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头部PPT课件
颅部 面部
5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眉弓superciliary arch : 为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 其内侧份的深处为额窦。 眉弓向后适对大脑额叶下 缘。
2、眶上切迹supraorbital notch (眶上孔supraorbital foramen) 位于眶上缘的中、内 1/3 交 界处,有眶上神经和血管经 此通过。
垂线。
垂直线向上延伸,与矢状线相交。
12
(二)体表投影
六个投影: ①脑膜中动脉: 主干相当于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的交点, 前支经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后支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13
(二)体表投影
六个投影:
②中央沟:
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交点至后垂直
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的中垂直线和后垂直线之间的一段。
22
(3)帽状腱膜 epicranial aponeurosis 坚韧,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与颞浅筋膜相续。 帽状腱膜的横向裂伤,需仔细缝合。 手术切口应尽可能选择纵行。
23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腱膜下间隙 疏松结缔组织层,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 此间隙内有静脉网,并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 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故此如若感染,可继发颅骨 骨髓炎,甚至颅腔内感染。所以,临床上常称此层 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 是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借少量疏松结缔组织与颅 骨相连。易分离,但骨缝 处与缝韧带结合紧密。骨 膜下的感染或血肿,仅局 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
10
二、表面解剖 耳屏、下颌角、前囟点、人字点、星点、上项线。
11
(二)体表投影
六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
[笔记]局部解剖学-头部
(一)额预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距正中线约2cm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
距正中线约2.5cm处,尚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两动脉均为眼动脉的终支;伴行静脉末端汇合成为内眦静脉;同名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
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大神经来自第2颈神经的后支。
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在局部麻醉时,如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效果,而需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3)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
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因枕额肌的收缩,创口裂开较大。
缝合头皮时,应将腱膜仔细缝合,以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头部局部解剖学
毗邻:
上内方:垂体
下内方:蝶窦
后方:三叉神经节
(垂体肿瘤常压迫窦内神精经选课)件
81
精选课件
返回82
海绵窦穿行结构
精选课件
83
海绵窦及其交通
精选课件
84
Boundarie s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额结节 眶上切迹
眶下孔
精选课件
颏孔
6
上颞线
枕外隆凸
颧弓 乳突
下颌角 精选课件
翼点
眉弓
7
翼点
硬膜外血肿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精选课件
10
人字点
冠矢点
精选课件
11
第二节 面部
Ø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 区和面侧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精选课件
54
结构特点:
(1)皮肤
①有大量汗腺、 皮脂腺,易发 生疖肿。
②有丰富的血 管,外伤易出血, 但愈合快。
精选课件
55
(2)浅筋膜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隔,内有脂肪、血管神经。
精选课件
56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精选课件
57
A. 动脉
B.静脉
颅顶的血管 Roof精选课b件lood vessels of the skull58
精选课件
61
(5)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附,在骨缝处结合 紧密。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精选课件
62
(二)颞区
1.范围
颅顶两侧,位于
上颞线与颧弓上
缘之间,前界为
局部解剖学—头部
头部●概述●境界●头颈交界●分布●颅部●面部●表面解剖●颅部●颅顶●额顶枕区●境界●前界:眶上缘●后界:枕外隆凸及上项线●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层次及结构特点●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皮肤●有大量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形成许多小格●因形成许多小格,当浅筋膜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出现剧烈疼痛●帽状腱膜●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称头皮●腱膜下间隙●为帽状腱膜与颅骨的骨膜之间的区域。
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穿过,与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通,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故此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颅骨外膜●在颅骨表面疏松贴敷,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颞区●境界●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骨膜●颅顶的血管及神经●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和颈神经的分支。
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前组●滑车上血管神经●眶上血管神经●外侧组●耳前组●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耳后组●耳后神经与枕小神经●后组●枕血管与枕大神经●特点●呈放射状分布,分布互相重叠●颅底●颅前窝●额骨眶板骨折:易造成球结膜下出血和眶周淤血●筛板骨折: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腔出血和脑脊液鼻漏,伤及嗅神经导致嗅觉丧失●颅中窝●蝶鞍区:主要为垂体,垂体窝和海绵窦●垂体及垂体窝●海绵窦●位置:位于垂体窝两侧●穿过的结构●穿过窦腔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展神经●穿外侧壁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临床意义●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骨折:视神经管及损伤视神经●眶上裂骨折●蝶骨中部骨折●鼓室盖骨折●颅后窝●颅腔及其内容物●面部●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面部肌●面肌●重要的面肌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枕额肌●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面动脉●静脉●危险三角●面静脉●颈内静脉●下颌后静脉前支●神经●三叉神经(咀嚼肌)●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面神经(表情肌)●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面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为腮腺及穿腮腺的结构●腮腺咬肌筋膜●腮腺鞘●形成●颈深筋膜浅层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特点●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咬肌筋膜●腮腺●形态●以下颌支后缘或面神经为标志分为浅、深两部●位置●腮腺浅部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界:颧弓、外耳道●下界:平下颌角●前界:咬肌●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腮腺深部位于下颌窝内及下颌支深面●毗邻●上缘:外耳道,下颌关节●腮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
局部解剖头部
局部解剖学要点一绪论二头部三颈部四胸部五腹部六盆部与会阴七脊柱区八上肢九下肢绪论1.局部解剖学:在系统解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结构、形态、层次和毗邻关系。
第一章头部1.眶下孔1)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处2)眶下血管和神经由此孔穿出3)由此孔可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2.翼点(pterion)1)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2)由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3)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有老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易发生骨折,并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3.乳突1)位于耳垂后方2)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3)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治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3.头部体表投影6条标志线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连线;②上水平线:通过眶上缘且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鼻根沿着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突的弧线④前垂直线:过颧弓中点的垂线;⑤中垂直线:过髁突中点的垂直线;⑥后垂直线:过乳突根部后缘的垂直线脑膜中动脉投影:本干过前垂直线、下水平线交点;前支过前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后支:过后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4.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触及其搏动,面部潜出血可压迫止血5.面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
6.危险三角:面静脉可经眼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口角以上到鼻根处的一段面静脉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出现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到达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
7. 颅部包括颅顶(额顶枕区、颞区),颅腔,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8. 额顶枕区A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及上顶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隔。
B 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一)皮肤:厚而致密(尤在枕部),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好发疖肿和皮脂腺囊肿。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一)头部1.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筋膜浅层相移行。
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和枕腹的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甚,可导致大面积的头皮撕裂。
2.头皮: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3.颞间隙:→是介于颞筋膜与颞窝骨膜之间的间隙,分浅深两部浅部位于颧弓上,颞筋膜浅深两层间,①内容:颞中血管;深部位于颞筋膜深层与骨膜间,①内容:颞肌、颞深前、后血管和神经。
②交通:通颊间隙、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
4.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指翼外肌及周围的范围。
上界—颧弓上缘;上壁—蝶骨大翼的颞下面构成;下界—翼外肌下缘;前壁—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下颌支后缘;内侧界—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外侧界—下颌支上半部、颞肌腱。
①内容:翼外肌、血管、神经、脂肪等浅部:上颌动脉及分支、翼丛中部:翼外肌、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深部:颞深前、后神经、耳颞神经、鼓索、下颌神经及分支②交通:向上—颞间隙,经颅底孔洞—颅内,前下—眶外间隙,外下—翼颌间隙,向外越下颌切迹—咬肌下间隙,向后经上颌血管—下颌后间隙,向内经翼上颌裂—翼腭窝。
5.危险三角: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额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6.腮腺囊:由腮腺咬肌筋膜分两层包被腮腺浅深两面而成,腮腺囊的浅层致密,与腮腺附着较紧,且深入腮腺小叶间,因而腮腺炎症肿胀时受限而疼痛剧烈,腮腺囊的深层比较薄弱。
7.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位于眶下方,介于上唇方肌的深面与上颌骨前面之间。
上界—眶下缘;内侧界—鼻外侧缘;外下界—颧大肌和颧骨①内容: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面动脉、面横动脉、眶下动脉、面静脉②交通:经颧大肌深面通颊间隙、经眶下孔管—眶8.颊间隙(buccal space):→介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头部解剖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部
3.颊支(3~4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分上、下两支,支配颊肌及 口唇周围的诸肌。
4.下颌缘支(1~2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颈阔肌深面跨越面动、 静脉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降下唇肌、颏肌。
总 目 录
5.颈支(1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支配颈 阔肌。
下页
末
页
末
页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面
部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部
总 目 录
末
页
返回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面
部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部
总 目 录
末
页
下图
返回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面
部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部
总 目 录
末
页
上图
返回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主要参考资料】《实用局部解剖学》本科三版教材;
头部概述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面
部
(二)三叉神经: 感觉支以眼裂、口裂为界从上而下依次为眼神经、 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详见周围神经系统)。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部
总 目 录
末
页
下页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面
部
头部概述
颅
顶
颅
底
面
颅部局部解剖
目录
• 颅部概述 • 颅顶 • 颅底 • 脑膜和脑膜窦 • 颅部血管和神经 • 颅部局部解剖的实践应用
01
颅部概述
颅部的位置和组成
位置
颅部位于人体的头面部,是头骨和脑 组织的保护结构。
组成
颅部主要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 和蝶骨等骨骼组成,内部容纳脑组织。
颅部的骨性结构
01
02
03
颅骨外膜层
紧贴颅骨表面的薄膜,对颅骨 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
硬脑膜层
位于颅骨内表面的薄膜,保护 大脑并维持颅内压力稳定。
颅顶的骨性隆起和凹陷
额结节
位于额骨前部的骨性隆起,是额骨的一部分。
颞线
位于颅顶两侧的骨性凹陷,是颞骨的一部分。
顶结节
位于顶骨后部的骨性隆起,是顶骨的一部分。
枕外隆凸
位于枕骨后部的骨性隆起,是枕骨的一部分。
05
颅部血管和神经
颅部动脉
颈内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的前半部分,包括额叶、 顶叶和颞叶。
椎动脉
供应大脑的后半部分和小脑。
基底动脉
主要负责供应脑干和小脑。
大脑中动脉
是颈内动脉的延续,主要供应大脑的 表层部分,包括额叶、顶叶和颞叶。
颅部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收集大脑上半部分的静脉血,汇入颈内静 脉。
收集大脑下半部分的静脉血,汇入椎内静 脉。
蛛网膜
01
蛛网膜是位于硬脑膜深面的薄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 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02
它分为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脑蛛网膜与脑表面紧密结合,
而脊髓蛛网膜则与脊髓表面相对较远。
蛛网膜具有滋养脑和脊髓、缓冲震荡以及保护神经根等作用。
局部解剖学--头部
颧弓
体表标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颧弓 志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
浅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危险三角 深筋膜 ” 薄而不发达。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囊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颅部: 额顶枕区、颞区软组织的层次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分组、名称和分布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通过的结构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形式
概念:头皮、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
颅顶部的危险区、小脑幕、海绵窦
第一节
一、境界和分区 头部与颈部分界 颈部与胸部分界 颅部与面部分界
概述
第二节 面 部 Face
分区: 眶区 鼻区
面部的筋膜间隙
颊间隙buccal space 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上 界 颧大肌、颧骨
下 界 下颌体下缘
前内界 与通过口角的垂线一致 后 界 内 容 浅 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面血管、面横血管 中 颊脂体、腮腺管、 深 颊动脉、颊动脉颊神经、 浅部为咬肌前缘
深部为翼下颌韧带
面部的筋膜间隙
咬肌下间隙submasseteric space
三叉N节 下颌N 眼N 上颌N
耳颞N
颊N 舌N
下颌下 N节
下牙槽N
颏N
(2)面神经:(面部运动) 分支:
颞支
损伤:面瘫
颌下区手术切 口:下颌骨下 缘1.5-2cm
(2支)
颧支
(2-3支)
面 动 脉
局部解剖学头部
浅筋膜
颅骨外膜
颅盖骨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3)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帽状腱膜位于中央,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变薄续于颞筋膜。
*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腱膜下间隙) 位置: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头皮移动性较大。头皮撕脱伤多在该层分离。 间隙范围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出血易蔓延成大血肿。 间隙内的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及硬脑膜窦相通,感染继发出现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翼上颌裂
眶下裂
上颌骨颞下面
牙槽孔
上颌结节
翼腭窝
蝶腭孔
蝶腭孔
腭大孔
*
(二)面侧深区 1.翼内肌、翼外肌 翼内肌 起点:翼突窝,肌束斜向外下。 止点:下颌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下颌骨上提并前移。 翼外肌:有两头 起点: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外面。两肌束均斜向外后方。 止点: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拉下颌骨向前下(开口)。
*
(二)面侧深区 位置: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和咽的外侧,上部为颞下窝。 内容:翼内肌、翼外肌、上颌动脉、上颌静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
(2)颞下窝 位置:是上颌骨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 窝边界: 前壁:上颌骨体和颧骨。 内壁:为翼突外侧板。 外壁:下颌支。 下壁与后壁:缺如。 交通情况: 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 向前:借眶下裂通眼眶; 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ppt课件
特 点
• 颅内外静脉间有吻合; • 无静脉瓣; • 挤压后易致血液逆流。
① 感染因子→面静脉→内眦静脉
感 →眼上静脉→海绵窦 染 ②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眼 途 下静脉、卵圆孔静脉丛及破裂孔 径 导血管→海绵窦
③ 三叉神经(Ⅴ)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④ 面神经(Ⅷ)
二、面侧区
(一)腮腺 咬肌区 (二)面侧 深区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一章 头 部概述 面部 颅部
头部的概述
境界与分区 表面解剖 体表投影
一、境界与分区
头与颈的分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
头部的分区:
颅部: —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乳突连线
面部: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 眉弓 • 眶上切迹 • 眶下孔 • 颏孔 • 翼点 • 颧弓 • 乳突 • 枕外隆凸
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颊脂体
※ 皮纹
由弹性纤维、肌纤维和皮肤真 皮层相连而成
2、面部肌
3、血管、淋巴及神经
① 面动脉 ② 面静脉 ③ 三叉神经 ④ 面神经
① 面动脉
行程: 分支:颏下动脉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 鼻背动脉
② 面静脉
☆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面静脉与翼丛的交通
“危险三角”
① 翼内、外肌
② 翼静脉丛
③ 上颌动脉
④ 下颌神经
三、面部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三)舌下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③ 舌下间隙
第三节 颅 部
一、额顶枕区 二、颞区的局解 三、颅底的局解
一、额顶枕区
头部局部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头部局部解剖实验,掌握头部各结构的层次、位置和相互关系,了解头部血管、神经的走向和分布,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用品1. 尸体头颅1具2. 解剖刀、镊子、剪刀、探针等解剖器械3. 墨水、解剖笔、标签纸4. 头部解剖图谱四、实验步骤1. 皮肤切口描述:- 沿前额发迹沿前正中线切开头部皮肤,直至下颌。
- 沿颞部、耳后、枕部作辅助切口,以便暴露深层结构。
2. 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 用解剖刀和镊子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面部肌肉及神经、血管等结构。
- 寻找面神经分支、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
3. 清理面部肌肉及上述结构:- 切断面部肌肉,暴露颅骨表面。
- 寻找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枕小神经等。
4. 深层解剖:- 切开颅骨,暴露颅腔。
- 观察颅骨的构成、层次及骨缝。
- 寻找硬脑膜、脑脊液、脑神经等。
5. 颅底解剖:- 沿颅底中线切开颅底骨膜,暴露颅底。
- 观察颅底骨的构成、层次及骨缝。
- 寻找脑神经、血管等。
6. 面部间隙解剖:- 观察颞下间隙、翼颌间隙、眶下间隙等。
- 寻找面部间隙内的神经、血管等。
五、实验结果1. 头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等结构清晰可见。
2. 面神经分支、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位置明确。
3. 颅骨层次分明,骨缝清晰可见。
4. 硬脑膜、脑脊液、脑神经等结构位置明确。
5. 颅底骨构成、层次及骨缝清晰可见。
6. 面部间隙内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位置明确。
六、实验心得1. 头部解剖结构复杂,层次繁多,需要仔细观察和辨认。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损伤组织。
3. 头部解剖实验是临床医学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颅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七、总结本次头部局部解剖实验,使我对头部各结构的层次、位置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解剖器械,掌握了头部解剖的基本技能。
临床医学头部局部解剖
3.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坚韧致密,头皮裂伤时,伤口较大,应仔细缝合。 4. 腱膜下疏松组织:
头皮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 头皮撕脱由此层分离。此间隙 范围广,移动性大;腱膜下脓肿 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 感染,可经导血管扩散至颅内 静脉窦。“颅顶部危险区”
5. 5. 颅骨外膜:
易剥离,与骨缝结合 紧密,此层感染常局限 于一块颅骨 。
二.颞区:
境界: 上-上颞线; 下-颧弓上缘; 前-额骨与颧骨
结合部; 后—上颞线的后下
段
层次: 皮肤: 前薄后厚, 移动性大。 浅筋膜:脂肪少,血管神经分两组 耳前组: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 耳后组: 耳后动、静脉, 枕小神经
颞深筋膜:浅层:颧弓上缘外面,与帽状腱膜 融合。
深层:颧弓上缘内面 颞肌:起于颞窝及颞筋膜深面,止于冠突,其
头 部 Head
头部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1. 头部与颈部分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 上项线及枕外隆凸的连线
2. 颅与面部的分界线
眶上缘、颧弓上缘、外 耳门上缘及乳突的连线
二、表面解剖
(一)头面部的体表标志
眉弓、眶上切迹、 眶下孔、颏孔、 翼点、颧弓、 乳突、枕外隆突等。
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 标志线; 下水平线、上水平线、矢状线 前垂直线、中垂直线、后垂直线
➢ 脑膜中动脉 ➢ 中央沟 ➢ 中央前、后回 ➢ 外侧沟 ➢ 大脑下缘
头部区分
1. 头部由颅和面两部分组成。 2. 颅部由颅顶、颅底、颅腔组成。 3. 颅顶又区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4. 面部分为口、鼻、眶区及面侧区;面侧区又
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颈内动、静脉 、9~12对脑神经(腮腺床) —前:咬肌、下颌支、翼内肌 —上:外耳道、颞下颌关节后面 —外:耳大神经、浅淋巴结