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绿色壁垒,又称为环境壁垒,它是以保护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境标准来对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绿色壁垒的种类繁多,其涉及面光,针对性强,隐密性深,欺骗性大,特别是保护度非常之高,是一种典型性的贸易保护手段。根据研究调查,其也已经可以左右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号称9亿农民,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要远比其他国家更加广泛。自从加入WTO,我们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越来越受到各种限制,不仅受到西方国家的配额,关税的限制,还受到“绿色环保”限制,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极大的抑制了农产品企业的出口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进绿色生产先进技术,利用国际组织及各方面的援助,摆脱环境质量不搞的困境。另一方面,绿色壁垒有助于推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展研发。大力培育绿色产品及产品,消除污染,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于,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成果及动态

美国麦多斯教授于1970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认为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和以环境污染程度的逐渐加深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属指数增长型不可持久,号召人们保护自然资源。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于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借着消费绿色产品,推出贸易中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其中隐含不合理的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美国麦多斯教授于1970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认为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和以环境污染程度的逐渐加深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属指数增长型不可持久,号召人们保护自然资源。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于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借着消费绿色产品,推出贸易中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其中隐含不合理的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一)国外研究现状

Urs Steiner Brandt 和Gert Tinggaard Svendsen (2003)以美国为例进行研究并阐述了绿色壁垒产生的微观作用,即当本国工业企业认为提高环境标准可以为本集团带来市场利润的保护作用,就会促进该国政府采取环境壁垒政策。Sorsa,Piritta(1995) 认为绿色保护主义源于环境保护者处于自身目的对于环境产品规定的使用,以及滥用贸易措施从而对其他国家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使用贸易措施强制实现国际环境准则的统一。Eduardo Engel (1999)提出了新保护主义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环境保护主义形式。Daniel Sturm (2001)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国模型,通过模型研究认为一个国家政策的失败内在的导致了不同国家对于合适产品标准的已经分歧。同时根据模型提出了两个解决贸易争端的建议,分别是对于标准的共识以及对于协调性的认识。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环境标准的差异是否可以扭转传统的比较优势模式都做了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结论:一是认为环境标准对比较优势影响不大。Tobey(1990)经过研究发现没有迹象表明不同的环境标准对国家贸易格局有很多影响,贸易格局还是取决于传统的要素察赋。Sorsa(1994) 和Xu(1998)通过对1965-1995 年的国际贸易格局的研究,并没有找到证据表明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在“污染”产业方面取得了竞争优势。另一种观点是认为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之间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数据分析,在此期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已在某种程度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企业成本的影响方面,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清洁产品和生产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商品的生产。Jaffe 和Palmer(1997)对美国工业的污染控制成本与创新活动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污染控制支出的确促使企业进行了更多的R&D,这些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达到环境标准。Cohen 和

Fenn(1997)研究了良好的环境表现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没有发现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是以利润下降为代价的。Repetto(1995)得出了和Cohen 和Fenn相同的结论。但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Palmer,Oates,Partney认为在满足:一是可以改进污染控制技术,二是可以再节约成本和提高质量发面取得技术创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得出波特假说的结论,否则环境管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在环境措施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方面,Henderson(1996)发现,实施了国家环境标准使美国的平均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使空气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污染产业从污染较重的地区转移到了污染较轻的地区。Combining(1997)的研究证实了其观点。Xing 和Kolstad(1998)的研究发现,美国污染产业对外投资投向的决定受东道国环境管制是否宽松的影响。Bouman 对德国的对外投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我们不能排除环境管制对对外投资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马库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两国环境规制差别较大时,才会引起投资者转向国外。莫塔和蒂斯的分析表明,对于在国内投资的企业在国内花费了较大的成本,将投资移向国外的代价很大,因而国外的吸引力有限。(二)国内研究现状

基于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壁垒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苗建军提出了广义绿色壁垒的概念。梁咏定义了狭义的绿色贸易壁垒他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时继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它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已经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利用环保差别优势,通过蓄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限制进口,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曾凡银和郭羽诞以总成本梯度模型来解释发达国家绿色壁垒设置的原因。焦志云则从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认为绿色壁垒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在绿色壁垒性质论述方面,俞海山从绿色壁垒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结果的歧视性五个方面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性质。张文兵从绿色壁垒兴起的特定背景分析出绿色壁垒的实质是贸易保护手段,它是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曾建平和盛敏认为绿色壁垒时生态伦理规则在贸易领域中具体应用,是一场涉及多重贸易主体,关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的问题,是新旧伦理价值观的激烈交锋和对阵的问题。在绿色壁垒的效应研究方面,夏英祝和祖书君从绿色壁垒的保障效应和绿色壁垒的扭曲效应俩方面来研究,他们认为绿色壁垒虽然可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