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复试面试提问及导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学面试问题

教授:

万志军,男,四川青神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任采矿工程系副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199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以及高温岩体地热开发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和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10多项,参加建成中国矿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3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科技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E 收录1篇,EI 收录9篇,ISTP 收录5篇;出版专著1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方新秋,男,1974年8月出生,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东南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科优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会员、南京惯性技术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省外评审专家。

2004年8月份博士后出站后作为引进人才回中国矿业大学原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巷道)、绿色开采、采矿监测监控、采煤自动化、无人工作面开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各1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10

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被EI收录6篇,ISTP收录2篇;正式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王作棠,男,福建尤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大学毕业,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二十多年来,主要从事矿山岩层控制和地下气化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尤其是,自1999.1-2000.2在德国墨尼黑和亚琛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欧美地下气化新工艺,2001.9-10在日本煤炭能源中心做访问研究北海道关闭矿井地下气化可行性,2003.10 -2005.2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系做访问博士后研究地下气化甲烷化和CO2地质储埋基础理论与新工艺。自2 000年以来,先后参加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地下气化项目,主持承担“重庆中梁山滞留煤地下导控气化工业性试验工程”、“淮北双龙矿业公司天然煤焦地下导控气化开采试验工程”、“甘肃华亭煤业集团难采煤地下导控气化发电试验工程”、“徐州矿务集团和晋城煤业集团高硫煤地下导控气化甲烷化研究”、教育部“十一五”“211”“矿井滞留煤地下导控气化多联产实验室建设重点项目”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项目10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收录4篇,ISTP收录6篇。

主要研究方向:

1、煤炭地下导控气化绿色开采新理论与工艺;

2、基于“三下一上”滞留煤条带充填气化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及技术;

3、煤炭地下导控气化过程测控技术研究;

4、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装备研究;

5、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经济研究;

6、煤气甲烷化与发电的能源化工多联产新技术。

刘长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2月生。1986年大学毕业,1989年获硕士学位,1 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博物馆馆长、江苏省煤炭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劳动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成员,采矿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编委。

刘长友教授长期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岩石力学以及高产高效开采与监测控制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并研究了视采场直接顶为可变形介质的直接顶稳定性及支架与围岩关系,建立了基于上述研究的采场(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整体力学模型,初步形成了“采区评价与优化—

设备选型—工艺设计—岩层控制-监测保障”的高产高效开采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了高产高效开采支架与围岩监测控制体系和成套技术,初步建立了高产高效放顶煤开采顶煤冒放与回收的块

度理论,形成了提高顶煤回收率的相关工艺和控制技术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评价体系。承担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以及企业重点项目等40余项的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江苏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EI检索10余篇,出版专著《采场支架围岩关系及其监测控制》等2部,参编教材2部。

许家林,男,江苏句容人,1966 年10月18日生。

学历与工作简历:

1984.09~1988.07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本科生

1988.09~1991.03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研究生

1991.04~1993.12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任助教

1994.01~1998.12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任讲师

1995.09~1999.07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在职博士

1999.01~2003.12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任副教授

2001.06~ 中国矿业大学岩层控制实验室主任

2004.01~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矿工程博士点学术带头人

2007.03~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煤矿岩层移动与绿色开采技术。包括:

采场矿压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完成相关课题7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建筑物下采煤理论与技术:主持完成相关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主持完成相关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学术荣誉与兼职:

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岩层移动与采动损害委员会委员。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杂志编委。

2000年获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2004年获第八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

2004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兰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