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水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
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
内容概述: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修水县位于赣西北边陲,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全县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版土最大的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目前已有桑园面积9.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5%,蚕桑产业已成为修水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江西省目前最大的蚕桑基地县。2007年科技部、财政部批准我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我县切实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充分利用中央专项资金,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精心打造蚕桑这一农业主导产业,使蚕桑这一支柱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项目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现将二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蚕桑科技示范推广,推进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修水蚕桑产业。项目资金的投入对提升我县蚕桑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给修水这块红色的土地带来了希望之光,有力地推进了蚕桑产业向
“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修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直接受益农户7658户。
一是高标准完成桑园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县新扩桑园2.5万亩,分布在征村白沙、山口柘蓬、马坳东津、杭口下杭、三都坪段、何市火石、义宁吴都等125个蚕桑基地村,全部推广种植优质高产农桑系列优良品种,在征村白沙、山口柘蓬、马坳东津配套改造桑园水利排灌设施2万米,在三都、何市、古市等项目区完成建设田间操作道20公里,建立了桑园病虫害联防联治体系,桑园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格局。蚕农配套改造建设小蚕室1520栋,大蚕室7560栋、添制蚕具(包括蚕架、蚕匾、蚕网等)共计450万件套,购进方格蔟600万片等养蚕设施。县改造蚕种场制种设施,着力培育“宁红”牌蚕种,实现我县蚕种的自繁自育,引进繁育饲养“青松×皓月”、“洞庭×碧波”等强健型优质高产蚕品种15万张。在100个蚕桑基地村1000户蚕农中推广“秋种春养、春种秋养”新技术。项目建设投资3609.5万元,其中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费用296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86万元(用于桑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50万元;蚕种场的改造及新蚕品种繁育推广16万元;“秋种春养、春种秋养”新技术推广20万元)。
二是抓好新技术推广示范与应用。在杭口下杭、征村白沙、
三都坪段、何市火石建立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个,面积6800平方米,新建消毒池2075只,改造建设标准化大蚕饲养示范室100间,养蚕大棚10个,面积6000平方米,示范推广方格簇具100万片。项目建设投资2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支持70元万元(用于小蚕共育室30万元,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10万元,方格簇的推广30万元)。
三是改造蚕种催青设备。引进目前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电脑自控旋转催青设备,完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投资175万元。
四是进行茧丝加工企业自动缫丝生产技术改造。茧丝加工企业积极融资,重点进行自动缫丝生产技术改造,建设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烘茧机2台,丝棉缫丝机6组。项目建设投资2427万元。
五是完善服务体系,对蚕农进行蚕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与中国蚕研所、省蚕茶研究所、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及蚕桑专家的交流与协作,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蚕桑生态科技园建设已初具雏形。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班300多次,培训蚕农20000人次(其中县集中组织蚕桑技术辅导员培训班和蚕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班共12期,12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拍摄、录制《修水县栽桑养蚕优质高产技术》教学光盘10000张。投入资金380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40万元,技术培训60万元)。
在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资金的带动下,我县采取“国家专项投入一块,地方财政配套一块,企业拿出一块,蚕农自筹一块”的融资方式,二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达10296.5万元,完成计划的80.1 %,其中技术投资896万元, 完成计划96.7%;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完成计划%;县级配套资金300万元,完成计划任务100%;企业、蚕农融资万元,完成计划%。
二、主要的经验与作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项目建设合力
县委、县政府对项目建设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政协主席、分管副县长、农工部部长为副组长,县财政、科技、蚕桑、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新村办、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工作,作为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相关部门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把项目“责任落实、目标考核、组织保障”三项机制和“定期汇报、财务管理、不定期督查”三项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原九江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程利民、原县长李晨峰、县长王丰鹏多次主持召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工作会和
调度会,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县政协唐晓荣主席、胡荣军副县长、农工部部长钟有林等县领导,常深入项目实施乡镇调查了解情况,跟踪督查项目建设质量和完成情况。各项目乡镇以试点项目工作为已任,积极宣传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分工协调搞好项目建设。县电视台和报社也融入到项目建设区中,为项目建设推波助澜。全县上下形成一股抓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的浓厚工作氛围。
㈡强化管理制度,加强督查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项目建设中,县财政局、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局、交通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整合财力,对项目建设跟踪服务,配套建设蚕桑产业发展,做到试点项目到那里,配套项目建设跟踪到哪里。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质量保证金制、竣工验收制”,以制度管人、管事。县蚕桑产业推进工作组切实加强了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督查检查,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及效益进行综合考评,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㈢严格资金管理,注重跟踪问效,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按照“效益为先、渠道不乱、用途不改、管理不松、部门配合”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坚持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资方向不变,加强整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