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
- 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理解物种和栖息地的关系
知识点二: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规律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知识点三:力和机械
- 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 掌握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 了解杠杆和轮轴的应用
知识点四:天体与地球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掌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 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五:生活中的能源
- 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 了解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 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方法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 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七:科学观察和实验
-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为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内容涵盖了生物多
样性、物质的属性和变化、力和机械、天体与地球、生活中的能源、
环境保护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等七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掌握这些基本科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全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2019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2019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期中科学复习资料植物篇第1课我看了什么?1、什么是树: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观察大树带什么工具:放大镜、皮尺。

第2课校园的树木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2、拓印树皮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提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

4、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花也不一样。

5、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土壤、空气、阳光、水分。

第3课大树和小草1、树是什么植物:木本植物。

2、草是什么植物:草本植物。

3、树的茎:叫木质茎。

4、草的茎:叫草质茎。

5、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6、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植物有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不同,一个是木质茎,一个是草质茎。

7、大树和小草相同之处: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第4课观察水生植物1、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都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营养。

都是草本植物。

2、植物分几种: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3、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4、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6、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7、狗尾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完整版)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复习)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复习)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目录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

同样,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冰就会融化成水,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我们利用水,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在碎冰里加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第二单元《空气》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能被压缩和扩张。

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

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形成风。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4、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2022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2022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2022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小学期末复习 三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含答案)

小学期末复习 三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含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期末科学素养达标练习(三)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10%1、将蔬菜放入塑料袋内,这样做能()蔬菜所含水分的蒸发。

(填“减慢”或“加快”)2、用手触摸冰块,温度( )填[“很高”或“很低”],比较( )[填“光滑”或“粗糙”]。

3、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填“相同”或“不同的”)。

4、空气虽然很轻,但是有一定的( )。

5、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以及()等情况。

6、蒲福风力等级表把风力分为()个等级。

二、判断10%1、酒精是易燃液体,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我们应该用水浇。

()2、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与水分离。

()3、水蒸发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4、水中也有空气,所以鱼可以在水中呼吸。

()5、在使用自制天平前要先调节天平的平衡。

( )6、我们可以借助简易天平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7、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天气现象的表格。

( )8、温度计有不同的种类,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9、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一定在中午。

()10、-15°C可读作零下摄氏十五度。

()三、选择题20%1、适合我们上室外体育课的天气是()。

A.大雾B.大风C.晴天2、℃是常用的温度单位,读作()。

A.度B.摄氏度C.华氏度3、我们使用气温计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B.等气温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读数C.用测得的某一时刻的温度代表这一天的气温4、水沸腾后,如果关掉火源,那么会出现()A、水会继续沸腾很长一段时间B、“白汽”不见了C、水中的气泡变少了5、(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A.颜色B.容器C.温度6、把冰块周围的温度升高( )A.冰块融化的速度变慢B.冰块融化的速度变快C.冰块融化的速度没有发生变化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我们周围大部分地方都有空气B.一般情况下,空气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C.山越高,山顶上的空气就越稀薄8、一个奶粉罐能装200克奶粉,使用后,只剩2克奶粉,此时,罐子里占据空间最多的物质是( )。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新教材】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1、我看到了什么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校园的树木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

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一、一、我看到了什么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二、校园的树木2、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3、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4、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5、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6、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7、根据植物茎的特点可将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8、木本植物有:(苹果树、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 )9、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四、水生植物10、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1、陆生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等。

1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13、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14、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部分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五、植物的叶15、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6、叶的结构:1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18、叶也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19、植物的叶同样都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20、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1、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2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 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要求会默写气泡图。

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 ;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空气、水蒸气等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植 物 二、校园的树木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t u ò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3、拓t u ò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t ū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四、水生植物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

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我知道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l íng、菖ch āng 蒲p ú、茭ji āo白等。

2、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叶柄部位膨p éng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五、植物的叶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他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2、在一片叶中,一般都会有叶柄和叶片两个部分,叶片中的叶脉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又是传递水分和营养的通道,3、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樟树、马齿览)、椭t u ǒ圆yu án形(杜鹃)、披p ī针zh ēn形(狗尾草、柳)、心形(三叶草、紫z ǐ荆j īng)、、管形(葱)、马m ǎ褂g u à形(鹅掌楸q i ū),等等。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1、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七、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陆生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等。

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2、陆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阳光、空气、土壤和营养;水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有着共同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资料库1、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

2、植物的繁殖方法:种子——桃树、小麦、狗尾草。

孢b āo子——藻类植物、蕨j u é类植物。

茎——柳树。

地下茎——马铃薯、大蒜su àn。

根——蒲公英、甘薯。

叶——秋海棠、茶花第二单元:动 物 一、寻访小动物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二、蜗牛1、蜗牛的身体分头部、腹部、尾部三部分。

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嘴巴。

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较长,长的触角顶端有眼睛。

2、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ni án液痕迹。

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

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4、蜗牛休眠了,放入水中让蜗牛醒来。

5、蜗牛用气孔进行呼吸,排泄孔和呼吸孔并不是同一个孔。

6、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四、蚯蚓1、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2、蚯蚓用口进食、用肛门排泄。

环带部分是蚯蚓的繁殖器官,3、蚯蚓的特点: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4、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五、蚂蚁1、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观察结束后,请把蚂蚁送回它们的家,蚂蚁用头上的触角进行交流。

2、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跑。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六、金鱼1、金鱼用鳍qí游泳,用鳃sāi呼吸。

2、(金鱼的进食方式是吞食。

)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轻轻放入几颗鱼食或面包屑。

鱼食不能喂得太多,给金鱼喂了过量的食物,会导致金鱼吃食太多而涨死。

3、金鱼不停地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涨破呢?不会。

因为金鱼将水吸入口中,又通过鳃部排出。

实验: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腮部流出之后,就能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呼吸。

结论: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4、金鱼的特点: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5、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活的,会运动,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

七、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1、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运动用腹足爬行身体伸缩爬行用脚爬行用鳍游泳反应缩进壳内身体收缩逃跑逃跑食物菜叶等绿色植物枯叶等小虫甜食等小虫等繁殖产卵产卵产卵产卵2、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

这就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资料库1、动物的寿命:“朝生暮死”蜉蝣——成虫一天、幼虫一两三年。

2、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

昆虫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在胸部长着三对足,通常还有两对翅膀。

昆虫用气管呼吸。

3、雄海马生小海马。

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动物是蜂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一、我们周围的材料1、看看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物品,它们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陶瓷、橡胶)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二、哪种材料硬1、4种材料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金属>塑料>木头>纸。

如果选用的木头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金属>木头>塑料>纸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留下(划痕)。

3、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画)的方法。

4、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5、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气泡图]三、比较韧性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r óu 韧r èn 性x ìng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许多物品需要具有韧r èn 性x ìng,能变形,但不断裂。

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四种材料中:塑料条的韧性最好,弯曲程度最大。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

[气泡图]5、塑料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被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许多塑料可以重复利用。

而且上面有循环利用的标志。

四、它们吸水吗1、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2、实验:从侧面看,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滴到 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

这说明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中去,能部分渗透到木 头中去,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

实验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疏松,没有上过油漆的。

3、古代造纸过程:割草伐木--烹p ēng 煮z h ǔ、浸j ìn 沤ōu制浆――舂ch ōng 捣d ǎo打浆――纸模抄纸――晒干成纸(蔡伦——造纸术)五、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塑料和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浮的。

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全部浸润后会沉入水底。

3、木头的特性究竟有哪些?如:可以做家具和筷子,说明它是比较坚硬的;能够做梁柱,说明承重力是很强的;用木头造船,说明它能浮在水面上;用树的枝条编筐,说明它有 一定的柔韧性。

木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4、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 [气泡图],且某些树种纹理美观。

六、砖瓦和陶器、瓷器1、砖瓦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

砖是用(黏ni án土)烧制而成的。

用黏土制成的砖坯很容易碎裂,砖坯经过加热,黏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坚固的砖。

2、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碗,各种各样的花瓶、茶壶、储物罐等都是用陶瓷制作的。

陶器和瓷器是用(特殊的黏土)制造的,也必须经过烧制。

3、中国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七、给身边的材料分类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和皮革。

有的是经过人类加工的,像金属、塑料、陶瓷和橡胶。

有的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2、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木材 纸 金属 砖 陶瓷 塑料 容易被划出痕迹吗? √ √ × √ × √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 ↓ ↓↓ ↑ 容易折弯吗? √ √ √ × × √ 容易吸水吗?√ √ × √××资料库1、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2、有颜色的塑料袋一般不能用来包装食品。

我们使用的笔杆不应该长时间放在嘴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