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兴衰的历史原因

合集下载

3.13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2)

3.13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2)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 背 景: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 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 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 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
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 提
倡节俭等。都善于用人、勇于纳谏等。
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结果 国力强盛的局面。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 皇位世袭制的产物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都城 统一
洛阳
刘秀称帝后,用10 多年的时间削平群 雄,完成统一。
东 汉
西汉
▲东汉形势图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4. 光武中兴 (一)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东汉初年汉光武 帝面临的社会局面?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ná) 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 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经济 释放奴婢 减轻赋税 减轻刑罚
增加了劳动力, 缓和了阶级矛盾。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 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 置其一”。另外对地方官吏 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汉朝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汉朝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汉朝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一、引言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帝国的辉煌与衰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汉朝帝国的起伏变化,以展示汉朝辉煌与衰落的轨迹。

二、政治辉煌汉朝的政治制度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是其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中央集权的建立在西汉刘邦的时期,他相较于秦朝的暴政,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最终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通过设立丞相、御史台等机构,加强中央政府的管控力度,使得汉朝政权能够更加稳定地统治全国。

2. 开创科举制度汉武帝开创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为后来的唐朝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繁荣汉朝的经济发展是其辉煌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将从农业、交通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农业发展汉朝时期改良农具、引进新作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举措,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丰富的农业生产为汉朝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帝国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2. 交通便利在汉朝时期,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交通路线的拓展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打通了陆上贸易与海上贸易的纽带,与西方世界建立了繁盛的丝绸之路,使中原地区的商品远销海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3. 贸易政策汉朝致力于贸易的发展,推行了积极的贸易政策,开放了对外贸易,鼓励进口和出口,促进了各地区的资源流动和经济交流。

四、社会风貌汉朝社会的辉煌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

1. 文化繁荣在汉朝时期,文化的繁荣是无法忽视的。

古文学的辉煌时期,代表作品如《史记》等名篇,给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汉族的发展为后来的唐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制度汉朝致力于建立稳定且有序的社会制度。

例如,农民的地位提高,赋税制度的改革,尊重各地的宗教信仰等,都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五、辉煌与衰落交织1. 内外因素的影响尽管汉朝的辉煌时期长达四个世纪,但在其衰落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内外因素交织的情况。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繁荣与衰落几乎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经典。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原因。

一、政治原因1.1 皇权过重汉朝早期,刘邦通过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皇权过重。

虽然在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后来的汉宣帝时期,皇帝的权力再度加强。

这导致了一些皇帝任用无能之臣,封建制度日益腐败,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政治腐败加剧了汉朝的衰落。

1.2 统治者的无能和内乱在汉朝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成为了一个重要原因。

王莽篡权后,政治变动频繁,相互之间争斗不休。

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统治和管理,国家治理逐渐瘫痪。

这种内乱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二、经济原因2.1 地方豪强的割据汉朝末年,地方豪强割据现象日益严重,这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方豪强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口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使得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家资源无法有效地调配,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2 经济衰退和财政困难汉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和政治动荡,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国家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同时战争和军事开支不断增加。

这使得国家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三、文化原因3.1 黄老思想极盛黄老思想在汉朝时期达到了巅峰,这种思想强调个体利益和私欲满足,提倡隐逸和脱离现实。

这种思潮导致了社会对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蔑视,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和利益,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享乐,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3.2 文化衰退和知识流失汉朝后期,文化衰退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和学术机构的减少,使得知识的传承和流失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缺乏,对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缺乏支持,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

政治上的皇权过重和统治者的无能以及经济上的地方豪强割据和财政困难,文化上的黄老思想极盛和知识流失等因素都对汉朝的衰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中城的兴起与繁荣及其原因

汉中城的兴起与繁荣及其原因

作者: 郑艳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汉中;城市发展;城市史
摘要:汉中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

从周幽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771年 )开始筑城到民国年间汉中城衰落 ,其间历经近 2 70 0年的风风雨雨 ,历呈出中国众多城市发展的一个面相。

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 ,按汉中城的形成、繁荣、衰落三个阶段 ,概述它从春秋战国至民国年间的发展历史 ,并论述其形成、繁荣的原因。

汉中地区生态资源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

汉中地区生态资源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

第17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ol.17,No.32002年9月 Co llectio nso f Essa ysonChineseHistoricalGeog ra phy Sep ,2002汉中地区生态资源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马 强(汉中师范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0)提 要 本文主要从森林植被的变迁、重要野生动物减少灭绝等方面论述了汉中盆地全新世以来生态资源的重大变迁。

认为唐代以来的“畲田”农业开发、频繁的伐木修栈、尤其是明清时期移民进入汉水上游大规模的垦殖活动以及极端缺乏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措施是造成汉中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汉中盆地 生态 资源 历史变迁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水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四周郡山拱卫、河网纵横,中为汉江冲积河谷平川,主要地貌以盆地为中心南北依次为丘陵、高山,间以若干山间平坝,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南北地理分界线南侧。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曾长期森林密布、野生动物众多,经过数千年自然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汉中盆地的生态地理环境已发生重大变迁,生态环境总的态势趋向不良方向发展。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大力号召重建山川秀美大西北的今天,汉中盆地生态环境的变迁原因及教训皆十分值得引起重视。

一 汉中盆地森林的历史变迁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期汉水上游河谷两岸及浅山丘陵地区分布着茂密的森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勉县温泉、胡家渡、杨家山、赤土岭,南郑梁山龙岗寺及城固、洋县等地汉江台地上连续发现若干大熊猫、熊、东方剑刺象,犀、虎、羚羊等森林动物化石①,据科学测定,这些古森林动物生活在距今20——100万年之间,大致与关中蓝田猿人同期②,可见这一地区森林存在已相当久远。

全新世中期,汉中地区与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针阔混交林③,此外在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龙岗仰韶文化灰坑中也发现大量野生森林动物如野猪、野牛、林麝、华丽黑鹿、小麂等骨骸④。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了辉煌的光芒,但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本文将从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其辉煌和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

刘邦建立了西汉,开始了汉朝的统治。

西汉的统治者深得民心,社会秩序稳定,迅速恢复了战乱后的秩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随后的东汉时期继承了西汉的政治制度,发展了朝廷官制,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行政体系,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中央集权。

二、经济繁荣汉朝时期经济繁荣,封建制度稳定,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人口增加。

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城乡经济体系。

开发和利用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大力推动,提高了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增加了农田的利用率。

繁荣的经济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税收,也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繁荣的贸易。

三、文化繁荣汉朝时期,传儒家思想取代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成为了汉朝的官方思想,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同。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和历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在科技、文学、音乐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张衡的地动仪和史书,汉赋的发展等。

然而,汉朝的辉煌最终走向了衰落。

以下是一些导致汉朝衰落的原因:一、宦官干政东汉末年,宦官势力逐渐壮大,对朝政产生深远影响。

他们将官员任免权掌握在手,酿成了一系列政治腐败的问题。

宦官干政导致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不再按照能力和品德进行,使得朝廷腐败不堪,权臣掌握大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

二、内外夷狄侵袭东汉末年,外族侵略逐渐加剧,特别是北方的匈奴入侵频繁。

长期的战乱使国家财政紧张,军队的实力衰退。

汉朝政府因此征发大量的士兵和农民参与战争,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受到影响。

三、分封制度的腐败汉高祖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度是为了达到分权和平衡各方势力的目的。

汉中的历史典故

汉中的历史典故

汉中的历史典故关于汉中的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引言汉中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汉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汉中发展的背景、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1. 汉中发展背景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交汇处,是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

汉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汉中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2. 资源禀赋2.1 土地资源汉中拥有广阔肥沃的农田和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农业是汉中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汉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2 矿产资源汉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等。

这些资源为汉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3 水资源汉中位于秦岭山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水资源为汉中发展生态旅游和水利工程提供了优越条件。

2.4 生态环境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汉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3. 政策支持3.1 国家政策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城市之一,汉中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为汉中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和政策支持。

3.2 地方政策汉中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兴业、吸引人才和技术引进。

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汉中也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

4. 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4.1 农业发展汉中地处农业生产优势区,农业是汉中经济的支柱产业。

因此,汉中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和加强农产品加工等措施,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汉中地区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下是关于汉中汉文化的一些内容:
1. 历史渊源:汉中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汉中地区曾是秦、汉、隋、唐等朝代的重要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2. 文化古迹:汉中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著名的汉中古城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遗址,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

此外,有许多古寺、古庙、古塔等文化遗产,如青龙寺、天成寺、太原寺等。

3. 汉文化的传承:汉中地区传承了丰富的汉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在汉中地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4. 历史名人:汉中地区涌现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杜甫在汉中留下了一些文化遗迹,如杜甫草堂,成为后人瞻仰的文学圣地。

5. 民俗文化:汉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传统的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6. 地域特色:汉中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

这些资源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手工艺传统等方面。

总体而言,汉中汉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通过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的传承、名人故里等多个方面,展现出这个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中经济发展概括

汉中经济发展概括
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力度加大
汉中市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工作,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了工业 绿色发展。
亮点三: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汉中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华阳景区、紫柏山、黎坪等自然景观和古汉台、拜将坛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旅 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地理环境
汉中市地形复杂,北部为秦岭山脉, 南部为大巴山山脉,中部为汉中平原 。
汉中市属于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四季 分明,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人口与民族
汉中市人口数量较多,主要以汉族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少数 民族居住在此。
汉中市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基础。
总结词
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汉中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汉中地区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大部分高素质人才选择到发达城 市或国外发展,导致本地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
原因分析
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汉中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不足,以 及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策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汉中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同时制定吸引人 才的政策,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留住本地人才。
市场导向
汉中开始逐步向市场导向 的经济体制转变,激发了 市场活力。
交通建设
改革开放后,汉中的交通 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公 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网 络逐渐完善。
近年来发展概况
经济持续增长
01
近年来,汉中的经济持续增长,成为陕西省内的重要经济中心

产业结构优化
02
汉中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工业和服务

三国之乱汉朝的衰落与分裂

三国之乱汉朝的衰落与分裂

三国之乱汉朝的衰落与分裂汉朝,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辉煌的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与分裂。

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国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壮观的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汉朝衰落与分裂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因素1. 腐败的官僚体系:汉朝末年,官僚体系的腐败愈演愈烈,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腐败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2. 皇权削弱:自汉武帝时期起,皇帝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加剧,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滑落。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戚干政,进一步削弱了皇权。

这种内部权力纷争导致了政治的分裂和不稳定。

3. 地方割据: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各地军阀和豪强开始割据一方,独立势力逐渐形成。

他们各自为政,导致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二、经济因素1. 剧烈的通货膨胀:汉朝末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失误,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不断增加的物价导致百姓生活困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2. 财政困难:战争和豪族对财政的掠夺,使得汉朝财政出现巨大赤字。

政府缺乏资金来维持军队和基础建设,无力回应国内外的挑战。

3. 地方豪族的日益壮大:汉朝晚期,地方豪族逐渐崛起,他们借助自身的财富和权势,开始对朝廷形成威胁。

豪族的日益壮大,使得汉朝政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全国各地。

三、社会因素1. 内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在三国之乱的战乱中,不计其数的百姓丧生。

战争带来的死亡和流离失所的情况,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口急剧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汉朝的力量。

2. 社会阶层矛盾激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情绪。

士人的失望与愤怒逐渐蔓延,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加剧了内部的分裂。

3. 民族矛盾:汉朝时期,民族矛盾逐渐暴露和加剧。

与匈奴、羌族、南方少数民族等民族发生的不断战争,分散了汉朝政权的力量,加速了分裂的进程。

综上所述,汉朝衰落与分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因素中的腐败、内部权力纷争、地方割据等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因素中的通货膨胀、财政困难、地方豪族壮大等破坏了经济基础;社会因素中的人口减少、社会阶层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加剧等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稳定性。

汉中兴衰的历史原因

汉中兴衰的历史原因

汉中兴衰的历史原因(转自汉中老乡,不想让这篇文章沉下去,重新提出来让大家分享)来源:钟超2.1的日志为了了解汉中,可以带着判断性眼光看一下。

汉中本应该是陕西第二,看好了是“本应该”。

且继续往下看……90年代后一步步落后是谁造成的汉中,你为什么落后《华商报》三月二十九日14版登载一些网友的观点。

对于安康、商洛我不甚了解,在此我就讲讲汉中吧! 任何一个地区的先进与落后都有她深层次的原因。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讲:中国东西部的差距,主要是政策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初,中西部的很多省市经济并不比东部落后,但正是由于政策上的倾斜,二十年后差距拉大了。

汉中的落后她不落后在资源、资金、技术、交通、能源、开放程度上,她落后在政策上。

一、汉中历史上在陕西的经济位置汉中是在元初才正式并入陕西的。

由于年代久远,元、明的情况无从考证,但到了清朝中期,由于川、楚、豫、皖、赣等省贫民的大量迁入,陕南山区得到迅速开发。

在造纸、木材加工、采矿、冶铁、贸易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还出现了在当时的中国堪称规模最为巨大的手工业工场。

从而使这个原先较为落后的山区一跃而成为我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之一”。

① 而这时的关中地区直到清末“关中辖区四十余县工业向无萌芽”。

②随后由于康、乾时期全国人口激增,行政区域增多,吏制发生巨大变化,地方官员的考核基本由巡抚衙门裁定,而衙门中的冗员多为关中人,汉中税赋激增,才导致这种繁荣局面到道光时期逐渐衰落了。

即便如此,到清末民初汉中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依然十分发达。

据史载:“县(注:即南郑,今汉中市)为汉中道治,西则陆通陇蜀,东则水达鄂皖,商贾辐辏,货物山积,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③ 1911年清代举人谢廷麒在汉中创办“保惠火柴厂”开了西北火柴工业的先河。

几年后,民营广智印刷局,官绅合营织布厂相继产生,揭开了陕西乃至西北现代工业的序幕,是到“1919年全省仅有的三家新式工业企业”④。

随后,又相继出现了益汉火柴公司、益泰工业社、西北颜料厂、西北肥料厂、南郑铁工厂、南郑民生工厂、三秦面粉公司、中华机器卷烟厂、裕华铁厂、高河铁厂、民生煤矿、仁合米厂、裕丰米厂等数以百计的近现代工厂和遍布城乡的四千二百余家手工业作坊,走在了西部地区的前列。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白给了谁来背锅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白给了谁来背锅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白给了谁来背锅汉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到263年蜀汉灭亡为止,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双方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和汉中有关。

蜀汉政权的衰亡也与这一地方的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历史现象呢?从地形上来看,北方的上游地区是关中,关中南面的秦岭西抵陇山,西连熊耳山、伏牛山。

高峻险拔。

而四川则位于南方的上游地区,其北大巴山延绵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相连。

浑厚绵长。

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处在两个上游地区的中间,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就是这两列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的山脉,它们将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截断,形成差异明显的两部分。

因此汉中所体现的利害关系胶着程度自然远非一般天险可能比拟。

南北对峙之中,若北方占据汉中,则双方以大巴山为界,汉中越秦岭北进困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易。

历代攻蜀,从汉中入剑阁灭蜀者居多。

所以《读史方舆纪要》说“巴蜀之根本在汉中。

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

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

”因而在曹操占据汉中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为了争夺汉中,急书发兵。

杨洪分析当时的局势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蜀汉几乎都感受到了威胁,不惜倾尽蜀中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来夺取汉中。

经过岁余的反复交锋,在占据汉中后,双方以秦岭为界,共享秦岭之险。

秦岭又名南山、终南,宋敏求云:“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相距且八百里。

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之外,莫如终南。

”关中平原通往汉中盆地的道路,大多要穿越秦岭之间的各条峡谷。

顾祖禹引《地志》日:“南山大谷凡六,出奇步险,则南达汉中,东通襄、邓,故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使备南山之险。

”注云:“六谷或日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此六谷也。

”上述峡谷崎岖险峻,峭壁林立,往往必须架设栈道才得以通行。

陕西汉中的历史故事

陕西汉中的历史故事

陕西汉中的历史故事
汉中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以下是一些陕西汉中的历史故事:
1. **刘邦之死地求生:** 公元前206年,刘邦(汉高祖)在陕西汉中的巨鹿山陷入了困境,被项羽的军队包围。

在这个生死关头,刘邦采取了"死地求生"的策略,意外地成功逃脱了项羽的围追堵截,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统一了中国。

2. **汉中会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汉中会战发生在陕西汉中地区。

这场决定性的战斗结束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夺,标志着刘邦获得了统治权。

3. **李自成起义:** 17世纪中期,明朝末期,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陕西汉中发动了反明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了大西国。

4. **梁家河:** 毛泽东出生地位于陕西汉中,梁家河村。

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地点。

5. **汉中文庙:** 汉中文庙位于汉中市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庙,建于公元前183年,用于祭祀儒家学者和推崇儒家思想。

文庙内有众多古代碑刻和历史遗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方面。

这些历史故事和地点突显了陕西汉中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汉中郡变迁

秦汉汉中郡变迁

秦汉汉中郡变迁
雷震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4)001
【摘要】汉中郡始置于公元前312年.秦汉中郡治西城县,与战国时期秦楚相争的历史形势有关,其意在于防楚、逼楚.东汉初,汉中郡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与两汉时期大一统形势下褒斜道的重要性以及汉中郡战略作用和地位的变化相关.汉末曹魏时期,在魏、蜀争夺汉水流域的历史背景下,"东三郡"从汉中郡中分化出来,并使汉中郡辖区缩减为仅局限于今汉中地区.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雷震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秦汉汉中郡治所寻踪 [J], 梁中效
2.秦汉历史变迁视域下宜春苑与上林苑隶属关系考辨 [J], 雷铭
3.先秦秦汉儒家禅让思想的理论变迁与政治实践 [J], 曹婉丰
4.秦汉朝那湫渊遗址与万年以来东海子气候变迁 [J], 罗丰
5.从"在里占著"到"随就虚落"
——论秦汉户籍登记地点的变迁 [J], 束江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汉中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汉中地处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具备了许多发展的优势。

下面将从地理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等方面,探讨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

汉中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汉中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北临黄河,南靠秦岭,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格局。

这种地势特点使得汉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和人居生活。

此外,汉中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拥有汉江、滋水等多条河流,有利于发展农业灌溉和水利工程。

汉中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汉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能源和建材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汉中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小麦、棉花、水果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汉中还是陕西省的重要林业基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木材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汉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传承。

汉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著名的文化景点有汉中博物馆、张骞墓、薛城遗址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汉中的历史,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汉中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汉文化、巴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元素为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汉中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汉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华山、太白山、褒斜山等。

这些山脉雄奇壮丽,风景如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此外,汉中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如汉中城墙、汉中古城、刘邦故里等,这些景点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汉中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

汉中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地理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等方面。

汉中地处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汉中今昔对比300字

汉中今昔对比300字

汉中今昔对比300字1.40年来,汉中市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33.3亿元。

转型升级不断加速。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汉中天汉长街。

无工不富。

新世纪的汉中,正迈着千禧年的脚步昂首阔步向我们缓缓走来……央视“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结果揭晓:汉中市在首轮和第二轮展示中表现优异,达到中国魅力城市标准,被评为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2017年汉中“蜀道难”就真成为历史了。

早上在西安吃肉夹馍,中午就到成都来顿火锅,成为现实!2.2001年小城汉中,汉台区境内发现一处宋代墓葬,出土文物60余件,其中的陶器制品,造型逼真,色彩艳丽,被专家誉为宋三彩中的精品,汉中再一次以文化的光芒闪耀于历史笔端。

时光的齿轮继续向前,3月汉中(经安康)至西安4776/4777次列车开行,汉中面皮和古城西安肉夹馍终于在此完美结合。

迢迢银河暗渡,荡荡汉水竟帆。

2005年5月,投资987万元、长2.8公里的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石门栈道开通。

在这里,古人剑笔衮雪的文采飞扬。

褒谷的风口,把一个个几经尘封的典故推向时代的浪尖,在玉盘里蕴藏了时光如梭的苍茫,破山凿石以通天下,刀斧剑戈劈出乾坤,一条褒河便是狭路争雄处放纵的侠客。

2006年9月,央视“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结果揭晓:汉中市在首轮和第二轮展示中表现优异,达到中国魅力城市标准,被评为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有了这个称谓,汉中桥北广场才有现在这个“马踏飞燕”雕塑的资格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力克强敌塞尔维亚队再次获得女排奥运会冠军,在颁奖仪式上,女排姑娘们身后的观众席上,一条“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红色条幅引起网友争议,汉中被推向全国舆论场。

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秦岭之南汉江之畔,书香韵冉的汉大正在逐渐崛起。

【历史】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 御设施紧密结合,透漏出阶级对
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A.休养生息的政策 C.东汉王朝的兴衰
B.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D.动荡不安的时局
9.(2024·山东临沂一模)“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
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
A.被陈胜、吴广起义推翻 B.被刘邦、项羽起义推翻
C.被农民起义推翻
D.被豪强地主推翻
2.(2023·广东廉江一模)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 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 C )
A.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 C.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这段
话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D ) A.背景和过程
B.原因和影响
C.背景和影响
D.过程和影响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 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 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B)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 刘秀从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 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 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 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 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C.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
D.织机的落后制约着丝织业发展
4.(2024·广东韶关模拟)东汉和帝以来,外戚集团竭力使太后临朝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
”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
( )B
A. 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最高权力B. 外
戚、宦官交替专权,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C. 东汉晚
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D. 东汉中期
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
9. (跨学科·美术)如右图所示为我国东汉时期劳动者利用

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
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
据此可知 A. 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C) B. 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C.
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 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

10. 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都非常开明,使百姓生活安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 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 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摘编自《汉书·文帝纪第四》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_光__武__中__
_兴___”。
农业:使用_二__牛__一__人__一__犁_的耕作方式;王景受命
东 汉 的 兴 衰
社 会 经 济
治理黄河。 手工业:当时发明的水__排___,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提高了冶炼质量。_青__瓷__烧制技术走向成
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东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
“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
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的领导者
是 A. 张角
( A)
B. 陈胜
C. 吴广
D. 王莽
8. “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中兴衰的历史原因(转自汉中老乡,不想让这篇文章沉下去,重新提出来让大家分享)来源:钟超2.1的日志为了了解汉中,可以带着判断性眼光看一下。

汉中本应该是陕西第二,看好了是“本应该”。

且继续往下看……90年代后一步步落后是谁造成的汉中,你为什么落后《华商报》三月二十九日14版登载一些网友的观点。

对于安康、商洛我不甚了解,在此我就讲讲汉中吧! 任何一个地区的先进与落后都有她深层次的原因。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讲:中国东西部的差距,主要是政策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初,中西部的很多省市经济并不比东部落后,但正是由于政策上的倾斜,二十年后差距拉大了。

汉中的落后她不落后在资源、资金、技术、交通、能源、开放程度上,她落后在政策上。

一、汉中历史上在陕西的经济位臵汉中是在元初才正式并入陕西的。

由于年代久远,元、明的情况无从考证,但到了清朝中期,由于川、楚、豫、皖、赣等省贫民的大量迁入,陕南山区得到迅速开发。

在造纸、木材加工、采矿、冶铁、贸易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还出现了在当时的中国堪称规模最为巨大的手工业工场。

从而使这个原先较为落后的山区一跃而成为我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之一”。

① 而这时的关中地区直到清末“关中辖区四十余县工业向无萌芽”。

②随后由于康、乾时期全国人口激增,行政区域增多,吏制发生巨大变化,地方官员的考核基本由巡抚衙门裁定,而衙门中的冗员多为关中人,汉中税赋激增,才导致这种繁荣局面到道光时期逐渐衰落了。

即便如此,到清末民初汉中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依然十分发达。

据史载:“县(注:即南郑,今汉中市)为汉中道治,西则陆通陇蜀,东则水达鄂皖,商贾辐辏,货物山积,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③ 1911年清代举人谢廷麒在汉中创办“保惠火柴厂”开了西北火柴工业的先河。

几年后,民营广智印刷局,官绅合营织布厂相继产生,揭开了陕西乃至西北现代工业的序幕,是到“1919年全省仅有的三家新式工业企业”④。

随后,又相继出现了益汉火柴公司、益泰工业社、西北颜料厂、西北肥料厂、南郑铁工厂、南郑民生工厂、三秦面粉公司、中华机器卷烟厂、裕华铁厂、高河铁厂、民生煤矿、仁合米厂、裕丰米厂等数以百计的近现代工厂和遍布城乡的四千二百余家手工业作坊,走在了西部地区的前列。

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也极为发达。

据史载:“汉江航运已有三千余年,由汉中启程可达汉口。

由于水陆相连的交通条件,使汉中成为陕、甘、川、鄂四省经济吞吐之地,山货、药材、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皮革、羊毛、棉花、铜、铁、甘盐、川盐、京广杂货等生产、生活资均由航道、驼队输入、输出在汉中交易”⑤又载:“城南过街楼、城东十八里铺、沿江中帆墙云集,汉中成为商业转折重地”⑥。

民国十九年由汉江输出的中药材高达10亿斤之巨。

有诗赞曰:“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万垒云峰超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

诗中描绘了汉中地理位臵的重要和汉中航运的繁荣盛况。

城中市场规模巨大,街道称谓也以行业命名。

如伞铺街、碗铺街、纸坊街、管子街(文化用品)等,各省会馆林立,商贾云集。

公路开通后汉中的公路建设和汽车运输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到1949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4328公里,汉中611公里,占全省15%。

汽车拥有量全省为997辆,汉中270多辆,为全省之最⑦。

解放后大部分被调往省内其他地、市。

民用航空方面,1937年汉中便通航了,有飞西安、成都、重庆、宝鸡等四条航线,而现在却只有一条飞西安的航线。

1949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汉中1.95亿元占全省18%(注:汉中比关中晚解放半年,许多工厂,桥梁被国民党炸毁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实际要多得多)。

1952年生产恢复后达到了3.24亿元,占全省15.7亿元的20.63%,仅次于西安,居全省第二。

二、解放后的困惑解放后全国的经济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汉中本应乘势而上,获得更快的发展。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汉中一年一年的往后退缩。

直到去年仅占全省7%的经济总量屈居第七位,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迟缓。

如果说陕南的落后是由于自然条件所限,那么汉中的基础不比关中的咸阳、宝鸡、渭南差,却依然落后了,这是为什么?说到这许多人会讲,汉中把二汽撵走了。

一九六七年二汽选点时曾到汉中,是有人讲过占良田太多的话,但在**那种历史背景下,这点杂音是根本左右不了局势的,因为“三线建不好,毛主席睡不好觉”。

****都已散了班子,革委会那些毛贼是管不了那么多的。

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偌大的一个项目如何布局是要考虑交通、能源和付食供应的。

汉中当时是国家军工建设的重点区域,有几十家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各种问题已显现出来,又怎能顾及民用工业“二汽”呢?决定权在“三线办”。

1983年5月份《人民日报》一篇“纪念三线建设二十年”的文章足以说明。

去年****电视台各频道也在讲这件事,二汽原建设总指挥柳斌说的更清。

至于安铁分局放汉中那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最后选在杻纽站而没有放在中间站的汉中,也不是汉中说了算的。

现在同很多关中人谈到这些问题,他们便讲:汉中交通不便所以很多工业项目不放汉中,这说明这些人恰恰不懂经济发展的规律。

历史上是先有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才有史蒂芬逊的火车,不是先有火车后有工业革命。

陕西落后于全国,难道这里面不是:先有史蒂芬逊的火车,后有工业革命,才搞成今天这个模样的吗?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自然的,循序渐进的。

如果内在条件不具备,单靠外力是搞不好的。

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若不能为当地的人民提供足够的生活、生产资料,哪来的剩余产品用来交换?工业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又从何处而来?第一产业不发达劳动力怎么能够得到解放?走不出去,观念怎么能够更新?赤贫的农民怎么能够消费得起工业产品?怎么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被动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陕西5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居全国第十四位,而经济总量却屈居二十三位,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关中的基础设施现在是比汉中、陕南好,但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50年倾斜的结果。

90年代中期以前,养路费收缴,道路养护归地方块块管时,汉中的国、省、县道路况完好率在全省是最好的。

宝汉公路褒汉段是全国的文明样板路。

汉中同四川、甘肃公路接口处陕西段路面平整,全是油路,而省外全是土路。

养路费收缴上划省上条条管后,汉中的国、省道长期养护不到位,路面坑坑洼洼,全国文明样板路也烂的大坑小坑,尘土飞扬。

现在四川同我们的公路交界处情况完全颠倒了过来。

那边是宽畅、平整的水泥路,我们这边是狭窄、凹凸不平的“扬灰路”。

多么大的反差呀!解放初汉中交通设施在全省该好吧?但同样得不到投资。

深圳的深南路西段90年还是一条狭窄的三级路,我们褒汉、汉城全是二级路,今天又怎么样?根本无法同人家相比。

三、改革的春风一九七八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汉中再次迎来了历史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省上虽未对汉中进行大的投资,但汉中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新建和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地方工业。

短短的十余年,汉中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到一九九二年汉中的经济规模已逼近咸阳、宝鸡,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收入已跃入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且增速迅猛。

南郑县以4.6亿元的财政收入跨入“全国百强县”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唯一一次进入“全国百强县”。

陕西经济十强,汉中占了三个。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关中再次“醒了”“哼!汉中那个山沟沟咋能比我们强!”****不是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吗?陕西为啥不能?汉中又该倒霉了。

1、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汉中农业发达,主要是得益于丰沛的降水。

但是尽管汉中水资源丰富,而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落后,农业上台阶很难。

九十年代初我们便规划了卡房、云河、娘娘滩三大水利杻纽,报省上立了项,总投资不过三个多亿,资金就是到不了位,建了十几年至今还在建。

而关中八大灌区改造,没有钱,向银行贷,一贷就是二十几个亿。

黑河金盆杻纽库容才二、三亿立方米,一下子投了四十多个亿,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

水却蓄了一点点。

大家知道陕西是一个粮油不能自给的省,1999年一年调入十三亿公斤,而汉中有六十余万亩旱地和荒地是可以变成水田的,增产三亿公斤,综合效益十分可观,水库却还在慢慢的修,省上却要花钱买粮食。

2、农业产业结构:关中和陕北是苹果的优生区,省上扶持,金融财政算是到位到家了,也确实让那里的农民先富了起来。

而陕南是烟、茶、狝猴桃的优生区,天然药库,天天在叫,得到的却是挤奶式的扶持。

(1)1906年新西兰传教士由四川入陕在宁强吃了狝猴桃感觉味美无比,把种子带回了新西兰,种植遍布澳洲,出口世界各地,中国也曾进口叫“洋桃”。

1972---1974秦巴山地搞动植普查时我们才发现,这里有600多万亩,4个品种的野生狝猴桃。

最后获知澳洲狝猴桃种子是从汉中偷去的。

八十年代汉中就开始大力发展这一产业,也不停地向省上争取基地建设项目。

争来争去却让次生区的周至争去了。

据说现在还是“最好的”,而优生区却不好(2)汉中的种烟历史有三百多年。

历史上“汉中一带烟草种植相当发达,专而销售而经营”⑧。

陕南的气候土壤、海拔高度是烟草的优生区。

烤烟质量是仅次于云烟高于贵烟的优质烤烟。

汉中卷烟厂一度的辉煌,主要是选用了当地的优质烤烟作为基料。

宝鸡烟厂曾经的亏损与渭北烤烟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尽管如此,九十年代初期全省的烟草基地除安康有一些县外(安康人徐山林时任常务副省长),大部分却建在了渭北旱塬。

其结果是汉中烟厂上划省烟草专卖局后,汉中当地的优质烤烟卖不出去,老百姓拉到乡****烧了,而渭北的烟叶却源源不断的进了烟厂。

一年之间汉中烟厂便奄奄一息了。

渭北的农民算是又富了一把,汉中财政却完了蛋。

烟卖不出去,发给干部顶工资。

最后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干预下,省上才认识到这一点,果断决定“北烟南移”。

汉中烟厂才又恢复了生机。

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永远拿不回来了。

(3)安康茶叶发展历史悠久,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基地。

但是由于安康经济条件比汉中差,财政根本无力扶持这一产业。

而汉中对茶这一产业财政在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了一点点的资金,这个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现在无论是规模(24万亩)、产量、品牌的知名度上,安康茶叶都已无法同汉中茶叶相比了。

这正说明了一个产业的扶持与不扶持产生的巨大差异。

幸庆的是关中不能种茶,若能种,汉中同样发展不起来。

(4)1980年洋县发现了七只朱鹮,震惊了世界,从此洋县当地的农民为了保护朱鹮,稻田不撒化肥,不施农药,上万亩稻田每年损失三百多万元。

二十多年农民损失几千万元,生活相当困难。

农民没有怨言。

朱鹮迅速增加到了四百多只。

二00三年保护站终于争取到国家的一笔资金,规划建设朱鹮保护区。

从此当地农民可以通过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脱贫。

不幸的是这笔资金大部分被投到了周至楼观台的“野生动物抢救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