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讲课逐字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青教赛”一等奖展示:付晓光(逐字稿)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在正式开始今天课程内容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

我们学习了关于内容事实性信息的处理方法,包括推送技巧以及内容处理方式。留的作业是让大家课下自行进行内容发布,在课上提出讨论: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集中讨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很用心的在编辑一些事实性的信息,可是结果却没什么人看。

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有价值。不仅是你们,之前的几届学生,甚至是业界人士,在实操当中也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大家要继续提升的是: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非常主观的,我们要用数据,用严谨的逻辑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问题。山东辱母案:我们的几家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发布了案情进展的最新信息,但在点击量上只取得了千位数的点击。而另外一些网络媒体,没有依据事实,只是发布了代有很强的情绪煽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取得了数以十万计的点击量。

在事实和情绪之间,我们反复看到,网民是用情绪来处理和看待问题。

济南官微发了一条微博,说“情感归情感,法律归法律”,这成为了关于山东辱母案最大的舆情点。他说了“情感归情感,法律归法律”,但网民在对这个案件判断的时候,更多站在情感层面,而非法律方面。大家扎堆到这条微博下面留言,去攻击谩骂,你们的誓言去哪儿了?那要是你亲妈你怎么办?

在事实和情绪之间我们发现了一个矛盾点,你经常在网上发布事实性信息,而网民更想在网络上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从本质上来看,社交媒体不同于网络电视报纸这种理性媒体,它本身就是一个情绪性媒体。情绪性媒体上大家更容易进行情绪性传播。

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定义:什么是情绪性的传播呢?

网民基于主观情绪,而非客观事实进行的分享、解读、判断等传播行为。

那么,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传播活动比较复杂,包括分享,解读,判断等等。这里的重点再次强调:是基于主观情绪,而不是客观逻辑。

互联网的情绪传播,到底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来进行解读。

第一个特点,在速度方面,可以快于甚至脱离事实传播。

这两张图,我问大家:当你看到它的时候,是一只不高兴的狗和一只不高兴的猫,

还是说就看到了一只狗和一只猫?那你先看到的是事实还是情绪?

这两张图同时包含两层信息,一层是它们作为动物的事实性信息;另外一层是人类赋予它的不高兴的信息,但是,情绪先抵达了你。

在另外一种更深的程度上,它还可以脱离事实独立存在。

大家看一个案例:

【视频案例】

这段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网站上传播非常广。我们按照新闻基本要素5W+1H来分析,这则视频基本所有要素都缺失了。但是事实性要素缺失并不影响它作为情绪的信息形态,在互联网上继续传播。在这里我来回答大家这些问题:

这则视频发生在2014年,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则脱口秀搞笑节目,台上嘉宾讲了个笑话,台下观众笑作一团。其中叫做雅沙尔这个观众笑声最与众不同,主持人把话筒交给他,就发生了大家刚看到的这段对话。可是事实性信息缺失,大家会看到,并没有影响,从2014年到2017年,这则视频在互联网上继续传播。这是第一个特点关于速度。

第二个特点关于强度,这些是暴走漫画的几个图像设计。

我们会发现受网络欢迎的图像,要么极度伤心,要么极度惊讶,要么极度生气,要么得意洋洋。我们知道中国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非常严格,我们讲究中庸之道,含蓄内敛。在线下,你不会因为领导表扬就用这个(大笑)表情在办公室走来走去的,你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但是线上就是这样,情感表达非常夸张。

我们用一个学术概念理解它:罗素情绪环状模式。

罗素用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把人类情绪做了大致划分。分为高强度愉快和不愉快,与低强度愉快和不愉快。

在这里,互联网对情绪识别主要集中在高强度愉快和不愉快,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就可以分析并理解很多互联网上的现象,比如尔康。

1998年《还珠格格》播完到现在,20多年,20几个主演,无数群众演员,为何只有尔康能成为表情包?因为他所有表演都特别夸张,他不靠华丽的表演模式,基本靠肢体语言。

同理我们用罗素情绪环状模式分析傅园慧。这个没有面目表情的傅园慧虽然存在于互联网之上,但是互联网对她视而不见,她不能进入互联网的情绪传播渠道。

而得知自己游泳成绩后快乐欣喜的傅园慧,和被自己游泳衣弹到特别疼,极度痛苦的她,就成了表情包界的宠儿。

此外从态度上看,因为社交媒体都是基于情绪判断,它非常的片面,也特别容易出现对抗情况。

每年端午节,社交媒体上都会出现让人争论不休的题目:粽子到底吃甜吃咸?问一下在座老师,只吃甜的举手示意我一下,只吃肉粽子的呢?几乎一半一半。这是个小问题,那我们把它放大到一些社会热点的时候,也会发现这个问题。成都女司机被打,男司机不对还是女司机不对?郭德纲曹云金到底谁更占理?刚开始大家据理力争,到后来会发现刚开始的道理演变成了谩骂攻击。只是从两个观点的争论变成了两拨人的对骂,这就是群体的极化。也就是两个不同的观点在线下应该做相向运动,寻找一个居中的解决方案。而在线上,越来越向两边运动,并试图用我的观点征服你的观点。

好关于情绪传播基本特点大概这些。大家一定有个疑问:这些东西看起来比较low,对不对?因为现在互联网文化环境整体处于发展阶段,它即便是主要的形态,也不应该成为主要的趋势。我们在工作中是否能开掘一些情绪传播的意义和价值,让它为我所用,创造一些正能量呢?是可以的。

第一点,情绪传播有一个前提,情绪是共通的,不需要语言解释,可以促成人们迅速达成共识。

2019年9月2日,土耳其海岸线冲上来一个叙利亚难民遗体,名字叫阿兰,年龄只有三岁。大家要知道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彩色的。但战争让这个世界变成了灰色,这个小孩子本应该享有的安全快乐的童年,被各种种族问题,意识宗教形态,他就成了最终牺牲品。由于孩子刺痛了网民怜悯之心,网民自发组织了许多艺术活动对他进行悼念:

比如这幅画名字叫做《故事本应如此结束》,说这个孩子从叙利亚到了土耳其,他应该有个安全的环境。

《不要让他流逝》,说这个孩子的生命像盘沙子,你不捧住它,它就要在你手中流逝。

还有网民自发在Twitter上发起了一个话题,叫“被冲上岸的人性”。有的网民认为,如果这样的照片都不能引起人们对欧洲难民问题的态度,那什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