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 胡景北

合集下载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
25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
Geoffrey A.Jehle , Philip J.Reny,2001
第一章 消费者理论 第二章 消费者理论专题 第三章 厂商理论 第四章 局部均衡 第五章 一般均衡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社会选择与福 利 博弈论 信息经济学 拍卖与机制设 计
26
高级宏观经济学
David Romer,1996 第一章 第二章 索洛增长模型 第六章 名义量不完全调整 的微观经济基础 消费
17
二、斯密以来经济学说的发展 1. 公认原理的变化 1)西尼尔的四大经济学基本原理 (《科学的政治经 济学纲要》, 1836)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小的牺牲获得最大的 财富(收入最大化原理) (2)人口趋向于比生活资料增长更快(人口原理) (3)使用机器的劳动能够生产正的净产品(资本 积累原理) (4)农业受收益递减规律支配(收益递减原理)
19
3)1836年与1998年,两个当时被公认的经 济学原理体系的异同 相同: a)西尼尔(1)反映在曼昆的前4个原理中 b)西尼尔的(3)、(4)被曼昆承认
20
区别 a)西尼尔(2)被否定,人口重要性下降 b)西尼尔(3)、(4)重要性降低,不再成为 基本原理 c)曼昆加入了市场即制度 d)曼昆加入了政府 e)曼昆加入了货币 f)曼昆加入了经济周期 这些区别反映了 200年来经济史的巨大变化,也 反映了经济学知识与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巨大变化
16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凯恩斯 宏观经济学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 与在这一制度下人们挣脱贫困、争取富裕 的基本模式(或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的 模式之一) a)当今世界不存在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学 b)马克思本人研究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运动规律” c)康托罗维奇(前苏联,获得1975年诺 奖)研究的是计划技术而非经济学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研究论文经济战略论文篇1:《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指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从国情出发,科学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制定它可避免、减少经济决策的失误,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三步走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构想实现现代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已偶尔出现。

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新土耳其》一书中,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

1929年,胡适在为英文《基督教年鉴》写的《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的提法。

在这个时期,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

但是,有的人已经提出工业化的思想,如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3年10月写的《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

有的学者明确指出现代化具有广泛和具体两种含义,广泛的意义就是指进步,今日的人与物比从前的好,但就国家社会言,现代化即是工业化。

凡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即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有的人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其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194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发展工业的问题。

他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

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欺负我们落后。

因此,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党的七大作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伟大决定是顺理成章的。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打印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打印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打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了新的发展内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论新制度经济学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变化摘要:由于其前期的理论没有能够成功地引导广大发中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便受到严厉的批评,学科本身则面临生存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渗透,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了发展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制度内生的经济发展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流行的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变化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

”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

……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

”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

”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

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经济学”硕士课程论文指导老师:胡景北中国农民与农民转移的统计研究徐茂龙(0200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1.导论:问题的提出 (2)2.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 (2)2.1对中国官方农业劳动力数据的质疑 (2)2.2对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推算 (3)2.3结论及意义 (3)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一 (4)3.1一个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4)3.2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与估计 (5)3.3 实际分析 (6)4.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二 (7)4.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质的解释 (7)4.2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7)4.2.1理论思路 (7)4.2.2测算模型 (7)4.2.3实际分析 (9)5.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 (9)5.1 基本假定 (9)5.2劳动力迁移方程 (9)参考文献 (10)1.导论:问题的提出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国家,存在的不是单一经济或单一部门,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一种经济(或一个部门)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效率较高,工资率也较高;另一种经济(或另一个部门)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也较低。

前一种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后一种部门主要指乡村农业部门。

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趋势,而且劳动力的供给具有无限弹性。

城市现代部门吸收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积累更多的利润。

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的。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中的城贫困问题-胡景北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中的城贫困问题-胡景北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7 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胡景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胡景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一文的综述目录一、导言第2页二、如何量化贫困第2页三、不同假设条件下城市贫困第3页四、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贫困第3页五、另一些关于城市贫困研究第4页六、结论图一生存收入和贫困线第3页作者:王令水学号:020010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胡景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一文的综述【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城市贫困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

在以稳定为大局的中国政治前提下,中国必然执行缓和的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各种改革。

本文试图在胡景北教授《Urban Povert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ase》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

关键词:城市贫困生存收入最低工资转型一、导言城市贫困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突出社会现象。

就此胡景北的文章予以详细的探讨,现将文章问题提出在此处作个表述。

城市贫困基本分为两种情形其一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贫困者社会权利的缺失或被剥夺;而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集中在农村地区,表现为整体的经济上绝对贫困。

随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除了研究乡村的贫困外也要开始关注城市贫困这一个社会问题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

而谈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研究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向城市流入。

正是这种转移使得城市贫困问题才凸现出水面。

因此城乡互动在这里就成为焦点所以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村。

对此胡的两个理由如下:[1]1.在我们的分析框架内,乡村人口似乎采取了更为主动的姿态:他们移入城市、他们在乡村和城市竞争。

乡村人口都是理性人,他们追求最大效用或者最大收入。

中国新生代青年经济学家

中国新生代青年经济学家

2016年3月·综合 科学中国人 651976年6月17日,方红生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上大学前,父母为了激励他刻苦学习,便经常带他干农活。

这让方红生从小就体会到当农民的辛劳,同时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1996年,他有幸考上了安徽财贸学院,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方红生学习十分勤奋刻苦;1998年,他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受到隆重表彰;2000年,他考上梦寐以求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2年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个中国式的超多边发债协议模型》,被研究生院张贴红榜予以表彰。

正是以上两项荣誉给予了他强大的信心,从而激励其坚定的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2003年任教于浙江财经学院,2005年赴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攻读博士,2010年加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3年晋升为财政学教授。

从踏足经济学研究领域开始,方红生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脚印。

如今的他,在财税理论与政策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学术界高度赞誉,成为中国新生代青年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

师恩难忘从农村到科学殿堂,这样一条逆袭的轨迹背后深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唯有方红生自己能体会到,但他总是谦虚地归结为“自己很幸运”。

幸运的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带他步入经济学殿堂——他的硕士生导师朱保华教授、胡景北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军教授。

谈起自己的三位恩师,方红生满怀敬佩与感激。

“朱保华教授和胡景北教授是国内最早倡导使用国外原版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经济学者之一”,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方红生开始研读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动态最优化基础》。

书籍的启蒙加上他后期的努力,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数理经济学基础。

在研究生阶段,方红生特别喜欢看用数理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论文,从中获得的灵感帮助他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个中国式的超多边发债协议模型》,“取得这样的成绩,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

何智美学号027004高级宏观经济学专题11

何智美学号027004高级宏观经济学专题11

何智美(学号:027004)高级宏观经济学专题11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胡景北转型经济中私有化的再思考前言经济学家普遍认识到所有权至关重要,私人所有权是企业良好绩效的一个重大决定因素。

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也承认所有权不是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唯一因素。

适宜的经济政策,运行良好的法律和行政机构,尤其是那些创造并保证财产所有权、管理资本市场和网络、控制基础设施企业的自然垄断因素的机构,也起着重大作用。

但转型国家的私有化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以致于一部分经济学家对转型国家应不应当实行私有化发生了怀疑。

但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仍然赞成转型国家的私有化努力,并且注意到私有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以及如何纠正偏差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的John Nellis对转型经济私有化的看法便属于后一类经济学家的观点。

Nellis强调,虽然一些转型国家尤其从前苏联解体出来的转型国家在私有化中出现了许多错误和失败,但大多数中欧、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前计划经济国家的转型实践证明了私有化的有效性。

因此,解决前苏联解体国家等转型经济的问题,不是停止或退出私有化,而是要找到正确实行私有化的办法。

对经济学家来说,要对私有化这一概念进行再思考,而不是要抛弃私有化。

提要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私有化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

但在一些体制较弱的转型经济中,所有权的转变至今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

原因是,大规模急速私有化机制将一般性财产转移到缺乏激励、技能及管理才能的人们手中。

大部分高质量资产落入有才干的、机敏并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少数人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不愿进行彻底的体制改革,而这些改革可能会使他们合法拥有这些资产。

在没有良好体制的情况下,私有化会且已经导致停滞和非资本化,而不是带来更好的财政结果及增长的效率。

那该怎么办呢?建议包括重新国有化和推迟进一步私有化,二者都伴随着加强国家的管理行政职能。

这些方法似乎都不可能短期内产生效果,遗憾的是那些私有化搞得一蹋糊涂的政府,同样很可能管理不好国有企业。

12-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

12-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12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胡景北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苏月中 027042吴泽智 0270411.导言 (1)2.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2.1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2.2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制度创新还是东亚模式 (3)3.国有企业改革 (4)3.1国企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 (5)3.2配臵效率问题 (7)3.3国有企业部门的财务绩效 (7)3.4国有企业改革新动向 (8)4.农村改革 (9)4.1农业 (9)4.2乡镇企业 (9)4.3所有制形式、快速增长和高效率之解释 (10)4.4乡镇企业展望 (11)5.结论与展望 (11)参考文献 (13)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内容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解释中国改革经验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

广义地说,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趋同学派。

经验学派认为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中国改革具有演进的、尝试性的和不断深化的特点。

趋同学派认为中国的制度实际上渐进地向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制度靠拢,并强调改革之初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两个学派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如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企改革、乡镇企业)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与比较。

关键词:趋同学派经验学派中国经济改革1.导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学界激烈辩论的话题,解释中国改革经验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

广义来说,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趋同学派。

经验学派认为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中国改革具有演进的、尝试性的和不断深化的特点。

这一学派认为,中国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中国经济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趋同学派认为中国的制度实际上渐进地向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制度靠拢;制度趋同的越快,结果越好;渐进主义不是由于持续政治冲突以及其他困难(在有约12亿人口的国家制定政策过程中固有的)所产生的策略。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变革,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时期,经济模式不再是十分单一,针对这种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进行相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部分总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模式的更新转型也变得愈加必要。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总结现有的经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科学的基础上总结前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论文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这一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本论文首先解读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最后总结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涵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一种总体路线和发展策略。

它不仅包括经济的理论和政策,还包括了经济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则是指在这个总体路线和发展策略上发生的重大调整和变化。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的转换: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民经济增速下降,新的增长点难以开发。

因此,必须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加强创新,转向存量经济,强调创造更多的价值。

2. 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上。

因此,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也在意品质上的提高,进而对生态环境、健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经济转型时,必须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第三部分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践经济转型是在变革中探索前进的过程,总体方向固然重要,但如何具体实践、如何逐步推进也同样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始终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取得了缓慢但持续的成功。

为什么有人务农-胡景北

为什么有人务农-胡景北

技术变化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的“驼峰形”事实 Sektorendifferenz des Technikwandels undhoeckerfoermiges WirtschaftswachstumSectoral Difference in Technical Change and Hump-Shaped Economic Growth陈体标(Tibiao Chen)CDHK经济发展文论 Jingji fazhan wenlun Arbeitspapiere für WirtschaftsentwicklungWorking Paper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entwicklungInstitute for Econommic Development国际标准刊号:ISSN-Nr 1860—2207 03/2007《经济发展文论》的出版获得了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德意志银行的资助Publikation dieser Schriftenreihe “Arbeitspapiere fuer Wirtschaftsentwicklung”ist von der Deutschen Bank, Frankfurt/M, Deutschland, gefoerdertPublication of this series “Working Paper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is funded by the Deutsche Bank, Frankfurt/M, Germany\目录/Gliederung/Contents中文提要/Chinesische Zusammenfassung/Chinese Abstract英文提要/Englische Zusammenfassung/English Abstract1. 引言/Einleitung/Introduction2. “驼峰形”经验事实/Hoeckerfoermiges Wachstum in der Wirtschaftsgeschichte/Hump-Shaped Facts in Economic History3. 模型/Modell/Model3.1偏好和技术/Praeferenz und Techiniken/Preference and Technology3.2 均衡/Gleichgewicht/Equilibrium3.3 第三中间产品的分配/Allokation des dritten Zwischenprodukts/Allocationof the Third Intermediate Product3.4总量增长/Aggregiertes Wachstum/Aggregate Growth3.5经济结构变化/Wandel der Wirtschaftsstruktur/Changes in EconomicStructure4.模型总结及讨论/Diskussionen ueber abgeleitete Modellansaetze/Disscusions of Theoretische Arguments from the Model4.1 u的变化趋势/Trends von u/Tendency of u4.2 总量增长率的变化/Aenderungen der Rate des aggregierten Wachstums/Change in Aggregate Growth Rate4.3 经济份额变化趋势/Aenderungstrends von der sektoralen Struktur/Tendencyof change in sectoral structure4.4 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关系/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aggregiertenWachstum und der sektoralen Struktur/Relations of Aggregate Growth andChanges in sectoral structure5.数值试验/Numerische Simulation/Numerical Simulation6.结论/Schlussfolgerungen/Conclusions关键词: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驼峰形事实Keywords: structural change, economic growth, “hump-shaped” factsJEL: O41, O14 ,O40--------------------------------------------------------作者/Autor/Author: 陈体标(Tibiao Chen)电子信箱/Email:chentibiao@中文摘要迄今为止的长期经济增长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驼峰形”特征,即人均收入水平低与高时,经济增长速度慢,中等收入时增长速度快。

改革土地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改革土地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改革土地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胡景北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09(000)026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发轫于农业、农村、农民(下称三农)问题,50年经济改革后,目前却滞于三农问题,其解决路径的选择,将会极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前案。

三农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土地制度相关。

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可分三类:一是城市土地制度,因为城市土地还会变,就像中国青岛出现的问题一样,70年到期后怎么办。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胡景北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32
【相关文献】
1.国有平台、整合分类、权益求平、渐进归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破解路径——基于深圳调研的报告 [J], 贾康;程瑜;陈龙;陈通
2.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难题破解路径--基于深圳调研的报告 [J], 贾康;程瑜;陈龙;陈通
3.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破解我国土地财政困境 [J], 陈妍
4.论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破解路径 [J], 吴辉
5.基于土地制度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J], 郭肖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

论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

论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
胡景北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有关联.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中.以中国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该指标等同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均衡瞬时速度及其实现机制.这样的宏观经济学同时是对人类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理解.
【总页数】18页(P5-15,263-269)
【作者】胡景北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上海 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了中国自己的宏观经济学——评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的翻译出版 [J], 李稻葵
2.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J], 马永军; 张志武
3.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J], 马永军; 张志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下的科技企业文化探讨——评《企业公有性、效率与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J], 吴琼
5.在线开放背景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卢静;李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第一篇: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一、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基本原理灰色关联度模型是根据分析对象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水准来判断各因素之间关联水准,就是以“小样本、贫信息”的灰色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分析未知部分存有的问题。

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相关统计数据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二、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评价分析首先,通过各行业的GDP把信贷和GDP总量联系起来,设立了两大评价指标:GDP总量与各行业GDP的关联;信贷与各行业GDP的关联。

其中第一项指标是用来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项指标是用来评估银行信贷结构是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否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对这两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把行业划分为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与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

其中其他服务业包括商业服务及租赁、公共设施管理、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科研等。

河南省历年GDP总量与各行业GDP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对河南省2000-2011年历年GDP 总量与信贷总额进行对比分析,2000-2011年河南省历年GDP和信贷总额有着比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随着GDP的增长信贷总额随之增长。

这说明,可以用灰色关联度对信贷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其次,应用灰色关联度原理计算关联度系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总GDP与各行业GDP的关联水准从大到小依次是: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工业和建筑业>金融和房地产业>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贷总额与各行业GDP的关联水准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工业>金融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措施-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措施-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措施-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从历史渊源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河1919 年的五四运动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到现在的中国,中国经济发展也已有了九十多年的发展之河.而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大致呈现出三个三十年,也可看为三个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1)1919-1949,在艰难的救国图存中缓慢发展(2)1949-1978,在困难与探索中逐渐被世界所认可赞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经济体制时期.(3)1978 年到现在,是中国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在这三十年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在1978-2011 年间,中国GDP 实现了从3 5.2 亿到472882 亿元的转变.我们将重点放在第三个阶段.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特色.在国内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立足于国际角度,我国自从加入WTO 后,我国在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国际环境中,在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后,仍然呈现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优势.而我国在近三十年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1)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将计划经济及时向市场经济体制经行转变,同时进行城乡发展规划,进行国有企业及私企改革,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获得了生命力.(2)大量的劳动力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备基础.强大的劳动力基础是建设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国在初级阶段发展的优势.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制定实行了科教兴国及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重视基本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的优势也不断体现,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我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发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粗放型方式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实现产值增长的一种方式.这种大规模的粗放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极有可能因为产品质量不高而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高.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提高产品生产率的必然要求.且粗放型生产对资源的耗费也是巨大的,据科学依据,如果我国依旧按过去30 年劳动投入率及能源投入的增长率计算未来30 年的能源需求,至2039年,我国在第一产业的劳动投入量为 6.32亿,而第二产业的劳动投入量更是要高达13.5 亿,且一年将消耗达165亿吨的标准煤.由此可见,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的.2.2 由需求结构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社会贫富差距大,且社会上流行的买房养老等保守思想致使我国消费需求不能紧跟我国经济增长的脚步.对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消费,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的消费需求落后必然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过度依赖.(表1)表1 为1980 年我国各个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上表可知,我国从2000 年以来,投资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平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这种发展方式在长期发展中突显出一下两个问题:(1)经济缺乏稳定性.(2)无法长期持续这种贡献率.2.3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中西部与东部贫富差距大我国目前的发达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及等几个大城市,,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及质量等都追不上发达城市的发展.这也造成各地区的发展不协调,国民收入差距大,国内物价水平相差大的问题.若经济发展持续建立几座大城市中,必然是不适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之路的.由此可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已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3 我国经济面临的两大挑战3.1刘易斯拐点我国现在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正是刘易斯拐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不断严重,我国先前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正在慢慢消失.在珠江三角洲或一些发达地区,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显着.因此我国在面临刘易斯拐点的挑战时应积极进行产业调整,建设创新型社会.3.2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出现停滞状态的现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等之后,与低水平有差距但又无法与高收入水平国家竞争,使得国际市场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同时又因为国内收入差距大,使得国内市场陷入一定的停滞时期.4 应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应实行的措施4.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已经成为时代的末流,不是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中国在经济改革时,首先要促进中国由粗放型经济向集中型、技术型经济转变.政府在颁布政策时,利用对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政策优惠或一些产业基金投资来吸引高技术人才,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创新.4.2 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增长消费每个公民每天都会做的事,那么政府如何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刺激公民消费,增加消费需求是解决经济对投资及出口需求依赖重的首要问题.首先政府应不断的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配套完善科学的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制度,使得公民敢于消费.从而拉动消费需求;其次,我国政府应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出台合理的分配政策,提高人均收入水平.4.3 调整区域发展重心近三十年的沿海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原材料的消耗越来越严重,沿海城市也逐渐向着科技型城市发展.现在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心应当进行相应的转移,在促进沿海城市转型的同时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将制造业等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带动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收入,促进资源能源的有效合理利用.5 结语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中国要实现繁荣富强必须得不断的完善自身缺陷.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漫长的发展之路中,中国经济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中国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技术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参考文献】[1] 胡景北.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J].经济研究.1998.[2] 李翀. 关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分析与预测.[J].理论探讨.2013.[3] 陈雨露.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发展机遇.[J]. 理论视野.2009.。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胡景北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0(000)005
【总页数】12页(P36-47)
【作者】胡景北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39
【相关文献】
1.《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系列专题讨论之十一)解释“时空压缩”现象需要“空间转向”吗?——一种基于扩展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透视 [J], 王南湜
2.《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的一个重大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个难点的分析 [J], 赵凯荣
3.马克思是一个人在战斗吗——对恩格斯和《资本论》关系的一个全面考察 [J], 付文军
4.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资本论》札记 [J], 李政之
5.略论马克思《资本论》和黑格尔《逻辑学》逻辑起点的特点 [J], 潘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后的中国经济模式:从理想到科学

改革后的中国经济模式:从理想到科学

作者: 胡景北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出版物刊名: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3-11页
主题词: 中国;经济模式;科学方法论;市场经济;改革
摘要:为了从长期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和经济改革,有必要研究1978年开始的本次经济改革结束后的中国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学界对此所作的研究,可以按照其方法论分为理想型和科学型两类。

前者较多地从特定的理念出发,而后者更注重某些可能的趋势。

本文采取后一种研究方法,并对中国在本次经济改革后可能出现的经济模式作了若干探讨,认为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剩余劳动,农民自有土地制度和企业独立经营。

本文着重讨论了农民自有土地制度的。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10中国农民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胡景北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10中国农民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胡景北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8 中国农民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胡景北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性研究——《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综述周舟(020006)目录1.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理论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国内研究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经济增长的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结论以及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 (7)6.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表1 增长核算:中国学者的实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表2 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图1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情况(按不变价格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图2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人均产量变动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图3 经济增长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图4 考虑增长波动后经济增长的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图5 1978-2001年中国人均GDP增长路径 (7)图6 1978-2001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变动 (8)图7 1978-2001年中国出口的变动(以美元计价) (8)摘要: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中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刘霞辉在论文中结合发展经济学推导了一个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中长期增长模型。

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胡景北同济大学中德学院2006年5月19日目录一、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二、城乡矛盾三、没有城乡矛盾的情形四、城乡矛盾的原因五、现有经济学理论的不足六、发展经济学的任务一、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系可能有许多方式从贫困走向富裕农业社会:新的作物:如马铃薯、烟草等新的土地:闯关东人口减少:湖广填四川只有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技术条件,同时又改变了人类存在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面貌。

自然面貌方面最显著的便是城市的崛起,社会面貌方面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造成这两者的共同原因,是工业的工厂化生产。

城市的高生产率和高的生活水平,就与农业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乡村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城市成了富裕的代名词,从贫困到富裕,对个人来说,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问题,对国家来说,同样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

贫困到富裕可以视为城市化的过程。

我的观察视角:移民过程――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二、城乡矛盾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关系和城乡矛盾。

在农业社会,社会阶级可以是自耕农国家贵族阶级佃农地主农奴封建庄园主等等。

有了工业,便出现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后两个阶级又组成常说的市民假定不考虑国家统治阶级,则有自耕农、工人、资本家三大阶级。

资本家与工人:互相依靠互相矛盾资本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新增工人靠农民,但希望农民工资要价低、农产品价格低;农民移民靠资本家投资,希望工资高、农产品价格高)工人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都希望在面对资本家时工资高但双方争夺就业工人希望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希望高)城乡矛盾是三大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具体表现农民试图成为市民,市民阻止农民成为市民农民要求通过市民化实现富裕,但市民在追求自身富裕的同时却阻止农民的市民化。

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实质。

这也就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什么主要矛盾: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

农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却延缓了市民自身富裕的进程,因此市民将阻止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造就了城乡矛盾或者农民和市民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专题9中国农民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胡景北中国经济增长与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伍敬群(020009)1.导论 (1)2. 经济增长模型 (1)2.1三部门增长模型 (2)2.2对数差分模型 (2)3.经济增长的源泉 (3)3.1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3.2劳动力就业转变对增长的贡献 (4)4.参考文献 (5)表1 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 (5)表2 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和净TFP增长 (6)表3中国经济增长源泉(1982—1997) (6)中国经济增长与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摘要: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上,为了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少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胡永泰和蔡昉、王德文认为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劳动力再配置1.导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上,如1979—1993年平均增长9.34%,1979—1984年平均增长8.86%,1985—1993年平均增长9.66%(以上为官方公布的数据)(胡永泰,1998)。

为了探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不少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不讨论资本增长的巨大作用,而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中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尤其劳动力的再配置的作用,如胡永泰、蔡昉、王德文等学者。

胡永泰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以下简称《劳动力再配置》)文中将GDP增长分解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dY/Y)=β(dL/L)+(1-β)(dK/K)+β∑Wi(dxi/xi)+∑Wi(dαi/αi)+(1-β)∑Wi(dzi/zi),其中:TFP增长=β∑Wi(dxi/xi)+∑Wi(dαi/αi)+(1-β)∑Wi(dzi/zi)。

TFP的增长可分为劳动再分配效应和净TFP增长,劳动力再分配效应=β∑Wi(dxi/xi),净TFP增长=∑Wi(dαi/αi)+(1-β)∑Wi(dzi/zi)。

然后据不同β取值和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劳动力再配置作用提高了GDP增长率,使之在1979—1993年增长了0.9%—1.3%,在1985—1993年增长1.0%—1.6%。

由于中国存在低生产率的农村劳动力这个大“贮水池”,他认为从中期来看,占1.2%的劳动力再配置作用对TFP增长有着支撑性的贡献,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也有支撑性的贡献。

他还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政府在“九五”期间几乎可以保证达到8.0%的增长目标。

蔡昉、王德文合作发表的《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以下简称《劳动贡献》)将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利用回归函数lnY it-lnY it-1=α0+α(lnL it-lnL it-1)+β(lnK it-lnK it-1)+γ(lnH it-lnH it-1)及相关数据得到1982—1997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8.01%中劳动力的配置效应是1.62%。

他们也认为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和胡永泰的结论相近。

《劳动力再配置》和《劳动贡献》两文中都认为中国改革后,劳动力的再配置或者说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的部门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经济增长模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不同经济增长模型采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最方便和常用的方法,以上两文中也采用这种生产函数模式,采用不同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达式分别提出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

2.1三部门增长模型《劳动力再配置》文中将经济增长以三个部门为基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每个部门产值都可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商品增值系数αi的也不同。

Y=∑(αiXβiZ1-βi)WiLβK1-β其中:Y=GDP,Wi=部门i占GDP的份额,Xi=部门i占劳动力的份额,Zi=部门i占资本存量份额,部门1=第一产业(农、林、渔业),部门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部门3=第三产业。

这样GDP增长可被分解为几个部分,它们源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dY/Y)=β(dL/L)+(1-β)(dK/K)+β∑Wi(dxi/xi)+∑Wi(dαi/αi)+(1-β)∑Wi(dzi/zi),其中:TFP增长=β∑Wi(dxi/xi)+∑Wi(dαi/αi)+(1-β)∑Wi(dzi/zi)。

TFP的增长可分为劳动再分配效应和净TFP增长,劳动力再分配效应=β∑Wi(dxi/xi),净TFP增长=∑Wi(dαi/αi)+(1-β)∑Wi(dzi/zi),净TFP增长是包括技术进步的剩余。

其中β∑Wi(dxi/xi)=β{[(W2/x2)-(W1/x1)]dx2+[(W3/x3)-(W1/x1)]dx3},重新配置从农业中流出来的劳动力(dx2>0和dx3>0),将产生一个正的劳动配置效果,条件是:(W2/X2)-(W1/X1)>0,部门2的劳动生产力高。

(W3/X3)-(W1/X1)>0,部门3的劳动力高。

将不同的β用于每个部门的生产函数,从而得到分解方程:(dY/Y)=(dL/L)∑Wiβi+(dK/K)∑Wi(1-βi)+∑Wiβi(dxi/xi)+∑Wi(dαi/αi)+∑Wi(1-βi)(dzi/zi)以上是胡永泰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贡献份额公式。

2.2对数差分模型《劳动贡献》文中根据刘遵义等人(Lau et al.,1989;李坤望,1998)的实证模型,描述经济增长的函数形式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另一种表达式Y it=A it(L it)α(K it)β( H i)γ,考虑了人力资本的作用H it,通过一定的数学简化得到以下差分方程:lnY it-lnY it-1=α0+α(lnL it-lnL it-1)+β(lnK it-lnK it-1)+γ(lnH it-lnH it-1)选取的变量及相应的数据包括:(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978=100 )去除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的;(2)物质资本。

我们采用了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折旧额来构造分省的物质资本存量,并且也采取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1978=100)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山西、陕西、西藏数据空缺;(3)劳动力。

采取了分省全社会年底从业人员数;(4)人力资本。

采用了分省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代表各省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受教育程度用年份来表示,文盲为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中专为13年,大专为14年,大学为16年。

利用对数差分模型,得到了下列回归结果:lgdp=0.063+0.465llabor+0.240linvst2+0.555ledu(2.825)(1.946)(4.385)(2.030)F(3,107)=55.33R[2]=0.608Adj-R[2]=0.597式中,lgdp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分,llabor 是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差分,linvst2是上年末物质资本存量的差分,ledu 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差分。

lgdp=0.063+0.465llabor+0.240linvst2+0.555ledu是此文的对数差分模型。

3.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通过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配置制度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而形成的(林毅夫等,1994)。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内投资结构的改善和外资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等等,从而推动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3.1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官方GDP增长率的计算来自不同基年。

例如,以1980年的价格作为计算1981—1990年这一时期增长率的基年价格,以1990年的价格作为1991年以后的基年。

由于两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作用,用1990年作基年换算的1990年以前的增长率,将使这一时期的平均增长率降低。

如果用一致的1990年基年价格重新计算,1985-1993的年均增长率,从官方的9.7%下降到9.4%。

官方GDP也存在测量不准的问题(胡永泰,1998)。

所以胡永泰认为平均GDP增长和平均TFP增长百分点的估计方法不及对各自可能范围进行估算的方法,在该范围内包含了真实情况。

也就是确定GDP增长率、TFP增长各自可能范围的上限或下限,这样真实GDP和TFP就在此区域内。

GDP增长的最高限额估计值由官方数据提供(以一致的基年计算),估计值的最低限额从经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后的工业产值计算得出。

胡永泰将有关统计数据分别代入上述三部门增长模型中的公式中,还假定β=0.4、0.5和0.6(β的值越高,资本对增长的贡献就越低,TFP的增长率就越高)来计算TFP增长的范围,并用复合增长率替代算术平均增长率。

可得到表1和表2。

表1说明了每个因素对增长的贡献。

他通过测量实际工业产出的两种方法(官方方法和出厂价方法)和三个β值(0.4,0.5和0.6)来得出每个要素贡献度估计值的范围。

中国的高投资率和低初始资本存量导致1979—1993间资本存量年增长9.8%。

资本积累使GDP增长了3.9%—5.9%;劳动力规模扩张使GDP增长1.1%—1.6%。

这意味着1979—1993年间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1%—3.6%。

表2把TFP增长率分解为劳动再分配和净TFP增长率。

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间劳动分配的官方数据应严谨使用。

对农业劳动的官方估计是建立在户口登记基础上的,由于农业人口流动,尤其是流向沿海的乡镇企业,所以该估计是过高估计值。

官方对该流动人口的估计是8000万,而世行的估计则为1.5亿。

官方估计(8000万)不包括在其本地区内的2000万流动人口。

鉴于这种资料性问题,设计了两组劳动力再分配效应和净TFP增长率的数值。

在表2(一)中是通过使用有关部门间劳动分配的官方数据来给出劳动再分配效应的最低值。

表2(二)假设自1984年来移民为1亿,其中60%移民都有工业就业机会。

表2(一)表明:劳动力再配置对1979—1993年经济增长只添加了0.5到0.7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