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视听语言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学术园地
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视听语言概述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法国音乐电影,没有宏大的主题和激烈的场面,但在市场上仍然获得了成功,在于它着眼于小人物的成长,围绕最普通的主题“爱”歌颂师者的无私和包容、孩童天真的秉性和人人对美好的向往。
片子并没有炫目的特技,一切都发生在日常场景中,导演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技巧展现了一个风格温馨的故事,同时带来对教育的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线索清晰,围绕着两条时间线展开,一条是现实生活中莫朗杰的生活,一条是过去的、在日记本中展开的以马修为第一视角的生活。
在听觉效果上,影片大量的原创音乐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古典乐器演奏的乐声贯穿影片,独白简单凝练,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在视觉效果上,片中运用特写镜头、推移镜头、长镜头、空镜头等;构图上考究,采用对称构图、静态构图等;色彩应用也是本片一大特点,随着影片情感发生变化。
本文从电影中的声音、色彩内涵、道具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完美的音画结合
电影中声音的运用使电影所构造的虚构世界变得完整逼真,声音对影视画面有描述、代替、暗示、连接等作用。
(一)巧妙的音乐应用
音乐一方面可以与情节相关联,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表现情节连贯性;另一方面可以抒发感情,烘托人物情感,将画面与音乐组合,激发观众的共鸣。
音乐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电影,因此音乐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电影不同阶段中音乐的应用灵活,本片使用配乐的地方一共22处,超过一分钟的配乐大概有11处。
片中音乐主要有两大特点。
第一,使用时机恰合时宜,作用明确。
在表现情节连贯性上有独特作用。
主题曲
之一《荣耀之巷》在与学生接触相处的过程中被多次运用,音乐的使用与剧情相吻合。
马修夜晚在灯下写日记,赞叹莫朗杰的嗓音是天赐的礼物,配乐以轻声渐入,后演变为更重更大的和音,变得壮阔起来,预示影片到转折点,推动了情节发展。
马修重拾乐谱,钢琴声缓缓流淌,隐约有口哨声,后半段加入大提琴声,随着镜头里的黑夜结束慢慢淡出,马修吐露心声“永远不要说绝不。
总能做些什么的”,透露出一种隐含的激动之情,蕴含着改变的巨大力量,烘托马修对学生有深厚的期待,他的心声伴随着音乐流露。
第二个特点是风格古典,同时形式多样。
导演巴拉蒂是一位古典吉他手,他与电影音乐家Bruno Coulais 合作,因此电影中音乐基本是原创。
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乐曲与人声合唱相结合,弥漫着古典的味道,与影片环境相契合,学校远离市区,有田园般的风光,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古朴的向往。
同时童声合唱也折射着这里的孩子天真可爱的性格和马修带领下生活的美好,反映着“问题学校”里孩子同样有孩童烂漫的天性。
合唱曲《荣耀之巷》歌词写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
这首曲子不仅衬托了马修老师对这群学生的耐心,也预示着此时孩子们的心灵大门正在慢慢开启。
影片开始,马修走向“塘底”学校,配乐是若隐若现的女声和声,空灵悠长,持续三分钟之久,中间短暂消失,相隔数分钟之后又重现,在听觉上构成连贯性,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
片中大多数都是温暖和轻松的曲风,在莫朗杰美丽的妈妈维奥莉特出场的有限的几次时间里,都会出现音乐。
表达人物欢快的心情、轻松自在的时刻或略带失落的感情。
(二)符合人物个性的台词
【作者简介】陈梦羽,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塔里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视听语言》建设项目(编号:220101703)阶段性成果。
《放牛班的春天》视听语言分析
陈梦羽
(塔里木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843300)
【摘要】影视艺术是呈现电影故事的方式,是一种试听语言艺术,它包括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两方面。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运用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很好的传达影片主题和情感,本文主要以电影为例,对其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视听语言;技术;分析
15
2018.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学术园地
台词有对白和独白。
对白可以反映人物性格,简单的
一句台词,也可以寓意深刻。
导演运用日常化的对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电影关键人物的形象。
这部电影风格清新,没有过于豪迈的宣言,更多的是不加修饰、亲切自然的话语,人物对白符合人物身份,具有个人特色。
在电影中,这群孩子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来到塘底,尽管校长冷酷无情,但他们心中还是保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语言,常常是天真无邪、带点可爱的。
伯尼法斯被校长问:“你知道奈伊元帅是被枪决死的吗?”,伯尼法斯说“知道啊老师,跟拿破仑(传说是胃癌)一样嘛。
”校长无奈的把他赶走了。
在考试时佩皮诺问勒克莱尔“我们是哥们吧?”“当然了。
怎么了?”“5加3等于几?”
勒克莱尔笃定的回复“53。
”“你确定吗?”
“当然。
”佩皮诺满脸欢喜的写了答案。
这其中有着孩子的调皮,尽管经常遭受严厉的惩罚,也远离父母,但是从只言片语中没有看出他们对生活任何的抱怨,反而是融入集体,忘却烦恼。
片中常出现同一句台词,即“犯错-惩罚”,从不同老师口中出现六次。
在讲解用法、示范作用等情况下,这句台词一次次暗示观众,这是一所冰冷的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而是将犯错作为唯一的标准,惩罚作为唯一的手段,管理人员缺乏爱心,孩子因此更为叛逆,同时更容易受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反抗是无效的,更无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孩子的诉求和管理的单一本就是矛盾的,因此,马修的到来和新的教育方式有如春风,衬托出音乐和爱的力量,给学校带来生气与活力。
在影片二十多分钟的时候,独白将灯下写谱的马修带到1月23号的白天走廊上看着马克桑斯被送去医院,再转到“这一天”的佩皮诺遇到点麻烦,将近一分钟时间,出现了夜晚、白天、课堂上三个不同日子的不同场景。
这些片段稍显零碎,独白用短短三句话将其带过,并毫无违和感的将其串联起来。
三、色彩应用内涵丰富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会选择主导色彩,营造出一种整体的视觉气氛、风格和情调,或通过色彩变化与对比充实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中,色彩的应用表现在色调的变化。
总体色调对比性非常明显,在影片的前半段是灰白的,后半段是暖色的,两者处于不同的色调之下。
冬天的雾气、树木、建筑都让人感到肃杀、冰冷,而春夏来临后,温暖的颜色和明媚的色调都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传达积极的态度。
除去季节变化因素之外,导演想要展现的是从克莱蒙·马修来到塘底到他被辞退,这期间的学校、学生、个别老师,包括他自己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从阴冷灰暗的
冷色调到温暖明媚的暖色调,展现的是人物心境巨大的变化,这种色彩的应用也反映着导演对校长式的“压迫教育”的反对以及对马修老师式的“温暖爱心”教育的赞同。
人物服装的颜色偏冷色系,大多都是黑色、灰色、白色,很少出现大红、黄色、嫩绿等颜色。
老师们穿着西装或衬衣,规矩却死板,学校里的成人没有表现出追求外表好看的冲动,他们对学生动辄惩罚,服装色彩符合环境封闭、管理粗暴及人物内心无趣的现实状况。
四、道具的巧妙使用
道具主要是用以体现场景的环境、地区和时代特点,有时起“以物煽情”的作用,本片中一些主要道具,有的起串联剧情的作用,有的起隐喻、暗示的作用。
本文选取日记本、电灯、乐谱和铁门来谈道具使用。
(一)日记
日记本是本片最早登场的道具之一,共在片中出现四次。
日记不仅是马修记录现实生活片段的工具,也是整个故事的载体,日记本不仅让多年之后莫朗杰和佩皮诺再有交集,而且使时间从现在过渡到过去。
塘底老师多以专制、蛮横的形象出现,他们奉行“棍棒出‘乖’学生”的信条,马修是个例外,他对这种不讲理的教育是持反对意见的。
他平心静气的和学生谈话、袒护淘气的学生并私下解决,他带来改变学生秉性的巨大力量。
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总结和自省,马修通过记录,思考如何改变学生,日记本从侧面反映着马修细心、认真的品格。
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老年的男主人公也是随身带着一个旧本子,念给女主听。
这个本子,起到了和《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作用。
(二)台灯隐喻奉献精神
道具会让观众联想到某个人物或者某种精神,在马修的办公桌上的一盏台灯,更偏向指代“意向”方面的含义。
通常人们把教师比喻为“园丁”、“蜡烛”,在本片中,台灯就指代了辛勤的马修老师。
在夜晚,会出现马修在桌前“加班”的画面,后景是一个散发橘色灯光的台灯。
在中景中,办公室的玻璃窗被帘子遮挡,露出马修伏案的剪影以及球形的台灯灯光。
背景一片黑暗,灯光有一种黑暗中带来唯一的光芒的感觉,灯光是暖色调代表希望,暗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马修是唯一给他们带来一丝希望的人。
台灯4次出现,都是学校和孩子们的机遇面临转折的时候。
马修认为孩子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合唱团开启新征程;台灯旁,无意之中发现了莫的天籁之音后,马修记下重要一笔。
灯光见证老师的一举一动,默默地关注,一如马修对班里所谓坏学生的默默关注,灯是对马修无声的赞扬。
(三)乐谱见证人物心境的变迁
乐谱是对马修这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起到象征意义的道具,通过对乐谱的镜头和态度,体会人物心境变迁。
16
2018.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中的体现。
而马小与艾迪生在经历了互换身体、换回身体等一系列的事件后,彼此爱上对方,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在影片中收场。
所有这些情节设定、价值传递、都与我国主流——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也是影片社会教化意义的实现。
结语:永恒的电影艺术,流转的喜剧精神
喜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发轫之初就有了喜剧,就存在其欣赏观摩的广大群体。
在经历了技术水平的革新、文化类型的变换、媒介形式的更迭后、在艺术创作的殿堂中,喜剧电影创作依旧保有其应有的艺术地位和文化的尊严。
在国产电影数量与质量都与日俱增的当下,喜剧依旧是影院吸引观影者、创造票房收益的主要影片类型之一。
然而时下活跃荧屏的喜剧影片,或是内容、或是叙事、或是人物形象都在寻找新的表达路径与突破口,以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市场分量与文化意义。
《羞》片也以其别具一格的情节设置,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创造了票房的收益,也推动了喜剧电影的又一个发展的高潮的到来。
■
参考文献:
[1]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20.
[2]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59—361.
[3][美]基恩·基里格奥著;陈文静译;喜剧难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2.
[4][美]托马斯·莎茨;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9:23.
[5]邵牧君;西方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3.
[6][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译;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41.
[7]邵牧君;西方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3.
[8][美]托马斯·莎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9:15.
学术园地
“多年来在各个地方遭遇失败以后,我确信最糟糕的
还在后面。
塘底,连学校的名字都好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马修曾热爱谱曲,但是“失败”使他收起了乐谱,一如在学生面前尽力隐瞒的心情,他对自己和音乐缺乏自信。
对乐谱的态度,这也是初来塘底时马修的心态折射。
马修重新开始谱曲,这也是开始敞开心灵、忘却之前失败的标志。
影子手在乐谱上摆动,合唱团进入正轨后学生变得听话,这是音乐和爱的力量,也是人生成长中重要的因素。
“孩子们给了我灵感。
我就知道有一天,人们会唱我写的歌。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个音乐家,每晚都在为他们写歌。
”充满自豪,一扫人物和电影之前的阴郁之气,变得朝气蓬勃。
乐谱是相同的,但是心态随着乐谱角色一次次发生变
化。
乐谱也代表爱和包容,区别于校长哈杉冰冷无情的打罚政策,象征着以马修为代表的一派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通过给予信任和希望来从内心改变孩子。
(四)铁门表示某种禁锢
日常生活中,门是从某一个区域踏入另一个区域的分界,空间上承载着区别两方的作用。
门在电影中可以作为一种束缚或是某种状态的象征。
这扇铁门不仅代表人们进入塘底这所学校所要面临的严酷管理制度,也象征另一个世界、一个跟正常世界的温情隔绝的地方。
这不仅仅是一扇门,而是一种隐含义。
铁门六次出现,人们面对铁门等待进入或即将离开。
马修前来报到时,镜头给了一个门的特写,持续一到
两秒,给人一种进入了“封闭空间”的感觉,意味他即将参与这里的生活。
雷让离开学校时,门被打开后又被关上,预示着雷让全身而退,把马修留在了门内。
莫朗杰是影片重要人物,他是这群孩子的代表,也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他的天赋是导演的重点刻画对象。
因为听信他人流言,他逃课暗中看他母亲做什么工作,在大雨中归来的他面向大门,背对镜头看不到表情,此时的铁门是迎接他回到旧日生活的代表,通过这个铁门可以体会莫朗杰落寞的背影中接受现实的心态。
莫朗杰母子二人相继从门中出来,这是母亲和儿子的最终和解,也是莫朗杰彻底告别塘底的象征,告别冷酷的制度和没有家人陪伴的成长;马修被校长辞退,踏出门要告别的不仅是学校,还是一段改变自己和学生命运的生活,一个转变人生态度的地方,铁门是新起点。
这些道具的应用,加深了影片的含义,在反复出现中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闫翠芳.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对包容人格培养的启示[J].影视点评,2013,(07)
[2]毛竹青.那流淌一生的温暖——《放牛班的春天》试听元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0.(07)
[3]王安澜.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J].为例.大众文艺,2014(05)
[4]肖静.在电影外衣下的音乐和诗的对话——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J].青年作家,2010.(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