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合集下载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严晓江(泰遘欠学绔瘩诤学斑≥接要:黎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

他以袄妻受责酶态度译莎。

蘩褫译莎羲鼹准备工终。

盅张懿零鸯研究相结合.注重译文内容的信实可靠;他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力求恰切适度,体现了翻译的“中庸”宅道:他强调荧善相谐的审美理念。

注重文学与遁德的关系,弼酵也努力遗褰美藓影或。

关键词:粱实秋;译擎思想;《莎士比亚全集>粱实歉先生在文学翻译方蘑建树不蔑。

健凝译7十凡部裰方文学名瓣以及不少诗歌、散文、评论、短篇小说等,其巾最受瞩目的翻译贡献是汉译《莎士比亚全集》,该译文具有“学院派”风格.是典型的“学者型”黼译。

叶永烈曾这样评价粱实歌译本:“这邦基薯黪独立译赛,舞绝终灸繁一流懿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宠。

埋头苦平的精神。

他姆海峡此岸的傅雷旗鼓相当。

称为两岸译界两臌子。

”Pt每t oT)粱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这主要是攒恁黯巍译态度、魏译策硌渡及戮译窜美等麓蘧豹看法,淡及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译者终为愿文接受畿兼译文生产者。

必须农“诚”的基碳士兼颞两种文化传统、辩种价值混、蕊释事美称准,获覆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魑翻译的基零态度。

梁寅秋说:“从搴翻译的人若不自己先彻底明白他所翻译的东烈就冒昧的翻译起来.郅燕不受责酶符为。

迢虱弓l缀撂葵的媲努。

斑该不襻矮的去查考.查出来应加注释。

使读者也能锈国。

”12106ro灏此.他十分璧视译莎前的准备工作,盘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

粱实秋曾先聪撰写了多篇论文对莎士比亚进行丁系列研究,铡鬃《莎±魄驻与经》、《莎±滋亚警隧芪锘误》、《莎翁夫入》、<莎士比亚的墓志》、《略谈莎士比豫作品里的鬼》、《莎士比驻的演出》等镣。

可以说,这些研究魑梁实秋成功翻译莎作的璧要翦提。

霹时,粱实歉对莎士珏二溅时代的英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鬣逶骁穗痘的历史施瑷、柱会文{l:、飙海习俗等方渐的知识。

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

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

2021年第08期71文学研究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周浩洁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翻译历史,从开始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

中古至今,我国有很多翻译家,我将在本论文中通过《莎士比亚全集》具体阐述梁实秋的翻译观。

“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通顺地看懂译文,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翻译作品要与当时的研究相结合。

梁实秋在他的《莎士比亚的版本》一文中,他也对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摒弃了其他版本中不恰当的,没有深刻表露莎士比亚的词语,他也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标点符号并且,把真实的莎士比亚还原给读者。

面对外国地名人名的翻译,他采用现代的英国读音进行音译的方法。

梁实秋先生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判断作品是否属于经典作品,能够很容易地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

梁实秋先生在翻译选材上最高的成就是耗时30多年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完全符合了梁实秋的选材标准。

梁实秋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就说,假若翻译者对于自己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不采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的方式就不是有纪律的和有目的的,反过来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翻译,结果是一不留神就把国外第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至中国,还常常视为至宝加以模仿学习贻害无穷。

那一流的作品和三四流的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李娟,2010,P67)翻译工作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翻译作品文字使用贴合,语句通顺,不过度地采用繁琐复杂的辞藻。

他的《翻译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所提到的:“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一样的糟糕硬译不必即信,顺译也不必即误。

”在那个时期,这种翻译思想是非常独立特行的,也符合辩证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原则及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实秋虽然与很多文人结交,但在40年代之后基本没有参加政治。

国内童话翻译现况及反思

国内童话翻译现况及反思

国内童话翻译现况及反思儿童文学翻译有助于扩大儿童知识面,加深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包容并蓄的良好品质,较早地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诸多西方经典童话故事,以及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鸡皮疙瘩系列》等,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我国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100部小学生课外读物中,外国译作共计38部,其中文学翻译作品27部。

1此外,翻译读物长久以来占据了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重要位置,比重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官方统计,1995~1999年间,中国外文图书版权贸易达2.07万宗,1999年至2003年则达4.27万宗;2003年当年的外文版权贸易额为1.94亿美元。

2005年全国引进或翻译作品少儿读物类43368种次,共计39.12万册。

2和儿童翻译图书的出版热度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显得甚为滞后,一直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不论是文学研究领域还是翻译研究领域都少有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特别注重。

正如徐德荣在2004年刊载于《中国翻译》的《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一文中指出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而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得可怜。

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起步,但在中国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还暂付阙如。

”3一、2004年前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概述学翻译”为主题的文章共计16篇,除去2篇相关儿童文学引进与输出的文章,2篇报道和1篇期刊目录,涉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论文共10篇,分别是:王泉根《略论文学研究会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的工作》(1986)、金燕玉《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1986)、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1991)、张文萍《试论“信,达,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使用》(2002)、于天池《论李长之的童话译著及其儿童创作论》(2003)、秦弓《“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2004)、《五四时间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2004)、《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上)》(2004)及《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下)》(2004)、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2004)。

浅析梁实秋中庸翻译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译本为例

浅析梁实秋中庸翻译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译本为例
梁实秋将中西文化理念融合,使其在人生观、翻 译观等方面都时刻遵循着中庸色彩。他以儒家精神为 根基,植入了白璧德学说,将两者融会贯通。因此,正 是由于这两种思想的契合造就了其中庸翻译观的形 成。
(二)梁实秋与中庸翻译观 “梁实秋一生推崇中庸之道,他的世界观与古希 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子的思想有许多 共通点,认为精神与物质应该达到一种和谐、适度的 中庸境界。”(严晓江,2008:10) 求真和适中原则是梁 实秋对中庸翻译观通晓的根本。适度和中和原则是其 认知中庸翻译观的核心。
梁实秋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儒家思想的 精髓也与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 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这要求人们要遵 循万物间的和谐、至善状态。这也成为了他人生哲学 的根基。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占有主流地位,这 也是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根本来源。
1923 年,梁实秋为了一扩眼界赴美留学,在此期 间,他深受恩师白璧德的影响,认同新人文主义思想, 并赋予其时代意义。白璧德教授精通儒学,在很大程 度上,其学说与儒家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梁实 秋中庸翻译观的另一来源。
总之,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不仅形成了自身理 性、求真务实的观念,并且还将这种理性付诸于实践, 促使主流文化与当代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 进行彼此对话,使得不同文化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10 期 总第 411 期
100
三、梁实秋中庸翻译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 具体应用
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同时,梁实秋也机敏地 发现了莎翁的“中庸”。他认为,莎士比亚“主张中庸之 道”,“莎氏的思想走的是一个中间路线,一个实际可 行的路线,很稳当”(梁实秋,2002:665)。因此,在翻译 莎剧过程中,梁实秋就将这种中庸观念转变为理性的 节制,在翻译中尽量使用不含褒贬的词汇,力避读者 因为读了译文中绝对的语言,而误会原作者及译者的 本意,以为文章对某人、某事的性质做出了定性。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美学取向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 风格, 崇尚“文贵在简约”, 认为美文的效果并非通 过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 使作品“ 行远”。情感表达上遵循: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 礼”的美学原则, 不主张人的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 典雅的艺术特征。
翻译目的
梁实秋主张将西方一流的作品翻译过来,传播 异域文化、展示多元文化特征。引起学者的研究兴 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西塞罗文录》的翻 译。将西方的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传入中国。
翻译态度
梁实秋认为:要了解原著的一字一句, 不能不在 落笔之前多多少少做一点探讨的功夫。有时候遇到 版本问题, 发现异文异义,需要细心校勘, 当机立断。 (梁实秋, 2004: 119) 梁实秋翻译莎剧, 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并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资源, 重视研究考证, 加以注疏阐释, 从版本 选择、考证工作、注释工作到序言跋语的撰写等, 都 表现出严谨的学术作风。
content
1.人物简介
2.翻译思想 3.译作分析 4.历史地位及名家评价 5.参考文献
1.梁实秋生平简介

1903年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 《莎士比亚全集》等。

浪漫主义
1915—1923【清华求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二景
梁实秋先生曾说:“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存其 真。”他在翻译时不回避,不掩饰,更不删除还雅以 雅,还粗俗以粗俗,坚持“保持莎氏原貌”,以反映当 时英国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他认为人性中生理层面 的表现不应避讳,所以他将涉及性爱的双关语及猥亵 语全数保留,照实翻译,表现了他忠实求真的一面。 梁:他使你作为通往我的床上的 大路;但是我一直到死是个处 女寡妇。 朱:他要借着你(软梯) 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 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 怨女而死去。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散文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经验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

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文学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

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 (Herman 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

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

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作者:李胜刘芳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梁实秋翻译的英国经典幻想小说《彼得·潘》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的独特思考,他的翻译观于当今儿童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借鉴意义。

在源文本选择方面,应当选择能够表现儿童天性的经典作品;在翻译态度方面,应当保留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原貌,不随意删减原文,忠实原文的语气;在翻译策略方面,考虑到儿童对异域文化的期待以及母语学习要求,追求归化与异化的平衡,对文化专有项采用异化为宜,但要尊重汉语表达,尤其是主被动的差异,以及无主句的处理。

关键词:梁实秋儿童文学翻译翻译观梁实秋翻译的英国经典幻想小说《彼得·潘》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的独特思考,他的翻译观逐渐了引起学界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梁实秋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梁实秋与鲁迅翻译思想的比较上,以及梁实秋与朱生豪莎译本的比较上,而对于梁实秋翻译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许多译者开始注重儿童文学的可读性,照顾儿童读者的低语言水平及理解能力[1]87。

但是儿童文学翻译也在选材,态度和策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简化、过度归化、随意删改等问题。

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必然符合文学翻译的一般原则。

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儿童具有自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独特的要求。

虽然梁实秋没有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看法,但是他的翻译观也给儿童文学翻译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一.梁实秋的翻译观翻译观是指译者对翻译持有的看法,既包括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定性,也包括对译文是否达标,达到何种标准的衡量与思考。

梁实秋认为翻译不同于学问和艺术,而应视为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既面向作者,也面向读者。

一方面,译者要尽可能传达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自由创作;另一方面,译者要对所译内容进行择选,为读者提供能滋养其心性的精神养料。

这一总体认知深刻影响了梁实秋的翻译实践。

在翻译选材上,他主张仔细甄选原著,有学术价值,或者能够反映永恒人性的,应当优先进行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 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quot;雅舍&quot;系列散文 和汉译 《莎士比亚全集》 恪守&quot;中庸&quot;之道, 体现了&quot;隔&quot; 与&quot;不隔&quot;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 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北京。

1915 年夏, 考入清华学校。

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 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 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 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 年 5 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 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 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 于 1930 年 10 月 21 日正式开学, 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ldquo;英国文学史&rdquo;、 &ldquo;文艺批评&rdquo;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 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 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 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 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 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 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 治通鉴》 、 《二十一史》 被列在首位。

从交际翻译视角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从交际翻译视角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从交际翻译视角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作者:刘春霞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1期[摘要] 交际翻译理论是外国翻译学者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学者可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功能,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大翻译方法,在使用交际翻译的方法时,儿童可以更清楚或者更生动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儿童交际翻译理论概述、儿童文学作品使用交际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及翻译原则等方面出发,浅析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交际翻译;儿童翻译;文学作品[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86-02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場上出现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汉语,受到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喜爱,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质量比较低下、良莠不齐的作品,据调查研究发现,交际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儿童理解。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交际翻译理论起源于国外,其中纽马克根据有关学者的语言功能学说提出了文本分类说,文本分类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是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种。

这三种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三种文本出发,翻译工作者应重视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以及阅读文学作品读者的感受。

由于文本不同,所以文本功能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大翻译方法,这两大翻译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点,其中交际翻译关注点在于重视接受者的反应和理解,力求在翻译的基础上,让读者有相应的收获,重视翻译的效果,并非内容。

交际翻译,顾名思义,重视人际交往,使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或者更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现阶段儿童的心智,便于儿童理解故事梗概。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_赵军峰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_赵军峰

青岛 四年 ,对梁实 秋先生 的译莎 工程来 说是相 当关键的四年。在这四年期间 ,即 1930年至 1934年 之间 ,梁先生 和夫人程 季淑及 子女一 起住在 青岛鱼 山路 7号 ,除每周 教 12小时课 之外 ,就抓着 功夫译 书。 根据 梁先生 的回忆 ,莎士 比亚的 翻译要 追溯到 1930年胡适 之先 生就任 中华 教育 文化基 金董 事会 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当时胡先生拟请梁实秋、 徐志摩、叶公超、闻一多以及陈 通伯 (即陈 西氵莹 )五人 组织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 ,闻一多为主任。并主张由 闻一 多与徐志摩 试译韵 文体 ,梁实秋 和陈通 伯试译 散文体。事实上梁先生后来的译本确以散文为主。原 计划五年完成 ,但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 徐志摩不幸于 1932年 11月堕机 身亡 ,叶闻二人又 长期不在 青岛 , 结果 只剩下梁 先生一个人 “孤 独地开 始这漫 长艰巨 的工作”。
荆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 3期 (社会科学版 )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
赵军峰 胡爱舫
在中国大陆 ,梁实 秋这个 名字通 常使人 回想起 本世 纪 30年代那 场关于 文学和革 命的论 战。 近年 来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 ,梁 实秋先生的作 品被 陆续介绍到 大陆 ,人们对 他的看 法由成 见渐渐 转为兴趣进而发展到钦佩。的确 ,在梁先生一生的文 学 生涯 中 ,他用 生命 和爱 心垒 起的 是三 座 “前 无古 人”的文 化丰碑 其一 ,翻译方 面 ,译成 400多万 字的 莎士比亚 全部剧 作以及 三卷诗 歌 ;著 成 100万 字的三大卷《英国文学史》 ,选译 120万字的《英国文 学选》 ;译出 124册 《世界名 人传》 ,译出 中短篇 小说 10多部 以及 许多穿 插于 散文中 的诗 歌和 段落。 其 二 ,辞书方 面 ,编 成 30多种英 汉字典 和数十 种英语 教材。 其三 ,散文方面 ,著有《雅舍小品》 (四集 )、《雅 舍谈吃》、《雅舍杂文》、《秋室杂文》、《西雅图杂 记》等 等。本文拟就梁先生的翻译 生涯作一回顾 ,并以此来 探究梁先生对于翻译的贡献。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共24页文档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共24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从《雅舍小品》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影响论文

从《雅舍小品》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影响论文

从《雅舍小品》的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摘要:梁实秋的译作和创作分别以《莎士比亚全集》和《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为代表。

本文通过分析《雅舍小品》和梁译《哈姆雷特》中对应的欧化现象,挖掘梁实秋译文语言欧化创作语言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带来的间接语言接触以及梁实秋“信”的翻译观使其散文欧化成为可能;选择机制和语言演变的矛盾不平衡决定欧化的选择性;语言演变的限度以及梁氏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制约着欧化,决定了其有限性。

关键词:梁实秋翻译散文欧化语言演变1、翻译的影响与欧化文近代翻译盛于五四时期,当时的学者极力主张用直译的西洋句法改进汉语。

瞿秋白指出,翻译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汉语”,他还认为,中国汉语概念穷乏,语法简单,以致交流脱离不了“姿势语”。

主张“改造”汉语的学者们认识到了汉语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的作用,但他们的观点未免过于偏激。

今天学者的态度与前人之“改造观”则有了一些距离,比如,王克非教授认为“没有翻译,外语本身也会对汉语产生影响,但有了翻译,其影响更大,更直接,受影响面更广(不懂外语的人跟着受影响)”。

单就现代汉语的形成来说,翻译的作用不可磨灭,这一点从白话文的源头可以得知。

“现代白话文的源头分为以下几个:一、传统白话,二、翻译,三、口语(包括方言),四、文言。

而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白话区别于传统白话的根本就是翻译的介入”而翻译对白话文发展的一大影响,就是欧化文法的引进。

欧化文法是五四时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朱一凡(2011:43)对欧化文做了如下定义:“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在汉语中出现过的、以及存留下来的新语法现象,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传教士翻译和书写的文本当中,后又出现在晚清民初浅近文言和白话的翻译作品中,而欧化语法最集中地体现在现代白话文中,是现代白话区别于传统白话的根本。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欧化文最初的来源是翻译,欧化语法已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论梁实秋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观的影响

论梁实秋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观的影响
21 0 1年 1 2月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a nvrt Sc l c n e ora o Y nnU ie i s y(oi i c) aSe
D c,01 e 2 1 Vo 3 No 6 L3 .
第3 3卷第 6期
论 梁 实 秋 的 文学 观对 其翻 译 观 的影 响
选择呈现 出较 浓的文化精 英意识 ; 中庸平和” “ 的文学审美论使他 的翻译策略 以异化 为主、 归化为辅 , 彰显 “ 的基础 上体 在 异” 现“ 适度” 则; 判 断与透视” 原 “ 的文 学批评论使他的翻译批评 注重对作 品伦理功 能与 艺术功能 的协调 。 关键词 : 梁实秋 ; 文学观 ; 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 : 6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97 ( 0 1 0 10 9 5 2 1 )6—09 0 0 8— 3
质量的低劣。译者应增强 职业使命感 以及道德责 任 作品运到 中国, 视为至宝, 争先模拟。 梁 实秋竭力 感, 树立诚信 、 敬业 、 奉献的理念。另外 , 梁实秋强调 主张译介反映永 久“ 人性” 的经典文学作 品, 这是积 译者应该 充分尊重原作者 , 存真” 以“ 的态度 翻译。 淀于他身上的文化精英意识 的体 现。《 莎士 比亚全
的翻译观是指他对翻译态度、 翻译选择、 翻译策略以及 才有意义; 批评者要严重的批评 , 然后批评才能中肯; 翻译批评等问题 的认识以及在翻译实践 中所体现出的 欣赏者要严 重的欣赏 , 然后欣 赏才算切实。 …这里 ”
翻译理念。他 以“ 人性” 内核、 理性” 为 以“ 为标准, 所谓的“ 在 严重性” 就是指 严肃的文学态度 。“ 理性 的
严 晓 江
( 南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江苏 南通 2 6 1) 2 0 9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导语: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

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

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 (Herman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

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

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

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

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

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赵军峰魏辉良作为一位卓越的翻译家, 梁实秋先生的译绩是有目共睹的。

他是中华学人中第一位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的大学者, 且译笔以忠实流畅享誉海内外。

此外, 他还译有《咆哮山庄》、《百兽图》以及《沉思录》等西方名著近种, 另有三大卷《英国文学选》①。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在中国大陆译界的众多出版物中, 梁实秋经常是被一带而过, 有的甚至只字不提。

尤其是梁实秋的翻译理论更是难觅。

的确, 不象其他诸多文学翻译家那样, 既是翻译家又是翻译理论家, 梁实秋除了在年与台湾学者兼诗人余光中合出过一本名为‘翻译的艺术》的小册子之外, 似乎并不见其他专门的翻译理论间世。

但是据笔者调查, 梁氏确有许多深思熟虑、鞭辟入里的翻译思想, 散见于他的散文、回忆录以及他早期参与的那场翻译标准的论战之中。

众所周知, 梁实秋在中国大陆许多年来一直是颇有争议的一位学者。

他和革命作家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分岐, 当然也包括翻译标准方面。

本世纪年代, 中国译界曾发生了一场颇具影响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论战, 参加者有翟秋白、赵景深、叶公超和陈西淦, 当然更包括论战的导火索点燃者梁实秋和鲁迅这两位文坛宿敌②。

由于梁氏等人坚决反对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一直尊敬鲁迅先生, 梁氏诸人可能会被误认为提倡“宁顺而不信”的典型。

本文拟从对年代翻译标准论战的分析开始, 结合梁氏散见于其他不同文章中的论点, 试图理出梁实秋的翻译观, 就教于译学前辈。

这场论战的导火线是年刊登于《新月》月刊卷一合刊上的梁实秋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其中梁氏不无嘲讽地将鲁迅翻译的东西说成是“死译、硬译”, 并抱怨说“读这样的书, 就如同看地图一般, 要神着手指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 。

梁氏还说, 为了读者, 译者未尝不可少死守原文句法而使译文通顺一些。

不久, 粱氏的学生赵景深也撰文提出类似的批评。

鲁迅对此大为不悦, 马上著文多篇予以反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梁实秋翻译的英国经典幻想小说《彼得·潘》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的独特思考,他的翻译观逐渐了引起学界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梁实秋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梁实秋与鲁迅翻译思想的比较上,以及梁实秋与朱生豪莎译本的比较上,而对于梁实秋翻译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许多译者开始注重儿童文学的可读性,照顾儿童读者的低语言水平及理解能力87。

但是儿童文学翻译也在选材,态度和策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简化、过度归化、随意删改等问题。

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必然符合文学翻译的一般原则。

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儿童具有自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独特的要求。

虽然梁实秋没有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看法,但是他的翻译观也给儿童文学翻译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一.梁实秋的翻译观翻译观是指译者对翻译持有的看法,既包括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定性,也包括对译文是否达标,达到何种标准的衡量与思考。

梁实秋认为翻译不同于学问和艺术,而应视为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既面向作者,也面向读者。

一方面,译者要尽可能传达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自由创作;另一方面,译者要对所译内容进行择选,为读者提供能滋养其心性的精神养料。

这一总体认知深刻影响了梁实秋的翻译实践。

在翻译选材上,他主张仔细甄选原著,有学术价值,或者能够反映永恒人性的,应当优先进行翻译。

在翻译态度上,他反对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而对原著进行割裂。

22-23同时,他认为最好的翻译不仅要能对原文的意思忠实,还要对原文的“语气”忠实。

在翻译策略上,他以异化策略为主,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上114,但同时,他也注意到汉英语法的差异,主张以句为单位,充分理解其意义后,以汉语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

22-23二.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1.源文本的选择梁实秋认为文学不能有浅薄的教训意味,但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126,文学是永恒人性的描写。

221选择反映儿童天性中美好的方面来翻译,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彼得·潘》中有对爱的追求(达林夫妇对孩子的爱、达林家的三个小朋友对父母的依恋等);对游戏与自由的热爱(孩子们一块儿扮家家);对自然的亲近(永无岛远离世俗,孩子们在那里感到新奇快乐);此外,还有勇敢(孩子们与海盗作战),忠诚(娜娜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等等。

由此可见,《彼得·潘》体现了儿童天性中许多积极的方面。

虽然其中也反映了儿童天性中思想混乱,嫉妒心强等缺点,但是总体而言,它还是褒扬了儿童天性中积极的方面。

2.求真的翻译态度译者认为儿童语言能力与理解水平低,因此为了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他们会删去原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造成原文信息的流失。

梁实秋先生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他提倡在合理选材的基础之上来忠实原文。

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忠实原文的合理性主要包括:首先,原文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它是“经受住儿童读者和时间的双重检验,在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7它的语言和情节内涵已经得到了儿童读者的支持,同时忠实原文也是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一个重要的服务伦理,所以忠实原文有了它的合理性。

其次,所谓的儿童文学是成人视角下的产物,与真正的儿童世界存在一定的偏差,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的是作者的无意识,而不一定是每个儿童读者的无意识。

译者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开始并不是儿童文学的作品后来却广受儿童读者的青睐。

因此,译者能做的就是相信儿童读者的判断力和欣赏力,不对原作进行矫枉过正的修改。

最后,儿童读者有对深刻内容理解的可能。

“‘低龄化写作’呈现出与成人‘想象’截然不同的青少年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环境的‘恶劣’”。

我们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假设来揣度儿童读者的喜好,而更应该让他们自己来检验一部作品是否适合他们。

对于已經经受时间检验的儿童文学经典,应该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A.不随意对原文加以删减例1:She thought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a little quiet was to take Nana to the nursery for a moment,but in custody of course.72 她想唯一的得到一点安静的方法,就是带娜娜到孩子房里去看一遭,当然还要监视着她。

她觉得要想安静一会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娜娜牵到婴儿室去一会儿。

注:custody n.羁押。

73(以上注释为译文中原有,原文及译文中下划线为本文作者所标。

)彼得在婴儿室引诱达林家三个孩子去永无岛,娜娜(达林家的保姆狗)听到声音,想要去婴儿室看看。

但是达林先生罚它待在院子里,不许进婴儿室,因而它转向仆人梨采求助。

显然,custody不是日常词汇,朱译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能力,将其删去不翻译,可是又在后面加注释去解释该词,给人支离破碎之感。

而梁译则忠诚地保留了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在上下文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写出了娜娜受到处罚仍然尽职尽责的形象,连它去查看婴儿室也必须有人监视,从而激发了小读者对娜娜的同情。

所以,译者不能凭主观臆想,随意删去原文,减少原文的神韵。

B.忠实原文的语气例2:“No,no,” Mr.Darling always said,“ I am responsible for it all. I,George Darling,did it. MEA CULPA,MEA CULPA.” He had had a classical education. 26“不,不,”达林先生总是说,“我负所有责任。

是我乔治·达林做的。

Ea culpa,mea culpa(吾之过也吾之过也)。

”他曾受到古典文学的教育。

11“不,不怪你,”达林先生总是说,“我对这一切负责,是我,乔治·达林犯了这错误。

我的过失,我应该負责。

”他受过古典教育。

注:MEA CULPA,MEA CULPA<拉丁语> 我的过失,我应该负责任。

27 </拉丁语>温迪和她的弟弟们被彼得“拐”走了,达林一家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

平时自高自大的达林先生此刻也在自责,但是自责中仍不忘显示自己“学问多”的特点。

这段话包含一种语气失协现象。

语气失协是由句子的多功能性导致的,表现为句子与功能之间对应的困难,例如,陈述句可以表达感叹句震惊、惊奇等情感功能,这样的多功能句子能够产生强烈的文体效果。

上述“‘MEA CULPA,MEA CULPA.’He had had a classical education”是陈述结构,表面上看是提供信息的,说明达林先生的自责和其教育背景。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祈使结构,旨在表达达林先生不应该在孩子们都被拐跑的情况下仍然卖弄自己的学问。

这种语气失协既讽刺了达林先生自高自大的性格特征,同时联系全文来看,又创造了一种幽默的效果。

在翻译时,梁译选择保留原文拉丁文结构,同时选用中文中同样带有古旧和文雅涵义的文言文来翻译它,非常有效地传达了原文讽刺和幽默的语气。

“MEA CULPA,MEA CULPA”的重复也被保留了下来,有助于加强语气。

而朱译首先失去了这一重复,其次又用直白语言翻译这句话,没有其应有的文体效果。

同时,“我应该负责”与“MEA CULPA”的意思不太对应,属于推断,不准确。

原文的语气在上下文中有特定的文体功能,对于把握原文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重要的线索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保留。

3.归化和异化的平衡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也一直是译者争论的一个焦点。

归化可以很好地照顾儿童读者生活、语言、文化各方面经验缺乏的特点,但是异化可以满足读者的异域文化期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梁实秋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主要体现在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形式方面,以归化为辅,主张以中文固有形式表达。

他特别提到了中西文法的差异,在主被动差异、主语缺失等方面宜加注意,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具体到儿童文学翻译上,中西思维存在差异,语法存在差异,译本儿童文学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资源,译文应尊重目标语行文规范,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水平,为实现儿童文学教育作用,培养儿童内部语言能力贡献力量。

A.异化文化专有项文化专有项指源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概念、习语等,它是保持原文陌生感或异域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116。

归化缺乏标准则容易造成误译,外国文化本来就有其异域特点,不应将其译为不准确的本国文化对应物。

“90年代以来,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大为提高,翻译中的异域元素更易为读者接受。

”89同时,原文中有许多文化信息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意义空白,等待读者根据其文化储备解码,目的是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因为译文读者缺少这些知识储备,因而,译文中常有大量前言来解释那些隐含读者已知晓的文化知识。

258如果这些空白被错误地填补,还会导致严重的误解。

259例3:“Lads,” he said,ready to cajole or strike as need be,but never quailing for an instant,“I’ve thought it out.There’s a Jonah aboard.”318“伙计们,”他说,随时准备恩威并用,但是一刻也不能畏缩,“我想出来了。

船上有一个带来坏运气的人。

”319“伙计们,”他说,预备和他们敷衍,或是用武,看情形而定,但是绝不畏葸。

“我已经想出道理来了。

船上有个不吉利的周纳(Jonah)。

”①给船带来灾难的人。

142“Jonah”的作用不仅是指“不吉利的人”,还有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投入阅读的作用。

Jonah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

熟悉圣经文化的原文读者由Jonah很快会想到与其相关的圣经故事,不仅明白了上下文要传达的意思,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增强了自信。

对于目标语读者,虽然他们不熟悉圣经文化,但是也渴望逐渐积累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仅将其翻译成平淡的“不吉利的人”,则失去了这一作用。

B.主被动差异由于不同的思维倾向,英汉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差别很大。

英语民族重分析、讲客观,常用被动语态表达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

而汉民族重整体,讲究主客圆融,在表示同样的口气时,常使用其它句式。

131同时,被动语态在汉语中表达不好的遭遇。

因此,在译本中应照顾汉语儿童读者的思维,合理使用被动句。

例4:“The only sound to be heard is their somewhat heavy breathing.”114唯一可听的声响便是他们的粗重的喘息。

51在永无岛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链条,孩子们找彼得,海盗找孩子们,印第安人找海盗,野兽找印第安人。

这句话写的是印第安人为袭击海盗而潜伏的样子。

这句话原文是被动式,梁将其翻译成汉语中的“处置式”,使其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