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18、兰州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因地处兰州城正西,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因观内供有雷祖神像,又名“雷坛”。还有种传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明朝政权。建文帝帝神秘失踪,传说逃到兰州被肃庄王朱瑛匿藏在金天观内。有人认为金天观的观名就暗藏此意:“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建文帝可能匿于甘肃的传闻也传到朱棣那里,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诏,让孙碧云主持兰州金天观道场,暗地里打探建文帝消息。孙碧云系张三丰的高徒,文韬武略无一不精。朱棣与张三丰的关系在《中国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之一“武当山“中已作介绍,因此对其高徒孙碧云自然非常信任。肃王对此钦定金天观道长自然不敢怠慢。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望仙桥和雷坛,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孙在兰州居留了两年,没得到建文帝什么消息,后来便返回太华山。金天观曾是兰州最大的道观,也是早年道教在兰州传经圣地。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金天观山门,题匾为清代著名道学家悟元子刘一明据张

建1940年《重修金天观碑铭》载:金天观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金天观在唐代为云峰寺,宋代为九阳观。明建文帝朱允炆二年(1400),肃庄王朱瑛将肃王府由甘州(今张掖市)迁驻金城(今兰州市)山字石后,见此地有仙人舞袖之形,于是便于次年在九阳观废址上营建道观。因竣工于秋季,观址又位于金城之西,便取五行中西方“庚辛金”之意,命名曰“金天观”。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曾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毁于兵火,乾隆五十九年(1794)甘肃巡抚许容依原有规模捐款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甘肃督标中军副将刘管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增建阿公祠与三公祠,当时的金天观为兰州最大的道教宫观。占地54亩,观内殿宇崇巍,回廊曲折,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清人郭朝祚的《金天观歌》云:“金天观里多乔木,黛色阴森无夏暑。大者十围围不周,小者亦复如车毂。状若怒龙喷浊浪,又如山鬼相撕扑”,即是描绘观内古槐夭健奇特之状。民国年间(1912—1949),观中部分建筑与塑像及壁画在内战中遭到破坏。解放后,1954年维修过一次;1956年,金天

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宗教活动停止。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仅存建筑又遭到彻底破坏,36株唐槐亦被砍伐殆尽,仅剩三株。2003年市政府投资进行过一次彩绘。2009年3月,金天观开始大修:文昌宫、雷祖殿、玉皇阁、三公祠、慈母宫等总计42座文物建筑,牌坊、钟楼、鼓楼、享殿、正殿及厢房等总计34座单体文物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修整,恢复最初的古朴风貌。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的雷坛庙会也已恢复。

老照片:兰州金天观今日金天观修复的殿堂有山门、山神殿、戏台院、九天门、黑虎殿、灵官殿。金天观山门为三间转五“牌厦”匾额,上有“金天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是清代著名道学家悟元子刘一明所写。灵官殿北是太乙救苦殿,此殿两侧有二十间长廊,有明永乐时的珍贵壁画。壁画体势颇有唐宋风格,形态逼真,副副有寓意。在雷祖大殿有壁画《雷祖巡游图》、《回宫图》以及蓝脸披发,执鞭骑麒麟雷祖法像。雷殿北是三清殿,明肃王曾有诗咏此殿:“羽客栖真庐,荫荫古殿幽。山楼依叠岩,道院旁清流。庭唳巢松鹤,林啼唤雨鹫。嗟予罹世网,徒慕赤松游。”

“文革”后重建的金天观“三清殿”金天观文物还有林则徐当年发配新疆路过兰州,为“性善堂”题联:“跳荡中原,万派激湍流剑外;萧疏斜日,四山苍翠落尊前”;圣母殿题联:“普物无心,万方共戴慈云遍;资生有道,百族同

依日月长”;华祖殿题联:“灵素阐真诠,断肠煎汤征异术;歧黄宣妙蕴,解头理脑媲神功”。金天观文物中仅存明清碑刻十余块和三株唐槐。明清碑刻中最著名的是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矗立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有次在一个阴天登上拂云楼,见此碑上隐隐血痕,随从告诉其缘由,左心有所动,遂令于府衙“节园”内建烈妃祠,又将肃王碑也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并为此作记,记中提到建祠之因由:“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又于祠旁撰一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肃王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庄王朱瑛一首草书七律《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边城

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该碑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该碑所在地甘肃省政府大院翻修,又被移入金天观所在地市工人文化宫内。

碧血碑上肃王草书七律《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文革”中被砍伐仅存唐槐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最高的—株唐槐高达20余米,周径近3米。19、天水市玉泉观全国名为玉泉观的道观有无锡玉泉观,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上;山东玉泉观位于费县城北17.5公里,上冶东岭西侧,紫荆河东岸;甘肃天水玉泉观。天水玉泉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曾经被称为城北寺、崇宁寺、卦山寺等,后由于它附近的山上有一处水质很好的山泉,名为玉泉,当时地方官向朝廷上书要求下令修建道观时,曾称赞这里的风景是“名山有玉泉”,后来就逐渐被人们称为玉泉观。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天靖山脚下,天水地区的道教胜地。2006年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水玉泉观玉泉观创建于唐代,始称“北山观”,宋代改称“天庆观”、“玉泉观”,宋末时遭毁。据《秦州志》、《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