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一、东方朔与元宵姑娘传说汉武帝的时候啊,有个宫女叫元宵。
这元宵啊,那叫一个可怜,整天被关在宫里,想家里人想得不行。
这时候呢,有个大臣叫东方朔,这人可机灵了,满肚子都是主意。
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溜达,碰到元宵姑娘正在那抹眼泪呢。
东方朔就问她咋回事,元宵就说自己想爹妈,想回家,可这宫墙一围,根本就没机会啊。
东方朔那是个热心肠,就琢磨着得想个法子帮帮这姑娘。
他眼珠一转,想出了个妙招。
东方朔就跑到街上扮成个算卦的,到处散播消息,说正月十六啊,火神君要下凡来放火,这大火要把长安给烧个精光。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
老百姓一听,那可吓坏了,纷纷跑到汉武帝那儿去求救。
汉武帝也着急啊,就把东方朔找来了,问他咋办。
东方朔就装模作样地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陛下啊,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咱们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
再让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就像着火了一样,这样火神君一看,以为已经烧过了,就不会放火了。
还有啊,让宫里的宫女们都出宫去看灯,火神君也会觉得咱这是一片太平景象,就不会降灾了。
”汉武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下令照办。
元宵姑娘呢,也能出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啊,长安城里到处都是红灯笼,老百姓都在吃汤圆。
元宵姑娘终于和家里人团聚了。
从那以后啊,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成了元宵节,人们都要吃汤圆、挂灯笼,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二、袁世凯与元宵这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呢。
话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之后啊,这人野心可大了,想当皇帝。
可是呢,他心里又有点迷信。
他觉得“元宵”这个名字不吉利,“元”和“袁”同音,“宵”又有“消”的意思,这元宵不就像是要把他袁世凯给消灭了嘛。
于是啊,他就下令把元宵改名叫“汤圆”。
可是老百姓可不管他这一套啊,虽然官方的名字改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叫元宵。
这元宵啊,就像老百姓对传统的坚持一样,不管袁世凯怎么折腾,还是照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热热闹闹地吃着,这元宵节的习俗也一直没断过。
中国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和故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你不知道的是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还有一则神话故事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就这样产生了。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
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
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
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
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
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
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50字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 又称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观赏花灯,同时还有丰盛的宴席和猜灯谜的活动。
而元宵节背后有着许多传说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黄天化身赐婚据传说,古代有一只可爱的明黄色的小鸟,叫做黄天。
这只小鸟眼神明亮,喜欢在夜晚飞翔。
黄天虽然羽翼短小,但却非常聪明。
有一年的元宵节之夜,黄天noticed 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孤独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
男子十分伤心,因为他爱慕已久的女孩儿远嫁他村。
黄天决定帮助他,它化身成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给了那个男子一些稻米,告诉他能够帮助他找回他心仪的女孩儿。
男子回到家中,按照黄天的办法煮熟了稻米,得到了一个黏黏的白色物体。
他决定在满月之夜把这个物体放到花灯中,希望能有好运气。
当男子点亮花灯时,一个聪明漂亮的仙女从灯中飞出,她向男子握手介绍自己是黄天,此次降临是为了帮助他。
然后,仙女化身为男子梦寐以求的女孩儿和他喜结良缘。
自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之夜,人们都会放飞锦鲤灯以求美满姻缘,同时也成为了传统习俗。
传说二:黛玉化石情缘古代有一个智慧聪颖的女子,名叫黛玉。
黛玉爱上了一个贵族男子,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无法在一起。
她每天都会默默地寻找他,希望能够见到他一面。
有一个寒冷的冬夜,黛玉决定在元宵节这天,把自己的爱告诉这位贵族男子。
她在清冷的夜晚,用精巧的技艺编织了一对花灯,在灯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并将把它们浮在湖面上。
她默默地祈祷,希望贵族男子能够收到她的心意。
然而,命运并不如她所愿。
那年的元宵节晚上,湖面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纸灯失去了平衡,最终落入湖中。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纸灯逐渐融入了泥土中,形成了一种矿石。
有一天,一个爱好收藏的学者从泥土中发现了这块神秘的矿石,并以赏玩之心带回了家中。
当他发现那上面有文字时,才意识到这块矿石承载着一个千年的爱情故事。
从那以后,人们在元宵节会放飞石头灯笼,以纪念黛玉的坚贞爱情和她对贵族男子的深情。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传说一:“年”的怪物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总是在一年的前几天袭击所有村子里的人们。
所以村子里得人门想尽办法,想赶走那个怪物,一个村民说:“不如我们在怪物袭击我们村子那几天挂一些红色的东西,比如:红灯笼。
红对联和红带子等等。
”村民门一口同声地说:“太好了,你真聪明啊,就用你这个办法吧。
”说罢,村民们就各自回家里准备东西了。
到了第二天,也正是春天。
各家个户的门口和屋里都挂满了红灯笼。
红带子和贴满红对联。
这时,那个怪物来到村子里准备袭击村民门时,看见各家个户挂满了红灯笼,心里突然有点恐惧,像是看见了红色的火把在飘动。
因为怪物很怕火把所以就奔跑着离开了村子。
村民看见怪物离开了村子就高兴地手舞足蹈。
从此,人们就在春节挂上红灯笼。
贴上红对联。
春节挂灯笼就是这样来的。
传说二:姜子牙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
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
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传说三:天帝的女儿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四:清_县太爷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
关于灯笼的传说或故事

关于灯笼的传说或故事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物,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祈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灯笼的故事和传说,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兴趣。
1. 系灯笼传情的故事在古代,由于社会风气的保守和限制,男女之间的交流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有一对年轻人,他们相爱却无法能够表达出来。
于是男子设计了一种秘密的方式,他给女子羞涩地送去了一盏精美的灯笼,并在里面放上纸条,表达了他的爱意。
女子收到灯笼后,看到了男子的真心,于是他们的感情得以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灯笼作为传情的工具,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 灯笼消灾避邪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中有一条凶猛的恶龙,它经常在村庄附近作恶。
村民们备受其扰,人人生活在恐惧中。
一天,一位智者建议村里的人们制作灯笼,将火把点燃放在灯笼中,然后挂在屋檐下和树枝上,用来驱赶恶龙。
村民们纷纷照做,整个村子里灯笼在夜晚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不久,恶龙被光芒驱散,村民重新夺回了平静与安宁。
自此以后,人们将灯笼视为驱邪避凶的象征,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挂灯笼来祈福和庇护。
3. 走亲访友的灯笼船在江南水乡的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儿女都外出务工,已经多年未能与他团聚。
老人每到春节期间都非常思念儿女,于是他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制作了一艘小船,然后将一盏盏小灯笼放在船上。
在夜晚,他点燃了灯笼船,把它放在河中,信任着希望灯笼船能传达他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效仿老人的行为,每到佳节就将灯笼放在船上,推船放到江水上,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在中国的文化中,灯笼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灯笼的传说和故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一直以来都在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个重要的节日和日子。
无论是传情、消灾还是传递思念,灯笼都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祈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灯笼的传说或故事

关于灯笼的传说或故事
灯笼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器件,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灯笼的传说或故事:
1. 灯笼与神灯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称,提着灯笼的人
可以招取神仙的帮助。
据说,神仙会提着神灯照亮灯笼下的道路,使前行的人更容易找到出路。
因此,许多人会提着灯笼来招取神仙的帮助。
2. 灯笼与平安传说:在中国,有一个传说称,提着灯笼可以保护
人们的平安。
据说,如果在夜晚出门时看到了灯笼,就可以避免遭遇不必要的危险。
这个传说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持警觉和警惕性。
3. 灯笼与节日传说:在中国,有许多关于灯笼与节日相关的故事。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会
提着灯笼庆祝这个节日。
灯笼也象征着喜庆和祝福,是家庭和社区的
重要庆祝活动。
4. 灯笼与捉鬼传说:在中国,有一个传说称,提着灯笼可以捉鬼。
据说,如果一个人在夜晚看到了幽灵或鬼魂,他可以通过灯笼发出的
亮光来找到他们,并捉住他们。
这个传说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勇敢和正
直的品质。
这些灯笼的传说或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灯笼的赞美和热爱,以及对
于安全、祝福、喜庆和勇敢的追求。
元宵节灯笼的故事

元宵节灯笼的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灯节”。
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在晚上挂灯笼。
这些华丽的灯笼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元宵节灯笼的故事吧。
一、太白灯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聪明勇敢的少年叫太白。
太白非常善良,他总是乐于助人。
一年的元宵节,太白看到一位老奶奶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孙子,于是他主动走上前去帮助老人。
太白耐心地听着老奶奶的描述,并带领她在人群中找寻孙子。
终于,在一片灯光闪烁的地方,太白发现了那个迷路的小男孩。
老奶奶感激地抱住了太白,太白也因此获得了“太白灯”的称号。
二、纸灯笼的起源古代的元宵节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美的灯笼,人们用竹子和纸片制成简单的灯草。
据说,有一位天资聪颖的古代神医,他医术高明,能医治许多疑难杂症。
这位医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他,便在元宵节前夜挂出了用纸片制作的灯笼,让人们从远处就能看到。
灯笼的光亮吸引了许多人,大家纷纷来到这位医生的医院,以求康复。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在元宵节挂纸灯笼,以示纪念。
三、情侣灯笼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因此在这一天,许多情侣都会一起庆祝节日。
情侣们通常会挂上一对特殊的情侣灯笼,这些灯笼代表着两人之间的爱意和祝福。
这些情侣灯笼多数以心形为主题,或者设计为两只相互依偎的小动物。
情侣们在挂灯笼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传递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四、祈福灯笼在元宵节的夜晚,许多人会写下自己的心愿或愿望,然后将它们放在灯笼中。
这些祈福灯笼通常制作精美,外观绚丽多彩。
人们希望通过挂灯笼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愿送到天空。
当这些灯笼在夜空中飞舞时,人们相信他们的祈福会得到传达,得到上天的眷顾。
五、舞狮灯笼除了普通的纸灯笼外,元宵节还有舞狮灯笼的表演。
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灯笼也融入其中。
舞狮灯笼由舞狮表演者手持,让灯笼在舞狮的过程中舞动,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
这种形式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元宵节烘托了热闹喜庆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春节挂灯笼的寓意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过春节挂灯笼是为了取吉祥喜庆之意。
摆灯主要是为了装饰房屋,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也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
提灯是三十晚上孩子们挨家串门在路上照亮的灯,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买一个可爱漂亮的新灯,和小伙伴一起串门拜年。
这种提灯不仅可以用来照亮,更是取一种照亮锦绣前程的美好祝愿。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灯笼的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
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
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
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
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
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
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
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
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