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材料
600ml 的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要少量多次摄入,每次 100~200ml。不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否则会造成 恶心和排尿,对运动训练或比赛不利。 运动中补液 当机体进行长时间大运动负荷运动时,由于运动中出汗量大,运动前的补液不足以维持体液的平衡。为预防脱水 的发生,有必要在运动中补液,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运动中补液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可以每个 15~ 20min, 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150~300ml。 补液量应根据出汗量的多少而定, 但补液的总量不超过 800ml/h. 运动后补液 剧烈运动后及时纠正脱水和补充能量可加速机能恢复。由于运动员在运动中补充的液体往往小于丢失的体液量, 因此,运动后要及时补液,使进出机体的液体达到平衡。补液量的多少可根据体重的丢失情况确定。运动后补液 也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切忌暴饮。补充的液体应为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运动后体液恢复以摄取含糖-电 解质饮料效果最佳,饮料的糖含量可为 5%~10%,钠盐含量 30~40mmol/L,以获得快速复水,不要采用盐片补钠, 因为盐片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脱水,还可以引起腹泻。不可只饮用白水。饮用白水虽然一时解渴,但可造成血浆 渗透压的降低,增加排尿量,延缓机体的复水过程。同时,暴饮白水还能稀释胃液,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42. 三羧酸循环,写出三羧酸循环的代谢过程(标出脱氢和脱羧的部位)和生理意义
乳酸的结构式: 乳酸的代谢去路: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在肝内 合成脂肪和丙氨酸等和随汗、尿排出体外。 意义:评定运动员的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运动训练效果 方法: (1)场地和测功器的选择:可以选运动场也可以选实验室 (2)运动负荷的设置:包括起始负荷、递增负荷、每次负荷持续的时间和间歇时间。 (3)取血样:每次负荷训练后即刻取血,并分析其血乳酸浓度。 (4)绘制血乳酸-功率(速率)曲线:以功率(速率)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把各负荷训练后的血乳酸
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
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运动生物化学期末重点
运动⽣物化学期末重点绪论运动⽣物化学是⽣物化学的分⽀,是研究⼈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门学科。
是从⽣物化学和⽣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体育科学和⽣物化学及⽣理学的结合。
运动⽣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的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的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的雅科夫列夫等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本运动⽣物化学专著《运动⽣物化学概论》;初步建⽴了运动⽣物化学的学科体系;第⼀章⼈体的物质组成包括⽔、糖、脂、蛋⽩质、⽆机盐以及维⽣素、激素、核酸等多种化合物酶的化学本质除有催化活性的RNA 之外⼏乎都是蛋⽩质据化学组成,酶可以分为:单纯蛋⽩酶类和结合蛋⽩酶类,在结合蛋⽩酶类中的蛋⽩质部分称之为酶蛋⽩,⾮蛋⽩质部分称为辅因⼦(或辅助因⼦)。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为:酶作⽤的⾼度专⼀性、酶作⽤的⾼效性、可调节性及可代谢性以及⾼度的不稳定性糖、脂肪与蛋⽩质是细胞的三⼤化学燃料,A TP为通⽤的直接能源。
⼈体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
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氧化能系统。
⽣物氧化中⽔的⽣成是通过电⼦呼吸链进⾏的,在呼吸链上有两条呼吸链,⼀条为:NADH 氧化呼吸链,⼀分⼦NADH进⼊呼吸链后可产⽣3分⼦的ATP;另⼀条为FADH2氧化呼吸链,⼀分⼦FADH2进⼊呼吸链后可产⽣2分⼦ATP。
⼀般将⽔解时释放的标准⾃由能⾼于20.92KJ/mol(5千卡/摩尔)的化合物,称为⾼能化合物。
第⼆章糖⽆氧代谢(糖酵解)过程是在细胞的胞质中进⾏。
1分⼦1,6-2磷酸果糖可⽣成2分⼦3-磷酸⽢油醛正常情况下⾎糖浓度:4.5~6.7mmo/L第三章脂解过程中释放的⽢油,只在肾、肝等少数组织内氧化利⽤,⽽⾻骼肌中的⽢油释⼊⾎液循环到肝脏进⾏糖异⽣作⽤⽣成葡萄糖。
在肝脏,每分⼦⽢油氧化⽣成乳酸时,释放能量可合成4ATP;如果完全氧化⽣成CO2和H2O 时,则释放出的能量可合成22A TP。
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
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第一篇: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四)运动生物化学1.掌握糖类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或硐类化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碳、氢与氧三种元素组成。
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分为三类: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2掌握脂肪动员的概念,支付细胞可摄取血液中过多的自由脂肪酸(FFA),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称为脂肪储存。
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3理解肥胖及减肥的机制。
4熟悉糖化学组成,糖的生物学功能和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
5理解核酸及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6.了解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7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水溶性维生素是组成辅酶的重要物质;脂溶性与水溶性)。
8.掌握酶和同工酶的概念。
9.掌握高能化合物、生物氧化的概念,ATP合成的方式;10掌握运动时骨骼肌的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和氧代谢供能系统的代谢过程的特点。
11.掌握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12糖的来源和去路;13掌握肌糖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4掌握肝脏释放葡萄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5掌握乳酸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6.掌握脂肪动员在运动时的供能作用;掌握脂肪氧化供能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要点。
17.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氮平衡、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的方式及尿素生成(运动和恢复期蛋白质代谢)。
18.掌握运动性疲劳和超量恢复的概念及生物化学特点。
第二篇:生物化学生化题目:1.糖是如何分解和合成的?2.脂肪是如何分解和合成的?3.何谓三羧酸循坏?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的中心?4.在氨基酸生物合成中,哪些氨基酸与三羧酸循坏中间物有关?哪些氨基酸与脂酵解有关?(必考)5.在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三大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既不会引起某些产物的不足或过剩,也不会造成某些材料的缺乏和积累,为什么?第三篇: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生物化学》是医学类各个专业和与生命学科相关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运动生物化学
科目:运动生物化学1、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的一门学科。
2、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1. 名词解释:糖:O 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C—H)或酮类(—C—)化合物的总称。
血糖:葡萄糖是血糖的基本成分,人体空腹血糖浓度大约为4.4~6.6mmol/L,总量为6g。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者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是人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异生作用:p562. 说明糖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
糖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3. 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过程是?产物是?一分子葡萄糖释放多少ATP?糖酵解的产物是乳酸,一分子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产生2分子的A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A TP。
有氧氧化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ATP。
一分子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产生38分子的A 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9ATP。
4. 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是什么?1、ni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体内糖储量有限,糖的消耗量大于储量,仅靠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还不够,故糖异生在此诱发了他的作用。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原,防止乳酸中毒有重要意义。
5. 说明不同运动时,随时间的延长,血糖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说血糖与长时间运动耐力有关?血糖浓度在正常空腹时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篇一」生物化学总结酶一、酶的概论1.定义:具有高效性与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a.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b.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c.酶易失活。
d.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3.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与假说: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4.酶的化学组成:5.酶的命名:反应物:反应物+反应类型+酶。
6.六大酶类:二、酶的催化原理1.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2.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3.酶的活性部位: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酶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决定酶行使其催化功能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
活性部位是酶结合和催化底物反应的场所,是酶分子表面的一小部分区域,其功能基团包含催化基团与结合基团。
特点:a.活性部位在酶分子整个体积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c.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上的一个裂隙。
d.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相对互补的结构,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可发生诱导契合。
e.底物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到酶分子上。
f.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
4.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非共价作用: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底物的形变与诱导契合(←过渡态理论)。
共价作用: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
(1).邻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以后,使原来游离的底物集中于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减小底物之间或底物与酶的催化基团之间的距离,提高底物有效浓度,使反应更容易进行,增加反应速率的一种效应。
定向效应:反应物的反应基团之间、以及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的正确定位和取向产生的效应。
(2).当酶与底物结合后,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可以使底物分子围绕其敏感键发生形变,从而促进底物过渡态的形成,反应活化能被降低,反应速率得以加快。
酶与底物结合时,在底物发生形变的同时,酶活性部位的构象也在底物的影响作用下发生改变,二者的形变导致酶与底物更好地结合,形成一个互相契合的酶-底物复合物。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讲解
运动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4.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5.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6.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7.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8.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9.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10.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1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1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着的化学变化3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酶催化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4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5激活剂:凡是能提酶活性的物质6抑制剂:凡是能降低酶活性或使酶活性丧失的物质7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8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氧化结构,称为呼吸链10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 TP的方式11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 TP的过程12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13糖酵解:糖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14三羧酸循环: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的脱氢、脱羧再形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15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16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一个人拐点称乳酸阈17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18必要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19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20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21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俺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结果是脱下氨基22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降或运动能力下降,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但经过适当休息后可以恢复的现象23酮体: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B-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24中枢疲劳:由运动训练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25外周疲劳: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半时反应现象26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27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半时反应28酶促反应:酶催化的反应29脂肪酸的B-氧化:之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结羧基,成成两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30转氨基作用:又称氨基转移作用,是指某一氨基酸与@-酮戊二酸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酮和谷氨酸二填空题1从生化的视角看,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分子2组成人体物质的分类:能源物质、非能源物质3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4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全酶)5酶催化反应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不稳定性6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底物浓度与酶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7在血液中直接发挥作用的酶(功能性血清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8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有氧氧化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终产物是氨气、二氧化碳和水9高能化合物分为: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硫酯化合物10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其他生物氧化过程都需要在线粒体进行11呼吸链类型:NAD H+氧化呼吸链、虎珀酸氧化呼吸链12呼吸链组成成分:递氢体、递电子体13A TP合成方式: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14血糖浓度在空腹时较恒定,大约为4.4~6.6mmol/L15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乳酸的氧化、乳酸的糖异生、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16糖分为结合糖和自由糖,糖原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17合成糖原的器官:肝脏和饥肉18糖异生原料: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20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mmol/L时出现糖尿现象21肌糖原特点:含量大,能直接被利用,只能由葡萄糖合成,不能分解成葡萄糖22A 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组成23联合脱氨基作用包括: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24疲劳链假说是用来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机制的25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26提高磷酸原供能的训练方法:最大强度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27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方法:最高乳酸训练法、乳酸耐受力训练法28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29糖原合成的原材料:血液中的葡萄糖,重要器官:肝脏、肌肉,场所:细胞液,能量消耗:ATP30升高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糖的是胰岛素31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32脂肪酸B-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33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34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35A TP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简答题1生物氧化合成A TP有几种形式,有何异同?相同:合成ATP.不同:氧化磷酸化:是最主要的方式,需要消耗氧,生成能量多;底物水平磷酸化:不直接消耗氧,生成的能量少,主要为无氧代谢运动中肌肉收缩提供能量2生物氧化一般过程及其特点?过程:(1)糖、脂肪、蛋白质经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2)乙酰辅酶进入三羧酸循环四次脱氢使NA D+和FA还原成NA DHH+和FAD H2,两次脱羧生成二氧化碳(3)NAD HH+和FAD H2中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ATP特点:(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2)在细胞内37'C及近中性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效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3糖异生的意义?(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4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来源、去路,血糖如何保持动太平衡?血糖来源:食物中的肌糖原,去路:供应能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器官中。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运动和生物化学两个领域,是体育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代谢途径、能量供应以及相关的生理调节机制。
学好运动生物化学,不仅是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份运动生物化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各位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1. 生物分子: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2. 酶:定义、作用、分类、酶系统、调节3. 代谢途径:糖原、糖酵解、无氧酵解、有氧代谢4. 能量供应: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系统、糖原、脂肪酸、氧化磷酸化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运动生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负荷、强度、持续时间、运动方式、运动时机、训练状态等3. 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呼吸、心率和循环、体温、能量代谢等三、运动代谢的基本过程1.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2. 糖酵解和无氧酵解的过程3. 有氧代谢的过程:三大环节、卡路里4. 磷酸肌酸的合成和分解过程5. 脂肪酸代谢的过程:形成和分解三酰甘油、有氧和无氧代谢四、运动能量的供应和调节1. ATP的合成和分解2. 糖原在运动中的供应3. 脂肪酸在运动中的供应4.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和调节五、训练对代谢的影响1.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强化有氧代谢、调节内源性代谢2. 运动对心血管代谢的影响:改善心脏肌肉、增加心血管能力、改善循环系统3. 运动对酶的影响:调节酶活性、提高酶活力六、运动中的生理反应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血流、心脏排出、血压等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肺功能、通气量、呼吸深度等3.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心理状态等七、运动中的代谢异常和运动损伤1. 运动中的代谢异常:酸中毒、低血糖、肥胖等2. 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骨折、肌肉损伤、拉伤等以上就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提高知识水平。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重点一、基础知识1、1摩尔20碳脂肪酸可进行9次β-氧化,分解成10摩尔乙酰辅酶A,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辅酶A,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ATP。
2、人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中8种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3、糖酵解的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水、ATP。
4、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一般成年男子、120-160克/升,女子110-150克/升。
5、在肝脏中合成并储存的糖称为肝糖原;在肌肉中合成并储存的糖称为肌糖原。
6、根据化学结构及组成,脂质可分为三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
7、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包括初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8、细胞内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磷酸原功能系统、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三条9、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在运动中疲劳以中枢疲劳为主导,并且在和外周疲劳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运动性疲劳常伴随保护性抑制的发展10、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为细胞水平的调节、器官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
11、血乳酸评定速度耐力训练效果的方法包括:乳酸能商评定法实验室负荷法和400m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二基础概念1、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
2、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4、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5、脂肪:脂肪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6、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7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运动生化课复习资料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4、结合蛋白酶(全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简称全酶。
5、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这种氨基酸有8种6、非必需氨基酸:指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7、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8、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质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糖酵解供能系统。
9、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分解并释放大量ATP提供能量的方式,称为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10、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其产能的数量为1211、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2、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13、正氮平衡:有一部分氮被保留在体内构成组织,这种状态称为正氮平衡。
14、负氮平衡:当患有消化性疾病,或者摄入蛋白质的量不足时,排出的氮量就会大于吃进的氮量,这种状态称为负氮平衡。
高一物化生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化生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一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各个学科的知识点都十分重要。
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三门科学中,也有许多必须要背诵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必背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理1. 运动学知识点- 位移公式:S = 1/2(v0 + vt) * t- 速度公式:v = (s - s0) / t- 加速度公式:a = (v - v0) / t2. 力学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合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F = 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 热学知识点- 温度与物体内能:物体温度的高低与其内能相关- 内能的传递:热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辐射- 热量和功:热量是宏观物体间的能量传递,功是微观粒子或分子间的能量转化二、化学1. 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数、主族数、元素符号-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趋势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2.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反应开始前的物质- 生成物:反应结束后的物质-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3. 化学键- 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的- 共价键:两个非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三、生物1. 细胞学- 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基因组:DNA是遗传信息的存储介质-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形式2. 生物进化- 天选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突变:基因的突变是进化的基础3. 生物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构造物质和功能物质- 酶:是生物的催化剂以上是高一物化生三个科目的必背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要想进一步提高成绩,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和实验实践。
总之,高一阶段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点必须牢记在心。
这些知识点既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学科,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糖原:由许多缩合成的支链多糖,是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4、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和磷酸肌酸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5、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组成的供能系统。
6、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组成的供能系统。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8、氧化磷酸化: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10、脂肪酸的β-氧化: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1、限速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
1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3、呼吸链:由一系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14、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
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5、磷酸原:ATP和磷酸肌酸合称磷酸原。
16、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7、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消耗物质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2、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成为氧化磷酸化。
5、能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必需氨基酸,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供能作用,称为能量氨基酸。
6、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7、尿肌酐系数:是指24小时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酐的毫克数。
8、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的需要,称为必须脂肪酸。
9、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它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10、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称为限速酶。
11、兴奋剂: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或非正常的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兴奋剂。
12、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于全身,并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殊的效应。
13、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4、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超过运动前数据量的现象。
15、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中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稳定的运动强度)。
16、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17、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运动生化考试重点最终版
运动生化考试重点最终版j一、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教材P16)2、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但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的不饱和脂肪酸。
(教材P26)3、酶:酶是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教材P36)4、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p51)5、糖异生作用:人体中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
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教材P104)6、脂肪动员:储存在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教材p63)7、超代偿规律:当运动引起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一但停止,再合成过程将占优势;恢复中,被消耗的物质不仅得以补偿,而且还能超过原有水平。
(教材p127)8、运动性疲劳:身体机能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教材p160)9、运动性蛋白尿:由运动引起的蛋白质增加的尿。
10、磷酸原:由于ATP和CP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集团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将ATP-CP合称为磷酸原。
11、酮体:脂肪酸在肌肉等组织内能够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在肝脏组织脂肪酸氧化不完全,体内出现一些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
这些中间产物主要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总成酮体。
(氧化部位主要是心肌、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酮体浓度变化不明显,长时间运动时,血酮体水平升高。
12、运动性贫血:指由于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
男运动员低于13克%,女运动员低于12克%。
13、女运动员三联征:包括相互联系的征象,即进食障碍、闭经和早发骨质疏松。
14、亚健康: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也是疾病来临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
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6.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其分子结构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7.酶:酶是生物体的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故又称为细胞呼吸。
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磷酸化合成 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二章1.何谓糖?糖的生化功能是什么?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生化功能:1、糖可提供集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2.简述糖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储量。
分布: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肝脏、血液中储量:人体内糖的含量约占人体干重的百分之二3.列表比较糖的有氧氧化与无氧氧化的异同(反应部位、产生ATP方式、数量、反应过程、限速酶、生理意义)。
4.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在人体内,除了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甘油、乳酸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这种由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意义: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乳酸异生为糖有益于运动中乳酸的消除;5.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
血糖是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血糖的来源:消化吸收、肝糖异生、肝糖原分解;去路:氧化供能、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血糖动态平衡的保持依赖于多种调节机制:1、组织器官的调节;2、激素调节;3、神经系统的调节。
在血糖浓度高时降低血糖,血糖浓度低时,升高血糖。
血乳酸的来源:安静时,红细胞、皮肤、视网膜、以及肾髓质等组织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运动时,骨骼肌生成的乳酸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血乳酸的去路:1、乳酸的氧化;2、乳酸的糖异生;3、在肝脏中合成其他物质;此外还有少量的乳酸直接随汗、尿排出体外。
6.简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需要有充足的肌糖原储量,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进而降低无氧运动能力;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体内糖原的储备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7.用血糖、血乳酸指标分析某一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糖代谢的特点。
以400m跑为例,在这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骨骼肌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供能,由于运动时间持续时间较短,肝脏受神经体液调节而增加肝糖原的分解,引起输出葡萄糖速率加快的现象不明显,此时血糖浓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而此时乳酸积累较多,最大强度运动后可获得最高乳酸浓度为25mmol/L。
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到4mmol/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第三章1.运动中脂肪有哪些生物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合成脂肪和衍生脂肪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5.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2.什么叫酮体?酮体代谢的意义是什么?酮体是脂肪酸在肝氧化时的中间产物,是一种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自肝释放进入血液,并以游离的形式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壁,迅速被肝外组织摄取利用,是肌肉尤其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代谢的意义: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3.简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
血浆脂蛋白根据血浆中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合比例的不同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功能:运输血脂。
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酸动员。
必需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成为必需脂肪酸。
第四章1.何谓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代谢库?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含氮量和排泄物(主要包括粪便和尿)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大约有8种。
氨基酸代谢库:氨基酸代谢库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与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在意义上非常相似。
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解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氨基酸代谢库反应了氨基酸在体内的动态变化,骨骼肌和肝脏是主要的氨基酸代谢库。
2.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过程:人体在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中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加强,生成大量的中间产物—丙酮酸。
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升高,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部分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丙酮酸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
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的葡萄糖再输入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意义: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渡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3.简述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支链氨基酸与运动能力:1、支链氨基酸为机体提供能量,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是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2、合理补充支链氨基酸对提高运动能力,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芳香族氨基酸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存在较大的联系第五章1.简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功能系统。
特点:1、供能速度最快;2、可维持最大强度6~8s;3、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起主要供能;4、与速度和爆发力密切相关。
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过程。
特点:1、供能速度较快,输出功率为ATP—CP的一半;2、持续时间30s到2min以内最大强度运动,是速度、速度耐力项目中的主要供能系统;3、反应场所:线粒体,底物:肌糖原、葡萄糖,代谢终产物:乳酸。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三大能源物质有氧代谢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特点:供能速度较慢,是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
2.以一个运动项目为例,分析其供能特点。
如举重运动,举重运动要求人体在较短的时间,以肌肉最大紧张和最快点收缩速度完成最大的功,是一种利用ATP—CP和糖酵解混合功能项目,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
有氧氧化供能在举重训练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第八章1.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意义是什么?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二、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三、评定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四、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五、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2.何谓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它们各用哪些主要的生化指标进行评定?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强度;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睾酮饿尿胆评定运动负荷。
3.试述在一次性周期性训练中,血尿素值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4.试述尿肌酐的测试原理及意义?试述其在。
测试原理:磷酸肌酸在体内可以自行分解,失去磷酸后生成肌酐,后者经肾从尿中排出,即为尿肌酐。
可采用测定尿肌酐的含量来了解肌肉磷酸肌酸储量意义:评价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素质。
运动训练中的变化意义及影响因素:5.血红蛋白有何功能?测定运动人体的血红蛋白有何意义?血红蛋白主要功能:作为红细胞运输O2和部分CO2的载体,同时又有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意义:血红蛋白与运动负荷关系密切,大运动负荷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的一个生化指标,了解运动员其机能状态,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
7.运动人体机能的综合评定的意义是什么?单一生化指标是很难说明问题的,多指标在综合评定过程中,可起到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