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对全球变化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冻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摘要: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固体水体,它主要由两极冰盖、海冰、山地冰川、冻土、积雪、湖冰、河冰等组成。
它们均是一定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它们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之一,是受全球气候变化最快速、最显著、最具指示性的圈层。
冰冻圈作为一个巨大的不连续的圈层,对于其研究,涉及到地球变化的整体,无疑会对我们更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冰冻圈全球气候变化响应
1 冰冻圈各要素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响应[1]
1.1冰盖
目前,全球有两大冰盖,分别是南极和格陵兰。
在1993-2003年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4mm其中热膨胀的贡献量约为50%其他贡献主要来自地球上冰川%冰帽和冰盖的消融,尽管南极冰盖在此期间对海平面的贡献量仅为8.7%但其所含冰量约占地球总冰量的88%如果全部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56.6m.[2]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米[3]。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一直在损失冰量,几乎全球范围内的冰川继续退缩,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面积继续缩小。
一系列的证据证明冰盖范围与全球气温成反方向变动。
1.2山地冰川
近几十年来,全球山地冰川成大幅度递减趋势。
且随着气温幅度的日益加大,山地冰川的融化速率也在加大。
在不久的将来,山地冰川将会融化殆尽。
根据对亚洲中部山地冰川的研究,预期干暖化趋势将会延续相当时间,可能到下世纪上半期,这意味着冰川将继续后退变薄;湖泊将继续萎缩,整个水资源量趋于减少。
[4]
1.3积雪
卫星数据表明积雪量一直在减少,且减少最多的月份在6月,
1.4海冰
北极海冰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冰的变化通过复杂的反馈过程对区域乃至更大尺度的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其变化是指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陆地的增暖通常高于海洋,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中高纬度地区明显高于热带地区,北极地区的增温更是全球平均的2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有关专家基于现有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1979-2011年期间北极海冰9月份(北极海冰范围在一年中最小的月份)的范围正以每10年12%的速率消融。
1997年以来,北极海冰年平均消融速率达到了每10年减少60万平方公里,其中9月份的消融速率更是达到了每10年减少130万平方公里,是年均消融速率的2倍多。
与此同时,北极海冰的范围频繁出现创纪录的低值,2007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403万平方公里,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相当于1979-2010年31年平均值的66%。
2011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461万平方公里,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造成了当年北极西北和东北两条航道全线开通。
1.5冻土
冻土层厚度不断加深,如表1、表2.[5]由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其对黄河源区水文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在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及石洋河流域,由于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储水空间增大,引起径流年内分配发生变化,冬季径流有不同程度增加。
冻土内水分状况及冻土作为不透水层,其变化对寒区水文过程存在重要影响,冻土融化将产生环境危机。
图(1-2)
2 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冰冻圈的融化可能抬升海平面,同时海洋热膨胀也会抬升海平面,共同导致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冻土层的解冻,将会释放储存在土地里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进一步升温,导致冰冻圈的进一步解冻。
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气温和海平面的不断上升。
结论:
(1)随着全球变暖,冰冻圈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反应。
冰川、冰盖、冻土、海冰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退缩。
(2)冰冻圈已经对环境做出了回应,如青藏地区冰雪容量的增大等显性的影响,还有极端
天气多发等隐性的影响。
不过这有待时间去证明。
参考文献
1 任贾文,明镜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冰冻圈变化的评估结果要点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
2 张栋,孙波等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极地研究2012,22(2)
3 杨康格陵兰冰盖表面消融研究进展冰川冻土 2013,35(1)
4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0,45(1)
5 丁永健,秦大河冰冻圈变化与全球变暖:我国面临的影响与挑战中国基础科学*综述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