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作者:郭怀英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
一、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新动向
(一)工业新一轮结构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中国经济在经过1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高加工度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东部沿海省市作为最先处于风口浪尖的敏感地区,能够把宏观调控的压力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工业增速、效益回落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延长工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作用认识比较到位,自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断增强,纷纷出台扶持自主创新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工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建设创新服务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加快科技研发服务、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推动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面临重要机遇。
(二)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力度
在国家层面,2007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2007年7号文),把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作为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2008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作为7号文的配套实施意见,11号文提出了8大项23小项具体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统筹、协调多部门工作的职能,初步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业政策体系。
11号文突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分工深化与工业的互动发展,突出了政策环境的优化,比如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各类生产性服务税收优惠,加快推进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对于推动各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地方层面,2007年以来,湖南、四川、安徽、苏州等省市都研究出台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推出了深化行业改革、推进服务外包、扩大内外开放、放宽行业准入、加大税收扶持、加强用地支持、鼓励争创品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具体的政
策措施。
据调研资料,即使是一些地级市、县级市也很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浙江温岭市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市三产办从原先的非常设机构改为常设机构,市财政用于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从500万元增加到1500万。
通过以规划引导,抓政策制定、机制激励、项目推进,形成了发改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格局。
(三)生产性服务业新型行业发展迅速
从城镇分行业投资看,2008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264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第三产业投资21909亿元,同比增长25.0%。
2008年前4个月,城镇分行业投资中,信息资讯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3.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3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46.4%,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较低,规模偏小。
从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资看,2007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使用金额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使用金额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8%,国内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总部,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设计业,信息服务业中的软件开发咨询业这些类别的跨国服务企业开始加快向东部沿海中心城市布局。
(四)以各类园区为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不断推进
据相关调研,目前,多数省市政府部门对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存在模糊认识,也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各地做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常采取聚集区的运作模式。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一些省市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以此为载体全力推动科技研发、物流、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
目前,发达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开始明显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聚集,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聚集区:CBD、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等。
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形成了依托产业,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良性循环格局。
2007年以来,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加快,依托产业集群,以服务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物流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等,以及以集聚多种物流企业和多样化物流服务功能为基础的大型物流园区或物流服务集聚区,得到快速发展。
(五)奥运会的举办将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需求和商机
奥运会的举办,2800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将带动北京以及环渤海的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广告、设计咨询、会展等一批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申办城市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
这些城市将从规划设计、投融资、金融保险、物流、商贸、航空、通信、媒体等多方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奥运会的品牌经营,会徽、会标和吉祥物的特许经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将刺激这些城市商务酒店、现代物流、会展、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经济在近年内,平均每年能拉动全国GDP增长0.3-0.4个百分点,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二、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现实困难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调研,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中,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并存,一方面是生产企业、工商企业服务外包不足,另一方面是当服务需求快速释放时,又没有相应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来承接,一些高端需求、特殊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
二是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浙江台州温岭市的调研显示,一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采取保大压小策略,一些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服务业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比工业中小企业更难得到银行贷款,而且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税收不公平。
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制造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适应的是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起到了鼓励低附加值企业发展的作用,客观上不利于服务业发展。
行政开支、管理费用、员工培训费开支不能在税前列支,在合伙制中介服务企业中营业税计税方法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另外。
研发设计、评估等技术服务业不能享受高新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创新载体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根据调研,浙江510个产业集群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明显不足,功能较为完善的创新服务平台较少,推动企业创新和技术扩散的作用尚不明显,服务能力不强,服务项目较少,尚不能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
(二)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出现无序竞争,面临产业转型问题
物流准入门槛偏低,造成无序竞争,经营混乱,物流设施分建引起大量资源浪费,普遍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的集中配置,而物流设施简陋和管理水平落后,引发服务质量差、低价竞争、卷款逃跑等问题。
随着油电价格上涨,国际国内运价变化,物流、海运、水运、国际货代等行业,企业运营成本上升,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行业结构调整、重组、提升服务质量成为迫切要求。
由于准入门槛低,部分商务服务也存在无序竞争,特别是低价过度竞争,竞争秩序和信用环境不佳,再加上政府对市场介入过度,干扰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难以形成,产业面临转型重组问题。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把握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者往良性互动、共同升级的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加强编制,改变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对服务业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
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各省市要组织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综合试点,统筹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科学布局,引导不同区域形成各自特色,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都要研究制定一整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研究制定可市场化领域,比如从企业、政府分离出来的咨询服务等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政府服务采购制度。
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引导资金,用于服务业聚集区和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补贴服务标准的制定,奖励自主创新成果,奖励品牌塑造和开拓海外市场,扶持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鼓励信贷产品创新,引导各金融机构推广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动产和权利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或自然人担保贷款,中小企业信用专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等多种适合中小服务企业的贷款品种。
在较为成熟地区推行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试点,加大培训费等在税前列支的比例,研发设计企业可以认定为高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
物流业按照增值税的方式计征物流企业营业税,研究设立适应物流业务需要的专用发票。
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广试点经验。
(三)加强服务标准、规范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推动物流、商务服务等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型、知识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