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专题
审计案例分析(1~20)
《审计学原理》案例分析【案例1】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结转耗用材料成本,本月甲材料月初结存数量5 200公斤,金额为7 800元,本月购入甲材料数量7 300公斤,金额为14 600元。
本月基本生产车间耗料5 000公斤,结转材料成本10 000元。
要求:说明审计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案例2】东润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李立在对大华公司2008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决定于2009年大华公司的债务人乐凯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所欠23000元进行函证。
经初步审计,大华公司应收账款相关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应收账款预计差错率也较低。
要求:(1)根据上述情况,请指出李立应选择何种函证方式?(2)根据上述情况,请代替李立起草一份对乐凯公司的函证信。
2008年6月18日上午8时,审计人员李某、刘某参加了对大华公司库存现金的清点工作,其结果如下:(1)实点库存现金(人民币)情况为:100元币10张;50元币5张;10元币10张;5元币48张;2元币60张、1元币80张、5角币70张、2角币35张、1角币40张、5分币25枚、2分币17枚、1分币56枚。
(2)查明现金日记账截止当年6月15日的账面余额为2516.20元。
(3)查出当年6月14日已经办理收款手续尚未入账的收款凭证金额为350元。
(4)查出当年6月14日已经付款,但付款手续尚未入账的付款凭证金额为212元。
(5)查出当年6月11日出纳员以白条借给某职工250元。
(6)银行核定该公司库存现金限额1000元。
要求:①根据清点结果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②指出清点现金中所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人员于2009年2月5日下午5时对某企业的库存现金进行审查,当天的现金日记账已登记完毕,结出现金余额6832元,经盘点现金,取得以下资料:(1)现金盘点实有数5232元(2)下列凭证已付款,尚未制证入账:①职工朱敏1月25日借差旅费1000元,已经领导批准;②职工王林1月10日借款600元,未经批准,也未说明用途(3)2009年1月1日至2月5日,该企业库存现金收入189630元,支出192310元(4)库存现金限额5000元要求:(1)计算出2008年末的库存现金的余额(2)指出该企业在现金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案例5】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原材料中40#角钢账面结存1600千克,2008年1月20日盘点实物为2100千克。
审计法律法规案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甲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项目遍布全国各地。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甲公司于2010年上市,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由于公司治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甲公司在上市后不久便爆发了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二、案例描述1. 财务造假行为甲公司在上市前,为了美化财务报表,虚增收入、利润等关键指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销售合同:甲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将尚未实际销售的房产计入收入,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甲公司提前确认部分尚未实际交付的房产销售收入,虚增当期收入。
(3)隐瞒费用:甲公司通过隐瞒实际发生的费用,虚减当期费用,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2. 内部控制问题甲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实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董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明确:甲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分工不明确,监督职能弱化,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2)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甲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独立性差。
(3)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甲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三、审计法律法规分析1. 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涉嫌以下法律责任:(1)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投资者可以要求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
(2)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行政责任:证监会可以对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暂停或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等。
(3)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如果甲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构成犯罪,相关责任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2. 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可能导致以下法律责任:(1)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行政责任:证监会可以对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的嫌疑。
为揭露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审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
二、审计发现1. 虚增收入: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10亿元。
2. 虚增资产: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资产购置、提前确认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5亿元。
3. 虚增利润: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增收入和资产,虚增利润3亿元。
4. 隐瞒关联交易: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但未按规定披露,涉嫌隐瞒关联交易。
5. 财务报表披露不真实: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存在多处错误,如报表项目分类错误、报表数据不一致等。
三、法律责任分析1. 违反《公司法》相关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依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实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该公司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披露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该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披露财务报表,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审计法》相关规定: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
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审计法》的相关规定。
4. 违反《刑法》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事实等手段,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构成骗取国家税款罪。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财务造假。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
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产品远销国内外。
然而,在2010年,XX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事件,涉及金额巨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审计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主要审计法律问题包括:1. 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包括组织独立性、职业独立性和经济独立性。
本案中,XX公司聘请的审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2.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等。
本案中,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存在疏漏,未能发现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3.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应当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结果。
本案中,审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未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三、案例分析1. 审计独立性本案中,审计师事务所与XX公司存在以下利益关系:(1)审计师事务所曾为XX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双方存在业务往来。
(2)审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曾在XX公司担任过高管职务。
这些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计师的事务所保持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审计程序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存在以下疏漏:(1)未充分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2)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数据。
(3)对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不足,未能发现公司存在大额现金流入和流出。
这些疏漏导致审计师未能发现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3.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存在以下问题:(1)虚假陈述。
审计报告声称XX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相关会计准则,但实际上存在虚假陈述。
(2)误导性陈述。
审计报告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美化,误导了投资者。
(3)隐瞒事实。
审计报告未能披露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事实。
四、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XX公司因财务造假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罚款、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
审计_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2019年,某公司被审计部门发现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
经审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此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公司的声誉和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审计法律分析1. 审计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审计部门有权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同时,公司有义务依法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得隐瞒、篡改、伪造。
2. 审计法律责任(1)公司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隐瞒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的;②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③未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④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在本案中,某公司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已构成隐瞒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有下列行为:①隐瞒或者篡改审计证据的;②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③收受贿赂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④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在本案中,审计部门在发现某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后,依法进行调查,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履行了审计职责。
因此,审计部门在本案中不存在违法行为。
3. 案件处理(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审计部门对某公司作出如下行政处罚:①责令改正;②没收违法所得;③罚款人民币XX万元。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某公司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构成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也时有发生。
本案例选取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后果及法律责任,为我国上市公司合规经营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2011年至2014年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虚构资产、虚增负债,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2015年,该公司被监管部门调查,最终被认定虚增利润近10亿元。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销售合同: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将应收账款转入收入,虚增销售收入。
(2)虚增销售收入:通过关联交易、内部交易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掩盖实际经营状况。
(3)虚增利润:通过虚构成本、费用等方式,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4)虚构资产、虚增负债: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负债,调节财务报表,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3. 原因分析(1)公司治理缺陷: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3)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4. 后果及法律责任(1)公司股价下跌: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公司形象受损: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3)法律责任: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市场禁入等。
三、案例分析总结1. 财务造假原因分析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公司治理缺陷是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利益驱动是财务造假的重要诱因。
部分管理人员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3)监管不到位是财务造假事件得以长期存在的外部因素。
审计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日益拓宽。
然而,在2018年,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导致一笔巨额资金流失,引发了审计法律纠纷。
根据审计报告,XX公司在2017年度审计过程中,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一笔价值500万元的资金被非法挪用。
该笔资金原本用于公司项目开发,但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被公司内部人员挪用,用于个人消费。
二、审计法律纠纷的起因1. 内部控制失效XX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人员职责不清,缺乏必要的财务审批流程。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界定模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3)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不明确,无法有效监督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2. 审计人员失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导致审计报告未能准确反映公司实际情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了解不足,未能准确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审计人员对审计程序执行不力,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职责。
(3)审计人员与公司管理层存在利益关系,未能保持独立客观的审计立场。
三、审计法律纠纷的处理1. 公司内部处理XX公司发现内部控制失效后,立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公司对挪用资金的行为进行了追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2. 审计法律诉讼XX公司认为,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遂将审计人员及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告上法庭。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审理了此案。
3.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存在失职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院判决审计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赔偿XX公司损失,并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此案反映出内部控制对公司运营的重要性。
财务报告审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该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监管部门查处,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分析该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1. 收入确认存在虚假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收入确认存在虚假行为。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
该公司在2019年初,虚构了多份销售合同,并在合同中填写了虚假的销售金额和收款日期。
这些合同在财务报表中被确认为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该公司在2019年,将部分未实际完成的销售项目提前确认为收入,导致收入虚增。
2. 资产减值存在低估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资产减值存在低估现象。
具体表现为:(1)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3. 成本费用存在虚列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成本费用存在虚列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虚构成本费用。
该公司在2019年,虚构了多项成本费用,如装修费、广告费等,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2)过度计提折旧。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固定资产过度计提折旧,导致成本费用虚增。
三、审计案例分析1.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收入确认的审查不够严谨。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收入确认时,未能发现虚构销售合同和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
(2)对资产减值的审查不够全面。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资产减值时,未能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问题。
(3)对成本费用的审查不够细致。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成本费用时,未能发现虚构成本费用和过度计提折旧的问题。
中国经典审计案例分析
中国经典审计案例分析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价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的经典审计案例,探讨审计在发现问题、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破产。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球,也引发了对审计工作的深刻反思。
安然公司通过复杂的会计手段,隐藏了巨额债务,虚增利润,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审计机构未能发现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是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冲突。
这一案例表明,审计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性,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案例二: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曾在2000年至2001年间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这一行为最终被审计机构揭露,导致公司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此案中,审计机构通过细致的审计工作,发现了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有效遏制了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这一案例说明,审计工作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三: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中国三鹿集团因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肾结石,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
在这一事件中,审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公司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严重问题。
这一案例暴露出审计工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也提醒审计机构需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四:康得新财务造假案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上市公司。
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是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
这一案例再次强调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审计机构的责任。
审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
该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曾多次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018年,某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当地审计局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某公司被认定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巨大。
本文将以该案例为背景,分析审计法律责任。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事实根据审计局的调查结果,某公司存在以下财务造假行为:(1)虚构销售收入: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销售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涉及金额达5000万元。
(2)隐瞒成本费用: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成本费用、少计成本费用等方式,虚减成本费用,涉及金额达3000万元。
(3)虚增利润: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上述虚构销售收入和隐瞒成本费用的方式,虚增利润,涉及金额达8000万元。
2. 审计法律责任分析(1)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审计,并对审计结果负责。
在本案例中,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责任:①未发现虚构销售收入: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②未发现隐瞒成本费用: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隐瞒成本费用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③未发现虚增利润: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虚增利润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误导。
因此,审计机构在本案例中存在重大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被审计单位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存在以下法律责任:①虚构销售收入:某公司虚构销售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主体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甲公司业务迅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开发多个房地产项目。
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甲公司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状况恶化,引发了众多债权人纷纷向甲公司提出诉讼。
2018年,甲公司被当地审计机关审计,发现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
此后,债权人纷纷要求甲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本案涉及审计法律主体的责任纠纷。
二、案情简介1.审计法律主体的责任纠纷甲公司聘请了某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乙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乙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显示,甲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重大财务造假行为。
然而,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显示,甲公司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债权人认为,乙事务所未能发现甲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甲公司的法律责任审计机关对甲公司进行审计后,认定其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1.审计法律主体的责任审计法律主体是指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
在本案中,乙事务所作为审计法律主体,应当对甲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
然而,乙事务所未能发现甲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误导,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审计法律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如因过失未能发现重大财务造假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乙事务所未能履行审计职责,未能发现甲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甲公司的法律责任甲公司作为被审计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配合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
然而,甲公司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严重误导了审计机构,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公司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对财务造假行为负责,退还违法所得,并承担相应的罚款。
审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A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日益广泛。
为了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A公司于2010年聘请了B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
B会计师事务所派出了由张明、李华、王丽三人组成的审计小组对A公司2019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二、审计过程1. 审计计划审计小组在接到审计任务后,制定了详细的审计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时间等。
2. 审计实施(1)审计小组对A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调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如部分业务流程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
(2)审计小组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发现以下问题:①收入确认存在提前确认现象;②成本费用列支不合理;③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恰当;④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不当。
(3)审计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A公司存在以下违规行为:①虚增收入,虚构交易;②虚列成本费用,减少利润;③滥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④虚增资产,夸大公司规模。
3. 审计报告审计小组根据审计结果,出具了审计报告。
报告中指出A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无法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
三、审计法律责任分析1. A公司的法律责任(1)根据《公司法》规定,A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有义务保证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
A公司虚增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滥用会计政策等违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根据《会计法》规定,A公司有义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A公司虚增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滥用会计政策等违规行为,违反了《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B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1)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规定,B会计师事务所作为A公司的审计机构,有义务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客观性。
B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发现A公司的重大违规行为,未能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客观性,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经典审计案例分析
经典审计案例分析【篇一:经典审计案例分析】我们的故事在一个家庭小作坊里肇始,而以主人公锒铛入狱十七年剧终。
在这两座人生的里程碑之间,逝者如斯,时光见证了意大利最大的奶制品公司以及它赞助的帕尔玛俱乐部的波折起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帕玛拉特事件被称为欧洲版的安然事件。
帕玛拉特是欧洲大陆国家家族企业的典型。
帕玛拉特丑闻金额之大、时问之长都是非常罕见的。
帕玛拉特事件所暴露的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
本案例从审计的角度剖析了帕玛拉特事件所暴露的问题。
鼎盛时期的帕玛拉特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超过3.6万名员工,占据着意大利本土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坦济及其家族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有朝一日能够富可敌国,被顶礼膜拜,奉为帕尔玛城的第一名门世家。
2003年岁末,有消息传出,帕玛拉特无力支付一笔1.5亿欧元的到期债券。
这让许多专家大惑不解,他们本应在美洲银行坐拥一笔高达39亿欧元的现金账户的。
最初,公司忙于救火,向大众保证毫无问题,问题将按照流程顺利解决。
然而事情不但毫无进展,反而急转直下。
当月晚些时候,公司承认所谓39亿现金子虚乌有。
帕玛拉特深陷泥沼。
作为针对坦济的调查案的一部分,审计人员抓住这个账号穷追猛打。
结果由此发现了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诈骗和伪造账户案。
39亿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帕玛拉特黑洞吞噬了令人触目惊心的143亿欧元,几乎是他最初承认数额的四倍。
帕玛拉特已经千疮百孔。
美国的债权人很快提出了一笔百亿欧元级别的一揽子行动方案。
危机愈演愈烈,到2003年12月27日,帕玛拉特向帕尔马地方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得到批准。
帕玛拉特财务欺诈手法帕玛拉特危机是其管理当局进行财务欺诈导致的。
欺诈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为了弥补公司巨额财务亏空;一是把资金从帕玛拉特(其中坦齐家族占有51%的股份)转移到坦齐家族完全控股的其他公司。
1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财务交易掩盖负债帕玛拉特一方面炮制复杂的财务报表,另一方面通过花旗集团(citigroup)、美林证券(merrilllynch)等投资银行进行操作,将借款化为投资,掩盖公司负债。
审计法律环境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看门人”,其法律环境对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审计法律环境在防范和查处财务造假中的作用。
二、案例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于2018年发布年报,年报显示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2019年,A公司被曝出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包括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
这一事件震惊了资本市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审计法律环境分析1. 审计准则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在A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审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这反映出审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违反证券法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
A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上市等。
3. 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对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在A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审计人员未能履行其职责,违反了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
监管部门对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了处罚。
4.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四、案例分析1. 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A公司审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未能充分获取审计证据,导致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审计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年下滑。
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公司管理层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财务造假,企图虚增公司利润。
二、审计过程1. 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师在接到公司审计任务后,首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包括公司规模、行业地位、财务状况等。
同时,审计师还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其诚信度。
2. 审计实施阶段(1)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重点关注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的真实性。
在审查过程中,审计师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收入存在虚假记载,部分销售收入未实际发生;- 公司成本存在虚增现象,部分成本费用未实际发生;- 公司费用存在虚假报销,部分费用未实际发生。
(2)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评估,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 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存在违规操作;-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3.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出具了审计报告,指出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要求公司进行整改。
三、案例分析1. 财务舞弊原因分析(1)公司业绩下滑,管理层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信心,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3)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2. 审计风险分析(1)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判断失误,导致无法发现财务舞弊。
(2)公司管理层可能对审计师施加压力,影响审计结果。
(3)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影响审计独立性。
3. 审计应对措施(1)审计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
(2)审计师应加强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了解公司实际情况,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甲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日益广泛。
为了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甲公司聘请了乙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8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乙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甲公司2018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
审计过程中,乙会计师事务所发现甲公司存在以下问题:1. 甲公司营业收入存在虚增现象,虚增金额为1000万元。
2. 甲公司固定资产存在虚减现象,虚减金额为500万元。
3. 甲公司应付账款存在隐瞒现象,隐瞒金额为300万元。
4. 甲公司营业收入确认存在提前现象,提前确认金额为200万元。
二、案例分析(一)营业收入虚增问题1. 审计准则要求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审计师应当对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计。
2. 案例分析甲公司营业收入存在虚增现象,虚增金额为1000万元。
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销售虚构:甲公司可能虚构销售业务,将未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营业收入。
(2)关联方交易:甲公司可能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关联方收入计入营业收入。
(3)内部控制缺陷:甲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营业收入虚增。
3. 审计建议(1)乙会计师事务所应进一步调查甲公司营业收入虚增的原因,核实是否存在虚构销售、关联方交易等问题。
(2)乙会计师事务所应关注甲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改进建议,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固定资产虚减问题1. 审计准则要求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审计师应当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计。
2. 案例分析甲公司固定资产存在虚减现象,虚减金额为500万元。
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资产减值:甲公司可能低估了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导致固定资产虚减。
(2)会计政策变更:甲公司可能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导致固定资产虚减。
审计案例分析相关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审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审计案例分析,探讨法律视角下的财务造假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6年,A公司被爆出涉嫌财务造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经审计,A公司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通过虚构合同、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约10亿元。
这一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虚假陈述罪虚假陈述罪是指行为人在证券交易、期货交易等活动中,故意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故意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误导投资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虚假陈述罪的犯罪主体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审计、评估、咨询等服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2. 虚报注册资本罪虚报注册资本罪是指行为人在设立公司、企业时,故意虚报注册资本,骗取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犯罪主体为公司设立人、股东等,以及为设立公司、企业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3. 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意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主体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
三、案例分析1. 虚假陈述罪A公司通过虚构合同、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约10亿元。
这种行为属于虚假陈述罪。
审计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财务状况日益恶化。
为了掩盖这一事实,公司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财务舞弊手段,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二、案例分析1. 舞弊手段(1)虚增收入。
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虚增收入。
(2)隐瞒费用。
公司通过虚列支出、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将实际发生的费用隐瞒不报,降低成本。
(3)虚假投资。
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2. 审计程序(1)初步了解。
审计师在项目开始前,通过查阅公司资料、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初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
(2)风险评估。
审计师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评估公司财务舞弊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3)实质性程序。
审计师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进行实质性审查,包括:①分析性程序: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进行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发现异常情况。
②检查原始凭证: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的原始凭证进行核查,确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③询问相关人员:询问公司管理层、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了解其工作职责、内部控制等情况。
(4)结论。
审计师根据审计程序,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3. 审计发现(1)收入虚增。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销售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存在虚假情况,导致收入虚增。
(2)费用隐瞒。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费用未在报表中体现,导致费用隐瞒。
(3)虚假投资。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投资项目未实际发生,导致虚假投资。
4. 审计建议(1)完善内部控制。
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2)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减少财务舞弊行为。
(3)加强审计监督。
公司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审计法律环境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市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A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审计法律环境。
为了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完整性,A公司聘请了B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
二、案例描述在B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 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充分:A公司在报告期内与关联方发生多笔交易,包括关联方借款、关联方销售商品等。
然而,A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并未充分披露这些关联方交易的具体内容,如交易金额、交易目的等。
2. 收入确认存在争议:A公司在报告期内部分项目收入确认存在争议。
部分项目在合同签订后并未实际交付,但A公司已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了收入。
审计人员认为,按照会计准则,收入应在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时确认。
3. 存货计价存在疑问:A公司部分存货的计价存在疑问。
审计人员发现,部分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且A公司未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
4. 财务报表披露不完整:A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未披露部分重要信息,如对外担保、大额关联方借款等。
三、案例分析1. 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充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关联方交易应当充分披露。
A公司未充分披露关联方交易,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此外,这也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2. 收入确认存在争议:A公司部分项目在合同签订后并未实际交付,但已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了收入。
这种行为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可能导致公司虚增收入,误导投资者。
3. 存货计价存在疑问:A公司部分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且未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虚增或虚减存货价值,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财务报表披露不完整:A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未披露部分重要信息,如对外担保、大额关联方借款等。
审计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部分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等目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等不正当手段。
本案例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为例,分析审计法律实务中的相关问题。
二、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拓展。
2018年,该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
在上市过程中,该公司聘请了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
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经审计师调查,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销售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虚增了公司收入。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夸大资产价值等方式,虚增了公司资产。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虚增所有者权益等方式,虚减了公司负债。
三、审计法律实务分析1. 审计师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负责。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发现财务造假行为后,应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并向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反映。
2. 审计程序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范围、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2)对财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关注异常项目;(3)实施实质性程序,包括检查凭证、核对账目、函证等;(4)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评价,提出审计意见。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未能及时发现财务造假行为,暴露出审计程序的不足。
3. 审计证据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意见。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收集证据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未能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1、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案件。 2、1931年的厄特马斯法案。 3、1983年的罗森布勒姆法案。 4、2001年的银广夏案件。 5、2001年的安然事件。 6、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事件。(WorldCom,简称WC) 7、2002年施乐公司案件 8、2003年南方保健公司案件
一基于报表倾向的企业分类
两权分离程度较大的企业,经营者不承担决策的财富效应 (如国企),或不承担全部决策财富效应,(如股份有限 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这类企业一般倾向于高估收益, 低估负债。 两权分离程度较小的企业,经营者承担大部分决策的财富 效应,或承担全,部决策财富效应,(如私企、外商投资 企业等),这类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收益。 但为满足调节利润之需要,有时也会出现临时性的相反行 为。
(二)投机手段
案例:广电股份从关联方“收取”利润 目的:避免亏损 手段: “广电股份”将6926万元的土地卖给关联 企业,卖价2.1926亿元,获利1.5亿元;将净资产 为1454万元的下属企业卖给关联方,定价为9414 万元,获利7960万元。 结果:“广电股份”当年利润为9733万元,剔除 上述两项,则亏损1.3227亿元。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1、利用债务重组制造收益 2、故意隐瞒重大关联交易事项 3、或有事项不披露 4、投资核算方法不当 5、投资收益魔术 6、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7、低估负债、费用挂账 8、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利用债务重组制造收益
案例:ST深华源 目的:扭亏 手段:违反会计制度,2000年度将被豁免的 4558万元债务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增加利润 4558万元。深圳华鹏CPA对此出具了保留意 见。 结果:避免了特别处理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投资收益魔术 案例:ST深华宝 目的:创造投资收益 手段:转让资不抵债的子公司以制造收益。 深华宝将其全资子公司华宝食品(账面投 资成本为-742万元),以1元的价格转让出 去,取得转让收益742万元。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案例:重庆渝汰白 手段:1997年将计入财务费用的借款及应付 债券利息 8064万元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 程价值。而该工程1995年下半年开始试生产, 96年已经生产出合格产品。 结果:虚增资产和利润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或有事项不披露 案例:南华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南华西对外提供了总额高达46910 万元的贷款担保。(是上市公司净资产的 126%),且其中大部分为逾期贷款。但未 进行对外披露。 结果:侵犯了股东利益,增大了企业风险。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投资核算方法不当
粉饰报告的手段及案例分析
(二)投机手段 1、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 2、利用会计估计变更 3、利用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 4、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费用、收益 5、通过债务重组制造虚拟资产 6、托管经营 7、利用合并范围的例外来粉饰合并报表
(二)投机手段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 案例:深深宝公司(1999年报) 目的:满足配股条件 手段:将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改按应收账款的 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将期末存货的成本计 价方法改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按单项计提存货 跌价准备,并进行了追溯调整。 结果:减少了1996年以及以前的利润366万元,间 接增加了1997、1998年、1999年的利润。
(四)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或表明公司存 在财务欺诈风险的因素 最常见的财务粉饰动机:
(四)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的因素或表 明公司存在财务欺诈风险的因素: A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威胁; B管理当局承受异常压力; C管理当局受到个人经济利益驱使;
奖金动机 保全官职及升迁动机 上市或恢复上市动机 高价发行股票动机 筹资动机 炒作股票动机
(四)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规避处罚动机 借款动机 避税动机 实现其他既定目标动机
二、粉饰财务报告的手段归类
(一)合规性分类
(二)技术性分类
(一)合规性分类
合规手段:利用财务与会计政策的选择性;
(四)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的因素或表明公司 存在财务欺诈风险的因素: D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 E特殊的交易或事项; F公司治理缺陷; G内部控制缺陷; H管理当局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 I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紧张或异常
(四)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最常见的动机:
(二)投机手段
利用会计估计变更 案例:福建水泥(1999年报) 目的:增加利润 手段: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国家规定的 固定资产分类标准折旧年限下限改为固定 资产折旧年限上限。 结果:少提折旧,增加利润。
(二)投机手段
利用会计估计变更 案例:银广夏2000年报 目的:增加利润 手段:银广夏利用坏账准备提取的弹性,2000年 由余额百分比法改为账龄分析法。1999年对应收 账款提取坏账准备,2000年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 收款都提,但会计政策为: 当期当生的应收账款不提;
计量 确定会计要素计量基础,计 算损益 确认 确定会计要素的入账时间 披露
在报表附注中对报表项目进行详细的说 明,对报表中没有的内容,但对投资者 利益有影响的事件进行披露
粉饰手段
混淆分类界限 随意变更会计要素 计量属性
不遵循确认标准,利 用确认时间的弹性 披露不充分,该披露 不披露
三、粉饰报告的手段及案例分析
(二)投机手段
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费用、收益(常用手段)
①以远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将下属公司转让给控 股股东,但只收取少量或未收取现金。
②在只花费很少代价或未花费代价的情况下,收 购控股股东下属的子公司。
③将大量的款项贷给控股股东,以高于市场利率 计息。
(二)投机手段
④控股股东减少客户的利息费用或减免债务。
(二)投机手段
利用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 利用减值准备计提的自主性 根据2001年市场调查:2001年中报的问题。截止 2001年8月16日,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 司共计378家,共68亿;提取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 共计6家,金额为1.8亿。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4家, 计提金额为3652万元。多数上市公司没有计提 “新”四项减值准备。 结果:高估资产与收益。
(二)投机手段
债务重组制造虚拟资产和收益 案例:世纪星源 ST 目的:扭亏 手段:将价值3400多万元的房产抵偿前建设 银行的16000万元的借款,制造了12600万元 的重组收益。然后再以16000万元的价格向 建行再次贷款,买回该项房产。
(二)投机手段
债务重组制造虚拟资产和收益 结果: 虚增了1260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收益 借:银行借款 16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 3400万元 营业外收入-重组收益 12600万元 借:固定资产 16000万元 贷:银行借款 16000万元
将经营不善的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合并 报表又将其排斥在外,合并报表中形成虚 拟“投资”。
(三)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手段
投资收益魔术 广深铁路公司将君安证券公司1996年12月30 日以投资收益名义汇给的2000万元,未列入 投资收益,并将该2000万元汇给君安国际公 司,形成账外资产,违反了现行会计制度。
投机性手段: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选择性 与变更性、权责发生制弹性、会计制度缝隙以及 实质与形式界限的模糊性; 违反原则手段: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不遵循一致性原则、不贯彻谨慎性原则; 非法手段:制造虚假交易,伪造原始凭证。
(二)技术性分类
本质目的 技术 职能 分类 确定经济业务的要素归属
托管经营 陕长岭公司就将宝鸡长岭的14500万股股权 和西安长岭的12056万股股权托管给母公司 长岭黄河有限公司管理,托管期2年,托管 期间发生的损益由长岭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负担,不但免除了亏损的后顾之忧,还每 年从母公司手中获取大约300多万元的托管 费。
(二)投机手段
利用合并范围的例外来粉饰合并报表 案例:银广夏 目的:高估收益与资产 手段:在未纳入合并范围控股公司中有7个公司未 合并的理由是:7个子公司已经或准备关停并转。 而在长期投资中,对7个子公司尚有账面价值4626 万元。占到长期投资的35%。 结果:怀疑利用合并范围的例外虚增资产收益
(二)投机手段
托管经营 案例:东海股份 目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手段:1999年11月16日,东海股份公告:第一大 股东上海农工集团总公司将优质资产—农工商出 租公司、农工商绿化公司托管给东海股份经营, 为期1年。两家被托管企业在此经营期间的经营收 益近1000万元都归东海股份所有。
(二)投机手段
⑤控股股东以非现金资产认缴股份,而且作 价价格远高于账面价值。
⑥股东以向公司借款认缴股份或虚构银行进 账单认缴股份。
(二)投机手段
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费用、收益(常用手段)
案例:陕长岭(母公司向子公司转移利润) 目的:避免亏损 手段:陕长岭1999年报显示,母公司拖欠上市公司的 应收账款达1亿元之多,2000年11月7日陕长岭从母公司 受让圣方科技股份公司的股份1000万股,每股1元。抵 偿母公司欠“陕长岭”的债务1000万元。同月23日, 将该批股股票以每股8元出售给浙江美鹰玻璃实业公司, 取得收益7000万元。 结果:该公司因此由亏损5648万元,转为盈利13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