接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观察金颗粒在电镜下的位置。

间接法:与免疫组化染色法类似,通过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信号强度和特异性。

在免疫反应后,使用标记有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的二抗进行检测。

3.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特异的蛋白质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流式细胞术: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细胞接触,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荧光强度和受体数目。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于分析生物组织或细胞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试剂,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或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在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细胞生物学过程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

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互相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分子,而抗体则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免疫组化利用这一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染色试剂的辅助作用,使该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形成可见的沉积物。

在实际操作中,免疫组化通常需要以下步骤:取得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或细胞样品,首先进行固定和切片处理,以保持样品的形态结构。

然后将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组织中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增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效果。

接下来,样品与特定的抗体进行孵育,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

为了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染色试剂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可见的染色沉积物。

染色沉积物的颜色和位置可以反映出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空间分布信息。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癌细胞中增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免疫反应以及发育过程中关键分子的定位和表达。

然而,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严格的抗体验证,确保其特异性和可靠性。

其次,免疫组化的结果通常是主观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解读和分析。

此外,由于样品处理和染色过程中多个步骤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重现性可能受到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和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免疫组化与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与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与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技术和手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已经应用于病理诊断,对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本文重点讨论了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

1. 什么是免疫组化?2. 什么是病理诊断?3.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4.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的局限性5. 临床上常用指标的意义1、什么是免疫组化?在了解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

然后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用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抗原物质。

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Figure 1)。

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diagram of IHC免疫组化针对的样本主要是组织。

组织是来自患者或动物,经过冷冻或石蜡包埋。

将这些组织制成约4μm厚的切片,封片后再处理。

若样本是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

对于ICC,大部分细胞外基质及其他基质组分被去除,只剩下整个细胞来染色。

ICC 的来源可以是细胞悬液,来自患者或动物(如血涂片、拭子等),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组织培养细胞系。

2、什么是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

免疫组化定义: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花碱、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化(Immunohistonchemistry)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服务内容
(1)组织标本的固定和石蜡包埋(2)石蜡标本或冰冻标本的切片(3)常规或特殊病理切片染色
(4)组织/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5)图片拍照及图片分析、数据统计客户提供
组织或石蜡组织切片;细胞爬片;一抗我们提供
(1)免疫组化所需的试剂
(2)免疫组化结果(实物)
(3)实验结果图片
(4)完整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
服务内容
(1)组织标本的固定和石蜡包埋
(2)石蜡标本或冰冻标本的切片
(3)常规或特殊病理切片染色
(4)组织/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
(5)图片拍照及图片分析、数据统计
客户提供
组织或石蜡组织切片;
细胞爬片;
一抗
我们提供
(1)免疫组化所需的试剂
(2)免疫组化结果(实物)
(3)实验结果图片
(4)完整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引言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和技术。

免疫组化在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疾病的标志物。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其原理。

免疫组化的步骤免疫组化主要包括抗原修复、抗体染色和结果观察三个主要步骤。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组织样本中的抗原蛋白恢复成可检测的状态。

组织样本在经历固定处理后,抗原会发生变性和交联,导致其结构的改变,使其难以与抗体结合。

因此,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抗原修复,以使其恢复原有的抗原性。

抗原修复的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式:热原修复和酶解原修复。

热原修复使用高温和缓冲液对样本进行处理,恢复抗原的三维结构,使其可用于抗体的结合。

酶解原修复通过使用酶类,如胰蛋白酶、蛋白酶K等,降解组织样本中的蛋白质,使其中的抗原暴露于溶液中,便于抗体的结合。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取出已固定的组织样本,将其置于适当的缓冲液中。

2. 对于热原修复,将样本加热至适当的温度(通常为95-100摄氏度),保持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5-30分钟)。

3. 对于酶解原修复,将样本加入含有特定酶的缓冲液中,孵育一定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1小时)。

4. 护理样本:对于热原修复,将样本冷却至室温;对于酶解原修复,用PBS(磷酸盐缓冲液)或纯净水洗涤样本。

抗体染色抗体染色是免疫组化的核心步骤,通过与特定抗原结合,可以检测出组织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质。

该步骤涉及抗体的选择、检测系统的建立和染色方法的确定。

抗体选择抗体选择是免疫组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或临床需求,选择适当的一抗体和二抗体非常重要。

一抗体通常是针对目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二抗体通常是对一抗体偶联的辅助抗体,可以是标记有多种标签的抗体,如辣根过氧化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

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02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3摘要:免疫组化是一种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对特定蛋白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将免疫组化实验技术引入免疫学实验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对免疫组化技术的理解甚至掌握该技术。

本课程的设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值得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免疫组化;免疫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近年来,免疫学在病毒感染和肿瘤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

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征,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某些特定蛋白的定位、以及表达量的高低[2-4]。

本研究将应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肺组织和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布,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免疫细胞分布和功能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免疫学学科的兴趣。

1 免疫组化教学模式的实施1.1.实验目的通过学习免疫组化实验技术以及观察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分布,要求学生掌握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和步骤,理解免疫细胞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性。

该实验课程的设立将培养学生科研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并加深其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

1.2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设备:通风橱、摇床、4℃冰箱、奥林巴斯BX51正置显微镜。

实验材料:人肺癌切片、人肝癌切片、二甲苯、无水乙醇、CD163抗体(ab182422, abcam)、羊抗兔(ZJ2020-R, bioworlde)、DAB(ZLI-9017, 中杉金桥)、山羊血清(ZLI-9021, 中杉金桥)、中性树胶(ZLI-9555, 中杉金桥)。

1.3实验过程(1)教师讲述免疫组化的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每个步骤的优化条件。

(2)教师利用视频展示实际操作过程,提示学生每步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本次采用人类的肺癌组织和肝癌组织,进行CD163(M2型巨噬细胞标记)的染色,因此教师需要介绍巨噬细胞的背景。

免疫组化 空间蛋白组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 空间蛋白组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空间蛋白组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免疫组化和空间蛋白组学是两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免疫组化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对蛋白质位置和表达水平的检测与定量。

而空间蛋白组学则是一种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三维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技术。

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和空间蛋白组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结合方式,在应用前景、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两种技术的全面了解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免疫组化和空间蛋白组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然后,我们将探讨免疫组化和空间蛋白组学之间的结合,探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该结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免疫组化与空间蛋白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免疫组化与空间蛋白组学的结合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免疫组化和空间蛋白组学的基本原理及特点,探讨它们在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技术相互结合的优势和局限性,揭示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最终,我们将展望这种结合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希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2.正文2.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使用抗体来检测特定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原理,即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高度特异性。

在免疫组化中,首先需要选择与目标抗原结合的合适抗体,通常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被标记上荧光物质、酶或金颗粒等标记物,便于观察和定量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

检验科免疫组化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免疫组化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免疫组化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位置的方法。

在医学检验科中,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免疫组化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是免疫组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采用免疫荧光、酶标记、金标记或放射性标记等技术,将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通过染色或荧光的方式来显示其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染色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等。

二、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它通过对切片进行蛋白质抗原的恢复处理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法主要应用于病理学领域,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级。

三、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免疫荧光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诊断。

四、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法是一种在电镜下观察和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方法。

它通过在样品上标记抗体或抗原,然后利用电镜来观察并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免疫电镜法主要用于对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和观察,是研究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手段。

五、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是一种能够放大免疫染色信号并提高染色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包括多聚酶法、银增强法、酶蛋白复合物法等。

这些技术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免疫组化技术因其高度敏感、高特异性和定量分析的优势,成为了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免疫组化技术将在临床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免疫组化检测与分析的常见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免疫电镜法以及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

免疫组化名词解释

免疫组化名词解释

免疫组化名词解释
免疫组化的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是在分子水平上协助进行病理诊断的一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从而鉴定出某种化学物质或者某种特异性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形态、组织来源、分化程度以及组织亚型等情况。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帮助鉴别肿瘤的性质,判断肿瘤的原始细胞。

所以临床上经过普通或H1染色的病理检查后,如果不能判断所检测标本的性质,就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其复和物是不可见的。 为了使得反应复合物可见,必须将抗体加 以标记,并利用标记物同其他物质的反应 将阳性结果转换成可见的发光或 显色。多 年来,免疫组化工作者 经过不断探索,使
得免疫组化的示踪系统和显色系统不断
改进。
示踪系统
1941年COONS等用荧光素标 记抗体,检测肺炎双球菌在体内 的分布,开创了免疫荧光化学的 新篇章。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 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标 记上荧光素,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 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 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 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含有荧光素,利用显 微镜观察标本,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 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 定位。
PAP为(peroxidase antiperoxidase)的缩写。
其原理与酶桥法相似,都是借助桥抗体将酶连
接在与组织抗原结合的第一抗体上,所不同的
是PAP法是将游离酶和抗酶抗体在使用前先 制
成酶-抗酶抗体复合物(PAP复合物),在染色
过程中将酶桥法的步骤3,4合并为一,用PAP
复合物代替,即用第二抗体作桥,将PAP复合
一、直接法 原理:HRP标记在特异性抗体
(一抗)上,即形成 “ 抗原---抗体● HRP复合物”
直接法原理示意图
酶标一抗
抗原
组织抗原 第一抗体 过氧化物酶
步骤:一步完成 特点:方法简便、省时,专一
性强,非特异染色轻, 但敏感性差,一种标记 抗体只能检测一种抗原。
二、间接法 原理:HRP标记在第二抗体上,
物连接 在与组织抗原结合的第一抗体上。
PAP法
PAP复合物
二抗 一抗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五)、S-P法(LSAB):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素生物素蛋 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基质素(底物)混合液来测 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六)、EnvisionⅠ法(二步法):
原理:第二抗体上标记有多聚物酶(HRP or AP)复合物与第一抗体结合。二抗上的多聚物可 结合许多的HRP分子,使信号有显著提高,敏感 性较PAP法,ABC法高出几十倍,背景因多聚物葡 聚糖是人体内不存在,无非特异性干扰,尤其是 多聚物酶分子结合的第二抗体孵育时间短,该方 法更省时,简便。
免疫组织化学理论及技术
一、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是组织化学的一个分支即组 成部分,它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基本原理为 其特点,同时还具备组织化学的一般特征。是指 应用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附 一可见的标志物,在组织原位显示抗原成分的方 法。
肿瘤及各种疾病的病理学研究概括起来主要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3)、合适的抗体稀释度: 过高,过低均会导致阴性结果。 即用型抗体; 浓缩型。
4、减少or 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非特异性染色: 原因: 方法:
5、对照: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6、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 特异性染色与非特异性染色鉴别点:
①特异性反应产物常分布于特定的部位, 具有结构性。 ②在同一切片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结
ACTH, GH, PRL, LH, TSH 主要用于垂体腺瘤的功能分类。 降钙素(Calcitotin, CT): 甲状腺旁细胞(C细胞)分泌。
以上抗体及标记物主要的作用和意义:
Keratin+
Vimentin-
上皮性肿瘤
Keratin+ Viment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反应,结合形态学检查,对抗原作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现广泛应用的有酶免疫组化、免疫金银组化、免疫电镜技术等。

免疫组化的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LP 法)操作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如需抗原修复,可在此步后进行
2. 缓冲液洗3min/2 次。

3. 为了降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造成的非特异性背景染色, 将切片放在Hydrogen Peroxide Block 中孵育10-15 分钟。

4. 缓冲液洗5min/2 次。

5. 滴加Ultra V Block ,在室温下孵育5 分钟以封闭非特异性的背景染色。

(注:孵育不要超过10 分钟,否则会导致特异性染色降低。

如果一抗的稀释液中含有 5 -10% 正常羊血清,这一步可以省略。


6. 缓冲液洗5min/2 次。

7. 滴加一抗工作液37 ℃孵育1 -2 小时。

(具体孵育时间和温度由试验者最终决定)
8. 缓冲液洗5min/2 次。

9 .滴加Primary Antibody Enhancer( 增强子) , 在室温下孵育20 分钟。

10 .缓冲液洗5min/2 次。

11 .滴加HRP Polymer( 酶标二抗) ,在室温下孵育30 分钟。

(注:HRP Polymer 对光敏感,应避免不必要的光暴露并储存在不透明的小瓶中。


12 .缓冲液洗5min/2 次。

13 .向1ml DAB Plus Substrate ( 或AEC Plus Substrate) 中滴加1-2 滴DAB Plus Chromogen (或AEC Plus chromogen), 混匀后滴加到切片上,孵育3 -15 分钟。

(具体时间由染色深浅决定。


14 .自来水充分冲洗, 复染,脱水, 透明, 封片。

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冰冻切片4-8um ,室温放置30 分钟后,入4 ℃丙酮固定10分钟,PBS 洗,5分钟x3,用过氧化氢孵育5-10分钟,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判定和分析
从实验结果而言,免疫组化技术服务主要涉及抗体实验结果的描述与分析,图片的确定与选取,相关数据的提供,上述工作是免疫组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严格的实验设计,标准的实验操作,专业化的结果分析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这点对于形式为腹水,上清,培养液之类的抗体显得更为重要。

关于上述服务内容应该在实验开始前由双方明确,一般而言,客户方实验前应提出需要什么样的结果与分析,例如是简要还是详细的描述实验结果,需要实验数据否,图片的数量与规格等。

如果为双盲试验或有第三方参与,则事先申明。

免疫组化在临床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

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5%-10%的病例单靠H.E.
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

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准确率可达50%-75%。

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3)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4)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
(5)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6)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例如恶性间皮瘤,它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主要发生于浆膜腔,由于其形态学复杂,较易与其他肿瘤,尤其是肺癌及浆膜腔转移性腺癌相混淆。

近年来,由于新抗体的不断出现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对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新的认识。

早期应用的肿瘤标记物多为腺癌阳性表达,而间皮瘤阴性表
达,用“反证法”加以诊断,如CEA,Leu-M1,B72.3,Ber-EP4等。

新近出现的几种抗体多为间皮瘤的特异性抗体,即间皮瘤多为阳性表达,而腺癌多为阴性表达,在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此外,免疫组化在女性子宫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均有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