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剩余价值产生与分配的理论,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阶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劳动者用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自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即劳动者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雇佣劳动和工资的差额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内涵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并且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也是造成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剥削现象和阶级矛盾,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不同经济体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生产和投资波动的根本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还为探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国内学者多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国内经济学家梅宏在《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逻辑》一书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一种新解释,认为剩余价值是一种经济关系而非具体的商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林尧也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解读。
国外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解释和批判。
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奥尔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加利福尼亚理论,并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
专题五:剩余价值理论
有三个部分!
劳动力的价 值?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你知道你自己的价值有多大吗? 智联招聘的薪酬满意度调查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生产率是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差别和价值 规律在市场上的作用会引起工资的差异。
m m v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 新创造价值=
c+v+m
社会总产值
v+m c+v
国民收入
预付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 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4
0
2
8
4
10 m' =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4小时
=150%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没有重大产品创新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建立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上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 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 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 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一、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二、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三、 借贷资本和利息 四、 地租
一、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成本价格与利润 (1)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W=C+V+m C+v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K)
(2)利润 利润:在观念上当作预付总资本的
产物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 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 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W=C+V+M=K+M=K+P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P’)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 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 第一,两者在量上不同。 第二,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 垄断。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 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谢 谢!
零售价=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
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 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是从事货币资本的借贷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
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 平均利润率计算和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4、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
1 马克思揭示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实质并未发 生变 .
化
2 在 收人分配领 域发生的重大调整 . 在二次大 战后 , 由于社会 主义 国家的相继出现 , 内工 国 人运动 的发展 , 以及为维护资本主义 的稳定 发展 , 资本 主义 国家实行 了国民收入 的再 分配政 策和社 会福 利政 策 , 一 在 定程度上缓和 了社会 阶级矛 盾。国家以社会利益代表者 的 身份一方面实现税 收制度 的改革 , 开征 累进 制 的个 人所得
到调整 , 即剩余价值 的分配主体 多元化 , 然而 , 这并没有 改 变资本主 义 的 内在 矛盾性 。进入 2 世 纪 , 1 马克思 的剩
余 价值 理论对 当代社会 的分配制度 仍有其说 服力和生命力。
关键 词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主 义社会 变化 ; 当代意义 中图分 类号 :12 7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马 克 思 的 剩 余 价 值 分 配理 论 新 探
王 琴
( 汉工 业 学院 思政课 部 , 北 武 汉 4 02 ) 武 湖 303
摘 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 社会 生产方 式来揭 示资本 主 义社会 分 配的本 质一 资本对 劳动 的剥 削 关 系。
自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资本主 义国 家政 治、 经济 、 社会 等领域发 生 了深刻的变化 , 资本 主义的 生产 关 系因此 也得
力 的无 限增 长和社会 有效 消 费需求有 限增 长 的矛 盾 , 一 这
义分配关系性质的劳动 券或 劳动 证书 ” 。马 克思在批 判 资 本 主义制度 剥削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在无 产 阶级夺取 政权 提 后, 设想 的未来社会的一种公平 、 理想 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指将社会总收入分配给不同的居民群体或经济单位的过程。
它涉及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收入分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将部分生产者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而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相对较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二、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收入分配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资本对GDP的增加量,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对GDP的增加量。
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资本家的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相反,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相对较低。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教育、技能和知识等人力资本对他们获取收入的贡献至关重要。
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而较低的人力资本则意味着较低的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也体现了收入分配与个体努力和能力之间的关联。
结论收入分配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收入分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制度安排、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以及政府干预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方式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一定的交换价值,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意义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导致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使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获取利润等。
二是剩余价值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工人,用于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
五、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只适用于商品生产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尽管剩余价值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依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平等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不仅仅是对一个经济概念的认识,更是对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思考与探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合计 240c+60v 60 360
60 360 0
16
2、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和 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 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 润总额与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 额是一致的
☆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不 一致;从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 与价值总额也是一致的
• 难点: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重新分配
的过程。 2.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3. 如何理解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和获利问题 4.什么是虚拟资本?如何认识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 5.如何理解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注意,这一节实际上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转化: • ①c+v K;②m p;③m′ p′ • ④p ;p ⑤p′ ⑥p价 值 生产价格
(一)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W=C+V+m
W=K+m
(1)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 C+V+M (2)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 C+V
6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V转化为成本价格后,必然使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
2
3
流动 资本
可变 剩 资本 余
价 值
4=1-2 5
6
商品 价值
平均 平均 生产 利润 利润 价格 率
7=3+4 8=
+5=6 Σ6/ Σ
1+5
9 =8× (1+ 5)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理论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基石。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我们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关心的并非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其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用于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使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然而,这种方法受到工人身体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
这样,工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剩余价值的增加。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9第八、九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理论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劳动成为商品 资本的原始积累 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案:D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 济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 人 C 劳动能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 D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 必须有成熟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
3、划分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 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雇佣工人的剩 余劳动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 (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 供了科学依据。 剥削率——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 间的比率。它反映的是可变资本的增殖程 度,表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又 称剥削率。 表示方法: m’=m/v; 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从资本总公式G-W-G+△G来看,它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买进商品(GW),这时的商品,其价值是G;第二阶 段卖出商品( W-G+△G ) ,这时的商 品,其价值则应该是G+△G。可见,第二 阶段卖出的商品与第一阶段的商品是不 一样的。
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应该改写 为G-W…W’-G’。由于G’>G,所以W’>W,从W到 W’,发生了增殖,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应 该是在W…W’(把一种商品变成另一种商 品)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如果说,这个过程存在,那么,资本 总公式的矛盾也就得到了解决。因为G-W 和W’-G’这两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 因此,要解决矛盾就要能够进行生产。 而要进行生产,又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 化为资本的前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专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产的前提 (劳动⼒成为商品)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 是指⼈的劳动能⼒,是⼈的体⼒和脑⼒的总和。
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劳动者是⾃由⼈,能够把⾃已的劳动⼒当做⾃已的商品来⽀配;第⼆.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由得⼀⽆所有,没有任何实现⾃已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v 更⼤m(剩余价值)⼯作⽇12⼩时,必要劳动时间1-6⼩时,剩余劳动时间6-12⼩时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1.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G--W P A P W m' (三)增加剩余价值⽣产的基本⽅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作⽇,从⽽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在⼯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相对剩余价值⽣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产率的提⾼。
(四)剩余价值被⽣产出来后,资本主义⽣产就⼀劳永逸了吗?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第六讲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从而在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全貌。
【教学重点】1、平均利润的产生2、生产价格的产生掩盖了剥削的本质3、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教学难点】1、平均利润是如何产生2、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要了解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首先要了解成本价格的概念,了解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
根据前面几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只是它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因此,c+v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为剩余价值。
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就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说,成本价格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资本家赚钱还是赔本的界限;②它是资本家竞争的基础。
不仅如此,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而且看作是由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因为预付总资本虽然只是部分地加入了生产成本,但却全部参加了生产过程。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反映的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及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及他们之间的矛盾。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反映了资本家一步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商品的价值W=c+v+m,当资本家把(c+v)看成生产成本或生产价格(K)时,商品价值表现为W=K+m,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这样就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成本价格的出现就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上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商品价值表现为W=K+p,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相应的利润率(p'=m\c+m)小于剩余价值率(m'=m\v),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看似矛盾,但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平均利润的形成会发现: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各个部门间存在利润率的差别,资本就会在各个部门间转移,必然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样的资本转移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要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才停止,这样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生来源,但利润量与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就只和资本量有关,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不是W=K+m,而是W=K+p—,这样价值规律就不是直接通过价值其作用了,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工人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通过 劳动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并创造出超过自身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在产业工人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人的议价能力,工人 的工资水平通常由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决定。
产业工人的工资通常以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支付,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工人的工资都只能获得 其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资本流通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流通,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流通形式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无偿占有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货币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现代 企业制度。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 封建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活资料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03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
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剩 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但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 的设想,但未揭示剩余价值的本 质。
通过货币的流通,商品被销售出去,实现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利润与剩余价值又有质的差异,剩 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 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8
四、利润率及其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p117)
1、利润率(p117) 由于利润被看作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所以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 Pˊ来表示。 (p117) Pˊ = P/G =m/G
16
B 、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与部门利润率的关系: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部门利润 率与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成反向变动关系,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越高,部门利润率越低。
17
(3)资本周转速度(p118)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1年中资本周转的 次数越多,特别是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 的年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年 利润率就越高。
14
(1)剩余价值率(p118) 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 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向变动 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
15
(2)资本有机构成(p118) A 、单个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单个企业 利润率的关系: 单个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表示技术 水平越先进,单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则利润率越高,所以单个企业资本有机构 成与单个企业利润率成正向变动关系。
33
工业 生产 部门 食品 工业
不变 资本 70
可 变 资 本 30
剩余 剩余 价值 价值 率(%) 100 30
商 部门 平均利 品 利润 润率 价 率(%) (%) 值 130 30
纺织 工业
机械 工业 合计
80
90 240
20
10 60
100
100
20
10 60
120
110 360
20
10
假定资本流动过程中,剩余价值总量不变。
12
某资本家新办一个企业,用20万建造厂房, 又用20万购买机器、设备,每年厂房机器设备 损耗10万,资本家购买1年内全部消耗完毕的 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20万,雇用工人1 年工资10万,年产品的总价值为60万,流动 资本1年周转1次,求: 1、成本价格 2、利润率 3、剩余价值率
13
3、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p118)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 的节省状况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价格。
36
工业生产 部门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 合计
不变 资本 70 80 90 240
剩余 部门 平均 可变 剩余 商品 价值 利润 利润 资本 价值 价值 率(%) 率(%) 率(%) 30 20 10 60 100 100 100 30 20 10 60 130 120 110 360 30 20 10 20 20 20
5
利润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当不把剩余价值 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 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 转化为利润,利润用P表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 润只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p117)
6
三、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1、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利 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1
生产价格的计算:
工业 生产 部门 不变 资本 可变 资本 剩余 价值 率(%)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平均利 部门平 部门生 润率 均利润 产价格 (%)
食品 工业
纺织 工业 机械 工业
70
80 90
30
20 10
100
100 100
30
20 10
130
120 110
20
20 20
20
20 20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
80
90
20
10
100
100
20
10
120
110
20
10
25
二、存在差异的部门利润率会被平均化 如果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和信息是充分 的,则存在差异的部门利润率一定会被平均 化。(p119)
26
资本家总是力求得到更高的利润率,如果 部门之间存在利润率的差异,资本会从利润 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原先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 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 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 资本撤出,商品会供不应求,利润率也就相 应上升,最终部门之间会形成大体相当的利 润率。 (p119)
合计
240
60
60
360
42
2、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创造的商品价值与 生产价格的关系(p120)
工业 生产 部门
食品 工业 纺织 工业 机械 工业 合计 不变 资本 可变 资本
剩余 价值 率(%)
100 100 100
商品 价值
部门生 平均利 部门平 部门生 产价格 润率 均利润 产价格 与价值 (%) 的差额 20 20 20 20 20 20 120 120
20
20
20
20
120
120
-10
0
机械 工业 合计
90 240
10 60
100
110 360
20
20 60
120 360
10
44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如机器制造业), 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如食品工业),其产品的生产价 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 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如纺织工业), 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相等。(p120)
利润 率(%) 30 20 10
29
食品工业(70c+30v) 机械工业(90c+10v) 有机构成低 有机构成高 利润率高 利润率低 资本转移 生产迅速扩大 供 过 于 求 价 格 下 降 利润率下降 生 产 缩 减 供 不 应 求 价 格 上 升 利润率提高
平 均 利 润 率
30
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源于部门之间的竞争 1、部门之间竞争的目标 部门之间竞争的目标是追求高额利润,争 夺有利的投资场所。(p119) 2、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 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
20
4、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p117)
(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 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 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不同比率。
21
的关系,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 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在量上不相 等,剩余价值率总是大于利润率。
9
2、年利润率(p117) 考虑到资本周转,我们把Pˊ称为利润率,是 一个生产周期的利润率,与此相对应还存在 年利润率,用Pˊ来表示,年利润率是年利润 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10
Pˊ= P/G =M/G
= (m· n)/ G = n· (m/G) = n· Pˊ
11
某企业投资100万经营生产,其中80万建筑 厂房、购买机器和工具等,使用期为10年, 10万元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10万元 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流动资本 年周转5次。 求:利润率和年利润率。
部门 利润 (平 均)
假定不考虑各部门预付资本数额的变化
37
特别注意: (1)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 利润都被称为平均利润,但是可能各部门获得 的平均利润量并不相等,因为即使平均利润率 是相同的,各部门预付资本量可能会不等。
部门平均利润=本部门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8
(2)部门都能获得平均利润,并不意 味着部门内的每个企业都能获得平均利润。 一个部门内部的企业会展开激烈竞争,会 出现优胜劣汰,有的亏损,有的能获得平 均利润,有的能获得超额利润。
39
七、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实质 (p121)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全社会的 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通过竞争重新 分割的过程。
40
八、生产价格的形成及生产价格理论
1、生产价格的定义及其计算(p120) 当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每个部门都只能获得 平均利润,商品的销售价格就以成本价格加上 平均利润为基础。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 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46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图示):
商 品 价 值 生 产 价 格
= =
成本 价格
+ +
剩余 价值 利润
剩余 价值 率(%) 100 100 100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利润 率(%)
假定3个部门预付资本相等,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中 会全部被转移到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去,且不考虑资本周转。
24
工业生产 不变 部门 资本 食品工业 70
可变 资本 30
剩余价 剩余 值率(%) 价值 100 30
商品 利润 价值 率(%) 130 30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表示着不同
22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 和生产价格理论 一、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会存在差异 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 度、剩余价值率等的不一样,会存在利润率 的差异。
23
工业生产 部门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
不变资本 70 80 90
可变 资本 30 20 10
2
第一节 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理论
一、成本价格(p115) 成本价格其实就是生产成本,是资本家 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 资本的总和,用字母k表示。
3
成本价格K=所费资本 ≠所用资本=预付资本
4
二、利润概念的形成(p117) 一个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构成是: W=c+v+m=k+m,当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被归结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 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 加额,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不仅是作 为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而且还表现为 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