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哈姆雷特》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哈姆雷特》是悲剧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

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意在解释封建王权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

《哈姆雷特》不仅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很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该作品成为舞台上的经典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选取朱生豪和卞之琳先生的译文作为对比,结合自己的见解,对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剧作提供参考。

一、剧情及主旨形象《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601年完成的一部悲剧作品,至今仍是经典的世界名著之一。

作品主要描述的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各种冲突和斗争。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时候家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和变故,即父亲突然暴死,叔父克劳狄斯篡位,而他的母亲则改嫁于自己的叔叔。

所有的一切变化都使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梦中,他的父亲告诉他是自己的叔父害死了父亲,于是哈姆雷特便开始为父亲报仇。

在哈姆雷特看来,为父亲报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考虑,他身上所承担的是对乾坤的重整重任。

在对问题的多个方面全面考虑之后,出于担心心事的泄漏、鬼魂的虚假和遭遇坏人的暗算,哈姆雷特感到非常心烦,只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来迷惑自己的仇敌,进而等待恰当的时机进行报仇。

当克劳狄斯感觉到危险之后,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要铲除哈姆雷特。

为了证实事实真相,哈姆雷特让戏班人员在宫内上演了杀兄、篡位和娶嫂的一出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中计,非常惊恐,仓皇离开观众席。

母亲让哈姆雷特学会忍让,但是却遭到了他的严重指责,并且在激怒当中竟然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

此时的克劳狄斯派遣哈姆雷特出使英国,却暗中命人将他杀害。

当哈姆雷察觉到其中的内情之后,只身逃回了丹麦。

回来后的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情人因为父亲的死去和爱人的远离而发疯、溺水死亡之后,他感到非常悲愤,正中克劳狄斯的计谋。

关于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英语介绍

关于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英语介绍

关于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英语介绍《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至于这部著作如何用英语来简要介绍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英语介绍,供各位阅读!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英语介绍When hamlet was studying in Wittenburg university in Germany, hamlet suddenly received the news of his father's death. when he returned to Funerals, he met his uncle I Claudius and his mother Qiao telude hastily married a month after his father's funeral. Then, the ghost of the father's old hamlet appeared at Horatio and bona, explaining that he was poisoned by I Claudius and asked hamlet to avenge himself. Later, hamlet used crazy like a fox to cover himself and confirmed that his uncle was indeed shafuchouren. By mistakenly killing the father of the beloved Ophelia, I Claudius tried to take off hamlet by the king, but hamlet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return to Denmark, but learned that Ophelia had committed suicide and had to fight against his xionglei. The duel hamlet's mother, Joe telude, died of the poisonous wine for hamlet, and hamlet and ophelia, both sword, learned that the poisoning hamlet had killed I Claudius before his death, and entrust, Friend, told his story to ophelia.哈姆雷特主要内容用中文介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哈姆雷特经典原文翻译资料讲解

哈姆雷特经典原文翻译资料讲解

出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此段的全文如下: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That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编辑本段译文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

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

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翻译《哈姆雷特》,对于任何译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验。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哈姆雷特》汉译中,朱生豪的译本出类拔萃,深受众多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彼得·纽马克是当今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他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其翻译理论与朱生豪的翻译观颇有相通之处。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两者的定义与朱生豪“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和“自拟为读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相呼应。

朱生豪的翻译思想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正是在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翻译成功地体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高度结合。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要求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因此,本文将第一次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台词、独白、节奏、修辞等方面,通过与其他译本的对比,探讨朱译《哈姆雷特》的成功之处,也简略指出其译本的一些不足。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莎士比亚众多剧目一剧多译的翻译文学纷繁景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则相继出现了曹未风、朱生豪、梁实秋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而莎剧翻译的增补、重校、再版和重译终未停歇。

在中国翻译史上,《哈姆雷特》是用白话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田汉根据平内逍遥的日文转译为《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上,“标志着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与研究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此后邵挺、卞之琳等人都重译过《哈姆雷特》,在中国剧坛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当代,傅光明又把此剧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试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新译样子”,认为“若可把译式确定,再着手图远不迟”。

[2]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傅光明正是企望从中国读者熟识度最高的剧目入手,以此奠定新译莎剧的样式。

因而,梳理傅光明所译剧本《哈姆雷特》的翻译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

一译文“流畅性”是傅光明翻译莎剧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它较为集中地表现出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

纵观莎剧的翻译,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对当代中国读者影响较大的两个版本,然而“就中文表达来看”,傅光明通过两个译本的仔细比对指出,“朱译的许多地方过于拗口甚至别扭,时常连英文的倒装语序都不改,当然主要是因他翻译的那个时代汉语表达远不如现在规范;梁译又时有草率,许多地方译文不够漂亮。

”如翻译“If circumstances lead me,I will find Where truth is hid, though it were hid indeed Tithin the centre.”[3]时朱生豪忽略了英语表达中的倒装结构,直译为“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实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

”[4]傅光明则对倒装句式进行了调整,按照汉语表达规范译为“哪怕事实的真相是藏在地球的中心,只要有线索,我也能把它寻出来。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

莎⼠⽐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莎⼠⽐亚名剧《哈姆雷特》译序曾冲明英国剧作家与诗⼈威廉·莎⼠⽐亚(1564——1616)是欧洲⽂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物,是世界名声最⼤、影响最⼴的作家之⼀。

他留下了三⼗七部戏剧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剧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等在知识分⼦当中⼏乎没有⼈不知道的。

莎⼠⽐亚享年52岁,他37岁(1601年)写的《哈姆雷特》,取材于⼗⼆世纪的丹麦史,但经过他的演绎与创作,成了享誉当代⽂坛,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世界经典。

剧作《哈姆雷特》写的是封建社会的宫廷内部的“家庭[”悲剧。

错综复杂的感情⽭盾,惊⼼动魄的⾎腥⽃争,⾼潮迭起的戏剧冲突,富于诗意与哲理的台词,典型情况下的典型⼈物与典型性格,合情合理、情理结合的艺术构思,洋溢在字⾥⾏间的⼈⽂主义与民主精神,弘扬⼈性的真善美与揭露⼈性的假丑恶的作家良⼼,随着剧情的发展,引⼈⼊胜,扣⼈⼼弦,发⼈深思,给⼈教益。

剧情很简单;主要⾓⾊也只是两家七⼝:⼀、王⼦哈姆雷特;⼆、他的叔⽗——现国王克劳迪斯;三、他⽗亲——前国王⽼哈姆雷特的⿁魂;四、他的母亲王后乔特露德;五、顾问⽼⾂(即“宰相”)波洛⽜斯;六、波洛⽜斯的⼥⼉奥菲丽娅;七、波洛⽜斯的⼉⼦雷欧特斯。

剧情梗概是:前国王⽼哈姆雷特被⾃⼰的亲弟弟克劳迪斯毒死,阴险狡猾的克劳迪斯继承了王位,并且骗取了王后乔特露德的信任与爱情;前国王⽼哈姆雷特的⿁魂把情况告诉了⼉⼦⼩哈姆雷特;王⼦哈姆雷特确认情况属实后⽴誓为⽗亲报仇。

但由于误杀了⽼⾂(即“宰相”)波洛⽜斯,波洛⽜斯的⼉⼦雷欧特斯也⽴誓为⽗亲报仇;再加上妹妹奥菲丽娅的悲惨结局,他更是怒⽕中烧,复仇之⼼⽕上加油。

原来,美丽、良善、真诚的少⼥奥菲丽娅,与王⼦哈姆雷特青梅⽵马,两相情爱,但⽗亲的被杀,恋⼈的“疯狂”,导致姑娘发疯,溺⽔⾝亡,天下有情⼈未成眷属,令⼈悲痛与叹息。

最后,在现国王克劳迪斯的阴谋策划下,雷欧特斯与王⼦哈姆雷特这⼀对热⾎⼉郎,在阴险狡猾狠毒的国王克劳迪斯与美丽缺德但知道改悔的王后乔特露德的酒席宴前决⽃,最后四⼈同归于尽;连同以前死去的波洛⽜斯和奥菲丽娅,以及⽼哈姆雷特——两家七⼝,全都惨死在这场宫廷政变与家庭悲剧中。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知识链接:《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

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主要角色哈姆雷特Prince Hamlet ——丹麦王子。

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

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

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地Claudius ——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King Hamlet (Ghost)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

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葛簇特Gertrude——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

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隆尼尔Polonius——克劳地的御前大臣。

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

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

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尔提Laertes——波隆尼尔的儿子。

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

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欧菲莉亚Ophelia——波隆尼尔的女儿。

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

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赫瑞修Horatio——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

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大 众 文 艺大142一.《哈姆雷特》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Must give us paus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来的伟大史诗。

以上选段出现在《哈姆雷特》一剧的第三幕第一场,甚称是流芳百世,世人为之倾倒的独白。

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思考并探讨人生。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哈姆雷特内心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这段独白运用排比短句勾勒了世间的风刀霜剑,效果强烈,容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其结构是素体无韵诗(blank verse),特点是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five feet),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属于抑扬格(iamb),行与行之间不押韵,但素体无韵诗又不同于自由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我国白话文的形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散文体翻译,一种是诗体翻译。

二.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哈姆雷特英文简介

哈姆雷特英文简介

哈姆雷特英文简介含译文Hamlet,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lay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It is a tragic story that revolves around Prince Hamlet of Denmark. After his father's sudden death and his mother's quick remarriage to his uncle, Hamlet becomes suspicious of foul play. He is visited by the ghost of his father, who reveals that he was murdered by Hamlet's uncle, who is now the new king. Hamlet is consumed by grief, anger, and a desire for revenge. The play explores themes of madness, decep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vengeance. Hamlet's famous soliloquy, "To be or not to be," is a reflection on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choices we make in life. Hamlet is a masterpiece of tragedy and a timeless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psyche.译文:《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 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 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 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 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结 果如何呢?
课文插图
课文插图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 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 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 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 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 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 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 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 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 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 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 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 他的心愿。
字词梳理
一、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吮舐Shǔn shì 砧石 zhēn 哀恸 tòng 傀儡 Kuǐ lěi 害臊 sào 同衾 qīn 觊觎 jì yú 憎恶 zēng 赫卡忒 tè
二、注意辨析以下词义 1、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坦然;泰然)能 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
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 2、身无长物:形容贫穷或俭朴。
戏中表现
问情节 站起来
问戏名 让人点火把
戏后表现
奸王:不舒服、发脾气 王后:很难过、非常吃惊
说明: 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结构安排
一、戏前安排 二、戏中 三、戏后
哈姆莱特 亲自导演

交代朋友

戏 国王表现
问戏名
问情节
哑剧 演出
窥出阴谋 决心复仇
站起来 不舒服 让人点火把 发脾气
课文分析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 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经典片段中英文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经典片段中英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中有许多经典片段,被人们传诵和引用,成为了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以下将介绍一些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中英对照解读。

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中文译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也是莎士比亚最为深刻的哲理思考之一。

在这一段中,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本质进行了思考,他在思考生存和毁灭之间的选择,展现了对人生的矛盾和对逝去的恐惧。

这句台词也成为了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引用和赞誉。

二、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中文译文:人多么伟大!在这一段中,哈姆雷特对人类的伟大和美好进行了赞美。

他称赞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造物,具有理性和情感,具有神的形象和样子。

这一段台词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类的赞美,也表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三、 "The lady doth protest too much, methinks."中文译文:女士实在太过激动了,我想这是《哈姆雷特》中一段充满讽刺的台词。

王后在剧中表演一出戏剧,她的表演过于夸张,哈姆雷特便用这句话来讽刺她。

这句台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嘲讽。

四、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中文译文:天地间有许多事情,霍雷肖,远远超出你的哲学所能想象的这是哈姆雷特对霍雷肖说的一句台词,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奥秘和未知事物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哲学和学识是有限的,不能涵盖宇宙间的一切奥秘和未知。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作者:申怡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2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先生在《译者自序》中,对“莎剧”有一段精彩的阐述,他认为,莎翁笔下之人物,虽然大多是古代贵族,但他发掘的人性却是古今中外、贫富贵贱都具有的。

正是因为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莎士比亚的作品才会如此深入人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他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这部作品中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及悲剧表现手法,可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巅峰。

故事是这样的:丹麦国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并娶了原来的王后,也就是他的嫂子。

正在德国学习的哈姆雷特王子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立刻回国奔丧。

当得知母亲已经改嫁叔叔,他既感到屈辱,又感到气愤。

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告诉他,城堡的露台上经常出现鬼魂。

出于好奇,他们在一个阴森的夜晚登上了露台。

原来,那鬼魂正是哈姆雷特的父亲。

鬼魂告诉他,他在午睡时被自己的弟弟、现在的国王用毒药灌进耳朵,并因此而死。

他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

从那以后,哈姆雷特的整颗心都被仇恨占据了。

哈姆雷特的恋人是御前大臣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奥菲利娅。

波洛尼厄斯和他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都反对她跟王子交往:波洛尼厄斯反对,是因为他忠于现在的国王;雷欧提斯反对,则是担心妹妹被玩弄感情。

为给父亲报仇,哈姆雷特选择装疯。

世故的波洛尼厄斯让奥菲利娅前去试探,哈姆雷特用癫狂的举动骗过了她。

哈姆雷特没有疯,但他的心灵备受煎熬。

父亲是不是被叔叔杀死的?母亲为什么嫁给叔叔?敌人那么强大,而自己那么弱小,该怎么报仇呢?是选择生存,还是选择毁灭?哈姆雷特对母亲又恨又爱,对鬼魂将信将疑。

他开始变得忧郁,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这时,刚好有一个戏班到宫廷表演,哈姆雷特趁机请他们表演《贡萨洛之死》,并额外加入了几段情节,将剧名改为《捕鼠机》。

戏台上,国王的侄子将毒药灌进国王的耳朵,害死了他,并夺走了王后。

克劳狄斯看到这一幕后,大惊失色,起身就走。

《哈姆雷特》的修辞手法及其汉译策略

《哈姆雷特》的修辞手法及其汉译策略

《哈姆雷特》的修辞手法及其汉译策略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

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

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

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

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哈姆雷特原文对照翻译

哈姆雷特原文对照翻译

哈姆雷特原文对照翻译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悲剧作品,其中包含了许
多经典的台词和段落。

由于这部作品是公共领域的,所以你可以很
容易地找到原文对照翻译的版本。

以下是一段原文对照翻译的示例:原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翻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是心灵中忍受命运的弓箭。

还是反抗困难的大海。

通过反抗来结束它们。

这是《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独白的一部分。

如果你需要更多原文对照翻译的内容,我建议你查阅相关的书籍或在网上搜索。

有许多学者和翻译家对《哈姆雷特》进行了精彩的翻译和解读,你可以找到适合你需求的版本。

哈姆雷特(译文经典)

哈姆雷特(译文经典)

精彩摘录
这是《哈姆雷特(译文经典)》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的这个译本质量不高,有地方几乎可以说是质木无文,我没有读完。 好故事,好情节,通俗易懂,就是许多地方,用词不通顺。 译文不够经典,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里却译为“活下去还是死呢,这值得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大学没有读懂那段话(to be or not to be)以为是卖弄文艺的虚妄之作。 一/四大悲剧。 要知道,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慷慨激昂开的头,收场却有气无力;未熟的果子紧紧粘住在树梢,一朝熟 透,不摇它,自会往下掉;许下了人情债,你本该去偿付,趁早抛在脑后,掉头再不顾。 这本书的情节真是跌宕起伏,里边的人物都可以映射到社会上的一些人身上,简言之,就是里边的人物都被 莎翁写活了,胆大心细的哈姆雷特、稳重睿智的霍拉旭、阴险狡诈的克劳狄斯、薄情寡义的乔特鲁德、心胸狭窄 的雷欧提斯、柔弱且没主见的奥菲利亚…
版本
取材来源
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 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 16世纪末到17世 纪初,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1613年左 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莎士比亚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的四大悲剧《奥赛 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
哈姆雷特(译文经典)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哈姆雷特 译本

哈姆雷特 译本

哈姆雷特译本
哈姆雷特
仲夏夜之梦:
[场景一]
谢尔顿:父亲!祷告到此结束,下一节音乐课程将开始。

克劳狄乌斯:《哈姆雷特》:当我被诅咒时,他们本无心使我肩负堕落的责任!
谢尔顿:我们老师有一套经典都很熟悉,但这段台词实在有些陌生,父亲,你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呢?
克劳狄乌斯:哈姆雷特是一个怨恨自己命运,绝望处境的英雄,而这句台词,正是他的苦难情绪的表达。

在他看来,他之所以沦落到那样的境地,都是命运的诅咒和他周围的人给他造成的,于是,他洩气而出,声言他们本无心使他肩负堕落的责任。

谢尔顿:我明白了,谢谢你,父亲!
[场景二]
克劳狄乌斯:哈姆雷特他的命运可不是一般的悲剧,毕竟他有英雄的血液在身。

谢尔顿:他的悲剧多么宏大,足以号召一百万人聚集观看!
克劳狄乌斯:没错!他身边唯一可依靠的,便是那由爱心编织而成的细节,以及他最终骤然升华的精神!
- 1 -。

哈姆雷特知识点范文

哈姆雷特知识点范文

哈姆雷特知识点范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悲剧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以下是一些《哈姆雷特》的知识点。

1.剧情梗概:《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国,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的兄弟克劳迪斯王后背叛并杀死。

哈姆雷特接到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这一切的消息后,决定为父亲复仇。

整个戏剧围绕着哈姆雷特如何执行他的复仇计划,以及他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展开。

2.着名的独白和台词:《哈姆雷特》是以其丰富的独白和台词而闻名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雷特的“生活还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他在这个独白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以及面对苦难和死亡时的选择。

其他著名的台词还包括“那是一个问题”(That is the question)等。

3.哲学思考:《哈姆雷特》是一个哲学性很强的戏剧作品,其中融合了众多的哲学思考。

许多人认为哈姆雷特的独白中表达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生的意义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例如,哈姆雷特对复仇的思索涉及到了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4.狂言和假装疯癫:哈姆雷特为了掩盖他的复仇计划,装作疯疯癫癫。

这一点在剧中也被广泛探讨。

哈姆雷特的疯狂言行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和疑虑,他们试图去解读哈姆雷特的真实意图。

5.雅典娜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悲剧中的主人公被自己的弱点所摧毁,而且最终导致自己和身边的人物的悲剧。

哈姆雷特身陷困境,他的复仇计划误导了他的思维,最终他的亲人和朋友都受到了牵连。

6.对女性角色的审视:《哈姆雷特》中女性角色的描写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乌尔里克王后和奥菲利亚被描绘成容易被操纵和影响的人物。

他们被男性角色操纵和利用,成为他们复仇计划的牺牲品。

7.对戏剧和演员的思考:《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剧中角色哈姆雷特和他们的经历,反思了戏剧和演员的作用。

通过哈姆雷特的表演,观众可以注意到戏剧中的人物不仅是表面的角色,还具有多重层次,可以展示出戏剧中具有智慧和深刻内涵的部分。

哈姆雷特经典原文翻译

哈姆雷特经典原文翻译

出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此段的全文如下: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That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编辑本段译文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介学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黄乐乐 20130101015汉语言文学(师范)摘要: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创造性叛逆”是作为译介学引进的一个命题,是译介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实际上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文学作品的跨时空、跨地理接受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也是译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译介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梁实秋《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与英文原本的对比剖析,达到对《哈姆雷特》的创作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译介学进行较深入的阐释。

从中了解译介学的相关概念以及产生“创造性叛逆”和“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失落与变形《哈姆雷特》译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发展迅速。

一直以来,我们在文学翻译本身的范畴内探讨翻译艺术,特别强调“信”和“忠实”这两个标准,认为理想的译本是“既不要不及原文也不要超过原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字转换,而且由于译者的积极参与,使得任何译作都烙上了译者独特的印记,很难达到与原作的毫无二致。

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翻译中固有存在的现象。

创造性叛逆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原作进入译入语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融合、碰撞和背叛现象。

信息的失落与变形也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对原文的改变与升华,以致达到更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失落与变形以及它在《哈姆雷特》中的具体体现。

一、译介学简介译介学是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

可以说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是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

它是一种跨文化研究,具体研究原文在他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和“创造性叛逆”两个问题。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是最早关注比较文学里翻译研究问题的学者之一。

他在《比较文学论》的第七章“媒介”中,讨论了“译本和译者”问题,对如何研究译本和译者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意见。

他认为,译本研究有两个方面:一、将译文与原作比较,看是否有增删,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给与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 作者的印象是什么”;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关于译者研究,他最早提出了应注意译本的序言,因为它提供了“关于每个译者的个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或自以为采用) 的翻译体系”等“最可宝贵材料”。

[1] 经过多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陈悼、孙景尧、谢天振三位教授共同主编的《比较文学》,将“译介学”设为独立的一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作为影响研究下“媒介学”的一个分支。

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这一章中,阐述了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明确指出了译介学与一般翻译研究的区别,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作了比较深人的分析,探讨了翻译文学的归属以及翻译文学史的撰写问题,并介绍了翻译研究在西方的最新进展。

这一切都对我国译介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译介学的进步。

二、“创造性叛逆”、“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文学家埃斯卡皮于1961年在其《文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中首次提出,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埃斯卡皮在自己的名著《文学社会学》中进一步提出: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2] 谢天振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引入“创造性叛逆”的人。

他对这一概念解释到“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其实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3]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可见,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跨越地理、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传播时,它就发生了创造性叛逆。

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是指在译介的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个人原因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的要求,译者往往会对原文进行在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的移位,以至于信息的改变从而产生失落和变形。

三、“创造性叛逆”和“失落与变形”的原因一国有一国之文化,每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文化视角也不可能相同。

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奈尔等人在他们的专著《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里对于译者的译作提出了三个问题:“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于一位译者的译作,必须提出如下的问题:他是谁?他翻译的是什么?他怎么翻译的?”这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他是谁”,也就是说,译者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对于人们理解、分析一部译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由于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其译作的效果也会不同,同时要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审美要求和文化取向。

四、《哈姆雷特》译本中的“失落与变形”《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部悲剧,也是世界著名的悲剧之一,可称得上是世界经典,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对这部经典的译介也一直在进行中,虽然已经有了数十个版本,但是依然没有终止的迹象,似乎也没有终止的必要。

在这里以梁实秋先生的译本来看看其中的“信息的失落与变形”。

梁实秋先生的《哈姆雷特》译本可谓是经典之作。

在他的译本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功底之深厚以及他是如何使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相互转化交融,并加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哈姆雷特》进行再创造,以致“失落与变形”。

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中有这样一句话“Ay, fashion you may call it : go to, go to.”[4]梁实秋先生译为“噫,你只可当作逢场作戏,算了吧,算了吧。

”这句话中“fashion”的原意是“时尚、时装”而梁实秋先生将它翻译成“逢场作戏”这是对词义的一个变形,他联想到一般逢场作戏的人都会穿的比较华丽和时尚,使它更符合中国人的语境需求。

又例如:“I find thee apt, and duller shouldst thou be than the fat weed. That rots itself in ease on lethe whart, wouldst thou not stir in this.”[4]梁实秋先生将它译为:“我知道你跃跃欲试,你听了这番话还无动于衷。

你简直是比迷魂河畔安安稳稳生根的肥草还要迟钝些。

”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是使用了一些传统的英语。

“apt”原意是“有倾向的”,梁实秋将它译为“跃跃欲试”,使它生动形象,更符合我国的语境。

“stir”是“搅拌”的意思,梁实秋将“not stir”译为“无动于衷”。

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可以看出改变了英语原有的语义和语境,将它们译为中国人熟知的成语,使之失落与变形,但是更加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哈姆雷特》中还有很多这样例子,都可以很好的说明文化译介过程中的信息失落与变形。

以上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只不过是沧海一宿。

五、《哈姆雷特》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前面我们讲了“创造性叛逆”它是对文本进行再加工,译本在“信”、“达”、“雅”的基础上超越原来的文本。

使它变得更加的好。

例如:“Be wary then,best safety lies in fear. Youth to itself rebels, though none else near.”[4]梁实秋将之译为“要谨慎,小心翼翼才最安全。

青春无需挑逗,自己就会背叛”这样翻译后更能体现作品的韵律美和律动性。

这是对文本进行了一个再加工创新,使它比原文更加好,远远超越了原文。

又如:“Tis sweet and commendable in your nature .Hamlet, to give these mourning duties to your father .But,you must know, you father lost a father .That father lost, lost his,and the surviver bound. In filial obligation for some term. To do obsequious sorrow, but to persever. In obstinate condolement is a course. Of impious stubbornness , its unmanly grief. It shows a will most incornect to heaven. A heart unfortified , a mind impatient.”[4]梁实秋将它译为“哈姆雷特,你为你的父亲尽心守孝,这原本是你天性敦厚的地方,很可取;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曾死过父亲,那死了的父亲又曾死过他的父亲;做后人的自然应该在想当期内居丧守礼,以全孝道;但如固执哀毁,那便是拘泥了;那岂是男子汉的哀伤;这只是表示出拂逆天意,心地不坚,缺乏耐性。

”这句话都上去有一点绕口,但是它翻译过来后更加能体现作者要体现的意思,是对原文本的一个创新加工。

六、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译介学是比较难的,它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而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与再创作。

梁实秋的《哈姆雷特》译本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民族文化背景的,语言也比较优美生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翻译当中的“创造性叛逆”和“信息的失落与变形”这种现象。

清楚的认识“创造性叛逆”和“信息的失落与变形”的原因。

在以后的译介中要更好的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实际情况和大众审美需求以及具体的语境,这样才能翻译出绝佳的作品。

参考文献:[1]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8页[2]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