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原理》4学分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原理

医学免疫学原理

医学免疫学原理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外界抗原的反应和防御机制的一门学科。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复杂而精密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外界病原体的识别、消灭和记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免疫学的原理,包括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

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它存在于每个正常的人体中,并且没有前期接触所需的时间。

天然免疫主要由皮肤、黏膜、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清成分等组成。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最外层的组织,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可以阻止大多数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基本病原体进入身体。

巨噬细胞是一种噬菌细胞,它能够吞噬和消化入侵的病菌和病毒,同时还会对损伤的细胞有一定的清理作用。

NK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其重要作用是在初次遭遇病原体时与巨噬细胞协同作用以清除外来细胞。

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时,NK细胞可以识别和产生毒性及细胞因子攻击这些异常细胞。

血清成分主要包括补体、一些抗菌肽(如白血球介素-1、抗菌肽离子等)和IgA、IgG等抗体。

这些物质可以使细胞自毁或互相连在一起形成团块。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是身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主要由T细胞和B 细胞组成。

这种免疫是指在接触到抗原后,身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免疫细胞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攻击。

T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可以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T细胞(T辅助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免疫反应,可以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或激活巨噬细胞杀菌。

CD8+T细胞则会对感染的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从而清除感染源。

B细胞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攻击特定的抗原。

抗体是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可以结合到病菌表面的抗原,从而使病菌失去活性并由巨噬细胞吞噬。

B细胞在接触到抗原后,可以不断分裂产生大量的抗体,形成免疫记忆。

这个过程可以让身体对相应的抗原产生长期免疫。

免疫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在抗击外来病原体的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组织进行保护,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是一些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

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

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

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异常的科学,而中医免疫学是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领域。

中医免疫学关注于维护人体的免疫平衡,强调预防和调节免疫功能,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本文将探讨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

一、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作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免疫学认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免疫学借鉴了中医阴阳平衡理论。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描述。

在免疫学中,中医认为免疫力的增强与阴阳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3. 气血理论:中医免疫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免疫学认为,外界的病因可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调节免疫功能。

二、中医免疫学的调节方法1. 饮食调节:中医免疫学强调饮食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合理调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中药,以增强免疫力。

2. 草药调理:中药在中医免疫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免疫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或经络,刺激人体的自身调节机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4. 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中医免疫学中常用的调节方法。

通过按摩或推拿,刺激经络,调和气血,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5. 气功调养:中医免疫学强调以调整呼吸为核心的气功调养方法。

通过练习气功,调节呼吸,增强气血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中医免疫学的应用领域1. 预防疾病:中医免疫学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2. 免疫调节:中医免疫学可以帮助调节免疫功能的异常,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讲授、案例、任务驱动
药事管理与法规
40(2)
多媒体教室、药学实训中心
案例、项目
天然药物化学
72(4)
多媒体教室、药学实训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
天然药物学
72(4)
多媒体教室、药学实训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
临床疾病概要
72(4)
教室、药学实训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
疾病学基础
108(6)
教室、药学实训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
(4)熟悉国家关于药物的生产标准、质量控制、药品营销等方面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5)具有执业药师考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6)具有药学专业所需要的英语阅读、会话能力;
(7)具有药学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医院药学方向:
★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在乡镇卫生院能开展常用药物的指导和宣教工作;
英语应用能力
人文素质
高等数学
岗位能力学习领域
人体解剖学
医院药学岗位
药物制剂岗位
药品营销岗位
生理学
疾病学基础
药用基础化学
生物化学
中医药学概论(含中药炮制)
岗位能力学习领域
天然药物学(含中药鉴定)
医院药学岗位
药物制剂岗位
药品营销岗位
药物化学
药理学(含临床药理)
天然药物化学
药剂学
药物分析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临床疾病概要
职业范围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生产
物料控制、工艺控制与改进、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炮制、设备操作与维护、制粒、压片、胶囊灌装、技术档案管理
药品检验
物料分析检验、药物生产中间品的分析、检验、药物制剂分析检验、药物生产环节质控专业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代码:1809932学时:32学分:2授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基本内容:《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免疫学概述、免疫系统、细胞因子、抗原、抗体、补体系统、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免疫调节、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临床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动物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学习和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理学功能;熟悉免疫系统应答及其调节机制;了解免疫系统异常的病理学反应,以及免疫学检测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式教材:教学用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储以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参考书:免疫生物学(第5版)Charles A.Janeway(作者),钱旻、马瑞(译者),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免疫学杂志:中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ANNUAL REVIEW IMMUNOLOGY。

理论课:多媒体辅助授课。

成绩评定: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免疫学概述教学内容:1.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功能2.免疫学发展简史要求:掌握:免疫与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了解:免疫学发展重要时期及其特点、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学时:2.0第二章免疫系统教学内容: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器官及其生物学功能3.免疫细胞的种类、表面标志、亚群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4.细胞因子总论、细胞因子种类及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临床应用要求: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免疫器官及其生物学功能;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布、表面标志、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疾病的治疗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疾病的治疗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疾病的治疗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它主要探究机体在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时的防御反应及其调节机理。

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中,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识别和消除外来的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免疫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白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将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1.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诱导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来保护机体。

其中,免疫系统中的抗原递呈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其抗原片段展示给其他免疫细胞,激活免疫反应。

2. 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免疫系统中的不同细胞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

其中,T细胞和B细胞起着核心作用。

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而B细胞则分泌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这些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实现协同作用,形成高效的免疫应答。

第二部分:免疫疾病的治疗免疫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

治疗免疫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为了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皮质类固醇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疾病症状。

2.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免疫调节剂可以平衡免疫系统功能,调节异常的免疫应答。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改善疾病的发展。

例如,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 免疫细胞治疗近年来,免疫细胞治疗成为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这种治疗方法利用修饰后的免疫细胞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或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例如,CAR-T细胞疗法已经取得了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巨大成功。

4. 疫苗预防疫苗是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0030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 no logy )学分:2.5学分总学时:45学时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使用教材:1. 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高劲松、吴高莉.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参考教材:1. 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 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 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一一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

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

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

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

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 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免疫学概论①掌握:免疫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②熟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③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2)免疫分子与抗原分子①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和抗原的种类。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体以及维持身体健康的科学领域。

它探索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机体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基础。

本文将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免疫应答的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免疫学基本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身免疫和特异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而特异免疫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等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

自身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结果,使其攻击和破坏正常的组织。

这种免疫反应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特异免疫是通过免疫细胞和分子介导的免疫反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它们能够摄取和分解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则是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而B淋巴细胞则能够产生抗体,并通过抗体中和病原体。

此外,免疫系统中还有多种浸润细胞、间质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它们共同协调和调节免疫反应过程,起到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保障作用。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过程。

免疫应答从病原体的侵入开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各类病原体的共同反应。

在病原体侵入后,机体的炎症反应被激活,导致病变组织的充血和水肿。

此外,吞噬细胞也会被吸引至侵入部位,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这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目的是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侵入。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病原体的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激活相应的免疫细胞和分子。

T淋巴细胞通过其受体与抗原结合,同时被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激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iple of Immunobiology (4 Credits) & Discussion (2 Credits)Course Director:Dr. Bing Su ()Monday 10:00-11:40,Wednesday 10:00-11:40, Location: Room 205, Middle Hal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Hang DistrictTuesday 16:00-17:40 (Discussion), Location: Room 205, Middle Hal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Hang DistrictTextbook: ImmunoBiology, by Kenneth Murphy (Janeway’s ImmunoBiology), Garland Science; 8th Edition (July 25, 2011)This course is the half year course which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immunobiology. It will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and its function in human epidemics, immunological diseases, inflammation and tumor.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to elucidate these key principles of immunology, but also to discuss its history of discovery and some major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immunology to the other sub disciplines of life sc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the students who majors in life science or medical science, but is also good for the students who major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ho want to pick up some basic knowledge in immunology.Exams: There're two exams for this course. Each one will count for 50% of the final score.InstructorsBing Su (苏冰), , , Ph.D. Profess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ImmunologyHuji Xu (徐沪济), , , M.D. & Ph.D.,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ssociated Changzheng HospitalBiao Zheng (郑彪), , Ph.D. Professor,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engfeng Huang(黄盛丰), , Ph.D. Professor,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jie Chen (陈广洁), , Ph.D. Profess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ImmunologyChen Dong (董晨), , , Ph.D.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verseas Guest LecturersYuan Zhuang (庄原), , Ph.D. Professor,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Yang Liu (刘阳), , Ph.D. Center for Cancer and Immunology Research, 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Pan Zheng (郑盼), , M.D. & Ph.D. Center for Cancer and Immunology Research, 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Yinon Ben-Neriah, , M.D. & Ph.D., Lautenberg Center for Immunology, Hebrew University-Hadassah Medical School, Jerusalem 91120, Israel.Florent Ginhoux,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Laurent Rénia,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Lai Guan Ng, , Ph.D.,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IntroductionFeb.26 Course Introduction and Requirements (Bing Su)Feb.27 Discussion (Bing Su)Feb.28 Introduction to the Immune System (Bing Su) (Chapter 1)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and InflammationMar.5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PRRs: TLR (Yinon Ben-Neriah)(Chapter 2)Mar.6 Discussion (Yinon Ben-Neriah)Mar.7 Inflammation, infection and acute phase responses (Yinon Ben-Neriah)(Chapter 2) Development of LymphocytesMar.12 Immunoglobulin, Gene Structure of BCR and Rearrangement (Yuan Zhuang)(Chapter 4) Mar.13 Discussion (Yuan Zhuang)Mar.14 V(D)J Recombination and Early Stage B Cell Development (Yuan Zhuang)(Chapter 4,8) Mar.19 Thymus and T Cell Development (Yuan Zhuang) (Chapter 8)Adaptive Immune Receptor and Antigen RecognitionMar.26 Immunological Function of monocyte, macropahge and DC(1) (Florent Ginhoux) (Chapter 3)Mar.27 Discussion (Florent Ginhoux)Mar.28 Immunological Function of monocyte, macropahge and DC(2) (Florent Ginhoux) Apr.2 Molecular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Ig, T Cell Receptor and Antigen Recognition (Bing Su)(Chapter 3,4)Apr.3 Discussion (Bing Su)Apr.4 BCR and TCR Signal Transduction (Bing Su)(Chapter 6,7)Gen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Apr.9 T 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hen Dong)(Chapter 9)Apr.10 Discussion (Chen Dong)Apr.11 Effector T cells, Transcriptional factors, Cytokin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Chen Dong)(Chapter 9)Apr.16 Mid ExamApr.23 MHC I Molecule and MHC II Molecule Antigen Presentation (Yang Liu, Pan Zheng)10:00-11:40Apr.28 Immunodeficiency (Yang Liu, Pan Zheng) (Chapter 12, 15) 10:00-11:40Gen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May.2 B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and Germinal Center Response (Biao Zheng)(Chapter 1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ate Immunity and Adaptive Immunity, Immunological MemoryMay.7 Immune Evolution (Shengfeng Huang) (Chapter 16)May.8 Discussion (Shengfeng Huang)May.14Vaccine (Laurent Rénia) (Chapter 16)May.15 Discussion (Laurent Rénia)May.16 Vaccine related (Laurent Rénia)May.21 The induction of the Adaptive Immunity by Innate Immune Response (Lai Guan Ng) (Chapter 8)May.22 Discussion (Lai Guan Ng)May.23 Immune Memory (Lai Guan Ng) (Chapter 8)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May.28 Mucosal Immunity (Lai Guan Ng)May.29 Discussion (Lai Guan Ng)May.30 Immune Response to Infection (virus, fungi, bacteria) (Lai Guan Ng) (Chapter 11) Jun.4 Tumor Immunology (Guangjie Chen)(Chapter 13)Jun.5 Discussion(Guangjie Chen)Jun.6 Transplant Immunology (Guangjie Chen)(Chapter 13)Jun.11 Autoimmune Diseases (SLE、RA、Diabetes etc.) (Xu Huji) (Chapter 13)Jun.12 Discussion (Xu Huji)Jun.19 Final ex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