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油气运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w |( x,z )
~ w H
w
w w kh kv x z
2
2
若一节点网格的面积为Ai,单位时间内通过它的 水流量则为:
Q wi
~ Ai Q w
Biblioteka Baidu
设组成该汇聚区的节点网格共有n个,则在t时间内
通过某油气汇聚区内所有节点网格的总水流量相应为:
二、油气成藏系统与有效运聚通道的确定
油气成藏系统与运移通道的分布决定了油气运移的
方向和数量。王震亮等(1999)从砂岩孔隙型通道入手,
着眼于资源评价目的,提出应用同类地区工业性油气田 (藏)下限标准与不同时期油气汇聚区的水流量来定义临 界饱和度。该饱和度值所圈闭的范围,即为有效运聚通 道。利用盆地模拟结果参数可分别计算平面和剖面上的 水流量,从而得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效运聚通道的分 布范围,这将有利于运聚史和运聚量的研究。
油气运聚成藏系统划分示意图(王震亮等,1995)
1-油气势等值线,2-有利排烃范围, 3-油气运聚系统界线,4-有利运聚通道及运移方向
油气成藏系统的实质是一种三维空间分布的汇 油范围,但比后者更具综合意义。一个含油气系统 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汇油区(主要取决于其古流 体势的分布与演化特征),油气在其中运移、聚集直 至成藏。一个或若干油气藏(田)就形成于 一个油 气成藏系统内。 以渗透性输导层为例。在砂岩储集层中,最有 利于油气通过的岩石介质应首推那些油(气)势梯度 大且通透性能良好的地区,后者可主要从岩石的孔 隙度、渗透率、含油 (气)饱和度来反映。通道(孔 隙)内烃的含量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临界运移饱和 度)之上,低于这一数量则不发生明显的运移活动。
而与造山带有关的盆地则更适合于分散运移体系的
发育。
三种重要 的 运移体系
(据Mann等, 1997)
输导层
以储集层连通孔隙运移通道模型为例,能成为运移 通道的储集层一定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储集层的孔隙度 决定其储集性能,而连通孔隙与孔隙之间的喉道则主要
决定着岩石的渗透性。在总孔隙度不变的前提下,喉道
一、二次运移与聚集的机理
(一)二次运移的实验分析
Thomas和Clouse(1995)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一个石油二 次运移物理模型,模拟了石油在一个亲水的均质运载层中的二 次运移,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1)在连续油运移通道形成前,运移速度受控于含油饱和 度,亦即受控于烃源岩排烃的速率,油前缘以间歇方式向前推 进,此现象被解释为因油相中压力聚集至能克服前缘局部毛细
在盆地模拟恢复的地质历史时期各参数(地层厚度、 水势梯度、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基础上,经上述 途径可定量得出不同时期在平面和剖面上有效运聚通道 的分布范围图,从而有助于认识不同地质时期古油藏的 可能形成地区以及油气藏的演化历史,并进而研究油气 藏形成机理和油气运聚史。
该方案的优点是: 既考虑了古流体势的分布,
(据王震亮等,1998)
准噶尔盆地一东西向剖面现今的石油聚集强度分布图
(据王震亮等,1998)
准噶尔盆地一东西向剖面侏罗纪末的天然气聚集强度分布图
(据王震亮等,1998)
准噶尔盆地一东西向剖面现今的天然气聚集强度分布图
(据王震亮等,1998)
由于临界运移饱和度的值变化很大,且难于测定, 因而我们提出,参照同类地区工业油气流标准,考虑 一定时期某一油气汇聚区的水流量,可以计算相应时 期的油气临界运聚饱和度值,其公式为:
S olm
Qolm Qwt
式中,Qwt为某一运聚期对Δt内通过一汇聚区砂岩体的水 流量,Qolm为不同类型工业油气藏下限标准。显然,该临 界饱和度值所围成的、由多个节点网格构成的三维空间 范围,即为有效运聚通道(下图),所谓有效,是指有利于 形成商业性油气藏。
排出后,首先要垂直运移至运载层顶部后再做侧向运移, 侧向运移集中在顶部1m上下的范围内。在垂向运移带,油 平均饱和度达5%一10%;在侧向运移通道上,油平均饱和 度达12%一15%; (5)油发生流动时的含油饱和度等于或稍大于临界运移 饱和度,所以,残余油饱和度基本上与临界运移饱和度相等; (6)在把注油转为注水的情况下,油继续运移,残余油
确根 定据 运盆 移地 的几 通何 道形 态
汇聚
实际资料显示,油气由断层通道引起的运移、聚 集过程更多地表现为高速的集中油气运移。运移通
道除传统的储集层通道外,还有断层运移体系、长
距离运移体系及分散运移体系。不同的运移体系分
布于不同类型的盆地之中:裂谷型盆地容易发育断
层运移体系,克拉通盆地容易产生长距离运移体系,
相匹配,才能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油气的运移 程度(方向、数量等)取决于其与地下通道及油气成 藏系统等地质因素的分布之间的配合。
油气的运、聚作用是发生于油气成藏系统内 的,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成藏系统的划分以流 体势特别是油气的古流体势为主要依据,结合排 烃及储、盖层发育特点,沿高势区的中心线(“分 隔槽”)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油气成藏系统(图 )。 这些分隔槽使每一成藏系统分别构成了一个相对 独立的体系。
Q wt t Q wi
i 1
n
这样,即可分别算出在xoy面和xoz面上某一成藏系 统内砂岩体的水流量。有Qwt即可算出成藏系统内砂岩体 的临界饱和度值Solm。 要判断一个节点网格是否位于油的运聚通道范围, 当节点网格处的含油饱和度大于Solm时,即位于有效通 道范围内,反之,则位于通道范围之外。
管压力后释放这一间歇过程引起的;
(2)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油气二次运移是很快的,在油气 生成、排出、运移和聚集的链条上,二次运移的速率不会成为
限制条件;
(3)在连续油运移通道形成后,该通道上在没有发生太 大变化的情况下(含油饱和度基本稳定),具有使油以更大 速率经过的能力;
(4)直接位于成熟源岩层之上的运载层部分,油从源岩
有效运聚通道内的二维节点网格组成
由于目前的盆地模拟主要是在二维方向上进行 的,故水流量的计算可在三维地质体的xy面(水平 面)和xz面(垂直面)分别进行。
流体在岩石内的流动与渗透率有密切关系,生产上 把渗透率分为水平渗透率(kh)和垂直渗透率(kv)。这说 明,水平方向的流体渗流可近似看作各向同性,而剖面 上则存在侧向和垂向渗流能力的差异。这样在xz面和xy 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水流量计算公式就将有所不 同。根据推导,沿xoy面在任一点(x,y)处,通过单 位面积的水流量大小为:
饱和度有所降低。
(二)、二次运移通道模型
Pratsch(1982) 提出了静水条件下油气运移通
道的模式(图 ),他认为二次运移始于沉积中心(成
熟源岩所在地),然后沿着运移通道向盆地边缘运移。 通道的确定主要考虑盆地中各构造部位的几何形态, 但却忽略了源岩层与运载层之间可能存在的不连通 性因素,也未考虑某些特殊的构造因素,如断层等, 因此具有局限性。
第八章 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史模 型
• • • • 二次运移与聚集的机理 油气成藏系统与有效运聚通道的确定 二次运移散失量模型 运聚量的计算
油气二次运聚模拟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第一步:在研究、总结地质特征、地质规律的基础
上建立地质模型;
第二步:在地质模型基础上,应用二次运聚的机理 建立数值模型。 在地质模型中,重点描述运移通道、运移散失量及 其它地质概念模型;在数值模型中,通过计算油气运移 动力、运移速度,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考虑油气运移过 程中的残留量,最终计算出油气运聚量。
运 移 通 道 及 残 余 油 平 面 分 布 示 意 图
(据Schowalter,1 9 7 9 )
England等(1987,1993)认为,油气运移主要 集中在少数的“高速公路”上,这些“高速公路” 占运载层空间的比例约10%左右。 综合Schowalter和England等人的意见,油气 只在运载层中的少数空间上运移,因而运移散失 量可表示为:
运聚量计算时各 网格间的流体联系
目标网格中单位面积的油、气运聚量是该网
格内的流体量与含油饱和度、含气饱和度的乘积,
从而可得油、气运聚强度的概念。
第i个网格中:
Qoi Q fi S o i Q gi Q fi S gi
某一时期所有 的网格中:
Qo Qg
Q Q
oi
gi
准噶尔盆地一东西向剖面侏罗纪末的石油聚集强度分布图
又考虑了砂岩体通道的展布特别是砂岩体内的孔、
渗演化史,依Solm确定的有效运聚通道范围仅是该砂
岩体的一部分,提高了通道描述的精度; 籍助于 数值模拟技术可勾绘出不同地质时期有利于成藏的 通道范围,圈定聚集地区,为进一步计算该汇聚区 内的运聚量打下基础。
三、二次运移散失量模型
二次运移散失量是指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残 留在运移通道上的油气量,以及由于扩散、吸附等 作用造成的油气损失量。这里主要考虑残留在运载 层中的油散失量。散失量与运移效率的概念相反, 散失量越大,运移效率就越低;反过来,运移效率 就越高。 如果从盆地规模上看,油气沿运载层垂直于地 层走向朝上倾方向运移时,也主要集中在有限的运 移通道上。
(三)、二次运移聚集机理
在油气二次运移、聚集与成藏过程中,决定地 下流体运移方向的是势梯度,而不是压力梯度(陶 一川,1983)。油、气、水等流体在其各自的势场 内,是由高势区向相邻的低势区运移的。此外,我
们一直强调,流体势的大小和相对分布反映了流体
潜在的流动能力,之所以称之为“潜在”,是因为
这种动力条件须与运移通道如孔隙、裂缝、断层等
Vlost Apath V path S r
式中,Apath——主通道系数(小数),Vpath——运载层通 道的体积(m3),——运载层平均孔隙度(小数), Sr——运载层中的残余油饱和度。
四、运聚量的计算
二维剖面中的油气运聚量 计算是以混相方式进行的。 如右图所示,在一目标网格 △i(元)周围共有8个网格 (元),依次编号为1,2, 3,……,8。其中偶数网格与 目标网格之间为点接触(三维 方向则为线接触),可以认为 其间不发生油气流体的流入 与流出,因此目标网格中的 油气运聚量应分别与1、3、5、 7四个网格中油气的流进、流 出有关。
Q w |( x, y ) kh w ~ H w w x y
2
w

2
H(x,y)为地层在(x,y)点处的厚度,w/x、w/y分别 代表水势在x、y方向的变化梯度,w、w为水的密度 和粘度。
在xoz面上,上值相应地变为:
半径越大,孔隙半径与喉道半径的差值越小,岩石的连 通性就越好,油气在运移中的毛细管阻力就越小。 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储集层(运载层)是非均质性的, 具体表现在润湿性和渗透性在空间的变化上,这种非均 质性导致油气只集中在少数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孔隙 通道上运移(图 )。因此,在设计模型时要注意这种非
均质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