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先生与北大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永波,学号:2008213520

摘要: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史中,蔡元培无疑是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席位,他作为中国近代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涉及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领域。其在教育事业上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毛泽东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志在民主自由”。本文主要从革新中建设的大学教育思想来展现蔡先生的教育主见。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大学教育思想

在革新中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前的北大

蔡元培于1917年1月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大,正处于“晦雾时期”,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校园里封建官僚习气依旧,腐败生活作风如前。

民国初年北大的教员,如清末一样大都来自政府衙门,滥竽充数不学无术者不乏其人,年年把当年陈旧的讲义发给学生,在讲台上读一遍了事。学生中多官宦和富商子弟,他们但为日后升官发财寻求“出身”,心思与时间不是花在读书求知上,而是专事奔竞游荡。对此,蔡元培的《自写年谱》中有录:“学生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术,并没有何等兴会。讲堂以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与自动的组织,遂不得不于学校之外,竞为不正当的消遣。这就是著名腐败的总因……”

蔡元培所指的“不正当的消遣”是什么呢?请看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中所云:

蔡先生是1917年1月到北大就职的,在此以前的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吃饭混日子,教课是陈陈相因,敷衍塞责。顾颉刚《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里有类似记述:1913年我考入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有的老师不学无术,一心只想当官;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架子却不小。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妓

女集中地段),所以妓院中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两院”指参、众两院,“一堂”指北大,其前身为京师大学堂)。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作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这样的学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养出一批贪官污吏!蔡元培先生来校之前,北大搞得乌烟瘴气,哪里像什么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也因此被谑称为“探艳团”、“赌窟”。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蔡元培痛心疾首,他深知“私德不修,祸及社会”,有心在校内筹组“进德会”,规范师生道德行为,净化校风。故而到校之初,就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号召师生共起“砥砺德行”“力挽颓俗”,神色凝重地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故必有卓绝之士力挽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二、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

1、革新

1, 对大学的定位: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其四,大学是精神家园。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所谓自由精神,是指学术思想自由,不论什么学派,只要学有专长,自成一说,即任其存在发展,“同流并进”。

其五,大学教育以创新为灵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为职志,从前清翰林一变而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写照;将暮气沉沉的北大一变而为“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鲁迅语),是其革新教育之显绩。在执掌北大期间,他对北大的办学方针、管理体

制、学制与课程建设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开创了北大的新气象。

2,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系

建立新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从少数官僚说了算到教授治校

蔡元培按照教授治校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原则,主张对大学实行民主管理。他明确指出:“本校事务,是全体职员共同负责的。”并对以前由校长和学监专制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批评,“我初到北京大学,就知道以前的办法是,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并学长也没有与闻的,我以为不妥。”况且,在他看来,在大学实行民主管理,亦是由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德国革命以前是很专制的,但是他的大学是极端的平民主义。”因此,在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手建立了新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第一步组织评议会,给多数教授的代表,议决立法方面的事;恢复学长权限,给他们分管行政方面的事。但校长与学长,仍是少数。所以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由各教授与所公举的教授会主任,分任教务。将来更要组织行政会议,把教务以外的事务,均取合议制。并要按事务性质,组织各种委员会,来研讨各种事务。照此办法,学校的内部组织完备,无论何人来任校长,都不能任意办事。”“北大此后亦当组成健全的教授会,使学校决不因校长一人的去留而起恐慌。”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的管理体制日渐完善,一切校务都有章可循。

2、确定以文理为主的大学格局

改革前北京大学的内部结构按照《大学令》所规定的“大学一科一门”3个层次所组成,即北京大学内设有文、理、法、商、工5科,各科下设若干门。如理科内有物理学门、化学门,法科内有政治学门、法律学门等。

内部结构改革首先是在科这一层次上,扩充文科和理科,“今既以文理为主要,则自然以扩张此两科,使渐臻完备为第一义”,并将其他科系从北大中分离出去,使北京大学成为文理科大学。1918年1月27日,蔡元培在国立高等学校校务讨论会上提出大学改制议案。蔡元培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之制,规仿日本,既设法、医、农、工、商各科于大学,而又别设此诸科之高等专门学校,虽程度稍别浅深,而科目无多差别。同时并立,义近骈赘。且两种学校之毕业生,服务社会,恒有互相龃龉之点。”要解决重复办学这一问题,蔡元培认为应该学习德国的大学制度,“窃查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之编制,以德意志为最善。其法科、医科既设于大学,故高等学校中无之。理工科、商科、农科,既有高等专门学校,则不复为大学之一科。而专门学校之毕业生,更为学理之研究者,所得学位,与大学毕业生同。普通之大学学生会,常合高等学校之生徒而组织之。是德之高等专门学校,实即增设之分科大学,特不欲破大学四科之旧例,故别列一门而已。”“孑民之意,以为大学实止须文理科,以其专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