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

教学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词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全文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诗词背景奠定基础。

3. 诗词全文解读:逐句分析诗词内容,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描绘的画面、情感等方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5.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词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本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7.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念奴娇?赤壁怀古》2. 作者:苏轼3. 内容:全文解读、意境分析、修辞手法4. 重点:背景、作者简介、全文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2)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本诗词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4.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上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知识,为学习《永遇乐》做铺垫。

2.理解语篇(1)询问学生是否学过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学生可能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2)简要介绍白居易, 帮助学生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这是为学生理解《永遇乐》做铺垫。

了解到白居易的潮州出生地和选为进士后的历经。

(3)简要介绍《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这是为学生研究诗歌意境做铺垫。

提到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期,住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每天欣赏江水。

(4)阅读诗歌原文。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然后整体了解诗歌的构成和言外之意。

(5)小组讨论,边读边分析。

(6)全班共同探讨全文,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主要思想。

3.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首先让学生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诗:一、诗的体裁《永遇乐》是一首七绝。

七绝是唐代的一种诗体,每首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分为前后两句。

其中,前两句句意对仗,后两句为对仗句。

二、诗的结构第一句:一别音容两渺茫第二句:相思似海深这两句句意对仗,属于诗的开头,很好地表达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第三、四句为对仗句。

第三句:五陵年少争红第四句:羽扇猎猎向春风这两句通过描写男女青年的纷扰忧虑,表现了对性爱的渴望以及爱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描写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主题。

三、诗的内容1. 离别之悲“一别音容两渺茫,相思似海深。

”此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深,通过构思交叉呼应的语言形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世界。

2. 爱情之美“五陵年少争红,羽扇猎猎向春风。

”此句描写了男女青年的纷扰,并通过羽扇、春风等自然现象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爱情的美妙和它给人类带来的欢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瓦尔登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瓦尔登湖》教案

⼈教版⾼中语⽂必修⼆《⽡尔登湖》教案 ⾼中语⽂必修⼆⼈教版教材中的《⽡尔登湖》是美国⼗九世纪超验主义哲学家和⽂学家亨利·⼤卫·梭罗的代表作,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中语⽂必修⼆《⽡尔登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尔登湖》教案 教学⽬的: 1.学习本⽂作者对⼤⾃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活的追求。

2.学习本⽂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特⾊。

2.难点:作者的⽣活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早⾃习预习: ⽣字词: ⽣字: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清澈⼀泓(hóng) 湖⽔凿(záo)⽔菖(chāng)蒲⽔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常清楚,好像指着⾃⼰的⼿掌给⼈看。

第⼀课时 ⼀、导⼊新课: 据说,诗⼈海⼦去⼭海关⾃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本是梭罗的《⽡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

《⽡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

《⽡尔登湖》⾄少影响了中国两代⼈。

⼀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个国度⾥仍然让许多⼈痴迷。

今天,我们将⾛进《⽡尔登湖》,去领略让许多⼈都痴迷的魅⼒。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读呢?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些信息,哈丁说:《⽡尔登湖》⾄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部⾃然的书籍;2.作为⼀部⾃⼒更⽣、简单⽣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活的⼀部讽刺作品;4.作为⼀部⽂学名著;5.作为⼀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愿意把《⽡尔登湖》作为⼀部⾃⼒更⽣、简单⽣活的指南来读。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共3篇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共3篇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共3篇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1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一、教材解析《红楼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恰如其分。

但一旦换个角度,这句话便能够浸染彼此的深情:“相思两地日落时,得不到你心中亦骚动;夜归时与我相拥,便有了永不分离的恃无恐。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唐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感受到唐朝诗人所具有的炽烈激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深情地表达对故国深深思念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诗人对抗环境挫折的意志和坚韧。

这首诗更是诗人辗转思考,潜心揣摩自然界,最终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样宏伟的天地壮观,也让人更加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鉴赏、理解、分析本诗,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唐代的文学风貌,并把诗歌风格特点扎实地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去。

2、让学生在欣赏赏析诗歌的同时,始终把心灵放到静谧状态,感受并理解抒情诗的内涵和情感需求,同时激发出学生对于未来和生活的积极向上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在阅读抒情诗歌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成长意识和学习态度。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性地理解抒情诗歌的内涵,也能够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将其传达出去。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唐代文化教学的前期准备,让学生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以及作家名家等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认知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突出介绍唐朝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贡献。

2、独立学习和思考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诗歌原文,然后让学生开始一个自主解读和理解的过程,即让学生深入思考本诗的文学背景、情感内涵、规模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专题分析和讲授环节在深入了解了本诗的基本内涵和诗歌风格以后,我们将通过讲授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案概述这套教案适用于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涵盖全册课文,共计15篇。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案目录1.窗2.烛光里的妈妈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4.善良5.红与黑6.边城7.荷塘月色8.故都的秋9.父亲的背影10.草房子11.风景这边独好12.孔乙己13.阿Q正传14.红楼梦15.鲁迅的呐喊1.《窗》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窗子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窗子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烛光里的妈妈》教学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体会母爱的温暖。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尾寓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分析笔记的文学价值,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笔记中的古代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阅微草堂笔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课堂讲解:分析笔记的结构和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看法。

(4)课后作业:选择一则古代笔记,进行阅读和分析。

4.《善良》教学目标:理解善良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

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

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

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

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

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

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5.《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情景交融的特点,运用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构教学法(驼峰突起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复习旧知识、作者简介: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有《春》、《背影》,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出身小官宦之家,其父朱鸿钧一生在多个地方先后做些小官,他不希望子女如他一样宦海浮沉,希望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于是给长子取名“自华”,取苏轼“腹中诗书气自华”之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检查预习情况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agrave;i 于:xū说:tuō徂:cuacute; 汤:shāng 裳:chaacute;ng 靡:mǐ隰:xiacute; 角:jiǎo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四.提问教读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刚强五.深化探讨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精编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精编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含蓄深沉,将女子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到顶点,怨恨之情就像滔滔淇水之潮难以平静。
第五章:写女子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表现女子的勤劳朴实,氓心愿已达成,对她的凶暴,与她的辛劳形成鲜明反差,女子却没有过多指责的话,却让我们 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怨恨悲愤之情有爆发的可能。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不理解与嘲讽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反思多年来的生活,加深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了解,促使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思想的成熟!
泣涕连连,载笑载言(完全的全身心投入去爱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貌对比)
女之耽兮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婚前美好愿望,婚后不幸遭遇,衷情非人的悔恨。
淇则有岸河水有岸氓心无法捉摸(氓卑鄙无耻)
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 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对负心汉怨愤。
女主人公从自 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最后两句,表示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之决心。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
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①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见(露出)原形
②即:若即(靠近)若离不即(靠近)不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1)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1.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2.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一)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

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 课时,《故都的秋》2 课时,《囚绿记》2 课时,表达交流2 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新词、文学常识、篇章结构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方式,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细节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学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或者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查阅生字新词,了解文学常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意图,相互交流和启发。

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练习、影视欣赏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生成。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增强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写作、鉴赏等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

4、《氓》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特殊的文学文化价值,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语言。

2、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3、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4、了解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把握在本课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诗经六义及其运用;诗歌诵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

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项》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在家庙中祭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初讲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叙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三、学习《氓》1、学生“音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梳理内容粗知《氓》叙述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明了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楚韵传千古,楚语情更长——《离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三、教学创意《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文篇幅长,多用比兴手法,还夹杂不少楚地方言,内容晦涩难懂,阅读障碍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清晰的教学过程,以赏析《离骚》“三美”(音韵美、艺术美、情操美)为切入点,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简单化,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实效。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对联,猜人物,揭示课题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

学生齐读上面的两幅对联,猜猜写的是谁?(屈原)2.揭示课题。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爱国诗人。

他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透过他的真情告白《离骚》,来触摸他的灵魂。

(板书课题)(二)诵读课文,辨楚声,感受音韵美1.提问:《离骚》选自哪里?(《楚辞》)北宋黄伯思解读《楚辞》时说(出示课件2)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识楚文,辨楚声,看楚物,品楚人情。

2.我们先通过诵读来感受一下《离骚》的音韵美。

(出示课件3-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3.提问: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出示课件3-2:4.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可以说是楚辞体的标志。

放在句中,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朗读时,语音要延长一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背景、作者和文章结构,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和对人类的影响;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方式,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恩格斯的写作技巧和演说风格;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全人类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背景、作者和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表达的重要思想;2.教学难点: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呈现: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通过PPT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3.分析: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4.总结:回顾文章的重点内容和思想。

通过课堂讲解和板书展示等方式,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强调文章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5.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

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多媒体教具:通过PPT演示、视频资料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理解、对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翻译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3.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多个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努力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从师)
不耻相师(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三、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②古文句子连解法:
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