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杆。

在道德观念中,包括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信念。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高低,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感受和感情体验,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对道德的赞赏和反感的体现,它使人们能够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的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和稳定性,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坚守道德原则。

第三,道德意志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和意愿。

它是人们对道德标准的认同和追求的主动体现,也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持道德原则的决心和毅力。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的坚定与否,关系到他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品德。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是人们根据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它是人们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高低。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素质。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坚定正确的道德意志,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才能真正拥有高尚的品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道德行为规范的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一、道德品德包括哪些内容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8、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四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9、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

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

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

虽然相关政府和宗教权威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制定了道德标准,但以下文章对所有生活准则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做错事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方法。

)二、道德高尚之人具有的7种品质1 -他们富有同情心:道德高尚的人情商也高。

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事物,包括所有的直接和间接涉众。

他们首先努力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被理解。

他们有很强的观察、聆听和分析技巧,能深切了解事物的本质。

1.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

品德的心理结
构包括:
1.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一个人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准则。

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可以来源
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

道德信念是一个人对不同行为之间的价值取向
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和信仰的基础。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一个人认识
和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评价和调整。

3.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个人的感受、情感和意志。

个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他的行
为和决策,从而影响他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主观因素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正义、公正、诚实、宽容等道德范畴的漠视与认
同程度。

道德观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被提醒和强调,从而使个体能够在道德行为中持续对于有问题的行为进行自我修正和
完善。

5.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
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成长、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其道德品质亦在此中得到塑造和培养。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指一个人行为的表现、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品德的心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在品德的形成中,自我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品德高尚还是低下的关键因素。

2.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包括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3. 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指一个人对宗教、信仰、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的看法和信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会影响其品德的表现,如诚实、正义、勇气等。

4. 反射行为:反射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反应和表现,是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反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射行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信念系统和
反射行为等方面,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和评价。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等。

2. 教育内容: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等。

教育内容应该既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也有与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特点相关的道德问题。

3. 教育方法:品德教育的方法包括模范示范、情感体验、道德讨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实践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教育评价:品德教育的评价应该全面、综合和多元化。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道德表现、道德观念的形成情况、道德判断和行为的能力等。

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指导和改进品德教育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简述品德的心里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里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里结构摘要:1.品德心理结构的定义与重要性2.品德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3.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4.提升品德心理结构的方法与策略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品德心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还决定着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品德心理结构呢?它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揭开这些谜团。

品德心理结构,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行方面的心理特质。

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首先,道德观念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基础。

它是我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是我们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

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道德观念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

其次,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在我们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程度,以及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内心挣扎。

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产生共鸣,激发我们行善积德的内在动力。

接下来,道德行为是品德心理结构的直接表现。

它包括我们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以及我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自律,使我们能够将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付诸实践。

最后,道德意志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保障。

它体现了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道德底线的决心和毅力。

道德意志的培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心理结构。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具备高尚品德。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品德心理结构呢?以下几点方法或许可以给您带来启示:1.增强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党的理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道德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2.培养道德情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培养自己的道德敏感度和同理心。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1.人本主义认为人格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强调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移情性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违法行为的抑制具有 重要作用。
三、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提问:(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 两个孩子中,哪一个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
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
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 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 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 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会发 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 了一大块墨水渍。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 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 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 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2.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 生,在夜间值完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 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 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 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 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 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 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品德是指个体内部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言行举止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心理结构为例,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

一、个体核心信念个体核心信念是个体内部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对世界和自我的价值观和认知的总结和归纳。

一个人的核心信念会直接影响其品德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诚实正直」,他会将诚实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这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会说谎、不会欺骗,而是坚持真诚和正直的原则。

他会积极倡导透明和诚实,并且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人。

二、道德自我道德自我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它指个体对于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自我要求和评价。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道德自我较强,他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且对自己要求较高。

他会主动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且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自我意识的强大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保持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和道德关联情感和道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道德行为和品质。

对于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会激发个体内部的正能量,进而促使其做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人心怀慈悲和善良的情感,他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主动伸出援手。

他的情感使得他对于他人的痛苦有更深的共鸣,激发他关爱他人的行为。

四、自我控制和道德行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内部的意志和决心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要求。

自我控制对于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冲动和欲望,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他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冷静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在行为上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品德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强调。

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行为准则,品德对于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品德的结构,分析品德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以期对培养良好的品德有所助益。

2. 品德的内涵品德指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方面的表现。

它不仅涵盖了一个人身体上的行为,还包括了他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

2.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和认识。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道德规范来辨别和行动。

2.2 品质特点品德中的品质特点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

诚实、正直、勤劳、宽容、善良等都是良好品质的常见表现。

这些品质特点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品德的构成要素品德的构成要素反映了品德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表现决定,而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

3.1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的重要体现。

它包括了一个人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行为表现。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都是良好品德的体现。

3.2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品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个人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理性地处理问题和冲突。

同时,自我管理也涉及到自我约束和规划,帮助个体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3.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人的品德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并能够付诸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3.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品德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的与他人的交往和相处方式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素养。

善于与人沟通、关心他人、积极协作等都是良好品德的表现。

4.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1.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结构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到评价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的品德结构包括多个方面,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人到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要求。

一、思想层面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等基本价值判断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应该包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义公平等基本原则。

2. 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及其存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看法。

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自己。

3.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不同事物所赋予的价值判断。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意义,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二、行为层面1. 诚信诚信是指一个人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可靠、守信用的态度和行为。

一个人的诚信可以帮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自律和自我约束。

2.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自身的情商和智商。

3. 自律自律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和管理。

良好的自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盲目跟风或者无节制地追求某些东西。

三、社会层面1. 公民责任感公民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良好的公民责任感可以促使个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度是指一个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程度。

良好的社会参与度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让个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品德结构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社会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

品德结构要素

品德结构要素

品德结构要素一、引言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内心素质和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结构要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品德的结构要素。

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识和反思。

在品德结构中,自我意识是起到基础性作用的一个要素。

只有具备自我意识,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三、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个体对善恶、对人际关系、对社会秩序的认识和判断。

它是品德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决定了个体在道德选择上的取向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使个体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正义和善良。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引导。

四、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它包括对善行的赞美和认可,对恶行的责备和反感。

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个体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中,能够增强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道德情感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行为。

它是品德结构的最终表现和体现。

道德行为体现了个体的道德素养和品格,是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从小抓起,通过教育和榜样的示范,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准则。

六、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程度和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品德结构的一项重要要素,决定了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

具备责任意识的个体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念和价值观。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简而言之,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指的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这包括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问题的辨识和判断。

通过道德认知,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它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动力。

当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会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如满足感、自豪感等;而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时,则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如内疚感、羞耻感等。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更加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性和决断力。

它要求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道德意志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品德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它是衡量个体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道德行为包括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各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这些行为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品德水平,也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多维度概念。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完整结构。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高中教资科二7-1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思维导图

高中教资科二7-1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思维导图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内涵
概念道德品质
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品德个体
道德社会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认识
核心部分
基础
道德情感
内心体验
内部动力
表现形式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直觉感知
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外部标志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无道德阶段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
可逆阶段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好孩子”取向阶段
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知法懂法
后习俗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四部分及其具体内容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四部分及其具体内容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四部分及其具体内容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素质和行为表现,包括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其心理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认知是指一个人的知觉、思维和记忆能力,这决定了他对外界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具体内容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观念和个人价值观。

道德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正确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决定了个人对道德行为的态度和看法,还决定了个人在道德问题上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拥有良好道德认知能力的人,在面对困境时会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抉择。

道德观念是个人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

这些观念一般基于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包括人权、公正、责任、尊重等。

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是指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所形成的一套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形成品德和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拥有清晰和正确的个人价值观,能够使人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勇敢和坚韧。

情感是指个人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体验。

这些体验能够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决策过程和道德行为。

情感包括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两种。

正面情感包括喜悦、关怀、同情和爱等,能够激发人们的良好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实现。

负面情感包括愤怒、不满和愧疚等,能够提醒人们在道德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催促人们改正错误。

意志是指个人的行动力和决策能力,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坚定自己的道德信仰并付诸实践。

意志包括意志胜利、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

意志胜利指个人在面对压力、诱惑和困难时,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保持良好行为。

自我控制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和纪律性,能够有效防止一些冲动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决策能力指个人对不同选择的衡量和决策能力,需要基于道德信仰和个人价值观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行为是指个人在生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意图。

品德行为包括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和勤奋努力等方面。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品德结构,指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英国的麦独孤在近代心理学中较早论述的。

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

见于不同学派提出的各种人格结构理论。

知识拓展:
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指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首先是道德认识。

这是指个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在认识方面,品德包括了对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认识。

这种认识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得到提高和加强。

其次是道德情感。

这里指个人对道德规范的情感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对行为的正面反应,例如内疚和荣誉感,也可以是对行为的消极反应,例如愧疚和羞耻。

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加强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体验。

最后是道德行为。

这是指个人在实践中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终体现。

品德好的人在行为上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勇敢、宽容和慷慨等。

而品德差的人则可能表现出骄傲、虚伪、懒惰和自私等不良的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是一个完整的品德体系。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品德人。

- 1 -。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一个人的品德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和塑造。

品德的结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四个要素,分别是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品德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

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培养道德信念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

只有在正确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二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积极的价值,能够激励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和决心。

在培养道德情感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关注社会公正、关心他人利益、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等道德情感。

只有在具有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真正的道德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道德知识道德知识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三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力。

道德知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等途径进行。

在培养道德知识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学习道德规范、了解社会风俗、认识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中的最终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行动和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品德好坏的最终标准。

在培养道德行为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其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只有在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①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做出评价;②从依据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标准逐渐转向对行为动机的分析;③从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分析自己的行为;④从片面的评价到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3)道德信念的产生学生不仅要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不仅要能运用规范进行是非善恶的评价,而且还要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便是道德信念。

3、道德认识的培养途径( 1)讨论法。

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评介能力的发展( 2)自主管理的组织活动。

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3)道德氛围。

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4)讲授(二)道德情感1、概念: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2、道德情感的特征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随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1)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于道德认识的前后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情感。

( 2)情境性:人们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制约作用。

( 3)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产生同样或类事的情感,这种以情动情的方式就叫做感染性。

3、道德情感的培养( 1)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行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

(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扩大学生的间接道德经验和情感体验。

( 3)结合道德认识,达到情理交融,逐渐理解道德现象的实质,使道德情感成为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具有激励作用的动力因素。

( 4)注意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 5)移情或通情能力的培养。

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无意识情绪体验。

(P35)(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表现为人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理智的权衡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动机冲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对符合道德规范的动机,自觉地、坚决果断地付诸行动;对不符合规范的动机则自觉地、果断地抑制,表现为坚强的自制力。

(四)道德行为1、概念: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人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

2、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而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稳定的联系。

一般来说,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都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但有时由于学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就会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现象。

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 ,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关键因素。

道德行为的训练,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使道德行为方式变得容易实现,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而且还能够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为了能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只有以顽强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算达到道德意志的最高境界。

3、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结合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影响。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辅导的目的。

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设法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良好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

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

惩罚是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由于负强化和惩罚效果不够稳,而且可能带来一些负作用,所以在辅导中多采用正强化。

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分解目标,逐步实施,制订规则,加强监督,及时反馈强化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的早期研究(P16)皮亚杰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法即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现象,设计编制一定包含德道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从中查明儿童的道德观念。

基本思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看作是一种蕴涵关系,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他律到自律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丄(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23)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1)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P39)班杜拉通过实验和理论总结后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

三、作业:设计主题班会方案(一)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次主题班会方案,第五周进行交流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