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要点汇总
61.《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要点我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
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
1诊断1.1临床表现早期结直肠癌病人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1.2疾病史和家族史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病史。
1.3体格检查(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
(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3)直肠指检: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直肠指检。
(4)三合诊:对于女性直肠癌病人,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1.4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6)结直肠癌病人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CEA)、CA19-9;有肝转移病人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病人建议检测CA125。
1.5内镜检查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
所有疑似结直肠癌病人均推荐全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
(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
(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
1.6影像学检查1.6.1常用检查方法1.6.1.1CT推荐行胸部/全腹/盆腔CT增强扫描检查。
2020版: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结直肠癌, 有助于辅助检出和诊断病变、评估疗效和预后并进行随访等,从而使患者受益。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数据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联合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从结直肠癌的定义和影像表现、标注类别和方法、注意事项、标注原则、标注要求、标注人员要求及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提高数据标注的一致性,进而建立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策3和第5位。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CT和MRI已经成为结直肠癌诊疗流程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并产生了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
在医学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检出和辅助诊疗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在目前医学影像数据来源不一致、采集方法不统一和图像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规范地采集数据和标注病变,从而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泛化性,未来真正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携手组织业内专家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 )及直肠癌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 ESMO )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18 )推荐结直肠癌常规行CT检查评估,直肠癌行MR检查评估,因此本共识分别详述基于CT图像的结直肠癌及基于MRI图像的直肠癌标注方法。
本共识适用于结直肠癌医学影像图像的质量控制、病变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和随访等研究目的,适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结直肠癌医学影像大数据的高维度挖掘、分析和利用,旨在向广大放射科医师、人工智能算法团队推荐结直肠癌标注规范,期望逐步统一规则,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
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
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
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
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5]。
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
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一、引言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
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
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若干学术团体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
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最新:预防结直肠癌的专家建议全文
最新:预防结直肠癌的专家建议(全文)2021年上半年,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发布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 ,北京)》,本文将根据该指南和相关文献,就直结肠癌的预防和筛查,做简单通俗的解读。
一.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 ;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谱第5位,而在城市则高居第2位。
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β确诊前,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知识;97%未做过肠镜筛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肠镜筛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肠镜筛查。
在确诊的患者当中直肠癌占比57.9%结肠癌42.1%术前临床TNM I、II、HI、IV期分别为:18.6%、42.5%、30.7%. 8.2% ;超过80% 的患者为中晚期;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2003-2015年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56.9% ;中晚期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30-40% ;而早期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85-90%o二、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以下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L 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2、本人有结直肠癌病史;3、有肠道腺瘤性息肉病史;4、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克罗恩、溃疡性结肠炎);5、粪便潜血试验阳性;6、长期慢性精神刺激者;7、符合下列几项中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 ~ 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便秘(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的便秘); 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
除此之外的,为一般风险人群。
三、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尽管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6年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约37.6 万,死亡病例数约19.1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升高。
卵巢转移是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相对少见的转移器官,其临床治疗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既往的诊疗流程和理念已无法适应当前临床实践的进展。
多学科共同参与和制订临床诊疗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法学二、分类及特点基于制订治疗决策的便利,可将卵巢转移分为同时性卵巢转移与异时性卵巢转移。
同时性卵巢转移,即在结直肠癌确诊前、确诊时或术中发现的卵巢转移;异时性卵巢转移,即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或其他初始治疗后发生的卵巢转移,常常发生在结直肠癌初次诊断后的2年内。
按照是否伴随其他部位的转移,分为单纯性卵巢转移和非单纯性卵巢转移。
三、诊断1. 临床表现专家认为任何发现卵巢肿物的患者,应当注意鉴别诊断其为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在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中,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有升高;专家组推荐对于 CA125明显增高,尤其是 CA125/CEA>25者,需要警惕卵巢原发肿瘤的诊断。
与原发卵巢恶性肿瘤一样,卵巢转移性肿瘤在体积达到一定程度前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
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与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类似,包括:腹痛、腹胀、腹围增大、腹盆腔肿块、排便困难、腹盆腔积液等。
患者可能以卵巢原发恶性肿瘤首诊于妇科。
2. 影像诊断所有专家一致推荐通过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鉴于卵巢转移癌在女性患者中整体较低的发病率,可考虑对局部 T3~T4 的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完善妇科超声以排除卵巢转移,但不作常规推荐。
3. 病理诊断4. 分子病理结直肠癌卵巢转移常需借助免疫组化染色与原发性卵巢子宫内膜样或黏液性肿瘤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专家组一致推荐治疗策略应当在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下综合制定,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年龄、一般情况、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病理分子分型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价值。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1流行病学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CRC的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CRC 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征:(1)时间分布特征:(2)地区分布特征:(3)性别分布特征:(4)年龄分布特征:2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推荐与建议●可增加CRC风险并影响筛查策略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因素、年龄、个人或家族肿瘤史、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
●可增加CRC风险并潜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过度摄入加工肉类等,应重点关注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其进行早期CRC筛查、健康教育以及一级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RC发病风险,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和/或乳制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2.1 危险因素2.1.1 相关疾病因素(1)个人或家族肿瘤史有CRC家族史的人群患CRC的风险显著增加。
(2)IBD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长期肠道炎症会增加IBD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
2.1.2 生活方式因素(1)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食用红肉及加工肉类增加CRC的风险可能与其能促使食用者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胆汁酸分泌物增加相关。
(2)肥胖已有较多证据表明肥胖和缺乏运动是CRC的危险因素。
(3)吸烟烟草烟雾是包括CR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4)大量饮酒大量饮酒是公认的可致CRC的危险因素之一。
2.1.3 其他因素2.2 保护因素2.2.1 阿司匹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指南———结肠/直肠癌》中提及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作为CRC的一级预防。
2.2.2 合理饮食与体育锻炼3社区居民CRC筛查对象及初筛年龄推荐与建议●将筛查人群分为一般风险人群、散发性高危人群、遗传性CRC高危人群;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确定CRC筛查早期对象,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和模式。
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PPT课件【25页】
协作组的工作流程
患者评估
协作组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评估,包括病情、身体状况、心 理状况等,以确定患者的具体需
求和治疗方案。
随访与评估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协作组会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 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的综合运用。
方案制定
治疗方案确定后,协作组会按照 计划有序地进行治疗,确保患者 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业化水平。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实践的效果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协作组诊疗模式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
效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未来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更 加紧密、高效的协作机制。
完善诊疗规范和指南
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 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分期,医生会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早期诊断困难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 显,容易被忽视,导致 早期诊断困难。因此, 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 认知和警惕性至关重要 。
治疗手段有限
药物副作用管理
重视化疗药物和其他药物的副作用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副作 用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康复和心理干预的重视和实施
康复评估与指导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计划,包括营养支持、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心理干预与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和生 活质量。
最新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结直肠癌是为数不多的采用适当筛查方法可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从而通过适宜临床干预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疾病。
肠镜为公认的筛查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成为大规模筛查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用及近年来新的无创实验诊断技术,介绍了各项技术在结直肠癌早诊和癌前病变筛查方面的优缺点,旨在为个人、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选择检查方法和制定筛查策略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co1orecta1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度中国CRC新发38.8万例,死亡18.7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
回顾我国近30年CRC的发病和死亡趋势,中国新增CRC患者发病率以年均4%~8%左右的速度递增[1]02019年天津统计数据显示肠癌发病率达38/10万,已接近发病率最高的肺癌。
反观美国统计数据,从1991—2016年美国总体癌症病死率下降29%,其中CRC病死率下降了53%o2023年美国CRC统计报告显示美国CRC发病率和病死率从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00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
从2000至2016年,美国CRC整体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3%,病死率平均每年下降3%oCRC是个长期的逐渐进展的过程,病因复杂,虽然我国CRC病例中约1/3的患者有遗传背景,但只有5%~6%的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CRC,其余为散发性CRC o 从病理类型看,我国CRC患者中管状腺癌的比例2010至2017年间从78.6%上升至93.4%[2],乘除6.6%肠癌患者的病理类型较为复杂,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目前尚无权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以筛查。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导语: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的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
一、诊断1. 临床观察: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腹部触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重点询问家族史和肠道疾病史。
2. 高危人群筛查:依据年龄、家族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腔超声、腹部CT、胸部CT以及骨扫描等,以评估肿瘤的分期及转移状况。
4.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学分级,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
二、治疗1.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依据癌肿的位置和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肠道吻合术、直肠切除术等。
对于早期癌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思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
2. 化疗:手术后的化疗可缩减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帮助化疗或姑息化疗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3. 放疗:结直肠癌的放疗主要用于术前帮助治疗、术中放疗或姑息治疗,可以通过缩减局部复发和控制疾病进展来提高患者生存率。
4.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抑止肿瘤生长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免疫治疗:PD-1抗体、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可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三、术后帮助治疗1.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化疗可以缩减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主要通过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
2.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可以用于KRAS野生型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四、随访及复发/转移处理1. 随访:建立良好的随访制度,包括定期进行体格检查、评估病情及生活质量,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
精品课件
• >50岁者的腺瘤发生率明显增加 • 进展性腺瘤即高危腺瘤(advanced adenoma)
的危险性较高。 • 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进展性腺瘤) • 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 mm; •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
>25%; •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精品课件
• 上皮内瘤变是一种以形态学改变为特征的 上皮性病变,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学 改变,伴细胞增殖动力学和分化异常。
• 上皮内瘤变与之前所称的异型增生应为同 义
• 可根据程度不同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 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I~Ⅱ级上皮 异型增生相对应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学
• 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但无任何间质 浸润证据.包括重度(Ⅲ级)异型增生和原 位癌。
精品课件
结直肠肿瘤的筛查
• 我国结直肠肿瘤的筛查目标人群建议为5074岁人群。
• 我国人口众多.且CRC发病率正在上升。宜 采取初筛发现高危人群.继而行全结肠镜 检查的筛查方法。
• 筛查方法应包括FOBT、基于高危因素的问 卷调查、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 FOBT阳性;②一级亲属有CRC史;③本人有 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符合下 列6项中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 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 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
• 对CRC高危人群应予全结肠镜检查.检查发 现的所有息肉样病变应取活检行病理诊断。 诊断为腺瘤、CRC、精伴品课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
•
精品课件
• 观察组织病理学注意侵袭与转移迹象,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及环周切缘情况。
结直肠癌检测专家共识解读2020版
1.84]; P<0.001)
➢ RAS突变与肺癌和卵巢转移的风险增加有关。
Federico Innocenti, MD, 2019 ASCO Christensen T D, Acta Oncologica, 2018:1-6.
MMR MSI
临床意义
检测先行要点
Classification: Public
MMR/MSI与mCRC免疫治疗——疗效预测因子
MMR MSI
Nivolumab
FDA批准用于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治疗后疾病进展的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成人或儿童(≥12岁)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
使用。 ✓ 尽管BRAF V600E突变疗效预测作用还未肯定,但其是明确的不良预后指标
中国专家共识2018
✓ BRAF V600E突变状态的评估应在RAS检测时同步进行,以对预后进行分层,指导临床治疗。
临床意义
检测先行要点
Classification: Public
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检测策略与意义——2019 NCCN结肠癌更新内容
且几乎与RAS突变不重叠;BRAF突变率比高加索人群略低 5.4-6.7% vs. 5-12% (2016亚洲ESMO)
➢ 起源: 近端结肠齿状腺
➢ 微卫星不稳定, 超甲基化
➢ RAS WT
➢ 女性, 高度腹膜,淋巴结和脑转移风险
Maria RG, et al. Cancer Discov. 2013 May; 3(5): 487–490. Cutsem EV,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7: 1386–1422, 2016. Phipps AI,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21:1792-1798.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主要内容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主要内容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
关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指南主要给出以下推荐意见。
一般风险人群定义➤不具有以下风险因素者,可被定义为“一般风险人群”:(1)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2)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3)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4)本人患有8~10 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5)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中)。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定义➤散发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定义,应综合个体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基本信息,结直肠癌家族史、肠息肉等疾病史以及吸烟、饮酒等多种危险因素来进行综合判定(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中)。
➤为提高风险预测效能,可结合粪便潜血试验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适用人群实际情况,考虑纳入风险等级较高的其他因素,以最终确定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低)。
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定义➤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高)。
➤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包括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和家族性结直肠癌X 型林奇样综合征(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高)。
➤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MUTYH 基因相关息肉病、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Peutz-Jeghers 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等(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高)。
一般人群筛查起止年龄➤推荐一般人群40 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弱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低),推荐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 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中),推荐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 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强推荐,GRADE 证据分级:中)。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中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中国卫生部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指南的内容。
首先,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检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指南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应在4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双重造影等。
其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方法,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双重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结直肠壁的异常。
其次,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醒人们要警惕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以便尽早就医。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和评估。
分期是判断癌症的扩散程度,评估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可能的预后。
最后,早期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
指南明确了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Ⅲ期和Ⅳ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放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也可以考虑使用。
指南还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判断复发风险。
总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希望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指南,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
FI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不再推荐化
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 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
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
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
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
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2. 筛查技术方案:
(1)普通人群筛查技术方案:推荐我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筛查方案,推荐直接行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
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2)高危人群筛查技术方案: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 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3. 早期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
应注重结肠镜检查质量。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
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4. 影像学检查分期:
内镜超声(EUS)检查包括普通EUS和直肠腔内超声(ERUS)。
ERUS则可精确评估中低位直肠肿瘤的浸润深度,准确性优于CT和MRI。
EUS判断淋巴结累及的准确性欠佳。
CT检查主要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有无远处转移。
推荐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如有禁忌则可行增强MRI检查,胸部检查一般行高分辨平扫即可。
MRI检查是直肠癌术前评估和明确肝转移的首选检查。
推荐直肠癌术前MRI采用“DISTANCE”模板进行结构化报告。
不推荐常规应用PETCT。
三、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规范化治疗
1. 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内镜处理。
(1)进展期腺瘤和cT1癌的界定:
(2)内镜切除的术前、术后评估:
(3)对于内镜下切除标本,建议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黏膜下浸润深度进行测量并分级。
(4)关于浸润深度的测量:
(5)内镜切除标本的取材及病理诊断规范详见第二部分。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追加外科手术:
(6)内镜切除方法的选择:
2. 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外科处理:
(1)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外科预防:
(2)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外科预防:
(3)距肛缘<20cm的结直肠肿瘤可选择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其适应证:
(4)对于无法内镜下切除的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需要追加外科手术
的结直肠病变,应行根治性手术。
(5)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区别在于取标本的途径和消化道重建方式。
不建议采用经阴道取标本的术式。
(6)部分早期中低位直肠癌可以选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它是利用TEM或经肛微创外科手术(TAMIS)平台,采用“由下而上”的操作路径,并遵循TME原则而实施的经肛腔镜直肠切除手术。
(7)对于不适合局部切除的cT1超低位以及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进行超低位保肛手术。
(8)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应按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进行规范化处理和报告。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
本共识中涉及术式的详细内容建议参阅相应资料。
3. cT1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及补救治疗:
四、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方案
1. 、及期结直肠癌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者均应规律随访。
2. 原则:术前肠镜到达盲肠的患者,术后1年进行首次肠镜检查,如患者术前肠镜未到达盲肠则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