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例诊断分析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输入性疟疾的病例逐渐增多。
北京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其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近五年内确诊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通过查阅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感染途径、发病时间、地域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性别与年龄分布在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男性病例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1。
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5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总病例的68.7%。
2. 职业分布患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商务人员、游客、务工人员等为主,其中外国游客占比较高。
这可能与北京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及旅游业发达有关。
3. 感染途径本组病例主要通过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其中以境外旅游回国后感染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8.9%。
此外,部分病例通过境外务工或居住期间感染。
4. 发病时间与地域分布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上,以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为主,其中郊区病例数略高于市区。
四、讨论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地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首先,患者以青壮年为主,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活动范围广、出行频率高有关。
其次,感染途径以境外旅游回国后感染为主,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对从疟疾高发地区归国人员的监测和防控。
再次,发病时间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这表明防蚊灭蚊工作在预防疟疾传播中的重要性。
最后,外国游客在患者中占比较高,这可能与北京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及旅游业发达有关,因此要加强对外国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商务人员、游客等为主;感染途径以境外旅游回国后感染为主;发病时间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地域分布以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为主。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二、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三、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疑似病例:具备1与2。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四、治疗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恶性疟治疗(1)对磷酸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对磷酸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a、哌喹1.5g 3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b、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c、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
d、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磷酸伯氨喹118.8mg(9片) 3日分服。
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
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第一章绪论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咬人传播,世界上疟疾病例数量仍然巨大。
有关专家指出,疟疾对全球卫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增疟疾病例2290万例,死亡40万例。
在我国,疟疾病例数量虽然逐年下降,但在一些贫困山区仍然很高。
本文主要围绕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展开,分析该地区疟疾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以期为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章疟疾病原体及传播途径疟疾病原体主要由5种疟原虫引起,分别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地方疟原虫、半乳状疟原虫和疟原虫。
疟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通过蚊子叮咬人体皮肤,投放到人体血液中,从而引起疟疾。
传染疟疾一般是通过蚊虫来传播的。
蚊虫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之一,成虫咬人后,疟原虫从其口中进入人体,经过寄生后,传播疟疾病原体。
另外,移植疟疾患者的脾脏、骨髓、肝脏等组织也可以传播疟疾,但这种传播方式非常罕见。
第三章某地区疟疾发病情况据某地区疾控中心统计,该地区疟疾病例数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但是该地区还是疟疾的高发地区之一。
特别是在某些偏远山区和乡镇地区,疟疾病例数量仍然很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该地区主要发生了恶性疟的疫情,约占总病例的60%-70%。
该疫情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全身乏力、头痛、呕吐等。
通常出现在疟疾高发地区或者农村地区。
第四章某地区疟疾控制措施针对该地区疟疾高发情况,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如人群普遍用药、环境卫生改善、疫苗注射等措施。
同时,还对疟疾高发地区进行了加强监测,发现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蔓延,降低疫情风险。
针对蚊虫传播的疫情,当地政府采取了草原化、扫除雨水、采用蚊帐、驱蚊剂等积极措施,防止蚊虫分布和繁殖,进一步控制疟疾病情。
此外,当地疾控中心还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疟疾病例在线上报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疫情监测和控制水平。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病原学检查确诊疟疾最可靠的依据是从受检者的外周血中检出疟原虫。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在高度怀疑疟疾时,如果血液涂片为阴性,应当重复涂片镜检。
血液涂片的染色常使用Giemsa染液、Field染液或其他Romanowsky染色劑。
镜检疟原虫时应当同时对厚血涂片和薄血涂片进行检查。
薄血涂片应迅速风干,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然后在油镜(放大1000倍)下检查膜尾红细胞,以每1000个红细胞的寄生红细胞个数表示。
厚血涂片很可能会不均匀,涂片时应充分干燥和染色,不得固定。
计数寄生虫和白细胞(至少200个),并根据总白细胞数目计算单位体积内的寄生虫数目。
在判断厚血涂片为阴性前,应在油镜下检查100~200个区域。
薄血涂片和厚血涂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薄血涂片中疟原虫的形态完整而典型,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容易漏检;厚血涂片制作过程中多层的红细胞相互重叠并且被溶解,因此可以使疟原虫集中(比薄血涂片集中40~100倍),提高检出灵敏度,但由于染色过程中红细胞溶解,疟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困难。
因此,最好在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两种血涂片,如果在厚血涂片查到疟原虫而鉴别虫种困难时,可再检查薄血涂片。
恶性疟在发作开始时,间日疟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能够提高检出率。
免疫学检查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恶性疟原虫抗体诊断棒或诊断卡能够快速、简单、敏感和特异地对恶性疟原虫特异性、富含组氨酸的蛋白2(NHRP2)、乳酸脱氢酶或醛缩酶抗原进行检测,并借此将恶性疟和其他危险性较低的疟疾区分开来。
此外,常用的方法还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由于抗体在患者治愈后仍能存在一段时间,且广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检测抗体主要用于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评估及输血对象的筛选,在临床上仅作辅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探针已用于疟疾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最突出优点是对低疟原虫血症的检出率较高。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
KH2PO4 9.07 g
•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输入性疟疾的诊断与治疗详解演示文稿
第39页,共102页。
五、疟疾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第40页,共102页。
(一)诊断
疟疾病人包括疑似病人、临床诊断病 例、确诊病例三类:
疑似病人: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抗 疟药治疗;
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
抗疟药治疗后3日内症状控制;
通城
新 通 山
来来凤
凤
第6页,共102页。
二、疟原虫种
类及生活史
第7页,共102页。
(一)人体疟原虫 种类: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ovale);
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 三日疟和卵形疟。
脾 疟疾发病1周可查到脾脏 轻度肿大,以充血为主。
淋巴结 一般变化不明显,仅 见肝门、脾门、肠系膜及胃 部的淋巴结有肿大及包膜显 示紧张,切面有充血。
胸腺 胸腺小体增生,有玻璃 样变性,尿液中可见新碟呤 排泄物,提示巨噬细胞和T 细胞激活。
第17页,共102页。
肝脏 肝细胞可因疟原虫增殖而逐渐肿大 并导致破裂。急性疟疾时有轻度肿大,切 面示有充血。
此期系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 细胞发育为成熟裂殖体再次引 起红细胞破裂开始。
第27页,共102页。
(二) 间日疟的临床特点
➢ 初发病人:开始往往没有寒战,只见微恶寒和发 热,数天后出现寒战高热的典型发作。
复发病人:则往往一开始便有寒战、发热、出汗 退热和隔日一次的典型症状发作。 发作时间在早上至下午14时以前出现,少数在 下午以后才发作。 一次发作后,下一次发作的时间可能稍微提前1 -2小时。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发布时间:2021-08-30T04:11:53.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冉璐[导读]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重庆市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5400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为今后该区制定疟疾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发病的感染来源和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现1例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且患者病情痊愈,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发热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加强疟疾防治联防联控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调查处置疫点,并做好疟疾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降低输入性疟疾发生本地再传播的风险[1]。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2月15日,某区疾控中心接收1名主动来诊人员。
经核实,该人员系从非洲科特迪瓦务工回国者,出现发热、发冷等疟疾相关症状。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疟疾RDT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血涂片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2月16日,某区疾控中心以恶性疟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将样品送某市疾控中心复核。
2月17日,某市疾控中心反馈复核结果: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情况患者,男性,47岁,汉族,于2020年2月9日开始出现发热、发冷、出汗、乏力等症状,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则,多于每日夜间发作,精神状态不佳。
2月9日,患者在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该院胸部CT检查结果:1.左肺上叶舌段少许炎症,2.右肺中叶少许纤维灶;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血小板数目、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2月13日,患者再次在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境外务工史后,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近年来,北京地区时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给本地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本文对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期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
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患者基本信息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其中以20-4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
患者职业分布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2. 发病时间与地点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与疟疾传播的主要季节相吻合。
发病地点以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为主,这可能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关。
3. 传播途径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途径均为境外输入。
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感染源地。
4. 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出汗等,部分患者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5. 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疟原虫检测等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四、讨论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旅游等途径传播,因此应加强对旅游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知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疟疾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疟疾诊断与治疗
2009年南通成功抢救一例 输入性恶性疟病人
5月17日凌晨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大小便失 禁,急送海安县人民医院救治,海安县人 民医院诊断为“脑梗塞待查”予以治疗, 神志不清,到海安人民医院就诊,家属未 敢再说是从非洲回国,导致诊断不明。 19日病情加重,转院到通大附院,血检查 到疟原虫。下午 实验室诊断为疟疾,转院到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2009年南通成功抢救一例 输入性恶性疟病人
5月20日13:45,省寄研所高琪所长和周华云主任即 赶到南通三院,病区对病人进行会诊。高琪所长认为 该病例可以明确诊断为重症脑型恶性疟,立即用青蒿 琥酯进行静脉推注,并且对于这样危重的病人必须打 破常规,采用首剂两支静注后,每隔六小时静注一次, 直至病人清醒,在每次使用抗疟药前要涂制血片,了 解疟原虫密度。其次加强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的关键是:1、保护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衰 竭;2、观察肝功能的变化;3、纠正酸中毒;4、防 止低血糖;5、降低颅内压;6、物理降温;7、适量 输血。高琪所长要求医院做好血液透析的准备。 其后病人转至三院ICU救治。
疟疾的诊断与治 北等省有。 二类县:除上述省份外,还有河 南、贵州、江苏、山东、广西、 广东、浙江、四川等省有。 四类县:西藏、四川、甘肃、新 疆、黑龙江、青海、内蒙、宁夏、 北京、天津
2009年南通成功抢救一例 输入性恶性疟病人
一组症状不典型疟疾
精神症状为主:患者诉下肢疼痛难忍,卧床不能起坐。 肾盂肾炎为主要表现:少尿无尿,眼睑浮肿。 以冷厥表现为主:体温34.9℃. 以霍乱症状为主:剧烈呕吐和腹泻,每小时10多次,黄色浊水样便。 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和腹泻,伴高热不能饮食。 痢疾症状为主:每日泻红白痢20多次。 癫痫样大发作; 发作时,大抽搐3分钟,后口吐白沫,一会儿又清醒。 症状不典型时,一定要注意询问病史和流行病学史,有高疟区停留居 住史的,以及曾有“疟疾”病史的一定要给患者做血片镜检疟原虫。
疟疾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
疟疾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
疟疾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具有发热症状,常伴有寒战、头痛、肌肉痛和乏力等症状。
2. 定期出现热性发作,间隔时间一般为48小时或72小时。
3. 居住在疟疾疫区或有与疫区来往史。
4. 血液检查发现红细胞内有疟原虫寄生。
5. 除疟疾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已被排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并非一定适用于所有病例,特别是在非疫区或疟疾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诊断疟疾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第一节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
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
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
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
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调查报告及实验室诊断
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调查报告及实验室诊断摘要】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疟疾情的特征、处置措施及实验室诊断,为预防输入性疟疾提供科学依据,疟疾( 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其他脏器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疟疾病例大部分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其余小部分病例分布在全球其他地区. 疟疾主要症状为高热、寒战、大汗、血液涂片检查疟原虫,确诊为疟疾。
结论:为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需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素质,规范约点处置等综合性控制措施。
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人。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三日疟疟疾是一种发生于热带、亚热带的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而引起的寄生虫,寒战、高热,大汗为其特点,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仍然是威胁人们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输入性疟疾容易误诊,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对患者及其不利。
2016年1月2日下午14:30分,钟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2016年1月1日收治一例疑似疟疾病例。
钟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半小时内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相关调查处置,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一、病例资料患者王瑞龙,男,38岁,水城县比得乡布拱村人,家庭成员7人。
2015年12月14日至2015年12月16日晚上,患者出现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39.1℃,自觉头痛,与发热时明显,退热后缓解,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痰多且粘稠、黄色,无胸闷、气促,恶心,呕吐,体温可自行下降。
2015年12月19日患者自行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市人民医院以感冒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于2016年1月1日再次就诊于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和疟疾?”,进行抗炎治疗后,任有间断发热,夜间明显,无其他并发症,当日医生要求在发热时血涂片检查疟原虫。
患者自述12月14日到1月1日期间未服用抗疟药。
二、疟原虫实验室检测(一)清洁载玻片。
疟疾病人的护理
3.血清学检查: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的 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鉴别诊断
概念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 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 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 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 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鉴别诊断
③败血症 畏寒或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可出现迁徙性脓肿,白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可追问出感染原因及过程。血细菌培养阳性。④伤寒 初为弛张 热,后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出现玫瑰疹,可见胃肠道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血、骨髓、粪尿细菌培 养阳性,肥达氏反应阳性。⑤钩端螺旋体病 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有腓肠肌痛的特征性症状。可 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肝、脾肿大。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
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①循环功能障碍者,按感染性休克处理,给予皮质激素,莨菪类药,肝素等,低分右旋糖酐 ● ②高热惊厥者,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及镇静止惊 ● ③脑水肿应脱水;心衰肺水肿应强心利尿;呼衰应用呼吸兴奋药,或人工呼吸器;肾衰重者可做
血液透析 ● ④黑尿热则首先停用奎宁及伯喹,继之给激素,碱化尿液,利尿等
疟疾病人的护理
主要内容
● 病史汇报 ● 疟疾的概念、病因、流行病学 ●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疟疾鉴别诊断 ● 疟疾的治疗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诊断:有疟疾流行病学史,并符合疟疾典型或不典型临床表现者。
2. 确定诊断: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下列检查之一者:显微镜查见血涂片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具体来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无症状感染者是:无临床表现但符合下列表现之一者:显微镜查见血涂片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医生诊断结果为准。
疟疾的诊治和重症疟疾救治要点
昏迷:100%出现,70%始于癫痫发作,一般是对称 性脑损伤,也可偏瘫(数分钟~数小时),部分儿童 时间长,可留有肢体功能障碍
去皮层僵直 持续存在提示预后不佳 CSF: 压力高,WBC﹤50个/ul,以L为主,生化正常
重症疟疾---中枢神经系统为主(3)
• 视网膜 出血、水肿,大面积出血预后不佳 • 肝脾大 2/3出现昏迷时已有 • 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均可见 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 呼吸异常 深快(酸中毒)
bp
3.4 抗体检测
• 疟原虫抗体:
感染后2~3W出现,4~8W达高峰,可持续数月
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诊断分型
临床诊断分型
疑似病例 χ
无症状感染 临床诊断病 例 者
确诊病例
重症病例
3.1 无症状感染者
• 没有临床症状
• 实验室检查疟原虫阳性(镜检、RDT、核酸
任一即可)
3.2 临床诊断病例
• 流行病学史 +
√
√
• 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或实验性治疗有效(抗疟药治疗3d内症状
消失,现少用)
3.3 确诊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 • 病原学阳性(一项或多项) 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RDT检测阳性 PCR检测阳性
3.3 重症病例
• 疟疾确诊病例 • 以下之一或多项: 昏迷 重度贫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血糖症 循环衰竭或休克 代谢性酸中毒等
BP和T下降
• 可伴有胃肠道症状
阵发性上腹剧痛、顽固性呕吐、水样便
• 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病例诊断分析
了解对疟疾的诊断能力,为下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对攀枝花市东区2006-2010年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攀枝花市东区近5年共报告疟疾疫情31例,实验室诊断20例,其中未分型16例;临床诊断11例。
结论攀枝花市东区辖区内各医院疟疾实验室诊断比例不高,需大幅度的提高,为疟疾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支持。
疟疾是一种以疟原虫为病原、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我国目前流行的疟疾主要是间日疟,恶性疟仅在海南省和云南省有当地感染病例〔1〕,攀枝花市东区属内陆山区,与云南省接壤,近年来有劳务人员外出至云南缅甸方向及非洲打工,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为了解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诊断疟疾的情况,有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
对2006—2010年辖区内各医疗单位诊断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在诊断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疟疾病例均为攀枝花市东区辖区内医疗机构上报的终审病例,已删除重复病例。
1.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诊断情况2006-2010年,共诊断31例疟疾,其中实验室诊断20例,临床诊断7例,疑似病例4人(表1)。
3 讨论
四川省现已经进行疟疾消除阶段,WHO建议,在疟疾消除阶段,疟疾病例应100%为显微镜镜检确诊病例〔2〕,主要是在疟疾流行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能力对每例疟疾病例进行高质量的显微镜镜检,以准确发现病例。
显微镜检查是疟疾诊断的实验室确认依据,正常情况下可区分间日疟和恶性疟。
东区范围内疟疾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占为64.5%,与全国的64.79%[2]四川省平均水平65.71%[3]持平,但率的持平,不代表东区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疟疾阳性检出率能与全国或全省在一个水平上,东区在所报疫情的3家医院,2个三甲、1个二甲医院,均有开展疟原虫镜检备件,所报疫情均经过疟原虫检验,而全国或全省的未进行实验室诊断的病例,有部分是因为没有条件而未进行镜检,如果删除这部分,东区的阳性检出率,应该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东区疟疾病例虫种的分型亦很少,未分型疟疾病例达80%,远远高于全国实验室诊断中未分型的22.45%【2】及四川省的18.1%【3】。
实验室诊断中未分型比例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间日疟与恶性疟的治疗、现场处理及后期管理都有很大的不同,从个案调查来看,东区的输入性病例极大部分来自于非洲,其余来自于云南,这两处恶性疟疾较多。
2008年,我国疟疾死亡病例全部为境外劳务回国人员,因此关注输入性恶性疟的监测十分重要【4】。
但从镜检结果来看,东区各医院检验人员的疟原虫鉴别能力就目前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诊断低和疟原虫鉴别能力不高的问题:加强对疟疾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将疟疾的诊断能力纳入对医疗机构的目标考核中,提高医疗机构以及检验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多种方式对检验人员进行诊断能力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检验人员在诊断技术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