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人教A版必修2教案 2.3.5三垂线定理(1)

合集下载

三垂线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

三垂线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1课题:2.2.3.6三垂线定理(2)课 型:新授课一、课题:三垂线定理(2)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内容;2.能在新的情景中正确识别定理中的“三垂线”,并能正确应用.三、教学重、难点: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练习:已知:在正方体中,求证:(1);(2). (二)新课讲解:例1.点为所在平面外的一点,点为点在平面内的射影,若,求证:.证明:连结, ∵,且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同理,∴为的垂心, ∴, 又∵, ∴(三垂线定理)【练习】: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为的垂心,求证:点在内的射影是的垂心.例2.已知:四面体中,是锐角三角形,是点在面上的射影,求证:不可能是的垂心.1AC 111BD AC ⊥11BD B C ⊥A BCD ∆O A BCD ,AC BD AD BC ⊥⊥AB CD ⊥,,OB OC OD AO BCD ⊥平面AC BD ⊥BD OC ⊥OD BC ⊥O ABC ∆OB CD ⊥AO BCD ⊥平面AB CD ⊥BCD ∆A BCD O BCD ∆B ACD ∆P ACD ∆S ABC -,SA ABC ABC ⊥∆平面H A SBC H SBC ∆DCBAD 1C 1B 1A 1O DCBA实用文档精心整理 2 证明:假设是的垂心,连结,则,∵∴是在平面内的射影,∴(三垂线定理)又∵,是在平面内的射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此与“是锐角三角形”矛盾∴假设不成立,所以,不可能是的垂心.例3.已知:如图,在正方体中,是的中点,是的交点,求证:.证明:,是在面上的射影又∵,∴取中点,连结,∵,∴为在面上的射影,又∵正方形中,分别为的中点,∴,∴(三垂线定理)又∵,∴.五、课堂小结: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六、作业:1.已知是所在平面外一点,两两垂直,是的垂心,求证:平面.2.已知是所在平面外一点,两两垂直,H SBC∆BH BH SC⊥BH SBC⊥平面BH AB SBCSC AB⊥SA ABC⊥平面AC SC ABCAB AC⊥ABC∆ABC∆H SBC∆1111ABCD A B C D-E1CCF,AC BD1A F BED⊥平面1AA ABCD⊥平面AF1A F ABCDAC BD⊥1A F BD⊥BC G1,FG B G111111,A B BCC B FG BCC B⊥⊥平面平面,B G1A F11BCC B11BCC B,E G1,CC BC1BE B G⊥1A F BE⊥EB BD B=1A F BED⊥平面P ABC∆,,PA PB PC H ABC∆PH⊥ABCP ABC∆,,PA PB PCHCSBAGFED CBAD1C1B1A1。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结论:a⊥OA
P
线斜垂直
线射垂直
逆定理
O α
定理
线射垂直
线斜垂直
逆定理
a
A
例1:如图,在正方体中,O是AC与BD的交点,直线D1O与AC
垂直吗?说明你的理由。
D1
C1
D1O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是DO
AC与BD垂直
A1
B1
D1O与AC垂直(三垂线定理 )
你知道吗? D1B⊥AC
D
C
线射垂直
线斜垂直 A
射影OA和a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α
O
2、直线a可以移动,但只能在平面内移
动。因此,直线a和斜线PA可以相交也
可以异面。
P
3、三垂线定理的实质是平面的一条斜 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定理。
O α
a
A
a
A
新知探究 • 逆定理
思考:
如果将定理中的条件a⊥OA改成a⊥PA,你会得到
怎样的结果?命题一定成立吗?
P
定理
即:线射垂直
线斜垂直
O α
a
A
定理中包括三种垂直关系:
①线面垂直 ②线射垂直 ③ 线斜垂直
P PO
P
a OA
P
a PA
O Aa
O Aa
O Aa
α
α
α
直线和 平面垂直
平面内的直线 和平面一条斜 线的射影垂直
平面内的直线 和平面的一条 斜线垂直
对定理的几点说明
P
1、三垂线定理描述的是斜线PA、
如图:请说出下列图形中的垂线、斜线和射影。
P
直线PO是垂线 直线PA是斜线

.2.3.5三垂线定理(1)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

.2.3.5三垂线定理(1)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

••• a 平面 POA , ••• a PA .课题:223.5三垂线定理(尖刀班)(1)课 型:新授课一、 课题:三垂线定理二、 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的概念,了解射影、斜线的定义;2 •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有关线线 垂直问题。

三、 教学重、难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四、 教学过程:(二)新课讲解:1 •射影的有关概念:(1 )点的射影:自一点P 向平面 引垂线,垂足P 叫做P 在平面 内的正射影(简称 射影)。

(2)图形的射影:如果图形F 上所有点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构成图形F ,则F 叫做F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2 •斜线的有关概念:(1)斜线: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2)斜足:斜线和平面的交点;(3 )斜线段:斜线上一点和斜足间的线段叫做斜线段.由此,斜线段 AB 在平面内的射影仍为线段,即为线段A o B • 3 .三垂线定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已知:PO, PA 分别是平面的垂线和斜线, OA 是PA 在平面 内的射影,a 且a OA求证:a PA ;证明:•••PO PO a ,又••• a OA, PO I OAP说明:(1)定理的实质是判定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垂直关系;PO ,O(2)推理模式:PAI Aa , a OA4.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证明略)P0,0推理模式:PAI A a A0a ,a AP,CD AB于点D,请指出图形中的练习:Rt ABC 在平面内,C 90o, PC直角三角形。

Rt ABC, Rt ADC,Rt BDCRt PDA, Rt PDBRt PCA, Rt PCB, Rt PCD三.例题分析:例1.已知:点0是ABC的垂心,PO平面ABC,垂足为0 ,求证:PA BC .证明:•••点0是ABC的垂心,••• AD BC又••• P0 平面ABC,垂足为0 , PAI平面ABC所以,由三垂线定理知,PA BC .例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已知:BAC在平面内,点PE,F,0,PE PF ,求证:BA0 CA0.证明:••• PE AB,PF AC,P0 ,• AB 0E, AC 0F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PE PF ,PA PA ,• Rt PAE Rt A0F ,••• AE AF,又••• AO AO, /. Rt AOE Rt AOF••• BAO CAO •例3 •如图,道路两旁有一条河,河对岸有电塔AB,高15m,只有量角器和A尺作测量工具,能否测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解:在道路边取点C ,使BC与道路边所成的水平角等于90°, J再在道路边取一点D,使水平角CDB 45 , *测得C,D的距离等于20m ,•/ BC是AC在平面上的射影,且CD BC • CD AC (三垂线定理) 因此斜线段AC的长度就是塔顶与道路的距离,CDB 45o,CD BC,CD 20m, • BC 20m,在Rt ABC 中得|AC| 、AB2 BC2 1 52 2(f 25(m),答:电塔顶与道路距离是25m •四、课堂小结:1•射影和斜线的有关概念;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五、作业:1 .在正方体AC1中,求证:正方体的对角线A|C垂直于平面ABQ1•2 •如图,ABCD是矩形,PA 平面ABCD,点M , N分别是AB, PC的中点,求证:AB MN •3 .已知:如图若直角ABC的一边BC//平面,另一边AB和平面斜交于点A,求证:ABC在平面上的射影仍为直角。

高中数学 2三垂线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 2三垂线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数学 2三垂线定理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星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准确把握“空间三线”垂直关系的实质;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体会空间线线、线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和论证能力;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和初步应用。

难点:三垂线定理中的垂直关系及证明过程。

关键:把握住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定同时垂直于平面内的某条直线。

三、教材分析:1、“三垂线定理”是高中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空间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基础上研究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既是线面垂直关系的一个应用,又为以后学习面面垂直,研究空间距离、空间角奠定了基础,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猜、证、比、用,即猜想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的特征;证明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比较两个定理;应用定理证题。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做模型,教师演示指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线面、线线关系的变化,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线面、线线垂直关系存在的因果关系,逐步推理、猜想命题,论证命题,从而发现定理,揭示定理的实质,在定理论证中进一步发展定理,引出逆定理,再进行比较,从而更进一步地把握定理的关键。

对定理的应用,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定理的基础上,理清应用定理证题的一般步骤,学会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3、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探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数学 第九章第13课时三垂线定理(一)教师专用教案 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 第九章第13课时三垂线定理(一)教师专用教案 新人教A版

三垂线定理〔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形成和论证.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猜想和论证能力的训练.2.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线面垂直法〕;3.训练学生分清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4.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定理的论证和练习的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2.教学难点:两个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线、斜线及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其实质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判定定理.〔2〕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涉及的直线较多,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为了加深印象并说明复杂的直线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准备三根竹签,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证明和记忆,有助于定理的掌握.〔3〕三垂线定理是先有直线a垂直于射影AO的条件,然后得到a垂直于斜线PO的结论;而其逆定理那么是直线a垂直于斜线PO,再推出a垂直于射影AO.在引用时容易引起混淆,解决的办法是,构造一个同时使用这两个定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4〕教学核心是定理的形成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具体探究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让学生探索定理的命题形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的三根竹签.设计学生活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主动发现,主动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学新课之前,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平面α和斜线l,如何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板书〕l∩α=A,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师: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教师演示教具,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包有色纸的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容易看出它们不一定互相垂直.〕师: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条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师将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放在桌面上,并提示学生注意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师: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条,也可能回答无数条,教师应调整桌面上的竹竿位置,使其平行于三角板的直角边,然后平行移动,并向学生说明,这些直线都与斜线垂直.〕师:平面内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学生的直觉判断是要与那条和桌面接触的直角边平行,这是正确的,但无多大用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并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要求学生与同桌配合,摆放课前准备的竹签成教师示范的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观察、猜想,与同桌的探讨中发现了只要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就和斜线垂直.〕〔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师:猜测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你想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假设用幻灯或投影仪,可以节省板书时间.〕: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求证:a⊥PO.师:这是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证明?分析: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只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师:这个平面你找到了吗?生:是平面PAO.师:怎样证明a⊥平面PAO呢?生:只要证明a垂直于平面PAO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明:说明:1.定理的证明,表达了“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2.上述命题反映了平面内的直线、平面的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改变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得到逆命题: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请学生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和步骤〕.4.定理中包含了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看出三垂线定理名称的来由.5.从定理的条件看,关键的是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平面本身是否水平放置无关;在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或斜线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垂直;这样直线a的如下四种位置关系,都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常见的情形.6.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见课后练习题1.〕:点O是△ABC的垂心,OP⊥平面ABC.求证:PA⊥BC.〔学生先思考,教师作如下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垂心?〔2〕点O是△ABC的垂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可以考虑使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你能找出此题中,应用三垂线定理必须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元素?生:首先先确定一个平面——平面ABC,斜线是PA,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D,∵AD垂直于BC,∴PA⊥BC.师:他的回答是否有缺漏?生:应该交代BC是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师:对,这个交代是必需的!〔视学生程度作适当补充,用教具演示,还可以举反例说明.〕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BC与D.师:三垂线定理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上面的示例反映了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即确定一个平面、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同时要注意的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射影垂直,有这条直线和斜线垂直〔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斜线垂直,有这条直线和射影垂直〔逆定理〕,同学们必须理解掌握.2.〔见课本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求证:∠BAO=∠CAO.〔学生思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1〕在平面几何中,证明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常规方法是什么?〔2〕PE=PF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结论?〔3〕所缺的垂直关系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你能列出证明所需的条件吗?证明:3.〔课堂练习,师生共同完成.〕如图1-91,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分析: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可以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中缺少的平面的垂线需要添加上去.证明:过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O,连结AO、BO、CO.∵ PA⊥BC,∴AO⊥BC〔三垂线逆定理〕.同理可证 CO⊥AB,∴O是△ABC的垂心.∵OB⊥AC,∴PB⊥AC〔三垂线定理〕.〔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线面垂直法;还通过三个练习的训练加深了定理的理解,同时得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1、12、13.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如图1-92,PA⊥△ABC所在平面,AB=AC=13,BC=10,PA=5,求点P到直线BC 的距离.参考答案:设BC的中点为D,连结PD.∵AB=AC=13,BC=10,∴AD⊥BC.且AD=12.又∵PA⊥平面ABC,∴PD⊥BC.即 PD的长度就是P到直线BC的距离.而 PD=13.2.〔课后练习题2略作改变〕如图1-93,l是平面α的斜线,斜足是O,A是l上任意一点,AB是平面α的垂线,B 是垂足,设OD是平面α内与OB不同的一条直线,AC垂直于OD于C,假设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45°,∠BOC=45°,求∠AOC的大小.参考答案:连结BC.中,有∠AOC=60°.讲评作业时说明:求角大小的问题,往往先确定〔或构造〕一个包含这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由此,我们还验证了∠AOC>θ.。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案1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案1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能力;3.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2.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教法与学法1.教法选择:尝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2.学法指导:通过对直观教具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反证法的实质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探索新知归纳结论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设两条直线1l与2l的斜率分别为1k与2k.问题1、(提问)当1l//2l时,1k//2k满足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整理,请学生表述推导过程,教师板演.归纳:1l//2l⇒1k=2k问题2、当1k=2k时,两条直线1l与2l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直线1l//2l,但要明确其中的原理势必受到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的限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讲解.归纳:1k=2k⇒1l//2l问题3、由上面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结论: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1l//2l⇔1k=2k问题4、(提问)若直线1l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2l的斜率为多少时?直线1l和2l:(1)平行;(2)垂直.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请一位学生口述答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论的图像.归纳(一般情况):问题5、(提问)若直线1l与2l的斜率相等,则1l与2l一定平行吗?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识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律,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请一位学生口述答案,教师出示结果.(此结论是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2.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问题1、当1l ⊥2l 时,它们的斜率k 1与k 2有何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如举例(1)直线1l ⊥2l 且1l 的倾斜角为300,2l 的倾斜角为1200,k 1与k 2的关系.(2)直线1l ⊥2l 且1l 的倾斜角为600,2l 的倾斜角为1500,k 1与k 2的关系121k k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121k k ⋅=-.猜想:任意两条直线垂直时121k k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任意两条相互垂直时直线斜率之积为-1,验证猜想的可靠性.提出问题:我们能否证明上述结论呢?该结论的证明过程涉及到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无法完成.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完成证明过程.归纳:1l ⊥2121l k k ⇒⋅=-问题2.反之,当121k k ⋅=-时,直线1l 与2l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思考后得出1l 与2l 是垂直的.由于结论的证明涉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完成证明很困难,老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验证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它们是相互垂直的即可.归纳:12121k k l l ⋅=-⇒⊥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如果两条直线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12121k k l l ⋅=-⇔⊥.用新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题,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二、变式演练,提高能力三、归纳小结,课堂延展1.教材地位分析:直线与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上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直线.学习本章,既能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的圆、圆锥曲线、线性规划、以及导数、微分等做好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又能为今后灵活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节核心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它既是直线斜率概念的深化和简单应用,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2.学生现实状况分析: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学习过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而且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和斜率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用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几何判断方法并不陌生,并且具备了一些初步推理能力.但用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首次接触会感到不习惯.学生还需具备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但此前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诱导公式tan(90)tan αα︒+=-的认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而要导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斜率条件,学生会感到困难.3.在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愉快而有效的多边互动.通过教学,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注意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注意思考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培养学生探索、概括能力.。

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授课人学校名称教学对象高一科目数学课时安排 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3节第1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本节课中的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2)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进一步熟练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加以解决的思想方法;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等数学思想,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初步应用.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借助对周围线面垂直的实例、图片以及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事物印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归纳;重视合作交流,动手探究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情感态度都得到发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作业本、三角形纸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三角板;教学资源:生活资源,实践性资源,电化资源。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人教A版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人教A版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导学案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学习目标:(1)明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内容和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证明,等价转化思想的渗透。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1:①什么是二面角?什么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当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____________时,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二、课堂问题问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小问题1:东升汇景酒店门口竖着三根旗杆,它们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如何?你感觉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小问题2:如图12-1,长方体的四条棱AA'、BB'、CC'和DD'与底面ABCD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图12-1小问题3:反思:由以上两个问题,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自己能试着证明吗?和其它同学讨论讨论,看看难在哪里?三、例题与变式例1 如图12-2,已知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α,求证:a∥b.图12-2小结:由于无法直接运用平行直线的判定知识来证明a∥b,我们假设,a b不平行,进而推出“经过直线上同一点有两条直线与该直线垂直”的错误结论,说明假设不正确,即原命题正确:a∥b.这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叫做“反证法”.新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反思:这个定理揭示了什么?变式1. 如图12-3,CA α⊥于点A ,CB β⊥于点B ,l αβ=,a α⊂,且a AB ⊥,求证:a ∥.例2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某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⑵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某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⑶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于某个平面,则另一个也垂直与这个平面;⑷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⑸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⑹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变式2. 如图12-4,AB 是异面直线,a b 的公垂线(与,a b 都垂直相交的直线),a α⊥,b β⊥,c αβ=,求证:AB ∥c .六、目标检测1.若,,a b c 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条件中,能使a α⊥的是 ( )()A ,,,a b a c b c αα⊥⊥⊂⊂ ()B ,//a b b α⊥()C ,,a b A b a b α=⊂⊥ ()D //,a b b α⊥2.已知与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若直线l ⊥平面α,①若直线m l ⊥,则//m α;②若m α⊥,则//m l ;③若m α⊂,则m l ⊥;④//m l ,则m α⊥。

高中数学教案之.2.3.6三垂线定理(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教案之.2.3.6三垂线定理(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教案之 .2.3.6 三垂线定理( 2)教案 新人教 A 版必修 2课题: 2.2.3.6 三垂线定理( 2)课 型: 新授课一、课题:三垂线定理( 2)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内容;2.能在新的情景中正确识别定理中的“三垂线”,并能正确应用.三、教学重、难点: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D四、教学过程:1C 1(一)复习:A 1B 1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2.练习:DC已知:在正方体 AC 1 中,求证:(1) BD 1AB B 1C .AC 11 ;( 2) BD 1 (二)新课讲解:例 1 . 点 A 为 BCD 所 在 平 面 外 的 一 点 , 点 O 为 点 A 在 平 面 BCD 内 的 射 影 , 若AC BD , AD BC ,求证: AB CD .证明:连结 OB, OC ,OD ,A∵ AO平面 BCD ,且 AC BDBDO∴ BD OC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C同理 OD BC ,∴ O 为 ABC 的垂心,∴ OBCD , 又∵ AO 平面 BCD ,∴ AB CD (三垂线定理)【练习】: 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 A 在平面 BCD 内的射影 O 为 BCD 的垂心,求证:点 B 在 ACD 内的射影 P 是 ACD 的垂心.例 2.已知:四面体 SABC 中, SA 平面 ABC, ABC 是锐角三角形, H 是点 A 在面SBC 上的射影,求证: H 不可能是 SBC 的垂心.证明:假设 H 是 SBC 的垂心,连结 BH ,则 BHSC ,∵ BH 平面 SBC S∴ BH 是 AB 在平面 SBC 内的射影,∴ SC AB (三垂线定理)H又∵ SAAC平面 ABC , AC 是 SC 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 ABAC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B∴ ABC 是直角三角形,此与“ ABC 是锐角三角形”矛盾 ∴假设不成立,所以, H 不可能是 SBC 的垂心.例 3.已知: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 中, E 是 CC 1 的中点,F 是 AC, BD 的交点,求证: A 1 F平面 BED .D 1C 1A 1B 1证明: AA 1 平面 ABCD , AF 是 A 1F 在面 ABCD 上的射影E又∵ ACBD ,∴ A 1 F BDDCFGAB高中数学教案之.2.3.6三垂线定理(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2取BC中点G,连结FG , B1G,∵ A1B1 平面BCC1B1, FG平面BCC1B1,∴ B,G为A1F在面BCC1B1上的射影,又∵正方形BCC1B1中,E,G分别为CC1, BC的中点,∴ BE B1G ,∴ A1F BE (三垂线定理)又∵EB BD B ,∴ A1F 平面BED.五、课堂小结: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六、作业:1.已知P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 H 是ABC 的垂心,求证:PH 平面ABC. B2.已知P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 F求证: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O是ABC的垂心. A C 3.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F是 BC 的中点,DF 平面ABC,四边形ACDE是菱形,求证:AD BE . E D 4.如图,过直角三角形BPC 的直角顶点P作线段PA 平面BPC,求证: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 是ABC的垂心. AHCPB课后记:。

高中数学 必修二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  必修二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复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画法及表示如下:图1如图1,表示方法为:a⊥α.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不难得出:⎭⎬⎫⊥⊂ααb a ⇒b⊥a.(二)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大家都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广阔的西北平原上,矗立着一排排白杨树,它们像哨兵一样守卫着祖国疆土.一排排的白杨树,它们都垂直地面,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呢?思路2.(事例导入)如图2,长方体ABCD —A′B′C′D′中,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图2(三)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回忆空间两直线平行的定义.②判断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③找出恰当空间模型探究同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④用三种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⑤如何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地位与作用?讨论结果:①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我们说这两条直线平行.它的定义是以否定形式给出的,其证明方法多用反证法.②如图3,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相交、平行、异面.图3③如图4,长方体ABCD —A′B′C′D′中,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于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图4 图5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互相平行. 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表示为: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也可简记为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ααb a ⇒b∥a.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图形语言表示为:如图5. 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不仅揭示了线面之间的关系,而且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四)应用示例思路1例1 证明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解:已知a⊥α,b⊥α. 求证:a∥b.图6证明:(反证法)如图6,假定a 与b 不平行,且b∩α=O,作直线b′,使O ∈b′,a∥b′. 直线b′与直线b 确定平面β,设α∩β=c,则O ∈c. ∵a⊥α,b⊥α,∴a⊥c,b⊥c.∵b′∥a,∴b′⊥c.又∵O∈b,O ∈b′,b ⊂β,b′⊂β, a∥b′显然不可能,因此b∥a.例2 如图7,已知α∩β=l,EA⊥α于点A,EB⊥β于点B,a ⊂α,a⊥AB.求证:a∥l.图7证明:⎭⎬⎫⊥⊥⇒⎭⎬⎫=⋂⊥⊥EB l EA l l EB EA βαβα,⇒l⊥平面EAB.又∵a ⊂α,EA⊥α,∴a⊥EA.又∵a⊥AB,∴a⊥平面EAB. ∴a∥l.思路2例1 如图8,已知直线a⊥b,b⊥α,a ⊄α.求证:a∥α.图8证明:在直线a 上取一点A ,过A 作b′∥b,则b′必与α相交,设交点为B ,过相交直线a 、b′作平面β,设α∩β=a′,∵b′∥b,a⊥b,∴a⊥b′.∵b⊥α,b′∥b, ∴b′⊥α.又∵a′⊂α,∴b′⊥a′.由a ,b′,a′都在平面β内,且b′⊥a,b′⊥a′知a∥a′.∴a∥α.例2 如图9,已知PA⊥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1)求证:MN⊥CD;(2)若∠PDA=45°,求证:MN⊥面PCD.图9证明:(1)取PD 中点E,又N 为PC 中点,连接NE,则NE∥CD,NE=21CD. 又∵AM∥CD,AM=21CD, ∴AMNE.∴四边形AMNE 为平行四边形. ∴MN∥AE.∵⎪⎭⎪⎬⎫⊂⊥⇒⎭⎬⎫⊥⊥⇒⎭⎬⎫⊂⊥ADP AE ADP CD AD CD PA CD ABCD CD ABCD PA 平面平面平面平面⇒CD⊥AE.(2)当∠PDA=45°时,Rt△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AE⊥PD.又MN∥AE, ∴MN⊥PD,PD∩CD=D. ∴MN⊥平面PCD. 变式训练已知a 、b 、c 是平面α内相交于一点O 的三条直线,而直线l 和平面α相交,并且和a 、b 、c 三条直线成等角.求证:l⊥α.证明:分别在a 、b 、c 上取点A 、B 、C 并使AO=BO=CO.设l 经过O ,在l 上取一点P ,在△POA、△POB、△POC 中,∵PO=PO=PO,AO=BO=CO ,∠POA=∠POB=∠POC, ∴△POA≌△POB≌△POC. ∴PA =PB=PC.取AB 的中点D,连接OD 、PD ,则OD⊥AB,PD⊥AB. ∵PD∩OD=D,∴AB⊥平面POD. ∵PO ⊂平面POD,∴PO⊥AB. 同理,可证PO⊥BC.∵AB ⊂α,BC ⊂α,AB∩BC=B,∴PO⊥α,即l⊥α.若l 不经过点O 时,可经过点O 作l′∥l.用上述方法证明l′⊥α, ∴l⊥α.(五)知能训练如图10,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1)求证:BD 1⊥平面B 1AC; (2)求B 到平面B 1AC 的距离.图10(1)证明:∵AB⊥B 1C ,BC 1⊥B 1C,∴B 1C⊥面ABC 1D 1. 又BD 1⊂面ABC 1D 1,∴B 1C⊥BD 1. ∵B 1B⊥AC,BD⊥AC,∴AC⊥面BB 1D 1D.又BD 1⊂面BB 1D 1D,∴AC⊥BD 1. ∴BD 1⊥平面B 1AC.(2)解:∵O∈BD,∴连接OB 1交BD 1于E. 又O ∈AC ,∴OB 1⊂面B 1AC.∴BE⊥OE,且BE 即为所求距离. ∵1BD BD OB BE =,∴BE=1BD BD ·OB=a a aa 332232=∙.(六)拓展提升已知在梯形ABCD 中,AB∥CD,CD 在平面α内,AB∶CD=4∶6,AB 到α的距离为10 cm ,求梯形对角线的交点O 到α的距离.图11解:如图所示,过B 作BE⊥α交α于点E ,连接DE, 过O 作OF⊥DE 交DE 于点F,∵AB∥CD,AB ⊄α,CD ⊂α,∴AB∥α.又BE⊥α, ∴BE 即为AB 到α的距离,BE=10 cm 且∠BED=90°. ∵OF⊥DE,∴OF∥BE,得BDODBE OF =. ∵AB∥CD,∴△AOB∽△COD.∴46==AB CD OB OD ,得53106==BD OD . 又BD OD BE OF =,BE=10 cm, ∴OF=53×10=6(cm ).∵OF∥BE,BE⊥α.∴OF⊥α,即OF 即为所求距离为6 cm.(七)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八)作业课本习题2.3 B 组1、2.。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2课时)》教案(1)-新版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2课时)》教案(1)-新版

2.3.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应用它们灵活解题.(2)进一步掌握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的数学转化思想. (二)学习目标(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点到平面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三)学习重点(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及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四)学习难点线、面垂直定义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中反证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明确,对于一些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命题,可考虑使用反证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70页到第75页,填空:2.预习自测1.已知下列命题:①若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则该直线必垂直于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②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③若平面外的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④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且其中的一条平行一个平面,另一条是这个平面的斜线,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上述命题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解题过程】本题考查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平面内”这一条件,同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位置的两定理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式图形.①已知直线不一定在平面内,所以不能用三垂线逆定理来判断垂直关系;②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必定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所以它们之间也平行;③根据三垂线定理可证明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但不能进一步说明直线和直线垂直;④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和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不难证明此命题的正确性.故选D.【答案】D.2.在四面体P ABC 中,PC PB PA 、、两两垂直,M 是面ABC 内一点,M 到三个面PCA PBC PAB 、、的距离分别是632、、,则M 到P 的距离是( ) A .7 B .8 C .9 D .10【解题过程】M 到P 的距离相当于以M 到三个面PCA PBC PAB 、、的距离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故选A .【答案】A.3.如图,O 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体对角线A 1C 和AC 1的交点,E 为棱BB 1的中点,则空间四边形OEC 1D 1在正方体各面上的正投影不可能是( )【解题过程】依题意,注意到题中的空间四边形OEC 1D 1在平面CC 1D 1D 、平面DD 1A 1A 、平面ABCD 上的正投影图形分别是选项B 、C 、D ,故选A.【答案】A.(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2)判定定理(3)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符号语言:b a //,α⊥a .求证:α⊥b .2.问题探究探究一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活动① 类比推理,导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不同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通过类比推广到平面得到的结论:“两条不同直线都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否是真命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生活中的实例很多如:“教室中前面的交线均和地面垂直,并且都和地面平行”等.【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将平面内概念往空间拓展,并辨析正误.●活动②逐步引导,证明定理提问: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下:已知:b⊥α,a⊥α.求证:a∥b.(如下图)【解题过程】a、b是空间中的两条直线,要证明它们互相平行,一般先证明它们共面,然后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判定问题,但这个命题的条件比较简单,想说明a、b共面就很困难了,更何况还要证明平行.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比如a、b不平行会有什么矛盾?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反证法.老师:你知道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吗?学生:否定结论→推出矛盾→肯定结论老师:第一步,我们做一个反面的假设,假定a、b不平行,现在应该要推出矛盾,从已知条件中的垂直关系,让我们想起例题1(线线平行定理),在这个定理的已知条件中,平面有一条垂线,垂线有一条平行线,因此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活动③层层推进,证明定理证明:假定a 、b 不平行设=a b O I ,'b 是经过点O 与直线a 平行的直线,∵a ∥'b ,a ⊥α,∴'b ⊥α.经过同一点O 的两条直线b 、'b 都垂直于平面α是不可能的.因此,a ∥b .由此,我们得到: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就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设计意图】通过定理的证明,加深对定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突破重点. 探究二 阐释距离,举一反三●活动① 互动交流,初步实践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我们再来看看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那么如何定义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概念,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1 已知:一条直线l 和一个平面α平行.求证:直线l 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知识点】直线和平面距离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点到平面的距离定义,在直线l 上任意取两点A 、B ,并过这两点作平面α的垂线段,现在只要证明这两条垂线段长相等即可.证明:过直线l 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引平面α的垂线11BB AA 、,垂足分别为11B A 、. ∵11,AA BB αα⊥⊥,∴11AA BB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设经过直线11,AA BB αα⊥⊥的平面为β,11A B αβ=I∵l ∥α,∴11B A ∥l∴11=AA BB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即直线上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本例题的证明,实际上是把立体几何中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中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问题.这种把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的问题的方法,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常常用到的方法.因此,我们得到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答案】见解题过程.●活动② 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2 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 ).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仅②不正确B .仅①、④正确C .仅①正确D .四个命题都正确【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①该命题就是平行公理,即课本中的公理4,因此该命题是正确的;②如图,直线α⊥平面α,α⊂b ,α⊂c ,且b c A =I ,则a ⊥b ,a ⊥c ,即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b 、c 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但b 、c 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平行.另外,b 、c 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异面,如果把直线b 平移到平面α外,此时与a 的位置关系仍是垂直,但此时b 、c 的位置关系是异面.③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易知ABCD B A 平面//11,ABCD D A 平面//11,但11111A B A D A =I ,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④该命题是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因此是正确的.综上可知①、④正确,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要求的是两直线之间的关系,根据题中所给条件,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得出两直线之间的关系.【答案】B.例3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F 为异面直线D A 1与AC 的公垂线,求证:1//BD EF .【知识点】性质定理,公垂线的概念.【解题过程】证明 连结11C A ,由于11//C A AC ,AC EF ⊥,∴11C A EF ⊥.又D A EF 1⊥,1111A D AC A =I ,∴D C A EF 11平面⊥.① ∵11111D C B A BB 平面⊥,111111D C B A C A 平面⊂,∴111C A BB ⊥.∵四边形1111D C B A 为正方形,∴1111D B C A ⊥,1111B D BB B =I ,∴D D BB C A 1111平面⊥,而D D BB BD 111平面⊂,∴111BD C A ⊥.同理11BD DC ⊥,1111DC AC C =I ,∴D C A BD 111平面⊥.②由①②可知:1//BD EF .【思路点拨】证明1//BD EF ,构造与EF 、1BD 都垂直的平面是关键.由于EF 是AC 和D A 1的公垂线,这一条件对构造线面垂直十分有用.【答案】见解题过程.例4. 如图,在△ABC 中,∠B =90°,SA ⊥平面ABC ,点A 在SB 和SC 上的射影分别为N 、M ,求证:MN ⊥SC .【知识点】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解题过程】证明 ∵SA ⊥面ABC ,⊂BC 平面ABC ,∴SA ⊥BC .∵∠B =90°,即AB ⊥BC ,BA SA A =I ,∴BC ⊥平面SAB .∵⊂AN 平面SAB .∴BC ⊥AN .又∵AN ⊥SB ,B BC SB = ,∴AN ⊥平面SBC .∵⊂SC 平面SBC ,∴AN ⊥SC ,又∵AM ⊥SC ,A AN AM = ,∴SC ⊥平面AMN .∵⊂MN 平面AMN .∴SC ⊥MN .另证:由上面可证AN ⊥平面SBC .∴MN 为AM 在平面SBC 内的射影.∵AM ⊥SC ,∴MN ⊥SC .【思路点拨】在上面的证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证明线线垂直常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而证明线面垂直又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常常是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本题若改为下题,想想如何证:已知SA ⊥⊙O 所在平面,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任意一点(C 与A 、B 不重合).过点A 作SB 的垂面交SB 、SC 于点M 、N ,求证:AN ⊥SC .【答案】见解题过程.活动③ 强化提升,灵活应用例5.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边长为4,CG ⊥平面ABCD ,CG =2,E 、F 分别是AB 、AD 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解题过程】证明 连结BD 、AC ,EF 和BD 分别交AC 于H 、O ,连GH ,作OK ⊥GH 于K .∵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EF ∥BD ,H 为AO 中点.∵BD ∥EF ,⊄BD 平面GFE ,∴BD ∥平面GFE .∴BD 与平面GFE 的距离就是O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BD ⊥AC ,∴EF ⊥AC .∵GC ⊥面ABCD ,∴GC ⊥EF .∵C AC GC = ,∴EF ⊥平面GCH .∵⊂OK 平面GCH ,∴EF ⊥OK .又∵OK ⊥GH ,GH EF H =I ,∴OK ⊥平面GEF .即OK 长就是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正方形边长为4,CG =2, ∴24=AC ,2=HO ,23=HC .在Rt △HCG 中,2222=+=CG HC HG . 在Rt △GCH 中,11112=⋅=HG GC HO OK .【思路点拨】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用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垂足位置.如本题可用下列证法:延长CB 交FE 的延长线于M ,连结GM ,作BP ⊥ME 于P ,作BN ∥CG 交MG 于N ,连结PN ,再作BH ⊥PN 于H ,可得BH ⊥平面GFE ,BH 长即为B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二是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 【答案】11112.同类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PB ∥平面AEC ;(2)设AP =1,AD ,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等体积法.【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1)证明: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接E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BD 的中点.又E 为PD 的中点,所以EO ∥P B.因为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所以PB ∥平面AE C.(2)解:V =16PA ·AB ·AD B.又V =4,可得AB =32.作AH ⊥PB 交PB 于H .由题设知BC ⊥平面PAB ,所以BC ⊥AH ,故AH ⊥平面PB C.在Rt △PAB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B =2,所以PA AB AH PB ⋅==所以A 到平面PBC . 【思路点拨】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答案】(1)见解题过程;(2)31313.同类训练 已知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和平面11BCD A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如图,∵BC C B //11,且1111BCD A C B 平面⊄,11BCD A BC 平面⊂, ∴1111//BCD A C B 平面.从而点1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即为所求.过点1B 作B A E B 11⊥于E ,∵11ABB A BC 平面⊥,且B B AA E B 111平面⊂,∴E B BC 1⊥.又1BC A B B =I ,∴111BCD A E B 平面⊥.即线段E B 1的长即为所求,在B B A Rt 11∆中,13601251252211111=+⨯=⋅=B A BB B A E B , ∴直线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为1360.【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性质,线面距离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进而转化为点线距离,再通过解三角形求解,这种转化的思想非常重要,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求解. 【答案】1360.活动④ 翻折问题,弄清题意例6 如图1,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2.(1)求证:DE ∥平面A 1CB ;(2)求证:A 1F ⊥BE ;(3)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A 1C ⊥平面DEQ ?说明理由.【知识点】翻折,垂直.【解题过程】(1)证明: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 C.又因为DE 平面A1CB,BC⊂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证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 C.所以DE⊥A1D,DE⊥CD,又A1D∩DE=D,所以DE⊥平面A1D 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CD∩DE=D,所以A1F⊥平面BCDE.且BE⊂平面BCDE,所以A1F⊥BE.(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 的中点P、Q,则PQ∥B 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又DE∩DP=D,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思路点拨】在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中的难点就是空间几何体是动态的,要注意变与不变的量.【答案】(1)见解题过程;(2)见解题过程;(3)存在,理由见解题过程.3.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线面垂直的性质:a ⊥α,b ∥α⇒a ⊥b .2.重难点归纳(1)线面垂直概念的辨析.(2)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二是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三)课后作业基础型 自主突破1.已知b 、a 为不重合的直线, α为平面,则下面四个命题:①b ∥a ,a α⊥,则b α⊥;②若a α⊥,b α⊥,则b ∥a ;③若a α⊥,a b ⊥,则b ∥α;④若α∥a , a b ⊥,则b α⊥;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①②显然正确;③中b 可能在α内;④中b ⊥α或b ∥α或b ⊂α.故选A.【思路点拨】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①②正确,③④写出所有可能即可.【答案】A.2.若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m 垂直于平面α,则“l ⊥m ”是“l ∥α”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知识点】空间直线和平面、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若l m ⊥,因为m 垂直于平面α,则//l α或l α⊂;若//l α,又m 垂直于平面α,则l m ⊥,所以“l m ⊥ ”是“//l α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载体考查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要理解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以及线线平行和线面平行的转化还有平行和垂直之间的内部联系,长方体是直观认识和描述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很好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还原到长方体中研究.【答案】B.3.设c b a 、、是空间三条直线,α、β是空间两个平面,则下列命题中,命题不成立的是( )A.当c α⊥时,若c β⊥,则α∥βB.当b β⊥,若c α⊥,则b ∥cC.当α⊂b ,且c 是a 在α内的射影时,若b c ⊥,则a b ⊥D.当α⊂b ,且α⊄c 时,若c ∥α,则b ∥c【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当c α⊥时,若c β⊥,则由平面与平行的判定定理知α∥β,故A 正确;当b β⊥,若c α⊥,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b ∥c ;当α⊂b 时,且c 是a 在α内的射影时,若b c ⊥,则由三垂线定理知a b ⊥,故C 正确;当α⊂b ,且α⊄c 事,若c ∥α,则b 与c 平行或异面,故D 错误.【思路点拨】利用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求解.【答案】D.4.如图,在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BC 1⊥AC ,则C 1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H 必在( )A.直线AB 上B.直线BC 上C.直线AC 上D.△ABC 内部解析:【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由BC1⊥AC,又BA⊥AC,则AC⊥平面ABC1,因此平面ABC⊥平面ABC1,因此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在直线AB上.BCC⊥平面ABC,再由线面【思路点拨】由题意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平面1垂直的性质可得1C在底面ABC的射影H的位置.【答案】A.⊥,平行则四边形ABCD 5.已知PA垂直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若PC BD一定是.【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PA垂直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PA⊥BD,又∵PC⊥BD,PA⊂平面ABCD,PC⊂平面ABCD,PA∩PC=P,∴BD⊥平面PA C.又∵AC⊂平面PAC,∴AC⊥B D.又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综上所述,答案为菱形.【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可知AC⊥BD,由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答案】菱形.6.四棱锥P-ABCD的顶点P在底面ABCD上的投影恰好是点A,其正视图与侧视图都是腰长为a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在四棱锥P-ABCD的任意两个顶点的连线中,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共有________对.【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四棱锥P-ABCD的直观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可知,满足题中要求的有PA⊥BC、PA⊥CD、AB⊥PD、BD⊥PA、BD⊥PC、AD⊥PB,共6对.【思路点拨】由题设知四棱锥P-ABCD中,PA⊥面ABCD,ABCD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PA=a,由此能求出在四棱锥P-ABCD的任意两个顶点的连线中,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有多少对.【答案】6.7.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3,底面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则三棱锥P-ABC的的高是_______,体积等于________.【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依题意,.32260sin21=⨯⨯⨯=ABCS△∵PA⊥底面ABC,∴PA是三棱锥的高,∴h=PA=3,∴.3333131=⨯⨯=⨯⨯=-PASVABCABCP△【思路点拨】熟悉空间中的线面关系的概念和定理. 【答案】3;.38.在如图的多面体中,AE⊥底面BEFC,AD∥EF∥BC,BE=AD=EF=12BC,G是BC的中点.求证:(1)AB∥平面DEG;(2)EG⊥平面BDF.【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证明:(1)∵AD∥EF,EF∥BC,∴AD∥B C. 又∵BC=2AD,G是BC的中点,∴AD//BG且AD=BG,∴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AB∥DG.∵AB ⊄平面DEG ,DG ⊂平面DEG ,∴AB ∥平面DEG .(2)连接GF ,四边形ADFE 是矩形,∵DF ∥AE ,AE ⊥底面BEFC ,∴DF ⊥平面BCFE ,EG ⊂平面BCFE ,∴DF ⊥EG .∵EF =BG 且EF //BG ,EF =BE ,∴四边形BGFE 为菱形,∴BF ⊥EG ,又BF ∩DF =F ,BF ⊂平面BFD ,DF ⊂平面BFD ,∴EG ⊥平面BDF .【思路点拨】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直的基本思想.【答案】见解题过程.9.如图所示,在平面β内有ABC ∆,在平面β外有点S ,斜线AC SA ⊥,BC SB ⊥,且斜线SA 、SB 分别与平面β所成的角相等,设点S 与平面β的距离为cm 4,BC AC ⊥,且cm AB 6=.求点S 与直线AB 的距离.【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作SD ⊥平面β,垂足为D ,连DA 、DB . ∵AC SA ⊥,BC DB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AC DA ⊥,BC DB ⊥,又BC AC ⊥,∴ACBD 为矩形.又∵SB SA =,∴DB DA =,∴ACBD 为正方形,∴AB 、CD 互相垂直平分.设O 为AB 、CD 的交点,连结SO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AB SO ⊥,则SO 为S 到AB 的距离.在SOD Rt ∆中,cm SD 4=,cm AB DO 321==,∴cm SO 5=. 因此,点S 到AB 的距离为cm 5.【思路点拨】由点S 向平面β引垂线,考查垂足D 的位置,连DB 、DA ,推得AC DA ⊥,BC DB ⊥,又︒=∠90ACB ,故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 由本例可得到点到直线距离的作法:(1)若点、直线在确定平面内,可直接由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2)若点在直线所在平面外,可由三垂线定理确定:由这点向平面引垂线得垂足,由垂足引直线的垂线得斜足,则这点与斜足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处理距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即作出符合要求的辅助线,然后证明所作距离符合定义,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答案】5cm.能力型 师生共研10.一个盛满水的三棱锥容器S -ABC ,不久发现三条侧棱上各有一个小洞D ,E ,F ,且SD ∶DA =SE ∶EB =CF ∶FS =2∶1,若仍用这个容器盛水,则最多可盛原来水的______倍.【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设点F 到平面SDE 的距离为h 1,点C 到平面SAB 的距离为h 2,当平面EFD 处于水平位置时,容器盛水最多.V F -SDE V C -SAB =13S △SDE ·h 113S △SAB ·h 2=13·SD·SE·sin ∠DSE·h 113·SA·SB·sin ∠ASB·h 2=SD SA ·SE SB ·h 1h 2=23×23×13=427. 故最多可盛原来水的1-427=2327.【思路点拨】由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当DEF 面与地面平行时盛水最多,由图了利用相似比求得V F -SDE V C -SAB,从而求得最大值. 【答案】2327.探究型 多维突破11.如果平面α与α外一条直线a 都垂直b ,那么α//a .已知:直线α⊄a ,b a ⊥,α⊥b .求证:α//a .【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证明:(1)如图,若a 与b 相交,则由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αααβαα////,,'''''a a a a a a b a a b ab a b ⇒⎪⎭⎪⎬⎫⊄⊂⇒⎪⎭⎪⎬⎫⊂⊥⊥⇒⎭⎬⎫⊂⊥又∵. (2)如图,若a 与b 不相交,则在a 上任取一点A ,过A 作b b //',a 、'b 确定平面β,设'a βα=I .αααβααα////,,////'''''''''''a a a a a a a b a b a b b b a b a b b b b ⇒⎪⎭⎪⎬⎫⊄⊂⇒⎪⎪⎭⎪⎪⎬⎫⊂⊥⇒⎭⎬⎫⊥⊥⇒⎪⎭⎪⎬⎫⊂⊥⇒⎭⎬⎫⊥又又∵又∵【思路点拨】若证线面平行,只须设法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直线'a ,使得'//a a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证.【答案】见解题过程.自助餐12.如图所示,△ABC 和△BCD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 =BC =BD =2,∠ABC =∠DBC =120°,E ,F ,G 分别为AC ,DC ,A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BCG ;(2)求三棱锥D -BCG 的体积.附: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 ,其中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1)证明:由已知得△ABC ≌△DBC ,因此AC =D C.又G 为AD 的中点,所以CG ⊥AD ,同理BG ⊥A D.又BG ∩CG =G ,所以AD ⊥平面BG C.又EF ∥AD ,所以EF ⊥平面BCG .(2)在平面ABC内,作AO⊥CB,交CB延长线于点O.由平面ABC⊥平面BCD,知AO⊥平面BD C.又G为AD的中点,所以G到平面BDC的距离h是AO长度的一半. 在△AOB中,AO=AB·sin 60°=3,所以V D-BCG=V G-BCD=13·S△DBC·h=13×12·BD·BC·sin 120°·32=12.【思路点拨】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是突破点;2.利用比例转化体积的标准之一是方便求高.【答案】(1)见解题过程;(2)1 2.。

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节。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本节课中的线面垂直定义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掌握了线线垂直的证明,并且学习了空间内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因此学生对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学习有良好的认知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有一定的困难,受线面平行的影响,很容易由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内一直线得出线面垂直,由于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究得出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简单的的空间位置关系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概括定义,正确理解定义,增强观察能力;2.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归纳,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2.通过经历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体验探索的乐趣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学生集体可能回答: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追问】有些位置关系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是线面平行,还有一种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线面垂直这种位置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线面位置关系并揭示课题2.逐步探索,得出定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线面垂直的现象有哪些?【师生活动】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然后教师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线面垂直现象,例如篮球架和地面垂直,旗杆和地面垂直。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怎样的结果?命题一定成立吗?
结论:a⊥OA
P
线斜垂直
线射垂直
逆定理
O α
定理
线射垂直
线斜垂直
逆定理
a
A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 的判定 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 的判定 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例1:如图,在正方体中,O是AC与BD的交点,直线D1O与AC
垂直吗?说明你的理由。
射影OA和a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α
O
2、直线a可以移动,但只能在平面内移
动。因此,直线a和斜线PA可以相交也
可以异面。
P
3、三垂线定理的实质是平面的一条斜 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定理。
O α
a
A
a
A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 的判定 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新知探究 • 逆定理
思考:
如果将定理中的条件a⊥OA改成a⊥PA,你会得到
器和皮尺作测量工具,能否求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
解:在道边取一点C,使BC与道边所成水平角等于90°, 再在道边取一点D,使水平角CDB等于45°, 测得C、D的距离等于20m A
B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 的判定 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90°
C
45°
D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垂直 的判定 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课件
5.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本文言 简义丰 、讲究 修辞。 文章骈 散结合 ,以骈 句为主 ,句式 整齐, 节奏分 明,音 韵和谐 。
6.了解和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及相关 的诗句 、名言 、成语 和歇后 语等, 能按要 求向他 人推介 某部文 学名著 。

人教版数学高一-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三(新人教A版必修2)

人教版数学高一-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三(新人教A版必修2)

第一课时§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设计(一)课题导入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例如:“旗杆与地面,大桥的桥柱和水面等的位置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引出课题内容。

(二)研探新知1、为使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可再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其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如图2.3-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并对画示表示进行说明。

Lpα图2-3-12、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

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2)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如图2.3-2试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问如何翻折才能保证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AB D C图2.3-2(3)归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及已有经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人教版高中必修(2)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16)

人教版高中必修(2)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16)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内容出处:人教社A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折纸试验,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归纳和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定义和判定定理;2.通过对判定定理的探究和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理解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探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体会定义和定理中所包含的转化思想.【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试验探究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计算机、自制课件、实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实例引入,理解概念1.通过复习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举例感知生活中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其中最特殊、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线面的垂直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设计意图:希望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2.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图片,引导他们观察直立于操场上篮球架的立柱与它在地面影子的关系,然后将其抽象为几何图形,再用数学语言对几何图形进行精确描述,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即: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设计意图:通过从“具体形象——几何图形——数学语言”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定义的合理性.3.简单介绍线面垂直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应用——“日晷”.设计意图:通过我国古代用来计时的一种仪器——日晷,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引出探究判定定理的必要性.二、通过试验,探究定理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三个顶点分别记作A,B,C.如图,过△ABC的顶点A折叠纸A A片,得到折痕AD ,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起放置在桌面上.(使BD 、DC 边与桌面接触)问题1:折痕AD 与桌面一定垂直吗?又问:为什么折痕不一定与桌面垂直?(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回答)设计意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定义:如果想说一条直线与平面不垂直,只需要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它不垂直就够了.问题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 与桌面所在的平面α垂直? 又问:为什么折痕与桌面是垂直的?(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进行确认)以折痕AD 为轴转动纸片,来说明AD 与平面α内过D 点的所有直线都垂直,平面α内不过D 点的直线,可以通过平移到D 点,说明它们与AD 都垂直,于是符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教师再用课件将上述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如右图),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判定定理中两个关键条件“双垂直”和“相交”进行理解和确认.问题3:(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能判断此直线和平面垂直吗? (2)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直线必须相交吗?要求学生摆出反例模型进行说明,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认并理解判定定理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试验,让学生在发现定理的过程中,不仅有直观上的感知,提高了几何直观能力,而且通过理性的说理,增加了逻辑思维的成分.最后,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归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a l ⊥,b l ⊥,α⊂a ,α⊂b ,A b a = ⇒l α⊥.l图形语言:三、应用定理,加深理解例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棱'BB 和底面ABCD 垂直.(2)正三棱锥P ABC -中,M 为棱BC 的中点,则棱BC 和平面PAM 垂直.设计意图:此题两问都是对判定定理的直接应用,第一问定理条件通过观察即可得到,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定理的条件以及定理在应用过程中的准确表述;第二问定理条件需要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才能得到.例2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 分析:首先需要把文字语言叙述的命题分别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叙述出来.欲证线面垂直,需证线与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而已知线面垂直,可得线线垂直,所以,在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n m ,作为辅助线,命题可证.已知:b a //,α⊥a , 求证:α⊥b . 证明: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 n . 因为直线a α⊥,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a m a n ⊥⊥.又因为 //a b , 所以 m b ⊥,n b ⊥.又因为α⊂m ,α⊂n ,m ,n 是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 α⊥b .AA设计意图:此题是课本上的一个例题,使用时改用文字语言叙述,目的是让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上得到训练;此题重视对学生思维策略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规范证明题的书写.例3 如图,AC 是R t △ABC 的斜边,过A 点作△ABC 所在平面的垂线PA ,连PB 、PC .问:图中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分析:说明PAB ∠、PAC ∠为直角是比较容易的. 证明PBC ∠是直角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线线与线面之间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得出PBC ∠是直角;二是依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计算证明△PBC 是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对△PBC 是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意在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线线和线面之间垂直关系的转化,从而准确和灵活地应用判定定理和定义.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1.学习小结: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 知识方面:线面垂直的定义、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方法方面:转化思想. 2.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2)做课本79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0题,B 组第1题; (3)完成课本66页课后探究题.PA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5三垂线定理(1)
课 型:新授课 一、课题:三垂线定理
二、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概念,了解射影、斜线的定义;
2.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有关线线垂直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面几何中,点、线段在直线上射影的概念及性质:
(二)新课讲解: 1.射影的有关概念:
(1)点的射影:自一点P 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P '叫做P 在平面α内的正射影(简称射影)。

(2)图形的射影:如果图形F 上所有点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构成图形F ',则F '叫做F 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2.斜线的有关概念:
(1)斜线: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 (2)斜足:斜线和平面的交点;
(3)斜线段:斜线上一点和斜足间的线段叫做斜线段. 由此,斜线段AB 在平面内的射影仍为线段,即为线段0A B .
3.三垂线定理:
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
α
B
A 0
A
直。

已知:,PO PA 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和斜线,
OA 是PA 在平面α内的射影,a α⊂,且a OA ⊥, 求证:a PA ⊥。

证明:∵PO α⊥∴PO a ⊥,又∵,a OA PO OA O ⊥=
∴a ⊥平面POA , ∴a PA ⊥.
说明:(1)定理的实质是判定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垂直关系;
(2)推理模式:,,PO O PA A a PA a a OA αααα⊥∈⎫

=⇒⊥⎬⎪⊂⊥⎭

4.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证明 略)
推理模式: ,,PO O PA A a AO a a AP αααα⊥∈⎫

=⇒⊥⎬⎪⊂⊥⎭

练习:Rt ABC ∆在平面α内,90,,C PC CD AB α∠=⊥⊥于点D ,请指出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

,,,,,Rt ABC Rt ADC Rt BDC Rt PDA Rt PDB Rt PCA Rt PCB Rt PCD ∆∆∆⎧⎫
⎪⎪∆∆⎨⎬⎪⎪∆∆∆⎩⎭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点O 是ABC ∆的垂心,PO ABC ⊥平面,垂足为O , 求证:PA BC ⊥.
证明:∵点O 是ABC ∆的垂心,
∴AD BC ⊥
又∵PO ABC ⊥平面,垂足为O ,PA ABC A =平面
所以,由三垂线定理知,PA BC ⊥.
a
α
O
A
P
α
D
C
B
A
P
O
D
A
C
B
P
α
P
O
E
F
C
B
A
例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已知:BAC ∠在平面α内,点,,,P PE AB PF AC PO αα∉⊥⊥⊥,垂足分别为,,,E F O PE PF =, 求证:BAO CAO ∠=∠.
证明:∵,,PE AB PF AC PO α⊥⊥⊥,
∴,AB OE AC OF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PE PF PA PA ==,∴Rt PAE Rt AOF ∆≅∆, ∴AE AF =,又∵AO AO =, ∴Rt AOE Rt AOF ∆≅∆ ∴BAO CAO ∠=∠.
例3.如图,道路两旁有一条河,河对岸有电塔AB ,高15m ,只有量角器和 尺作测量工具,能否测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
解:在道路边取点C ,使BC 与道路边所成的水平角等于90, 再在道路边取一点D ,使水平角45CDB ∠=, 测得,C D 的距离等于20m ,
∵BC 是AC 在平面上的射影,且CD BC ⊥ ∴CD AC ⊥(三垂线定理) 因此斜线段AC 的长度就是塔顶与道路的距离,
∵45,,20CDB CD BC CD m ∠=⊥=,∴20BC m =, 在Rt ABC ∆中得2222||152025()AC AB BC m =++=, 答:电塔顶与道路距离是25m . 四、课堂小结:
1.射影和斜线的有关概念; 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五、作业:
1.在正方体1AC 中,求证:正方体的对角线1A C 垂直于平面11AB D .
2.如图,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点,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求证:AB MN ⊥.
3.已知:如图若直角ABC ∠的一边//BC 平面α,另一边AB 和平面α斜交于点A ,求证:
ABC ∠在平面α上的射影仍为直角。

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