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故事

合集下载

唐僧真实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唐僧真实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唐僧真实的故事《西游记》里的唐僧确实是有明文记载的,唐僧他也收过三个徒弟,当然不是悟空,八戒,沙僧。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唐僧真实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勇敢的“偷渡者”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

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

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

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

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

那年,玄奘刚好27岁。

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破格”出家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袆,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是第四子。

玄奘自幼父母双亡,造成了幼年困顿的局面。

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传奇”的三个徒弟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

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典故

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典故

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典故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典故大家都听说过玄奘和尚取经的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人。

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

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

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

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

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

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

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

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

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

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

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

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旧唐书·僧一行》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僧一行》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僧一行》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僧一行》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僧一行》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

父擅,武功令。

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

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

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

”一行由是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

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

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

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

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

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

其谏诤皆此类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

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

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

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译文: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

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

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

行万里路的名人故事唐僧

行万里路的名人故事唐僧

行万里路的名人故事唐僧篇1 目录1.唐僧简介2.唐僧的行万里路故事3.唐僧行万里路的意义篇1正文唐僧,即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他为求取真经,不惜跋涉万里,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对我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僧的行万里路故事始于他的佛教信仰。

为了深入研究佛教,他决心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在唐太宗的批准下,他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旅。

他走过了戈壁沙漠,翻过了喜马拉雅山,穿越了印度河和恒河,行程长达数万里。

在他的旅途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下去。

唐僧行万里路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成功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更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佛教的坚韧不拔和毅力。

他的旅程不仅是一次身体的历练,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唐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韧和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篇2 目录1.唐僧简介2.唐僧的行万里路故事3.唐僧行万里路的影响4.总结篇2正文【唐僧简介】唐僧,即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他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3 岁时便出家为僧,后成为一名杰出的翻译家。

他为寻求佛教真谛,毅然踏上了漫长的西行之旅,留下了一段传颂千古的行万里路的故事。

【唐僧的行万里路故事】唐僧的行万里路故事始于公元 627 年,当时他为了寻求佛教的原始经典,孤身一人踏上了西行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他跋山涉水,历经艰险,途经了西域、中亚、南亚等地,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印度。

在那里,他用了大约 17 年的时间学习佛教经典,成为了一名卓越的佛学大师。

学成后,唐僧带着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公元 645 年,他回到了长安,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

【唐僧行万里路的影响】唐僧行万里路的故事,展现了他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

古代科学家一行的故事

古代科学家一行的故事

古代科学家一行的故事
一行(公元683年~公元727年),唐朝僧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佛学家。

他创造了多项天文记录,包括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编制《大衍历》。

他自幼博览经史,精通天文、历法。

他曾译《大日经》,撰写《大日经疏》15卷、《摄调伏藏》等佛学著作。

此外,他对密宗的传持和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

他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

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一行在数学上也很有成就。

他在《大衍历》中提出了自变数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吸收了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成果,运用三次差分法,创立了三次差分内插公式。

一行还有许多故事流传下来。

例如,他曾在华严寺遇到一位老年乞丐,这位老人患有严重风痹病,行走艰难。

一行见后十分同情,就取出一些银两给他。

老乞丐没要他的银子,只对他说:“人行善事,福延后代,阿弥陀佛!”说完就走。

一行很是感动,一直跟到山下才分手。

一行在科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西行的小故事

玄奘西行的小故事

《玄奘西行》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玄奘的和尚。

玄奘和尚特别爱学习,他读了好多好多的佛经,可他总觉得还不够。

有一天,他决定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找更多的佛经来学习。

他一个人背着行李就出发啦。

一路上,他走过了好多好多的路,有时候要翻过高高的山,有时候要穿过长长的沙漠。

沙漠里可热啦,没有水喝,玄奘和尚的嘴巴都干得裂开了。

可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往前走。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阵大风沙,沙子打得他的脸好疼好疼。

但是他紧紧地抱住行李,不让佛经被吹跑。

走啊走啊,他还遇到了一些坏人。

那些坏人想抢他的东西,可玄奘和尚很勇敢,他想办法逃脱了坏人的魔掌。

经过了好多好多的困难,玄奘和尚终于到了他想去的地方,找到了好多珍贵的佛经。

他带着佛经回来,让更多的人能学习到佛法。

玄奘和尚真厉害,我们要向他学习,不怕困难,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玄奘西行》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的和尚,他叫玄奘。

玄奘觉得国内的佛经还不够完整,他想要找到更多更好的。

于是,他勇敢地踏上了西行的路。

这一路上,可不容易呢!他走过了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吃的,没有喝的。

有一回,他好几天都没找到水,嗓子都快冒烟啦。

但他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目标,咬着牙继续走。

有时候,天气特别冷,他冻得直发抖。

可他还是紧紧地裹着衣服,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还有一次,他不小心迷路了,周围都是一样的景色,他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但是他没有慌张,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玄奘终于到达了他想去的地方,学到了好多好多的知识。

他的勇敢和坚持,真让人佩服!《玄奘西行》从前呀,有个叫玄奘的和尚。

他为了学到更多的佛经知识,决定去很远的西方。

出发的时候,他只带了一些简单的行李。

一路上,风景可不一样呢。

有时候是绿油油的草地,有时候是黄澄澄的沙漠。

在沙漠里走路可难啦,脚踩下去,沙子就会把脚埋住。

而且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他满头大汗。

有一次,他的水喝完了,又找不到新的水源,他觉得自己快要渴死了。

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

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

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欢迎阅读。

玄奘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一: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

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

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往天竺求经,高昌王苦留不获允。

于是玄奘在此说法一月,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

其后高昌王送以钱财货物,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及西突厥,请他们在玄奘过路时,照顾玄奘,于是玄奘便继续西行。

他先后经过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姑墨),越过葱岭,从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叶城,得见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

肆叶护可汗以为唐使,礼待之,并遣使知会所属各国,要他们款待、保护玄奘。

玄奘乃顺利经昭武九姓国、吐火罗国,无阻而至天竺。

玄奘边行边参观佛祖遗迹,终至东印度摩揭国的那兰陀寺(631年),戒贤大师见玄奘大喜。

戒贤为世亲大师所传法相宗嫡传,虽年过百岁,仍为玄奘开讲《瑜珈师地论》、《显扬论》、《对法论》、《因明论》、《顺正理论》等。

玄奘在那兰陀寺凡五年,成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

后遍游五印度,四年后再返寺中(639年),代戒贤大师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听者无不佩服。

复和会法性、法相二宗,着《会宗论三千颂》,此对印度佛学影响至大。

玄奘本欲归国,惟当时印度教派甚多,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批评大乘佛教,玄奘为大乘佛教辩护。

摩揭陀之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集大会,遍请五印度国王、沙门、婆罗门、外道等。

当时印度各国国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人、那兰陀寺僧众千余人。

玄奘登坛说法,以梵文作《真唯识量颂》,宣示大众。

僧一行实测值无线的长度的故事

僧一行实测值无线的长度的故事

僧一行实测值无线的长度的故事
僧一行实测值子午线的长度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隋朝,有一名叫刘焯的人,向当时皇帝提出,测量子午线的长度,隋炀帝也下令,让各地测影,直到刘焯逝世,也没有结果。

时间流逝,又一百多年,此时已经到了唐代。

唐代出来一个叫僧一行的人,他学识渊博,智慧过人,为了制订完善的历法,主持了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

他选择白马、浚仪、扶沟、武津一带南北五百余里的平坦地面上,观测日影长度差,并实地丈量距离,又测出上述四点的北极星高,这样就算出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即纬度差一度地面上南北距离的差值,测试出子午线长度结果是越122.8公里,现在的子午线长度为110.6公里,因此僧一行测试出的子午线长度仅仅比现在的多了11公里,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是非常准确的了。

这就是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的长度的故事。

酉阳杂俎中的故事

酉阳杂俎中的故事

酉阳杂俎中的故事说有个叫僧一行的和尚,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有一次,他的邻居王姥姥的儿子犯了杀人罪,王姥姥就跑来求僧一行帮忙。

僧一行呢,一开始也很为难,毕竟这是犯了国法的事儿。

但是呢,王姥姥以前对他有恩,他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

于是,僧一行就想了个超神奇的办法。

他在浑天寺里找了七只小猪,然后把它们用特殊的方法养着。

过了没几天,这七只小猪就变得超级大,跟牛似的。

到了半夜,他带着徒弟们悄悄把这几只大猪赶到一个特定的地方,然后就开始做法事之类的。

没过多久,天上就出现了一些异样,原来是北斗七星被他这一顿操作给弄下来了。

这北斗七星一落地,就变成了七只小猪。

僧一行赶紧把这七只小猪给藏起来。

然后,皇宫里就出乱子了,因为天上北斗七星不见了,这可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皇帝着急得不行,就找僧一行来问咋回事。

僧一行就假装掐指一算,说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因为有个大恶人犯了大罪却没被惩罚。

皇帝一听,赶紧下令重新审查那些刑事案件,王姥姥儿子的案子也被重新审理,最后就被赦免了。

你看,僧一行这和尚是不是很有本事,不过这办法也真是够奇特的,用这么神乎其神的手段来救人。

还有一个故事呢。

在岭南这个地方,有个叫獠子的部落。

这个部落有个很奇怪的习俗,就是妇女要是生了孩子,就会跑到水里洗澡,而且还得和丈夫分居。

有个北方来的官员到了岭南,看到这个习俗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他就想让这些獠子改变这个习俗。

可是呢,这习俗都传了很久了,哪能说改就改呢。

这个官员就想了个法子,他让人找了很多大缸,然后在缸里装满水,放在那些獠子住的地方附近。

然后跟他们说,你们要是想洗澡,就在这缸里洗,不用跑到远处的水里去了。

那些獠子一开始还很犹豫,但是慢慢地也开始接受在缸里洗澡这个事儿了。

这个官员又接着跟他们说,你们生完孩子后,在缸里洗了澡就不用和丈夫分居了。

慢慢地,这个习俗就开始有了一些改变。

这故事就告诉咱,想要改变别人的习俗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得一步一步来,就像这个官员一样,挺聪明的呢。

玄奘的故事

玄奘的故事

玄奘的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玄奘的故事“悟空快来救我!”唐僧玄奘真像《西游记》里那么柔弱,是个弱不禁风的和尚吗?是一个一遇到困难就要悟空来救驾的软弱、甚至有点让人讨厌的人吗?真实的玄奘远比《西游记》更加传奇,玄奘西行之路没有唐太宗的帮助,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但确确实实有着重重磨难。

“量地测天”的僧人一行

“量地测天”的僧人一行

文/赵之珩 图/猷 洪在我国盛唐时期,出现了很多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僧人,他们有西天取经的玄奘、东渡日本的鉴真。

不过,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传播者,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僧人天文学家一行。

一行本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河南省南乐县的一个官僚家庭。

曾祖父张公瑾是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开国元勋,父亲张撢(dǎn)官至“武功令”。

在家人的熏陶下,一行自幼爱读诗书,除了阅读上古史书、《论语》等经典作品外,他还酷爱天文学和数学。

然而,在外连年征战的张撢不幸去世后,张家家道中落,一家人只能靠邻里的接济维持生活。

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行只得更加用功地读书。

一行听说长安城有藏书万卷的尹崇,就跑去拜访他,向他借阅了汉朝杨雄所著的《太玄经》。

拿到书后,一行日夜苦读,从中学到了很多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他还把学习心得写成两篇文章——《大衍玄图》和《义决》。

七日后,一行到尹崇家还书,尹崇问他:“这本书我研究了许多年,对其中一些道理还没有完全理解,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完了?”一行毕恭毕敬地将自己写的两篇文章拿给尹崇,尹崇看完大吃一惊,说:“你可真是个天才呀!真可谓后生颜子!”从此以后,一行被冠名“后生颜子”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

一行的青年时期正是女皇武则天专权统治的时代。

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获得高官厚禄后,为了装点门面,派人请一行进京当官。

一行听说武三思的名声很不好,于是拒绝了他的邀请。

后来,他冷静思考了一下,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他连夜出走,出家做了和尚,法名即为“一行”。

一行在寺院里摆脱了世俗的干扰,专心研究佛学,苦学梵文,翻译了大量的印度佛学著作,同时他也更加深入地学习天文学和数学。

一行听说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位和尚精通天文历法,于是他步行很远前去求教。

在那里他学到了观天的本领,认识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为了观测更多的星象,他又跋山涉水到广东的海边建起了观测站、制作了天文仪器,看到许多在北方不曾看到的星宿。

奇人有奇运的天文奇才——僧一行

奇人有奇运的天文奇才——僧一行

奇人有奇运的天文奇才——僧一行一部大唐才子传囊括了唐朝大小名士。

若说僧一行,无论他的才华学养,还是德行修为都堪称一代奇人,却无缘榜首。

是造化弄人,还是奇人应有奇运?虽然无缘才子传,不过这个智慧超群、心在方外的僧人却在青史留下了天文般的炫丽色彩,引人遐思。

拒绝奸佞出家为僧僧一行,俗姓张,名遂,他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公瑾的孙子。

您知道张公瑾是什么人吗?他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以一人之力死死挡住了玄武门外李建成、李元吉事先安排的二千精兵的人。

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李建成、李元吉引爆的这场萧墙之祸,最终止于玄武门事件,大唐盛世的灿烂得以在稳定一统的格局下辉煌地展开。

虽然祖上是赫赫有名的骁勇武将,张遂却无心于官场,而是青睐佛门,唯愿青灯古卷相伴。

对于他,要降伏这方寸之心,比在战场征伐更为艰难。

少年张遂聪慧过人,自幼读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法、阴阳、五行学说。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所言所行逆天叛道,大开杀戮,几乎灭绝唐室子孙。

她的侄儿武三思也仗着武后的权势,纵横京师飞扬跋扈。

武三思沽名钓誉,四处拉拢文士为己所用。

他仰慕张遂的学识,想和他结交。

不过张遂身为忠臣之后,不屑与其为伍。

为躲避武三思的纠缠,就归隐嵩山,在嵩山普寂大师门下剃度为僧,因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为〝一行〞。

《高僧观棋图》图中观棋者为一行禅师一行进入佛门后,先后于嵩山、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经四处求访贤师,以探究天文历法演变的妙义。

一日,一行来到天台山国清寺,看到有一处院子长着十多棵松树,而庭门附近有一处流水。

一行立在门外,听到一僧人正在布算的声音,忽然僧人对他的徒儿说:〝今日当有一位弟子远道而来,向我求问演算法。

已经到门口了,怎能没有人引导他呢?〞僧人再一算,又说道:〝门前的水应当向西流,那个弟子就到了。

〞一行听到这番话就进入院中,向僧人稽首恳请演算法,这时他豁然看到门前的水正流向西方。

(《酉阳杂俎》卷五)唐睿宗即位后,曾数次聘请一行出山,一行都称病不出。

僧一行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

唐朝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

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见重于代。

据《旧唐书》本传载。

时年二十的一行。

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

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

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

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

为尹崇所推崇。

称“此后生颜子也”。

从此名声大振。

另据《宋高僧传》记载。

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

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

一行为密教高僧,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

一行品行高迈,刚正不阿。

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热,慕其学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拢他,张遂不愿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于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

二十一岁弃俗。

随荆州的弘景禅师出家。

隐于嵩山,跟随嵩山的北宗禅普寂禅师习禅。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

依悟真习梵律。

遍历天下。

访求奇门异术。

同时,修天台学。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

首创唐代新历《大衍历》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在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开元十三年(725)才开始编历。

他用两年时间写成历法草稿,并定名为《大衍历》。

《大衍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了《皇极历》。

《大衍历》共分为7篇,即步中朔术、步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步五星术。

《大衍历》发展了前人岁差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齐同术”(通分法则)运用于历法计算。

一行在完成《大衍历》的同年不幸去世,当时只有45岁。

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八百年之久。

佛家故事:人身难得

佛家故事:人身难得

佛家故事:人身难得从前,有两位僧人结伴同行,行脚托钵,云游天下。

他们在石窟、森林、溪涧的旁边,搭建简单的茅篷,白天随缘度化,信徒以粥饭供养,晚上便住在石窟、茅篷里,结跏趺坐,参禅用功,日子过得吉静自在、精进踏实。

一天清晨,这两位僧人,披搭袈裟,照常威仪庄严地向一家施主托钵乞食。

用过简单的斋饭,两人准备回到石窟,途经恒河,只见河边有人沐浴漱口,有人淘米洗菜,好不热闹!恒河岸边,有座焚尸场,一缕紫蓝色青烟,飘浮在空中。

两个出家人经过焚尸场,其中一人在一堆尸体中,指着其中的一具尸体,愤愤地说:“都是你这个害人的东西!”然后拿起地上的棍子,使出全身的劲,重重地抽打在尸体上。

他的同伴看到了,赶快抢下他的棍子,责怪他:“你这是怎么了?这个人死了,已经很可怜,你怎么还如此残忍地抽打他,他究竟和你有什么冤仇?”“这具尸体,正是我的冤家对头,他就是前世的我呀!前世的我,虽然拥有了宝贵庄严的人身,但是却不知道善加运用,反而依恃雄厚的资源(自己的健壮之身),杀盗淫妄,作奸犯科,做尽世间伤天害理的恶事,最后失却了人身,堕入无间地狱,承受无尽的痛苦煎熬。

这具尸体,使我坠落三恶道,因此我要重重地抽打他,以示警诫!”另一位出家人,神情严肃地回答。

日子一天天过去。

有一天,这两位僧人,又经过焚尸场,其中的一位出家人,对着一具尸体,恭恭敬敬地焚香膜拜,并且在四周洒满艳丽的鲜花。

身旁的同伴,满脸疑惑地问道:“真奇怪!上回你看到一具尸体就抽打,说是你的前世仇人;这回看到这具尸体,却顶礼再三,恭敬有加。

莫非这具尸体,又是你的前世恩人啦!”“正是如此,这具尸体也是前世的我。

过去我做尽坏事,受完地狱果报之后,知道虔诚忏悔,痛改前愆,终于又保有人身,重新做人,成为谨守三皈五戒的佛弟子,奉行十善,才有今日出家修行的因缘。

这具尸体,是使我离苦得度的大善知识,因此我要对他撒布香花,恭敬礼拜。

人身难得,故而敬警自励!。

僧一行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

唐朝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

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见重于代。

据《旧唐书》本传载。

时年二十的一行。

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

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

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

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

为尹崇所推崇。

称“此后生颜子也”。

从此名声大振。

另据《宋高僧传》记载。

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

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

一行为密教高僧,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

一行品行高迈,刚正不阿。

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热,慕其学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拢他,张遂不愿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于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

二十一岁弃俗。

随荆州的弘景禅师出家。

隐于嵩山,跟随嵩山的北宗禅普寂禅师习禅。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

依悟真习梵律。

遍历天下。

访求奇门异术。

同时,修天台学。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

首创唐代新历《大衍历》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在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开元十三年(725)才开始编历。

他用两年时间写成历法草稿,并定名为《大衍历》。

《大衍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了《皇极历》。

《大衍历》共分为7篇,即步中朔术、步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步五星术。

《大衍历》发展了前人岁差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齐同术”(通分法则)运用于历法计算。

一行在完成《大衍历》的同年不幸去世,当时只有45岁。

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八百年之久。

僧一行与嵩山

僧一行与嵩山

□宫嵩涛僧一行与嵩山僧一行(公元683年—727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遂,俗姓张,后出家为僧,法号敬贤,因其精研一行三昧,得法名“一行”。

卒年四十五岁,赐谥“大慧禅师”。

会善寺祝发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21岁的一行,在父母俱殁后出家为僧,师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1]。

大照禅师即普寂(公元651年—739年),俗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幼年即修学经律,神秀弟子,长时间在嵩山阐扬禅法。

而印度高僧善无畏则是在嵩岳会善寺与“大德禅师敬贤(一行)和尚对论佛法,略述大乘要旨,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及受菩萨羯磨仪轨”[2]。

由此推断,僧一行是在嵩山会善寺剃度为僧的。

一行学识甚广。

普寂大师有一次在会善寺举办大法会,前来参会者“数逾千众”,会前普寂大师请隐居嵩山的学者卢鸿作文赞之。

法会开始,“鸿持文至寺,置于几案。

钟梵既作,鸿谓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字僻词奥,盍选朗悟者面为指授’”。

卢鸿说罢,看着一行,微笑颔首。

“寂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一览,复致几上。

鸿怪其轻脱。

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抗音宣诵,一无遗漏。

鸿愕视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也,当纵其游学。

’”[3]178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奉敕入京,在参与翻译印度佛经的过程中,向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两位大师学习密法,并在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时,撰辑了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大日经疏》二十卷。

其后,一行又拜西域僧人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于西京(洛阳),一行禅师求我灌顶。

”同时修习胎藏密法和金刚密法的一行将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

唐代密宗传法在嵩山会善寺很是兴盛,从《嵩山会善寺碑》中记载的“印土僧来献龙宫之贯,梁园起刹比鹫岭之开莲”[3]487-488中可窥见一斑。

创建嵩山戒坛嵩山戒坛位于会善寺西墙外的半山坡上,由唐代僧人元同律师、一行禅师创建,唐、五代、宋、金、元、清时期称之为戒坛院,明代称之为戒坛寺。

列举僧一行的成就与影响100字

列举僧一行的成就与影响100字

列举僧一行的成就与影响100字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

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人,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

主要成就篇一、制造黄道游仪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

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他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

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完成。

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篇二、制造水运浑天仪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

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

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篇三: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评价一行组织的子午线长度测量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他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在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725年才开始编历。

他用两年时间写成历法草稿,并定名为《大衍历》,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

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1000年。

他在天文历法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科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在他之后,实际观测就成为了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引导着学者们译解了一层层的天文奥秘。

僧一行与北斗七星的故事

僧一行与北斗七星的故事

僧一行与北斗七星的故事本文说的是唐朝高僧一行的故事。

僧一行道行很高,神鬼莫测,深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对他言听计从。

在一行还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全靠邻居王婆接济方得度日。

一行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现在自己深得皇帝宠爱,他就准备报答王婆,可一时又找不到报答的机会。

终于来了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有一天,王婆的儿子不知何故杀了人,案子还在审理当中。

王婆找到僧一行,求他帮忙把儿子救出来。

这却把僧一行难住了。

一行心想,王婆要什么都可以,哪怕要十万百万金银,我都会想办法给她,可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自古以来即是如此,这个忙又如何帮?况且玄宗是个明君,其治下大唐端的是开元盛世,自己可不想因为报答一个人而徇私枉法,破坏了大唐法律。

无奈之下,僧一行只好对王婆说帮不了忙。

王婆一听气坏了,大骂僧一行白眼狼,没人性,自己就当从没认识这个人!骂完了转身就走。

一行很惭愧,赶紧跑上去赔着笑脸拼命解释,不是自己不想帮,而是实在帮不了,还说了很多抱歉的话,可王婆连头都不回。

这下把僧一行愁得不行,毕竟这个王婆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啊!知恩不报非君子也!思来想去,最终他决定:帮这个忙!怎么帮呢?靠常规方法肯定不行,那就用非常规方法,借助超自然力量!反正这方面自己有的是本事。

一行把报恩地点选在了浑天寺。

他首先让人把浑天寺腾空,不留一人,然后把一口大缸放在寺里备用。

接着他给两个心腹徒弟一人一只布袋,告诉他们,某个地方有一片废弃的园子,让他们到园子里找个地方躲起来等着,下午到黄昏这段时间,会有七个某种东西进入园子,一看到它们就把它们全逮起来放入布袋,千万要把七只东西全抓了,少一只都不行!二人答应而去,躲在了这个园子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等着。

下午,二人果然看见有几只猪进入了园子!数了数,刚好七只!他们记着师父的话,赶紧把它们全部抓住放进了布袋,回去交给了师父僧一行。

僧一行大喜,马上把这七只猪放到了浑天寺内早已预备的大缸中,用木盖子盖起来,然后用道家炼丹专用的“六一泥”封住缸口,接着用红笔在上面画了几个谁也不明白意思的符号,看起来就像梵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公园
南临花园路,西临一行路,北临小康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高大挺拔的树木,有一地的花花草草,也有长长的青藤,一簇一簇的灌木。

行走在公园内,你会感到神清气爽.来,我们一起做个深呼吸,空气中有淡淡的清清的香香的味道,感觉真好。

我来考考你,这里的一行公园,还有西面的一行路,为什么都以一行来命名,一行是谁呢?老师告诉你,一行可是我们南乐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呢!
僧一行,本名张遂,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

他可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密宗领袖,世界著名天文学家。

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

他一生创造世界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第一个发现恒星运动,创制最早的自动计时装置,他还编著了当时最优秀的天文历法<大衍历>.
他以擅记览闻名,后游历天下.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

他曾经到长安城内藏书很多的元都观借书阅览。

他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又徒步跋涉几千里,寻访知名的人去请教。

这种学习精神,使一行青年时期就以精通天文、历法而相当出名。

一行公园就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僧一行而创建的.王老师建议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合个影留念,好不好?现在听我口令,立正,前三排蹲下。

一行贡献浑天仪
一行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

在修历问题上,一行主张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历。

为此,他和机械专家梁令瓒一起,依靠一批工匠,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为修订新历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黄道游仪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情况的天文仪器,是浑仪的一种。

水运浑天仪(浑象)是用水力驱动的能模仿天体运动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

这种水运浑天仪很有规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运转,比张衡的水运浑象更加精巧、复杂。

另外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水运浑天仪上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合现在两小时)自动撞钟。

这两个木人是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人。

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是现代机械类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同学们看看这里的路灯设计,很特别吧?为什么会设计成星星月亮形状的?一行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研究的就是日月星象的运转,而这里的浑天仪的设计,路灯的设计,都是为了纪念谁啊?对,
纪念一行.
一行故事
1.一行与“茶菴寺”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广东江门外海的茶庵寺、新会的圭峰山都留下过他的遗迹。

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岭南,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来。

他在此观察天象,绘制星图,以种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庐名叫“茶庵”。

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

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深为外海人所敬仰。

明朝万历年间,在当地一位名叫陈吾德的进士倡议下,乡人合力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纪念,此寺庙以一行禅师所结的茅庐“茶庵”为名。

从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传到今日。

茶庵寺自从明朝建成后,先后经过多次重修。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大规模修葺之后保留下来的风貌,保存相当完好。

寺庙依山而建,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颇有庭园景致。

该寺为两进院落式,占地面积234平方米,结构为单檐布瓦琉璃剪边,硬山顶,山墙搁檩。

门楣正中刻有“茶菴”两字。

在寺院左侧,有一座与真人一样大小的僧一行禅师全身立像,他身着白色长袍,好似正在仰头观察星空,思索宇宙的奥秘。

2.“无叶井”为一行开凿
茶庵公园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
样。

“龙溪”是外海的别称,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

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这口井为什么叫作“无叶井”呢﹖这缘于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其中一棵乌桕jiù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红叶飘零,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无叶井”也因此而得名。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叶井”还是看得到一些落叶漂在水面上的。

3.观月台与一行
根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的考察结果,在僧一行原来观察天象的遗址上,外海镇人民政府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了“望月台”。

望月台是用石块垒成的,有3米多高,石缝间长满了青苔。

公园内还有茶园,那是为纪念一行禅师而在他的种茶处专门开辟的,估计有十亩左右的面积。

春季,茶园里的茶树一片葱绿。

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采摘茶叶的情景,依稀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工作人员说,因为这里的茶叶产量少,所以一般不外卖。

4.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的故事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贫,为一老婆婆救济,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门前:其子因杀人入狱,求一行帮忙。

这却为难了一行,老婆婆虽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绝。

老婆婆大怒,道其负恩,一行很苦恼,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瓮,随后叫过来两人,授之以布囊,说:“某大街有一处废园,你们在中午时分潜伏其中,及至
黄昏,定有东西进来。

当捉到第七只时,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

要是跑了一只,拿你们是问!”两手下同声说谨记,后潜于园中,黄昏前果有一群东西冲来,细观之,乃是猪。

两手下张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献于一行。

一行大喜,叫人把猪装进大瓮,加盖糊泥,题梵字于其上。

转天一早,唐玄宗紧急召见一行:唐玄宗:“太史奏报,昨夜北斗星不见,此为何兆?”一行:“北魏时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乱,现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来还没有过,可能要出乱子了!”唐玄宗:“有什么办法弥补呢?”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释放一切犯人,当然也是试试看。

”玄宗皇帝随之应允。

当夜,北斗七星即出现一颗,随后每天多一颗,七日后全部出现,恢复正常。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通过法术,间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儿子。

5.善记
一行是唐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长记忆,精历算,一行在宰相张说的府邸观看大唐第一围棋高手王积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围棋,但看了一局后,便与王积薪对弈,竟不相上下,后笑对张说言:“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即我之所以能够跟王老师成为对手,只是因为我在下棋时讲求争先罢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诀,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围棋国手啦!”
一行既为高僧,初不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见时,皇帝问:“禅师何能?”一行说:“善记。

”皇帝遂命左右取宫人户籍以示,一行观后而还,随后一一背诵,只字不差。

皇帝下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一行初于嵩山拜师于普寂禅师,后游历四方,曾至浙江天台国清寺,又拜该寺高僧为师,学习历算之法。

后得道奇人邢和璞说:“一行,圣人再世!”开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禅师那儿,拜见后,附耳密语,普寂唯说:“是,是。

”语毕,一行入室,关门圆寂。

6.国际命名一行行星
小行星1972,即一行小行星(1972 Yi Xing),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位于小行星带。

小行星1972于1964年11月9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后用中国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的名字为其命名,以纪念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

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