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教你中庸之术,没想到你却悟出了帝王之道
《庄子》内篇·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应帝王原文及译文内篇·应帝王作者:庄子及门徒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
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
郑人见之,皆弃而走。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读《大学中庸》个人篇1说实话,只要和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近民众,接地气)”。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所以,我喜欢把我学习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
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
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
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
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
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帝王之术笔记
帝王之术鉴人学用人之道,首在鉴人,次在用人,终在聚人,德才须鉴,不鉴必失。
用人有道,失道致祸,聚人为果,正心为因。
用人要疑,用人不疑,必死无疑,疑人不用,无人可用。
帝王之术知人者,王道也。
知事者,臣道业。
无形者,物之也。
无端者,事之本也。
鼓不预五音,二为五音之王。
有道者,不为五官之士,二为理事之主。
知人善用,为政之本。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例:刘备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却在位几十年,因为他下面用的都是忠臣。
李世民下有忠臣魏征:智莫难于知人,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看气足不足:右手指甲掐住左手大拇指的指腹,看要多久弹上来,越快弹上来,气就越足!(喝人生补气)一、看颈椎:1)握紧拳头,双眼直视,正对拳骨看,看中指骨头歪了没有。
不管是哪知收,中指骨头往小指歪是右颈椎,往拇指歪是左颈椎。
肩周炎:骨头和骨头之间有肉(杠)就是肩周炎,靠拇指是左肩周炎,靠小指是右肩周炎,两边都有是严重肩周炎。
2)拿一张A4纸夹在脖子下面,脖子把纸夹紧,用力把纸往下拉,颈椎好的,纸可能会拉断,颈椎不好的,纸一拉就掉了。
治疗方法:脖子前后左右转(三次),早中晚各三次。
手背代表人背,手掌代表五脏六腑,手掌不能有黑点。
手掌哪个位置有黑点,代表身体相应的位置有问题,点越大问题越严重。
大拇指有黑点,代表心脏有问题。
手有红点代表有炎症。
小指过三关,人缝绝处也能生!不够的话,小指留长指甲。
常按小手指补肾。
测试心脏好不好,按大拇指掌心肉,松开,肉弹回越快,心脏越好!二、看寿命:1)长寿的人生命线一条线下来,冲到底。
2)看人中,越深越好。
3)看耳珠,越大晚年越有福。
4)看下巴,下巴越宽,老年身体越健康,抗压力越强。
指甲有痏:即手指跟(靠近指甲位置)发黑,轻一点代表睡眠不好,很黑代表脑有毛病。
青筋:1)额头(侧面)有青筋,神经衰弱,劳累过度,长期劳心劳力,压力大。
《大学》《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读完《大学》《中庸》,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受益匪浅。
《大学》一书主要探讨了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不断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和去做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人之为人,何谓正确?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梦想、有追求,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集团学校规定每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五三一年发展规划,我认为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当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的目标就是清晰的,奋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付出,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样,自己的人生才充满着意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们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
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
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
“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解读人生哲学,感悟做人智慧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此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中庸第59课君子之道闇然而日总结
中庸第59课《君子之道闇然而日》总结重要观点•本课主要阐述了君子之道的核心思想,即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深沉和宁静。
•君子之道不是表面的炫耀和虚伪,而是内外一致、真实自然的表现。
•君子应当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
关键发现1.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本课以”君子之道闇然而日”作为开篇,意味着君子行事低调、内敛。
君子不追求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注重内在修养和品质。
他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默默耕耘,不张扬自己。
这种”闇然而日”的行为方式正是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典范的原因。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课强调了君子应当从个人修身开始,通过培养美好品质和正确行为习惯来提升自己。
君子要以身作则,做到”齐家”,即在家庭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和行为模范,以影响和带动家人。
同时,君子还应当有治国平天下的担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区别本课提到了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对比。
小人追求个人私利、功利和虚荣,他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立场。
而君子则注重内心修养,秉持正义、诚实和公正的原则行事。
君子追求的是长远利益和真理,并且具备坚定不移的品质。
进一步思考•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机会。
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成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内心修养和品质提升?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何实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
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对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价值观判断的标准。
当面临选择时,我们应当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是否追求个人私利?是否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通过坚守君子之道,我们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中庸之道,乃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标准和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的全文翻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道德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君子之所以遵循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很少能长久地实行它!”“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掌握帝王学的“六大心法”,顶尖成功人士必备,个个都是精华!
掌握帝王学的“六大心法”,顶尖成功人士必备,个个都是精华!代帝王的所作所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只要当了比较大的领导,就非有道家思想不可,否则就没有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所以儒家跟道家其实是互为表里、不能分开的。
天老爷不说话,但不说话是最高明的,说话的人都是吃亏的,永远倒霉。
各位看看自己的面相,有眉毛,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哪个位置最低?嘴巴。
它最拼命,职位最低,人家眉毛高高在上,就没事。
什么叫天人之学?就是做学问要从“天垂象”开始。
因为人活在天地之间,不可能离开天地,我们必须要了解天地,才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虽然天不说话,但它会很真实地把真相、本相,完完全全透露给我们。
因此,中国人很喜欢看天象。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是告诉我们:你退到众人的后面,众人反而更加敬仰你,认为你了不起。
你有功劳,但是从来不居功,虽然你是领导,但是你很谦虚,如此必能获得人们的爱戴。
所以,你要懂得往后退,你一退,大家就跑到前面去了。
人要为社会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出来当官。
我们所怕的,就是当官的人没有良心而已。
如果你有权力有资源,然后一切依道而行,按照自然的规律一步一步去享受那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人享受愉快、幸福的生活,这就叫修行。
修行就是自己好,别人好,大家都好。
“善战者,不怒”,凡是很会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敌人激怒。
因为敌人往往会想办法激怒你,搞得你失去理智,搞得你手忙脚乱,一旦开打,你就输定了。
不怒不是不发怒,人怎么可能不发怒呢?是不轻易发怒。
我们也常常讲一句话,叫做委曲求全。
会弯曲的人,才会伸直。
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总是站得笔直,最后肯定会受打压。
一个人,身段要软,这样才有弹性,才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
以《道德经》《易经》为代表的帝王学,历来都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上层智慧,很多人并不了解其精髓。
说到底,古代帝王学首先是一种驭人之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以老板为核心的组织方式。
故而,仍值得现代实业家和想成为实业家的人士借鉴。
关于读中庸之道心得5篇
关于读中庸之道心得5篇a;《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但要实行“中庸之道”, 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 通过后天的学习, 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下面就是带来的读中庸之道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读中庸之道心得1翻开自己的随笔, 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 觉得那些简单的话, 之所以成为经典, 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 用现在的话说, 之所以, 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 在于, 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 让不同年龄, 不同时期的我们, 都能从这些话语中, 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 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 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 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 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 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 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 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 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 掌握中庸之道, 致中和。
达到中和, 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万物便生长发育, 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 与自我相分离, 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去外诱之私, 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 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 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 都长一双眼睛, 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 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 很多人, 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 向内, 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 如果考试不好, 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 答案写错了, 或者紧张, 或者什么理由。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1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
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
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
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
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
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
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
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
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遂从太子出文言文翻译
遂从太子出,适东海,上书请说术士。
太子异之,乃令东园种树,以候术士至。
术士既至,太子与之游,问以道术。
术士曰:“吾闻太子好道,愿闻太子所以好道者何也?”太子对曰:“吾闻道者,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吾欲闻术士之道,以广吾闻见。
”术士曰:“道者,自然之道也。
天地之道,阴阳之和,五行之序,四时之运,万物之生,皆道之所为也。
吾之道,非言辞所能尽,唯心悟而已。
”太子曰:“吾闻术士之道,固非言语所能尽,然吾欲学之,当从何始?”术士曰:“道始于无为,成于自然。
无为者,非不为也,乃不为而为之也。
自然者,非自生也,乃自生而不求生也。
太子欲学道,当先去欲,去欲则心清,心清则道自明。
”太子曰:“去欲如何?”术士曰:“去欲者,去其贪欲,去其嗔怒,去其嫉妒,去其妄念。
贪欲使人迷惑,嗔怒使人暴戾,嫉妒使人狭隘,妄念使人颠倒。
去此四者,心自宁静,道自入门。
”太子从之,遂去贪欲、嗔怒、嫉妒、妄念,心遂宁静。
术士与之谈道,日久月深,太子心悟道意,道术日进。
太子既得道,遂还京师,以道术施政,天下大治。
译文如下:于是跟随太子出行,前往东海,上书请求与术士交流。
太子对此感到奇异,便令东园种植树木,以等待术士的到来。
术士到来后,太子与他交往,询问道术。
术士说:“我听说太子喜好道术,愿问太子为何喜好道术?”太子回答说:“我听说道术,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想学习术士的道术,以拓宽我的见识。
”术士说:“道,是自然的道。
天地之道,阴阳的和谐,五行的顺序,四时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都是道的作用。
我的道,不是言语所能完全表达的,只有心灵感悟而已。
”太子说:“我听说术士的道,固然不是言语所能完全表达,但我想要学习,应该从哪里开始?”术士说:“道始于无为,成于自然。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为而为之。
自然,不是自生,而是自生而不求生。
太子想要学习道,应当先去除欲望,去除欲望则心灵清澈,心灵清澈则道自然明了。
”太子问:“去除欲望如何?”术士说:“去除欲望,就是去除贪婪、愤怒、嫉妒、妄念。
什么是帝王之术
什么是帝王之术我们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什么呢?就讲什么是帝王之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啊,很多人对帝王之术,我说实话,一直都是带着一些神秘色彩的,或者说是不现实的,离自己很远的,对不对,感觉非常不切实际的,再或者说是帝王之术,可能都有一些邪恶的一种色彩在里面。
其实不然,我告诉大家,帝王之术,那绝对是符合道,符合规律,符合智慧层面这个高度的一个东西,这才叫帝王之术。
所以说,这个帝王之术,它到底是什么。
我今天就给大家做个表述。
我认为帝王之术,其实就是符合道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道德缩影,规律的缩影,宇宙的缩影,才能算是帝王之术,就是已经把宇宙思维、易经思维完全融合在一块儿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做事情的准则。
这就是帝王之术,就是说出站在人间,站在世间最高的层面上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行为思维,或者一套准则体系,这就叫帝王之术啊。
再一个情况,我给大家讲讲这个帝王之术,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啊?因为帝王之术它的高度是非常高的,因为你站的层面是完全和普通人,和正常人是不在一个层面上。
你站的高度非常之高,你是在鸟瞰整个世界,然后得有这种格局之下,你才会生发出帝王之术。
帝王之术。
在古代的时候,那是什么?那是皇帝御用专用必学的一个学科儿,只有皇帝才能学,其他人是不能学的。
大家都知道帝王之术里有多少玄机,有多少秘密。
对不对,他只有帝王能学对不对?但是大家看,其实很多有名的这些大臣,但凡是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是吧,这些丞相大臣,这些军师,你说哪一个不精通帝王之术。
所以说,帝王之术,奇门遁甲,是吧。
它就帝王之术啊。
为什么说奇门遁甲,是帝王之术?因为,奇门遁甲当中有帝王之术的一切策略,有帝王之术的一切手段,也有帝王之术的一切思维和智慧。
所以说,奇门遁甲非常非常厉害。
有很多人就认为啊,奇门遁甲就是做预测的,奇门遁甲就是做算卦的,对不对?这就是最普通的人的一种认知。
如果说你学奇门,只学会了预测,只学会了一个看事儿占卜。
我告诉大家,你这事儿就赔大了,明白吗?因为奇门遁甲当中有让你成为富翁的法门,有让你找到幸福的这种方法啊,也有让你驾驭这个世界成事,而改变命运的一些玄机,他都告诉你了。
帝王之术精华之要:一道二柄三守四方五蠹六反七术八奸十过!
帝王之术精华之要:一道二柄三守四方五蠹六反七术八奸十过!帝王之术就是御臣治下之术,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管理学的不二法门。
《韩非子》一书则是帝王之术的百科全书,如果古代帝王能深刻领会《韩非子》的精华,并灵活运用,那么王朝不会二世而亡,也不会国运不超过三百年。
现在的人如果能理解好韩非子,则对于管理公司,逢迎上级无疑是如鱼得水。
但是知识就在那里,能否运用好还与个人的情商智商有关,也与时势紧密相关。
1、一道《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一道就是人主之道,重点在于“不现可欲”,而后“依道而行”。
也就是作为君王不要表达出自已的爱好或者厌恶,也不要表达出自已的能力,这样臣子就无法猜透领导的心思,也就不会刻意逢迎。
下属不妄度上意,则依法依规认真做事,露出自已的本色,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
而君王自已了解下属的能力后,按其能力按排职事,有功者依法而赏,有过者依法而罚,那么君王反映出来的意志就是规章制度,就是国家法令。
而臣子知道君王依规依法办事,则自已也会依规依法做事。
全国都尊纪守法,则国家大治,君主自然可以垂拱而天下治。
2、二柄《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
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读《中庸》读后感(精选3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儒家千古帝王之术
儒 家 千 古 帝 王 之 术宇文泰,北周开国之君。
向来慕曹操之术。
有苏绰者,深谙治国之道,孔明之流也。
宇文泰以治国之道问苏绰,二人闭门密谈。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苏绰曰:具官。
问:何为具官?曰:用贪官,反贪官。
问:既是贪官,如何能用?曰:为臣者,以忠为大。
臣忠则君安。
然,臣无利则臣不忠。
但官多财寡,奈何?问:奈何?曰:君授权与之官,使官以权谋利,官必喜。
问:善。
虽官得其利,然寡人所得何在?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
官忠则江山万世可期。
叹曰:善!然则,既用贪官,又罢贪官,何故?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密奥也。
宇文泰移席,谦恭求教曰:先生教我!苏绰大笑:天下无不贪之官。
贪,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
凡不忠者,必为异己,以罢贪官之名,排除异己,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其一。
其二,官若贪,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官愈恐则愈忠,是以罢弃贪官,乃驭官之术也。
若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
倘若国中皆清廉之官,民必喜,则君必危矣。
问:何故?曰:清官以清廉为恃,直言强项,犯上非忠,君以何名罢弃之?罢弃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
宇文泰大喜。
苏绰厉声曰:君尚有问乎?宇文泰大惊,曰:尚……尚有乎?苏绰复厉色问曰:所用者皆为贪官,民怨沸腾,何如?宇文泰汗下,再移席,匍匐问计。
苏绰笑曰:下旨斥之可也。
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贪婪,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贪官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曰:杀之可也。
抄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要而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罢贪官,以排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
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宇文泰击掌再三,连呼曰:妙!妙!妙!而不觉东方之既白。
浅谈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浅谈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
儒家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变移),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人的过激言行,是受外物的影响和诱惑而失去了本然之善。
要想使自己坚守正道,不做外物的傀儡,待人接物就必须采取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的态度。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之一《中庸》首篇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天地之理是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阴阳二气相交结成形体,而“理”亦赋于其中。
天之宝日月星辰,日月星辰每时每刻都在自己的轨道上不停地运动,一旦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地之宝五谷百果,五谷百果是随着节候的变化而生长发育,倘若逆时而生,其结果必然灭亡。
这就是“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指的是天地的运行法则是各行其道。
“修道之谓教”,是说人的言行应当效法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不偏不倚。
一旦极左或者极右,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同时对自己也会造成很大挫折。
子思(孔子的弟子)在其《中庸》中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所说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是说正人君子总是坚守正道,言行总是不偏不倚,小人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说的是君子之所以能够坚守正道,是其有君子之德,而处中道办事总是适可而止;小人之道之所以与中庸相反,是其有小人之心,所以做事总是肆无忌惮。
并认为君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经常警告自己不要偏离正道;小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才肆无忌惮。
坚守正道、不偏不倚是为人处事的一项重要准则,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但真正能够做到却并不容易。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
就本质而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人与人、与物既相互依存,又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可有许多人却被此所迷惑,心灵被金钱利欲所锈蚀,成为外物所操纵的奴隶,一旦被迷恋而不能自拔,那么将会像傀儡一样,失去自己的本然之善,违背自己的良知去干一些过激之事。
臣道漫笔“帝之道”
Management Analysis 管 理 赏 析
臣道漫笔
(二)帝王之道
“帝之道”(续终)
叶钟灵
(接上期)帝之道,是指作为一个帝王所应有的修养、 抱负、知识、智慧、管理等等能力的综合。唐太宗所著 《帝范》是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是中国历史上最好 的管理统御之道。《帝范》堪称帝之道的经典,读《帝 范》,帝之道尽在其中矣!今日为政管企,甚至个人做人 处事从中借鉴获益,不亦可乎。《帝范》除十二篇正文外 有“前序”,主要写太宗的创业艰难,并阐明写《帝范》 的目的。“汝以幼年,偏钟(钟,聚也)慈爱,义方(指 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维, 连结,维城,连城以卫国,借指太子封地)之居,属(通 “嘱”,委托)以少阳(少阳,东方也,太子东宫之居) 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每思此为忧, 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三皇五帝也)以降,迄至周 隋,经天纬地之君,纂(承继)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 其道焕焉。所以披镜前踪(披镜,开明;前踪,指唐以前 君臣治乱之实迹),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 耳。” 你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慈母之手,阅历短浅, 规矩缺乏。无功而拥有封邑,立为太子,而在朝不懂君臣 之礼,在野不明民生疾苦。我每想及此,忧从中来,坐卧 不安,寝食俱废。从三皇五帝直到周隋历史,其间涌现了 多少圣明君王! 兴亡治乱,昭然若揭,所以旁征博引, 钩沉历史经典供你学习参考,引以为戒。太宗总结了历史 上的经验教训,告诉李治如何治国,才能使唐王朝长治久 安。《帝范》并有“后序”:“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 也。安危兴废,皆在兹乎。古人有言:‘非知之难,唯行 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创国需时甚久,亡国则 在转瞬之间;为国为帝,“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帝范》第一篇即为“君体第一”,“君体”指人主 的体统仪制,名列其首,确乎至关重要,盖其言帝之道也。 文云: 夫人者国之先(《大学》曰:“有人此有土。”即 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所以人者国之先也。)国者君之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_《孟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_《孟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全文阅读:出处或:《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帝王运用中庸之道的例子
帝王运用中庸之道的例子舜是一个大智慧之人,善于向人请教,善于观察分析,隐恶扬善,凡事不走极端,以中庸之道治理百姓。
舜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舜的业绩,二是舜的传说,不管是功绩还是口碑,在历史上,舜都属于楷模之列的君王,是公认的贤明之主。
好问,指的是善于向别人请教,这表明舜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也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好问还有好学、谦虚的含义,不好学之人根本没有好问的动机。
好察迩言,这一点更为厉害,迩言,浅显之言,日常之言,舜善于从这些言语中探究事情的真相和规律,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古代哲学上一个著名的概念: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讲的就是通过观察和探究寻常事物,来获得其中的奥秘和原理,相传有的人盯着一棵树、一块石头可以看几个时辰,他在干嘛?他在“格物致知”,当然这个画面想象起来有些搞笑,但是其中的探究精神值得肯定。
其实我们有时偶有遐想,觉得一直执着去想一件很习以为常的事,会不会发现什么特别的秘密,就是这个心态,构成了格物致知最初的“形态”。
而千年之前,古人就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而且还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使得格物致知成为了研究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
舜能这么做,至少表明他的一个性格特征:喜欢穷究事物的根本。
隐恶,就是把别人不好的方面掩饰一下,给别人留些面子,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不要让这种不好的事情传播出去,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隐恶的意义,两个方面,一是为当事人着想,二是为社会大众着想。
扬善,就是把好的事情发扬光大,让它传播开来。
这同样也有两层意义,一是当事人收到表扬鼓励,二是大众也能以此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使整个社会的善意越来越多。
最后讲到的,才是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为何如此做了后,经济就发展,民众就受益呢?中庸之道的实质,是事随人变,事随境变,一切以适应和恰到好处为准则,且中庸之道还有一个特点:不偏离自己的主张,谨守内心目标和价值观。
中庸之道讲求的是对己,慎独自修,对人,忠恕宽容,对事,至诚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想教你中庸之术,没想到你却悟出
了帝王之道
有一天孩子问了父亲一句话:为什么有智慧的人,都会很年轻就死掉了?父亲回答到:你在花园里,想摘一朵花的话,你会想要摘那一朵?孩子回答道:我会把最丑的那一朵摘了。
父亲,本想回答:但是最后却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把最丑的花摘了?孩子回答道:我的花园,容不下那些没用的东西。
人一般摘花都会把最好的花给摘了,不会把最丑的摘了。
可能这就是我们是中庸的人吧。
其实,换一个想法说道:一个公司和一个集团,不会把没用的东西留在身边,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王道。
很多时候,我们就好像是一朵花,当我们有一天成为那个最没用的人的时候,相信我们离离开就真的很近了。
本想教你中庸之术,没想到你却悟出了帝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