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脆性破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brioemoff 的云母解理实验过程中的能量分配
Obriemoff 的系统可以被看作无限刚性的,裂纹的扩展 是可控的和稳定的;而Griffith系统是零刚度的,裂纹是不稳 定的。实际的系统是有限刚度的,必须通过平衡加载系统所 作的功和裂纹扩展所吸收的能量来计算裂纹的稳定性。
实验中, Obriemoff 发现裂纹并非马上达到平衡位置, 而是在楔入的瞬间向前跃迁扩展,然后才逐渐蠕变扩展到其 最后位置。但当实验在真空下进行时,这种效应消失。此 外,他还发现真空中测出的表面能大约时大气环境下的10 倍。
Griffith 公式中各能量项如下图所示,可见 σ f = (2Eγ /π c)1/2 定义了一非稳定的平衡位置。一旦条件满足,裂纹将无 限传播,导致弹性体的宏观失稳。这样,恒定应力的边 界条件暗含着非稳定性。
杆内裂纹扩展的Griffith 模型的能量构成
Obriemoff (1930) 用实验作出了稳定裂纹的结构。如下图所 示:将一楔子打入云母的解理中,测量其解理强度。此实验 的边界条件是位移为恒定值(由于楔子被认为是刚性的,所 以挠曲力 F 没有引起位移)。
0
λ 0
/
2
σ
t
sin[
2π
(r −
λ
a
)
]d
(r
−
a
)
= λσ t π
σt
≈
E
2π
γ ≈ Ea 4π 2
根据
γ
≈
Ea
4π 2
,得到的理论强度值是5-10GPa,
比实测值大好几
个数量级。这一差值被认为是材料中含有缺陷所致。有两类重
要的缺陷:裂纹和位错。前者是面状缺陷,后者是线状缺陷。
在外力作用下两类缺陷都会扩展并引起材料屈服。由于两种机
这里,v 是泊松比。
对于 III 型裂纹,
G = K 2 (1+ v) / E
(平面应力,平面应变)
U = (−W +Ue ) +U s U s = 2cγ
dU = −G + 2γ
dc
对平面应力
Gc
=
K
2 c
/
E
=
2γ
对平面应力
Gc
=
K
2 c
(1
−
v2)
/
E
=
2γ
当上式成立时,裂纹的扩展条件便得到满足。因此, “临界应力强度因子” Kc 和 Gc 能通过应力分析而与外载 应力相联系,从而建立普遍破裂准则,他们是描述材料
Obrioemoff 的云母解理实验装置
此时, 外力作功 W = 0 根据简支梁理论,在挠曲的云母片中,应变能为:
Ue = Ed 3h2 / 8c3
Us = 2cγ
}
dU / dc = 0
c = (3Ed 3h2 /16γ )1/ 4
此系统中包含的能量如下图所示。此种情况下裂纹 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状态,即楔子前进多远,裂纹便前进 多远。这表明稳定性是受系统响应控制而不只是受材料 性质控制。
Ue
=
σ
2 ( y + 2πc2 )
2E
含有裂纹的杆的有效弹性模量为 E = yE /( y + 2πc2 ) ,形成裂 纹所作的功为:
W = σy(σ / E −σ / E) = 2πσ 2c2 / E
表面能的变化为:
U s = 4cγ
因此, U = (−W + Ue ) + U s
U = −πc2σ 2 / E + 4cγ + σ 2 y / 2E
若 c >> b σ ≈ 2σ ∞ (c / ρ )1/2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狭长的裂纹,即便 σ ∞ << σ t ,该点的应 力也可以很快达到理论强度。而且,应力集中随裂纹的而增 加,裂纹扩展会引起动态失稳。
Griffith (1920, 1924) 以裂纹扩展时能量平衡的方式在更加 基础的水平上研究了这一问题。
根据位移场,可以将裂纹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I 型:张型或开型,裂纹壁垂直于裂纹张开; II 型:平面内剪切型,位移位于裂纹平面内,方向于裂纹边缘
垂直; III 型:反平面剪切,位移限于裂纹平面内,方向平行于裂纹
边缘。
假设所研究的是完全尖锐的平面裂纹,裂纹壁间没有内聚 力,则近场的裂纹尖端应力场和位移场可以近似表达为:
σt
=
Eλ 2πa
σ = Eλ sin[ 2π (r − a)]
2πa
λ
当r = 3/2a时,原子正好位于两个平衡位置中间,根据对称性,
在该点σ= 0,
sin( a π ) = 0 λ
a≈λ
σt ≈ E / 2π
由此得比表面能(specific surface energy)γ:
∫ ∫ 2γ
=
λ / 2σ dr =
由, dU = 0 dc
σ f = (2Eγ / π c)1/2
σ f 为某给定方向的裂纹的临界应力。
Griffith 通过测量刻有不同深度刻痕的玻璃棒强度的实验方 法,检验了他的理论。根据实验结果,他得到了形如 σ f = (2Eγ /π c)1/2 的关系式,并由此进一步估计γ 值。同时,他通过增温条件下测
根据弹性理论,在圆孔的顶部和底部存在量值为 −σ ∞ 的压应
力;在左右两侧存在量值为 3σ ∞ 的张应力。孔边上的应力远大于
远处的应力,发生了应力集中。对于椭圆孔(设其半长轴为 b和 c),在其端部应力为:
σ ≈ σ ∞ (1+ 2c / b)
端部处的曲率半径为 ρ = b2 / c
σ ≈ σ ∞[1+ 2(c / ρ )1/2 ]
平面应力情况下所对应的裂纹扩展力是:
σt
=
Eλ 2πa
∫ 2γ
=
λ 0
/
2
σ
t
sin[
2π
(r −
λ
a)
]d
(r
−
a
)
= λσ t π
σt
=
( Eγ
a
)1/ 2
对裂纹,已知 σ ≈ 2σ ∞ (c / ρ)1/2 ,设宏观的外加载荷应 力为 σ f ,则
σ t = 2σ f (c / a)1/ 2
σt
= ( Eγ
a
)1/ 2
σ f = (Eγ / 4c)1/2
因为外载荷和弹性体二者共同把力传至裂纹区域, 所以-W+Uc 是机械能。
假想裂纹的扩展了δc ,若机械能和表面能相平衡,
则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由于在裂纹扩展时, 两侧 的内聚力突然松弛,裂纹向外加速扩展,进入一个更低 的能量状态。因此,机械能必随着裂纹的扩展而减小。 但在新表面的过程中,外力要克服内聚力作功,所以表 面能将随裂纹的扩展而增大。这样,机械能有助于裂纹 的扩展,而表面能阻碍裂纹的扩展。
/
2+a
σ
t
sin[
2π
(r −
λ
a)
]
dr
= λσ t π
对小位移情形,当 r ≈ a 时,有
dσ = Edε = E d (r − a) (E, 杨氏模量)
a
dσ
d(r −
a)
=
E a
=
2π λ
σ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s[
2π
(r −
λ
a)]
因为,(r − a) / λ << 1, cos[2π (r − a) / λ] → 1
为了将应力强度因子和Griffth的能量平衡理论联系起 来,定义“能量释放率” 或“裂纹扩展力” 如下:
G = − d (−W +Ue ) dc
G 与 K 可以通过下式联系(Lawn and Wilshaw, 1975, pp56)
G = K2 /E
(平面应力)
G = K 2 (1− v2 ) / E (平面应变)
置 a。 由于我们只需要考虑峰前范
围,可用一正弦波曲线来近似应 力-位移关系:
σ
=σt
sin[ 2π (r − a)] λ
将晶面分离λ/2 所作的功是比表面能(specific surface energy) γ, 即断开单位面积的原子键所需要的能量,
∫ ∫ 2γ
=
σ λ / 2+a dr =
a
λ a
几何形状的应力强度因子可以从 Tada et al. (1973) 查到。 fij (θ ) 和 fi (θ )
函数可由Lawn and Wilshaw (1975) 查到,其曲线如下一张PPT所示。
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表示的三类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函数 (据Lawn and Wilshaw, 1975)
现代脆性断裂理论起源于用原子理论来解释材料强度的出现的 困难。一般认为,强度是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 力。断裂(或流动)必须包含原子键的破裂。故固体的理论强度 应是断开跨晶面上原子键所需要的应力。
原子力非简谐模型示意图
考虑左图所示的固体内原子 力的 非简谐简化模型:外加张
应力σ使原子间距偏离其平衡位
破裂性质的两各物质参数。 Kc 有的时候被称作“断裂 韧度”, Gc被称作“断裂能”
下面考察一个简单但有用的情况:如左下图所示,在远离 裂纹施加均匀的应力。此时,应力强度因子是:
⎧ ⎪ ⎨
KI K II
= σ yy (πc)1/ 2 = σ xy (πc)1/ 2
⎪⎩K III = σ zy (πc)1/ 2
σ ij = Kn (2πr)−1/ 2 fij (θ )
Ui = (Kn / 2E)(r / 2π )1/2 fi (θ )
这里 r 是到裂纹尖端的距离,θ 是裂纹面到研究点间的夹角,如上图示。
Kn 是应力强度因子,取决于裂纹的类型。 K1 , K2 , K3 分别对应于I, II,
III型裂纹。裂纹强度因子取决于裂纹的几何形状和外载大小。对普通
在平衡点上,两种能量达到平衡。平衡条件是:
dU = 0 dc
Griffith 分析了在均匀张应力作用下杆的受力情况。 若长度为 y 、弹性模量为E 的单位横截面积杆受到的应
力为σ,则其应变能:
∫ U e
=
y 1 σε dy =
02
yσ 2
2E
如果杆内含有长度为2c的裂纹,可以证明(参见尹 祥础,1985)应变能将增加 πc2σ 2 / E ,因此,
右图为Griffith 的研究系统: 一弹性体,内含有长度为2c裂 纹,外部边界上受到外载荷的作 用。
若裂纹扩展 δc ,外力将做
功W,弹性体内应变能的变化为 Ue,还有一部分能量Us消耗在新 表面的形成上。因此,静态裂纹 中系统的总能量U为:
U = (−W + Ue ) + U s
杆内裂纹扩展的Griffith模型
Obriemoff 最先发现化学环境对脆性固体具有重要的弱 化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亚临界裂纹扩展”现象。
§2.1.3 断裂力学简介
线弹性断裂力学以Griffith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它借用连续 介质力学的方法将裂纹简化成线弹性介质内的数学平面和窄缝, 通过分析裂纹周围的应力场,利用应力场的一些临界参数建立起 材料的断裂判据,从而通过外应力和裂纹尖端应力间的关系,把 宏观强度和材料的固有强度联系起来。由于裂纹被视为连续介质 的一部分,无需了解裂纹尖端变形和断裂过程的细节。
3. 结晶固体通常划分呈脆性和延性两种行为,尽管其 混合行为即半脆性更普遍。
§2.1.2 Griffith 理论
现代强度理论认为:真实材料内部有缺陷,这些缺陷导致材料 内部的应力集中,使得材料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
σ∞
σ∞
考虑左图
含孔薄板受
到均匀张应
力的作用,
孔边的应力
分布。
σ∞
σ∞
在均匀张应力作用下,圆孔(左)和椭圆孔(右)周围的应力集中
定的玻璃棒的拉伸颈缩过程中所作的功来独立估计 γ 值,然后
将拉伸颈缩的结果外推到室温条件下,所得的结果与强度实验结 果导出的结果相当吻合。
Orowan (1949) 问题:如果Griffith 条件得到满足,那 么,在裂纹尖端是否达到了理论强度(应力是否真高到足以 打破键力)?
由原子力的非简谐简化模型,得
比较 σ f
= ( Eγ )1/ 2
4c
与
σ f = (2Eγ / π c)1/2
这两个结果的密切吻合表明它们是裂纹扩展的充要条 件。Griffith 的热力学研究证明了裂纹的扩展条件,而 Orowan的计算证明了打开原子键的裂纹尖端的必要的应力 条件。
根据原子力的非简谐简化模型得到的典型 γ=Ea/30, 通常的观测值是E/500,这被解释为由于存在c≈1μm的裂 纹。在电子微观时代来临之前,这种裂纹被假设为普遍存在 的,称为Griffith裂纹。
制都只要求材料在缺陷所致的应力集中处局部达到理论强度,
导致了材料屈服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注: 1. 裂纹和位错宏观性状不同:当裂纹主导缺陷时,材 料往往是通过突发性的裂解而破坏,表现处脆性行为。而位错 的传播往往导致塑性流动,能在不破坏晶格完整性的情况下产 生永久形变。
2.裂纹和位错两种过程有互相抑制的倾向,但不互相 排斥。
第二章 岩石的脆性破裂
岩石的脆性破裂是岩石形变的主要机制之一。
§2.1 理论概念
§2.1.1 历史回顾
岩石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它的强度是被最先详尽研究的课 题之一;
19世纪末,在科学的基础上,岩石断裂的宏观现象学得到广泛 研究。开展了各种不同条件的实验研究,围压条件已能达到中等 围压的水平。建立了岩石破裂的库仑准则,创立了莫尔圆分析方 法。
Obriemoff 的系统可以被看作无限刚性的,裂纹的扩展 是可控的和稳定的;而Griffith系统是零刚度的,裂纹是不稳 定的。实际的系统是有限刚度的,必须通过平衡加载系统所 作的功和裂纹扩展所吸收的能量来计算裂纹的稳定性。
实验中, Obriemoff 发现裂纹并非马上达到平衡位置, 而是在楔入的瞬间向前跃迁扩展,然后才逐渐蠕变扩展到其 最后位置。但当实验在真空下进行时,这种效应消失。此 外,他还发现真空中测出的表面能大约时大气环境下的10 倍。
Griffith 公式中各能量项如下图所示,可见 σ f = (2Eγ /π c)1/2 定义了一非稳定的平衡位置。一旦条件满足,裂纹将无 限传播,导致弹性体的宏观失稳。这样,恒定应力的边 界条件暗含着非稳定性。
杆内裂纹扩展的Griffith 模型的能量构成
Obriemoff (1930) 用实验作出了稳定裂纹的结构。如下图所 示:将一楔子打入云母的解理中,测量其解理强度。此实验 的边界条件是位移为恒定值(由于楔子被认为是刚性的,所 以挠曲力 F 没有引起位移)。
0
λ 0
/
2
σ
t
sin[
2π
(r −
λ
a
)
]d
(r
−
a
)
= λσ t π
σt
≈
E
2π
γ ≈ Ea 4π 2
根据
γ
≈
Ea
4π 2
,得到的理论强度值是5-10GPa,
比实测值大好几
个数量级。这一差值被认为是材料中含有缺陷所致。有两类重
要的缺陷:裂纹和位错。前者是面状缺陷,后者是线状缺陷。
在外力作用下两类缺陷都会扩展并引起材料屈服。由于两种机
这里,v 是泊松比。
对于 III 型裂纹,
G = K 2 (1+ v) / E
(平面应力,平面应变)
U = (−W +Ue ) +U s U s = 2cγ
dU = −G + 2γ
dc
对平面应力
Gc
=
K
2 c
/
E
=
2γ
对平面应力
Gc
=
K
2 c
(1
−
v2)
/
E
=
2γ
当上式成立时,裂纹的扩展条件便得到满足。因此, “临界应力强度因子” Kc 和 Gc 能通过应力分析而与外载 应力相联系,从而建立普遍破裂准则,他们是描述材料
Obrioemoff 的云母解理实验装置
此时, 外力作功 W = 0 根据简支梁理论,在挠曲的云母片中,应变能为:
Ue = Ed 3h2 / 8c3
Us = 2cγ
}
dU / dc = 0
c = (3Ed 3h2 /16γ )1/ 4
此系统中包含的能量如下图所示。此种情况下裂纹 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状态,即楔子前进多远,裂纹便前进 多远。这表明稳定性是受系统响应控制而不只是受材料 性质控制。
Ue
=
σ
2 ( y + 2πc2 )
2E
含有裂纹的杆的有效弹性模量为 E = yE /( y + 2πc2 ) ,形成裂 纹所作的功为:
W = σy(σ / E −σ / E) = 2πσ 2c2 / E
表面能的变化为:
U s = 4cγ
因此, U = (−W + Ue ) + U s
U = −πc2σ 2 / E + 4cγ + σ 2 y / 2E
若 c >> b σ ≈ 2σ ∞ (c / ρ )1/2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狭长的裂纹,即便 σ ∞ << σ t ,该点的应 力也可以很快达到理论强度。而且,应力集中随裂纹的而增 加,裂纹扩展会引起动态失稳。
Griffith (1920, 1924) 以裂纹扩展时能量平衡的方式在更加 基础的水平上研究了这一问题。
根据位移场,可以将裂纹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I 型:张型或开型,裂纹壁垂直于裂纹张开; II 型:平面内剪切型,位移位于裂纹平面内,方向于裂纹边缘
垂直; III 型:反平面剪切,位移限于裂纹平面内,方向平行于裂纹
边缘。
假设所研究的是完全尖锐的平面裂纹,裂纹壁间没有内聚 力,则近场的裂纹尖端应力场和位移场可以近似表达为:
σt
=
Eλ 2πa
σ = Eλ sin[ 2π (r − a)]
2πa
λ
当r = 3/2a时,原子正好位于两个平衡位置中间,根据对称性,
在该点σ= 0,
sin( a π ) = 0 λ
a≈λ
σt ≈ E / 2π
由此得比表面能(specific surface energy)γ:
∫ ∫ 2γ
=
λ / 2σ dr =
由, dU = 0 dc
σ f = (2Eγ / π c)1/2
σ f 为某给定方向的裂纹的临界应力。
Griffith 通过测量刻有不同深度刻痕的玻璃棒强度的实验方 法,检验了他的理论。根据实验结果,他得到了形如 σ f = (2Eγ /π c)1/2 的关系式,并由此进一步估计γ 值。同时,他通过增温条件下测
根据弹性理论,在圆孔的顶部和底部存在量值为 −σ ∞ 的压应
力;在左右两侧存在量值为 3σ ∞ 的张应力。孔边上的应力远大于
远处的应力,发生了应力集中。对于椭圆孔(设其半长轴为 b和 c),在其端部应力为:
σ ≈ σ ∞ (1+ 2c / b)
端部处的曲率半径为 ρ = b2 / c
σ ≈ σ ∞[1+ 2(c / ρ )1/2 ]
平面应力情况下所对应的裂纹扩展力是:
σt
=
Eλ 2πa
∫ 2γ
=
λ 0
/
2
σ
t
sin[
2π
(r −
λ
a)
]d
(r
−
a
)
= λσ t π
σt
=
( Eγ
a
)1/ 2
对裂纹,已知 σ ≈ 2σ ∞ (c / ρ)1/2 ,设宏观的外加载荷应 力为 σ f ,则
σ t = 2σ f (c / a)1/ 2
σt
= ( Eγ
a
)1/ 2
σ f = (Eγ / 4c)1/2
因为外载荷和弹性体二者共同把力传至裂纹区域, 所以-W+Uc 是机械能。
假想裂纹的扩展了δc ,若机械能和表面能相平衡,
则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由于在裂纹扩展时, 两侧 的内聚力突然松弛,裂纹向外加速扩展,进入一个更低 的能量状态。因此,机械能必随着裂纹的扩展而减小。 但在新表面的过程中,外力要克服内聚力作功,所以表 面能将随裂纹的扩展而增大。这样,机械能有助于裂纹 的扩展,而表面能阻碍裂纹的扩展。
/
2+a
σ
t
sin[
2π
(r −
λ
a)
]
dr
= λσ t π
对小位移情形,当 r ≈ a 时,有
dσ = Edε = E d (r − a) (E, 杨氏模量)
a
dσ
d(r −
a)
=
E a
=
2π λ
σ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s[
2π
(r −
λ
a)]
因为,(r − a) / λ << 1, cos[2π (r − a) / λ] → 1
为了将应力强度因子和Griffth的能量平衡理论联系起 来,定义“能量释放率” 或“裂纹扩展力” 如下:
G = − d (−W +Ue ) dc
G 与 K 可以通过下式联系(Lawn and Wilshaw, 1975, pp56)
G = K2 /E
(平面应力)
G = K 2 (1− v2 ) / E (平面应变)
置 a。 由于我们只需要考虑峰前范
围,可用一正弦波曲线来近似应 力-位移关系:
σ
=σt
sin[ 2π (r − a)] λ
将晶面分离λ/2 所作的功是比表面能(specific surface energy) γ, 即断开单位面积的原子键所需要的能量,
∫ ∫ 2γ
=
σ λ / 2+a dr =
a
λ a
几何形状的应力强度因子可以从 Tada et al. (1973) 查到。 fij (θ ) 和 fi (θ )
函数可由Lawn and Wilshaw (1975) 查到,其曲线如下一张PPT所示。
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表示的三类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函数 (据Lawn and Wilshaw, 1975)
现代脆性断裂理论起源于用原子理论来解释材料强度的出现的 困难。一般认为,强度是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 力。断裂(或流动)必须包含原子键的破裂。故固体的理论强度 应是断开跨晶面上原子键所需要的应力。
原子力非简谐模型示意图
考虑左图所示的固体内原子 力的 非简谐简化模型:外加张
应力σ使原子间距偏离其平衡位
破裂性质的两各物质参数。 Kc 有的时候被称作“断裂 韧度”, Gc被称作“断裂能”
下面考察一个简单但有用的情况:如左下图所示,在远离 裂纹施加均匀的应力。此时,应力强度因子是:
⎧ ⎪ ⎨
KI K II
= σ yy (πc)1/ 2 = σ xy (πc)1/ 2
⎪⎩K III = σ zy (πc)1/ 2
σ ij = Kn (2πr)−1/ 2 fij (θ )
Ui = (Kn / 2E)(r / 2π )1/2 fi (θ )
这里 r 是到裂纹尖端的距离,θ 是裂纹面到研究点间的夹角,如上图示。
Kn 是应力强度因子,取决于裂纹的类型。 K1 , K2 , K3 分别对应于I, II,
III型裂纹。裂纹强度因子取决于裂纹的几何形状和外载大小。对普通
在平衡点上,两种能量达到平衡。平衡条件是:
dU = 0 dc
Griffith 分析了在均匀张应力作用下杆的受力情况。 若长度为 y 、弹性模量为E 的单位横截面积杆受到的应
力为σ,则其应变能:
∫ U e
=
y 1 σε dy =
02
yσ 2
2E
如果杆内含有长度为2c的裂纹,可以证明(参见尹 祥础,1985)应变能将增加 πc2σ 2 / E ,因此,
右图为Griffith 的研究系统: 一弹性体,内含有长度为2c裂 纹,外部边界上受到外载荷的作 用。
若裂纹扩展 δc ,外力将做
功W,弹性体内应变能的变化为 Ue,还有一部分能量Us消耗在新 表面的形成上。因此,静态裂纹 中系统的总能量U为:
U = (−W + Ue ) + U s
杆内裂纹扩展的Griffith模型
Obriemoff 最先发现化学环境对脆性固体具有重要的弱 化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亚临界裂纹扩展”现象。
§2.1.3 断裂力学简介
线弹性断裂力学以Griffith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它借用连续 介质力学的方法将裂纹简化成线弹性介质内的数学平面和窄缝, 通过分析裂纹周围的应力场,利用应力场的一些临界参数建立起 材料的断裂判据,从而通过外应力和裂纹尖端应力间的关系,把 宏观强度和材料的固有强度联系起来。由于裂纹被视为连续介质 的一部分,无需了解裂纹尖端变形和断裂过程的细节。
3. 结晶固体通常划分呈脆性和延性两种行为,尽管其 混合行为即半脆性更普遍。
§2.1.2 Griffith 理论
现代强度理论认为:真实材料内部有缺陷,这些缺陷导致材料 内部的应力集中,使得材料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
σ∞
σ∞
考虑左图
含孔薄板受
到均匀张应
力的作用,
孔边的应力
分布。
σ∞
σ∞
在均匀张应力作用下,圆孔(左)和椭圆孔(右)周围的应力集中
定的玻璃棒的拉伸颈缩过程中所作的功来独立估计 γ 值,然后
将拉伸颈缩的结果外推到室温条件下,所得的结果与强度实验结 果导出的结果相当吻合。
Orowan (1949) 问题:如果Griffith 条件得到满足,那 么,在裂纹尖端是否达到了理论强度(应力是否真高到足以 打破键力)?
由原子力的非简谐简化模型,得
比较 σ f
= ( Eγ )1/ 2
4c
与
σ f = (2Eγ / π c)1/2
这两个结果的密切吻合表明它们是裂纹扩展的充要条 件。Griffith 的热力学研究证明了裂纹的扩展条件,而 Orowan的计算证明了打开原子键的裂纹尖端的必要的应力 条件。
根据原子力的非简谐简化模型得到的典型 γ=Ea/30, 通常的观测值是E/500,这被解释为由于存在c≈1μm的裂 纹。在电子微观时代来临之前,这种裂纹被假设为普遍存在 的,称为Griffith裂纹。
制都只要求材料在缺陷所致的应力集中处局部达到理论强度,
导致了材料屈服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注: 1. 裂纹和位错宏观性状不同:当裂纹主导缺陷时,材 料往往是通过突发性的裂解而破坏,表现处脆性行为。而位错 的传播往往导致塑性流动,能在不破坏晶格完整性的情况下产 生永久形变。
2.裂纹和位错两种过程有互相抑制的倾向,但不互相 排斥。
第二章 岩石的脆性破裂
岩石的脆性破裂是岩石形变的主要机制之一。
§2.1 理论概念
§2.1.1 历史回顾
岩石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它的强度是被最先详尽研究的课 题之一;
19世纪末,在科学的基础上,岩石断裂的宏观现象学得到广泛 研究。开展了各种不同条件的实验研究,围压条件已能达到中等 围压的水平。建立了岩石破裂的库仑准则,创立了莫尔圆分析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