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是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 (皮肤或粘膜)。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沾染局部构成外照射 源,同时尚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体内照射。
辐射效应按剂量—效应分类
随机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 量 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阂值。主要指致癌效应和遗传效 应。
1.物理因素
(1)辐射类型 外照射: 内照射 :
>> (危害程度) >> (危害程度)
(2)剂量率、受照时间间隔 剂量率 生物效应 时间间隔 生物效应
(3)照射部位与面积 不同部位 不同的敏感度 面积 生物效应
(4)几何条件 不同的几何条件 不同的生物效应
2. 生物因素 (1)不同生物种系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 唾液腺、肾、肝等
轻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组织、结缔组织
三、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辐射作用人体的方式:
(1)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包括均匀全身照射、局部受 照。
(2)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 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 射称为内照射。
总计
年有效剂量, mSv 0.38 0.01 0.48 0.29
1.25 2.4
二、人工辐射 ——医疗辐射
(1)低吸收能量引起高生物效应 以6Gy剂量的急性照射为例,它可以致人死亡,但是此 时吸收的能量如果全部转换为热能,却只能使组织的温 度升高0.00l4℃。
(2)短暂作用引起长期效应 a. 物理阶段:从10-18秒~10-12秒,此时电离粒子穿过原
子,同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通过电离和激发发生 能量沉积。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 这种效应有一个明确的剂量阂值,在阂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 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 生育障碍。
a.随 机 效 应特点: (1)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 (2)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3) 线性比例、无阈
b.确定性效应特点 : (1) 有阈. (2)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b. 物理化学阶段:从10-12秒~10-9秒,从原子的激发和电 离引起分子的激发和电离,分子变得很不稳定,极易发 生反应形成自由基。
c. 化学阶段:从10-9秒~1秒,此时自由基扩散并与关键的 生物分子相作用,形成分子损伤。
d. 生物阶段:从秒延续到年,分子损伤逐渐发展表现为细 胞效应,如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细胞突变等,最终 可能造成机体死亡、远期癌变以及后代的遗传改变等。
2、宇生放射性核素: 对公众剂量有明显贡献的核素,14C、3H、22Na、7Be。
3、原生放射性核素: 以238U、232Th和235U为起始核素的三个天然放射系, 以及独立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如40K等。
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的年有效剂量
辐射来源 宇宙射线 宇生核素 陆地外照射 陆地放射性核素内照射 (不包括氡) 氡及其子体
Fra Baidu bibliotek
分子水平
细胞水平
临床症状 效应
DNA损伤
细胞死亡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功能障碍
确定性效应 多细胞死亡导致 不孕
细胞变异
体细胞 生殖细胞
肿瘤
随机性效应 单一细胞变异导致 遗传效应
二、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1 .物理因素
(1)辐射品质:不同种类和不同能量的射线有不同的生 物效应。
高LET辐射:直接产生的或通过次级带电粒子产生的各电 离事件之间的距离以细胞核的尺度衡量比较小的辐 射。一般指快中子、质子和粒子等。
2.2 作用的效果
影响因素:剂量大小、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用:一类是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即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
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减低,结果影响了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功 能,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如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碍。 一类是对细胞的诱变作用,主要表现为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 癌),诱发基因突变 (致突)和先天性畸形(致畸)。
低LET辐射:直接产生的或通过次级带电粒子产生的各电 离事件之间的距离以细胞核的尺度衡量比较大的辐 射。一般指X、、辐射等。
(2) 辐射剂量:剂量-效应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3)剂量率:剂量率越高,辐射效应越显著。剂量率在0.1Gy/h 到1Gy/min之间这种关系明显。
X射线及中子辐照后的存活曲线
2. 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2.1 作用途径
直接作用:
辐射粒子与生物大分子,如 DNA and RNA, 直接发生作用, 导致细胞的损伤。
间接作用:
辐射粒子与细胞内环境成份(主要是水)发生作用,产生自 由基和过氧化物,导致细胞的损伤。
自由基: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它能够与其它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形成化学键, 因此化学性质很活泼、不稳定。
生物种系 人 猴 大鼠 鸡 龟 大肠杆菌 病毒 LD50(Gy) 4.0 6.0 7.0 7.15 15.0 56.0 2104
(2)不同年龄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胚胎不同发育阶段,2Gy X射线照射下死胎或畸形的发生率
(3)不同组织或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高度敏感: 淋巴组织、 胸腺、骨髓、性腺、胚胎 肠胃上皮
第二节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一、天然本底照射
宇宙射线
天然辐射
宇生放射性核素
原生放射性核素
一般场所: 天然本底为 2.4mSv/year, 多为内照射 (222Rn, 60%)
1、宇宙射线: 初级宇宙射线:质子(87%)、α粒子(10%)、重带电 粒 子 、 电 子 、 中 子 等 。 平 均 能 量 1010eV , 最 高 能 量 可 达 1019eV。 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作用的产物。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概论
第三章 辐射对第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辐射作用的过程
1. 辐射的初始作用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辐射损伤的机理。 基础:电离和激发,改变原子或分子的状态,从而导致细 胞功能或遗传结构的变化。 辐射的生物效应的特点 : (1)很低的吸收能量就能引起高的生物效应;(2)短暂 作用引起长期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