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卷(1—4单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每做好一份历史试题,你便能够从中你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
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份试题卷中找出那些你欠缺的知识点吧!所以,下面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
”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以识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的错误严重泛滥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政策调整6.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解析】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A.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B.“左”倾错误影响经济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不断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商业等服务网点的建立。
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开始()A.加速农业改造的进程B.缩减粮食征收指标C.减缓工业化建设D.加快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一五”建设的重点,为满足工业化对商品粮的需求,从1954年起,我国加速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
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B.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次生产关系改革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特点,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故B项正确;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与材料中改革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4.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苏联的大力援助B.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C.原有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一五”计划建设期间,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2.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①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①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①“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3.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5.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6.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D.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7.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D.白渠5.关于汉代以前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一直到汉代末年,牛耕技术才在发达地区稀疏出现C.汉代以前的牛耕为一牛一犁牛耕法D.牛耕法在汉代以前一直在集体劳动中加以使用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
”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C.犁——西汉 D.曲辕犁——唐朝7.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8.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单元检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掀起“大跃进”运动2. 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陶老三参加互助组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A .参加人民公社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 .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 .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5.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6.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7.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A.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8.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9.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0.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张腊梅--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至第四单元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C.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2.“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商业革命”中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4.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没有全球性大国,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
其原因不包括A.新航路的开辟B.进行海外殖民掠夺C.具有勇于探险和开拓的精神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5.1497年,一位葡萄牙人想去印度淘金,他应该跟随谁的船队①哥伦布②迪亚士③达·伽马④麦哲伦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③6.“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
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1 -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1.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A.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 三大改造以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以上材料反映了()①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进展③民族资本家基本愿意接受改造④民族资本家通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6.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四十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将其概括为“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14330098】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答案】 A3.(2016·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答案】 B4.(2016·某某学业水平测试)下面是1953~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曲线图,导致B点谷值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发展B.“文化大革命”的影响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解析】经分析可知,B点处于1958年之后,当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的时间均与B点的时间不符。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必修二 第4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 .“一五”计划的执行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3.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 文化大革命5.造成右图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最主要因素( )A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足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④急于求成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9.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汪应庚(1680—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4.(汉)《盐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B.乙C.丙D.丁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7.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8.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A.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B.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C.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9.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卷(1—4单元)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这说明()A. 牲畜比较缺乏B. 牛耕广泛推广D. 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C.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2.《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3.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4.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5.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
这一措施()A.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B.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D.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7.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8.宋代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
这说明宋代()A.抑商政策已基本崩溃立队B.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D.民间工商业成为主导9.成书于明朝末机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传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10.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
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D.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11.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12.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
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
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B.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13.某个历史时期开始出现这样的现象:“创新的源泉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来源更为多样:工业部门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使寻求技术变化机会的拿薪俸的工程师、科学家阶层的人数增加,而使个体发明家、小企业家人数减少。
”从材料可以看出A.西欧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B.科学研究完全受控于垄断组织C.科技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因素D.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个体发明家14.下表为太湖流域的生丝出口数据,此数据表明( )A.太湖流域自然经济解体B.市镇经济高度发展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再进一步”的举动是()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16.甲午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已准许外商在中国自由办厂,所以清政府就不再禁止本国商人投资新式企业。
清政府政策的转变(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危机B.顺应了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需要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D.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17.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 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
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18.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对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9.“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992年,国务院颁二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
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
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C.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二.非选择题2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一一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材料三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
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
(2) 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3)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请据此为我国当前合理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两条有益的建议。
22. 阅读材料,完综出票们出第京学国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时期和汉初都有保护耕畜的法令,而耕畜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这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牲畜比较缺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牛耕广泛推广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精耕细作得到推广,故D错误。
故选C.2.【解析】选C。
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3.【解析】选B。
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的,故A 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错误;棉花的大量传入是在宋末元初,在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错误。
4.【解析】选C。
“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错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故C正确;“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故D错误。
5.【解析】选B。
“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可见北宋时民间刺绣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朝廷从民间购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
中国古代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普遍使用”没有体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叶时期,故A、C、D选项错误。
6.【解析】选B。
B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叶时期,故A 错误;C、D材料没有体现。
7.【解析】选B。
严格的坊市分离指在特定位置设市,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