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 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民间故事
关于聊城凤凰城的传说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

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

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

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

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

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

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聊城斗虎屯的传说
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斗虎屯,在这里流传着“小牛斗老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赵姓人家。

,赵员外家里养着一辆马车,三头黄牛,还有四个帮工的伙计。

这是一个深冬季节里少有的暖和天。

赵员外吃完晚饭后,照例到院子里进行每天必须的巡视。

他来到畜圈内,发现自家的小黄牛浑身是汗,还粘着满身的草屑和泥土。

问正在给牲口添草料的老李:
“这牛犊子怎么弄的,一身汗,还粘那么些草末子?”
“不知道!”
“两天了都这样,还特别能吃。

”老李回答后又添了一句。

“是不是谁家抓它干活去了?”赵员外又追问着。

“不象!它身上没有套印。


赵员外听罢,走上前仔细地打量着心爱的小黄牛。

这是一头快满一岁的牛犊子,四肢健壮,牛头硕大,瞪着两只铜铃似的大眼睛,一边吃草一
边呼呼地喘着粗气。

浑身上下除粘着草屑和泥土之外,丝毫看不出绳套磨擦的痕迹。

右肩胛有一处刮破的伤口,还在渗出血丝。

“是不象拉套的样儿。

那它干啥去了呢?”
带着满腹的疑问,赵员外回到了上房。

睡觉时也满脑海都是牛犊子的事,折腾了大半夜,也百思不得其解,遂决定明天弄个明白。

第二天,吃饱喝足的小黄牛出大门就往东山坡走去。

赵员外远远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

过了一道小山梁,他看见了自家的牛犊子,正在山坡下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向四下张望,好象在寻找着什么。

赵员外正要往前走,突然感到浑身发冷、头皮发炸、汗毛直竖。

再一看,小黄牛面对的山坡上,下来一头斑斓猛虎。

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坐倒在雪地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声虎啸把赵员外惊醒。

他稍微定了定神,勉强往前爬了半步,借一株灌木丛掩藏着身体,向下看去。

只见小黄牛与猛虎正在激烈地搏斗着。

老虎长约六尺,用四爪和利齿还有那粗长的尾巴,轮番向小黄牛发出攻击。

小黄牛也不示弱,圆瞪着一双牛眼,嘴里吐着白沫,充分利用它那双尖利的牛角迎击着老虎。

三丈方圆的斗场内全部露出了枯草和黑土。

赵员外很想回家取来猎枪助牛一臂之力,无奈双腿不听使唤,挣扎了几次都没站起来。

牛和老虎还在激烈地搏斗着,虎来牛往,不相上下。

仔细看那老虎,虽然身长六尺,肚子却非常瘪,威风也不足,显然是饿急了才打起牛犊子的主意。

再看小黄牛却精神十足,毫不畏惧,仰起一双牛角,时常向老虎发起主动攻击。

渐渐地老虎有些支持不住了,极力地躲避着一双牛角,可还是被牛角挑起来甩出去几次。

终于,老虎向牛扑了一下,趁牛躲避的机会,向来处逃走。

这时的赵员外才觉得浑身冰凉,内衣已被冷汗湿透。

抬头看了看太阳,已经偏西。

想下坡去把牛犊子赶回家,又浑身乏力,只好自己慢慢地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想办法,一直到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过了一会儿,牛犊子回来了。

赵员外仔细察看小牛的身体,除了满身草屑和泥土外,又多了几条浅浅的伤口。

一阵痛惜涌上心头,抚摸着牛头,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回头告诉老李:“给牛犊子带上笼头。


老李找来一根旧笼头,把小牛栓在槽头,它很不情愿地挣了几下,才吃起草料。

第三天早晨,养足精神的牛犊子挣断了笼头,又奔东山坡而去。

赵员外训斥了老李几句,埋怨他没把牛犊子栓住,又想叫两个伙计带上猎枪去
赶走老虎。

转念一想,还是保人更重要。

并严令谁也不许去找。

这一天,赵员外更是不好过,在家里坐立不安,想去看看又害怕。

好不容易熬到小牛回来,才算放心。

急忙去察看牛犊子的伤,竟然没有发现新伤!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总算被赵员外想出了办法。

天刚朦朦亮,赵员外来到畜圈,告诉老李:“给牛犊子多加点儿料,让他吃饱!”又亲自找来两把尖刀、两根牛皮细绳。

等小牛吃饱后,用牛皮绳把两把尖刀分别绑在牛角上,又往牛皮绳上浇了一些温水,干透的牛皮绳被温水浸泡后涨紧,就把两把尖刀牢牢地固定在牛角上。

告诉老李吩咐家人不要出大院,又叫上两个年轻伙计每人拿一把猎枪,自己插了一把“腰别子”(小型猎枪,用于自卫)。

三人尾随着小黄牛,来到赵员外第一次观战的地方,分别隐藏好。

赵员外简单说了牛与虎斗的经过,一再嘱咐两个伙计,看到老虎后一定要沉住气,不能乱开枪。

此时老虎还没到,小牛朝着老虎出现的方向张望着。

等了一会儿,似有些不耐烦,就用嘴撕角挑着斗场中的灌木丛,好象在清除斗场中的障碍物,又好像是生死决斗之前的热身。

在一阵山风中老虎出现了。

小黄牛已瞪圆双眼准备迎战。

一场激烈地牛虎大战又开始了。

老虎多次企图绕开牛角进攻小牛的后部,小牛也极力跟老虎兜圈子,保护着尾部。

老虎充分利用尖牙、利爪和粗尾的功能,发挥剪、扑、扫的技巧,想把小牛臵于死地。

斗场中雪粒泥土四溅,空气也好象缩紧了。

赵员外看了一眼两个伙计,见他们已抖作一团,无力举枪助战,只好重新关注斗场。

又经过几次牛来虎往的拼斗,老虎进攻的威力已是大不如前了。

可能是连日的拼斗消耗体力过多,又猎不到食物补充,有些力不从心,守多攻少。

过了一会儿,老虎再次发威,腾空向小黄牛扑去。

这可能是它以进为退的最后一击。

只见小黄牛后腿屈前腿蹬,头一抬往后一挫,准备躲开这一扑,没想到却造成对老虎的致命一击。

老虎因为乏力腾起的高度低了一些,牛角上绑着尖刀又比平时长了一些,两把尖刀刺入虎腹,被虎扑的惯力向下划过。

老虎惨啸一声,鲜血四溅,重重地摔落在小牛的背后,挣扎了几下没能再站起来。

急忙转过身来的小黄牛见老虎躺在地上,又冲了过去,双刀插入虎身,抬头一甩,又把老虎甩出去四五米
远。

这次老虎已是一动不动了。

看到这时,赵员外和两个伙计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互相搀扶着向斗场中走去。

铁塔的传说
铁塔,是东昌府的三大宝之一。

它以峻崇浑朴,庄严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运河边的原护国隆兴寺内,与光岳楼相辉映。

它的修复,为鲁西的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座距今千年,高逾十米的铁塔是怎样铸造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初在铁塔铸到第六层时,却无论如何没法再铸了。

原因是:炉子太小,架子太高,溶化了的铁水到不了上边就凉了。

可往上还有七层要建,这可怎么办呢?寺里的方丈悟性禅师急得团团转,工匠们更是个个心焦火燎,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小打炉的白胡子老人,他围着铁塔,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有时摇摇头笑笑,有时又嘟嘟囔囔。

有人问他:“你买卖不做,老是盯在这里干啥?”他扭扭脸说道:“我也是干铁活的,同行看看还不行?”方丈看出这老人仪表不凡,便邀他到寺里喝茶。

这老头也不客气,进屋蹲在了正座上。

方丈给老人敬过茶,说道:“老师傅,这修塔的难处你也看到了,你能不能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老人笑着说道:“我这土屯脖子了,还中用?”话语一落,转眼不见了影儿。

方丈惊异一阵,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可真糊涂,这不是上仙来此点示造塔之术么!”
按照白胡子老人点示的办法,铁塔的上层建造,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办法,十三层塔体很快便建成了。

当时有人说,那白胡子老头,是天上的太上老君下凡,可后人谁也没办法作此考证。

堠崮冢的传说
出聊城城区向北坐汽车沿着聊(城)临(清)公路走到东昌府区北30公里处斗虎屯镇堠崮村附近,可以看到道路西面有座巍然屹立的土丘,它高二、三十米,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当地老百姓都叫它“冢子”,也叫“堠崮冢”、“青龙山”。

千百年来,人们不知其到底是何人所建、有何作用。

有的说是大禹治水时期用大印镇住了一条青龙,有人说是一个皇帝的陵寝,也有的说是汉武帝修建的军事设施。

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叫“虚粮冢。


据说,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诸侯混战。

晋、齐是当时的两个大国,晋国仗势强盛,想打败齐国,称霸诸侯。

当时的聊城一带处于两国交界处。

于是晋发兵偷袭齐国,并包围了齐国的西部城池。

晋国的兵将猛打猛攻,齐国的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

因此两国相持多日,但不分胜败,双方都伤亡较大,转入相持阶段。

当时齐国城内,粮草殆尽,补给困难。

于是晋国转变进攻策略,想等齐国粮草吃完,自行撤退,不战而胜。

于是在齐国城外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齐国一个谋士识破了敌军的阴谋,将计就计,号召城内所有军民,男女老少,连夜突击,凡能搬砖运瓦、提篮的人都上了阵,送砖运土,并派出部分士兵装成运粮队伍,麻痹晋军。

军民团结一心,很短时间就堆起一个大土堆来,再在上面放上一层粮食,把个大土堆全部封盖起来,第二天挂出了“米粮堆”三个大红字的牌子,在四周还写上了“防火防盗”四个大字,非常显眼;又马上修书一封,写下了十年战表,叫使者给晋军送去。

晋国将军一看心里纳闷,于是派探子前去侦察,他们向齐国一望,倒吸了一口凉气道:“原来如此!齐国有这么一大堆粮食,十年一粒不收,也没有问题呀!”他们想到这里,无心恋战,只好把兵撤回。

晋国撤兵后,齐国的军民安家乐业。

后来,齐国的谋士为英年早逝。

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位谋士的智慧,齐国的君王下令把谋士的英灵葬在虚粮堆上。

同时也把这虚粮堆正式命名为“虚粮冢”,成为永流千古的一座无字丰碑。

另:揭千年古墓现皇陵真身
在聊城西北方向的斗虎屯镇西4公里处,有一高高耸起的大土丘,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8米,占地面积10780平方米,当地人一直称之为“堠堌冢”。

近日,聊城市文物专家陈昆麟经过大量文献史料研究和现场调查确认:此冢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即文史记载中的“孝德皇陵”。

在1月11日举行的聊城市“堠堌冢”保护利用新闻通气会上,聊城文物专家陈昆麟援引临清籍台北大学教授张蓬洲先生《清河识地》一文中的记载,同意张蓬洲“堠堌冢乃后汉清河王刘庆墓”之说。

陈昆麟经过二十多年调查、论证,确认“堠堌冢乃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即孝德皇陵。

”陈昆麟表示他已将这一重大发现,通过详细的论证写出《堠堌冢考》一文。

据陈昆麟《堠堌冢考》介绍,他通过现场调查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了解了该冢的历史与现状,认为该冢确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通过对《水经注》等古文献的研究,锁定了冢的地理坐标,辨析了清河郡、清河国、甘陵、甘陵国的历史沿革,并认为该冢建于公元106年,后刘庆之子汉安帝继位后,于公元121年改清河王墓为孝德皇陵,为这一千古之谜揭开了“身世”。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孝德皇陵是聊城市范围内东汉时期的唯一皇陵,它对研究东汉时期王陵墓葬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孝德皇陵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诸如历史河道的变迁、清河国国都地理位臵的变迁等都有所反映,对研究东汉时期宫廷内部的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清河王刘庆
是汉章帝刘炟的第三个儿子,生母为宋贵人,刘庆生于公元78年,第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82年因受窦太后的诬陷,被废为清河王。

刘庆初留居京师洛阳,至公元106年才就国,居都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县东北)。

刘庆为人孝友恭谦,由太子被废封为藩王后,一生遵纪守法,谨小慎微,未有什么过错。

当年汉和帝诛灭外戚窦宪势力,刘庆在其间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受到和帝的敬重和厚赏。

堠堌狐仙惩恶僧
堠堌镇西边,过去有座很大的寺院。

不料在香火鼎盛之时,突遭一场大火,这寺院竟顿时成了一片废墟。

寺内的和尚各奔了前程,唯有守门僧悟常恋此故地,住进了镇东关天齐庙内。

不久,有个姓呼的老人,带着子孙来到这寺院废墟上,用破砖烂瓦,建起一座陋室,安下身来。

这姓呼的老人虽住处简陋,家境单薄,却十分乐善好施,并且稍通仙术,常为人除病消灾,急人所难,所以慢慢地人们就称他为呼仙了。

每逢人们家中有了病人,只要送上份供品纸香,便可得到一付灵丹妙药;每逢人们遇上红白喜事,借不到桌椅板凳时,只要头天向呼仙打个招呼,当天夜里就会按你所求,借到成套桌椅板凳。

一时节,周围的百姓向呼仙拜求者络绎不绝。

悟常对此看在眼里,却气在心上。

不由得暗暗寻思:寺院未毁前,香火如此盛旺,俺是何等享受?如今寺院毁了,却让这老鬼仙老儿占地兴旺起来,岂不灭了我佛门的名声?不行,我要设法整治于他。

于是,等到镇上逢集的头天早上,他便装扮成俗民,也来到呼家,要求借迹套桌椅。

夜黑,果见几套桌椅如数摆列到了一旁。

他便吆喝同来的痞赖,如数搬运到集市之上,洋洋自得地高声叫卖起来。

人们见到这众多的精美桌椅,均知非这贫僧所有,怕购之涉嫌,所以尽管价格十分便宜,观者甚多,但却无人敢买。

临到中午,忽一中年模样的人,来此说道:“卖货人,这家具我全要了,不知售价多少?”悟常见来人穿戴似富户人家,遂说道:“这些家具都是上乘之物,每件售银十两;念你全要,就让你一成,给四百五十两银子也就是了。


那人也不还价,将手中包儿往桌上一倾,倒出一堆白花花的银子。

悟常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四百五十两,众人无不惊奇。

悟常高兴地正欲把银子收起,忽然起了一阵旋风,只刮得飞砂走石,天忽地暗,目不能睁。

待风沙过后,众人看时,只见家具全成了一堆高梁秸秆,悟常拥抱的银两,都变成了驴粪蛋儿。

家具和购买人,全无影无踪了。

悟常被羞得无地自容,值得暗暗叫苦。

他自知这全系呼仙老儿所为,心中更积了一层仇恨。

这日,他趁天黑,独自来到寺院废墟的旁边,见呼仙正坐在一块石板上,面向着镇子,见他走来,呼仙却旁若无人的说道:“出家之人,竟然变成了骗财取利之徒,真是丢尽了佛门的脸面,可羞!可叹!”悟常听了,知道是羞骂自己,虽然气恼不过,可怕呼仙索要借物,只好羞愧地离去。

后来悟常每去镇西,均见呼仙坐此,嘲笑于他,心中气恼不过,便暗暗产生了要惩治呼仙的邪念。

这天傍黑,悟常趁呼仙来到之前,将熬好的一碗鳔胶,暗暗地倒在那石板上,远远藏起观望。

一霎,那呼仙来到石板前,刚一落座,只听说了声“不好”,便赶紧抽身走了。

悟常见此,甚觉得计;忙趋前瞧时,只见石板上斑斑血迹,粘着几撮狐狸毛,旁边还留着一洼尿迹,臊气冲天。

悟常被这臊气一熏,顿觉头昏脑胀,眼前发黑,扑通栽倒在地,左眼被溅进了一些尿液;待他挣扎起来,只觉左眼疼痛,如物遮瞳,竟变成“独眼龙”了。

悟常惩人害己,弄瞎了一只眼睛,也不好对人细讲,只得吃了哑巴亏。

这日,他闻听镇上一求药人说:“呼仙明日要远出探亲,有事不好再求了。

”他心中不禁大喜。

夜里,他饱餐一顿,拿起禅杖,便向呼家奔去。

来到小屋门前,一脚踢翻了香炉、供品,接着又撞开了呼家小屋的大门,不料屋中突然窜出十几只小狐狸,对其张牙舞爪,似对其撞门大有作怒之状。

悟常一见,遂抡杖就打,当场击杀两只。

这时,忽然屋内走出一人,怒喝道:“我家并没有得罪于你,为何夜间撞我家门,来此行凶?”悟常一看,他正是那日集市上购买家具戏他之人,心中更是发火,说道:“你这群狐妖,占我佛地,迷惑众人,前又戏害于我,俺怎能容你!”说完,抡起禅杖就打。

可这人既不惊慌,也不还手,却报善躲避。

悟常打东他躲在西;悟常打西他躲在东,追打多时,不仅没有伤着这人半根毫毛,却累得悟常浑身流尽了汗水。

这时,那群小狐狸却趁机尖叫着围攻上来。

悟常一看慌了神儿,遂收杖欲走。

不料这人照着悟常脊背伸手一抓,悟常感到一阵剧疼,便飞也似地逃去。

悟常回到庙里,仍觉得脊背如火烧燎,脱衣一摸,方知被抓了个大血口子。

不几天化脓成疮,竟正日流脓淌血不止。

看看快到了七月十五日。

悟常想,我几次想惩呼仙,结果反被其害,看来我自力难胜。

听说关帝每年七月十五日,要显灵一次,我不妨求助神力把他除掉。

于是这天他揣了香烛火纸,到了镇南关帝庙内。

点上香烛,烧化了火纸,双膝跪在地上,便哭求关帝显灵相助。

庙中道人见悟常如此伤心,便对悟常道:“你若求神相助,你从关帝身上取下一块黄绫,到七月十五向空中一摇,就可招来雷电、风雨,可将那大小狐狸个个击毙。

”悟常照其所言,从关帝身上取下黄绫一块,回到住处,就只等吉日了。

七月十五日到了。

悟常见这日万里无云,心中甚是不快。

他拿着黄绫,来到寺院废墟跟前,向空中一摇,只见晴空之上,顿时集聚一片乌云,接着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一阵急似一阵。

这时,镇上百姓正在田间耕作,见呼家房上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别处却依然赤日当空,都甚感奇怪!再仔细一看,只见那悟常却在呼家屋前手摇黄绫,仰天大笑。

人们这才知道,原来是悟常借助神灵来报私仇;又见呼家房门大开,一群大小狐狸纷纷跑出,忽然又一个炸雷,几只小狐狸当即被击毙在地,悟常却发出哈哈的笑声。

人们见此情景,想起呼仙平时济贫乐善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工具,向遇难的狐狸跑去,众狐狸见众人前来搭救,一齐跪地相谢。

说也奇怪,当众人赶至近前,风雨雷电顿然消止,天空又晴朗如初了。

悟常见百姓冲了神法,心中十分恼怒,向众人斥道:“你们这些该死的庸人,为何见怜这些狐妖,而与俺佛门作对?”一位老者说道:“呼仙至此,一向施善积德于众人,他们有何不好?你为啥一再与他们作对,肆意加害他们?”悟常道:“他们施善于人,全市惑人迷众,只有佛门才真正是大慈大悲,济世于人的!”老者道:“既然如此,请问你这佛门弟子,这些年月,为百姓作了几件好事?”悟常被问得哑口无言,可他仍不甘心,趁大家不在意,抡起禅杖,便向一额有白毛的狐狸打去。

这狐狸早有戒备,身子一纵,却迎面向悟常扑来。

悟常躲闪不及,脸上被抓出数道伤痕。

悟常反手又欲扑打,老狐狸一声鸣叫,率领众狐向南飞奔而去。

大家见此发出一阵笑声,无不斥骂悟常是罪有应得。

悟常回至庙中,心中觉得甚是窝囊。

他躺也不宁,坐又不安,只觉得身上一阵奇痒;脱衣一看,原来身上起满了红赤斑疹。

他越痒越搔,越搔又越痒,不一阵把全身搔得如同烂梨,血流不止。

不几日,身上全已溃烂,无药可治,眼巴巴地被痛痒而死。

狐狸佬行医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躬身驼背的老头儿,自称“呼俚佬”。

背着个布褡子,摇着呱搭板儿沿村行医。

进村就在病患人家前后徘徊,喊着:“善哉、善哉,治病消灾!”开始人们不大相信,经他诊治,果见灵验。

这呼俚佬极善按摩、针灸、拔火罐,真格是妙手绝技,回春有术。

他医病分文不取,只乐得享用一顿美餐佳肴而已。

一时间,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知道来了个呼医仙,但不知道他的住处。

堠堌冢东二里有个堠堌镇。

镇上那些巫医,庸医被呼俚佬砸了饭碗,因此个个恨的切齿顿足。

有几个嫉妒仔儿,欲寻其住处将他赶走,于是让人跟踪盯梢。

但盯梢的人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呼俚佬的踪影。

如是好几次,
尽管凝神注目也无济于事。

后来他们又商定了一条诡计,佯借拜师之名邀他宴饮,以摸清他的底细。

这天,他们在镇子上一家酒楼宴请呼俚佬。

呼俚佬再三推辞,怎奈一伙人连拉带拥,只好就了座,呼俚佬素爱吃荤,尤其鸡鸭。

他见酒菜丰盛,馋欲难禁,便频频举杯动箸享用起来。

其间,有赞美他医术高明的,有称赞他医德高尚的,并逐个敬酒。

呼俚佬一时失了禁忌,遂与众人开怀畅饮。

至四更酒宴散时,呼俚佬已是酒酣臣热,神思恍惚。

告谢出来后,觉得步履蹒跚,难以自持。

内中有两个大胆的佯装送归去探个究竟。

两人扶着呼俚佬出西关走二里许,见一庭院,楼房瓦舍,烛光照耀,门匾上题“呼家大楼”。

呼俚佬说声“到了”,便呼叫开门。

不觉此时天色微明,东方雄鸡啼叫。

只见呼俚佬浑身一颤,顿时化作一红褐色老狐,仓惶而入,院舍已不复见。

送者早惊得魂飞魄散,栽倒不省人事。

醒来看时,原来是在堠堌冢南面下坡处。

二人归家,大病月余方愈。

自此,狐仙行医之说传遍乡里。

人们见不到呼俚佬,便带了香烛供品到冢前求医。

说也奇怪,那些香客磕至三个响头,跪立膜拜时,便发现前面有一药包,取回给病人服用,没有不灵验的。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来冢上拜仙求药的络绎不绝。

堠堌义借
有一年,冢西刘堂村“馍馍刘”去世,家里人为发葬借家什犯了难。

不料第二天黎明,见院中几十张桌椅板凳摆列齐全。

问邻居皆说不知,仔细一看,桌上有一张纸条,上写:“顿首百拜刘公台前:前蒙舍食厚恩,今公升上界,特借与器物,以表寸心。

用完送至堠堌西关呼家大楼可也。

日后再用,只管头晚言明,翌日往取即可。

呼俚佬叩首。


原来,这刘老头开了一辈子馍馍坊,人送雅号“馍馍刘”。

他卖的馍馍个大皮白,颇受欢迎。

平日里行善积德,是个很有德行的乡巴佬。

堠堌镇逢五排十的大集,刘老头集集必到,坐在街口吆喝:“大白馍馍哩!”这卖馍的营生,有时全部卖完,有时也剩下一些。

下集推车路过冢子,便坐下小憩,抽袋旱烟。

有几回见箩上被单微微一动,发现馍馍少了些个。

这老头儿笃信神灵,心下不怒反倒暗喜,越发特意过此停留,积些善果,不想今日果能有报。

却说刘家丧葬完毕,即于当晚送还。

送者至西关尚有二里地,即见一高墙大院,灯火通明,门楼上匾题“呼家大楼”。

到了门口,便有众家丁接入。

辞归出来,忽一人绊倒在地,众人近前搀起,顿觉眼前漆黑。

回首望时,楼舍已不复见。

唯见满天星斗,月牙儿西坠,视之竟是冢子南面斜坡处。

众人惊恐,暗知遇着了狐狸精,也不敢声张,心中“呼呼”直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