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集团投资公司失败案例分析(doc10)

合集下载

投资失败法律案例分享(3篇)

投资失败法律案例分享(3篇)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投资渠道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投身其中。

然而,在投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等因素,投资者往往会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

本文将分享一个典型的投资失败法律案例,探讨投资者在面临投资失败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案例概述某投资者(以下简称甲)在2018年通过一家名为“XX投资公司”的平台投资了100万元。

甲在投资前,对该平台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该平台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收益。

然而,在投资后的几个月内,甲发现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返还投资本金和收益。

甲多次与平台沟通,但均未得到有效解决。

无奈之下,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返还投资本金及收益。

三、案例分析1. 投资合同效力问题在本次案例中,甲与平台之间签订的投资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合同合法有效。

2. 投资失败的原因(1)平台管理不善:根据调查,XX投资公司存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严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

(2)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本身就存在风险,甲在投资前应充分了解市场风险,做好风险评估。

3. 投资者权益保护(1)合同约定:甲与平台签订的投资合同中约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甲可依据合同约定要求平台返还投资本金及收益。

(2)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四、追责与维权甲在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件。

在审理过程中,甲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平台之间存在投资关系,并证明平台存在违约行为。

2. 维权(1)收集证据:甲需收集与投资相关的证据,如投资合同、转账记录、沟通记录等。

(2)法律援助:甲可寻求律师的帮助,了解自己的权益,并根据律师的建议进行诉讼。

(3)诉讼请求:甲在诉讼中可提出返还投资本金及收益的请求,并要求平台承担违约责任。

融资法律案例分析(3篇)

融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需求日益旺盛。

融资活动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融资法律问题也随之产生。

本文以某科技公司融资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案例,分析融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二、案情简介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科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科技公司于2017年向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风险投资”)寻求融资。

双方经过协商,签订了《股权融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约定风险投资以每股10元的价格向科技公司投资1000万股,共计1亿元。

协议签订后,风险投资按约定向科技公司支付了投资款。

然而,在融资过程中,科技公司发现协议中存在一些法律风险,现将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1)股权比例问题协议约定风险投资投资1000万股,占科技公司总股本的30%。

然而,在协议签订前,科技公司并未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导致风险投资入股后,原股东股权比例被稀释。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增资扩股时,原有股东的股权比例应予以保护。

因此,原股东有权要求科技公司调整股权比例,以维护自身权益。

(2)股权转让限制协议中未明确约定风险投资所持股份的转让限制。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投资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需要转让所持股份。

若协议未对股权转让限制作出明确规定,风险投资在转让股份时可能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3)投资回报问题协议中未明确约定风险投资的投资回报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若科技公司盈利状况不佳,风险投资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

此外,协议中未明确约定投资回报的计算方式和支付时间,可能导致双方产生争议。

2. 防范措施(1)股权比例调整科技公司应与风险投资协商,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股权比例调整方案。

在增资扩股时,原有股东的股权比例应予以保护,确保其权益不受侵害。

(2)股权转让限制协议中应明确约定风险投资所持股份的转让限制,如转让条件、转让价格、转让对象等。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XX科技决定进行股权融资,引入新的投资者。

二、融资过程2015年,XX科技与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风险投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双方经过多次协商,于2016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协议,风险投资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XX科技10%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协议中还约定了股权回购、公司治理、分红等条款。

三、法律风险1. 股权回购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在特定条件下,XX科技有权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

然而,对于“特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协议中并未明确约定。

这为后续的股权回购纠纷埋下了隐患。

2. 公司治理风险协议中虽然约定了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3. 分红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了公司分红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分红的具体比例和支付方式。

在实际分红过程中,股东之间可能因分红问题产生纠纷。

四、纠纷发生2018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XX科技的经营状况出现下滑。

公司管理层认为,此时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有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然而,风险投资却以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未成就为由,拒绝回购股权。

双方就此产生纠纷。

五、法律解决1. 协商解决在纠纷发生后,XX科技与风险投资进行了多次协商,试图达成和解。

但由于双方对股权回购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协商未果。

2. 仲裁解决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XX科技将风险投资诉至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认为,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过于模糊,无法作为股权回购的依据。

因此,仲裁委员会驳回了XX科技的仲裁请求。

一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ppt课件

一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ppt课件
UT——斯达康下一步的计划是将“小灵通”的产量 提高3倍,价格下降25%,这样,市场份额就又扩 大了。这个项目如果由国有企业来做,我相信绝 对不会成功。
一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16
投资失败的案例
一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17
铱星公司失败案例
(一)创意的产生
(二)项目规划
当今的移动通信最终要通过通信卫星来传输信息,为了保证 在任何时候卫星能够收发信号,卫星必须保持和地球的相 对位置不变。所有的同步通信卫星都必须挂在离地球三万 多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同时在地面建立很多卫星基站来联 络手机和卫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基站,比如沙哈拉沙漠 里,那么手机就没有信号,无法使用。
• 第一层是有一个低级别的部门,如企业发展部, 对项目进行论证,即项目的对可行性进行的调研, 调研完后交给经理办公会进行讨论。
• 第二层经理班子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 第三层报董事会进行审批。
一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7
(二)投资理念
投资必须要与理念相结合,就是投资决策的核心。
1、投资决策一定要与企业的主业发展是相关联的。 凯地丝绸、金马饭店等,
一投资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真 正的科技精品。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做到的东西和铱 星系统相比,简直就像是玩具。铱星系统在研发中,有许 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 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 在商业上,从投资的角度讲,它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
19
(三)项目的运作
• 1991 年摩托罗拉公司联合了好几家投资公司,正 式启动了“铱星计划”。
• 1996 年 ,第一颗铱星上天;1998 年整个系统顺 利投入商业运营。美国历史上最懂科技的副总统 戈尔第一个使用铱卫系统进行了通话。

某集团投资公司失败案例分析(doc10).doc

某集团投资公司失败案例分析(doc10).doc

某集团投资公司失败案例分析第一部分D公司生死结及其败因一、D公司之败D公司老三股崩盘,D公司旗下金融机构负债累累,债权人逼D公司系企业还债,银行对D 公司系企业收贷,D公司高层震恐出走,政府介入让H公司托管资产,启动司法程序,最后判处刑事责任。

为偿还巨额负债和罚款,清算D公司集团。

可见:D公司之死,死在股市投资。

二、D公司败因辩析论一:短融长投短融长投进行庞大的产业整合,是导致资金链最终断裂的原因也是导致D公司失败的原因。

论二:多元化结构失调D公司投入整合传统产业资金过大,回报周期和战线过长,领域过宽,伴随着D公司轰鸣碾过金融机构的战车,最终步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论三:总体战略迷乱D公司投资了太多的长期项目,而中短期项目投资太少,用2年时间做10年业务,只能加剧资金链紧张,违背多元化结构的基本原则--产业互补、分散风险、稳健经营。

驳析:以上观点均误。

D公司实际所进行的产业并购整合几乎不花资金或只花少量资金。

最后内部计算时确认的实业方面的债务欠款只有几个亿而已(含并购融资负债)。

D公司资金链断裂,99%都源于历年累计下来的高息融资成本兑付消耗和股市投资被套牢。

论四:公司治理缺位实际上,整个D公司只有T总一人完全清楚实业和金融家底及运营状况。

D公司国际重大决策经常是,两个执委代替董事局、董事局代替股东会,最终变成T总一个人说了算的困局。

驳析:D公司公司治理缺位是事实,但公司治理问题实际就是高层民主决策及责任分担问题,这是D公司未能作得更好的原因但却不是死因。

公司治理的最关键层面在于董事会。

在D公司,T总对董事局很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西湖会议”、“苏州会议”尽管其他董事都反对,最后T总还是说服了他们,使他们勉强同意了T 总的决策。

说明T总对于重大问题要由高层民主决策这个制度还是有一定程度尊重的。

只是董事会的构成中没有人能有与T总相抗衡的能力。

但假设有,可能也会一山难容二虎,导致分裂,出现两个不同的“D公司”。

东盟著名的商业失败案例分析

东盟著名的商业失败案例分析

东盟著名的商业失败案例分析东盟著名的商业失败案例分析:一、自然人在越合伙投资经营失败的案例及经验某多年从事红木加工的中国商人在偶然机会下认识一名熟悉中文的越南商人。

双方经过简单协商即一致同意在越南进行合伙投资经营红木加工厂,中方提供技术设备并负责销售,越方提供资金并负责原料购买。

由于对市场盲目乐观,该中国商人在与越方合作伙伴签署合同时,不仅没有明确对方的责任义务,而且还在合同里写上不管盈利与否,自己每月都需支付越方合伙人一定比例现金作为越方出资收益的条款。

由于当时中国红木市场需求下降,双方合伙投资经营的红木加工厂所生产的商品滞销。

同时,中方商人语言不通,日常经营完全受制于越方合作伙伴,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在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中方商人提出终止合伙,把设备带回中国。

越方商人要求中方合作伙伴在按合同支付每月出资收益之后才能把设备带回。

双方合作陷入僵局,经协调无解,中方商人只能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求助,从而在该案件中肯定处于被动地位。

从该案例来看,自然人在越投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合伙前一定要充分分析市场的前景、风险。

合伙前一定要全面考察合作伙伴的实力、信誉。

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应事先了解和熟悉当地法规和语言。

在自身不懂语言的情况下,一定要聘用可靠的中文翻译。

二、中越贸易中方企业遭受欺诈案例及经验中国陕西一家商贸公司得知越南一家投资公司拟出售其在老挝开采的部分铁矿矿石,与该越南公司签订价值26万美元的铁矿购买合同。

按照合同要求,中国公司向越南公司支付50%的预付款,收货后支付50%余款。

在中国公司支付预付款后,越南公司以种种理由拖延发货。

经过中国公司赴越南和老挝实地调查了解,证实此越南公司在老挝根本没有铁矿,明显具有商业诈骗嫌疑。

据此,赴越开展商贸活动的中国企业注意:在贸易合同签订前要对越方公司的合法性和商品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充分考察,以免上当受骗。

合同中务必包括违约处置条款。

充分了解越南相关贸易法律法规,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一、公司背景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

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

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案例分析

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案例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但有时因为内部控制的失效,使得企业出现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我们对于三九集团内部控制不当而引发财务危机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经营目标;内部控制;财务危机一、引言1. 三九集团简介:三九企业集团是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业,以医药业为中心,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大型企业集团。

1985年赵新先教授带着自已参与研制的"三九胃泰"等三个科研成果和500万元贷款创建起南方制药厂,1998年12月以前隶属解放军总后勤部,1998年12月之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从军队系统分出,直属国家经贸委领导。

经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50亿元,下属企业100多家的以医药为主、多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999最新品牌价值49.18亿元。

三九企业集团是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国集团以医药为主营业务,以中药制造为核心,同时还涉及工程、房地产等领域。

国有大型中央企业。

集团组建于1991年12月,由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总后勤部所属企业深圳南方制药厂。

目前,集团拥有上市公司“三九医药”以及20多家通过GMP认证的医药生产企业,拥有近1000个中西药产品和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

并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部分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曾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技术进步奖项。

集团还培育了闻名国内外的三九品牌,全国驰名商标“999”多次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高认知率商标”。

根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999”品牌价值为83.06亿元。

2006年1月10日,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中国100最具价值驰名商标”排行榜,三九商标位居药品行业第一位。

关于投资理财的法律案件(3篇)

关于投资理财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理财行业日益繁荣,然而,随之而来的投资理财纠纷也层出不穷。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投资理财纠纷案为例,从法律视角分析该案的特点、争议焦点以及法院的判决结果,以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借鉴。

案情简介:原告李某于2016年3月与被告某投资公司签订了一份投资理财合同,约定将人民币100万元投资于某投资公司推荐的某股票。

合同约定,投资期限为一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

然而,在投资期满后,李某发现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投资亏损严重。

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某投资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合同的有效性原告李某认为,被告某投资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导致投资亏损,故投资合同无效。

被告某投资公司则辩称,合同有效,原告李某应承担投资风险。

2. 投资公司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原告李某认为,被告某投资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隐瞒了投资风险,存在欺诈行为。

被告某投资公司则否认存在欺诈行为。

3. 投资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原告李某要求被告某投资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包括本金损失及利息。

被告某投资公司则认为,投资亏损是正常的市场风险,不应承担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 投资合同有效。

被告某投资公司提供的证据证明,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不存在欺诈行为,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故投资合同有效。

2. 投资公司不存在欺诈行为。

法院认为,被告某投资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已向原告李某明确告知投资风险,原告李某作为成年人,应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故不存在欺诈行为。

3. 投资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认为,投资亏损是正常的市场风险,原告李某在签订合同时已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故投资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投资理财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 投资合同纠纷。

本案的核心问题是投资合同的有效性,法院通过审查合同内容、签订过程等证据,认定投资合同有效。

2. 欺诈行为认定。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关于炎黄传媒风险投资的失败分析关于炎黄传媒风险投资的失败分析—-谈风险投资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前言投资是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毫无准备地下海“试水",结果因投资失误而步履维艰,甚至惨遭淘汰.因此,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小创业者来说,如何正确投资,回避投资误区,就成为“试水”成功与否的关键,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必修课。

风险投资仿佛是伴随着高科技而生,高科技公司所具备的高成长性,往往让风险资本为了暴利而不顾一切。

因而,即使是圈内的投资大腕,由于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失败的投资案例也很多。

前车之鉴的教训,往往是更值得珍惜的教材。

★正文最初听到风险投资这个行业,我就了解到了以下两点:一、就是这个行业能够获得巨额回报,是拥有较宽裕资金的个人或企业让资金增值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二、就是在伴随巨额回报的同时,他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意味着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也将承担惨重损失.通过八个星期的学习,我对风险投资的认识有所增进,但这两个方面的的认识不减反增。

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许多世界上有名的风险投资家的故事,在为他们的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想到了那些未能成功的风险投资人,就想找到一些这样的事例来看看他们为什么失败,而另一些认为什么成功,进而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为后世的风险投资家做个参考。

果然,我找到了一个-—炎黄健康传媒。

下面就此做一些简单分析。

说到传媒就不得不提到2005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这是风险投资在中国的最典型成功案例一方面是公司从创立到上市只有短短的2年半,经历几轮投资之后,让数十家赚得盆满钵满;其次,分众传媒掀起了国内户外传媒的创业、投资、并购的热潮,引领了航煤传媒、华视传媒等公司海外上市的同时,也让众多投资人、创业者深陷其中——炎黄健康传媒无疑是后者。

2004年,炎黄传媒创立;2008年1月,分众传媒获得炎黄传媒20%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开始要求被投资公司节流过冬,2008年10月,炎黄传媒的内忧外患,导致收入也急剧下滑,炎黄传媒名存实亡。

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

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新加坡巨亏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 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 年的16 . 8 万美元猛增至2003 年的1 .28 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 多倍,公司于2001 年12 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

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公司几乎100 %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 0 03 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意在希望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利用衍生工具的保值和锁定价格的功能,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石油交易的价格风险。

但事与愿违,在2003 至2004 期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掩盖其交易事实,期间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订了期货交易场外交易合约即OTC .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赌注每桶38 美元.从2003 年下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就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 万桶石油,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交易中获利.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希望油价能回跌,同时增加了交易量.2004 年第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 万美元左右。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由亍澳元的走高而引 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 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 以澳元杢支付。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 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 元之外,在项目迚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 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 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00267)发布 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 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 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 汇合约挄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 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 155.07亿港元。
巨额亏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合约开始执行的七月初,澳元对美 元价栺持续稳定在0.90以上,澳元一度还 被外界讣为可能冲击到“平价美元”的地 位。这样的一个合约似乎看上去是个好买 卖。但是到了八月上旬,国际金融市场风 于突变,澳元兑美元接违走低,特别是十 月初澳元出现暴跌,巨亏就此酿成。 澳元兑美元汇率从2000年以杢一直呈单 边上行趋势,即使在调整期跌幅也较小, 因此当时很难预料到短短三个月内,澳元 丌仅跌破0.87,而且还出现30%的跌幅。
分时走势图
中信泰富股价图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
• 根源:内控制度的漏洞,中信泰富对风险 没有合理估计,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 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远规,结果导致内部控 制系统漏洞百出。
从风险评估方面分析 :
• 追求杠杆交易的高利 润,忽视风险。中信 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 合约之前,对澳元外 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 估,盲目迚行交易。 泰富迚行外汇交易丌 只是为了对冲风险, 而是为了谋取暴利。

错误的公司治理造成的案例

错误的公司治理造成的案例

错误的公司治理造成的案例错误的公司治理造成的案例「篇一」神华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案例分析一、公司设立的背景及基本情况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公司是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25.8 亿人民币也是列入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44 家国有主要骨干企业之一1998 年9 月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西部的包头矿物局乌达矿物局海勃湾矿物局准格尔煤炭公司万利煤炭公司划归神华统一经营管理。

同年12 月,北京军区呼和浩特企业局整体移交神华。

1999 年1 月国务院各部委与所办企业脱钩原隶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中国新华航空公司国华能源投资公司、北京国华电力公司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投资公司中联经济技术开发公司金瓷科技实业发展公司信泰珂科技发展中心并入神华。

截止到2000 年神华集团公司拥有神华神府东胜煤炭公司、神华煤炭运销公司、神华准格尔煤炭公司、神华万利煤炭公司、包头矿物局乌达矿物局海勃湾矿物局、国华能源投资公司、神华国际贸易公司、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北京国华电力公司、中国新华航空公司等22 家全资子公司并拥有神华包神铁路公司、朔黄铁路公司、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神华伊士奇发电公司等四家控股子公司。

神华集团是一家以能源交通为主业多元化经营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神华集团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和开发经营神府东胜煤田的煤炭资源和与之配套的铁路电厂港口航运船队等项目实行矿路电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

神华集团公司负责开发的神华工程是我国特大型能源交通项目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神华工程。

以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为基础包括与之配套的煤炭外运通道,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煤炭出海港口黄骅港和相应规模的坑口电厂以及航运船队神华工程。

从七五准备八五九五大规模投入开发,截止1999 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81.57 亿元;开工建设矿井9 处,设计规模1970 万吨/年,建成投产5 处矿井及配套工程已形成年生产能力2000 吨以上。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的操作流程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公司会收到许多项目建议书。

如美国“新企业协进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Inc)每年接到二三千份项目建议书;经过初审筛选出二三百家后,经过严格审查,最终挑出二三十个项目进行投资,可谓百里挑一。

这些项目最终每10个平均有5个会以失败告终,3个不赔不赚,2个能够成功。

成功的项目为风险资本家赚取年均不低于35%的回报(按复利计算)。

换句话说,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接到的每一项目,平均只有l%的可能性能得到认可,最终成功机会只有0.2%,风险投资家寻找能使他们获得高额回报(35%以上的年收益率)的公司或机会。

有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是3~7年。

成功的风险投资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选择投资对象,落实投资,对该公司进行监督,带领公司成长,驾驭公司顺利通过难关,促使公司快速发展。

虽然每一个风险投资公司都有自己的运作程序和制度,但总的来讲包括以下步骤:(一)初审风险投资家所从事的工作包括:筹资、管理资金、寻找最佳投资对象、谈判并投资,对投资进行管理以实现其目标,并力争使其投资者满意。

以前风险投资家用6O%左右的时间去寻找投资机会,如今这一比例已降低到40%。

其他大部分时间用来管理和监控自已投资的资金。

因此,风险投资家在拿到经营计划和摘要后,往往只用很短的时间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以决定在这件事情上花时间是否值得。

必须有吸引他的东西才能使之花时间仔细研究。

因此第一感觉特别重要。

(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磋商再大的风险投资公司,相关的人员会定期聚在一起,对通过初审的项目建议书进行讨论,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面谈,或者回绝。

(三)面谈如果风险投资家对企业家提出的项目感兴趣,他会与企业家接触,直接了解其背景、管理队伍和企业,这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会面。

如果进行得不好,交易便告失败。

如果面谈成功,风险投资家会希望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有关企业和市场的情况,或许他还会动员可能对这一项目感兴趣的其他风险投资家。

投资管理案例分析

投资管理案例分析

投资管理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投资管理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投资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投资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成功要素。

案例背景。

某投资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其资产管理规模和收益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然而,近期公司面临着市场波动加剧、投资环境变化等挑战,需要对现有的投资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投资目标。

公司的投资目标是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同时控制风险,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需要明确其投资理念和风险偏好,同时结合市场情况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

投资管理策略。

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多种投资工具。

同时,公司注重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和资产配置,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来实现投资组合的优化。

投资绩效分析。

通过对公司过去几年的投资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的投资组合整体表现良好,年均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

然而,也存在着某些投资品种收益不稳定、风险较大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

投资管理风险。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公司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

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是公司在投资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投资管理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投资管理的效率和绩效,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 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和流程,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2. 加强市场研究和风险控制能力,及时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事件;3. 优化投资组合配置,实现资产的有效配置和风险的有效分散;4. 强化投资团队建设,提升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

投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领域,需要公司充分认识市场、了解投资产品、掌握投资技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投资管理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投资策略和技巧,更需要公司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典型项目失败案例分析报告

典型项目失败案例分析报告

典型项目失败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在项目管理领域,尽管团队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资源,但仍然存在着项目失败的情况。

项目失败既令人遗憾,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分析一个典型的项目失败案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2. 项目背景和目标该项目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在线购物平台。

项目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并且用户友好的平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3. 项目失败原因分析以下是导致该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3.1 范围管理不善在项目早期,项目团队没有充分明确和定义项目的范围。

这导致了后期不断的变更请求以及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

项目团队应该在项目开始阶段就与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并制定出明确的范围控制措施。

3.2 没有明确的项目管理计划项目开发过程中,缺乏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

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里程碑和关键路径的规划,导致项目开发过程失去重点和方向。

项目团队应该制定出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并对其进行定期的监控和调整。

3.3 非合理的资源分配项目启动之初,团队没有进行充分的资源评估。

由于各种资源的短缺或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并发生质量问题。

团队应该在项目启动前做好资源分配计划,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者及时调整和增加资源。

3.4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存在问题。

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共享不及时、决策延迟及问题不及时解决等。

团队应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定期进行会议和交流。

3.5 缺乏风险管理项目团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没有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管理。

项目至关重要的前期风险评估和规划等重要环节被忽视,导致了项目后期的问题和难题。

团队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控制。

4. 可能的解决方案基于上述分析,以下是可能的解决方案:4.1 确立明确的项目范围项目启动之初,团队应与利益相关者集体确定项目的范围,并将其准确定义和文档化。

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并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项目目标。

案例分析:红杉失败

案例分析:红杉失败

VC投资失败案例:红杉资本“投人”投退市■投资方:红杉资本、电通等11家■项目方:亚洲互动传媒■投资金额:未公布■投资时间:2005年10月至2007年“Secutities to be delisted(即将退市)”!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以下简称东交所)的网站上,昔日风光的亚洲互动传媒(东交所代码:2149)前不久被标上了这样一个刺眼的深蓝色方框。

2008年8月20日,在东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中国第一股”——亚洲互动传媒有限公司发出公告,称公司收到东交所通告,从2008年8月20日起,公司股票作为处理品种将在一个月后即2008年9月20日停止上市。

退市之后,11家财务投资人在这家企业上同时失手——包括前期和后期的机构投资人,如红杉资本、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日本最大的卫星通信公司JSAT等。

风投“投人”看走眼9月20日是东京交易所勒令亚洲互动传媒退市的最后日期。

关于事情的导火索,东交所中国首席代表山本秀树如是说:“是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

而背后更大的危机,则是亚洲互动传媒的创始人、CEO崔建平,擅自将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宽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的1.069亿人民币定期存款,为第三方企业北京海豚科技发展公司的债务做担保。

投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亚洲互动传媒股价已经从去年7月中旬最高点的2055日元跌到仅剩5日元,这一价格不足红杉入股时的1/3。

更重要的是它们失去了退出平台。

红杉投资作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仍持有其9.19%的股份,仅在今年5月卖出了所持有的亚洲互动传媒1.34%的股份;而包括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NTT移动通讯公司在内的其他十家股东都没有股权转让的历史记录。

在上市一年后即退市,亚洲互动传媒创造了一个记录。

2007年4月底,亚洲互动传媒宣告上市。

未出意料,它受到了日本投资者的热情追捧:6个交易日内,它64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0元)的发行价就翻番。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 “华联时代”:只要感觉好,现在就投 资
2、 “万通时代”:“遥远”的管理,失控 的局面
在吉林省股份制改革中充当“领跑”角色的 “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乞丐
当时吉林省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搞企业上市, 而本省一家上市企业也没有,心情十分急迫, 仓促之际选中了“东北华联”。由于“东北 华联”不具备上市公司要“有3年以上的股 份制经营历史”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运作 下,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浑江百货大楼嫁接改 造。可只嫁接来了“3年以上的股份制营历 史”,并没有嫁接来规范的股份制经营机制。 名义上,“东北华联”是吉林省股份改革试 点单位,“新三会”全都健全,可实际上还 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 就是说,企业在上市后,一步登天,可是在 天上才发现没膀,不会飞翔。
1998年2月,长春高斯达公司正式成为“东北华 联”的第一大股东。1年后,已经戴上ST帽子的“ 东北华联”被更名为“ST高斯达”,“东北华联” 四个字在股市上“消失”了。
1.本案例中“东北华联”对对外投资业务未进行
预算控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计划。 盲目扩张,在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短短1年
(2)了解对外投资当地的税法、金融外汇政策、会计政策等, 判断其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3)预测或审核项目开发人员预计的项目现金流量。对股东需 提供的股本、免息借款和计息借款以及项目本身的融资、成 本控制和预期回报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安排建议。
(4)计算或复核项目开发人员计算的项目分析指标,估计项目 可能发生的最大财务风险及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并据此发 表意见。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
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 成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 资产5.6亿元的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作为一种投资形式,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投资者通过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寻求快速增长和巨大回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风险投资都能获得成功。

本文将分析一些成功和失败的风险投资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案例一:成功案例 - FacebookFacebook是一个经典的成功风险投资案例。

2004年,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决定向刚刚成立的Facebook投资1200万美元。

当时,Facebook只是一个学生社交网络网站,但Accel Partners看到了其潜力,并对其价值进行了正确的评估。

几年后,Facebook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这个成功案例的教训是,风险投资者应该具备远见和洞察力,能够辨别出潜在的独角兽企业。

此外,他们还应该有耐心和长远眼光,不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影响。

案例二:失败案例 - QuibiQuibi是一个以手机为主要平台的流媒体公司,由好莱坞制片人Jeffrey Katzenberg和前eBay首席执行官Meg Whitman联合创立。

该公司于2020年推出,获得了超过1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然而,该平台在推出后并未能吸引大量用户,最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宣布关闭。

Quibi的失败案例提醒我们,即使有资金支持和知名创始人,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对新兴行业的评估和市场需求的了解至关重要。

此外,风险投资者还应尽量减少对单一项目的过度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

案例三:成功案例 - AirbnbAirbnb是一家提供短期住宿预订服务的平台,由Brian Chesky、Joe Gebbia和Nathan Blecharczyk共同创立。

2008年,该公司为了筹集资金,向风险投资者展示了使用自家平台提供的服务,并提出了全球扩张的计划。

这些投资者相信了这个创意,并为Airbnb提供了约200万美元的资金。

如今,Airbnb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住宿平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集团投资公司失败案例分析第一部分D 公司生死结及其败因一、 D 公司之败D 公司老三股崩盘,D 公司旗下金融机构负债累累,债权人逼D 公司系企业还债,银行对D 公司系企业收贷,D 公司高层震恐出走,政府介入让H 公司托管资产,启动司法程序,最后判处刑事责任。

为偿还巨额负债和罚款,清算D 公司集团。

可见:D 公司之死,死在股市投资。

二、D公司败因辩析论一:短融长投短融长投进行庞大的产业整合,是导致资金链最终断裂的原因也是导致D 公司失败的原因。

论二:多元化结构失调D 公司投入整合传统产业资金过大,回报周期和战线过长,领域过宽,伴随着 D 公司轰鸣碾过金融机构的战车,最终步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论三:总体战略迷乱D 公司投资了太多的长期项目,而中短期项目投资太少,用 2 年时间做10 年业务,只能加剧资金链紧张,违背多元化结构的基本原则--产业互补、分散风险、稳健经营。

驳析:以上观点均误。

D 公司实际所进行的产业并购整合几乎不花资金或只花少量资金。

最后内部计算时确认的实业方面的债务欠款只有几个亿而已(含并购融资负债)。

D公司资金链断裂,99% 都源于历年累计下来的高息融资成本兑付消耗和股市投资被套牢。

论四:公司治理缺位实际上,整个D 公司只有T 总一人完全清楚实业和金融家底及运营状况。

D 公司国际重大决策经常是,两个执委代替董事局、董事局代替股东会,最终变成T 总一个人说了算的困局。

驳析:D 公司公司治理缺位是事实,但公司治理问题实际就是高层民主决策及责任分担问题,这是D 公司未能作得更好的原因但却不是死因。

公司治理的最关键层面在于董事会。

在 D 公司,T 总对董事局很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西湖会议”、“苏州会议”尽管其他董事都反对,最后T 总还是说服了他们,使他们勉强同意了T 总的决策。

说明T 总对于重大问题要由高层民主决策这个制度还是有一定程度尊重的。

只是董事会的构成中没有人能有与T 总相抗衡的能力。

但假设有,可能也会一山难容二虎,导致分裂,出现两个不同的“D公司”。

因为T总思想意识深处还存在霸权思想,此点特征在他的言行风格上都非常明显。

支持决策的基础信息在高层也未能充分透明地分享,这更加强化了决策层面的独裁困局。

因此,D 公司公司治理缺位是事实。

但公司实现了高层民主决策就一定能避免战略决策失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就永远不会出现战略决策失误了,这显然不是事实。

民主决策机制虽然非常重要,但在既定的高度集权的决策机制下决策者为什么会犯严重的决策错误?这才是失败的直接原因。

犯这个错误是必然还是偶然?后来有无醒悟?如有醒悟,有无纠错之举和纠错之策?且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论五:企业文化浑浊1999年,D公司业务急剧扩张,高端人才匮乏,T总认为引入国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解决D 公司人才短缺问题。

结果是"海归派"觉得新疆人路子、作风太野,元老们认为"海归派"盲目搬用国外模式、过于理想化,很多时候双方走不到一起,甚至出现部分元老无奈出走的现象。

在遭遇了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元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商业文化的碰撞冲击后, D 公司的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使命感和企业精神变得模糊,甚至混乱不清!浮躁的心态、冒进的做法使整个管理团队无法再以获取长期的利益回报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操作过程中也逐步与中国传统的"诚信、务实、稳健"的企业哲学背道而驰,最终无法实现自身一贯秉承的"以德兴隆,创造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的企业精英俱乐部式文化。

驳析:D 公司企业文化混杂不清是事实。

正所谓“妖魔鬼怪齐集D 公司,只有E 总才能降服”。

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元老在商业文化方面的碰撞冲击也是事实,正所谓“先别听那帮酸秀才的,来不及了。

老江湖们赶紧干,过了这个坎,两路人马自然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但是,这同样只是D 公司未能作得更好的原因或者说只是企业运转的公司文化背景状况而已,而不是D 公司死因。

论六:天下第一傻庄D 公司老三股的流通股股权90%以上(注:实际达98% 以上)全砸在D 公司手中,为此形成巨额亏损。

D 公司打肿脸充胖子,最终套住了自己,T 总不想做庄,却成了中国股市的第一大庄。

被人讥讽成天下第一大傻庄。

驳析:此观点犯了典型的结果导向论的错误。

说T 总傻,没人会相信。

说T 总不想做庄但被迫做庄到很有几分道理,但不全对。

论七:投资者挤兑如果不是挤兑,不至于此”……驳析:此观点倒果为因。

论八:用人不当此观点认为,T 总大方向是对的,可惜他相信和依靠了一帮贼大胆的人,这些人不顾后果只顾自己捞,结果不但害了债权人客户,也把老板T 总给害了。

驳析:T 总在执行层高管上用人存在严重不当是事实。

这实质上受T 本人的人才标准及其评价观念所左右。

T 用人不拘一格,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是T 的明显风格和长处。

但同时,不讲究系统化的综合能力,只图使用其一两项特长,不要求其具有全面规范化的管理能力则又是T的短处。

T 本人也特别强调“只求其神,不求其形”,所以往往即使是要干一件好事,派去的人也可能把事情干坏掉了,经常不得不要轮番换人去救火。

恶性循环,后期几乎到了四面狼烟救火都忙不过来的危机状态,最后在危机总爆发中倒掉。

在决策层面的用人上,由于T 存在霸权思想,T 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也是有限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也不平衡,导致D 公司出新疆后,虽然有过数次合作伙伴层面人物的际遇,但最终几乎都没有融合到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有些人物水平可能尚未达到 D 公司事业所需要的高度)。

此点也就导致T 周围不存在能与之抗衡的决策级人物,使得T 犯错误后没人能阻止和纠正。

总之,T 的用人失误,导致D 公司所要追求的事业与决策团队和执行团队在能力和工作配合上不相匹配,导致D 公司最终失败。

但是,此观点虽然接近真理,但尚不够全面贴切。

三、D公司真正败因D 公司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内因:战略、人才、监控制度;外因:金融环境和社会舆论。

战略决策过分激进自掘坟墓,对外高息负债及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装上炸药,宏观金融环境收紧和媒体舆论不良导向酝酿强化了起爆氛围,金融团队溃烂使得流通股高位套牢装上导火索,实业团队人才不匹配导致流通股权迅速大幅升值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股市不能出货迟早点燃引信,集团内部防火墙的缺位无法切断风险,内部系统化监控纠察机制缺位无法纠正风险。

上述内外因最后导致危机总爆发成为必然。

战略上高风险(参见下文D 公司赢利模式),股票市场“集中持股”其实很容易变成“集中炒股”,实践上也正是走了一条集中炒股的路。

(二级市场上“集中持股”一论很可能是2001 年以后半被迫半强词夺理并借鉴实业方面的“战略控股”提出来的);人才上贼大胆,即偏重于使用一些胆子大路子野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略决策与用人格局呢?则可能要追根到T 总的价值观及其个性特点层面甚至是整个文化传统层面找缺点了。

如互惠合作的平等利益分配观念和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人文精神淡薄,哥们意气“儿子娃娃”式的英雄霸气浓厚。

此点导致一山难容二虎,即使遇到可以匹敌的战略伙伴恐怕也难以融合到一起成为共同导航的决策者。

信息充分分享、民主决策和分权制衡观念淡薄,过分相信个人决策能力、领导能力。

此点导致公司治理层面即使有制度也会名存实亡。

有好大喜功心理甚至是赌博心理,所谓“老子不信三年就遇不到一个行情!”。

此点导致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并抱有侥幸心理的知错不改态度。

过分崇尚一时的创造力和奇招怪招高招邪招等短期性实用主义观念,忽视系统性思维和长期稳定的全过程监控,此点导致始终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内部防火墙和对下属企业全面规范的监控机制。

没有有意识地建立审慎的决策和执行团队,也没有有意识地积极鼓励和培养锻造诚信守法的商务精神。

结果呢,高风险的战略决策被贼大胆的习惯势力在老路上变本加厉地执行,“集中持股”在实践中演化成“集中炒股”。

习惯势力报喜不报忧使得T 开始时半被蒙蔽半自我陶醉,后来发现原来的战略决策有误后一方面不愿愧对家乡父老决心全力相救,另一方面面对无法切断的债务及法律危机被逼无奈也需要出手相救,再一方面基于T 的个人气概和昔日兄弟情份也不能不出面相救。

但时机已晚,危机已深,挣扎三年多,危机日重,最后惨烈倒下。

中国的商业传统文化是一种组织内部家长制,组织外部朋友制的文化。

此种商务文化更容易发生的潜在风险有内部决策风险、内部用人风险、外部交易诚信风险、外部法律风险。

从组织内部看,领导搞人治,权力高度集中,董事会形同虚设。

该模式实质:君主(决策者)、谋臣(咨询顾问者)、将帅(操作者)模式。

未跳出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文化的模式,未形成现代管理文化的分权制衡模式。

整个系统决策上无集体制衡机制,执行上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一是决策者责任无人追究;二是顾问者难以追究责任;三是操作者责任只能由决策者追究,而具体操作失误归于决策失误又比较容易,决策者往往因脱不了干系而不愿深究。

所以整个系统无责任追究机制。

总之,决策错误难以纠正,决策和执行责任难以追究。

现代商务必须要分权授予办事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控,这就是分权制衡的内在需要。

一旦行分权,组织化管理的复杂性就表现出来。

必然出现决策和执行的分权,决策者的再分权和执行者的再分权,责任的划分和追究,考核和激励处罚,提升和淘汰。

决策者必须要实行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法人治理层面的制度健全非常重要;执行者必须建立管理层的日常运营控制和各部门之间协作的制度流程。

总之,即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制度要健全。

从组织外部看,彼此之间一开始一般都把对方作为可以信赖的朋友,不认真核查对方资信和诚信记录,没有系统化的防范措施。

结果,合作一旦稍微出点问题,彼此又迅速对对方完全不信任,各自私下找后路,搞阴谋诡计,结果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即使第一次合作顺利,双方都有诚信,但是市场经济环境会变,人也会变,怎么可能保证不出问题?所以必然需要现代化的商业诚信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商法意识等等融入中国传统商务文化并实质性地提升为现代商道,将传统的朋友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受法律调整的务实的商务伙伴关系。

总之,要实行诚信管理、法治化管理。

第二部分D 公司经验教训I、 D 公司赢利模式分析一、D公司发展各阶段赢利模式(一) D 公司早期(86 年-92 年)经营实业,赔赔赚赚。

一般实业性企业赢利模式,赢利甚微。

(二) D 公司中期第一阶段(92 年-97 年)经营实业的同时,投资股票一级半、二级市场。

一般性的股市中短期投资赢利模式,巨额赢利(据说赚的钱曾用麻袋装!)。

(三)D 公司中期第二阶段(97 年-2001 年),进入高风险的战略发展阶段。

走出新疆,探索战略性发展。

实业发生质变,拉开行业性战略整合序幕;金融发生质变,陷入股市泥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