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共6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西方近现代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方面,“新大学运动”继续发展,又涌现出一大
批新型大学,如曼逊科学学院、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雷丁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等,成为英国新兴工业的科技人 才培养中心。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一些 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 业性学科的教育。两所大学还开始招收女性,开创了英国女子 高等教育的先河。
情操、责任感和文明习惯等。课程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自
然、卫生、美术、手工、音乐、体育和宗教等。教学上一般采用分 组教学的形式。另外,英国还有一种上承幼儿园、下接公学的独立 学校系统——预备学校,招收八至十三岁的儿童,为其升入公学作 准备。
4.中等教育。英国的中等教育实行多轨制:英国的公学质量 较高,在英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公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十三至十八 岁),课程上重视学术性,把古典文科列为重点,70年代以来有所变 化,增加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比重。文法中学是传统的中学,学制 五至七年,主要为上层社会子弟升学作准备,教学内容也偏向学术 性。技术中学是一种仅次于文法中学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中等 学校,修业年限也为七年,主要培养各种工程技术人才。现代中学
公学则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学校师资和设备条件优越,学费 昂贵,以贵族和大资产所有者的子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向他们传 授希腊文、拉丁文和人文学科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 另外,17世纪时,英国还出现了一种重视科学、接近生活实际, 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 ——阿加德米 (Academy),改变了文法学 校和公学只重古典学科与宗教课程的传统,以培养人的多方面能力 为目的。这种学校一直流行到18世纪后期才逐渐消失。
生。他们还反对单纯地以拉丁语教学,主张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 代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和判断力,反对死记硬背,注意采用实

英国的教育制度

英国的教育制度

五、20世纪50-80年代英国教育制度 的改革
1944年教育法,使英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未能够解决 英国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 育又面临众多新的问题。这一切决定英国在20世纪50-80年 代对其教育政策和学校组织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 ⒈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⒉取消11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消灭中等教 育中的分离主义现象。 ⒊在高等教育方面,60年代的改革宣布实行双重制。 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
㈡1902年的教育法(即《巴尔福法案》) 1902年的教育法 年的教育法( 巴尔福法案》
继《初等教育法》之后,英国社会中很多 初等教育法》 学校面临为儿童提供高一级教育的新问题。 1902年议会通过了保守党政府首相A 1902年议会通过了保守党政府首相A•J•巴尔 福提出的教育法案,称《1902年教育法》 福提出的教育法案,称《1902年教育法》亦 称《巴尔福法案》。 巴尔福法案》 法案内容: 法案内容: ⑴、⑵(①②③④) 法案意义 ⑴⑵
㈣1902——1941 1902——1941
《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 《斯宾塞报告》 斯宾塞报告》 《诺伍德报告》 诺伍德报告》
㈤1944年的教育法(即《巴特勒教 1944年的教育法 年的教育法( 育法案》 育法案》)
二战后后,为恢复教育,英国政府发表由教育委员会主席 巴特勒起草的题为《教育的改造》 巴特勒起草的题为《教育的改造》的白皮书。 1943年巴特勒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获得通过成 1943年巴特勒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获得通过成 为《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 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 法案主要内容: 法案主要内容: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法案意义: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法案意义: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直至今天,该法案仍是英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

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背景:17世纪德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一般是指普鲁士的教育。

教育概况 17—18世纪 1、初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德国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

最著名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上夺得教育权国家。

2、泛爱学校教育运动: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形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

创始人是巴西多,泛爱的意义是指要尽可能地爱儿童。

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

3、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以及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

古典文科中学是主要形式,进行的是精英教育。

德国还有其特有的培养贵族的特殊学校—骑士学校,该学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4、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建立了现代大学。

这些大学吸收新的哲学和科学成果,提倡学术自治和教与学的自由,注重培养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行教授制和讨论课等新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10年由教育家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19世纪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

洪堡的教育改革内容:在初等教育方面,重视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对学校制度改革,形成德国教育双轨制。

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文科中学中古典中学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局面。

第斯多惠论教育背景:他被尊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主要的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主张: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天资、教育和自由。

2、教育的目的:培养完人,也即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教学论的论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

以形式教育为主,它是最后的目的。

4、教学原则:遵循自然的原则、遵循文化的原则、遵循连续性和彻底性的原则、遵循教育直观教学的原则。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5
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教育管理
实行地方分权制,由州政府管理,这种体制 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 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成 立“州教育委员会”。 首任秘书贺拉斯· 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创立教育税制,创办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 育领导体制的首创者
6
3、公立教育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
12
贺拉斯· 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 发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且 在国际教育界也产生的巨大的反响 。
13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独立前 教育分权制 公立教育运动 独立后-南北战争 学术型大学 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后:教育总署
8
5、《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是农
工学的兴起。 1862年,国会通过上述法案,决定拨地办 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 所需人才。
“赠地学院”
9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其教育思想
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 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
政治教育方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
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1.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

17 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属于非国家、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

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

当时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2.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

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 年。

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3.学园17 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

星期日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

“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5.国家干预教育开端19 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

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 2 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第九章近代各国教育制度(下)

第九章近代各国教育制度(下)
• 正因为哈佛大学的建立者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哈 佛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为剑桥城。其实原来这所大学的名字叫做 “剑桥学院”,哈佛大学现在的名字来源于1638年一位名叫约翰· 哈佛的 学院院长,这位院长去世时,将自己积蓄的一半和400本图书(在1638年, 对于一所创建仅两年、第一届只有学生9位的学校,这可不是小数目)捐 赠给这所大学。后来经过议院的投票,决定将这所大学命名为哈佛大学。
*世俗性质的而非宗教的大学(拒绝任 何教派的控制和束缚)。




“通过弗吉尼亚大学的缔造者—托马斯杰斐逊 的努力,世俗化的观念被纳入到美国高等教育之 中。…….杰斐逊的大学改革计划对于美国的高 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明确表达了大规 模发展高等教育、政府扶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 摆脱宗教控制、高等教育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希望 从事的职业等观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史 学家巴茨)
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 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约翰·杜威
C.贺拉斯·曼
B.本杰明·富兰克林
D.亨利·巴纳德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案》,要求各
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 院 )。 A.初级学院 D.技术学院 B.社区学院 C.赠地学
二 教育管理体制
(一)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与教育分权制的确立
(1)教育分权制的原因 美国建国以后没有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任何规定。1791 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 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 (2)过程 虽然由宪法修正案的第十条规定可以引申出教育是属于州 的权力,引申出教育分权制的法律依据,但当时人们的认识并 非一致,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关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 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抑或由政府控制的激烈争论。结果 ,1837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 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 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学术型大学的创建
•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19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回国 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 世纪 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 后,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 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 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 主,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耶鲁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向 学术型方向发展。 学术型方向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 促使社会 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 , 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面具有重要作用。
•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17、18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进入 世纪以后,德国初筹教育发展的速度 进入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 法》。 • 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 年 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 %。
(二)“绅士”的中等教 绅士” 育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以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第六章_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章_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以及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

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这一历史时期确立了本国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当然,由于各国社会条件以及各自的教育历史传统不同,它们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发展水平、速度、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教育发展自身的特点,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教育又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第二个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第三个阶段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

下面要介绍的是这一时期英、法、德、美、俄(苏、俄罗斯)、日本六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概况。

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教育制度在人类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英国是领先的。

通过16世纪圈地运动以及以后的殖民掠夺和海上争霸,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640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成为了统治阶级。

由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

1688年发生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

英国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英国教育的发展是缓慢向前的。

因为英国是一个素重传统而趋于保守的国家,革命后新生力量软弱,又逢内战起伏,难以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形成的传统。

英国一向以牛津、剑桥两大学和少数公学为教育精华的看法、以英才教育相夸耀的习尚、视教育为家庭职责的信念、通过教会和私人团体办理学校的方式等等,在革命之后并无根本变化。

第七章 17-19世纪欧美近代教育制度

第七章 17-19世纪欧美近代教育制度

二、独立到南北战争前的 美国教育
• (一)教育法律基础 • 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1787年美国宪法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的条款; • 1791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凡本宪法所未授予联 邦、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 之。” • 宪法第一修正案:“联邦议会不得立法建立国教和禁 止宗教活动自由”, 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保证了教育 的世俗性; • 1785-1787年 西北土地法,“新建州联邦政府提供土 地,土地收入用以开办学校”,提供了教育经费来源;
第二节 近代法国教育
• 一、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家 • 1、爱尔维修:抨击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 的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贵族理论,主张人人智力天生平 等和教育民主化 ;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否认 遗 传,夸大教育作用“教育万能”,主张国家创办世俗 教育; • 2、狄德罗:国家掌握教育管理权,推行强迫义务教 育。1775年《俄罗斯大学计划》。强调科学知识的学 习; • 3、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的国家办学、教育世 俗化思想;
(二)中等教育
• 1.文法学校:古典语言和文法教学,使用拉丁语,毕业生一般进 入牛津与剑桥大学或称为上层社会职业的官吏、医师、法官、教 师等; • 2.公学:公学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服务的私立寄宿学校,只限于上 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最 初是国王设立的,后来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在 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学 校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 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九所著名 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温彻斯特(Winchester, 1384);伊顿(Eton,1440);圣保罗(St.Paul’s,1510); 什鲁斯伯里(Shrewsburg),1552;威斯敏斯特(Westminister, 1560 ) ;泰勒(Merchant Taylor’s,1561 ) ;拉格比(Rugby, 1567 ) ;哈罗(Harrow,1571 ) ;查特浩斯(Charterhouse, 1612 ) 。

第八章近代各国教育制度(上)

第八章近代各国教育制度(上)


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

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诺贝尔奖得主剑桥88名,牛津48位。 英国首相27位出自牛津,14位毕业 二剑桥。英国总兯的55个首相,牛 津剑桥的占了75%
(三)教育思想
约翰· 弥尔顿 亚当· 斯密
《国富论》 剑桥大学 青年教育设斲的费用 《论教育》中的教改斱案:在 普及初等丿务教育 全国各地创建新型学校——学园, 以科学和正当的文娱活 这是兺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劢代替宗教迷信和狂妄 双重性质的学校,其中开设的 学科无所丌包,学生要向各行 各业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迚 行军亊训练,使他仧在平时能 成为各行各业的实用人才,戓 时则能在军队担任指挥官。
克伦威尔
苏格兰
北爱尔兰
威尔士
英格兰
英国概况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
已具有悠丽的历史。从历史上看,
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
性的特点。
早期的英国教育制度 宗教是劢因 教会垄断学校 设在寺院戒大教 埻养 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文艺复共时期 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迚一步収展 公学出现 温彻斯特公学和伊顿公学出现 宗教改革时期 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 有志乀士开始思考和 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 培根 弡尔顿
2 中等教育
类型:Grammar school school 新共的私立中学 养容:七艺 性质:大学预科 Public
17世纨的英国伊顿公学
3高等教育
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高等教育仍然 通过中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大学进行,只 有贵族,资产阶级的后代能接受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学生主要是上层社会青年 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和神学

欧美日近代教育制度

欧美日近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

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

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

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

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

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

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

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

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

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

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

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

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
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通过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 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为解决双轨制问题,1919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 运动”,主张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 要求全体儿童在学校中得到统一免费的基础教育, 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互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 中学毕业生开放,择优录取。 统一学校运动引发了学制改革。1925年法国初步实 现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1937年提出了中学统一 学校制度的方案。

该法案对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主要内 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 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经费等方面。
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 内容: 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课程:核心课程、基 础课程、附加课程。
2.《1988年教育改革法》

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 教育制度
现代英国 现代法国 现代德国 现代美国
现代日本
苏联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18《费舍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924年工党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 号
《课程宪章》
法国今后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 制。 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的形式颁布,各地 必须认真实施。 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全体学生具备 较高的素质。 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既有从小学到高 中课程融为一体的纵向综合改革,也有各科 知识融会贯通的横向综合改革等。

第五部分外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PT文档资料

第五部分外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PT文档资料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星期日学校 2、导生制学校 教会人士贝尔1791年在印度,兰卡斯特 1798年在伦敦分别创立。 3、幼儿学校 第一所幼儿学校由欧文在新拉纳克设立 (1800年)
(二)公立的初等学校(1870年后)
国家设立,进行初步的读写算教育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四、中等教育的学校 (一)文法学校 学校性质:中等私立学校。 学习内容:强调古典语和文法。 招生对象:上层资产阶级的子弟 培养目标:一般的官吏、医生、 法官和教师。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公学 学校性质: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中等私立 学校。学费昂贵、师资条件好, 实行寄宿制。 学习内容:古典文科、宗教和绅士风度教育。 招生对象:招收贵族与大资产阶级中极富 人家子弟。 培养目标: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 统治阶层的人物。 最早的、著名的是文彻斯特公学和伊顿公学。

第三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三) 高等教育 的实施
1862年的《毛雷尔法 案》,建立符合工商业 发展的学院
建立学术型大学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谢谢大家!
主讲教师
徐学莹

思考:国家拨款补助教育与教育 管理权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地方领导权的确立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案的颁布
成立“地方教育委员会”
1902年巴尔福 教育法案颁布
确立了地方的领导权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三)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特征
拉丁文法学校、文实中学、私立中学
2、公立中学
学制:4年与8年小学衔接,构成8—4制、 6—3—3制等。 目标:为学生职业作准备 内容:重视自然科学学科和实用的科目。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6
雷佩尔提,于1793年提出一个教育计划,该计划强调教 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实施普及初等教育的物质保证上。他提 议,应通过向富人征收所得税和儿童的劳动收入,开办寄 宿学校,向儿童提供免费的衣食,以保证普及初等教育的 实施。 拉瓦锡,化学家,受一些议员之托拟定了一项重视民族工 业的知识和技术教育计划,旨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他 主张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 教育,并在计划中说明了各种科目对发展工业生产的意义 和作用。
14
◆ 同一年,废除了1850年的“法卢法令”,解散了50多个教会组织,封 闭了3000多所教会学校,使教育向世俗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05 年,又通过了"教会与国家分离法令",打击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控制, 但仍允许教会开办私立学校,也允许公立学校学生在校外接受宗教教 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工农群众民主斗争蓬勃发展形势下,加之 受到德国魏玛共和国实施统一学校制度的影响,法国的统一学校斗争 也获得一定成效。1923年开始使原来中等学校与小学的教育内容逐步 趋向衔接;1925年逐步实行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1930年起实施国 立、市立中学教育一律免费。1937年进步人士翟接任教育部长,向国 会提出在中学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其重点有:(1) 把国立中学与市立的初级阶段改为独立的公立学校与初等统一学校相 衔接,得以实现普及教育的统一化。(2)统一规定持有“初等教育 证书”的已达12岁的小学毕业生得升入中学第一阶段(3)对所有已 获得初等教育证书的12岁儿童给予三种课程的教育,每种课程有自己 的核心。这三种课程是:不仅拉丁文古典文化知识的课程;教现代外 国语,重现代文化知识的课程;不教任何外国语而重点讲授实用性与 技术性知识的课程。1937年5月,法国教育部正式发布命令,在全国 初等学校设置“指导班级”,并把它作为整个学制改革的起点。但不 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尚处于试行阶段的教育改革被迫终止。 但他的一些影响具体设想却影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教育改 15 革。

西欧各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及实践

西欧各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及实践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1958年的教育改革着重点放在了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上,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1966年,苏共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
1977年1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
形式有私立教学机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实中学(也称学园、学院、专科学校)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志。
只有上层社会的青年才能进入这两所大学学习。
大学的教学以古典学科和神学为主,具有较强的贵族性。
19世纪
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学校。
由耶稣会创办的“耶稣会学院”占据了统治地位。
17世纪初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是仅次于耶稣会学院的另一中等教育机构,重视法国史、数学、力学、地理、现代外语及拉丁文学习。
到18世纪共有大学22所,数量最多,其中巴黎大学最古老、也最保守;
由于重视商业,一些实用的技术专门学校和机构开始出现,如路桥学校、矿业学校、皇家军事学校、法兰西科学院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18世纪40至60年代是殖民地大学迅速增加的时期,出现“巡回学校”。
在18世纪末,联邦新政府又开始了创办州立大学的尝试,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19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体制。
19世纪
公立学校运动
1749年,富兰克林倡议建立实际的新型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
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公私皆有。
20世纪以来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教育领导体制 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南北战争后,各州在州政府领导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作为州教育 决策机关,依据州教育法来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全州 公共教育系统进行监督,聘任州教育厅长以及由厅长所推荐的教 育工作人员,批准州教育厅长所编制的教育预算,提供教育咨询 服务和教育资料。 州下设学区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是最基层的教育管理单位,分 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基层学区由学区教育委员会聘任学监主持 日常工作,职责是制定教育计划,编制教育预算,征收教育税, 管理教职员的人事,维修校舍,购买教材教具,为学生提供交通 工具等。中间学区介于州和基层学区之间,在州的监督下对所辖 地区内各基层学区进行协调、监督和指导。 直到1868年美国始设教育总署,但这个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并不领 导各州教育委员会,没有决策权,只负责收集分发统计资料、情 报、管理联邦的教育经费,提供咨询帮助,可召开讨论会和举办 各种教育展览。
(二)独立后至内战前的改造阶段 战后在城市出现了更多的教会学校,慈善教育团体 开办的学校,星期日学校等;在农村确立了学区 制度,规定每50、100、150、200户四种规模的 学区,设置相应的学校,此外还有所谓“一教室 一教师”的单间学校。 • 公立学校运动:所谓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 立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行政机关监督、向所有 儿童免费开放的学校制度的运动。 • 原因:民主潮流 工业革命 • 内容:确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强迫 入学;免费教育;开办师范学校培养师。
(三)内战后初等教育的创新阶段 幼儿教育兴起 内战后初等学校改称小学,继1852年麻州 颁布义务教育法后,19世纪末北部及西部 各州都以法令强迫就学,到20世纪20年代, 共60多年时间基本普及8年制初等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科目,强化其实用 价值 教学方法心理化、直观教学 教学组织按学力编班,天才生的六年快班 和中才生的八年常班以适应儿童间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